3718.沪科版物理13.1 电是什么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沪科版教学方案〖第一节 电是什么 第1课时 示范教案1〗

初中物理沪科版教学方案〖第一节 电是什么 第1课时 示范教案1〗

第一节电是什么教目标1.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3. 知道原子及其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

4. 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5. 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教重难点教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难点对电荷的认识;通过实验进行推理,得出“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过程。

课前准备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金属棒、塑料梳子,铝箔,玻璃杯,塑料笔杆,碎纸屑若干教过程新课引入教师活动:展示闪电的图片。

教师设问:一道闪电,像一把利剑,划破寂静的长空,催动着滚滚雷声……人类对电的认识始于闪电。

那么,电是什么闪电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讲授新课一、摩擦起电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摩擦起电现象》。

生活动:观看视频,然后描述视频中的实验现象。

教师活动:讲解电荷、正负电荷、摩擦起电现象。

摩擦过的塑料梳子或玻璃棒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它们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研究表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正电荷;另一种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负电荷。

二、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一)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教师设问:带电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那么带电的物体之间会有怎样的相互作用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探究带电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活动:生之间讨论教师所提问题,然后举手回答。

(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即让两带正电的物体相互靠近,观察实验现象。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即让两带负电的物体相互靠近,观察实验现象。

(3)让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即让两根带有不同电荷的物体相互靠近,观察实验现象。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3.1《电是什么》WORD教案4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3.1《电是什么》WORD教案4

实验方法。
2、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 规律 参照图 13-7 所示的实验进行探 究,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下面 的横线上。 (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 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 的现象。 (2)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 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 的现象。 (3)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 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 之间发生相互 的现象。 问:①请大家猜想:玻璃棒与 玻璃棒上的电荷是否相同?橡胶棒 与橡胶棒上的电荷是否相同?玻璃 棒与橡胶棒上的电贺是否相同? ②你能从上面这些实验中归纳
究。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做实验并观察分析实验现 象,然后填空: 吸引或吸起
由学生文具 盒、身边的器材 来进行探究,这 样拉近了物理学 与学生的、与生 活的距离,让学
弯曲或靠近塑料棒
生深切感受到科 学的真实性,感 受到从生活走向 了物理。创新了
吸引 答: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 吸引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 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 电荷。
(六)请提问: (七)作业:P46 第 1 题。 课后反思:
教 学 目 标
过程与方 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 中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 1、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教学难点 2、归纳出验电器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课时 教具准备 玻璃棒、橡胶棒、细绳、纸屑、验电器、气球。 教学步骤: (一)引入:电与我们的生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教师讲述:电与我们的生活 学生看图片: 加深学生对 息息相关,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离 图 13-1 电灯使城市的夜晚变得 电和我们的生活 不开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 绚丽多彩 的认识。 异,电子技术、信息科学、海洋技 图 12-2 现代家庭的厨房里,有 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 多少电器呀 等,正在把人类带进一个崭新的高 图 13-3“带辫子”的电车 科技时代,这些高新技术的发展都 图 13-4 电脑将我们带入一个丰 离不开电。 富多彩的世界 图 13-5 电子技举例。 2、你还能举出一些电与我们的 生活相关的事例吗? 3、假如农村或工厂或一座城市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新课探

第一节《电是什么》教案(沪科版初三)2

第一节《电是什么》教案(沪科版初三)2

第一节《电是什么》教案(沪科版初三)2第一节电是什么近代科学进一步揭示出原子核内部的质子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在通常情形下,原子核内的正电荷跟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总量相等,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是中性的。

本来是中性的原子,当它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的时候,它的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比原子核的正电荷少,它就显示出带正电荷;相反,本来是中性的原子,当它跟余外的电子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就显示出带负电荷。

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是不同的。

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个物体的电子可能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因此,摩擦起电实际上不是产生了电,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

交流与讨论利用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能够制作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带了电的仪器——验电器〔图13-8〕1、你能讲出验电器什么缘故能检验物体是否带了电吗?2、试一试,用验电器如何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3、用验电器还能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吗?加油站静电感应一个带电的物体与不带电的导体相互靠近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会使导体内部的电荷重心分布;异种电荷被吸引到带电体邻近而同种电荷被排斥到远离带电体的导体另一端。

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图13-9〕。

迷你实验室〝不友好〞的气球将两个气球充气后挂起来,让他们碰在一起[图13-10〔a〕]。

用毛织品分不摩擦两个气球相接触的部分[图13-10〔b〕]。

放开气球后,你观看到什么现象?你能讲明那个现象吗?信息窗人们对电的最初认识公元前600年左右,希腊哲学家泰利斯无意中发觉,用布摩擦过的琥珀,难道能把羽毛吸起来。

到了16世纪后期,英国物理学家吉尔伯特证实:琥珀经摩擦之后,会产生静电,玻璃等其他物体也能够摩擦生电。

美国的富兰克林把摩擦后的琥珀所带的电称为负电,摩擦后的玻璃所带的电称为正电。

后来,法国物理学家库仑总结出〝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的规律。

这是人类对电的最初的认识。

〔三〕练习:P46第2、3题。

1、什么缘故摩擦过的塑料棒能使水流变弯呢?……〔七〕作业:P46第1题。

第一节《电是什么》教学设计(沪科版初三)

第一节《电是什么》教学设计(沪科版初三)

第一节《电是什么》教学设计(沪科版初三)电是什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明白电荷有两种和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能通过〝交流与讨论〞认识验电器,通过观看能讲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

3、能通过〝试一试〞归纳验电器如何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

过程与方法:1、尝试依照体会和已有知识对咨询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显现的实验结果进行估量与假设。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进展学生的观看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会与不人合作。

【教学重点】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明白电荷有两种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认识验电器,能讲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归纳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原理及带电的多少。

在实验探究中进展学生的观看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看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分析得出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和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的原理。

【教学预备】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碎屑假设干、气球两个、塑料棒一根。

学生实验:塑料梳子一把、直尺、铅笔、圆珠笔、毛皮、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探究,组织交流讨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提出咨询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点用到电?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课本上图13-1至图13-5,加深学生对电和我们生活的认识。

〔学生观看课本彩图,摸索电的用途〕。

2、延伸提咨询:假设一座都市完全断电,同学们想像一下可能会显现哪些现象?〔学生积极摸索回答。

〕3、引出课题:既然电对我们来讲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什么是电呢?[讲明]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电〞有初步认识二、摩擦起电1、提出咨询题:电是什么?通常我们能够采取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学生摸索、回答〕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摩擦起电现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 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 教学设计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2.了解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4.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模拟闪电现象的实验和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并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现象的原因要用到原子结构的知识,学生不易懂,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

玻璃棒等实验器材教学设计: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家用电器师:电灯使城市的夜晚变得绚丽多彩电脑将我们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生活中的电现象现代家庭的厨房里,有多少电器呀!电在现今这个社会已经是太普遍了,而人类最先对电的认识始于闪电:一道道闪电,像一把把利剑,划破寂静的长空,催动着滚滚雷声……,那么电是什么?闪电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将开始学习有关电学的简单知识。

(板书课题:13.1 从闪电谈起)新课学习:一、电是什么?(板书)活动探究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多媒体视频展示:摩擦起电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注意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摩擦过的朔料梳子能吸引碎纸屑等轻小物体。

教师小结: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板书:1、摩擦起电)2、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板书)教学反馈:教师鼓励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

3、两种电荷(板书)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内容,认真观察多媒体视频,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正电荷?(2)什么是负电荷?让学生阅读课本P45“信息浏览”,并用flash动画展示,让学生了解“电是从哪里来的?”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板书)带电体不但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两个带电体之间也会发生相互作用。

九年级物理 《一 电是什么》教案 沪科版

九年级物理 《一 电是什么》教案 沪科版
验电器的作用、结构及原理
25min
小结
总结并形成网络
摩擦起电现象,电荷的种类、正负电荷的规定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开发性作业
7min
课内评测
投放检测题
讲评、补偿
8min
布置作业
练习:P161、2
预习:第二节 让电灯发光
2min
思考:带电体有什么性质?
交流:生活中有哪些摩擦起电现象?
2、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实验:
练习:
1、甲物体与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甲物体带电荷。乙物体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排斥,则甲、乙两物体的相互作用是。甲、乙两物体都有的性质。
2、课后1
3、课后23、阅读信息窗,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3.交流与讨论
编号:
课题
第一节电是什么
课时
总1 课时
课型:新授
调整意见
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电与生活息息相关,
2、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电荷的种类以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3、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验电器及静电感应等
4、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猜想的良好习惯。
重点
摩擦起电现象、电荷的种类以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电,举几个例子。
3min
学 导
探 究
电荷
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验电器的作用、结构及原理
实验探究:
1、物体带电的含义:
学生利用文具盒中的各种文具做实验观察现象,记录下来,讨论归纳物体带电的含义是: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难点
实验探究电荷的种类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电是什么导学案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电是什么导学案

第十三章第一节《电是什么》导学案学生:每位同学准备一把塑料尺,碎纸屑;教师:为每小组准备玻璃棒2,橡胶棒2,毛皮、丝绸各1,支架或吊架,验电器自主学习:1、阅读下面的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下来。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富兰克林(1706~~1790)在1752年7月的一天,带着一只储电莱顿瓶来到野外,使风筝升到空中,当大雨倾盆、电闪雷鸣时,富兰克林掏出一把铜钥匙,系在风筝线的末端。

突然,一道闪电掠过,一段风筝线松散的纤维向四周直立起来,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支撑着。

富兰克林觉得手中有麻木的感觉,他把手靠近铜钥匙,顷刻之间,钥匙上射出一串电火花。

富兰克林惊叫起来:“我受电击了!闪电就是电!”他冒着生命危险揭开了雷电的秘密,证实了天上的闪电和地上的电火花或摩擦产生的电的统一性。

这一著名的“风筝实验”当时震动了全世界。

以卓越的实验才能为基础,富兰克林深入探讨电运动的规律,创造了许多专业名词如正电、负电、导电体、电池、充电、放电等都已成为世界通用词汇。

他最先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由此而制造的避雷针,避免了雷电灾害,破除了迷信。

2、观察课本图13—1、13—2 ,细读图片文字解释,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3、用准备好的塑料尺在自己或同学头发上摩擦后靠近碎纸屑,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请你探究:1、观察课本图13-3(a)(b)两图,结合“自主学习”3的实验填写实验现象:(1)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梳子能_________轻小物体。

(2)将与毛皮摩过的塑料棒,靠近自来水细水流附近,水流将_____________。

(3)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___________轻小物体。

人们说这些__________后的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__________。

2、阅读课本P44,了解摩擦起电现象。

讨论摩擦起电的实质。

讨论的结果是:3、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参照课本图13-4实验:(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他们之间发生相互_______的现象。

电是什么教案 市级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课标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电是什么教案 市级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课标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电是什么教案市级优质课教学设计新课标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了解电路教学准备】无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观察空气质量的标准:观察学生活动设计:观察、思考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从生活走向物理引入活动】电是什么呢?一起来探究一种带电现象:摩擦起电。

演示:未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纸屑,无现象;泡沫摩擦过玻璃棒后靠近纸屑,吸引纸屑。

问题】摩擦过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定义: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问题】摩擦起电这种现象你们见过吗?一.摩擦起电问题】带电的物体会有哪些性质呢?(演示:吸引轻小物体)小结】采用摩擦的方法能使物体带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解决问题】为什么风扇叶片上会有很多灰尘呢?叶片与空气摩擦带有电荷,可以吸引灰尘。

问题】为什么摩擦会使物体带电呢?讲解】原子结构,束缚电子能力不同,摩擦得失电子(画图)。

二.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问题】研究表明,物体通过在摩擦起电所带电有两种,一种是带正电荷一种是负电荷,为什么必须只可能是两种呢?分析】两种,得电子的带负电,失去电子的带正电。

讲解】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小结】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在物体间转移。

做一做】实验探究:电荷的相互作用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时会相互排斥(同种)。

2)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会相互排斥(同种)。

3)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会相互吸引(异种)。

小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验电器问题】现在利用刚才研究的知识,给你一把塑料直尺,你能用什么方法判断它是否带电?1)是否能能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2)靠近带电体,若能排斥则带电。

3)靠近带电体,若吸引有两种可能:直尺不带电或带异种电荷。

讲解】实验室里,为了更方便的判断物体是否带电,我们使用验电器。

观察:可以看出,验电器由几个部分组成,包括金属球、金属箔和支架。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名校资料版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一节电是什么教案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名校资料版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一节电是什么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一节电是什么教案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摩擦起电及带电物体的性质2 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3 认识验电器及其作用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利用身边现有物品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3 培养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归纳、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在探究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课堂导入:在日常生活中,电脑、电视、冰箱等琳琅满目的电器使我们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

电不仅应用在生活中,在生产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农业、工业、高新科技,任何工厂到处都有电的影子。

奥运会的灯饰工程也是因为电而变得美丽和神奇。

到底电有多重要,我想大家都知道。

如果有一天,电从我们身边消失了(关掉电灯。

显示黑暗的背景),不敢想象,这将是怎样的一种黑暗和恐惧。

电,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它使黑夜不在黑暗。

因为有了电,生活变得绚丽多彩,城市变得绚丽多姿。

电是如此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电是什么?教学过程:电是什么呢?我们来做一组小实验。

师生互动实验:1 要求:用摩擦过的气球、塑料梳子、直尺、铅笔、圆珠笔分别靠近纸屑、头发、塑料纤维、等轻小物体,看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做游戏后做汇报;2 老师拿气球在一个同学头发上摩擦后,顺势吸到另一同学脸上。

学生分析上述现象后总结。

摩擦起电: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带电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现象。

例如:1 验示用手掰碎泡沫塑料时,手上粘有不少细小的泡沫塑料。

请解释为什么?2 电风扇工作一段时间后显得很脏。

想一想,因为什么?摩擦可以使很多物体起电,它们带的电一样吗?下一环节:实验探究-电荷的种类及作用。

1 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观察现象为(相互排斥)2 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观察现象为(相互排斥)3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观察现象为(相互吸引)学生分析上述现象后总结: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是不同的两种电荷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 电是什么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 电是什么教案

讲解思考与练习3)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会发生相互吸引现象[结论]分析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并规定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的所带的电为下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为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摩擦起电的原因类比太阳系中的行星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原子束缚电子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议一议]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为什么带正是电?丝绸带什么电?玻璃棒一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比较弱,思考与练习在与丝绸摩擦时,因失去电子带下正电。

玻璃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

[思考]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为什么带负电?毛皮带什么电?(略)[注意]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正负电荷彼此分开。

4验电器[观察]说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

[议一议]验电器的作用是什么?验电器为什么能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的作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性质制成的。

[思考]验电器是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将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若两片金属萡X开,表明物体带电;若两片金属不X开,表明物体不带电。

[交流讨论]用验电器可以粗略的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吗?可判断带电的电性吗?将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两片萡片X开的角度越大,物体带电就越多。

用一个已知电荷的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使两片金属箔X开一角度,再将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若X角增大,表明物体带的电荷与已知带电体的电荷相同;若X角变小,或X角变为零,或X角变为零再X开,表明物体带的电荷与已知电荷为异种电荷。

[注意]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摩擦起电、接触带电、感应带电。

验电器带电是一种接触带电现象。

[想一想]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有哪些?1)将物体靠近轻小物体,若能吸引,表明物体带电2)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用一个已知电荷的带电体去靠近物体,若出现排斥现象,表明物体带电。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电是什么》优质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电是什么》优质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电是什么》优质教案第一节电是什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教学重点: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启发式。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怒发冲冠”,设疑导入。

新课教学:一、摩擦起电展示:探究摩擦起电实验的图片。

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吗?师点拨: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就说这些摩擦后的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这种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学生活动:阅读58面的迷你实验室。

师:从“迷你实验室”可知,两气球相互排斥,这是为什么呢?二、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实验: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大屏幕展示:课本P59页的图14-3所示的实验。

得出结论: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

2、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即学即练:1、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物体a,a被吸引过来,则a是()A、带正电B、带负电C、不带电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2、市场上出售一种能滚动的毛刷,当毛刷在毛料衣服上刷动时,可以将灰尘及微小脏物吸入刷内,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3、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轻小纸屑后,纸屑又很快飞开,这是因为()A、纸屑不带电,所以不能被橡胶棒吸引而飞开B、纸屑质量太小,不能带电C、纸屑带的是正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D、纸屑带的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4、用丝线吊起三个通草球,其中任意两个靠近都相互吸引,则它们可能是()A、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B、两个带负电,一个带正电C、两个带正电,一个不带电D、两个带异种电,一个不带电5、思考:(1)你能解释“怒发冲冠”的原因了吗?(2)散开的塑料绳越捋越开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物体是否带电呢?(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 电是什么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 电是什么教案

《电是什么》本节包括两个部分: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本节首先提出问题——电是什么?由此引出实验探究。

然后提高实验探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观察现象,认识到自己的尺子、圆珠笔等物体摩擦后能吸引纸屑,从而抽象处物体带电的概念。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相互排斥;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相互排斥;而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相互吸引。

从这些现象中认识到电荷只有两种,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规律。

最后,让学生认识验电器及其作用、摩擦起电的实质及静电感应。

【知识与能力目标】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带电体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着两种电荷,探究并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了解验电器的作用、构造及其原理。

4.从原子结构层面,了解摩擦起电及其他物体带电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探索带电体的性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概括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教学过程,理解自然界存在着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用文具盒中的物品、身边的器材探究摩擦起电现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科学的真实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带电体的性质、带正电荷的物体和带负电荷的物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 教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 ◆◆ 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不同物体摩擦后带电的原因、静电感应、静电现象的应用及其防护。

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碎屑若干、气球两个、塑料棒一根。

学生实验:塑料梳子一把、直尺、铅笔、圆珠笔、毛皮、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都装有避雷针,如图所示。

《电是什么》word教案 (高效课堂)2022年沪科版 (2)

《电是什么》word教案 (高效课堂)2022年沪科版 (2)

电是什么知识与能力: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

2、能用静电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会使用验电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2、让学生明白实验的过程和推理的逻辑性,在实验探索中能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会使用验电器。

教学难点:能用静电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教法和学法:自学、实验探究、启发式。

课时安排:1课前准备1.准备物品塑料梳子、碎纸片、塑料直尺、铅笔、报纸、保鲜膜(或方便袋)。

2.家庭实验拿一张薄纸,放在电视机荧光屏前。

分别做开关电视机动作,注意观察薄纸。

写出你的发现,课上与同学们交流。

3. 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一、摩擦起电现象活动1:利用准备的物品进行下列操作,并观察现象。

1.用塑料梳子梳理自己的头发;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塑料直尺)然后靠近碎纸片。

你的发现是。

2.把报纸平靠在墙上,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然后松开手;把保鲜膜在书本上摩擦后,用手背去靠近。

报纸和保鲜膜都(会、不会)掉下来。

3.阅读课本43页上半部分。

二、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活动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带负电荷)之间的作用。

参照教材43页图13-4(若橡胶棒较大,可用塑料圆珠笔壳代替)说明由于教材中本节的内容较全面而充实,建议教学时尽可能依据教材。

1.将两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摩擦时可将两根玻璃棒放在一起同时用丝绸摩擦)2.将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与玻璃棒方法相似)3.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4.阅读并记忆课本44页上部的结论思考:如果已知一个物体带了电,我们能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检验出带电的性质?活动3.阅读教材44页【信息窗】和45页【加油站】说明对于[信息窗]和[加油站]等部分教师可通过制作动画利用课件演示来作形象说明,以便于学生理解。

(新)沪粤版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公开课(教案)

(新)沪粤版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公开课(教案)

第十三章探究简单电路13.1 从闪电谈起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4.通过学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起电机、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轻小物体、验电羽、验电器等。

一、新课引入实验1:通过起电机起电,让学生感受一下静电作用。

实验2: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观看闪电景象。

提出问题:闪电是怎样产生的呢?电是什么?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电是什么活动1:体验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是什么。

1.实验:摩擦起电。

2.让摩擦过的物体接近轻小物体,谈谈有什么发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总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1〕用塑料梳子梳枯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2〕穿化纤衣服很容易吸灰尘;〔3〕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

……分析摩擦起电实质〔教材P45信息浏览〕: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

探究点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那么不同物体摩擦所带的电荷是一样的吗?〔1〕实验探究:①先让验电羽带上电;②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观察发生的现象。

③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它,观察发生的现象。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根据现象分析有什么规律?①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跟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是不同的;②不同的带电体之间,不是相吸,就是排斥。

说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两种电荷的规定: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负电荷。

〔3〕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①通过起电机分别给两个验电羽带上相同电荷,再将两个验电羽靠近,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电是什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能通过“交流与讨论”认识验电器,通过观察能说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

◆能通过“试一试”归纳验电器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

过程与方法: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

【教学重点】
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认识验电器,能说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归纳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原理及带电的多少。

在实验探究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分析得出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和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的原理。

【教学准备】
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碎屑若干、气球两个、塑料棒一根。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探究,组织交流讨论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技术,信息科技,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正把人类带进一个崭新的高科技时代,这些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电。

一、两种电荷
教师做演示实验:用毛皮摩擦梳子,吸引轻碎屑,将毛皮摩擦过的尺靠近自来水流附近,水流变弯曲。

学生:将文具盒中的各种文具,如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等在头发上摩擦后,分别靠近小纸屑,观察现象。

讲述:看书本实验探究P51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电视机用了一段时间后,屏幕上往往容易带有许多灰尘,其原因是电视机屏幕带了电,能够吸引轻小的灰尘。

干燥的天气用梳子梳头头发变得膨松也是因为头发带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缘故。

1、摩擦起电
定义: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讲述:那么摩擦起电产生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在第十章中学过,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

看书本P51实验探究2,探究电荷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从实验探究我们可以知道,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排斥的现象。

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排斥的现象。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吸引的现象。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研究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分别是正电荷和负电荷。

2、两种电荷
(1)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为什么摩擦后会出现带电现象呢?看书本信息窗
近代科学告诉我们:任何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跟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原子不显电性,所以整个物体是中性的。

原子核里正电荷数量很难改变,而核外电子却能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转移到另一物体上,从而使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目改变。

当物体失去电子时,它的电子带的负电荷总数比原子核的正电荷少,就显示出带正电;相反,本来是中性的物体,当得到电子时,它就显示出带负电。

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因为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其中必定有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

如用玻璃棒跟丝绸摩擦,玻璃棒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等负电。

用橡胶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着等量的负电。

讲述: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呢?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人们制作制作了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做验电器,看书本53页,验电器。

二、验电器:
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验电器的够着如图书本p53,13-5图
2、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3、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4、使用方法,让一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如果验电器的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则说明物体带电。

讲述:金属箔的张角大小可以粗略地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金属箔的张角越大,表明物体带的电荷越多,但是验电器不能判断物体带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我们把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中和。

三、静电感应
看书本P53页加油站,一带电的物体与一不带点的导体相互靠近时,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会使导体内部的电荷重新分布,导体内的异种电荷会被吸引到带电体附件,同种电荷则被排斥到远离带电体的导体另一端。

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

四、小结
这一节我们主要讲了两种电荷,分别是正电荷和负电荷,它们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以及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现在我们看几个例子。

有关电荷相互作用规律例题
例题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甲乙两个轻小物体,结果甲被排斥,乙被吸引,由此我们可以判定()
A、甲带正电,乙带负电
B、甲带负电,乙带正电
C、甲带负电,乙不带电或带正电
D、甲带正电,乙不带电或带负电
解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与甲靠近,相互排斥,说明甲带正电;与乙靠近,相互吸引,则乙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有关验电器的原理与使用问题
例题2、用带电的橡胶棒去接触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发现原先张开的金属箔片恰好闭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橡胶棒带负电,与验电器的电荷量相等
B、橡胶棒带正电,与验电器的电荷量相等
C、橡胶棒带负电,比验电器带的电荷量多
D、橡胶棒带负电,与验电器的电荷量相少
解析:原先张开的金属箔片恰好闭合,说明验电器已不再带电,发生了中和现象,即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由此判定,橡胶棒带的是与验电器等量的负电荷。

五、作业布置
万向思维13.1
六、板书设计
1、摩擦起电: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两种电荷
(1)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验电器:
(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3)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4)使用方法
4、静电感应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