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5、完成练习三P(18)、10
要使学生认识到:涂色三角形与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所以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它所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6、思考题
每个大三角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中等三角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2)、观察、思考:图中哪几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为什么?(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
(3)、汇报、交流,师适当提示小结。
2、完成练习三P(17)、6
(1)鼓励学生独立画图。
(2)思考:
A、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还知道些什么?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B、画出的三角形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那么三角形的底和高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2)为什么要“÷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板图)
(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4)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揭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
二、探究新知
1、完成练习三P(17)、5
(小黑板出示)
(1)、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2、让学生看图计算面积或先在图中测量必要的数据后计算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
重难点
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小黑板和多媒体展台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书P(17)、4
(口算卡片出示)
2、复习计算公式:
2024年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2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案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教材第9、第10页的内容。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动手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比较、总结概括以及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4.将学习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底是8厘米、高是5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和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2个,大小与教材第9页例5中提到的相同。
2.投影仪,剪刀。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右图。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1. 初步感知。
(出示教材第9页例4)(1)明确要求:图中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仔细观察这3个图形,你能说出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吗?(2)提问: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求出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问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2. 动手操作,明确前提。
(1)出示教材第9页例5中的操作要求:把教材第115页的三角形剪下来,看看哪两个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先选一选,再拼一拼。
(2)学生各自动手操作,教师加强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加以指导。
(3)学生展示作品,并说清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3. 测量计算,汇总数据,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学生观察、测量、计算,完成教材第9页例5中的表格。
(2)组织讨论:①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相等)②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的底和高相等)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④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苏教版
教案:五年级上数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三角板、练习题。
2. 学生准备:三角板、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面积问题。
-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角形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么?2. 探究新知- 利用三角板,让学生自己动手拼凑出三角形的形状,并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
- 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底和高来计算。
- 讲解并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面积 = 底× 高÷ 2。
- 通过PPT展示一些例题,让学生跟着一起计算,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3. 实践应用- 分组让学生互相出题,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互相检查答案。
- 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给予解答和指导。
4. 总结提升-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需要注意底和高的单位要一致,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精确度等。
5. 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与三角形面积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完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应用环节在实践应用环节,学生将通过互相出题、独立完成练习题等方式,将所学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这个环节对于巩固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案8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案8教学目标1.知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面积 = 底边 × 高 ÷ 2。
2.能够根据题目给定的数据计算三角形面积。
3.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中一些常见的易错点。
4.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1.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与应用。
2.给定数据后计算三角形面积的能力。
教学难点1.在实际问题中,如何确定三角形的底与高。
2.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1.引入问题:小明要铺地板,他买了一个三角形的地毯来覆盖整个房间,如何才能知道他需要多少地毯呢?2.通过展示一张三角形地毯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讲授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1.在黑板上展示三角形的定义以及底和高的概念,并讲解如何使用底和高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讲解面积计算公式:面积 = 底边 × 高 ÷ 2,并通过实例讲解其使用方法。
三、练习1.分发试卷,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三角形底和高计算面积;2.分发实际问题练习:如小明要用三角形地毯覆盖整个房间,房间底边长为6米,高为4米,需要购买多少地毯?3.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难度或降低难度。
四、总结1.根据学生练习情况,总结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面积计算中的一些易错点,如数字录入错误、单位不统一等问题;2.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举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总结三角形面积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说明本教案通过实例和案例练习,让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和方法,并通过实践应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2《三角形的面积》教案3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2《三角形的面积》教案3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2《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边形、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他们可能是初次接触,需要通过操作活动,亲自体验、探究,从而理解并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存在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害怕困难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该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原理,能够灵活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操作教学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剪刀、彩纸等。
2.课件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课件、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三角形的面积。
例如,可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如三角板、金字塔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者黑板,展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案6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案6一、教学目标1.掌握使用海伦公式和正弦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2.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使用海伦公式和正弦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2.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学习海伦公式和正弦公式的概念及其应用;2.使用海伦公式和正弦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3.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问题。
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结合实例演示;2.分组合作完成课堂练习;3.老师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及课时安排第一课时1.教师介绍海伦公式和正弦公式的概念,讲解其应用与计算方法,并给出相关练习;2.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课堂练习;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堂练习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解答疑问。
第二课时1.分组讨论课堂练习的结果,并进行公布和讲解;2.学生再次分组合作,完成更深入的练习;3.教师对学生进行思维激发和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更深层次的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
第三课时1.教师给出若干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2.学生在小组内分析问题,确定解题方法,并进行计算;3.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价本节课是针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海伦公式与正弦公式知识点,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教学方式多样性,鼓励学生创新思考。
练习题的答案清晰,实际问题更加深刻地展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此节课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需要课后进一步进行巩固。
反思本节课应用了多种教学方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对这两种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多次反复演练,才能真正掌握。
此外,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多方位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教与学相互促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懂得计算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2.掌握测量三角形的高、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3.发扬合作精神,团结互助,共同完成小组任务。
二、教学重点1.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计算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3.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三、教学难点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通过出示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三角形的形态和特点,并提出以下问题:1.你们知道三角形的概念吗?2.如何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和高?3.如何计算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2. 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解,引领学生理解三角形,进而展开讨论。
3. 探究三角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教师出示一个边长分别为4、5、6的三角形,让学生自己测量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并从中发现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得出三角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周长 = 三边之和4. 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师出示一个底边长为5,高为4的三角形,让学生自己测量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并从中发现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面积 = 底边长×高÷25. 计算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师出示几个边长和高已知的三角形,让学生进行计算。
6. 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任务:1.让小组成员依次测量所给出的三角形的高和底边长,并记录下来。
2.让小组成员轮流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核对答案。
3.让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尝试求解一个边长不一的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计算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方法和公式,提高了数学应用的能力和技能。
小组合作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激发了他们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2《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2《三角形的面积》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2《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特性以及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实际操作和实践环节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理解。
2.三角形面积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过程。
2.利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模型的教具和学具。
2.准备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的实际问题素材。
3.准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角形模型,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三角形面积是如何计算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分享各自的想法。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利用三角形模型的教具和学具,自己动手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解答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概念2.掌握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3.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拓展前置知识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前,需要复习二维图形中的长度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1.三角形面积的概念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应用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1.讲解和示范法2.练习和巩固法教学过程活动一:问题导入老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吗?”活动二:理论讲解1. 三角形面积的概念三角形是一种有三条边和三个角的图形。
它的面积表示为S,单位为平方厘米。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是:S = 1/2 × 底边长度 × 高。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例如: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8 厘米,高为 6 厘米,那么可以使用公式计算出它的面积:S = 1/2 × 8cm × 6cm = 24 平方厘米。
活动三:练习实践1. 练习题一给出以下三角形的底边长度和高,计算它们的面积。
底边长度高10 厘米 4 厘米20 厘米 6 厘米18 厘米 5 厘米2. 练习题二给定一个三角形,其中两边长为 3 厘米,4 厘米,夹角为 90 度,请计算它的面积。
3. 练习题三如图所示,一个三角形的顶角为 60 度,其他两个角分别为 45 度和 75 度,其中一条边长为 8 厘米,请计算它的面积。
活动四:讲解思考老师提出问题:“同学们,除了高度和底边长度计算三角形,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如果有的话,你能想到什么?”同学应该注意到,三角形有三个角度和三条边,使用不同的参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活动五:综合练习老师给出以下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自己思考并解决。
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分别是 5 厘米、6 厘米、和 7 厘米,计算它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优秀10篇)
《三角形的面积》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优秀10篇)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每小组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每小组各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纸模型;一条红领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发现规律1、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好)。
请大家拿出信封内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听好了,既然是游戏当然就有游戏规则,请想一想,如何在每个图形上折一次,使折痕两边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先思考或讨论有几种折法,再开始折,并用彩色笔画出折痕。
2、小组学生代表上台汇报操作结果。
3、师根据汇报有选择地在黑板上贴出以下四种折法:4、让学生观察后提问。
师:这三个图形分别折成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什么图形?生:这三个图形分别折成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师:如果我们知道长方形长为30厘米,宽为2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求出来的?生1:长方形的面积是30×20=600(平方厘米)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00÷2=300(平方厘米)师:如果我们知道正方形边长为3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为什么?生2:正方形的面积是30×30=900(平方厘米)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900÷2=450(平方厘米)师:如果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为40厘米,高为2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呢?为什么?生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0×20=800(平方厘米)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800÷2=400(平方厘米)【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即做到复习旧知,又让学生初步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为新知的探索做好铺垫。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三角形面积计算-苏教版
教案:五年级上数学-三角形面积计算-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能够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能否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推导?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三角形,思考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让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发现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引导学生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 = 1/2 a h。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计算给定底和高求三角形面积的题目。
(2)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三角形土地的面积等。
4.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2. 让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能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 = 1/2 a h。
2. 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步骤:(1)确定底和高;(2)代入公式计算;(3)化简结果。
七、课后拓展1. 让学生思考:除了用底和高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还有其他方法吗?2. 让学生尝试用其他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如海伦公式等。
八、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和课后拓展,了解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自己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自己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材第115页的三角形。
探究方案:
一、自主准备
1.说一说:下面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
()()()
2.思考:(1)三角形的面积与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有没有直接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呢?
(3)假如要你探究三角形的面积,你打算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进行研究?我想转化成。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案教学目标:1. 知道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2. 熟练掌握计算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3.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1. 了解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2. 熟练掌握计算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所学的三角形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底边长乘高,S = bh。
由平行四边形推出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S = 1/2×b×h,其中b为底边长,h为高。
等腰三角形面积公式:S = 1/2×b×h,其中b为底边长,h为中线长。
2. 操作探究:(1)让学生自己完成下列练习:(2)随堂检测小练习:请计算下列三角形的面积。
(1)底边18cm,高15cm的三角形。
(2)底边6cm,高10cm的三角形。
(3)底边4cm,高4cm的等腰三角形。
(4)直角边长分别为3cm和4cm的直角三角形。
3. 知识运用:(1)让学生完成下列练习:1. 一张宣传画为等边三角形,边长为12cm,求面积。
2. 梯形的上边长和下边长分别为27cm和19cm,高为14cm.如果这个梯形被等腰三角形等分,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高分别为多少?3. 如图所示,三角形ABC中,AD是BC的中线,AC = 8cm,AD = 4cm,BD = 6cm,求三角形ABC的面积。
(2)课外拓展:请在生活中寻找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并计算它们的面积。
4. 课堂总结:(1)学生回答“本节课你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评估方法:1. 日常表现:包括课堂秩序、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等。
2. 课后作业:听课笔记和完成教师留的练习题。
3. 课堂测试:随堂测试,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本课是关于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从知识导入、操作探究、知识运用和课堂总结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讲解。
苏州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苏州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图形认知能力,对于之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克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和实践活动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活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三角板、课件等。
2.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解释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几个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题目,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展示解题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点评和指导。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关于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拓展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
五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苏教版
五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三角形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模型和图片,展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过程。
3. 练习法: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二、新课内容1. 讲解三角形面积的概念。
2. 讲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课堂练习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计算给定三角形的面积。
2. 讲解解题思路和注意事项。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 提问: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二、新课内容1. 讲解特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 讲解实际应用中三角形面积的测量方法。
三、课堂练习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计算特殊三角形的面积。
2. 讲解解题思路和注意事项。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特殊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三角形面积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3. 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1. 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1.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
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完)在教学设计中,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讲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角形的面积》优秀教学设计(6篇)
《三角形的面积》优秀教学设计(6篇)《三角形的面积》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材简析:“三角形的面积”是一节常见的课,一般的做法是在由学生拼组后直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本设计最大的特点是改革了这一常见的做法,在拼组后,通过对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探究,指导学生直接利用这种关系尝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教学内容:苏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15~P16的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计算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难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公式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CAI课件、红领巾、每个小组准备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提出问题。
师:(出示一条红领巾)同学们,这是一条红领巾。
它是什么形状的?那你们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2、揭示课题。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二、操作“转化”,推导公式1、寻找思路。
师:是的,我们还不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那同学们想一想,开始我们同样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来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师:对,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板书: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那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师:大家想想,怎样“转化”呢?可不可以用“割补”的方法呢?[应变预设: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经验,一般会认为可以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选择一种方法实际“割补”,让学生明白这种方法不好,需要寻找更好的方法。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了解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掌握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准备-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教学工具:直尺、量角器、彩色纸、剪刀、胶水-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教学步骤1. 介绍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构成要素和内角和为180度的特点。
2. 展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边长和角度差异。
3. 教授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针对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介绍对应的公式和计算步骤。
- 针对普通三角形,引导学生使用面积公式:面积 = 底边长 ×高,并进行实例演示。
4. 练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三角形面积计算:- 准备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如计算房屋屋顶的面积、花坛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分组讨论解决方案,并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5. 作业布置:- 布置练题,要求学生计算不同类型三角形的面积。
- 提醒学生将实际问题中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记录在作业本上。
巩固与拓展- 建议学生在课后继续练计算三角形面积的题目,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实际生活中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的例子,并进行讲解和分享。
教学评价-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对三角形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程度。
- 收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和解决过程,评估他们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 布置的作业可以作为进一步评价学生掌握程度的依据。
参考资源-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互联网资源: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学习视频、练习题、实例应用案例等。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为后续学习其他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形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知识,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容易混淆公式,对三角形的底和高概念理解不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巩固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明确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三角形底和高概念的理解,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运用面积公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和实例。
2.学具:准备三角形模型、剪刀、直尺等学具,方便学生操作。
3.练习题:挑选合适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掌握。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复习旧知识:回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角形面积怎么计算吗?三角形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呈现(10分钟)1.展示三角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征。
2.提问:请大家思考,如何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以便计算面积?操练(10分钟)1.分组讨论:让学生动手剪三角形,尝试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梯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 三角形面积计算|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 三角形面积计算|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底×高÷2。
2.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与底、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如何准确地找到三角形的底和高。
2. 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三角形的底和高。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2. 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那么你们知道三角形面积怎么计算吗?二、新课1. 讲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底×高÷2。
2. 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三角形的底和高。
3.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三角形面积与底、高之间的关系。
4. 举例说明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
2. 强调三角形面积与底、高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2. 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那么你们能运用这个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吗?二、新课1. 讲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
2. 通过实例,展示如何找到三角形的底和高。
3. 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案4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案4一、教学目标1.了解面积单位。
2.掌握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3.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难点1.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四、教学内容及进度第一课时1. 教学内容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小学数学中常用面积单位。
2. 教学进度1.讲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3.讲解面积单位的概念和关键词。
第二课时1. 教学内容1.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技巧。
2. 教学进度1.分析实际问题,确定解决方法。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总结解决步骤和技巧。
3.练习实际问题解决方法,提高综合能力。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示例法:通过展示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六、学情分析1.本课程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2.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教学内容1.讲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3.讲解面积单位的概念和关键词。
2. 教学过程1.引入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问题,并提出计算方法的要点。
2.讲解计算方法,并通过展示示例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针对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分别进行计算方法的讲解和练习。
4.讲解关键词和单位,并通过练习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 教学内容1.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技巧。
2. 教学过程1.提出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和解决方法的探讨。
2.讲解解决步骤和技巧,并通过展示示例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针对不同实际问题,分别进行解决方法的讲解和练习。
4.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并通过练习提高综合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面积的计
算》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0页例4、例5及练一练、试一试、练习二第6-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
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自己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
展自己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材第115页的三角形。
探究方案:
一、自主准备
1.说一说:下面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
少平方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
2.思考:(1)三角形的面积与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有没有直接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呢?
(3)假如要你探究三角形的面积,你打算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进行研究?我想转化成
二、自主探究
1.拼一拼:从课本第115页上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剪下来,看看能不能拼
成平行四边形。
2.填一填:你剪下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如果能,拼
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请填写下表。
3.想一想
(1)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原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每个三角形
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三、自主应用
试一试:完成书上第10页的试一试。
四、自主质疑
说一说:(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的?你还有什么疑问?
(2)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
“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
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
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
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教学过程: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
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
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
的“米”。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
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明确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