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与北齐的灭亡——从军权角度分析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课时篇一一、导入新课: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国论教案篇二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采用对比逐层论证的方法。
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
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
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
“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作者简介(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六国论》说课稿范文
《六国论》说课稿范文《六国论》说课稿1[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__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3、能背诵全文,并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学习重点]理解__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学习难点]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学习课时]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作者介绍: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著有《嘉祐集》,__选自《嘉祐集笺注》。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__八大家)三、解题: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
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2、战国七雄地图(见课本)3、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北齐的灭亡与北周的建立
北齐的灭亡与北周的建立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北齐的灭亡与北周的建立是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这篇文章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以揭示北齐的灭亡和北周的崛起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北齐的灭亡北齐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政权,由高洋建立于公元550年。
作为北方的一个强大国家,北齐在其统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军事和文化政策,使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然而,北齐政权在其建立后不久就面临内外各种困扰。
首先,北齐政权内部存在着官僚腐败和统治混乱的问题。
高洋死后,其继承者之间的争斗导致政府无法有效运作,各地的官员腐败盛行,国家财政崩溃,这为北齐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其次,北齐与北周之间的长期战争也对北齐的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北周的建立者宇文觉不断进攻北齐,最终在公元577年灭亡了北齐政权。
北齐政权虽然在某些时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其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和内部分裂最终导致了北齐政权的覆灭。
二、北周的建立北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权,由宇文觉于公元557年建立。
北周政权在宇文觉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并与北齐展开军事斗争。
首先,北周政权在内政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宇文觉提倡节俭和廉政,改革税制和土地制度,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同时,他鼓励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其次,北周政权在外交和军事上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宇文觉发动了对北齐的战争,最终于公元577年成功灭亡北齐。
此后,北周政权继续扩张其领土,与周边国家进行外交交往,建立了稳定的国际关系。
三、北齐的灭亡与北周的建立的影响北齐的灭亡与北周的建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北齐的灭亡标志着五代十国时期的结束,也为隋朝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北周的灭亡为隋朝的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大一统的局面得以实现。
其次,北齐的灭亡与北周的建立也导致了中国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
北周政权吸收了北方民族的成分,并推行了许多改革来促进汉族和非汉族之间的交流。
封建社会各朝代的政治灭亡原因
封建社会各朝代的政治灭亡原因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封建社会是一个持续时间相当漫长而又发展变迁很丰富的社会形态。
自西周时期开始,至清朝满清王朝被推翻,这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为几个朝代的政治灭亡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原因。
一、政治腐败造成社会不稳定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通常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社会的稳定是农业生产的平稳进行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两个方面共同促成的。
然而,在各朝代的封建社会里,政治腐败经常导致国家的财政恶化、官员唯利是图、民众生活困苦等问题出现,这都会干扰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的平稳发展,也会引起对封建社会统治合法性的质疑,从而促成了某些朝代的政治灭亡。
例如,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经常出现官民矛盾、官吏腐败、民不聊生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最终促成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在唐朝时期,唐朝王朝的后期腐败也是导致唐朝短暂的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政治腐败等原因导致的社会不稳定,一些叛乱和革命也同时诞生,此类革命的代表如黄巢起义、安禄山割据等。
二、异族侵略导致统治瓦解中国封建社会多属于大一统政治体系,统治阶级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封建社会中通过继承、战争、统一等方式来维持对社会的统治。
因此,封建社会中存在较强的政治纪律,一旦瓦解,那么也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等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会最终导致封建王朝的政治灭亡。
在历史上,由异族统治的朝代往往面临比汉族王朝更多的封建社会问题。
如隋朝和元朝等就是异族维持较短时间的王朝,这些王朝的政治体系、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与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尤其是对重要官员的选拔标准、民族文化的传统、制度结构的底层规定等方面,往往与传统封建社会存在差异。
而当异族王朝的统治不能得到稳妥维持时,封建社会往往由此面临的改变,有可能最终导致异族王朝的政治灭亡,也可能导致与传统封建社会不同的新政权的产生。
三、民族觉醒造成政权瓦解民族觉醒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种大发展,中国历史上也存在这种现象。
在一些封建社会的历史变迁中,民族觉醒往往是直接催生了这些王朝的政治灭亡。
帝国的毁灭——南北朝之北周、北齐
帝国的毁灭——南北朝之北周、北齐北周是中国南北朝的北朝之⼀,由西魏权⾂宇⽂泰奠定基础。
宇⽂泰之⼦宇⽂觉在557年逼迫西魏皇帝元廓禅位给他,建⽴北周。
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
北周历五帝,享国运⼆⼗四年。
北齐是中国南北朝的北朝之⼀,由东魏权⾂⾼欢奠定基础。
⾼欢之⼦⾼洋在550年废掉东魏皇帝元善见,建⽴北齐。
577年被北周攻灭,北齐历五帝,享国⼆⼗⼋年。
北周、北齐、南陈三⾜⿍⽴北齐北齐⽐北周建⽴的早,实⼒也⽐北周强劲。
⾼欢占据了关东之地,包括河东、中原在内的⼴⼤的⼈⼝稠密区域,军队主体是他收拢的六镇起义军和依附⾃⼰的关东⼠族。
宇⽂泰的家底就单薄了许多,在他接任贺拔岳的位置后,只占据了部分关陇地区,军队也只是贺拔岳留下的残兵。
但是北齐最终被北周所灭,这其中包含了3点原因。
⾼欢⾃⾝军事能⼒较宇⽂泰弱:东西魏对⽴后,双⽅先后进⾏了潼关之战、沙苑之战、邙⼭之战、⽟璧攻防战等⼤型战役,⾼欢只在邙⼭之战中取得⼀定战果,其余都是失败,导致北齐的军事优势丧失殆尽,北周却凭借府兵制度越战越强。
邙⼭之战北齐的继任者荒淫暴虐:⾼澄是⾼欢长⼦,军政能⼒不错,但为⼈极度好⾊,14岁的时候就私通⾼欢的⼩妾郑⽒。
邙⼭之战也是因为他好⾊引起的——⾼澄贪图⼤将⾼仲密的妻⼦李⽒的美⾊,意图强暴,⾼仲密愤⽽率虎牢关投降宇⽂泰,从⽽引发了邙⼭⼤战。
⾼欢死后,⾼澄继任,却被刺杀,其弟⾼洋继位。
⾼洋是⾼欢次⼦,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后迅速腐化,变得暴虐⽆⽐。
⾼洋极度沉湎酒⾊,⽽且嗜杀成性,终于在34岁的时候暴毙,长⼦⾼殷即位。
《北齐书》中有⼀段记载了⾼洋的暴虐。
《北齐书》记载:(⾼洋)所幸薛嫔,其被宠爱,忽意其经与⾼岳私通,⽆故斩⾸,藏之于怀。
于东⼭宴,劝酬始合,忽探出头,投于柈上。
⽀解其⼫,弄其⾻毕为琵琶。
⼀座惊怖,莫不丧胆。
帝⽅收取,对之流泪云:“佳⼈难再得,甚可惜也。
”⾼殷是⾼洋长⼦,⾼洋临死前委托六弟⾼演辅政。
560年,⾼演发动政变,废杀⾼殷。
北齐与北周的政治与社会状况
北齐与北周的政治与社会状况北齐,高洋所建。
历六帝,共二十八年(550~577)。
武定五年(547),实际掌握东魏政权的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续掌政。
不久高澄遇刺身亡,弟高洋继承。
八年,高洋代东魏称帝(即齐文宣帝高祥),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于邺,史称北齐。
北齐继承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占有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
有户三百万、人口两千万。
天保三年(552)以后,齐文宜帝高洋北击库莫奚、东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属匈奴族),南取淮南,势力一直伸展到长江边。
他在位期间是北齐国力鼎盛的时期。
当时,农业、盐铁业、瓷器制造业都相当发达,是同陈、北周鼎立的三个国家中最富庶者。
北齐继续推行均田制。
按照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564)令的规定:京师邺城周围三十里内的土地,全部作为公田,按照级别授给“代迁户”(北魏迁都洛阳时,原代京旧户随之迁人洛阳,称代迁户)中的各级官吏和羽林虎贲;三十里外百里以内的公田,则授给与“代迁户”相应级别的汉族官吏和汉人充当的羽林虎贲;百里以外的州郡推行均田制。
北齐的均田制大体与北魏相同而略有变化:北齐取消了受倍田的规定,但一夫一妇的实际受田数,仍相当于倍田;北魏奴婢受田没有限制,北齐则按官品限制在三百人至六十人之间。
还规定了赋税:田租、户调以床(一夫一妇为一床)为计算单位。
一床调绢一匹,绵八两;凡十斤绵中,折一斤作丝;垦租二石,义租五斗。
奴婢准良人的一半;牛调二尺,垦租一斗,义租五升。
未娶妻者,输半床租调。
百姓为了减轻负担,多报未娶,如阳翟(今河南禹县)一郡有户数万,户籍册上多无妻子。
北齐特别是其后期的统治者,自皇帝至各级官吏,多昏庸残暴,狗马鹰亦得加封官职。
刘后主高纬不理政事,整天弹唱作乐,挥霍浪费,不楷民力。
腐败,贪污成风。
后主甚至把地方官职分赐宠臣,让他们出卖。
赋敛日重,徭役日繁,造成人力竭尽,府库空虚。
广大农民在苛重的赋役下,逃亡者十之六七。
高一历史第二课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第二课知识点归纳一、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征诸侯纷争春秋时期(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年):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
一些强大的诸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争霸战争。
先后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著名的霸主。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 公元前221年):诸侯之间的战争更加频繁和激烈,规模也不断扩大。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之间相互征伐,形成了割据混战的局面。
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原因:生产力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这导致了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宗法分封制失去了经济基础。
诸侯势力膨胀:诸侯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不再听从周王室的号令,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欲望增强,冲击了原有的分封体系。
士阶层崛起:随着教育的发展,士阶层逐渐兴起。
他们在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传统的贵族政治提出了挑战。
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在诸侯纷争的过程中,中原各国与周边少数民族频繁接触。
华夏族在与周边民族的交往、战争和融合过程中,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华夏族将周边民族称为夷狄,但同时也通过经济文化交流、战争等方式促进了民族融合,周边民族也逐渐接受了华夏文化中的一些因素,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背景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打破旧的政治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政治: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各国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需要进行改革以增强国力。
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法家思想为变法提供了理论支持。
法家强调以法治国、中央集权等思想,符合当时各国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求。
主要变法魏国李悝变法:内容:选贤任能,赏罚分明。
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各级官吏,根据功劳大小给予赏赐和惩罚。
尽地力之教。
鼓励农民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国家的田赋收入。
封建思想_精品文档
封建思想封建思想篇(1):巴金《家》读后感读《家》有感夜,死了。
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
电灯光死去时发出的凄惨的叫声还在空中荡漾,虽然声音很低,却是无处不在,连屋角里也似乎有极其低微的哭泣。
风在外面怒吼,猛烈地摇撼着窗户,把窗格上糊的纸吹打得凄惨地叫。
风雪会长久地管制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
家中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鲜活的人物形象。
也成功塑造了在革命的冲击下,各种个体的不同形态,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毒瘤的遗害,以及对以觉新为代表的被封建思想牵绊的软弱者的残酷迫害;褒扬了如觉慧,觉民等具有新思想,新志向的新青年。
并以此暗示,以封建思想架构起来的任何旨在迫害劳苦大众的封建遗骸及其卫道士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必然轰然倒塌,革命的曙光必将照亮每一个阴暗的角落。
家,真的是遥远的,封建的,触不可及的。
觉慧的一句:“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表现了他是一个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抗者,封建大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叛徒’,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但同时他身上又难免有五四青年的历史局限性和弱点。
“我不是奢侈家,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
我只是一个劳动者。
我穿着自己的围裙,在自己的黑暗的工厂里,做自己的工作。
”这句话觉慧读的气宇轩昂而在觉新看来,却异常安静凄凉。
因为他没有幸福,志愿做一个牺牲者。
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
《家》中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鲜活的人物形象。
也成功地塑造了在革命的冲击下,各种个体的不同形象,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毒瘤的遗害,以及对已觉新为代表的被封建思想牵绊的软弱者的残酷迫害;褒扬了如觉慧、觉民等具有新思想、新志向的新青年。
并以此暗示,以封建思想架构起来的任何旨在迫害劳苦大众的封建遗骸及其卫道士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必然轰然倒塌,革命的曙光必将照亮每一个阴暗的角落……读过《家》,从书中看到了珍贵的独立人格,如果没有了独立的人格,在这个社会中就如同行尸走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
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
1、奴隶社会(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2)发展过程:夏建立,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3)主要体现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位于启,私有制发展→权力上“天下为家(私)”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各种政策的共性,只需记住针对性“性质”、“朝代”即可)内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册封“井田”)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受封诸侯服从、纳贡、作战(严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基础:井田制影响:固统拓疆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争霸战争(生产力发展引起实力变化)→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途径:变法运动实现(非革命),但是渐变——商鞅变法,商鞅亡,法立2、封建社会(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壮大(奴隶主贵族+军功+商人)→保住利益结果:百余年各国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突出表现:秦商鞅变法内容——第一次——民为什伍,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功受爵,贵族同样;“燔诗书明法令”。
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私有。
影响——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促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商鞅死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仍占统治地位;秦国强盛,统一六国奠基;(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目的:巩固统一局面,强化统治主要内容:皇帝(总揽政经军大权,任免百官);中央三公——丞相(辅帝)、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县下设乡、里法律制度——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秦律,通行全国,影响后世,体现地主阶级意志核心特征: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所有权力集中皇帝一人影响:两千年沿袭;利封建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祖国疆域奠定和巩固统一,促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封建社会各朝代的政治灭亡原因
封建社会各朝代的政治灭亡原因中国(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灭亡的原因总结。
是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夏王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
夏王朝的建立,从禹开始。
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据大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
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
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后来,禹又继续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
禹接任了鲧的职位,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
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
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
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灭亡原因:1、内部生产力的衰退;2、外部环境的长期不稳定;3、夏王朝统治阶级的观念;4、夏“桀”的个人因素(整日沉湎与声色犬马,大兴土木,亲近佞人)商王朝(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
夏朝之诸侯国部落首领契因被封于商,所以他的后世子孙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将自己建立的王朝称为“商”;至盘庚,又将国都迁往殷,所以商朝又称为“殷”。
经历17代31王(共510年)后,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灭亡原因:01. 商朝后期,绝大多数奴隶主贵族的生活奢侈腐朽,而且对待奴隶十分残酷。
如人祭和人殉等;02. 奴隶主贵族对平民和奴隶们的剥削和奴役日益加剧,阶级矛盾激化;03. 商朝统治者连年对外进行战争,大规模地对夷方用兵,国内的青壮年几乎都被征发,加剧了国内的矛盾;04. 战争俘获的奴隶太多,他没有处理好奴隶的安置,导致了大量的奴隶反水。
改革第五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439年统一北方
北魏的疆域包括 今陕西、山西、 甘肃、河北、河 南的一部分。 南方是刘宋政权
一、改革的背景
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鲜卑族拓跋部的发源地——大兴安岭 北段
(2)386年拓跋部复国,改国号:魏,史 称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人
(3)439年统一北方(政治前提)
北魏统一北方的意义
6、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明清时期趋势向强化并走向 反动。
▲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在明清以前,基本上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起进步作用; 在明清以后主要起消极甚至是反动的作用。 明清以前进步作用: ①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来 侵略,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稳 定的环境; ③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 ④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在封建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 消极作用: ①皇权专制易形成暴政、腐败,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 自由。激化社会矛盾,阻碍社会发展。
D 、首创:北魏均田是制首创的,后来为 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影响深远。 E 、抑制: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 不均依然存在。
F、矛盾: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 突出。政府不断驱逐农民开垦荒地,掠 夺农民的劳动力。 局限性: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 能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均田制和租调制是封建的经 济基础,用什么样的政治体 制才能保证它的实施?
为什么郡县制度会取代分封制呢?
1、分封建导致国家的分裂割据,秦统一后必需巩固统 治和统一,必须把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 2、分散的自然经济,特别是地主经济要求建立强有力 的中央集权才能使社会安定,巩固统一。
《六国论》教案,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案,六国论教学设计【《六国论》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2.学习论文严谨论证的特点。
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它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政论色彩,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如卢照邻的《三国论》、苏辙的《六国论》。
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可以确定:教学重点是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教学中的难点是其历史理论的内容,因为历史理论必须以史实为依据,其叙述的历史是高度概括的,这对于历史知识不足的学生来说肯定会有难度。
2.教学方法。
课文后的练习规定要背诵全文,自以采用诵读法为宜。
但这种诵读不是机械般反复进行的。
根据本文内容和布局的特点,除了应有的诵读准备如正音、疏通文义、品味语气等而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理路,因为只有掌握了理路才能加快记诵的速度,并给学生的自行领悟创造条件;其次,教师还要讲述一点必要的史实,用来拨疑解惑。
这样的指导和讲述应当是十分精要的,不要侵占学生练习诵读的时间。
在完成诵读任务之后,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懂得文章立意和布局的道理,可以运用比较阅读法,将苏辙的同题文章拿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说说二者的异同。
运用此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学生有较好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二是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不得草率从事。
3.课堂安排:在课堂上教授阅读。
预习安排1.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粗知大意。
2.朗读课文,主要是读好第一段和第二段,要求发音正确,能读出一点声调。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概括介绍本文。
教师指出:本文属于史论中的兴亡论,一开篇就提出了“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意即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以土地赂秦。
这指的是战国下半期内的事,此前各国诸侯相互兼并,不存在“赂秦”的问题。
秦自孝公(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以后日渐强大,开始蚕食诸侯,才出现了“赂秦”的事。
但也不是各国诸侯全都采用这种策略。
2021年浙江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6月)
A.使用支撑式指北罗盘用于方向测定
B.创造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C.避暑山庄、圆明园的营造展现出高超的建筑技术
D.使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书是《古今图书集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开始使用支撑式指北罗盘用于方向测定,明代创造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清代的避暑山庄、圆明园的营造展现出高超的建筑技术,清代使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部书是《古令图书集成》。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2.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
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
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可知,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故A错误;兵马俑不能体现实用性,故B错误;“民本”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材料没有民本意识的信息,故C错误。
15.2005年11月,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最大、堪称中非合作典范的中非峰会在北京召开。与会领导人郑重宣示,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回顾历史,下列项中,体现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的史实有
①1954年,日内瓦协议达成,结束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
7.清初思想巨人王夫之在”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 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他强调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初帝(晋成帝司马衍)幼冲,见导,每拜。又尝与导书手诏,则云“惶恐言”;中书作诏,则 曰“敬问”。于是以为定制。
当初,成帝年幼,每次见到王导,都要下拜。又曾在给王导的诏书上写着“惶恐地说”这样的话, 中书省起草的诏书,则称“敬问”
阅读以上材料,思考“五胡”内迁的原因是什么?
汉族统治者出于利用和控制的需要,强制内徙。
西晋短命探因:(2)外部原因
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社会的频繁接触中,受到了 汉族统治者的沉重剥削,很多人沦为佃客、奴婢, 或被官府征发服役、当兵作战,有时贵族亦不能自 免。因此,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怨恨之气,毒于 骨髓”(【西晋】江统:《徙戎论》)。——张帆著:《中国古代
东晋四大家族 重要人物 王导、王敦
庾亮、庾冰、庾翼 桓温、桓玄
谢安、谢玄、谢石
兰亭曲水图,山本若麟绘,1790年
江南经济开发
1.表现: (1) 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2) 手工业:南方手工业快速进步,缫丝、织布、制瓷、冶铸等方 面都有显著发展。 (3) 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建安十一年,太祖自征蹋顿(乌丸首领)于柳城……柔(阎柔)所统乌丸万余落,悉 徙其族居中国,帅从其侯王大人种众与征伐,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
—— 三国志·魏志卷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
建安十一年,曹操在柳城亲征乌丸首领蹋顿……阎柔所统率的一万余帐乌丸民众皆 被曹操徙居中原。曹操又率领乌丸各部首领和民众参与征伐。由此,三郡乌丸骑兵天下 闻名。
五胡内迁
党锢之祸,各个阶级到底在争什么?
党锢之祸,各个阶级到底在争什么?【材料】《资治通鉴》汉纪孝桓皇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初,帝为蠡吾侯,受学于甘陵周福,及即位,擢福为尚书。
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
乡人为之谣曰:“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
”二家宾客,互相讥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
由是甘陵有南北部,党人之议自此始矣。
【译文】当初,桓帝还是蠡[lǐ]吾侯时(蠡吾:今河北博野县),师事清河郡甘陵国周福(甘陵:今河北清河县),梁冀拥立桓帝即位后,桓帝擢升周福为尚书(尚书台实际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处理日常大小政务)。
当时清河郡房植担任河南尹,名重当朝。
于是,乡里人作歌说:“天下规矩,房伯武(房植字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周福字仲进,此为褒房讥周之歌)。
”周房两家的宾客,互相讥讽攻击,于是各自结成党羽和门徒,仇怨日深。
因此,甘陵国的士人,便分裂成南北两个部党,对党人的议论从此开始了。
【解析】很多人都知道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但不知道乱哄哄的党锢之祸到底是在争什么。
党锢之争,表面上是宦官与士族的斗争,实际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积累到爆炸的结果。
这是近五百年来矛盾不断叠加的后果,百年沉疴,神仙难救。
皇权代表中央的权力诉求,相权代表地方的权力诉求,春秋战国时期,自周平王东迁以来,中央弱而地方强,诸侯纷纷自雄。
都说吴起商鞅法家学说是争霸之学,但欲霸天下却需先击碎内部的利益集团,重新进行利益分配。
乱世连年战争,所有诸侯首先担心的是被其他诸侯吞并,几乎没有国家敢于在这种形势下打击组织内既得利益者,造成内忧外患。
相反,诸侯意欲称霸,最快最小成本聚集力量的方式,就是拉拢组织中的地方豪强,聚集众多小球,皇权居中协调弥补缝隙,成为大球,借以称霸天下。
后,秦国被魏国挤压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国内豪强势力又较弱,中央与地方在刀斧加于颈脖之际,快速达成了政治共识。
内卷是卷不下去,不如改内循环为外循环,变法强秦,出关攻略六国做大蛋糕,大家共赢。
于是商君入秦,这就是商鞅变法。
《汉书》导读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汉书》导读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章节答案2024年1.根据文献,可以确定汉王朝是用雇佣的方式统属军队胡骑。
答案:错2.根据文献记载,现在能确定“越骑”是指骑术超越一般人的人。
答案:错3.下列选项中,不能确定是少数民族在汉的骑兵的是?()答案:越骑4.下列选项中,哪些是汉王朝的少数民族部队?()答案:A和B5.汉武帝时期,居延地区不适合推行中原的水利政策。
答案:错6.下列选项中,哪些可能是绿洲环境变化的原因?()答案:战争;人口繁衍过快;水资源消耗过快;气候变化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河西四郡之一的是()。
答案:渔阳郡8.西域古国十分繁荣,但如今已成废墟,其主要原因是()。
答案:绿洲环境变化9.从汉朝建立开始,汉王朝政权中心就一直在讨论民族、匈奴问题。
答案:对10.高后时期,和亲的传统延续下来,匈奴在边境的骚扰也逐渐消减。
答案:错11.和亲的政策在汉王朝用了许多年,因为它非常有效地制止了匈奴的侵略。
答案:错12.汉朝有和亲的传统,该论调是有()先提出的。
答案:陈平13.班固在《匈奴传》的“赞”中形容“和亲”的词是()。
答案:修文14.当时世人对张骞的印象是求仙大于通西域。
答案:对15.下列选项中,可以用于描述张骞精神的是()。
答案:以上都是16.关于张骞在史书中的说法,下列错误的是()答案:《汉书》给张骞单独列传17.与苏武一同回归汉地的人不包括()。
答案:头曼18.下列关于苏武的说法,错误的是()。
答案:苏武在汉武帝晚年时期回到了汉地19.卢绾是在汉高祖驾崩后逃去匈奴的。
答案:对20.汉武帝时期的大臣狄山认为对待匈奴应该采取()政策。
答案:和亲21.下列篇章中,提到平城、白登之围的是?()答案:以上都有22.关于陈平秘计,《汉书》注中认为是用美人图,《史记》注中认为是用真美人。
答案:错23.汉与匈奴的战争中,存在一定的季节规律,分别是()和()。
答案:秋冬匈奴南下;春夏汉军北上24.刘邦曾使人出使匈奴观察其情状,使者()得出了不可击的结论,但是刘邦不相信,最后果然被困平城。
北朝割据政权:北齐的建立与灭亡
北朝割据政权:北齐的建立与灭亡本文导读:东魏权臣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专魏政,将篡未篡之时,被家奴刺杀。
其弟高洋袭位,这位"内虽明敏、貌若不足"的人,很快废掉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帝,于550年(庚午年五月戊午日),即帝位。
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今河南安阳北),史称北齐。
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六帝,于577年被宿敌北周攻灭,享国二十八年。
在北齐六帝之中,只有孝昭帝高演称得上是德才兼备,可惜他在位时间不长,即位翌年,高演便因坠马事故重伤而死,在位仅两年,年仅27岁。
高欢是南北朝时期东魏权臣,北齐的实际创建者,东魏的建立,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高欢为人深沉,富于机谋。
善用人,唯才是举。
治军严明,将士乐为效死。
灭控制魏政的尔朱氏后,拥立北魏孝武帝,但孝武帝不甘为其所制,想依靠据有关陇的宇文泰以消灭高欢,计划不成,于永熙三年(534年)逃奔长安。
高欢在洛阳立孝静帝元善见,并迁都于邺城,是为东魏。
次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文帝元宝炬,是为西魏。
东西魏的皇帝,实际是高欢、宇文泰分别操纵的傀儡。
高澄是高欢的长子,公元531年高欢攻下邺城后,将他立为世子。
高澄到邺城后,孝静帝任命他为尚书令兼领军、京畿大都督。
高澄处事果断,人们为之震惊。
在邺城朝中打掉了孙腾等人的威风,官场风气为之改善。
高欢逝,高澄被孝静帝元善见任命为使持节、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行台、承袭其父渤海王位。
高澄回邺城,平定元善见和保皇派的"叛乱",软禁元善见。
高澄一直不把孝静帝放在眼里。
授意崔季舒负责监视魏帝的一举一动,随时向他报告。
东魏武定七年(549年)4月,高澄受殊礼,封齐王,相国,参拜不名剑履上殿。
549年8月,高澄再次来到邺城,邀请死党密谋篡夺皇位的勾当。
八月初八日,高澄与心腹密议受禅之事,为防机密泄露,侍卫大半遣出。
其厨师兰京抓住这个机会,伺机下手,将高澄乱刀砍死。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点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点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内容提要】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变局。
军事方面列强争霸,合纵连横;政治方面封建体制逐渐瓦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逐步在各国建立;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均有极大的进步,商业也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文化方面产生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
【时空坐标】【框架线索】【知识提纲】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春秋:春秋五霸。
2.战国: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政治特征:诸侯纷争,政治秩序动荡;兼并战争,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4.华夏认同:春秋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经济发展的表现:1.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2.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3.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4.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二)变法运动1.背景: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2.目的:富国强兵。
3.成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在各国建立。
4.商鞅变法: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②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③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孔子和老子(一)孔子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
3.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推行“仁政”,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4.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北朝的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 (2)
推进文化教育发展
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推广儒家思想,增强社会凝聚力 重视科技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 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土地制度的变革
北魏时期,实行均田制,将 土地分配给农民
北齐时期,实行租调制,征 收土地税
北周时期,实行府兵制,将 土地分配给士兵
北朝时期,土地制度经历了 多次变革
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变革,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教育的变革
北朝时期,文化 教育得到了极大 的发展
北朝政府重视文 化教育,设立了 许多学校
历史影响:北朝政治动 荡与社会变革对南北朝 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为后来的历史 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朝政治动荡与 社会变革促进了 各民族之间的交 流与融合,形成 了中华民族多元 一体的格局。
推动了文化发展: 北朝政治动荡与 社会变革促进了 文化的交流与融 合,形成了中华 文化的多元性和 包容性。
社会变革: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 推动了北朝的社会变革,如土地 制度的改革、官僚制度的完善等
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
北朝时期,民族 矛盾尖锐,各民 族之间存在冲突 和矛盾
北朝政府采取了 一系列措施,促 进民族融合,如 推行汉化政策、 加强文化交流等
民族融合促进了 北朝的政治稳定 和社会发展,为 后来的隋唐盛世 奠定了基础
影响了政治制度: 北朝政治动荡与 社会变革影响了 中国政治制度的 发展,形成了中 央集权制度和地 方分权制度的并 存。
推动了经济发展: 北朝政治动荡与 社会变革促进了 经济的发展,形 成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繁荣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年第33期(总第652期)摘 要:公元六世纪,北魏的统治因内部动乱而风雨飘摇。
六镇起义中,高欢脱颖而出。
他军功显赫、广纳勇将,奠定了北齐的基业。
以军事立国的北齐,其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突出表现在对军权的争夺上。
自武成帝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全面激化,内斗内耗极大地削弱了北齐的国力,尤其军事实力。
这是导致北齐灭亡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北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军权;勋贵;宗亲;恩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通常是指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
对于北齐来讲,其统治阶级包括君主、高氏宗亲、北镇勋贵、河北大族、恩倖等。
北齐后期,各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导致北齐国力日衰,最终灭亡。
对于北齐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学术界已有所剖析。
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演讲录》中提出,北齐统治者高氏家族是六镇出身的鲜卑化汉人,民族成见很深,而北齐的建立亦是依靠六镇军人。
[1]高氏家族与勋贵势力出于民族成见,反对、排斥与杀害汉化之人。
这是北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根源。
缪钺也认为民族矛盾是造成东魏北齐政治冲突的主要原因。
[2]然而,黄永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斗争的实质是文臣和武将之争,而非民族矛盾。
[3]以上研究从民族和政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北齐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本文拟从军事角度重新理解该问题。
北齐以军事立国,军权的争夺成为激发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关键。
本文将对军事在北齐政权中的重要性做简要介绍,继而以军权变动为切入点,展现北齐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的嬗变,最终探讨军权争夺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冲突对北齐灭亡的影响。
本文主要是围绕军权展开的。
纵观北齐历史,军权主要掌控在君主、勋贵、宗亲和恩倖手中。
因此,本文仅以此四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间的斗争与冲突。
一、北齐——军事王朝公元530年,北魏的统治随孝庄帝之死一同覆灭。
统一未久的北方再次陷入战乱与割据之中,分立为东魏、西魏两个实质上处于高氏、宇文氏霸府统治下的傀儡国家。
其中,高氏很快将东魏政权取而代之,建立了北齐。
军事力量在这多次的政局变动中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奠定了北齐军事王朝的性质。
在北齐政权中,处处可见军事力量的影响。
首先,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讲,高氏的崛起与军事力量息息相关。
《北齐书》记载:“神武既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始有马,得给镇为队主。
”[4]由此可见,高氏是北方军事重镇,怀朔镇崛起的鲜卑化汉人。
公元525年,六镇起义爆发,高欢率部参加起义。
而后,六镇兵马从葛荣处转手到尔朱荣手中,尔朱氏败亡后军权又转手到高欢手中。
高欢能够在战乱中立身并崛起,正是因为掌控了六镇的兵力。
这就体现了军事力量对北齐政权建立的重要性。
其次,国内外的情势决定了东魏北齐须以军事为立国之本。
北齐建立后,内部叛乱此起彼伏。
文襄、武成二帝皆以宗亲篡位夺取皇位。
对统治不满的勋贵也多次发动叛乱。
同时,北齐外部地缘状况严峻,处于三面受敌的状态。
北部日益强大的突厥对北齐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北齐不得不通过修筑长城来进行防御。
西部与西魏北周接壤。
在侯景之乱后,西魏国力日益强大,对北齐构成了严重威胁。
南部的梁、陈也不时北上骚扰。
在这种强敌环伺的外部环境下,北齐必须保证较强的军事实力,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全。
最后,作为鲜卑化的国家,北齐在文化心理上亦十分重视军事。
六镇鲜卑及北镇武将是高氏家族维持统治的根本和支柱。
他们本身大多都是鲜卑族、敕勒族等胡族人,具有重武轻文的风气。
这种文化因素也促进了北齐军事王朝性质的形成。
二、北齐统治阶级的势力结构北齐政权自建立以来,统治阶级内部各方势力便争斗不休。
君主、勋贵、宗亲、恩倖之间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
北镇勋贵可以说是高氏政权的缔造者之一。
高欢击败尔朱氏,兵定洛阳,正是依靠这支雄师劲旅。
因此,其特殊政治地位不言而喻。
北镇勋贵所率领的镇兵,由于长期和部落组织混杂在一起,本身又大都是胡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部落文化的影响。
他们承袭了少数民族“等夷”的制度,即统治者在处理军国大事时须与手下众将合议,而不能独断专行。
这体现出北镇勋贵中仍带有部落原始民主制的遗风。
《北齐书》卷一五《潘乐传》记:“后破周师于河阴,议欲追之,令追者在西,不愿者东,唯乐与刘丰居西。
神武善之,以众议不同而止。
”[5]因此,统治者为了加强军事向心力,往往对勋贵众将厚加慰抚,并赋予其特殊的政治权利,采取宽松甚至纵容的政策。
《北齐书》二四《杜弼传》记载:“弼以文武在位,罕有廉洁,言之于高祖。
高祖曰:‘弼来,我语尔。
天下浊乱,习俗已久……我若急作法网,不相饶借,恐督将尽投黑獭,士子悉奔萧衍,则人物流散,何以为国?尔宜少待,吾不忘之。
’”[6]这导致了北镇勋贵的地位在统治前期不断上升。
北镇勋贵中,高欢早年结识的怀朔镇出身的亲党可以看作是一股相对独立、更加特殊的势力。
北齐前期,皇室通过与怀朔镇勋贵联姻的方式笼络军权、巩固统治,两者构成不可分割的权利集团。
在北齐的统治阶级中,宗亲也属于一个重要的利益集团。
宗亲一般指君主的宗族。
因为有血缘关系的维系,宗亲往往拥有较大的权利。
但在北齐政权中,情况并非如此。
北齐的政权极端依赖军事保障,而在建国初期,军权被牢牢把握在勋贵手中,他们也因此占据了政治上的高位。
为对抗北镇勋贵过于泛滥的特权,北齐统治者十分注重培养宗亲将领来作为一种特殊的分权机制。
这也为宗亲与勋贵之间的矛盾买下了伏笔。
需要注意的是,宗亲对军权的掌握虽然稍弱,但他们因为血缘宗法关系受封高爵,享有食邑租税。
他们通过封爵确定贵族身份,并以此作为起家入仕的身资,入仕伊始就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官职。
这些也使得宗亲成为统治阶级内部一支不可忽略的势力。
恩倖作为独立政治势力出现在北齐统治阶级中是较晚的。
恩倖势力初步形成并掌握一定话语权,大致是在文宣帝时。
《北齐书》卷四记:“亲戚贵臣,左右近习,侍从错杂,无复差等。
”[7]文宣帝高洋统治时期是北齐政权的一个重要转型期。
高澄死后,高洋虽是在鲜卑勋贵们的支持下继承霸府,但却是在汉人势力的支持下得以禅代称帝。
勋贵集团依然掌控着国家军队武装,老臣宿将们对高洋也颇为轻鄙。
在这种情况下,他既不能充分取得鲜卑族勋贵的支持,也无法完全信任汉族文官。
这导致他长期处于忧郁中,对恩倖的迎合与奉承产生了一定的依赖。
然而,高洋始终认为恩倖不足以信赖。
因此,在文宣一朝,恩倖并未在政治上得势。
到北齐后期,自武成帝一朝,情况大有不同,恩倖势力开始入主中枢。
高湛本身是宗亲出身,通过篡位获得了皇位。
因此,他对宗亲和勋贵都抱有一种不信任感,急需削弱他们的实力。
他倚重恩倖,使其形成一股势力,参与到统治阶级的权利斗争中来,抑制勋贵与宗亲势力。
《北齐书》卷八记:“五月癸卯,以尚书右仆射胡长仁为左仆射,中书监和士开为右仆射。
”[8]北齐大政由尚书省掌握,以和士开为尚书右仆射实际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与北齐的灭亡——从军权角度分析梁笑语(安阳市第一中学 河南安阳 455000)专业视窗·36·2019年第33期(总第652期)科学咨询/科技管理上是让其入主中枢。
武成帝死时,还任和士开为顾命大臣,充分体现了恩倖权势之重。
后主一朝,恩倖势力作为独立的政治势力,已然成熟起来。
高阿那肱、韩长鸾、穆提婆等恩倖纷纷掌权,在斛律光谋反一案后全面得势。
三、军权的转移与统治阶级内部势力的变化作为一个军事王朝,北齐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利沉浮与军权变动息息相关。
占据有利地位的往往是掌握军权的一方,而失去军权则往往意味着该集团势力的削弱,甚至覆灭。
北齐的军权主要集中在并州的骑兵省和外兵省、京畿大都督府和领军府三方面。
三方职责各异,实力强弱也有差异。
骑兵省和外兵省是统领北齐作战的主力军队,大多是六镇兵将。
京畿大都督府掌管除宫廷禁卫军之外的驻防军,是拱卫京城的重要力量。
领军府掌管宫廷禁卫军,在北齐末期演变为皇权控制下的监视、专政机构。
可以说,东魏北齐政权建立之初,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军权管控体系。
兵权三分,这为日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各势力对军权的争夺埋下了伏笔。
从《二十五史选编》中万斯同所作《北齐将相年表》里可以看出,北齐建国之初,大将军、大司马、领军大将军等重要将职主要由怀朔镇勋贵担任。
一方面,勋贵担任重要军职确属能力使然,他们大多是少数民族出身,擅长骑射,自幼就接触征战攻伐,有着不可比拟的军事天赋。
另一方面,在北齐初期,勋贵的得势与君主的宠信有极大关系,其背后体现出的,是皇权出于稳定新建国家的需要对军权掌控者的依赖。
维系出生入死打下的江山是皇权与勋贵共同的追求。
因此,皇权广结姻亲,授勋贵以高职要务。
这样对外可以保护国家安全,对内能够通过任用可信将领加强对六镇军人的控制,防止内乱发生。
这是政权建立初期巩固统治、稳定国祚的必须。
如段韶作为神武皇后姊之后,就深得君主宠幸。
《北齐书》卷十六记:“高祖以武明皇后姊子,尽器爱之,常置左右,以为心腹。
”[9]然而,勋贵权重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贪污腐败、弄权营私等。
北齐前期,君主为了笼络六镇士卒,稳定政权,对勋贵们的腐败行为常常持纵容的态度。
这导致勋贵妄自尊大,引发了严重的叛乱事件,如侯景之乱等。
勋贵专权影响到了皇权的稳固。
皇权与皇室宗亲的利益与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两者联合谋求削弱勋贵的权利。
文宣帝高洋重用提拔汉族官僚和宗亲将领,希望以此制衡勋贵的权力。
高洋称帝主要依靠汉族官僚的支持。
因此,高洋一朝汉族官僚拥有较高的政治权利。
《北齐书》卷三十四记:“愔与尚书左仆射平秦王归彦、侍中燕子献、黄门侍郎郑子默受遗诏辅政。
”[10]高洋任命的顾命大臣就以汉族官僚为主,包括三位汉族官僚和一位皇室宗亲,完全将勋贵排除在外。
除重用汉族官僚外,高洋着力提高宗亲对军权的掌控。
他在位期间,京畿大都督府每一任大都督都由宗亲担任,如备受重用的平秦王高归彦,官至大司马、尚书令。
此时的勋贵虽依然拥有较大的兵权,但已失去了一家独大的军事地位。
宗亲在兵权渐重后也出现了叛乱的现象。
公元560年,宗亲集团中的常山王高演、长广王高湛发动乾明政变,联合勋贵夺权,最后以高演夺得皇位、汉族官僚势力被大幅度削弱的结局告终。
这场叛乱的另一位参与者高湛在文襄帝高演死后又一次以宗亲身份发动叛乱,夺权即位为武成帝。
勋贵势力尚未遭到实质性削弱,君主为稳固皇权而扶植起来的宗亲势力,却成为了威胁皇权的另一个隐患。
篡位夺权的武成帝深谙宗亲专权的弊端,又因其文治武功难以服众而无法控制勋贵,为制衡各方势力,武成帝在军权系统中引入了新的势力集团——恩倖。
恩倖将领开始时虽未掌握兵权,政治地位也较弱,但在君主的授意和支持下,军事实力稳步上升,尤其是在后主一朝,几户所有的恩倖都担任着军职,长期掌握领军府的兵权。
同为京城驻军的京畿大都督府在高俨叛乱失败后被裁撤,其兵力并入领军府。
至此,邺城军权完全由恩倖掌握。
恩倖得势后,将领军府从拱卫宫廷的禁卫军发展到皇帝打击异己势力的专政机构,执行暗杀、肃反等政治任务,勋贵、宗亲遭到大肆屠杀,如斛律光、高琛均遭暗杀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