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明朝藩王群体庞大 “同父兄弟之间竟不能尽识”

合集下载

明清藩王制度的论文

明清藩王制度的论文

明清藩王制度的论文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后,为了监督各地方官吏、巩固朱家王朝的统治,朱元璋推行分封制。

把皇子皇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

共同来“夹辅皇室”。

藩王制度从超级恩惠走到特殊限制。

其副作用日益凸显。

最终成为明朝灭亡的因素之一。

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的同时、正式确立了封藩制。

所谓封藩制,即将自己的诸子和个别宗室封为藩工。

让他们率领精兵分驻全国要塞,建立起由皇权直接控制的中心。

一方面,用以巩固边防,另一方面,用以削弱诸功臣将领的军权。

监视各地的文武官吏。

运用强大亲藩为屏卫。

确保朱氏皇统的巩固。

所以。

朱元璋将封藩制度作为强化皇权的一个重要措施。

清人赵翼说、“明祖以布衣起事。

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

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

而行事多仿之。

”朱元璋建国之初,分封在边塞重镇的藩王,兼有节制卫所。

奉令征伐之任。

其目的是“镇固边防、翼卫王室”。

直到“靖难之役”后,藩王的军政之权渐被剥夺、但在经济上仍给予藩王极其丰厚的待遇。

使得明王朝在封建制上只留存于形式。

即所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徒拥虚名、坐糜厚禄”。

这些优待和特权也致使后来社会矛盾的出现。

1.独有的军事特权。

在军事方面。

各个藩王都占守着战略要地、并具有节制诸将、直接调遣军队地权力。

每个藩王属地都有镇守之兵和护卫兵。

守镇兵由常选指挥统领、护卫兵则由王调遣。

万一属地是险要之处、如有紧急事物、两种兵都可“并从王调遣”亲王都拥有三护卫重兵。

每护卫“甲士少则三千、多则之万千”、而边塞诸王则多于此数。

比如宁王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遣将征诸路兵。

必关白亲王乃发”,“凡朝廷调兵、须有御宝文书,又得王令旨,方许发兵。

无王令者,不得发兵”由此可见,明代诸藩王所具有地独特军权。

2.丰富的恩惠。

在政治上,建藩初期、王府不仅有相傅。

而且武臣由勋臣担任。

出则为将,入则为相。

王府官可兼行省参政、为地方行政首长,也可兼都指挥使、掌地方兵权。

这时的藩王是列爵治民。

详解明朝藩王制度: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

详解明朝藩王制度: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

详解明朝藩王制度: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明朝宗室,既不同于汉晋,又不同于唐宋。

汉晋宗藩裂土临民,犹如独立藩国;唐宋宗室不胙茅土,其贤能者皆策名仕籍、自致功业,而国家亦赖之,其后杂进诸科与寒素等,而宦绩相业亦相望不绝书。

有明以汉晋唐宋为鉴,对前代宗室政策的内容有扬有弃,形成独自的特色。

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并能世袭罔替。

明代宗室政策,奠定于洪武初年,完善于永乐年间,包括宗室政治权力、经济待遇和宗禁几方面内容。

朱元璋公元1368年1月23日(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明太祖在应天称帝,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今江苏南京)为南京,大梁(今河南开封)为北京。

同年闰七月,大将徐达攻克大都,元朝残余势力北遁。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在与其谋士们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时,一致认为,宋朝和元朝之所以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强”,朝廷得不到宗室藩屏,于是以前朝为鉴,决定建藩,于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开始,分封诸皇子为亲王,并规定一套严格的封藩制度。

这一制度被明朝历代皇帝奉为万世不变的祖训,一直延续至明末。

明朝皇族为朱姓皇室,本贯源自沛郡朱氏,后明太祖朱元璋之父迁凤阳,故又称凤阳朱氏。

由明太祖朱元璋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和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一字为一世。

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系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系不拘。

明朝规制,皇子封亲王,授以金宝、金册,亲王子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印、银册。

皇姑为大长公主,皇姊妹为长公主,皇女为公主,亲王女为郡主。

朱棣明朝重建了比较规范的分封制,明太祖在全国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五儿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幼殇,未封王),与侄孙朱守谦,在内的二十六个王,在边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军务。

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位后,强化中央集权,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形成“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明代藩王制度

明代藩王制度

明代藩王制度
明代藩王制度是明朝时期的一种封建制度,是为了维护朝廷统一和稳定社会秩序而制定的。

明朝初年,藩王制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和发展,并在明代的中期得到了巩固和完善。

明代的藩王是朝廷授予封号的皇亲贵族或功臣,他们作为地方的统治者,负责治理和管理本地区的政务。

藩王在行政、政治和军事等方面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并有权任免地方官员。

藩王不仅可以收取赋税和征收兵员,还能拥有私人军队和土地,享有丰厚的俸禄待遇。

藩王制度的实施,对于维护朝廷的统一和集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藩王作为皇帝的亲属或功臣,与朝廷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可以为朝廷提供可靠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和监督。

藩王在本地区拥有较大的权力,但也必须遵守朝廷的统治和法律制度,不能脱离朝廷的掌控。

藩王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藩王有权举办宴会、修筑宫殿和寺庙,举行文化活动,培养人才,使地方的文化水平得以提高。

藩王的府邸和宫殿成为文人雅士的聚居地,社会文化氛围浓厚。

然而,藩王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由于藩王地位的特殊性,一些藩王抱有野心和图谋篡位之心,甚至对抗朝廷。

藩王对地方控制和权力的垄断也容易导致腐败和贪污现象的产生。

此外,藩王制度还导致了地方统治的分散和割据现象,对朝廷的统一和集权形成了一定的挑战。

明代藩王制度从建立到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在明代中期达到了巅峰。

明代的藩王制度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在维护统一和稳定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藩王制度的实施,为明代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什么谁明朝的灭亡和老牌藩王有关 他们都做了什么事情

为什么谁明朝的灭亡和老牌藩王有关 他们都做了什么事情

为什么谁明朝的灭亡和老牌藩王有关他们都做了什么事情本文导读:由于藩王们在王府内无事可做,于是以拼命生孩子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俸禄。

到了明朝末年,各级宗室已经达到百万之多,优养费用达到令人恐怖的地步。

特别是明朝末年,国家财政破产,而豢养宗室的经费却一点儿也不见少。

在内有流贼,外有满洲的情况下,富有而无能的明朝宗室,成为社会几乎所有阶层仇视的对象。

对此,绝大多数宗室却一无所知,继续关着门,过着他们花天酒地的生活。

直到农民军的屠刀架在脖子上之前,仍不肯花一分一毫来劳军,真不知他们的钱财为谁而守?积金百万,不出一钱劳军的楚王楚王,是明朝老牌藩王,他们坐镇于武昌,坐享江汉平原丰厚的赋税,因此富甲天下。

1642年,张献忠率众从襄阳攻入湖北,并杀死了襄王,抢得巨量金帛。

尝到甜头后,张献忠决定将矛头指向湖北另一位藩王——楚王。

当时的楚王名叫朱奎华,此人素来贪婪,积金百万。

当时,武昌的防务非常空虚,而且财力不足。

因此士绅们希望楚王出钱组织义军。

然而朱奎华却说什么也不给,即使大帅左良玉哀求,也不为所动。

无奈之下,士绅们只好自己出钱,招了一些溃兵。

然而这些溃兵不仅不抵抗张献忠,反而大开城门,把张献忠引进武昌城。

张献忠占领武昌后,立即将楚王府一扫而空,获得百万金帛。

其后,他们将楚王宗室数百人全部丢进长江,随后溯江而上,向四川杀去。

兵临城下才出钱的蜀王张献忠横扫湖北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四川了。

张献忠读过《三国演义》,知道诸葛亮的隆中对,自然也明白荆蜀一体的重要性。

当时,坐镇明朝蜀王镇守于成都,也是富甲天下。

为了集中义兵,华阳知县沈云祚曾向蜀王建议道:“大王你的王府中财货山积,是不是应该拿出一点来组建军队杀贼呢?如果疆土沦丧,你的财产为谁而守呢?“看着自己宝货山积的仓库,蜀王却心疼了。

由于没有军饷,四川仅能以3000兵丁对抗张献忠的数十万大军。

作战没几回合,四川各州县纷纷向张献忠投降,不一会儿就兵临成都城下了。

面对张献忠乌压压的雄兵,蜀王被迫临时抱佛脚,逃出府库中的金银试图招募义勇军。

天下奇冤——明朝藩王十大冤案

天下奇冤——明朝藩王十大冤案

天下奇冤——明朝藩王十大冤案展开全文元朝时期杂剧凡盛,产生了众多的杂剧和杂剧作家。

其中最有名的作家之一就是关汉卿,他一生创作了众多杂居剧本,其中流传至今被人耳熟能详的就是《窦娥冤》,这部杂剧描写了邪恶势力勾结官府草菅人命制造了一场冤案,其中主人公窦娥身世悲惨,最后含冤被杀,成为千古同情的角色,也被后人视为冤案的代表人物。

元朝结束后明朝建立。

由于元明两个朝代紧密相连,想必明朝人也经常能看到这部《窦娥冤》,不过明朝君主并没有从这部杂剧中吸取教训,相反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一再制造冤狱,最典型的就是针对藩王们。

明朝的藩王始自朱元璋大肆分封,意图巩固朱家天下。

为了给子孙扫清障碍,消灭一切威胁,他开始频繁制造冤狱对功臣进行打击,结果却意外逼死了自己的儿子,从而开启了对藩王的严厉打击,而后来的皇帝朱棣及其后代因为是造反起家,并且和这些旁系藩王关系原来越远,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防止藩王造反,对藩王门频繁打击,不断制造冤狱,从而制造杀鸡儆猴的效果,因此一时间宗室人人自危,只能老老实实的低调生活,下面让我们来统计一下明朝藩王中的十大冤案。

1、被冤案牵连的潭王朱梓朱梓是朱元璋第八个儿子,也是唯一被朱元璋除名的儿子,朱元璋至死都不承认有这个儿子。

其实说来朱元璋并没有刻意制造冤案要害死儿子,他这个人虽然狠毒,不过都是对外人,对于儿子他还下不去手,但是他没想到制造的一场冤案最终牵连到了朱梓,而从小害怕父亲的朱梓最后选择了自杀,从而结束了自己生命,成为第一个因为冤案而死的藩王。

朱梓在洪武三年被封为潭王,封地为长沙。

被封为藩王前往封地居住,可以说是庶子出身的朱梓最好的归宿,他后来娶了都督於显的女儿为妻,于是在洪武十八年离开南京前往长沙居住。

朱梓从小就很聪明,对学习很感兴趣,到了长沙后,因为这一代很太平,再加上他确实不善于带兵,因此朱元璋并没有交给他军事任务。

于是朱梓得以过上了优哉游哉的日子,他在府中召开文学大会,和自己招揽的那些饱学鸿儒一切饮酒作诗,然后品评文章好坏,赐给金币作为奖励,一时间快乐无比。

明朝的皇室家族权力斗争与王位继承之争

明朝的皇室家族权力斗争与王位继承之争

明朝的皇室家族权力斗争与王位继承之争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然而在其辉煌背后,却有着一系列的皇室家族权力斗争和王位继承之争。

这些斗争和争夺,对明朝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些权力斗争及王位继承之争。

一、权力斗争的背景明朝建立之初,皇室家族间的权力斗争便已开始。

明太祖朱棣建立了明朝,但并没有打破封建贵族的存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他们的权力。

朱棣虽然成功夺取了皇位,但他依靠的是兵权,而不是皇权。

这种情况为日后的权力斗争埋下了伏笔。

二、太祖朱棣与建文帝的权力之争太祖朱棣是明朝的创建者,而建文帝则是明成祖朱棣之弟。

在太祖去世后,建文帝继承了皇位。

然而,由于他的个人才能不足以应对国家的治理,加之他为了避免权力斗争而纵容贪官污吏,导致政治腐败严重。

这使得明成祖朱棣看到了夺取皇位的机会。

在权力斗争的背景下,明成祖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成功夺取了皇位。

此后,他对皇位进行了有效的巩固和维护,确立了自己的家族在明朝的权力地位。

三、家族权力斗争的表现明成祖夺取皇位后,便着手整顿朝廷机构和政治制度。

其中,他取消了一些势力较大的王爷,以削弱和控制其他王室家族的权力。

同时,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了王爷的土地和人员编制,以确保自己家族的权力不受其他王室家族的侵蚀。

然而,即使如此,家族权力斗争依然存在。

不同的王室家族之间,通过政治手段、人事任免和经济手段等多种方式争夺利益和地位。

这导致了王位继承之争的频繁出现。

四、王位继承之争的案例分析明朝历史上,王位继承之争有许多著名的案例,如嘉靖帝与长孙皇后的权力争斗,以及明神宗与兄弟朱翊钧的继承之争等。

在嘉靖帝与长孙皇后的权力争斗中,长孙皇后试图通过废黜嘉靖帝并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而在明神宗与朱翊钧的继承之争中,明神宗成功继承了皇位,而朱翊钧则被废黜,并在狱中死去。

这些案例表明,王位继承之争常常伴随着权力斗争,相关的家族利益和个人野心都在其中。

历史趣谈:朱元璋分封太侈埋变乱祸根 朱棣靖难之役得天助

历史趣谈:朱元璋分封太侈埋变乱祸根 朱棣靖难之役得天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朱元璋分封太侈埋变乱祸根朱棣靖难之役得天助导语:朱允炆失误之一:重用齐泰黄子澄激化矛盾朱元璋在登上帝位的第一年,就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朱标病故朱允炆失误之一:重用齐泰黄子澄激化矛盾朱元璋在登上帝位的第一年,就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朱标病故。

九月,朱元璋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是朱标第二子,因朱标长子朱雄英早死,故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而不少藩王都拥有重兵,皇太孙朱允炆对此深感忧虑。

由于朱元璋的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先后死去,镇守北平的第四子朱棣势力最大,便成为朱允炆的心腹大患。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

朱允炆即皇帝位。

燕王“自北平奔丧”,朱允炆称太祖有遗诏,令诸王不得来京奔丧。

诸王认为哪里有父死遗令子孙不得奔丧之理,对遗诏的真伪颇有怀疑,一时之间流言四起,朱允炆与众多叔父之间的关系骤然紧张起来。

朱允炆起用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太常卿兼翰林院学士,同参军国事。

齐黄二人坚决主张削藩,于是朱允炆与他们密谋削藩之事。

对于如何着手削藩,齐泰和黄子澄有不同的看法。

齐泰想先削燕王,黄子澄说:“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多不法,削之有名。

今欲问罪,宜先周。

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

”他认为削藩应先从有不法行为的藩王开始,这样才能名正言顺。

周王朱橚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又有不法行为,应先削周王。

恰逢周王次子告其父谋不轨,并牵连到燕王、齐王、湘王。

朱允炆便命曹国公李景隆到开封把朱橚抓回京师。

没过多久,朝廷又逮捕齐王朱榑、代王朱生活常识分享。

拖垮大明王朝的皇族

拖垮大明王朝的皇族

拖垮大明王朝的皇族作者:唐宝民来源:《党政论坛》2016年第11期1644年,明朝灭亡,明亡的原因有多种,但有一种原因长期被人们忽视了,就是沉重的皇族负担。

朱元璋的妃嫔为他生下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以这些人为基数,朱元璋的后代迅速繁衍,朱元璋的子孙们,有着超强的生育能力,在历代皇族中稳占生育冠军位置,据徐光启推算,明宗室人数每三十年左右即增加一倍;而当代人口史学者推算的结果是,明代皇族人口增长率是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的十倍。

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将四十九个兄弟子侄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这四十九个人,如同撒到各地的四十九粒种子,迅速发芽、破土、长叶、开花、结果……两百多年后,已成泛滥成灾之势,以山西及河南省为例,洪武年间,山西省只有一位晋王,可到了嘉靖年间,有封爵的皇室后代已经增长到一千八百五十一位;洪武年间,河南省只有一位周王,可到了万历年间,已经有了五千多个皇族后代了……明代皇家档案(玉牒)上正式收录的皇族人数,洪武年间是五十八人,到永乐年间,增至一百二十七人;到嘉靖三十二年增至一万九千六百一十一人;而万历三十二年又增至八万多人……这仅仅是高级皇族数目,不包括数量更多的底层皇族。

依据吳晗《朱元璋传》:到明朝灭亡时,仅朱元璋的直系子孙,就达十几万人;而依据人口史专家安介生等人的推测,明朝灭亡之际,朱元璋的子孙已达一百多万。

朱元璋是苦出身,所以不想让儿孙后代再吃苦,规定皇族不必从事任何职业,每一个皇族后代,十岁起就开始领工资享受俸禄,结婚时国家发放房屋、冠服、婚礼费用。

死时还有一笔厚厚的丧葬费。

所有的皇族的禄饷概由政府供给,也就是说,朱氏子孙们,从生到死都吃财政饭,自己不用劳动,就可以坐享富贵。

据《朱元璋传》记载,洪武九年的规定是:(每年)亲王米5万石,钞215万贯,锦40疋,紵丝300疋,纱罗各100匹,绢5001匹,绵2000两,盐200引,茶1000斤,馬料草月支50匹;公主已受封的,赐庄田1所,每年收粮1500石,并给钞2000贯;郡王米6000石;郡主米1000石;以下依次递减。

大明朝的皇家恩怨 朱高炽和朱高煦的兄弟恩仇

大明朝的皇家恩怨 朱高炽和朱高煦的兄弟恩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大明朝的皇家恩怨朱高炽和朱高煦的兄弟恩仇
导语:朱高炽和朱高煦是朱棣的两个儿子,都是朱棣的徐皇后所生,而徐皇后是大明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朱高炽小时候性格沉静,喜爱读书,朱元璋非常
朱高炽和朱高煦是朱棣的两个儿子,都是朱棣的徐皇后所生,而徐皇后是大明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朱高炽小时候性格沉静,喜爱读书,朱元璋非常喜欢,把他封为燕王朱棣的世子,就等于,朱元璋宣布,朱高炽是燕王的继承人。

而朱高炽和朱高煦同父同母,小时候关系应该是很好的,朱高煦小时候不爱读书,还很调皮,爷爷朱元璋非常讨厌他。

兄弟两个本来在南京读书,朱元璋死后,朱允炆想削藩,看到朱棣有造反的苗头,准备扣押兄弟两个做人质,朱高煦为人机警,见风声不对,就偷了舅舅的马,和朱高炽一起逃回北京,捡到一条命,朱高炽对此记忆尤深,所以,终其一生,对朱高煦一直很好,应该讲,哥哥为人仁义。

朱允炆削藩,导致朱棣造反,历史称为靖难之役,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屡立战功,父亲朱棣既高兴,又喜欢朱高煦,夸下海口,鼓励朱高熙好好干,说你哥哥身体不好,你大有希望,没想到,这句话,害了朱高煦一辈子,从此,朱高煦以李世民自居。

朱高煦尽管打仗勇猛,但是,如果和李世民比起来,还是不可同日而语,李世民文武全才,更是胸怀大志,而最重要的是,李世民在指挥作战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很高的威望,自己手下文臣武将,已经成了气候,与太子李建成相比,已经取得很大的优势,而朱高煦并不具备这个条件,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是总指挥,姚广孝是总策划,朱高煦只是朱棣手下的一员猛将,和李世民的作用,不能相比。

而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炽和母亲徐皇后坚守北京,当时,北京是燕王的根据
生活常识分享。

明太祖分封藩王之考证

明太祖分封藩王之考证
NSOD历史散页 E R WW LI
明太祖 分封 藩 王之考 证
。徐 吉
【 摘 要】明太祖在建 国初年 , 大肆 分封 自己的子弟就任 藩王 。 于谙 熟历史, 对 权术之道的太祖来说 , 实在有 些难 以理解。 前朝 因
分封 藩王
为分封所导致的祸乱 比比皆是, 太祖也是心知肚明, 那为何 他还要 大肆分封 , 又有着怎样的想法, 他 本文将对此做一 些分析 。
兵。 可惜越是 他极力 防范 , 了后 代全 都 到
发生了 , 而且远远超过历朝历代 。
2 2 zzas 5 o ̄ l
勃 碍 闻—J r
公侯免伏拜贺 , 内外大臣 , 十一月辛 巳朔 ,上与侍 臣论女宠 、 寺 第下乘舆一 等 , 人、 外戚 、 臣 、 权 藩镇 、 四裔 之祸 日: 木必蠹 而后 风人 之 , 必虚 而后病乘 之 , 体 国家 之 事亦犹是 已 , 汉亡于外戚 、 阉寺 , 唐亡 于藩 镇 、 狄。 戎 然制之有 道 , 贵贱有 体 , 恩不掩 义, 女宠之祸何 自而生 ! 不牵私爱 , 苟犯 政 典 , 以至公 , 裁 外戚之祸何 自而作 ! 阉寺 职 在使令 , 不假兵柄 , 则无寺人之祸 。 上下相 维, 大小相制 , 防壅蔽 , 谨威 福 , 则无权 臣 之 患 。 镇之设 , 以卫 民 , 藩 本 财归有 司 , 兵 待符 调 , 岂有跋扈之虞 ! 至于御 四裔 , 则修 武备 , 谨边 防 , 则御之 , 不穷追 , 来 去 岂有 礼无 与钧 。 唯列 爵不治 民, 分藩不锡土 , 与 周, 汉制稍异焉。 ⑥ ”
并且对一切 由此可知 , 太祖建藩 的一个 目的是巩 崩瓦解 。 太祖认 为元 末的这种局面很大程 度 心中已经有 大致 的轮廓了 ,

明朝藩王:开国百年已经泛滥成灾|文史宴

明朝藩王:开国百年已经泛滥成灾|文史宴

明朝藩王:开国百年已经泛滥成灾|文史宴作者|赵希夷编者|陈露朱元璋奠定的藩王制度充满了农民企业家办家族企业厚待亲戚的土腥味,锦衣玉食供之唯恐不厚,朱棣以藩王夺位后,又剥夺了藩王的所有实际权力,也不许他们从事任何事业以免影响皇家体统。

从此明朝养藩王如同花巨资养猪,其弊端在成化朝已经相当明显,成化帝虽然还兜得住,但是越往后其影响越恶劣,成为明亡的重要原因。

中国历朝历代,处理宗室问题往往非常可笑。

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在赵高屠戮宗室的时候,没有一个宗室具有自卫能力;刘邦铲除异姓王,分刘姓子弟为王,闹出了一个七国之乱;曹氏父子都是大学问家,也闹出了七步诗的喜剧;司马家族想来想去,与其把政权让给别人不如让自己家人窝里斗,八王之乱也就罢了,后期的五胡乱华,直接造成了本民族的创伤。

是以,隋唐两宋都不敢让宗室掌握权力。

明代藩王出游陶俑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这个来之不易的江山分外珍惜,开始了他一生自虐式的勤政。

洪武帝虽然在反腐、民生方面也有不少建树,可也破坏了许多中国约定俗成的制度,比如“王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宰相制度。

洪武总结国家之害,共六端:女宠、宦官、外戚、权臣、藩镇、夷狄。

倒也符合事实,但他恰恰遗漏掉导致西晋八王之乱的宗室问题,而且分封皇子与一位从孙为王,“为长治久安计”,其中几位在边疆,掌握重兵。

山西平遥训导叶伯巨上疏谈分封之弊,被洪武问罪处死。

洪武帝之后的永乐帝在登基之前就是一位藩王,永乐帝做皇帝以后的第一件事情却是削藩,到成化朝,宗室已经不复往日荣光,但在没有计划生育强制结扎的状况下,宗室男子已逾千人,成了明朝财政的包袱。

根据洪武“祖制”,宗室既不能参加科举,也不能从事农工商贾,丢天潢贵胄的脸面。

但朱姓子弟与常人无异,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出色的音乐、文学、思想家的并不少,比如就藩于山西长治的沈王朱模一脉,沈宣王朱恬烄不仅擅长诗词,还直接促成了地方剧种上党梆子的诞生;更多的是贪得无厌、恬不知耻、自恃血统、藐视官府,草菅人命,比如坑害张居正父子的那位辽王。

明朝藩王选讲(肆拾)-崇王支系

明朝藩王选讲(肆拾)-崇王支系

明朝藩王选讲(肆拾)-崇王支系上一辑,我们讲述了首任崇王朱见泽的故事。

作为宪宗皇帝的同母兄弟,史料里展现出来的朱见泽似乎并未受到如同其二哥朱见潾那样的来自于宪宗更多的关爱。

不过这并不影响崇王支系在成化弘治两朝相对来说还是过得很滋润。

今日,我们继续讲述崇王一脉,在朱见泽之后,从史料还能挖掘出哪些点滴。

汝宁府亦有秀景•·崇王支系传嫡长,靖恭庄端以为常。

朱见泽有子三人,长子朱祐樒,次子朱祐桓,三子朱祐椐。

根据史料的记载,长子应该为继妃所生,算是嫡出,次子三子皆庶出,不过次子三子的出生年未见记载。

1482年,嫡长子朱祐樒出生,当年朱见泽已经27岁。

史料未记载朱祐樒何时受封世子,倒是记载了次子于1485年受封瑞安王,三子于1494年受封庆元王。

从逻辑上判断,次子朱祐桓应该是1483年左右出生,其受封郡王,要么是在长子受封世子之后,要么是两事件同时进行。

如果对于朱祐桓受封世子的时间记载无错误的话,那么这应该是一件比较反常的事件,居然两三岁就封郡王,少见。

1508年,朱见泽薨逝后的三年,守孝期结束后,朱祐樒嗣位崇王,是为第二任崇王,那一年他26岁。

但是在这位王爷身上到底发生了哪些故事,史料几乎无记录,仅知晓其在位三年后,便匆匆去世,享年29岁。

朝廷为其上谥号为“靖”,史称“崇靖王”。

史料里,朱祐樒有子两人,皆嫡出。

长子曰朱厚燿,次子曰朱厚熑(lian2)。

1501年出生的朱厚燿在朱祐樒薨逝后的三年,嗣位崇王,是为第三任崇王。

而朱厚熑的生年不详,从其1516年受封怀安王的记录来推测,其出生可能在1505年左右。

朱厚燿的寿命也不长,1537年,36岁薨逝,谥号为“恭”,称“崇恭王”。

朱厚燿有子至少五人,但是除嫡长子朱载境和庶五子朱载壃之外,次子三子四子皆早夭,如果第五子之后还有儿子出生的话,也无封郡王的记录,应该也是早夭。

1539年,两年守孝期满后,21岁的朱载境嗣位崇王,是为第四任崇王。

他的寿命也不长,1557年,39岁薨逝,谥号为“庄”。

明朝藩王选讲(拾玖)-靖江王朱守谦

明朝藩王选讲(拾玖)-靖江王朱守谦

明朝藩王选讲(拾玖)-靖江王朱守谦是朱元璋的直系子孙。

也是这一支,级别仅是郡王,王府却按照亲王待遇修建。

至今,广西师范大学还保留着他们家王府的痕迹。

前不久,省愚在作某一篇文章的时候,在评论区收到了如下邀约:是真没想到,还遇到了明朝皇族后裔。

好的,安排。

今日我们就讲述,明朝靖江王朱守谦的故事。

•·太祖长兄曰兴隆,留侄文正督军中如果直截了当地讲朱守谦,会显得毫无头绪,必须先讲讲他的祖父与父亲。

众所周知,朱元璋本名朱重八,他其实还有几个哥哥。

其父亲原名朱五四,1281年生人,一生与妻子陈氏育有四子:长子,朱重四,1307年生人;次子,朱重六,生年不详;三子,朱重七,生年不详;四子,朱重八,即朱元璋,1328年生人。

看这个数字排序,估摸着,可能中间还有个朱重五,前面有没有一二三也不知道了。

后来,朱元璋投军郭子兴之前,不能再用这样的数字称谓了,所以朱元璋为自己,与三位哥哥都改了名,分别叫,朱兴隆,朱兴盛,朱兴祖,他自己朱兴宗。

挺不错的,“隆盛祖宗”。

朱元璋的大哥朱兴隆,一辈子可真是没享受到好日子。

1344年,淮北大旱,老朱家也发生了巨变,朱元璋的父母与大哥三人,在那一年相继去世。

没有活路,活不下去,这也给时年16岁的朱元璋内心中奠定了搅动乾坤的信念。

当时老朱家可以说了家破人亡,父母大哥去世,当时二哥、三哥也早夭,倒是有大嫂王氏与大侄子,但为了活命,大嫂带着大侄子逃荒而去,朱重八也只能走上被后世名垂青史的人生轨迹,和尚、乞丐样样都试过,只为了活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嫂王氏听说亡夫幼弟朱元璋加入了红巾军,并且攻下了滁州,随即带着儿子前去投靠。

这个小子,即是朱元璋的大侄子,后来被命名为朱文正,1336年生人,仅比朱元璋小8岁,与朱元璋的好兄弟徐达是连襟。

聪明勇猛的朱文正,正式走上了历史舞台。

1363年,35岁的朱元璋成为吴王,封朱文正为大都督,大侄子一跃成为军中领袖,27岁的年纪,风华正茂。

或许有那么一刻,朱元璋看着这位大侄子的一番斗志,会悄悄告知他父亲与大哥,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这老朱家的嫡长孙是个好样的。

明朝藩王的世子继任藩王,那其他的儿子们怎么办呢?看完就明白了

明朝藩王的世子继任藩王,那其他的儿子们怎么办呢?看完就明白了

明朝藩王的世⼦继任藩王,那其他的⼉⼦们怎么办呢?看完就明⽩了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历经数⼗年的与各地义军的争⽃,最终笑到了最后,朱元璋于南京正式登基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

⽽此时登基不⾜数⽉的朱元璋就决定了⼀件影响⼤明后世存亡的事件,他说到“天下之⼤,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民,今诸⼦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朕⾮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这件事就是效仿商周分封诸侯,当然明朝的诸侯叫藩王,⽽且也有别于商周的诸侯王。

明朝的藩王是“分封⽽不锡⼟,列爵⽽不临民,⾷禄⽽不治事”。

就是说明朝的藩王虽有封地和亲王的爵位,但是其封地的所有权还是皇帝的,⽽虽有亲王的爵位但却管不了封地的百姓,同时虽有俸禄但却不参与朝政。

但是不管如何明朝前期的藩王实⼒却也是极⼤的,他们拥有⾃⼰的军队和⾂属,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朱允炆登基的时候,他才会急着去削藩,在那个时候再不削藩,那些藩王的权⼒⾜以影响到皇帝本⾝。

不过最终朱允炆还是失败了,他也成为第⼀个被地⽅的藩王兵变打下皇位的⼤⼀统王朝的帝王,从这点我们就可以想象当时地⽅藩王的权势是多么的强⼤。

不过当曾经的燕王朱棣登基后,他也发觉藩王对于皇权的影响。

所以他虽未再削藩,却对藩王做出了种种的限制,最终形成了“藩禁”,⾃朱棣后诸如藩王不得军队,亦不得⼲预朝政、所有宗室均不得⼊朝为官,亦不得从事⼯商业、两藩王之间⾮经奏准不得见⾯、宗室⾮诏不得踏出封地半步,亦不得私⾃还京,甚⾄到后期藩王跟谁结婚都得由皇帝决定。

可以说⾃朱棣之后的藩王虽地位还在,但实际上就是⼀头头被圈养的猪,他们不能⼲任何事情就只能在⾃⼰的⼀亩三分地中混吃等死。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在解答明朝藩王对于明朝的危害的啦。

⽽是来回答题主所问的明朝藩王的世⼦继任藩王,其他的⼉⼦是怎么安排的。

⾸先明朝皇帝的⼉⼦不管他的能⼒如何,只要是皇⼦⼀律封亲王,岁禄万⽯。

后亲王的嫡长⼦到⼗岁就会被封为王世⼦,视为⼀品,同时如果后有嫡长孙出⽣则会被⽴为王世孙,同样视为⼀品,之后亲王去世则嫡长⼦继亲王位,若亲王还没去世嫡长⼦去世,则之后有嫡长孙继亲王位。

明朝藩王选讲(叁)-周王朱橚支系

明朝藩王选讲(叁)-周王朱橚支系

明朝藩王选讲(叁)-周王朱橚支系理论上讲,他的名字按照现代字体简化,应该是朱(木肃),但是你无论用哪种输入法,都打不出来这个字。

他的母亲是谁?又是被他四哥润色出的历史疑案。

他的一生,既是医学家,也是中草药植物学家。

他的后世繁荫,不仅至明末传袭十三代,更是有七十六个郡王国。

乘着系列内前序文章秦王晋王的秋风,我们继续说明朝藩王,今天讲述周定王朱橚及其支系的故事。

如果这个画像是真的,倒是与朱元璋慈眉善目那张版本颇类•·乱世降临,他母亲是孙贵妃?1361年10月8日,南征北战的朱元璋迎来了自己的第五子。

明朝于1368年1月23日建立,在明朝建立前出生的儿子,都是备受老朱的锻炼和喜爱。

我们在此就先捋一捋朱元璋那些儿子是在明朝建立前出生的。

他们是:长子朱标,1355年10月10日出生;次子朱樉,1356年12月3日出生;三子朱㭎,1358年12月18日出生;四子朱棣,1360年5月2日出生;五子朱橚,1361年10月8日出生;六子朱桢,1364年4月5日出生;七子朱榑,1364年12月23日出生。

上面七位儿子是明朝建立前出生的,然后朱元璋迎来了几年的空窗期,第八子朱梓直到1369年10月6日才出生。

据《明史》记载,朱橚是马皇后所生,那本史书记载马皇后生子五人,即是朱元璋前五子。

我们就此问题已经多次提及过,关于朱元璋前五子嫡出或是庶出的问题。

姑且就认为朱橚就是马皇后所生吧。

但是同时根据《明史》记载中的蛛丝马迹,有人猜测,朱橚实际是孙贵妃的儿子。

成穆贵妃孙氏,1343年出生,1360年被朱元璋纳为妾,容貌美丽且贤于礼法。

当时马皇后慈善地管理后宫之事,孙贵妃则以法制协助马皇后,史书称:“高后(马皇后)以慈,妃(孙贵妃)以法,皆相济得治。

”1374年,孙贵妃薨逝,享年31周岁,朱元璋命第五子朱橚为孙贵妃的义子,由朱橚为孙贵妃服孝三年。

所以,也有部分人认为,周王朱橚实际就是孙贵妃所生。

总之还是那个话,朱元璋前面五位儿子是谁生的,可以去南京明孝陵问问老朱。

明朝末年有多少个藩王?养这些藩王每年需要多少钱?

明朝末年有多少个藩王?养这些藩王每年需要多少钱?

明朝末年有多少个藩王?养这些藩王每年需要多少钱?养活宗室藩王的开⽀,堪称是⼀项沉重到叫⼈抓狂的累赘。

答:在明末凄风苦⾬的困局⾥,养活宗室藩王的开⽀,堪称是⼀项沉重到叫⼈抓狂的累赘。

答:但⾸先需要纠正的事实是,明末的藩王并不多。

因为在明朝的宗藩制度下,藩王是亲王,册封的“门槛”相当⾼,明朝历代皇帝在位时,真正册封的藩王不多。

⽽且三个世纪历史上,也有很多藩王因犯罪等原因被“国除”,也就是被剥夺资格。

于是⼀直到明末时,明朝的于是⼀直到明末时,明朝的“藩王”也只有33⼈,⽐起明初时的24位藩王来,“增长率”似乎不⾼。

⼈,乍看藩王的数字,似乎明朝养活宗室藩王,应该花不了⼏个钱。

但且慢,如果把藩王以下的“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等宗室成员算进去,这数字就恐怖了:明朝开国时,明朝包括藩王和各级“郡王”将军““中尉”在内的各类宗室,总数不过58⼈。

但发展到明朝嘉靖年间时,明朝登记在《⽟牒》上的宗室⼈数,已经多达45115位。

万历⼆⼗三年时的宗室⼈⼝,则达到⼗五万⼈之多。

明朝亡国前有多少?按照这个增长⽐例换算下,数字必然更恐怖。

⽐这更恐怖的,正是养活这些宗室藩王们的花费,在明朝坑爹的宗藩制度下,⼤明皇室宗亲每添⼀个⼈⼝,国家就要从此多花⼀笔钱。

藩王禄⽶每年⼀万⽯,“郡王”每年两千⽯,就连最低就连最低,每年都有禄⽶⼆百⽯,远⾼于明朝⼀品官员的年薪。

⽽且这还只是固级别的“奉国中尉”,每年都有禄⽶⼆百⽯,远⾼于明朝⼀品官员的年薪。

定收⼊,不包括每年各种额外的特权赏赐。

各位宗室⾎亲们,只要⽼实听话不造反,基本就是躺着都有钱拿。

为了养活这群“躺着都有钱拿”的家伙,明王朝的国家财政,越到王朝后期越⼤出⾎。

嘉靖七年时,明朝户部尚书梁材就上奏叫苦,明朝开国时,养活⼭西⼀地的藩王宗室,每年只需花⼀万但到了嘉靖六年,养活⼭西省的宗室藩王们,竟要花去国家⼋⼗七万⽯钱⽯禄⽶就够。

但到了嘉靖六年,养活⼭西省的宗室藩王们,竟要花去国家⼋⼗七万⽯钱粮。

明末藩王有多少位被李自成张献忠屠杀甚至煮食比李张更狠的是谁

明末藩王有多少位被李自成张献忠屠杀甚至煮食比李张更狠的是谁

明末藩王有多少位被李⾃成张献忠屠杀甚⾄煮⾷⽐李张更狠的是谁明太祖朱元璋坐上皇位没多久,就开始效仿前⼈⼤封藩王。

他想以⾎缘关系作纽带,派⾃⼰的⼉⼦们去镇守全国各地。

指望这些得到分封的藩王在危难时刻拱卫京师安危。

但精明果断的朱元璋,做梦也没想到,他奠基的这个封藩制度,却成为了⼤明朝提前⾛向灭亡的重要因素。

洪武三⼗⼀年(1398年),朱元璋临死留下遗嘱,让其长孙朱允炆接班成为建⽂帝,朱允炆上位伊始,就听从谋⾂建议,为巩固皇权⽽⼤⼒削藩。

结果削藩不顺,惹得其四叔燕王朱棣接竿造反,发动了所谓“靖难之役”,建⽂帝也因此丢了皇帝宝座。

朱棣当上“永乐”皇帝后,先是为了稳定局势⽽安抚各地藩王,随后竟下旨削去了所有藩王的兵权,让他的藩王兄弟们变成⽼⽼实实享受富贵的“地主”。

猪肚的⽤意很明显:藩王可以有钱,不能有兵有势,想要学他那样:“造反”“靖难”,绝不可以。

仔细分析可知,明代的藩王分两个系列:朱元璋分封的⼉⼦们算⼀个系列;朱棣及其后代皇帝分封的是另⼀个系列。

但总的都是朱元璋的⼦孙后代。

有资料统计:朱元璋⼀共分封了25位藩王。

其余都是朱棣及其他的后代皇帝分封的藩王。

除去绝嗣、撤藩和被迎⼊宫中为帝的,⼤明王朝历代皇帝共册封藩王68位,追封20位。

这其中有5位承继⼤统,即燕王朱棣、郕王朱祁钰、沂王朱见深、裕王朱载垕、信王朱由检;被追遵为皇帝的1位是兴王朱祐杬;因惹事⾮被废掉或⽆⼦⽽除封的计有29位。

截⽌⾄崇祯⼗七年(1644年),共有33位藩王。

朱元璋设⽴藩王制度的初衷,是想让藩王们拱卫边疆和京都。

朱棣从侄⼦⼿中夺位后,为防⽌别⼈效仿他,完全将藩王兵权剥夺,不再⽤他们拱卫京都。

虽然藩王没有了兵权,但“世受皇恩”的优宠国策始终都在,朝廷⼀直⽤俸禄养着他们。

“明朝诸藩,列爵不临民,⾷禄不治事,宗室不能参与政治,也不能参与⼠农⼯商四民之业,但每年都能得到⼤量的俸禄。

”这帮藩王爷太们被限制⾃由,未经皇帝允许不能擅离藩地,于是便疯狂繁衍⼈⼝,⼤肆兼并⼟地,就地敛财致富。

明朝爵位继承制度

明朝爵位继承制度

明朝爵位继承制度1. 明朝的爵位继承制度啊,那可真是复杂得很呢!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棋局,每一步都有着严格的规则。

比如说,要是一个侯爷有好几个儿子,那这爵位该给谁呢?这可不是随便就能决定的呀!2. 你知道吗,明朝爵位继承可不是简单的父传子哟!这中间的弯弯绕绕,可比那迷宫还让人摸不着头脑呢!就好比一个家族为了争夺爵位,那可是明争暗斗啊,真的是不比后宫的争斗少呢!3. 明朝爵位继承制度呀,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就像一场刺激的冒险,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比如说一个战功赫赫的公爵去世了,他的子孙们为了继承爵位,那得经历多少考验呀!4. 嘿,明朝的爵位继承制度可有意思啦!简直就是一部精彩的大戏。

想象一下,几个兄弟为了那爵位争得面红耳赤,这场景是不是很熟悉?5. 哇塞,明朝的爵位继承制度可太有讲究啦!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搞定的事情。

就像盖房子,得一砖一瓦地精心搭建。

比如某位王爷的爵位传承,那都是有严格流程的呀!6. 明朝爵位继承制度啊,那真不是一般人能搞明白的!就跟解一道超级难题似的。

你想啊,要是家族里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况,这爵位又该怎么传呢?7. 哎呀呀,明朝的爵位继承制度可复杂了呢!这就好比走钢丝,得小心翼翼地把握平衡。

像有些家族因为爵位继承闹得不可开交,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嘛!8. 明朝爵位继承制度,那可是一个神秘的领域!如同隐藏在迷雾中的宝藏,让人想要去探索。

比如说,一个小侯爷努力表现,就为了能顺利继承爵位,多不容易啊!9. 明朝的爵位继承制度,真的是让人惊叹不已!简直就是一部传奇故事。

想象一下,子孙们为了继承那高贵的爵位,付出了多少努力呀!10. 明朝爵位继承制度呀,这可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存在影响了多少人的命运啊。

就像一艘大船在海上航行,稍有偏差就可能改变方向。

我的观点结论是:明朝爵位继承制度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复杂性,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家族观念,是历史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部分。

分封的藩王,明不许进,清不给出,哪个方法更好

分封的藩王,明不许进,清不给出,哪个方法更好

分封的藩王,明不许进,清不给出,哪个方法更好本文导读: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口气将自己的20多个子侄分封到各地为藩王,“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这是一件多少有些“逆时代潮流”意味的事情。

因为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加强郡县制、削弱分封制。

少数被分封的藩王,不再拥有行政权、财政权和军事权,变成了只食俸禄的富家翁。

而朱元璋分封的藩王,享有高度军事自主权,如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手下都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不受朝廷节制。

藩王拥有监视地方臣民的权力。

朱元璋之所以要分封藩王,主要有两点考虑。

一是外御蒙古。

当时虽然元朝已被推翻,但蒙古人在河西、漠北一带还拥有较大势力,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同时,国内仍然存在陈友谅、张士诚的参与势力。

一旦国内有变,两股势力里应外合,将动摇大明王朝的统治根本。

朱元璋本着“皇子守国门”的策略,让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带领军队驻守边疆,成为朝廷的可靠屏障。

二是内稳朝政。

朱元璋子嗣众多,他们大多数都经历过战火的磨炼,具有一定的实力,手下也各有一班人马。

如果要将他们全部留在京城,一山不容二虎,难免会发生“玄武门之变”这样的人伦悲剧。

朱元璋在世之日,或者还能压制诸子。

当他撒手人寰后呢?与其让诸子留在京城,形成一颗颗不定时炸弹,不如将他们分封外地,远离政治中心。

当然,朱元璋也深知藩王权力过大的隐患,作出规定,禁止藩王随意进入京城,规定3年才能进京一次,以免与朝廷大臣发生勾结。

也不准藩王之间互相联系,特意错开他们的进京时间。

这就是通常所谓的“不准王爷进京”。

1398年,朱元璋病逝之前,颁发遗诏,下令“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不准潘王进京吊丧。

从遗诏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深深地担忧皇太孙建文帝无法服众,生恐藩王进京捣乱,因此特意叮嘱一番。

二、1644年,清军挥师入关。

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

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

清朝在许多制度构架上,沿袭了明朝的旧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藩王群体庞大“同父兄弟之间竟不能尽识”
导语:很多清宫剧里面都提到一个机构:宗人府那是管理王公贝勒的专职机构。

其实,宗人府在明代就已经设立了,是专门管理皇族本家宗室事宜的
很多清宫剧里面都提到一个机构:宗人府——那是管理王公贝勒的专职机构。

其实,宗人府在明代就已经设立了,是专门管理皇族本家宗室事宜的部门。

明代藩王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规模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根据规定,明代宗室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八等。

众所周知,明太祖是非常抠门的,他把官员们的俸禄定得很低,但对自己的龙子龙孙金枝玉叶却很大方。

这些宗亲子弟的俸禄都是由国家供给,年俸标准是:亲王禄米10000石,郡王2000石,镇国将军1000石,辅国将军800石,奉国将军600石……
由于有优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明代的大多数宗亲子弟除了创造人类,基本没有其他追求。

据当时著名文人王世贞的《皇明盛事》记载,有一位王爷儿子多达100人,除长子世袭封王位外,其余99人都封镇国将军。

每次家族聚会,同父兄弟之间竟不能尽识。

到了万历二十三年(即公元1595年),有档案可查的宗室人口就有157000余人,“千古所未有也”。

如此一个庞大的寄生集团,让国家财政难以负担。

而这些宗亲子弟,多半是游手好闲之辈。

顾炎武曾评价说:“为宗藩者大抵皆溺于富贵,妄自骄矜,不知礼义。

至其贫者则游手逐食,靡事不为,名曰天枝,实为弃物。

”这一针见血之论,活脱脱地勾画出明代宗藩的脸谱。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