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观刈麦》说课稿(新版)苏教版
观刈麦(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整体理解诗歌思想含义,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3.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诗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
过程方法: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情感态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教学媒体:录音机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1、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刈”是“割”的意思。
白居易看割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
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朗读《观刈麦》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
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注意句读刈荷箪童稚携饷灼秉穗禄石晏邽2、齐读、概括内容整理归纳: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1、诗的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
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
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
男人们正在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长能够多干一些活。
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这是写的全景。
观刈麦优秀教案范文
观刈麦优秀教案范文导语:《观刈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下面是的教案,欢迎阅读。
教案一一、导入。
自小我们就读到唐代李绅《悯农》作品之《锄禾日当午》,大家还记得吗?好,大家一起背下来。
很好,你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农间耕作的辛劳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这样一篇描写农夫劳作的诗歌——《观刈麦》。
(板书课题)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
谁来介绍一下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
世称白香山。
唐代诗人。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
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
与“元稹zhěn”齐名,世称“元白”。
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这是一首讽喻诗,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
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大家看题目中“刈”字。
左边是“乂”,意为右手;右边是“刂”旁,联合起来表示什么呢?“刈”特指以镰刀收割庄稼。
所以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就是什么?听读古诗,检测字词。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
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2、听课文录音。
分析诗歌1、这首叙事诗描绘了哪两个场景?(农人挥汗如雨割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教师:割麦、拾麦分别是哪几句?教师:因此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的内容。
教师:先看题目中的“麦”,诗的开头哪些句子写到了麦?麦子什么颜色?什么情态?明确:“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黄色。
覆盖着田垄。
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南风呢?明确:刮风会下雨。
3、古有谚语“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
”割麦时得抢收,抢收不及时麦子遭雨淋之后,不出三天全部发芽,不能食用,之前的一切辛苦将全部白费。
《观刈麦》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观刈麦》教学设计王雅重庆外国语学校王君北京市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教材分析】1、《观刈麦》是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古代诗词三首》中的一首。
是中学教材中极少的体现民生,关注农民生活,表现了知识分子良知的文学作品。
2、《观刈麦》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
它通过描写麦收季节农民的艰辛劳动和凄惨处境,表现了知识分子对农民的深刻同情,对社会现实的深入反思,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3、《观刈麦》属于古体诗,相对普通律诗和绝句,诗歌比较长,生僻字也相对较多,有一定的阅读难度。
【设计理念】本课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属于导读课型。
在媒体的应用上属于媒体支撑型。
在网络平台的使用上属于网络交流学习型。
这堂课尝试在熟练应用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媒体的支撑和网络平台的辅助,带领学生进入到诗歌学习的美好境界中去。
【学情分析】1、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未来班的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
他们几乎对平民生活一无所知,对农业生活更是极度隔膜。
他们不仅缺少最基本的农业常识,而且对农民的生存状态完全不了解。
2、七年级的学生还比较欠缺读懂一首诗歌的基本方法。
读诗还停留在诗歌意义的表层次上,缺乏深入的思考,更不能联系现实生活来进行知性的阅读欣赏。
3、他们普遍爱诗,对古典诗歌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良好的解读和巧妙的引导能够激发他们的阅读激情。
4、他们天真善良仁慈,虽然远离生活但是渴望了解生活。
通过文学作品走进真实的人生是他们的愿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准确理解《观刈麦》的大意。
2、了解诗人白居易的常识。
3、初步接触读诗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准确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用形象的富有细节的语言描绘诗境。
3、用自己的语言感悟诗情发表评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底层农民的生活,理解底层农民的痛苦,激发热爱底层农民的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过程与方法:1、三步读诗法: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懂社会2、综合应用诵读法、联想想像法、联读法、对比法等方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古代诗词三首》观刈麦教案苏教版
观刈麦一、教学重点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二、教学难点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指名朗读,检查字词。
刈麦荷箪童稚饷田灼遗穗吏禄岁晏三百石秉2.走近作者:本文作者______,____(朝代)作家,字 _____号__________。
你读过他的诗有《》《》《》【目标展示】1、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2、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新知研习】一、检查复习检查学生背诵《木兰诗》。
二、情境导入我们学过梁衡的《夏》,抓住夏天的特点,描绘夏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其中运用了一句诗来赞美劳动人民的,是哪一句?“五月人倍忙”,大家知道这首诗出自何处吗?是唐代白居易的《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背景及作者简介这首诗选自《白居易集》,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贞元十六年(880)进士,因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杭州及苏州为官期间,兴修水利,恤贫安民,深得百姓爱戴。
白居易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讽喻诗的目的:“讴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四、初读疏通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3.指名朗读,其他同学听后评议。
4.全班齐读。
五、再读知意1.学生自由反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不懂的可以查阅工具书,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2.学生按以上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
4.学生翻译诗全文,教者点拨。
六、细读感悟1.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明确: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的劳苦。
七年级语文下册《观刈麦》教案 苏教版
4.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
的关心和同情?
5.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6.三读诗歌,背诵诗歌。
师:《观刈麦》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民歌《木兰诗》,了解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辛弃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心情。(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四、反馈交流
I.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刈荷箪饷灼秉麾炙的卢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古代诗歌三首-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三首: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词的思想内容。
2、反复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中的“美点”。
学习重点:目标2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朗读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间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首古代诗歌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阅读主场(一)阅读《木兰诗》1、学生诵读课文,提醒诵读中应注意的某些字的读音。
2、讲述诗歌内容,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归纳诗歌内容。
⑴代父从军,征途思亲。
⑵艰苦征战,十年凯旋。
⑶辞官回乡,亲人团聚。
⑷吟唱附文,隐喻赞颂。
3、分别阅读⑴阅读第一部分,讨论(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发言)①在第一段中,木兰平日的织布声不再听到,而只听到她的声声叹息,这异乎寻常的情景是因为什么呢?在第二段中,通过问答,点明了什么情节?原因是年老的父亲名在军籍,家中没有长男,事情重大,矛盾又突出,因而她下定决心,要代父从军。
②在第三段中,木兰积极购置行装,是否一定要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去买这些东西?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铺叙手法,烘托木兰一家紧张而又周密的准备戎装的气氛,又显示层次:有骏马而无鞍鞯,不可以坐骑;有鞍鞯而无辔头,不可以控制;有辔头而无长鞭,不可以驱策。
③第一部分刻画木兰的语句有哪些?写出了木兰的什么特点?不闻机杼声,但闻女叹息。
(对父要从军的担忧)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在寂寞征途中,在荒凉宿营地,对爷娘的思念)(细腻感情)⑵阅读第二部分,讨论(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发言)战争的艰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万里”、“朔气”、“寒光”“战死”、“十年”——战地偏远、环境恶劣,战斗残酷、时间长久。
⑶阅读第三部分,讨论(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发言)①第五段写木兰回朝,天子对她怎样?她的要求是什么?用夸张的语言写木兰功劳很大,天子赏赐很多,而木兰的要求是“送儿还故乡”。
七年级语文下册 6.24 古代诗词三首教案1 苏教版
《观刈麦》教学目标:1. 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中感情。
3. 写作训练.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句意理解体会感情教学媒体:录音机小黑板教与学的方法:诵读品味,点拨指导教学过程: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观刈麦》,“刈”是“割”的意思。
白居易看敢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见板书)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 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
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播放录音正音刈()荷箪()童稚()饷田()灼()秉()穗()吏禄()2. 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
a.作者都“观”到些什么?b.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c.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d.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3.学生再读课文感知课文,找出思考题答案.三、学生探究,教师讲解。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
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
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
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
6.24 古代诗词三首之观刈麦 课件(苏教版七年级下)
(772-846)字乐天,唐 代著名诗人。曾担任太子 的老师,做官正直,深受 好评。晚年隐居洛阳香山 寺,因此号香山居士。作 品集有《新乐府》50首和 《秦中吟》10首,都很有 名。诗中大胆地批评时政, 表现人民的疾苦。生前将 众多诗文自编为《白氏长 庆集》。
观 刈 麦
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 妇食,姑荷箪 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为交租税把粮卖光,拾这麦穗来充饥肠.
而今我有什么功德,竟从不用从事种田与植桑. 做官的俸禄每年三百石,年底尚且有余粮.
想到这些心里暗自惭愧,(自责之心)整日不能忘.
思考
1.这首叙事诗一事一议论,既有场景的描 写,又有个人情感的表达,请问作者描绘 了哪两个场景(注意提示性词语)? 2.全诗可分为几部分?
朴素感人 。
强化训练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1.五月人倍忙( 更加 ) 2.妇姑荷箪食( 挑着 ) 3.但惜夏日长( 珍惜 ) 4.左臂悬敝筐( 破旧 ) 5. 吏禄三百石( 10斗等于1石)
1.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覆fù 陇lǒng 箪dān B.稚zhì 携xié 饷shǎng C.灼zhuó 敝bì 晏yàn 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哪两 个词突出了麦收时天气的酷热?蒸、灼 _______ 3.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 从何来?(用原文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的主要意思。
2. 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感受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风格。
农家很少有闲时,五月到来人更忙. 昨夜南风阵阵起,小麦盖垄翻金浪. 女人挑篮送饭菜,儿童提罐送浆汤. 相互跟随到麦田去,男人割麦在南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观刈麦》教学设计 苏教版
第六单元《观刈麦》一、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及结构层次。
2、能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疾苦,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3、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结合背景,探究诗人的写作意图,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疾苦,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
教学难点:理解农民复杂矛盾的心情及诗人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教本课时我采用互动式对话教学法,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情感,品味本诗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
教学中我设计了自主读悟,交流互动,拓展延伸,以演促学等方法,由学生自主参与和互相学习,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感知诗意,感悟诗情、升华诗意,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并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前准备学生初步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朗读熟悉《观刈麦》,预习导学案上相关内容。
教师准备好教学课件及简单的表演道具。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每年五月,在我国北方大片的农田里,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出示三幅农民割麦图,大家从他们身上、脸上看出了什么?是的,有辛苦劳累,但那一张张笑脸告诉我们,更多的还是对丰收的喜悦。
那么,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到了五月麦收时节,农民们的心情是否也是如此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一起到田间地头去《观刈麦》。
2、出示课题,由学生读出,重点识记刈字。
板书。
3、出示教学目标。
(二)读懂诗歌1、听读感知播放《观刈麦》朗读视频,学生听读,要求注意生字的读音,说说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2、朗读正音。
(1)出示本课生字及部分多音字词,如:荷箪食、饷田、为悲伤、三百石等,由学生读出,教师正音。
(检查预习及听读效果)(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3)全班齐读,要求在读准的基础上注意节奏:田家/少闲月3、自主合作学习(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梳理诗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语言说给同桌听。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教学目的、要求】⒈知识目标⑴通过场景描写来反映主题(方法培养点)。
⑵记诵名句,积累名言妙句。
⑶感受白居易平实的语言风格。
⒉能力目标⑴通过发现诗歌的美点,初步形成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能力训练点)。
⑵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⒊情感目标⑴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判情趣。
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增强学生珍惜人民的劳动成果的意识(本课时的思想教育点)。
【教学重、难点】发现诗歌的美点,形成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关键】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在于以场景描写作为切入点【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天下粮仓》录相【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⒈课前自主探究阶段学生依据教师发给的导学提纲,到图书馆或网络寻找所需资料,互相交流,资源共享,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可到图书馆看看学生的情况,适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得到满足。
⒉导入:用一个失衡的天平设下悬念,引起思考,激发兴趣,要学生学完此诗后,又社会现象来解释失衡的天平。
⒊闭目听读再造形象阶段师配乐朗读,用意在于用教师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唤情,营造出师生情感和谐共振的理想环境。
学生闭目听读诗歌,想像割麦者和拾麦者在烈日下劳作的情景。
师提示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创造性的想像。
(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想象场面初步感悟诗歌内容。
)过渡:大家所叙的场景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疾苦,下面请大家反复诵读,反复品味。
⒋反复诵读感悟阶段生反复诵读诗,可由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自由读等形式相结合,师适时予以点拨。
(针对所有学生)教学策略: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
过渡:同学们在读诗的时候很动情,你被诗中的哪一点打动了呢?⒌发现美点交流阶段(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师点出发现的角度)抓住“传情点”切入,场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播放录像《天下粮仓》片断,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领会作者的情感(创设情境唤醒情感)。
生发现诗中的美点,以“我认为此诗最好,好在”或“我最喜欢的诗句是,因为”为形式展开自由谈,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引导学生去发现诗中的场景,诗的语言等。
【初中语文】观刈麦教学设计 苏教版
讨论交流
升华观”为题模仿本文,先叙事再议论的写法写一篇小作文。
课后完成
积累语言材料,拓展迁移
板书设计:
观义麦
农人割麦生活贫苦同情
(有田者)
贫妇拾麦赋税繁重批判
7.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1.积极发言,诗生进行交流。
2.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分小组合作讨论
1.培养学生能够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进行品读、欣赏的能力。
2.让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学情分析
《观刈麦》这诗是白居易的一篇叙事讽喻诗,文字有点难,所以我让学生先预习,自己查资料,培养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预习作业已经作得很好了,而且经过一学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分析能力,所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较好地去品味和理解课文的。
教学流程图
导入新课→解题→了解作者、体裁→熟读课文→疏通文意→质疑、点拨→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5.赋税本来是用来干什么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来做一些公共事业,造福百姓的。)可是封建社会的赋税被用来干什么了?((可是封建社会的赋税被统治者挥霍掉了,统治者像一群大老鼠吞掉了老百姓的劳动果实。)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6.也就是说除了写了农人、拾麦者,还写了什么人?(诗人)他在干什么?(旁观)他属于什么阶层?(统治者,只不过他是一个能够同情老百姓的统治者,事实上封建社会很多统治者都认为自己享受是理所当然的,正是由于他们的不劳而获,使得赋税更加繁重,百姓更加艰苦。)
观刈麦说课稿
观刈麦说课稿一、导入1. 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紧贴人民生活为其鲜明特色,对当时社会影响很大,被后人称为“诗魔”和“诗王”。
著有《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通过描写麦收时节的农人生活,表现了农民的辛勤和诗人的感慨。
2.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白居易的这首名为《观刈麦》的诗。
请大家先看看注释,想一想诗中的“刈”是什么意思?“麦”又指的是什么?明确:“刈”是割的意思。
“麦”在这里指的是小麦,是农民们收获的季节性粮食作物。
二、整体感知1. 听录音,正音正形。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诗人为何而悲?②诗人对哪种人持批判态度?③诗人为何而愧?④诗中的“自经此”是什么意思?⑤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 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①诗人看到农民在酷暑中劳碌而“悲”,对那些不劳而获的贵族官僚们持有批判态度。
②诗人因为自己没有能够尽职尽责而感到“愧”,“自经此”是说自己亲自经历割麦这种劳作。
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不劳而获的贵族官僚的批判。
三、深入研读1.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①诗人为何而悲?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②诗人为何而愧?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③本诗的主旨是什么?通过哪些描写体现出来的?2. 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①诗人看到农民在酷暑中劳碌而“悲”,从“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
②诗人因为自己没有能够尽职尽责而感到“愧”,从“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
③本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不劳而获的贵族官僚的批判。
通过描写麦收时节的农人生活和诗人自己的愧疚心情来体现出来的。
四、拓展延伸1. 思考: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类似《观刈麦》中描写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如果有,应该怎样解决?2. 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现代社会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比如一些农民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还有一些人利用自己的权势侵占他人的劳动成果等等。
《观刈麦》说课稿范文
《观刈麦》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观刈麦》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代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
本单元主题是“诗词拔萃”。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拨动人们的心弦。
《观刈麦》通过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本诗所描绘的割麦者、拾麦者的生活场景,有利于学生感受劳动人民劳作的辛苦,培养学生对父母、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从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认真学习。
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作品主题鲜明、通俗易懂。
作品内容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而且本诗的主要特点是叙事与心理揭示融为一体。
所以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蕴,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叙事和心理揭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3)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激发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当时时代背景基础上,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叙事与心理揭示相结合的写法。
3、课时:一课时二、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的要求,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诗歌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通过朗读指导,在确定本诗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注重语气、语调、掌握节拍速度,辅以教师示范。
力求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深刻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爱民之心。
其次利用品味鉴赏: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诗情,想象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反复涵咏,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从而领悟作者的情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 24《观刈麦》课件 (新版)苏教版
概括主题:
农民割麦子 贫妇拾麦穗
忙
愧疚 同情
悲
这首诗通过描写农民割麦的繁忙景象和
贫妇拾麦穗充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中唐时 期繁重的赋税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表达了 作者心中的愧疚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拓展:
表现古代农民生活悲惨的古诗句有哪些?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梅尧臣《陶土》
观刈麦 白居易
解题:
“刈”字。左边是“乂”,意 为右手;右边是“刂”旁,联合起来 表示什么呢?“刈”特指以镰刀收 割庄稼。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 诗作最多的一个。其中的《长恨歌》《琵琶行》两首 长诗是他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秦中吟》和《新月 府》是他诗歌中最富战斗力的作品。曾将自己的诗分 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讽谕诗最有名, 语言通俗易懂, “老妪能解”。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 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 痛苦。《观刈麦》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谕诗。
这首诗揭露了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 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 愧疚,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l陇ǒng黄。 妇姑荷hè箪dā食n ,童z稚hì携xié壶浆。 相随x饷iǎn田g 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z灼hu炎ó 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bǐ秉ng遗穗,左臂悬敝bì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lì
yàn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教案导读:教学任务分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情感与态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教学媒体幻灯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一: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并试着概括诗歌内容。
生:了解作者师:突出强调白居易、叙事讽喻诗生:自读师:指出需认读、掌握字词输税农桑曾荷晏生:齐读、概括内容师:整理、归纳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读准诗韵,理解诗歌内容情境二: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感情。
请同学们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生:自由诵读师:例:幻灯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得好,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为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
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生:赏读、探究、交流、发言“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师:小结品析诗歌,学会赏析方法问题:引出文章主旨1、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2、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刈麦》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上午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白居易的《观刈麦》。
下面我将从析教材、探方法、讲过程、说亮点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析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观刈麦》是苏教版七下第六单元《古代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
本单元主题是“诗词拔萃”。
《观刈麦》通过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本诗所描绘的割麦者、拾穗者的生活场景,有利于学生感受劳动人民劳作的辛苦,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从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⑴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⑵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⑶体会古代农民的痛苦生活,感悟作者亲农悯农的情怀。
(教学难点)二、探方法《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能表达出自己的感悟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指导法;2.品味鉴赏法;3.探究讨论法。
三、讲过程(一)诗歌导入。
通过学生小学时学过的白居易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导入《观刈麦》的教学。
(二)研读文本。
诗歌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有声的语言变成有形的画面的过程。
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读诗入境、赏诗悟情、品诗读人”三个主要环节:1.读诗入境。
注重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节奏,讲究语速和语调。
因为本诗表达的是辛苦、悲伤的情调,所以语速、语调应缓慢、低沉。
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朗读指导:(1)读出语感。
这里分三步落实:第一步,读准字音;第二步,读准节奏;第三步,读出韵味。
其间穿插学生的点评和教师的总结。
(2)读出美感。
在读出语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歌画面的美感,并启发学生思考:诗歌从第一行到哪一行写诗人的“观”?接着追问:诗歌还写了什么?诗人扣住“观”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面?在学生讨论交流、朗读的基础上明确:诗歌先写“观”,后写“感”,紧扣“观”为我们展现了“丰收图、饷田图、刈麦图、拾穗图”。
这两个层次的阅读,有坡度地训练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启发学生发挥联想结合画面,进入诗的意境。
2.赏诗悟情。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两个主问题:(1)哪句诗最拨动你的心弦,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说你的阅读发现:读“”(句诗),我仿佛看到了。
(2)为你最心动的句子设计朗读。
引领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并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对农民刈麦的艰辛、贫妇拾穗的辛酸,有更真切的体会。
在品读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利用诵读涵咏,再现情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出诗味,感知农民生活的艰辛。
重点赏析预设如下:(1)在赏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两句诗时,着重抓住“蒸”和“灼”这两个动词,先让学生结合这两个动词发挥联想与想象描述画面;再让学生结合切身体验谈在烈日下暴晒的感受,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两句诗中所蕴含“苦”的意味,有助于学生感受劳动人民劳动的艰辛;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朗读,抓住“蒸”和“灼”要重读的要领进行美读。
(2)在理解“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时,先链接白居易的《卖炭翁》,探讨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反常的矛盾心理,让学生感受到卖炭翁“单”和“寒”的痛苦心理。
由此,引出本首诗刻画刈麦人反常心理的诗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愿”与“惜”有异曲同工之妙,自然过渡,水到渠成。
并随机点拨指导朗读:心疼、语速缓慢,“惜”字长读。
(3)在赏析贫妇拾穗场面时,我预设采用追问法:①你读出了妇人怎样的状况?②你是从哪些词语上体会到的?③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④怎样能读出“悲”的情味?指导朗读:心酸,悲怆,尾两句缓速并拉长。
此环节中,动态生成的东西很多,刚迈入初中大门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很活跃,表现欲也很强,如遇到学生个性化的回答,我会以鼓励为主。
3.品诗读人。
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紧扣诗作,加深对诗人所传递情感的理解。
(1)扩写诗题——一位()的诗人怀着()的心情观刈麦;(2)补写留白——诗人“尽日不能忘”的是()。
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明确“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是诗人写作本诗的真正目的,可见他用心良苦。
由此适时补充链接到诗人的创作风格及有关简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再联系以前读过的诗歌中描写农民悲惨生活的诗句,例如:《陶者》中的“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悯农》中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样,给学生更多的信息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农民悲惨的命运。
最后配乐演读,在读通、读懂、读透诗作的基础上,师生分层次共同合作真情朗诵。
(三)布置作业。
推荐课后阅读《卖炭翁》、《陶者》、《蚕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劳作的辛苦和处境的艰难。
四、说亮点本节课的设计亮点:以“读”为主线贯穿全课,以“说”带领学生感悟诗情。
立足于语言的品读,本节课我设计了读诗入境、赏诗悟情、品诗读人三个层次的品读,在品读中注重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披文入情,引导学生还原和构建诗歌文本的意境,着力于带领学生触摸诗歌文本的细节,评析诗歌的语言,倾听诗歌文字背后的每一个音符,激活学生心中真实的情感体验,进而去玩味语言之中蕴含的诗情,激发学生的情感,来实现学生与文本、作者、自我等多重对话,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串起诗歌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心声,感悟诗人亲农悯农的情怀。
我的说课完毕,恳请各位专家、评委的批评指正,谢谢!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