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分析与思考
如何理解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如何理解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概念解释及相关时代背景】(1)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2)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美元—10000美元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机遇期,又是矛盾高发期,一旦经济增长停滞不前,就可能掉进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迅速跻身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目前人均GDP约4400美元。
然而近年来,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问题不断凸显,加之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了明显的放缓趋势,引发了对中国是否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
(4)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观点】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新阶段的需要,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外源式经济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资源消耗性经济发展,(2)【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向】转向内生性经济发展、协调内需市场与外需市场关系的发展、资源环境友好型经济的发展。
【中国目前存在的经济隐患、问题的成因】(1)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在收获“改革红利”、“人口红利”之后,如果不能尽快积累形成内生增长能力,亦即资本积累形成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制和管理的创新能力,就会形成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处于不利的局面,这也是“中等收入陷阱”现象的一个侧面。
(2)与拉美国家相比,中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有相似性和差异性。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1. 中等收入陷阱的定义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达到一定收入水平后,其收入增长放缓且难以突破困境的现象。
通常,这种困境会导致国家在收入水平上停滞不前,无法跨越到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2. 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
1) 技术进步缓慢:中等收入国家通常在技术创新和发展上缺乏动力,无法保持高速增长。
2) 结构性问题:中等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可能出现问题,过度依赖传统产业,难以转型升级。
3) 人力资本不足:国家的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质量低下,造成生产率低下,难以吸引高端产业投资。
3. 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
1) 社会不稳定:经济停滞导致就业机会减少,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动荡。
2) 经济增长乏力:中等收入陷阱会导致国家整体经济增速放缓,陷入长期低增长状态。
3) 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国家经济停滞会导致社会福利水平下降,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4. 中等收入国家的突破之路
1) 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中等收入国家应该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2) 产业结构升级:国家应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3) 加强教育和人力资本建设: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
技能水平,提高整体生产力。
5. 结语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只要国家政府加大改革力度,积
极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中等收入国家仍有希望摆脱陷阱,实现
经济跨越式增长。
希望各国能够在发展道路上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等收入陷阱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思考肖韡20142250101502010 年中国人均GDP 超过4 000 美元,标志着正式进入“上中等收入”行列。
通过对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等国家进行比较,以及对跨越这个“陷阱”并早已进入高收入行列的“日韩”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可能遇到的挑战;分析了中国平稳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潜在的优势。
并最终得出优势占主导地位,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可能性较小的结论。
一、“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提出世界银行将世界各经济体按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分为低、中、高 3 组,并每年公布调整的标准。
根据 2010 年 8 月的最新标准,低收入为年人均国民总收入 995 美元及以下,中等收入为 996—12 195 美元,高收入为 12 196 美元及以上。
其中,在中等收入标准中,又划分为“偏下中等收入”(以下简称“下中等收入”)和“偏上中等收入”(以下简称“上中等收入”),前者的标准为 996—3 945 美元,后者为 3 946—12 195 美元。
根据这个标准,在世界银行目前统计的 213 个经济体中,低收入组有 40 个,中等收入组104 个,高收入组 69 个。
在中等收入组中,下中等收入有 56 个,上中等收入 48 个。
在 2009 年全世界创造的 58.14 万亿美元 GDP 中,低收入经济体创造的仅为 0.43 万亿美元;中等收入为 16.12 万亿美元;高收入为 41.59 万亿美元。
在中等收入组中,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经济体创造的 GDP 大约各占一半,前者为 8.81 万亿美元,后者为 7.30 万亿美元。
2006 年世界银行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2010 年又进一步阐述为:“几十年来,拉美和中东的很多经济体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面对不断上升的工资成本,这些国家作为商品生产者始终挣扎在大规模和低成本的生产性竞争之中,不能提升价值链和开拓以知识创新产品与服务为主的高成长市场”。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一个国家一旦达到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就无法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甚至出现增长缓慢,甚至可能停滞不前的局面。
一般来说,中等收入陷阱是指收入达到一定阈值,比如每人每年1000美元以上,但尚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时出现的情况。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快速增长,目前中国计算个人收入约为每年8000美元,已经接近了中等收入国家的高度,因此中国已开始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
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中等收入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往往比较混乱。
第一,中等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不低,但不高,劳动力市场价格比较低,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在这里投资。
其次,这些国家的社会保障比较弱,劳动力没有足够的保护。
此外,有些国家的货币汇率比较低,这意味着产品和服务价格低,使外国投资者不愿从事低利润的投资。
其次,中等收入国家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环境不健全。
根据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我们发现,中等收入国家的金融体系通常没有完善的监管制度,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没有较好的保护,很多金融工具往往处于散户交易者的控制之下,这使得金融体系和金融环境受到某种形式的安全威胁。
再者,中等收入国家的技术和基础设施不足。
很多中等收入国家没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得企业投资者难以突破现有的技术和行业程序,大大阻碍了经济发展。
最后,中等收入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够良好。
中等收入国家经常出现政治动荡,政治稳定性较弱,投资环境不够稳定,从而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以上是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着的一些问题,要想脱离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应立即采取措施,改善劳动力市场、完善金融体系和金融环境,加快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改善政治环境。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几点思考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几点思考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一些中低收入国家在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增长停滞或增速缓慢,无法实现进一步的收入提升和经济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往往无法跳出低收入陷阱,进而无法迈向高收入水平。
以下几点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思考。
首先,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低技术创新和低劳动生产率。
这些国家在早期阶段可能受益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大量的低技术产业,但一旦人力资本或技术创新水平没有得到提升,经济增长便会受到限制。
因此,中等收入陷阱的克服之道是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力。
这可以通过建设创新生态系统和加大高等教育投资来实现,促使企业和个人在技术和知识方面不断进步。
其次,中等收入陷阱的另一个原因是资源配置不当和经济结构问题。
一些中等收入国家可能过于依赖一些特定的产业或资源,比如石油或农业。
这样一来,一旦该产业遇到困境或价格波动,整个经济便会受到极大的冲击。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国家应该推动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培育不同产业的发展,并在政策层面上加强对经济的监管和调控,以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
再次,中等收入陷阱的克服也需要解决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导致贫富分化,富裕阶层的收入增长远远超过底层人民。
这种不平等不仅是道德问题,也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国家需要采取措施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正,比如建立透明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更多教育和培训机会,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确保收入增长和机会的均等分配。
此外,改善政府治理和推进产业升级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因素。
政府在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还应扮演好监管和推动者的角色。
政府应该加强机制和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政府效能和廉洁度,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在促进产业升级和销售市场多样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最后,国际合作与对外开放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因素。
中等收入国家应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和制定合适的政策框架。
简述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并分析其成因
谢谢观看
《“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机制与跨越路径研究》是2019年12月1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作者是潘恩阳。
参考资料:中等收入陷阱:基于经济转型与社会治理的理解
《中等收入陷阱:基于经济转型与社会治理的理解》是2018年3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作者是郑之杰。
参考资料:四大陷阱
四大陷阱指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和气候变化陷阱。
简述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并 分析其成因
参考资料:民生经济概论
《民生经济概论》是2019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内容介绍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 展方式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不足,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同时,快速发展中积 聚的问题集中爆发,造成贫富分化加剧、产业升级艰难、城市化进程受阻、社会矛盾凸显等。 中等收入陷阱形成的原因 1、依赖初级产品的对外经贸战略与结构性失衡 对外开放战略,尤其是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被视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成功发展的 重要原因。外围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缓慢,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这种不平衡的国际经济格局不利 于发展中国家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参考资料:中等收入陷阱:来自拉丁美洲的案例研究
《中等收入陷阱:来自拉丁美洲的案例研究》是2012年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秉 文。
参考资料:人口老龄化与“是2013年4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田雪 原。
参考资料:“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机制与跨越路径研究
内容介绍
传统制度包括土地制度、城乡财富分配结构与税收制度、政府行政制度与法制、社会阶层体系与 社会秩序等。 5、观念的发展和经济发展产生脱节 这些观念和素质的差别正是地区经济存在差别的关键问题,正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仅从供给 侧抽象地来看,区域经济发展就是本地人的观念和素质转变,经济发展过程就是观念和素质的转 变过程,再也没有其它的什么了。只不过这个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本地人在自己的实践中, 经过不断地学习、探索、挫折、反思与醒悟,才能逐渐实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中等收入陷阱内容介绍
中国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中国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和对策分析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遭遇瓶颈,因而无法在适当时期升级,而在中等收入水平长期徘徊。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曾一度迅速崛起。
但现在,中国也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一、原因1.低端制造业占据主导中国现有的制造业以劳动力密集型、自主知识产权少的低端制造业为主,对于高科技制造业和中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投入和需求较少。
而这些行业是其他中高收入国家的支柱,是中国实现升级的必经之路。
2.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曾经依靠其庞大的人口红利,迅速崛起。
但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资源无法持续中国在过去曾经依靠资源输出驱动经济增长,如煤炭、钢铁、石油、矿产等。
然而,这些行业的环境问题、人口质量问题和国际市场饱和等因素导致了其持续的不稳定性,资源输出对中国经济的贡献逐渐减弱。
二、对策1.加快技术拓展中国需要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加高科技制造业和中高端制造业的投入和需求,促进国家经济的升级。
针对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可以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建立吸引高端人才的机制,培养和支持创新型企业等。
2.加大环保投入对于资源输出行业的不稳定性问题,中国需要加大环保投入,增强环保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应对环保挑战。
这有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同时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人才培养在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教育、培训和公共服务体系,以确保劳动力基础的全面改善。
三、总结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
为了突破这一困境,中国政府需要采取适当的政策,以促进产业升级、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人才培育,从而实现经济的高端转型和持续发展。
中等收入陷阱理论对中国现实的启示
中等收入陷阱理论对中国现实的启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的GDP已经连续十几年保持快速增长,人均收入也正在逐步提高。
然而,在这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那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这个问题不仅在中国普遍存在,而且也面临着全球多数发展中经济体的共同挑战。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一种经济现象,它指的是某个国家或地区在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后,其增长速度停滞,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依然处于中低收入水平,这种困境就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
虽然中等收入陷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它对于中国的挑战却尤为严峻。
这是因为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曾经经历了强大而稳定的增长时期,这种增长是通过改革开放措施的全面推进和外部市场需求的增长来实现的。
但如今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问题,已不仅仅是继续开拓外部市场和推进变革就能够解决的了。
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特征那么,中等收入陷阱究竟有哪些关键特征呢?在此,笔者简要总结了以下几点:首先,技术升级的速度较慢。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想要跳过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必须依赖生产力的持续提升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
但在中等收入陷阱中,因为成本和效率方面的限制,技术创新的速度会变得较为缓慢。
其次,经济结构单一。
很多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中,虽然经济正在增长,但却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会令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也容易造成社会脆弱性增加,利润空间受到压制,无利于企业技术提升和加强创新。
最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在经济运行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一个国家必须具备坚实的社会基础设施来支撑事业的发展。
如果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就会限制企业的利润和生产能力,或者是阻碍居民的生活。
中等收入陷阱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启示?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给出的警示是,不仅要寻找增长新动力,使经济处于之前的增长轨道上,还要找到突破中等收入阶段的切实有效政策。
针对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有哪些有效做法可以借鉴?一、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 trap)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时,经济增长停滞或放缓的现象。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阶段通常比较容易实现,但进一步向高收入阶段转变却非常困难。
中等收入陷阱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增长速度的减慢、结构改革的难度和创新能力的不足。
大部分国家在初始阶段能够迅速实现经济增长,但随着经济发展,增长速度逐渐下降,难以维持较高的增长率。
这可能是因为生产要素逐渐变得有限,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容易。
结构改革的难度通常是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关键因素。
发展中国家往往存在产能结构过于依赖低附加值产业、内需拉动增长和官僚体制制约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结构调整的困难,从而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能力的不足也是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从中等收入国家转变为高收入国家,必须依靠不断的技术升级和创新。
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包括投入不足、人才流失、创新环境不佳等问题,导致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
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经济的启示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中国需要重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已经面临瓶颈,必须转向以创新和消费为主导的新模式。
这意味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培育消费市场,推动消费升级,并加强质量和效益导向的经济增长。
在结构改革方面,中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一些体制障碍。
特别是要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少对低附加值产业的依赖,提高服务业和创新驱动型产业的比重。
还需要加强企业和市场主体的改革,推动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
在创新能力方面,中国需要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这包括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改革科研体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
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善创新环境,吸引和激励创新人才。
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证分析与对策建议
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证分析与对策建议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该现象指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达一定程度后,出现了增长放缓、技术革新滞后、竞争力降低的瓶颈期,使得该国难以持续走向高收入国家。
本文将对中等收入陷阱进行实证分析,并给出对策建议。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证分析1. 中等收入陷阱的定义及原因中等收入陷阱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到达一定程度后,难以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的状态。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个国家的新兴产业趋于饱和,制造业成本上升,但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转型,从而导致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放缓,竞争力下降。
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为:(1)产业结构单一化。
发展过程中,由于国家资本主义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一两个或几个外贸出口产品的产出。
而这些产业缺乏可持续性,难以保持长期的创新动力。
(2)资本和劳动力效率低下。
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是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工厂存在管理不善、技术短缺、装备陈旧等问题,导致生产力低下。
(3)科技创新能力薄弱。
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
但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缺乏资金、人才、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的支持,导致技术进步迟缓。
2. 中等收入陷阱的实例随着全球化和民主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下面介绍几个实例:(1)墨西哥:1980年,墨西哥的GDP处于世界前十,但之后长期处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直至今天。
(2)巴西:20世纪90年代至今,巴西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政府无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3)南非:2007年,南非GDP一度达到8240亿美元,但2016年龙8|登录,南非进入技术滞后、产业结构过松、工业化程度不高的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以上几个国家都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复杂挑战,经济不景气、社会发展滞后、社会结构问题等都是制约他们发展的关键因素。
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达到一定收入水平后,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停滞的现象。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中等收入陷阱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这一现象引发了许多关于其原因和影响的争论,同时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启示。
争论一: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学者们提出了多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现是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果。
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是,初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资源的枯竭,这种增长模式难以继续,经济增长逐渐放缓。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现是由政府政策的不当引起的。
一些学者认为,一些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政府没有及时进行结构性改革,导致了经济增长的瓶颈。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技术进步的放缓也是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
经济学家指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一些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导致了经济增长的放缓。
争论二: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中等收入陷阱对经济的影响也备受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中等收入陷阱会导致国家的产业结构无法升级,从而造成经济结构的长期扭曲。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经济增长会受到限制,进而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整体发展。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中等收入陷阱会导致经济不平等的加剧。
在这种情况下,较高的收入阶层会更加富裕,而较低的收入阶层则可能会陷入贫困,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针对中等收入陷阱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和挑战,中国政府应当及时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
中国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依靠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创新和服务业发展的方向转变。
中国需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
中国政府需要加大对教育、科技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如何看待和应对中等收入陷阱
如何看待和应对中等收入陷阱定义“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基本涵义是指: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
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
进入这个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
大部分国家则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原因主要就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低端制造业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是伴随而来的污染,低质低价,都是恶性循环。
低端制造改高端制造,是完全靠高科技解决,而高科技不是几十年能追赶的。
要摆脱中等收入的陷阱,一个关键的挑战就是以可持续的方式保持高速增长。
总结国际经验。
我们选取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韩国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马来西亚和阿根廷作为样本进行比较,可分析其在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收入分配、社会发展、对外依赖等方面的差异性。
第一,经济增长稳定性差别很大。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经济增长往往出现较大的起伏,即便在短期内取得高增长,也难以持续。
这一特征在拉美国家尤其突出。
第二,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存在明显差别。
从研发费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韩国2003年达到2.64%,高居世界第7位,而马来西亚、阿根廷分别为0.69%和0.41%,世界排名均在40名以后。
从研发人才来看,2006年,韩国每千人中的研发人员达到4.8人,而马来西亚和阿根廷则分别只有0.42和1.1人,韩国分别是后者的11.4倍和4.4倍。
中等收入陷阱对我国的意义
中等收入陷阱对我国的意义一、引言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跨越中等收入水平的阶段。
这种情况会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就业机会减少,社会稳定性下降等问题。
我国当前正处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边缘,因此深入研究中等收入陷阱对我国的意义至关重要。
二、中等收入陷阱的定义1.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跨越中等收入水平的阶段。
具体来说,就是一个国家在达到一定水平的人均GDP之后,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或停滞,而且很难再实现进一步提高。
2. 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1)产业结构单一:当一个国家过度依赖某个产业时,一旦该产业出现问题或者市场需求下降,整个经济都会受到影响。
(2)技术创新不足: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如果一个国家在技术创新方面落后,就难以保持经济增长的动力。
(3)人口红利消失: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在劳动力大量增加的时期,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
三、中等收入陷阱对我国的意义1. 经济增长放缓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在过去几年中,我国GDP增速一直在放缓。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这种情况可能会继续下去。
2. 就业机会减少中等收入陷阱还会导致就业机会减少。
当一个国家无法实现进一步发展时,企业很难扩大规模或者开拓新市场。
这将导致就业机会减少,使得社会稳定性受到威胁。
3. 社会稳定性下降中等收入陷阱还有可能导致社会稳定性下降。
当一个国家无法实现进一步发展时,社会贫富差距可能会加大,失业率可能会上升,这些都会对社会稳定性造成威胁。
四、如何应对中等收入陷阱1. 调整产业结构为了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我们需要调整产业结构。
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新兴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且通过政策引导,让企业逐渐从传统行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
2. 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在经济学中,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追求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遇到的一种现象。
这些国家在初期阶段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增长,但随后却陷入了一个无法突破的收入水平瓶颈,导致经济增速停滞不前或者放缓。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1. 技术升级困难。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往往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制造业和农业。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产业的竞争力逐渐下降,而转型升级到更具竞争力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又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2. 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
中等收入陷阱通常伴随着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质量不足的问题。
教育水平低下导致人力资源缺乏创新能力和知识更新,难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
3. 经济结构调整的难题。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时,经济结构往往还是以制造业为主,缺乏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部门。
4. 政策制定的问题。
中等收入陷阱也可能是由政府所执行的不当政策引起的。
政府制定的政策偏向于保护既得利益和传统产业,没有为新兴产业提供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二、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措施1. 促进创新与技术进步。
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
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强科研投入,鼓励创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2. 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以适应现代经济的需求。
3. 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中国家应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向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转型,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韧性。
4. 政策制定的智慧和务实。
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避免推行保守主义和过度干预的做法,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开放的态度,为新兴产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支持。
三、成功典范:新加坡新加坡被认为是成功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典范。
他们通过积极发展教育、鼓励科技创新和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等多方面的努力,成功转型为一个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中等收入阶层。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这部分人群很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本文将就中等收入陷阱的含义、原因以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含义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中等收入人群,因为收入水平停滞不前或上升缓慢,导致他们无法跃升至高收入阶层。
中等收入陷阱不仅表现为个人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也体现了国家经济增长的瓶颈。
二、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1.技能和教育匹配不足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技能和教育水平与经济需求的不匹配。
很多中等收入者所从事的职业或行业往往面临技术更新换代的压力,而他们的技能或知识水平却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
2.创新和创业环境不成熟在中等收入陷阱中,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欠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等收入者缺乏创新精神和风险承担能力,无法积极进取,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收入分配不平等中等收入陷阱与收入分配不平等密切相关。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中等收入者虽然相对较高,但富豪阶层的财富增长速度更快,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中等收入者的经济上升受到阻碍。
三、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策略1.优化教育体系为了解决技能和教育不匹配的问题,应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升中等收入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培养,培养更多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中等收入者。
2.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为了激发中等收入者的创新创业热情,政府应当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和政策支持。
此外,还可以鼓励大公司与创新企业合作,促进技术与资本的结合,打破中等收入者创新创业的壁垒。
3.促进收入公平分配为了缩小贫富差距,政府应通过税收制度和财产权等手段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中等收入者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使其具备更好的社会保障感。
四、实施中等收入陷阱的客观条件在应对中等收入陷阱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同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 trap)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初期取得了初步成功,但随后陷入了增长速度下滑、经济结构转型困难等问题,难以跨越中等收入水平的现象。
虽然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取得了快速增长,但却很难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有多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初期依靠资源型产业快速发展,但由于资源配置不足以合理利用资源,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虽然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使得经济结构调整困难,从而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科技创新不足中等收入陷阱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创新不足。
这些国家在经济增长初期往往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经济增长,但随着发展,创新能力不足使得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3.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初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优势产业的支撑,导致经济增速下滑。
这种情况下,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困难,无法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4.体制机制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初期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导致宏观经济调控困难、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阻碍。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一些国家在经济增长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却很难实现哪怕更进一步的发展,最终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发展中国家需要在经济增长初期注重以下几点:1.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需要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尤其是在技术、装备和服务方面进行更新升级,增强新兴产业的发展力量,提高产业水平和附加值,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2.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发展中国家需要增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注重提高研发投入、完善创新体系、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等,推动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中等收入陷阱”:成因、理论解释与借鉴意义
“中等收入陷阱”:成因、理论解释与借鉴意义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指的是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在迈入高收入阶段的过程中,发展速度逐渐放缓,经济增长停滞。
这个现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现,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复杂多样,包括结构性问题、制度固化等方面的因素。
一些理论解释对中等收入陷阱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借鉴这些理论解释和经验教训,对于缓解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可以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性问题:中等收入陷阱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
在初期阶段,国家通常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依靠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优势获得竞争力。
然而,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使得这些产业面临竞争力下降的困境。
同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也日益增加,难以持续发展。
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又面临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从而难以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2. 制度问题:中等收入陷阱也与制度问题密切相关。
在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政治体制不完善,治理能力不强,导致官员容易陷入腐败、权力滥用等行为。
同时,法治环境不健全、产权保护不力,也使得创新和投资的积极性下降,制约了经济发展。
此外,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政府对于市场经济的干预程度过高,过度依赖国有企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3. 教育和人力资本问题:教育和人力资本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中等收入国家的教育体系存在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无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持经济发展的需要。
此外,国家在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方面的投资和培养不足,也限制了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些主要成因,理论解释与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结构调整:针对中等收入陷阱中的结构性问题,中等收入国家需要注重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是一个经济学现象,指的是某个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取得较快增长后,经济增速逐渐放缓甚至停滞的状态。
这种状态通常出现在国家接近中等收入水平时,而难以跨越这个阶段进入高收入国家阶段。
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现,可能会导致国家长期停滞在中等收入阶段,难以实现进一步发展。
对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和影响,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
一些学者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经济现象,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它只是一个假设,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其存在。
不管怎样,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与否,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启示。
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提醒我们,经济增长无法永远持续下去。
任何国家都会面临经济增长放缓的问题,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中国应该意识到,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不会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需要做好应对和调整。
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现与经济结构升级密切相关。
一国在初期迅速增长往往依赖于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但当这些要素逐渐枯竭时,经济增长势必会放缓。
中国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更加高端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中等收入陷阱提醒我们,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更加精准的政策制定。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政府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科技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也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
经济增长必须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结合,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需要更加注重民生改善,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与否都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挑战,中国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注重民生改善,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是一个正常现象,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分析与思考(作者:陆文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来源《求是》)在理论层面研究“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有助于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地解释为什么在这个阶段容易掉进经济增长缓慢、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丛生的陷阱。
一、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主要是量的变化,而从中等收入到高收入则主要是质的跨越分析“中等收入陷阱”,首先是认识和界定发展阶段问题。
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往往是从传统农业进入工业初始阶段,生产内容和形式虽有很大变化,但劳动本质变化不大,不仅传统农业是以重复性劳动为主,而且刚开始的工业生产也是以引进和复制别人的创造发明为主,自身创造性劳动不多;而从中等收入到高收入,则是从工业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变化,必须建立在普遍的自主创新基础上,是从重复性劳动向创造性劳动的跨越。
重复性劳动与创造性劳动的比重和质量的变化,在经济发展阶段上具有本质差别,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转变的决定性力量。
把握这一本质关系是解释中等收入阶段许多问题的基本方法。
重复性劳动在工业规模增长上,表现为外延扩大再生产。
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发达国家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向外输出资本和技术,落后国家能够通过对资本、技术、人力和市场进行新的整合,利用低劳动成本优势,重复发达国家已有的生产方式,由于没有多少创造性的复杂活动,有可能获得快速发展,出现增长“奇迹”。
一些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由于不了解自身所处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认为从中等收入到高收入阶段,只是工业化的量变过程,不存在质的差异,看不到“奇迹”背后隐藏着深层问题,盲目乐观,以为可以像复制生产一样,只要全面复制高收入国家有关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政策、做法,就可顺利进入高收入阶段,结果却事与愿违。
二、中等收入阶段的资本积累和高收入阶段的智力积累,在市场政策上有很大不同中等收入阶段与高收入阶段,存在密切联系,有些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可以相互适用,有些则不行。
例如,高收入国家实施的高消费政策,中等收入国家就不能完全照搬,这是由劳动本质差别引起不同积累方式差别所决定的。
社会经济发展依赖于扩大再生产,而扩大再生产又依赖于经济积累,不同积累方式决定着经济运行方式的差别。
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直接劳动积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特征的中等收入阶段,主要依靠资本积累;而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特征的高收入阶段,则主要依靠智力积累。
积累方式不同,会产生一系列迥异的经济现象,进而形成不同的经济政策。
在工业社会初期,创造性劳动的质和量还不发展,重复性劳动普遍存在,扩大再生产和社会进步所依靠的经济积累,只能采取压低工人工资的资本积累方式。
它不仅使人类创造性劳动所带来的文明成果得到快速扩展,而且也为创造性劳动进一步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也导致生产和消费矛盾的积累,出现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
重要的出路,在于扩大世界市场以缓解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生产过剩的危机没有消除,但程度有所减轻。
这虽与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创造性劳动的质和量出现大的增长,引起科技革命和社会分工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一系列变化。
首先,创造性劳动的大发展,使科技人员和白领工人成为企业主体。
分工细化和复杂化使脑力劳动者地位提高,企业为维持生产的竞争力和正常运转,被迫向其支付更高工资,社会消费水平得到提高。
其次,积累开始从货币资本积累向智力积累转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越来越高。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不仅没有因消费比重增大而削弱,反而因创造发明增多,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成为主要方式而加强。
再次,智力积累推动产品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性能提高转变,因而使生产与消费趋向平衡,市场趋于稳定,积累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部分。
又次,创造性劳动造就了更多新产品,并不断更新、拓展市场。
这些都成为危机减弱的重要原因。
显然,中等收入阶段是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它依靠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通过扩大出口解决生产过剩问题。
高收入阶段是工业发展的中后期阶段,由于创造性劳动的发展,使资本积累向智力积累转变,刺激和扩大消费,成为这一阶段的可行政策。
如果中等收入国家直接照搬高收入国家的这些做法,就很容易掉进陷阱之中。
三、中等收入阶段,收入和社会保障容易超出经济能力在中等收入阶段,虽然有收入和社会保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情况,但也极易出现收入和社会保障超越经济能力的情况。
这个阶段,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工业,工业生产呈现外延扩张特征。
一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快,很多国家一度出现两位数增长;二是国家税收增长快,有的甚至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三是企业利润增长快,企业绝对支配的收入明显增加。
在此情况下,人们容易得出劳动者收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也该相应有较大增长的判断。
其实,国内生产总值、税收和企业利润增长主要是因经济的外延规模扩大而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企业人均利润也没有提高。
如果此时大幅度提高收入、福利和社会保障水平,势必加重企业和社会负担。
当然,在重复性劳动发展和经济外延扩张中,社会福利总支出也会增加。
这是由于农业人口变为工业人口后,社会保障的人口数量加大,引起社会福利总支出增加。
一些中等收入国家,在经济主要还以重复性劳动、外延扩张为特征的情况下,过早、过快提高社会福利和保障水平,加重了负担。
特别是,外延经济增长终会受到劳动力、土地、市场等条件限制,当增速下降时,社会福利的刚性支出使问题更加突出。
拉美一些国家的政府债务危机,都与过多增加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有关。
在中等收入阶段,国家增量税收应主要用于教育和重点科研,提高民族素质和国家创新能力;企业增量利润应主要用于核心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
只有创造性劳动快速发展了,社会分工才能发展,劳动者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发展,人的经济地位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各种社会问题才能得到从容解决。
四、中等收入阶段,收入差距容易扩大,社会矛盾容易发展中等收入阶段,由于企业重复性外延的迅速扩张,打破了传统农业社会平衡,形成新的利益结构,特别是收入差距扩大,容易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首先,以重复性劳动为基础的资本积累,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在中等收入阶段,生产特征表现为重复性劳动、企业外延扩张和资本积累,一方面企业人均利润水平没有提高,工人收入处在较低水平,若提高其收入,则增加成本,降低积累能力;另一方面外延扩大再生产又使企业利润和税收增加,为一部分人增加收入提供了可能。
这就是中等收入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而高收入阶段,由于创造性劳动推动社会分工迅速发展,劳动者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与资方博弈中逐步处于有利地位,能够争取更多收入。
同时,资方虽支付更多工资,却不影响企业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社会收入差距缩小有了可能。
其次,生产外延扩张,加速城市化和人口集中,社会矛盾传导速度和规模明显提高。
城市化的发展不仅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也是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城市化必然加快人口集聚速度,不同利益群体近距离聚集,使社会矛盾传导速度加快,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再次,西方国家利用中等收入阶段问题,放大社会矛盾,误导政治进程,使经济和社会问题长期化。
西方发达国家从殖民时期开始,经济就处于优先地位,能够长期利用超额利润调和国内矛盾。
他们为确保优势地位,利用中等收入阶段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现实,通常把政治制度与所谓人权挂钩,通过输出政治体制,在“民主化”旗号下扰乱处于这个阶段的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
例如,在过度民主化下,往往不是主要通过限制高收入,而是通过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和福利水平,达到缩小差距目的。
其结果会减弱资本积累能力,降低发展速度,最终加剧就业矛盾,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正是掉入了这一“美好”的民主陷阱,导致经济停滞、社会动荡。
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最根本的是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尽快过渡到智力积累阶段,从根本上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
五、几点思考第一,规避“陷阱”,外部条件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
从现象上看,陷在中等收入阶段的主要是拉美、东南亚和东欧一些国家。
它们都不是西方发达国家盟友,有的甚至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受到西方国家的干扰,甚至破坏,没有进入高收入行列;而另一些经济体,如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是西方国家紧密盟友,又都处于“前沿”地带,它们的发展符合西方国家利益,得到西方国家大力支持,很多技术和产品对其他国家封锁,对它们却是开放的,因而它们更容易完成从中等收入到高收入阶段的跨越。
但是,从本质上看,掉入“陷阱”的国家都有其深刻内在原因,或是体制问题,或是重要政策失误。
墨西哥长期得到美国扶持,但由于内部原因始终没有实现创造性劳动的大发展。
这说明,外因是重要条件,内因则起决定作用。
第二,我国防止掉入“陷阱”,要内外并举。
从外部条件看,中国是一个大国,如果进入高收入阶段,将对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一些国家不愿意看到这种变化,极力围堵和限制我国发展,诱导我们掉入“陷阱”。
对此,我们除了要努力通过外交等手段,争取好一些的外部环境外,还要注重国内因素。
一是我国人口多,整体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素质还不高,重复性劳动在相当长时间里仍是主要特征。
为改变这种状况,党和国家制定了正确的长期发展战略,但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明显见效。
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们不断制定和调整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否符合规避“陷阱”的要求,这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需要特别加强对各项方针政策的综合协调研究。
第三,在考虑国内因素时,要抓主要问题。
一要有正确理论指导,正确认识发展阶段和经济本质特征。
二要找出主要工作方面,从经济领域看,像国际贸易、投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消费等,都是关系能否规避“陷阱”的重要方面。
三要在制定这些重要方面的政策时综合协调,具有预防“陷阱”的意识。
四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基本国情,避免产生不切实际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