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治疗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
中风后遗症、肢残等中医康复治疗方案
中风后遗症、肢残等中医药康复治疗方案一、中风后遗症中医药康复中风造成的功能障碍一般来讲有肢体瘫痪、失语失忆、吞咽困难、心理障碍等,治疗这些中风后遗症应遵医嘱按疗程坚持用药,并配合功能康复锻炼、理疗、心理障碍康复进行综合治疗。
(一)药物治疗坚持服用汤药以促进脑血管病变区域侧支循环的形成和丰富,改善脑血流循环和脑缺氧状态;激活和修复受损脑细胞,清除脑组织代谢产物;清除自由基,建立脑组织功能代偿;同时对降低血粘度和高脂血症,对硬化动脉有软化作用,可以达到标本兼治和预防中风复发的双重目的。
中药汤药常分两型:气虚血瘀型方用补阳还五汤,中成药可用华佗再造丸、三七总甙片等;阳亢络阻型方用镇肝熄风汤,中成药可用太极通天口服液等。
(二)功能康复锻炼1、肌力、关节活动度训练:是增强肌力、调节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方法包括被动训练、主动锻炼、助力运动,个别不能活动的患者可采用意识锻炼。
2、平衡和步行训练:包括坐位、站位平衡,有支撑无支撑、静态、动态平衡等,患者平衡训练应根据瘫痪恢复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进行,当站立平衡后方可进行步行训练,训练应循序渐进,不能运动过度,以免造成新的伤害。
3、日常生活训练:个人洗漱,行走动作、更衣等。
作业疗法:患者有目的进行动作训练,尽可能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如下棋、珠算、桌球、阅读、书写、刺绣等。
(三)理疗电疗、磁疗、高压氧治疗等,结合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
针灸一般取穴百会、风俯、内庭、太冲。
上肢不遂加肩榆、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口眼歪斜加地仓、颊车、合谷、四白;舌强语涩加廉泉、通里。
推拿疗法能通过手法的作用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并能保护关节功能,防止患侧肌肉的萎缩,亦是本病康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推拿要点手法以揉捏、扣拍、点按为主,并应掌握轻松柔和、舒适透热为度,切忌暴力损伤肌肉。
一般操作如下:1、患者取仰卧位,按摩者站在其右侧,用右手拇指按揉膻中、中脘、关元等穴。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疗中风可以综合运用中医药、针灸、推拿和康复训练等方法,针对病人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个中医治疗中风的典型医案:
病人男,65岁,患有高血压多年。
一天突然出现头晕、说话不清、右上肢无力、步态不稳等中风症状。
中医辨证分析:
该病人属于中风病类型,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肾气不足,以及脏腑功能失调。
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采用活血化瘀、通络、疏肝理气、补肾壮阳的中药方剂。
主要成药包括川芎、红花、丹参、黄芪、当归、白芍等。
2. 针灸疗法:采用针刺穴位足三里、合谷、太冲、风池等,以及搔痒、拔罐等疗法,以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
3.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脊柱、头部、四肢等部位,以及灵活运用拇指压、揉、拿、推、按等手法,按摩和刺激相关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畅通。
4. 康复训练:采用针对病人病情和症状的康复训练,包括进行各种功能性训练、平衡训练、手指灵活性训练等,帮助恢复患者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
疗效评估:
经过3个月的治疗,病人的头晕、说话不清、右上肢无力等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步态也比之前更加稳定。
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整体健康状况明显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中风需要根据具体病人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与西医医生合作,综合运用中西医疗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关于偏瘫的病例分析例题
关于偏瘫的病例分析例题胡xx今年73岁,是退休干部,有高血压史,经常头晕头痛。
12月9日突觉头晕恶心,突然仆倒,失语,昏迷。
即送医院急救。
经诊断为脑溢血,既中医里的中风偏瘫急症,因施以砭术及时,而转危为安。
胡xx躺在神砭养生砭石床垫上,治疗床垫有疏通经络、促进微循环的效果。
胡xx中风偏瘫砭术调理方式如下:首先让胡xx躺在神砭养生砭石床垫上,治疗床垫有疏通经络、促进微循环的效果。
后取手厥阴心包径循经刮法,百会、膻中守法,内关、外关点压法,后取大椎穴及周围擦法,合谷点刺,双颞部刮法。
每日2次,每次约30分钟,守法穴位每日约5小时。
2日后语言清楚,精神恢复。
5日后起床行动,肢体灵活,15日经脑部检查,恢复正常。
砭石者,针灸之母也!砭石形成于6500万年前含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及矿物质,以及16种以上的稀有元素。
砭石具有14.5-16.5的远红外幅射、3698下的20-2000/Hz超声、类纳米微晶等物理特性。
砭石的特殊性质,集冷光远红外、纳米微晶磨面、超声波、富氧离子疗法于一身,属于中医整体理疗法。
据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委员王x介绍,砭术即以石治病之术,是中医针灸的起源。
后来砭术发展为中医五大医术之首,主要是以石头按摩某些部位,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而用来治疗病人的石头也越来越讲究。
古人渐渐发现有一个地方出产的砭石治疗效果比其他地方更好,在治疗的时候就使用这样的石头。
砭石与经络及俞穴相结合,可促进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砭石保健结合了针灸方法,基本原理都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但二者相比之下,砭石作为非侵入性疗法,更安全更容易被顾客所接受。
砭石保健就是通过石刺、石温灸经穴来调整经络气血,以协调脏腑,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中风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中医诊疗规范一、定义中风也叫脑卒中。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它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总体上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
由于本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多端而速疾,有晕仆、抽搐,与自然界“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
本病常留有后遗症,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
本病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适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血随气逆,肝阳暴涨,内风旋动,夹痰夹火,横窜经脉,蒙蔽神窍,从而发生猝然昏仆、半身不遂诸症。
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
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
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中风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
中经络,常见证型有:①风痰入络证治宜祛风化痰通络。
方用真方白丸子加减。
②风阳上扰证治宜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③阴虚风动证治宜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
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
又可分为闭脱二证:①闭证。
闭证分痰热腑实、痰火瘀闭、痰浊瘀闭证;②脱证。
脱证治宜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二、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神经科学会1996年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全部经CT或MRI确诊。
脑脊液、眼底检查及头颅CT、核磁共振等有助中风的准确诊断。
早期头颅CT检查有助于鉴别中风属于出血性或者缺血性,还可以区分不同部位的出血,是中风必须的首要检查。
具体标准:1.1、缺血性中风: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急骤,多数无明显头痛、呕吐等先兆症状;有颈动脉系统或(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扭曲。
中风偏瘫的中医治疗及护理方法
中风偏瘫的中医治疗及护理方法摘要] 中风偏瘫是由于气虚血瘀、痰浊阻络、痰火上扰、肝阳上亢等原因导致气血不畅,经脉失养而引起。
中风患者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尽早进行针灸推拿及护理治疗,抓住有效时机,促进偏瘫恢复,对减少后遗症的发生能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中风偏瘫中医治疗护理偏瘫,又称半身不遂,是指一侧的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发生障碍,以一侧肢体瘫痪、口眼歪斜、舌强、语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
中医学称之为“中风”、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中风后遗症”等范畴。
我们中风专科采用针灸、推拿及护理方法治疗脑血管意外、脑梗塞留下后遗症患者120例,其疗效显著,方法简单,无任何副作用,对患者的康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20例患者,其中男80例,女40例,年龄最小者38岁,最大的66岁,左侧偏瘫56例,右侧偏瘫64例,脑梗塞致偏瘫52例,脑出血致偏瘫39例,脑血栓形成致偏瘫12例,脑栓塞致瘫17例,病程一个月以上到半年居多,均经CT检查确诊,在病情稳定后给予体针和头针治疗。
1.2 治疗方法1.2.1 体针取手足阳明、少阳经穴为主,督脉经穴。
处方:头部取百会、风池(病变对侧)廉泉,伴有口角歪斜的患者加合谷、地仓、颊车、太冲、内庭,对失语者加哑门;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委中、昆仑。
胸背部膻中、膈俞。
具体方法:患者取仰卧或侧卧位。
每次辩证施治取穴6—8个,均取患侧,用32号毫针,采取快速进针。
提插得气后留针30分钟,1次/d,15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1—2天,共治疗5个疗程后,评定患者语言及肢体活动功能。
1.2.2 头针取患者头部相应的病变对侧运动区为主,并配合足运感区,失语者加用失语区。
具体方法:用28号毫针,采用坐位或平卧位、局部进行消毒,针与头皮接近平行,呈15—30°角度,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然后沿刺激区快速推进到相应的深度,其间捻转2-3次,每次捻针1-2分钟,以每分钟60---100转,局部有酸麻胀重感后,留针20—30分钟,留针过程中嘱患者避免活动,以免折针,每日一次,15次为一个疗程,也可以与体针交替进行治疗。
民间老中医献出来的中风秘方仙方、脑血栓后遗症及半身不遂家传绝招
民间老中医献出来的中风秘方仙方、脑血栓后遗症及半身不遂家传绝招中风后遗症方药及用法:川牛膝12克,桂枝10克,赤芍12克,生黄芪30克,当归12克,全蝎5克,地鳖虫12克。
水煎分2次服。
主治:中风后遗症。
半身不遂方方药及用法:木防己6克,赤芍12克,黄芪15克,地鳖虫12克,丹参30克。
水煎分2次服。
主治:半身不遂。
来源:一位老中医的笔记中风仙方主治:中风后半身不遂,或手足废弛、肢体瘫痪,或患侧不仁,微带痉挛,以及伴随而来的口眼歪斜,语言障碍、大便不下、或步履蹒跚。
基本方:生黄芪二至四两、干木耳三钱、川续断五钱、全蝎三钱、地龙一钱半、川穹一钱半、云母石四钱、桃仁泥二钱加减:1、面赤亮,脉滑数,弦劲,血压高者,地龙加至三钱,云母石换为石决明六至八钱。
2、脉牢迟或微弱者,全蝎加至五钱,木耳加至五钱,甚者加升麻三钱、附子三钱。
3、偏于手臂者,加桂枝三钱、桑枝五钱至一两。
4、偏于腿足者,加木瓜三钱、川牛膝三钱、防己三钱。
5、患肢感觉痹痛者,加海桐皮三钱、防己三钱6、口角、颜面或手足颤动着,加钩藤勾三至五钱,痉挛着再加蜈蚣一至三条。
7、语言不清或失音者,加僵蚕一至三钱,土元一至三个,菖蒲三钱。
8、只口眼歪斜加升麻三钱、牛膝三钱、蝉蜕三钱。
9、大便不下者,加火麻仁三钱。
10、初起加灵仙五分至一钱、防己一钱、血竭花一钱'发热者加桑叶三至五钱。
11.失治日久患肢废弛者,全蝎加至五钱,加壁虎(焙黄)一至三只。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禁忌:忌食猪肉及辛辣刺激物,忌受潮湿风凉,禁忌恼怒动气。
治验:孙某,女,63岁,数年来,经常眼黑目眩,步履不整。
与家人吵架后,突然头痛,继而眩晕,口眼歪斜,口角流涎。
住院后,熏晕仍然发作,歪斜依旧。
用基本方加升麻三钱,全蝎用到五钱,石决明八钱,桃仁、地龙三钱,三剂后见效。
继续服用10剂后,口眼,眩晕均轻微。
大活络丸继服.验方治疗半身不遂生黄芪三两、全当归五钱、桃仁泥五钱、川红花三钱、地龙三钱、川杜仲五钱、小川芎二钱、地黄七钱、土鳖虫三钱、怀牛膝五钱、赤芍三钱、生甘草二钱、三七粉一钱半(分3次冲服)用法:每次加水适量煮取150ML加入三七粉五分,作一次服下,每日早午晚各煎服一次。
适宜技术手册三
中医适宜技术一、中风后遗症1、推拿法: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常用手法有推、按、捻、搓、拿、擦等。
以患侧颜面部、背部、肢体为重点,常用穴有上肢的风池、肩井、天宗、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等;下肢的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等。
2、拔罐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常用穴位肩髃、曲池、合谷、环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
口眼喎斜加地仓、颊车。
病程日久上肢加肩髎、肩外俞;下肢配腰阳关、白环俞;肘部拘挛配曲泽;腕部拘挛配大陵;膝部拘挛加曲泉;踝部拘挛加太溪;语言謇涩加廉泉。
患者取适当体位,选用口径合适的玻璃火罐,将罐吸附于相应穴位上,留罐15分钟,每日一次。
3、单方验方①皂角膏:皂角60克,陈醋少许。
将皂角去皮研细末,用陈醋少许,调成膏状,治疗中风后遗症口眼歪斜,口眼向右斜者贴左面,向左斜者贴右面,一日2次,连贴5日,勿入眼内。
②黑豆膏:黑豆适量,将其洗净加水煮汁,煎至稠为饴膏状,用时先含于口中不咽,片刻后再饮下,每日3~4次。
除热活血,治疗中风后不语。
二、泄泻1、刮痧法:可选取腹部(中脘至天枢)、上肢(曲池、外关)、下肢(上巨虚、足三里)、背部(胃俞、大肠俞)每穴1~2分钟。
2、拔罐法:取穴天枢、足三里、脾俞、关元、大肠俞。
选用口径合适的玻璃火罐,以闪火法在上述穴位拔罐,留罐15分钟,每日一次,3日为一疗程。
3、单方验方①炮姜散:炮姜6克,研末,米汤调服。
可温中止泻,治疗寒证泄泻。
②莲子扁豆散:莲子、扁豆各60克,研为细末,每次6克,米汤送服,每日2 次,可补脾止泻。
③苹果方:苹果1~2个,将其烤熟,去皮,蘸红糖少许食之,每次可服1~2个,每日2次,可涩肠止泻。
三、中暑1、穴位按摩疗法:轻症中暑:可用双大鱼际推前额、五指拿头、点揉太阳、指敲百会、掐合谷各2分钟。
重症中暑:掐人中、少冲各2分钟,掐十宣穴5分钟。
经上述治疗后,若条件许可,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有增强疗效的作用。
2、擦药疗法:取食盐一把,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胸后背等8处,擦出许多红点,患者即觉轻松而愈,适用于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
孙思邈留下的治疗中风方子,可以了解一下
孙思邈留下的治疗中风方子,可以了解一下孙思邈留下的治疗中风方子,可以了解一下现在中风的患者是非常多,而且有这个年轻化的趋势。
这个中风一旦发作,是非常危险,即使后面抢救过来,也会出现这种瘫痪、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等一系列后遗症,给患者包括他的家庭带来非常大的负担,造成非常大的痛苦。
这个中风这个问题可以用中医来治。
这个治疗方法出自于这个唐代的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本人这个寿命非常长,最短的矮记载他活了一百零几岁,最长的记载他活了一百六十多岁。
据记载,他在一百多岁的时候还是年龄很大的时候,他自己中风了。
他就用续命煮散,康复了,然后他就记录了下来。
续命煮散处方:麻黄(9g)川芎(9g)独活(9g)防己(9g)甘草(9g)杏仁(9g)桂心(6g)附子(6g)茯苓(6g)升麻(6g)细辛(6g)人参(6g)防风(6g)石膏(15g)白术(12g)煎服法上十五味粗筛下,放入小绢袋子中,以水四升和生姜三两,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日不断,慎风冷,大良。
吾尝中风,言语蹇涩,四肢痑曳,处此方,日服四服,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
以上也可打成粉之后呢,每次服用基本上都是4克。
然后一天四次:白天三次,晚上一次。
如果症状重症还可以适当的加量。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方子的组成:首先第一个叫麻黄,主要作用就是辛温解表,解表的力量非常非常强,也就是我们通俗的是发汗,发汗药里头排第一位。
然后川芎是来活血化瘀,但是他不像这种桃仁、红花行气活血,而川芎这个药性能一下子冲到头顶,主要是往上走的。
然后独活是一个祛风除湿的。
甘草调和药的,然后有补气的作用。
然后杏仁和麻黄,他俩是药对,因为用麻黄来解表发汗,发汗力量非常大,所以我杏仁配在一块儿,杏仁可以润肺,然后是来降气的。
这两个一个宣发,一个肃降。
所以麻黄和杏仁配在一块儿,一方面克制不至于让麻黄的发汗的力量过大造成的这个肺部太燥,这个杏仁很润,把肺子阴液给他补回去,同时杏仁是降气的往下走。
人参补命门之火。
叶天士治疗中风医案
叶天士治疗中风医案
叶天士治疗中风的医案如下:
医案一:
患者男性,年龄65岁,突发中风,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不清。
叶天士采用以下治疗方案:
1. 中药汤剂:主方用于引导阳气升发、通络舒筋,并配合个体药物调节患者体质。
包括黄芪、川芎、附子、红花、牛膝等中药。
2. 针灸疗法:针刺病灶局部,并配合针灸穴位进行治疗,以促进血液循环、调整气血平衡。
3. 物理疗法:使用按摩和温热疗法,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放松肌肉,增加肌肉力量。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半身不遂状况明显改善,言语也逐渐恢复正常。
医案二:
患者女性,年龄55岁,突发中风,表现为右侧肢体无力、面
部歪斜。
叶天士的治疗方案如下:
1. 中药汤剂:主方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为目的,选择桃仁、红花、川芎、丹参等中药煎煮。
2. 针灸疗法:针刺病灶局部,并选用对症的针灸穴位进行治疗,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肢体无力症状。
3. 中医推拿:通过推拿手法按揉肌肉,细微的调整骨骼和关节,促进患者的康复。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右侧肢体无力状况明显减轻,面部也逐渐恢复正常。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医案仅仅是个别个案,中风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叶天士的治疗方法强调中药的应用和中医手法的治疗,在配合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等同时进行综合治疗,以提高康复效果。
中风病(中风后遗症)中医护理常规
中风病(中风后遗症)因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为主症.病位在脑,涉及肝肾。
临床表现中风后遗症属中医"偏瘫”、"偏枯"、"偏废”等病证范畴。
根据其临床表现常可分为气虚血瘀、肝肾亏虚、脾虚痰湿等证型。
(1)、心肾阳虚型表现为意识朦胧或痴呆,健忘,舌强语謇,肢体不遂,畏寒肢冷,心悸气短,眩晕耳鸣,血压偏低,舌红干或胖嫩,苔白,脉沉细。
(2)、肝阳上亢型表现有高血压病史,常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中风偏瘫后血压持续升高,上述症状不减,且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脉弦滑或弦数,苔薄黄或黄腻.(3)、气虚血瘀型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神疲乏力,面白少华,头晕心悸,血压偏高或不高,舌质淡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弦细。
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一般护理1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急性期要求在发病2周以内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
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
3 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置并适当被动运动患肢与关节。
4 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
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5 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病情观察1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智、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 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临症施护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可遵医嘱针刺大椎穴或耳尖放血.2元气衰败者,可按摩腹部,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关元、百会、涌泉穴等救治。
中医治疗偏瘫(半身不遂)四肢麻木
中医治疗偏瘫(半身不遂)四肢麻木治瘫分左右升降,立左瘫汤和右瘫汤中风的治疗历代医家均以脏腑辨证为基础,分中经络、中脏腑分别施治,辨证有风邪中络、肝阳上亢、风痰上扰、气虚血瘀等,临床辨证遣方用药,疗效不一。
在湖北中医学院已故名老中医张梦依治疗中风偏瘫经验的启发下,运用左右升降辨证治疗中风偏瘫,提高了临床效果。
4.1 左半身不遂治宜通升,以养阴血,升精通脉为法,自拟左瘫汤化裁。
左瘫汤组成:黄芪10 g,炒白芍10 g,生地15 g,当归10 g,川芎5 g,桂枝5 g,桑枝30 g,伸筋草10 g,竹茹10 g,片姜黄10 g,红花10 g,玉竹15 g,地龙15 g,水蛭10 g。
方中四物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小剂养阴血升精通脉,桑枝、伸筋草、姜黄、红花、玉竹、地龙、水蛭等祛风活血通络。
4.2 右半身不遂治宜通降,以补气养精、降气通脉为法,自拟右瘫汤化裁。
右瘫汤组成:黄芪30 g,白芍30 g,桑枝30 g,忍冬藤30 g,夜交藤30 g,意仁30 g,络石藤10 g,石菖蒲10 g,天麻10 g,地龙15 8,伸筋草10 g,红花10 g,水蛭10 g,牛膝15 g,大黄3 g。
方中重用黄芪、白芍、苡仁等补气养精,牛膝、大黄通降,桑枝、忍冬藤、夜交藤、络石藤、天麻、地龙、石菖蒲、伸筋草、红花、水蛭等祛风活血通络。
印尼血竭50克、全蝎、地龙、土鳖虫、人参、桂枝、藏红花各40克、乳香、没药各20克、川牛膝80克,制川乌400克,共11味研磨成粉,用水泛丸、只需每天2次、每次2丸,手脚麻木30天就能缓解,半身不遂百天即可痊愈!这是在洛阳龙门石窟发现的唐时古方。
经现代医学临床证实:该方内修神经,外壮筋骨,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半身不遂,手脚麻木,百治百效!方药及用法:木防己6克,赤芍12克,黄芪15克,地鳖虫12克,丹参30克。
水煎分2次服。
主治:半身不遂1.豆腐用獾子油炸熟,日服2—3次;食量不限。
2.杜仲炭、五加皮各10 克,白酒(65度)泡之。
刮痧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遗症40例
刮痧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遗症40例李 安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中医药系针灸教研室(宝鸡721004) 摘 要 目的:观察刮痧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
方法:将8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用刮痧合刺络拔罐治疗并配合针灸毫针刺和中药内服;对照组40例用针灸毫针刺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5.0%(P<0.05)。
提示:刮痧能促进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微循环并加速血液流速,提高细胞氧气和养料供应量,使细胞活化,气血畅通。
在刮痧的基础上配合刺络拔罐和泻血治疗,能使瘀血有效祛除,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重要方法。
主题词 中风(中医)�针灸疗法 穴,足三里 穴,三明交 @刮痧 @拔罐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发病时临床表现及C T检查诊断为脑出血或脑梗塞的患者,发病后半年以上,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肌肤麻木不仁,语言不利,口眼歪斜。
8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中出血性中风35例,缺血性中风45例,肌力�级以上者30例,�级以上者50例。
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5岁;平均病程1.4年,肌力�级以上者15例,�级以上者25例。
对照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8岁;平均病程1.6年;肌力�级以上者15例,�级以上者25例;两组在年龄、病程及病情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刮痧和刺络拔罐并配合针灸和中药内服。
先在患侧肢体用水牛角刮痧板进行刮痧:在肩部、肘部曲侧、腕部、脊柱两侧、髋关节部、 窝部、跟腱两侧刮至皮下有紫红色出血点,其余在上臂、前臂、大腿、小腿少刮,刮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然后在肩部、肘部、髋部、 窝部用梅花针击打局部,有点状出血时,在局部拔火罐,留罐30m in,每处出血量大约1~2m l。
最后在患侧手指尖端和足趾尖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每个手指和足趾放血325滴。
大练兵大比武试题
凤州中心卫生院大练兵大比武试题一、A1 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 A 、 B 、 C 、 D 、 E 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每题1.5分,共39分)1、中风中经络之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宜选用:A 天麻钩藤饮B 半夏白术天麻汤C 镇肝熄风汤D 地黄饮子E 大定风珠2、下列哪项是不寐的治疗原则:A 调理气血,疏通血脉B 解表祛邪,调和营卫C 清上泻下,调理脾胃D 补虚泻实,调整阴阳E 以上都不是3、感冒主因为:A 感受触冒风邪B 肺卫调节功能失常C 生活起居失常,寒温失调D 过度劳累,而致肌腠不密E 体质偏弱,卫表不固4、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标实之证,除下列哪项外,均为常见:A 火邪B 气滞C 血瘀D 阴寒E 痰浊5、鼓胀的治疗,使用逐水法的原则,下列哪项不适宜:A 病延日久,胀甚撑急B 精神萎顿,嗜卧C 水去其七八即止D 调补脾胃,以善其后E 常规治法无效6、汗证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除外:A 肺气不足B 脾胃素虚C 营卫不和D 阴虚火旺E 邪热郁蒸7、下列哪项不属于阳黄与阴黄的鉴别要点:A 病程较长与较短B 黄色鲜明与晦暗C 小便黄与不黄D 热证与寒证E 虚证与实证8、夜寐盗汗,五心烦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可选用:A 甘麦大枣汤B 当归六黄汤C 六味地黄丸D 龙胆泻肝汤E 四妙丸9、症见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胸脘痞闷,纳少泛呕,肢体倦怠,舌苔白腻,脉濡缓,治宜选用:A 藿香正气散B 平胃散C 五苓散D 胃苓汤E 理中汤10、阳明经头痛的部位是:A 头后部,下连于项B 前额部及眉棱处C 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D 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E 两颞部痛11、"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出自何书:A 《金匮要略》B 《卫生宝鉴》C 《景岳全书》D 《医宗金鉴》E 以上都不是12、一侧胁腹痛,喜温,大便不通,苔白厚,脉沉弦,宜选用以下何方:A 大建中汤B 大黄附子汤C 小建中汤D 附子理中汤E 吴茱萸汤13、除论述了黄疸的" 阳证" 外,还特设《阴黄证篇》的医家是:A 金• 李东垣B 元• 朱丹溪C 汉• 张景岳D 清• 沈金鏊E 宋• 韩祗和14、内伤头痛的诊断要点,下列除哪项外是正确的:A 痛势较缓B 起病较缓C 痛无休止D 隐痛、空痛、昏痛E 劳累痛甚15、下列哪首治疗血证的方剂首载于《备急千金要方》:A 泻心汤B 犀角地黄汤C 柏叶汤D 黄土汤E 十灰散16、狂证的病位在:A 心、脾、肝、胆B 心、脾、肝、肾C 肝、胆、脾、肾D 心、脾、肾E 心、肝、胆17、下列哪一项不是厥证实证的临床表现:A 呼吸气促B 面赤唇紫C 牙关紧闭D 四肢震颤E 脉象沉伏18、下列哪个脏腑与不寐的发病无关:A 心B 脾C 肝D 肺E 肾19、病后血虚肝热而不寐者,宜用:A 琥珀多寐丸B 安神定志丸C 黄连阿胶汤D 朱砂安神丸E 交泰丸20、下列是癃闭的治法,除了:A 发汗B 取嚏C 探吐D 热敷E 刮痧21、" 治癫疾者常与之居" 的护理方法首见于:A 《灵枢》B 《素问》C 《难经》D 《证治准绳》E 《诸病源候论》22、中风后遗症见半身不遂,口角流涎,带有痰声,肢软无力,舌有瘀斑,苔白,脉细涩。
中医如何治疗半身不遂症
中医如何治疗半身不遂症中医如何治疗半身不遂症或曰:君言半身不达,亏损元气,是其本源,何以亏至五成方病?愿闻其说。
余曰:夫元气藏于气管之内,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
若元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
若十分元气,亏二成剩八成,每半身仍有四成,则无病;若亏五成剩五成,每半身只剩二成半,此时虽未病半身不遂,已有气亏之症,因不疼不痒,人自不觉。
若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
如右半身二成半,归并放左,则右半身无气;左半身二成半,归并放右,则左半身无气。
无气则不能功,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不遂者,不遂人用也。
如睡时气之归并,人不能知觉,不过是醒则不能翻身;惟睡醒时气之归并,自觉受病之半身,向不病之半身流动,比水流波浪之声尤甚;坐时归并,身心歪倒;行走时归并,半身无气,所以跌仆,人便云因跌仆得半身不遂,殊不知非因跌仆得半身不遂,实因气亏得半身下达,以致跌仆。
半身不遂:左侧或右侧上下肢瘫痪,不能随意运动的症状,常伴有瘫痪侧面部口眼喎斜,日久则有患肢枯瘦,麻木不仁之表现,多为中风后遗症。
“半身不遂”,《内经》称为“偏枯”。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记载:“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常见证候】风中经络: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肌肤不仁,伴见口眼喎斜,语言不利,或伴有发热恶寒,头痛,骨节痛,肢体拘急,舌苔白腻,脉象浮滑。
肝阳化风:头痛眩晕,耳鸣眼花,心烦易怒,面红目赤,遇有激怒则突发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眼喎斜,甚则呕吐,神志不清等证,舌质红,脉弦数。
痰火内闭:突然昏仆,神识不清,半身不遂,口眼喎斜,两手握固,牙关紧闭,面红目赤,喉中痰鸣,喘促躁动,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湿痰内闭:卒暴僵仆,半身不遂,嗜睡或昏睡,神识不清,两手握固,痰涎壅盛,颜面虚浮,牙关紧闭,静而不烦,面白唇紫,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滑腻,脉沉滑或缓。
阳气虚脱:突然昏仆,半身不遂,神识不清,目合口开,手撒遗尿,鼻鼾息微,四肢逆冷,面色苍白,额出冷汗,舌痿而淡白,脉沉细微。
中风的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方法
中风的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方法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意外,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中医护理中注重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疗效最佳的效果。
1. 辨证施护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主要与气血运行障碍有关。
常见的辨证分为风证、痰瘀证、气血虚证三种类型。
例如,中风病变较轻者多为风痰证;病变较重者多为气血虚证。
2. 风证的中医护理方法:风证主要为突发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不明、口眼歪斜等。
治疗时可采用疏风祛湿、活血化瘀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
3. 痰瘀证的中医护理方法:痰瘀证主要表现为肢体沉重、舌苔厚腻、言语不清等。
治疗时可采用祛痰化瘀、行气活血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温针灸、拔罐、刮痧等。
4. 气血虚证的中医护理方法:气血虚证主要表现为精神疲乏、肢体无力等。
治疗时可采用补气养血、温阳活血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气功、按摩等。
5. 配合物理治疗的中医护理方法:中风患者常常伴有肢体功能障碍,需要进行物理治疗。
可以采用针灸、推拿、艾灸等方法,促进神经恢复、肌肉活动。
6. 辨证施护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护理时,需要有专业医师的指导和监督。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同时坚持传统中医理疗方法,如中药调理、食疗等。
总结起来,中风的中医护理方法主要注重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质特点进行治疗。
不同证候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常用的包括针灸、推拿、艾灸、气功、按摩等。
同时,配合物理治疗,促进神经恢复、肌肉活动。
在进行中医护理时,需要有专业医师的指导和监督,患者应注意休息和坚持传统中医理疗方法。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中风是中老年患者常见多发疾病,同时该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与致残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中风的死亡率不断下降,但是在临床治疗中还是会出现中风后遗症,这些后遗症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所以要重视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很多疾病都会选择中医方法治疗并且取得理想效果。
本文对中风后遗症的中医针灸治疗进行了研究分析,希望能够让大家对此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一、中风的基本介绍(一)中风的病因和诱因中风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主要由血脂增高和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密切相关。
首先是动脉粥样硬化,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在中风患者中有70%及以上都患有动脉硬化,而导致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就是高血脂症。
其次,高血压疾病也是中风的常见发病原因,因为超过90%的脑出血患者都有高血压病史。
最后,中风的发病原因之一还有心脏病,常见的有心内膜炎疾病,该病可能会导致附壁血栓,如果心动过缓就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导致中风。
另外,糖尿病也与中风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中风患者中有30%左右都患有糖尿病。
所以有以上疾病者一定要引起重视,多关注自己身体变化,预防中风。
临床研究证实中风起病急,但是具体的病理过程却比较缓慢,在病理变化的过程之中,中风的诱发因素可能会加快变化过程,最终诱发中风。
如:情绪突然波动,生气、激动等。
还有过度劳累或者是用力过猛也容易突然诱发中风。
还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以及心脏病等疾病突然加重,也会加快中风进程。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有基础疾病患者要按时服药,保证病情稳定。
(二)中风发病的三个时期中风发病主要分为三个时期,首先发病后的两周内都是急性期,在此期间患者的病情十分不稳定,并且可能会快速变化。
在这个时期的治疗原则主要是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控制病情避免恶化。
其次是发病两周后到发病六个月内,这是中风疾病的恢复期,在此期间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如果治疗及时患者的肢体障碍与语言障碍等症状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患者病情较轻就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不会有明显的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夹脊——与大椎至腰阳关平行的双侧夹脊穴。
上肢:大肠经——患侧肩隅、曲池、合谷。
小肠经——患侧肩贞。 三焦经——患侧支沟至外关。
下肢:胆经——患侧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
膀胱经——患侧殷门、委中、承山。
胃经——患侧足三里、丰隆风宁心片。
2、欷签草30克,伸筋草30克,水煎蒸洗患肢,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
37、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
患中风后,遗留有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症状为中风后遗症。凡脑血管病后遗症、脑性瘫痪皆可照此刮痧治疗。
【刮痧治疗】
头部:全息穴区——额中带、额顶带后3分之1、顶颞前斜带上、中3分之1(对侧)(见84页)。
督脉——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