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理论探_省略_中的政府作用_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_徐湘林
政府职能
我国政府职能转换的目的、内容和意义经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1101 巫慧婵201011522127政府职能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
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
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
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是由影响政府职能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全能型政府的职能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对象。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政府是全能型的。
政府扮演了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角色被淡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要求政府把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调节。
政府由原来对微观主体的指令性管理转换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转换到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这一重大转变是艰难的,但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啃掉的“硬骨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政府与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角色混淆现象得到改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迫使政府管理经济方式转变;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也将使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有一定改变。
但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不当干预与市场竞争秩序维护“缺位”并存,政府规模的膨胀加剧,影响了市场交易的顺利进行。
事实证明,把经济决策权归还给市场主体,同时提供各类市场主体自由竞争、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让市场主体分散决策并独立承担经济后果和社会影响,政府专注于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维护的有限理性思维,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战略目标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中国行政改革动力研究综述_行政改革动力的多维度分析
一系列的治理难题,自 20 世纪 70 年代 程对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实现公开化以 成基本共识,但对于行政系统自身主动改
末,英美等国政府相继开始对行政体系进 及廉政建设提出新要求。
革的动力机制研究还不够系统。行政系统
行结构性调整,逐步形成世界性行政改革
3、社会转型的加剧与社会现代化水 自身对于行政改革的反应可以归为改革
度 、 行 政 文 化 等 方 面 的 影 响 。 金 太 军 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产生 复杂化和需求多样化的特点。解决社会失
(2002)、 辛 传 海 (2006)、 唐 铁 汉 不容忽视的影响。
衡问题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加快行政体制
(2004,2008)均认为,国际环境的变化,全
(二)国内方面的动力
【摘 要】 行政改革的动力机制是行政改革研究的逻辑起点。明确行政改革的动力方能推 动行政改革的持续深入。在梳理、综合学界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动力作出 多维度分析。横向视角下,行政改革的动力包括行政系统外部的国际、国内行政生态和行政系 统内部等多元动力源头。纵向视角下,变化的动力因素决定了历次机构改革的不同内容。但是, 在行政改革动力研究中,还应注意政治体制改革、行政改革的阻力、以及跳出政府本位视角等 问题。
有学者指出,政治体制包括三个层
的直接动力,而行政机构的内部动力却难 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的背景下进行 面:一是各种政治组织(政党、政治团体)
以激活。
的。[12]所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 与政权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制度;二
是行政改革动力变迁的一条主线。
是政权的组织形式或政体;三是政府(行
二、纵向视角:行政 改革发展中的动力变迁
级向高级有序前进、上升”的调试过程。[2] 只有明确行政改革的动力,才有利于进一 步认清下一步行政改革的目标和路向。行
当前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行政管理当前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吴晓燕韩承鹏摘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完善政府行为规制和政府职能转变的突破口。
作为政府事前控制方式的行政审批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弊端不断显露。
针对审批制度改革流于形式;重审批、轻事中和事后监管的问题;审批制度改革进入攻坚期,剩下全是“难啃的骨头”等问题,亟需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健全行政审批监督制约机制。
关键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职能转变;服务型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所进行的一场自我革命,每一次审批制度改革都是权力的重新布局以及利益的重新分配。
行政审批制度的深化改革,单靠通过清理行政审批条目是无法达成预期目标的,要想实现奥斯本所说的“不但要除掉花园中丛生的杂草,还要确保花园中杂草无处可生”这样一种体制再造,必须打破传统政府控制管理体制。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手段对于行政审批制度的内涵及外延,学术界尚无最终“定论”,不同的专家学者持有不同的见解。
笔者认为,行政审批制度是指行政审批机关(包括具有行政审批权的其他法定组织)根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提出的申请,以书面等方式准予或不准许其从事特定活动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核准、备案及审批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正确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必须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
对市场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下来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
“小政府、大社会”是社会的发展趋势,政府职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职能定位,对于市场和社会能够良性运行的领域,政府应该站在宏观调控以及服务的高度来引导。
政府的“越位”、“错位”以及“缺位”等问题,都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所引起的。
我国正在如火如荼展开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把政府不该管的和管不好的领域要重新还给企业、市场和社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三、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1、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边 界,切实推进“四分开”
“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有了国 家又有很多麻烦” 。
---“诺斯悖论”政府作用精 辟的分析
三、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1、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边 界,切实推进“四分开”
统揽一切 转向 科学治理 单纯管制 转向 有效服务 集权行政 转向 分权行政 直接干预 转向 间接管理 人治行政 转向 法治行政
突破“外延式”模式,稳步推进大部 门体制
坚持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 制约又相互协调
三、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4、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分类标准正确应用到实际中 有效“剥离”,化阻力为动力 建立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障制度
建立起有活力的体制机制
三、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5、降低行政成本,提高 行政效能
二、我国行政体制目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取得成效 —— 总体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突出表现在
1、突出政府职能转变 2、组织结构优化 3、推进依法行政 4、建立行政问责制度 5、完善公务员制度
二、我国行政体制目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 宏观调控力量分散,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不完善 行政部门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依然过多 市场监管乏力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薄弱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大连市委党校公共与社会管理教研部 姚克利
要目
一一、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关键
二二、我国行政体制目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三、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一、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关键
1、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 制改革的意见》确定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 理体制。
现代西方国家政府职能变迁及其启示
政 府 ①职 能是 国 家职 能 的具体 实 施 和国 家本 质 的外 在表 现 ,实 际上 也 就是 国家行 政机关 通过 实施行 政行 为以实现 其 行政权 力的过程 和功 能 ,本 质 上是 国家行 政权 力的执 行 ,政 府职 能反映 了政府 活动 的基本 方向 、根本任 务
了 国家 权力 的配 置 和结 构 的形 态 。 在 学 术界 的众 多 关于 政 府理 论的 著 作中 ,政 治 学学者 依 据不 同的 标 准 或从不 同 的视角 出发 ,对政府 职能进 行 了分类 。大多数 的学者 更注重从 政府 管理 的领域 看政府 职能 的构成 ,即将 政府 职能分为 政治职 能 、经济职能 、社 会职 能 、文 化职能 四大类 ② 政 府职 能是 一种 社会 历史 现象 ,它 随着社 会历 史的发 展 、社会 生产府 的规模 、结构 、组织 形 态和管理 方式 ,是 由政 府职能 决定 的。 因此 ,政 府职能 的 大小 ,就 决定 了政府 的结构 有 多大的规 模 和大 小。而政 府职能 的 强弱反映 了行政权 力的大小 ,行 政权力 的大 小又反 映
2 合 同款转 变成 应收 款 的成本 对 于合 同 款 中的成 本 部分 ,企 业 对于 该 部成 本是 先 筹资 支 出 ,是存 在 成本 的先期 支付 ,是通过 合同利 润 来进行补 偿的 。这部 分的 资金预 算是产 品 交付 的同时 ,完成 发票 的开立 ,同时 完成合 同款 的现金 回流 。一旦 合同款 变 成 了应收款 ,也就是 说 企业必 须 筹资支 付 应收帐 款应 收期 产生 的资 本成 本 , 这是 伴 生于持 续 经营 下 应收 帐款 成本 。 应 收帐款 会形成 另外一种 成本— —机 会成 本 ,亦 即经济 成本 。这是 “ 应 收帐款 ”的相 对于 “ 同款现金 流人 ”而言 。机会 成本 是指一种 资 源被用 于 合 种经 济活动 而放 弃的其 它经济 用途 的最大 收益 。那么 应收帐 款可 看成企 业 的资 金被 客 户无 偿 占用 ,而 放弃 用作 它 用所 可能 形 成 的收益 的 最大 值 。 企 业有 两 种经 营状 态 ,一 种经 营 状 态是现 金 流紧 张 ,企 业 的持 续经 营 所需要 的现金 流一个 是靠 销售合 同款 现金流 ,否 则 只能 进行融 资经 营。 另外 种 经营 状 态 ,是现 金对 于 经营 来说 充裕 ,可 对 外进 行资 本投 资 。 第一种 经 营态 势下 ,企业 应收 帐 款 的机 会成 本 ,只 能是 满足 持 续经 营 而进行 融资所 伴生 的融资 成本 。企业 的融资 渠道 ,通常 有上市 融资 、发行 债 券 、银 行贷 款 、其 金资 金渠 道 资金 成本 。银 行 贷 款渠 道 是最 常规 的资 金 渠 道 ,本文 取 此种融 资 形 式进 行分 析 。 第 二种 经 营态 势下 ,企 业 应收 帐 款 的机会 成 本 ,又增 加 了诸 多投 资 所 获得 投资收 益。这种 经营 态势 下 ,企 业应 收帐款 的机会 成本可 以用 企业资 金 的年 度收益 率来确 定的 。也可 以把企 业作为 很行 ,应收 帐款可 以看 成向其 它 企 业的贷 款 ,其 成本 故 可以 看成 同期 银 行贷 款利 率 。 两 种 经营 态势 下 的企 业 ,我 们都 可 以用 同期 银行 贷 款的 利 息来 计划 应 收帐 款 的应 收成 本 。基于 以 上分 析 ,应 收帐款 的 机会 成本 计 算公 式 如下 : 成 本 =应收帐 款 ( +银 行固 定期 限贷 款利 率 )固定 贷款 期限 1 根据 通常 的商 业 惯例 ,企 业 应收 帐 款通 常于 年底 或 是财 务 年底 前进 行 集 中办理 ,而如果催 款 不力 ,极 有 可能会使 合 同款 又拖 延了一 个财 年。最 常 见 的应收 帐款 帐龄是 两 年 ,第一 年是 发票 开出 而先行 在财 务上 进行 了挂 帐 , 于 年底 进行 财务 汇款 。所 以 应收 帐款 的催 收工 作 显得 相 当的重 要 。 3 应收 帐款 奖励 与应 收帐 款机会 成本 成 本 与收 益是 一对 孪 生概 念 。成 本 节约 多少 ,收 益就 增 加 多少 。企 业 采取 各种手 段对 应收帐 款进行 催收 ,从根本 上来 说就 是尽可能 降 低应收帐 款 产生 的成本 ,从 而提高企 业经 营收 益。为 了达到 应收帐 款的 回款 目标 ,所 以 需对 应收帐 款的人 员完成 目标 回款任 务进行 奖 励,但是 奖励 多少 ,需进行 科 学设 计 ,也就 是奖 励 额度 需恰 恰达 到如 下 目标 : 回款 奖励 可 以在 配套 政 策的 共 同作 用下恰 好 对 应收 帐款 催 收人 员进 行 有效 激励 ,也就是 说通过 奖励额 的预 期 ,可 以催款 工作 形成有 效激 励 ,使 得 回款 额 度恰 能达 到企 业 目标 的 回款额 。 回款 奖励 效应 使 得整 个激 励体 系的 和谐 与相 对公 平 。应 收账 款 奖励 制 度是 市场奖 励体 系中的一 部分 ,其年 度效应 应与 市场激 励制度 体 系内保持 和 谐 。同时市场 工作 只是企 业整个 运营 活动 的一部分 ,其 整个激 励体 系应 与企 业 制度激 励体 系相和 谐 。 回款奖 励不能 大 幅度地 加大 企业 的成 本 。也就 是说 ,不 能为 了回成 本 , 过 度地 用企 业收 益来 奖 励回 款 工作 。 基 于上 述 三个 目标的 设定 ,作 者 认 为回 款奖 励金 额 的确 定 与计 算采 用 相对法 较为 合理 。所 谓相 对法 ,是相 对于根 据基数 的一 定比例 来进 行计算 的
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论文
当代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研究摘要: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没有止境的过程。
当代中国政府职能转变迄今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但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迅速发展的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仍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对微观领域干预过多,不利于运用全球资源发展本国经济。
因此,本文将就我国政府职能的现状及其转变的必要性、主要内容、转变策略及突进做一些浅层次的论述。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中国特色经济全球化政企关系正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是非常必要的。
这里的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府管理,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地发挥作用。
这就是一个政府职能如何转变,如何定位的问题,毕竟这是充分实现民族利益,维护经济主权,强国富民的大问题。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概念政府的基本职能是对政府在社会系统中的职责、作用及其内在结构的认识,政府职能转变则是对政府职能的动态考察。
政府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分系统,其职责不是由自己规定的,政府应该管什幺,不应该管什幺,取决于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和政府基于对环境的认识之上的自我调节和适应。
政府职能转变一般有三种模式:第一,突变式:即政府职能由于国家政治性质的改变而在短暂的时期内从性质、内容到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如国家发生政变或大规模社会冲突,导致国家政治性质改变,或者发生类似前苏联的激进式政治革命。
第二,阵变式:指政府职能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局部性飞突变式转变。
当代中国行政职能转变多属这种模式。
第三,渐变式:即因应管理环境和管理条件的变化,行政职能在局部范围呃逆做出细微的调整。
这种调整存在于政府职能活动的所有过程中。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历史阶段,任何性质国家的政府,其基本职能均涵盖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四个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职能重心从某个职能转向另一个职能,并不意味其它职能的消失和不重要,处于职能体系重心地位的职能既不能取代其它职能,也不等于全部职能。
4.4.1第八讲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
二、为什么要进行政府职能转变?
• 其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 其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也是是实现行政职能
体系合理配置的根本途径。
• 其三,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是进行机构改革的依据。
三、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内容
1、职能重心的转变: •由政治职能为主向经济职能为主转变;
第八讲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
•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政府职能会因时因地进行调整,以更加准 确的界定清楚政府“做什么?”、“怎么 做?”,从而规避缺位、错位、越位等问 题。
一、什么是政府职能转变?
☺所谓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
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职能 的范围、内容、方式进行转移和变换。在目前和 今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它是我国行政体制改 革的重点,是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条件
2、职能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
•1)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
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
•2)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
理为主;
•3)由重视计划、排斥市场转向把计划和市场有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2)理顺政企关系; •3)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4)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5)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行政管理学前沿热点问题研究
行政管理学前沿热点问题研究一、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实践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有学者指出,新形势下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有五大取向,即从全能政府向有效政府转变、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变、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从政府单一管理向多元主体共同管理转变等。
另有学者指出,不同层级的政府在纵向间职能、责任和机构设置上的高度统一所形成的“职责同构”问题,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条块分割矛盾突出等现实问题难以解决的体制性障碍。
要解决“职责同构”问题,我们需要按照以下思路重新划分和调整政府的纵向职能:首先,区分公共物品的地方性和全国性,明确提供公共物品者的主体资格;其次,区分地方政府职责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厘清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分工关系;最后,政府职能的纵向配置,应自上而下呈现出从宏观到微观的层级递减趋势。
与上述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相联系,是关于“服务型政府”性质的争论。
有学者认为,公共服务是宪政思想的必然追求,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所体现出的政府管理理念,它的提出预示着我国行政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政府管理发展中一个重要转折的来临。
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始终是同时存在的。
从政府的社会属性来看,自国家诞生以来的所有政府都是服务型的,根本就不存在“非服务型”政府;从我国的政府管理实践来看,一直以来都以“为人民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宗旨,因此,将“服务型政府”作为一种新模式提出是没有必要的。
二、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研究行政改革始终是行政管理研究的重点领域,近五年来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各个层级政府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以及从观念、体制和行为等各个层面对放松规制和强化管理的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等方面。
该领域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是对行政改革目标模式的探讨。
有学者认为,行政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限政府”,应进一步调整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放松管制,努力构建“小政府、大社会”模式。
论我国公共行政职能的转变(DOC)
论我国公共行政职能的转变系部:经贸与管理系班级:2011级公共事业管理姓名:杨旭东学号:111515040目录摘要一.我国公共行政职能转变的现状1. 职能重心的转变 (4)2. 职能方式的转变 (4)3. 职能关系的转变 (5)3.1理顺中央与地方。
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5)3.2理顺政企关系 (5)3.3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5)3.4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6)3.5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6)二.我国公共行政职能的问题1.我国政府行政职能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 (7)2.政府职能不能适应中国加入WTO的需要 (7)3.我国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而政府机关的行政执法能力不疑 (8)4.我国政府行为存在思想意识上的偏差 (8)三.我国公共行政职能的措施及发展前景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行政职能 (8)2.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 (8)3.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9)4.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 (9)5.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转变政府职能 (10)参考文献 (11)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不断开放,政府公共职能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从目前我国公共行政职能的问题来看: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依法行政和规范政府行为,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及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转变政府职能迫在眉睫。
关键词:公共行政科学发展观职能方式公共服务一.我国公共行政职能转变的现状1.职能重心的转变我国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重政治统治职能,轻社会管理职能;重阶级斗争,轻经济建设。
党的十一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为此,各级人民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现了政府职能重心的根本转变。
2.职能方式的转变2.1 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
沃尔多的综合折中行政观
3、对公共政策的评论 公共政策中的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现实行政
事件的描述提供行政经验,具有“科学性”。 案例研究方法反驳逻辑实证主义和西蒙的事
实—价值二分法,对于研究和学习公共行政具有潜 在的用途,但却不是唯一的研究和学习公共行政的 手段(其他学科如经济学)。
逻辑实证主义导致了一种不成熟的技术取向:即把 公共行政视为实现外部界定目标的一种工具,放弃了人 类经验领域(审美、道德和形而上学)进而让“理性” 为“非理性服务”。
因此,需要对价值观念进行自我认识与批评,应在 “科学性”与“规范性”之间达到一种妥协。
6、科学与公共行政:对公共行政之科学性的怀疑 (1)就狭义的“科学”概念而言,他不相信存在或可能存在一 门公共行政科学。
一、生平与著述
德怀特·B·沃尔多(1913—2000),美国著名公 共行政学术史学家。 求学:文学学士、政治学硕士和博士。 职业:大学讲师、教授、政府官员,以及对公共行 政的学术组织工作。 其行政思想的焦点:对各家行政学思想的看法与评 论。
交友甚广,包括怀特等,被称为“公共行政学的前辈”。 一生获得许多荣誉称号。 1966—1977年间担任美国《公共行政评论》主编。西沃之争。 西方新公共行政运动的倡导者、参与者和核心人物。20世纪 60年代组织“明诺布鲁克会议”(Minnowbrook Conference)。
•1、分析归纳了传统行政学的一般特点
•(1) 坚守政治-行政两分法(行政将政治因素排除在外)。 •(2)一般管理取向(企业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可以在公共部 门中加以应用)。 •(3)通过科学分析来寻找提高效率的一般行政原则。 •(4)强调行政活动的集权化。 •(5)对“民主”价值的基本承诺(有力、负责的政府来实 现民主)。
中国政府的治理理论与实践
1996 年版 。 [5 ]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编译 《: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
评述》,宋世明等译 , 北京 :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998 年 版。
[ 6 ]James G. March and Johan P. Olsen (1989) . Rediscovering In2
stitutions: 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 , New York :
政府的形式与行为历来就是政治学和行政学学者关注的中心 ,但长时期内 ,无人怀疑过他们
治 理
观察问题的视角是否确当 。因此 ,当有人在“政府”( GOV ERNM EN T) 或“统治”( GOV ERN IN G) 与 “治理”( GOV ERNANCE) 之间作出截然的区分时 ,人们吃惊地发现 ,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可能引发一
权和分权 ,将非政府组织 、非盈利组织 、民营的市场组 织和公民自主组织等多中心的组织制度安排 ,引入到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生产之中 ,使这些与政 府组织共同承担起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责任 。政府组
织将更有效地履行那些它应该履行的职责 ,以更经济 的和正确的方式实现其“掌舵”“、引导”的管理职能 。
令型行政体制显然与这些的新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变化
不相适应 ,政府管治方式和手段的改变意味着对这种 变化的回应 。在计划经济时代 ,人们耻于言利 ,人们的 权利意识 、自主意识淹没在一种“泛道德主义”和绝对
平均主义的空谈和假像中 。市场经济促进了人们的利
益分化 ,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使社会上出现了众多利益 差别和利益竞争的行动主体 ,全民所有制 、个体 、私营 、 集体 、三资等各类经济实体成为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
为基本内容的经济改革 ,促进了国家与社会 、政治与经 济之间结构的分化 ,一个相对独立的 、提供资源和机会 的民间社会开始形成 ,过去那种建立在政治 、经济 、社 会一体化基本上的全能型政府的职能和结构是已难以
北大政治学理论考研参考书目
北大政治学理论考研参考书目
北大政治学理论考研参考书目:
北大政治学理论考研专业课一参考书目:
1、王普勋《政治学基础》2006年北大出版社
2、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教版
3、普利斯,里晋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2001年华夏出版社
4、李景鹏《权力政治学》北大出版社,2008年
5.俞可平《权力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
北大政治学理论考研专业课二参考书目: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2011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
当代比较政治学,美国,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世界视野》,杨经纬翻译。
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译
唐晓王为《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
钟德涛《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
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凤春《中国政府概要》北大出版社2008版
卓越《比较政治制度》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刘泽华等南开大学1992年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徐大同吉林人民1981年版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桑咸之、林翘翘人民大学1986年
《政治学说史》(上、下)[美]G·H·萨拜因商务1986年版
《自由主义》李强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版
《西方政治思想史》徐大同主编天津教育2000年
盛世清北—专注北京大学考研|保研|考博辅导。
迈向整体性治理_政府改革的整体性策略及在中国的适用性
迈向整体性治理:政府改革的整体性策略及在中国的适用性胡 佳(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 上海 200433)摘 要:整体性治理与协同型政府改革相互辉映,西方国家的协同型改革实践,逐渐完善了整体性治理的理论解释框架和制度化策略。
整体性治理下的政府改革,是政府再造过程的系统体现,包括政府的治理理念、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等方面的整体性策略。
但是,其在中国的实践还应与中国政府改革的本土实际结合,以型构中国特色的整体性政府改革框架。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政府改革;策略;适用性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0)05-0046-0620世纪70年代中期,受能源危机的影响,针对官僚制结构僵化和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的弊端,西方国家先后开展了以 政府再造 为内容,以分权化、市场化、民营化为工具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
然而,新公共管理推进世界各国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缺陷。
在美国,以登哈特为代表的新公共服务将政府改革的天平偏向民主行政一端;在英国,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为整体性治理的出现推波助澜。
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改革治理模式,整体性治理被视作 后新公共管理 的改革趋势,其价值在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批判和继承基础上架构起新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以协调与整合为核心的治理方式为政府改革提供思路。
本文阐述了整体性治理在西方国家的缘起与实践,在总结西方学者对整体性治理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政府改革的整体性治理策略,构建整体性治理的制度化分析框架,探讨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适应性和启示。
一、整体性治理的兴起与西方政府改革的实践(一)整体性治理的兴起正如20世纪末新公共管理和!再造政府∀所带来的变革一样,整体性治理是21世纪政府改革最鲜明的特征,对它的探索现在可能已准备就绪。
#1.公共事务的复杂化在全球化、工业化、社会信息化、市场无界化等纷繁芜杂的动因影响下,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议题不断被强化。
政治学专业申请书中的政府治理研究方向
政治学专业申请书中的政府治理研究方向在当今世界,政府治理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政府的作用和效能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对政府治理的研究方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能够在政治学专业深入研究这一领域。
政府治理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政治学、公共管理、社会学等多个学科。
通过对政府治理的研究,可以揭示政府决策的形成和执行过程,探索政府与其他社会力量的互动关系,以及政府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和解决社会问题。
首先,我希望在政府治理研究方向中深入探索政府决策的形成和执行过程。
政府决策是指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而采取的行动和政策。
政府决策的形成和执行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府内部的权力关系、利益集团的影响、社会舆论的压力等。
通过研究政府决策的形成和执行过程,可以揭示政府的权力结构和决策机制,为政府改革和提升决策效能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其次,我对政府与其他社会力量的互动关系也很感兴趣。
政府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社会力量如企业、非政府组织、媒体等相互作用。
这种互动关系对政府的决策和政策执行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政府与其他社会力量的互动关系,可以揭示政府如何与不同利益集团协商和合作,以及如何应对来自社会的压力和挑战。
这对于政府提升治理能力和建立良好的社会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我希望在政府治理研究方向中探索政府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和解决社会问题。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公共事务的组织者,承担着提供公共服务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责任。
然而,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和问题解决中常常面临着挑战,如资源有限、效率低下、制度滞后等。
通过研究政府如何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可以为政府改革和提升治理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在政治学专业中,我希望能够通过系统学习相关课程,深入了解政府治理的理论和方法。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参与相关的研究项目,积累实践经验,并与其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理论
政治改革的特征
1.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行为 2.和平的渐进的缓慢的过程 3.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
1.激进式改革
又称闪电战略和休克疗法 又称闪电战略和休克疗法 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毕其功于一役 总体设计,强制变迁,整体推进, 总体设计,强制变迁,整体推进,一步到位
2.渐进式改革
又称费边式战略和多项分进方法。 又称费边式战略和多项分进方法。 费边式战略和多项分进方法 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积小胜为大胜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解任务,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解任务,各个突破
主要特点:封建势力强大、政治发展艰难,依靠保守力量、 主要特点:封建势力强大、政治发展艰难,依靠保守力量、通过战 争方式。主要国家:德国、意大利、日本。 争方式。主要国家:德国、意大利、日本。
1.时间上晚于西方国家 2.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 3.政府是政治发展的主导力量 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4.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马恩考察了人类各种社会形态历史变迁的客观规律和 必然趋势,认为政治发展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必然趋势,认为政治发展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经过奴隶 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 共产主义社会,这是政治发展的全部过程。 共产主义社会,这是政治发展的全部过程。
第十章 政治发展
本章内容简介及教学任务
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政治发展问题。 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政治发展问题。 政治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矛盾运动而引起的一系列关于政治关系和政 治结构调整与变革的过程。 治结构调整与变革的过程。最早研究政治发展问 题的是美国学者, 题的是美国学者,现在已成为各国政治学者普遍 关注的政治学研究课题。 关注的政治学研究课题。 本章主要任务是探讨政治发展的含义、特征、 本章主要任务是探讨政治发展的含义、特征、 模式、途径等问题。 模式、途径等问题。
最新整理看“政府职能”转变某某-读书笔记.docx
最新整理看“政府职能”转变-----读书笔记看“政府职能”转变-----读书笔记关于政府职能,我主要看了齐桂珍研究员的两个专论。
专论一是政府职能转变应善于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汲取经验但不能照搬照抄。
专论二是政府职能转变应从国情出发,重点是解决职能缺位、错位、越位问题。
齐桂珍的这两个专论都是从基本理论着手,对多种及各方的观点进行综述,为我们介绍政府职能转变的国内外经验,以及我国在“xx五”所面临的状况和应对方案,这些都还是比较有针对性与操作性的,同时也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我国政府发展应该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要摒弃国外在政治发展及政府职能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
文中对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分四个阶段进行了论述:(一).政府对经济不干预时期,政府职能理论受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分配。
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当属亚当、斯密。
提出政府只发挥“守夜人”的作用,并且将政府职能限制在三个方面:1.保护本国的社会安全,使其不受其他社会的暴行与侵略。
2.保护人民,不是社会中任何人受其他人的欺辱与压迫。
3.建设并保护某些公共事业及公共设施。
这些职能主要是政治、社会方面,并未过多涉及经济。
(二)政府对经济进行强干预时期,政府职能理论受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影响。
当时恰逢世界性经济大危机,还有苏联政府的“全能政府”的示范效应。
是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应运而生。
罗斯福新政应该是当时最成功的范例。
政府将公共事业国有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政府追求的目标。
这和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模式类似。
(三)政府对经济放弃或减少干预时期,政府职能理论受新自由主义理论影响。
这一次新自由主义理论卷土重来,主张公共事业的私有化、自由化。
尽可能减少政府干预,让企业自由经营。
(四)政府对经济适度干预,政府职能理论受凯恩斯主义理论影响。
由于政府过度重视经济自由化,忽视公共服务质量,使得经济衰退,也再一次使凯恩斯主义理论出现在政治舞台。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管理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管理宋晓梧【期刊名称】《行政管理改革》【年(卷),期】2012(000)008【总页数】4页(P37-40)【作者】宋晓梧【作者单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正文语种】中文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凸显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国际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美国债务危机不断恶化,全球经济出现下滑,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产生长远影响。
国内,我们审时度势应对世界金融危机,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经济率先走出低谷,对全球经济复苏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深层矛盾依然存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有所加大。
去年“十二五”开局之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结构调整步履维艰。
投资维持高位徘徊,消费需求增幅回落,高耗能产业反弹,节能减排进展迟缓,落实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面临严峻挑战。
2012年经济各项指标降幅增大,各地政府要求加大投资的呼声再次高涨。
稳增长是必要的,但如果再次扩大已经过剩的产能,就会严重阻碍经济结构的调整。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真正成为主线,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一个艰难的落实过程。
转变增长模式,“十五”、“十一五”就提出来了,至今进展缓慢,事实说明有待改革攻坚,尤其需要界定政府和市场界限,按照确定的职能优化政府结构,才能更好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可以说,转变政府职能是优化政府管理的前提。
如果说,前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色是政府行政主导,这一运作方式能集中各种资源把GDP搞上去,那么在新的发展阶段,应当看到这一运作方式致使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剪不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理还乱”。
一些人认为,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密码”。
单纯从GDP增长的角度看,地方政府竞争居功甚伟,但积累的一系列问题日渐显现,如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
尤为严重的是,地方政府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模糊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还为权钱交易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点综述·政治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理论探讨的新动向——“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政府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徐湘林 在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和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之后,政府在经济体制转型中的作用再次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工作中的重大课题。
结合当前理论和实践工作的迫切需要,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于4月29日至5月1日举办了题为“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政府作用”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参加这次专题学术讨论会的有来自国内(包括香港)数所大学和政府机关的学者和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和韩国的学者共50余人。
以下是对这次研讨会一些主要发言和讨论的综述和评议。
一、经济体制转型中政府的作用和限度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正处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政府在这两个转变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和如何发挥作用一直是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十分关注的现实问题。
在本次研讨会上,多数与会者认为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中政府的作用应该加强而不是削弱。
问题是要明确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体职能和如何实行职能转变。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政府应该为经济发展和市场的培育提供充分的“共享物品”(public goods),弥补“市场失灵”的部分。
这些共享物品不仅包括解决经济学家常提到的经济的外部性、垄断、失业、信息的不对称以及社会分配等问题,而且还包括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制度保障,如产权(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的确认和保护、法律体系及其实施机制、既体现社会公平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合理的税收体制、金融体制的监管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
一些学者尤其指出,中国正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之中,与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相比较,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和冲突更多,而且更复杂,政府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事实上,在新旧体制转型过程中,我国政府在履行其应有职能方面常常出现许多“政府缺位”、“政府错位”的现象,导致经济秩序以至社会治安的混乱。
因此,需要尽早明确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该履行的职能,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因政府缺位、错位造成的种种损失。
许多与会者还就我国现阶段政府作用的限度进行了探讨,认为从自由放任经济学推导出的“小政府、大社会”的思路,或者从福利经济学推导出的一些结论都未必适用于中国的情况。
政府作用的适当范围应该取决于市场和社会的需要。
还有的学者提出政府部门商业化的问题,认为政府部门商业化使之不能承担起社会的公正裁判员的角色。
有的学者深入分析了政府部门“寻租”、“创租”和腐败等问题,并探讨了如何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和制度创新(如政治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理论探讨的新动向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和制定针对官员腐败的阳光法案)来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学者们还分析讨论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后果,探讨了“东亚模式”在发展中的利与弊,提出了许多政府作用模式的新观点和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应记取的教训。
二、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许多与会者认为,就其具体内容而言,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而且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有的学者分析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在1978年至1989年期间基本是紧跟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解决了如终身制、党政对口设置机构等问题。
党的十五大重新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这为学术界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动力。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许多与会者认为既有机构的问题、法制的问题,也有国家权力的分配和制约等问题。
这些问题,有的解决起来相对容易些,有的就比较困难。
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学者提出,应该采取“上下推动,渐进积累,逐步推进,最后突破”的方案,最终解决我国国家权力的分配和制约问题,实现民主化和法制化。
有的学者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即为解决传统体制的问题的改革和为解决改革开放后出现的问题的改革,认为应该为政治体制改革进行全面规划,抓住时机,有步骤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也有学者认为,对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能做简单化的理解。
这种相互作用,在多数情况下是通过特定的中介环节在两者之间的联动作用来实现的。
而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政府职能转变,特别是政府的经济职能的转变,突出地发挥了这种极其重要的联动作用。
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调整,为经济体制改革清除了障碍;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反过来又提出政府职能转换的要求,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在政府经济职能调整的过程中政治体制经历了若干历史性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党政关系规范化有了某些进展;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中央与地方关系在法制的轨道上得到进一步调整;机构改革的逐步开展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全面实施;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一定发展。
中共十五大和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略,对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提供了新的动力。
“依法治国”应该成为而且能够成为联结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新的中介环节。
在“法治”方略逐步落实的催动下,政治体制的更多环节要进行范围更广、影响更深的调整和变革,民主政治的制度创新和建设将在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上取得进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我国传统的政治行政体制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其特点是国家通过意识形态、组织结构和有效的干部队伍对社会生活所有方面的渗透与组织,从而形成了国家对社会的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
不管是在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这种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都产生过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我国传统的政治行政体制的结构性问题充分暴露出来,在许多方面受到冲击,并发生了一些变化。
如何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成为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传统政治行政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到底产生了哪些弊端和发生了哪些变政治学研究 1998年第2期化?有的与会者从其机构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入手进行了分析,认为传统体制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产生了一整套为全能主义政治服务的组织机构。
这套组织机构包括集政治、经济、社会以及自身专业分工诸多功能于一身的基层组织(单位),党政合一的、高度集权的、承担多种职能的中央政府,以及自上而下的、具有层层服从关系的、并承担有与中央政府相同职能的各级地方政府。
从理论上讲,地方各级行政组织和基层单位只是整个政治行政体系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国家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单位和各级行政组织象蜂窝壁一样将社会分割成蜂窝型状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政治行政体制愈来愈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有的学者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主要表现为:(1)政府与社会组织产生了某种新型关系;(2)产生了有利于行政组织之外的新的组织要素;(3)多元的、分散的经济主体产生;(4)多元化利益群体出现并寻求新的利益表达途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重新定位国家与社会关系?许多与会者认为,国家应该从那些能够由市场发挥作用的社会领域中退出,并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在国家与社会之间起桥梁作用。
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是为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但目前我国中介组织的壮大并没有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其主要原因是中介组织官办化的现象十分严重。
许多中介组织往往是通过行政权力强行组建,因而出现新的权力分割和行政垄断。
另外,由于由政府提供人力和财力,政府意识也带进中介组织,使中介组织不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
所以,要使社会中介组织健康发展,必须解决下列问题:(1)清理整顿官办的中介组织,实现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分立;(2)政府不宜过多地干预中介组织,而应通过立法促使中介组织的发展;(3)政府要为中介组织的自我管理创立良好的外部条件。
四、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邓小平曾指出,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这充分说明了机构改革的艰巨性。
自1982年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三次大的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
虽然每一次改革一开始都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但之后也都出现了较大的反弹和产生了新的问题。
在机构改革方面,人员和机构在精简之后反而大量增加,超编现象严重,始终没有摆脱“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
在政府职能的转变方面,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经济的许多方式方法迟迟不能改变,极大地阻碍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进程。
这些问题使得新一轮改革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许多与会者认为,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大量问题,不仅反映了传统行政力量和思维方式与改革的需要和决心之间的复杂斗争,同时也反映了现有行政体制中的特殊利益与推动改革的国家整体利益之间的较量。
有的学者从行政改革的动力学角度分析了行政体制中各种特殊利益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其与改革力量的零和博弈关系,认为机构改革中行政机构本身不但缺乏动力而且存在很强的反动力,因而机构改革仅靠中央(包括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的力量可能不足以冲破各种抵制和反抗。
必须考虑借助于社会的力量(如市场力量和企业的力量等)形成上下结合的强大合力,以推动改革的彻底进行。
也有人提出应该考虑对行政机构注入动力,界定其合理的利益,通过利益补偿来减少改革阻力。
有的与会者认为以往几次改革之所以事倍功半,这与理论上对改革的意义认识不足,改革的系统目标不够明确有关。
中国的改革,归根到底是一个现代化的问题。
应从现代政府需具备的四大基本属性入手,从预算改革中常用的“零基法”准则出发,设计整体改革方案并逐步实施。
在政治方面,政府需要负担起调停仲裁各种政治力量,保证它们之间和平竞争的任政治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理论探讨的新动向务。
因此必须做到有法必依,奖惩分明,伸张社会正义。
在经济方面,从经济理性出发,促进市场交换,监督和保障市场运行,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宏观效益。
在社会、人文和生态方面,培育和发展相应的社会功能,借助社会中介组织,提高社会福利和教育等方面的管理水平。
在组织方面,建立起灵活、有力、高效、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吻合的现代行政体制。
五、在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和地方政府的作用中央与地方关系和地方政府作用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研讨会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不具备宏观调控的能力。
由于政府主导经济,整个国民经济被不同的地区和部门所分割。
许多地方经济的发展是以占用甚至损害国家利益或较大地区的整体利益为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