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花旦艺术
民歌戏曲鉴赏---评剧
浅谈评剧这学期的公选课——民歌戏曲鉴赏课上,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很多的戏曲,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评剧。
评剧,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
1909年左右形成于唐山。
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平戏”等称谓。
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
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
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等,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评剧的艺术特点来看,她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
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
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
善于表现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
辛亥革命后,成兆才依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和改编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骆虎》等,基本上奠定了评剧以演现代剧目为主的特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演出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现代戏,除了上面所说的小白玉霜和新风霞的作品外,还有《金沙江畔》《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山里人家》《黑头与四大名旦》《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优秀现代剧目。
传承弘扬非遗文化之评剧
• 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唐山师范学院为评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 2019年10月2日,在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上,评剧参与其中。
评剧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 称谓,但最终以“评剧”之名闻名全国。
角色行当
评剧的行当是随着评剧的发展历史,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而逐渐形成的。评剧的前身“蹦蹦 戏”曾经历了“对口戏”、“拆出戏”两个阶段,那时的行当也不像现今这样分明。经过 1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革,评剧成为一个大剧种。评剧的行当,也依据表演的需要吸取京、 梆等剧种的行当分类经验,逐步形成生、旦、净、丑门类齐全的规模。 “对口戏”的行当是一旦一丑,旦角称“上装”,丑角称“下装”。这种形式系由冀东大秧 歌中民歌小调对口唱衍变而来;“上装”、“下装”是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并分别表演剧中 人物(如《西厢记》,“上装”要表演红娘、莺莺、老夫人三个角色)。由于这种表演的局 限,表演者不能以剧中人物来固定着装和勾画脸谱,因此他们的最初装扮是“上装”(旦角)彩 扮,身着裙袄或彩裤褂,手持折扇、手帕;“下装”(丑脚)头戴毡帽或头巾,身着茶衣、 腰包,手持竹板或霸王鞭。
东路评剧
东路评剧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戏曲中花旦的表演技巧
戏曲中花旦的表演技巧作者:张二鹏来源:《群文天地》2016年第04期花旦属于现代戏曲行当中“旦”的一种。
“旦”这个名称最早见于《武林旧事》《梦粱录》等书。
戏曲中凡出场的女子,统称为“旦”。
凡历史悠久的剧种,大都有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刀马旦、武旦、闺门旦、花衫、玩笑旦、泼辣旦等几种女性角色行当。
一般又将花衫、闺门旦并入青衣;玩笑旦、泼辣旦、贴旦并入花旦。
之所以叫花旦,可能因这类角色穿“青褶子”的较少,一般穿的都是颜色艳丽的并且有绣花的裙子、袄。
花旦也可能因角色年轻活泼、天真可爱、爱戴花饰而得名。
如《柜中缘》中的刘玉莲、《喜荣归》中的周秀英、《卖水》中的梅英、《小二姐做梦》中的二姐等。
“玩笑旦”顾名思议就是好打、好闹、好笑的一种角色。
这样的角色都出现在喜剧或闹剧里,她们以开玩笑、风趣、诙谐为表演特点,如《一匹布》中的沈赛花;“泼辣旦”则扮演性格很泼辣的角色,性格比较鲜明、说话都很锋利、举止也比较放荡不羁,说打就打、说骂就骂,《马思远》中的赵玉、《双钉记》中的白金莲以及《刺巴杰》中的马金定;还有“小旦或贴旦”,如《西厢记》中的红娘、《翠屏山》中的迎儿等。
从扮演人物来讲大致可分:一般妇女,如《杜十娘》中的杜十娘、《珍珠衫》中的王三巧等;神话人物,如《火焰山》中的铁扇公主、《芙蓉花》中的芙蓉仙子等;将帅人物,如《破洪州》中的穆桂英、《战金山》中的梁红玉、《百花赠剑》中的百花公主等。
“花旦”这类角色一出场,要使人感到漂亮、活泼、大多性格开朗,动作比较敏捷、伶俐。
花旦的表演,除了“美”之外,还要讲求“媚、脆、率、稳”。
其人物性格变化多样。
与正旦之区别主要决定于年龄和性格,而不决定于唱段之多少。
这三种人物由于各自身份地位不同,表演上也有区别。
一般妇女:其步伐轻盈稍带沉重,眼法明快却多惆怅;神话人物:贵有仙气,其表演就得特别潇洒,如穿花蝴蝶,似凌波燕,婆娑起舞。
而将帅人物:顶盔贯甲、跨马佩剑,走身法、亮把子,步伐轻快,身体矫健。
论关于评剧彩旦的舞台表演艺术
论关于评剧彩旦的舞台表演艺术【摘要】评剧彩旦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重要角色类型,扮演着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表演魅力和艺术特色。
通过对其定义和历史渊源的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评剧彩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评剧彩旦的服饰与化妆、表演技巧、声腔唱法、角色类型和舞台演出等方面的探讨,展示了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评剧彩旦在舞台表演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备受观众喜爱。
随着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评剧彩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仍然十分广阔,将继续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关键词:评剧彩旦、舞台表演艺术、服饰、化妆、表演技巧、声腔唱法、角色类型、舞台演出、重要性、艺术魅力、发展前景。
1. 引言1.1 评剧彩旦的定义评剧彩旦,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重要表演形式,是评剧的女性演员。
彩旦一般扮演花旦、生旦、净旦等角色,承担着故事情节的主要表现和情感抒发的任务,是评剧中的灵魂角色。
评剧彩旦在舞台表演中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要求演员具备出色的歌唱、表演和舞蹈等多方面技能,还要求演员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表达能力。
评剧彩旦的表演风格独特,既有细腻的情感表达,又有精湛的技艺展示。
她们在舞台上化身为不同的人物,通过声音、表情、动作等诸多表现手法,向观众展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评剧彩旦还要求演员具备良好的舞台表现力和舞台气场,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评剧彩旦在中国戏曲文化中拥有重要地位,她们承载着评剧的传统与创新,传承着评剧的精髓与魅力。
通过对评剧彩旦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欣赏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与魄力。
1.2 评剧彩旦的历史渊源评剧彩旦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重要表演形式,起源于徽班戏,流行于江浙一带。
评剧彩旦在明清时期逐渐形成并发展,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的崑曲。
在元朝时期,崑曲流传至江南地区,形成了华彩旦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彩旦逐渐演变为评剧彩旦,成为戏曲表演中的瑰宝。
浅谈戏曲表演中花旦角色应具有的基功
浅谈戏曲表演中花旦角色应具有的基功
戏曲表演中花旦角色是女性角色中最为多样、丰富的角色之一,往往具有各种不同的
性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花旦角色表演所需的基本功是指声乐、曲艺、身段、步法等方面的
技能,下面就对花旦角色在这些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功进行简单介绍。
一、声乐
首先,作为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是花旦角色必备的基本功。
花旦角色的唱
腔通常都是以高声为主,因此,花旦角色必须具有清亮、婉转、高亢、富有感染力的嗓音。
为了实现这些要求,花旦应该掌握正确的气息呼吸法和发声技巧,以及多样化的发声表现
技能。
二、曲艺
曲艺是花旦角色表演中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曲艺包括评书、相声、单口相声等多种形式。
在表演过程中,花旦可通过曲艺表演,激发观众的兴趣,缓解紧张气氛。
花旦应该通
过学习与掌握卡拉OK上传的歌曲,来提高曲艺歌唱水平。
三、身段
形体美是花旦角色表演的一个重要方面。
花旦角色在表演时应该有纤细灵活、柔美和
优雅的身段表现,以及流畅的身体语言。
花旦角色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舞蹈功底和灵活性,
以便在表演中更好的运用身体语言。
四、步法
花旦角色的步法应该放松、灵活。
在表演过程中,花旦应该随着角色的情感变化,配
合唱腔来表达情绪,通过细微的步法变化,塑造各种性格特点。
此外,花旦还应该熟练掌
握各种常见的舞台步法,以便配合戏曲表演的节奏和曲调。
评剧花旦和青衣的表演艺术分析
评 剧 作 为 巾 同古 典 艺 术 的 表 演 形 式 之 一 ,是 我 同五 大 戏
术 的 特 征 主 要 是 以 唱 功 为 主 ,所 以说 剧 表 演 『 { 1 青 衣行 当 必
曲 剧 种 之 一 ,曾有 观 点 认 为评 剧是 中国 的 第 二 大 剧 种 ,多 住 须 要 具 备 过 硬 扎 实 的 唱 』 J J 功 底 ,如果 没有 较强 的 唱 功则 演绎 北 方 地 区流 行 广 受 民 间 大 众 的 青 睐 。评 剧 中 花 旦 和 青 农 是 其 不 好 评 剧 的青 衣 。 例曳 『 1 :著 名 的评 剧 青 农 表 演 艺 术 家 门玉 霜 , 中 的 两 大 行 当 ,仡 和青 衣 都 有 着 至 关 重 要 的 艺术 地 位 。在 其代 表作 品 《 珍珠衫 》 中 的王 三 桥 、 《 厢记 》 巾 的崔 莺 莺 等 , 进 行 评 剧 的表 演 中花 旦 和 青衣 主 要 是 演 绎 较 为 经 典 的女 性 角 都 充 分体 现 了 唱 功 的 过 硬 , 进而造就 r “ 派 ”岂术 的核 心 色 形 象 ,在 表 演 过 程 中 ,花 旦 和青 衣 在 唱 功 、念 白 以及 舞 台 评 剧 青 衣 的 唱 腔 艺 术 除 此 之 外 还 有 通 俗 、 婉转 、 流 畅 的特 点 ,
动作 等 都 要 有 很 强 的 扎 实 功底 , 具 有非 常高 的 艺术 表 演 价值 。
一
同花 旦 一 样 不 同 的 青衣 都各 有 其 独 特 性 I 2 l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花旦和青衣艺 术表演特点概述
二、花旦和青衣 表演艺术意义概 述
评 剧 花旦 行 当 通 常 演绎 “ 天 真 活 泼或 者 放 浪泼 辣 的 青年
戏曲大全之评剧的艺术特点(这是国人的骄傲)
戏曲大全之评剧的艺术特点(这是国人的骄傲)戏曲是指我国传统戏剧形式。
它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
它渊源于秦汉的乐舞、俳优和百戏。
经过唐、宋、元、明、清历代发展、加工,各地方剧种广泛产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政策鼓舞下,创造了丰富的戏曲文学和完整的舞台艺术体系。
根据1959年的统计,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共约三百六十余种。
我国戏曲不但历史悠久,剧种众多,而且还有丰富的剧目、唱腔和出类拔萃的演员及各具特色的流派。
京剧,是我国最大的戏曲剧种,不但在国内影响深远,在国外也备受推崇,被看成是中国的艺术象征。
京剧究竟起源于何时?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艺术流派呢?这要从清朝的乾隆皇帝爱看戏说起。
1790年他过八十岁生日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好戏班都到北京演出。
当时比较突出的是三庆、四喜、和春、春台等四个唱“徽调”的戏班。
他们唱二黄腔的“徽调”刚健清新,演出生动活泼,使人耳目一新。
逐渐取代了原来流行于北京宫廷和上层社会的昆曲。
1828年,湖北的“楚班”来北京演唱以西皮腔为主的“楚调”,也叫“汉调”,常和“徽班”同台演出。
他们的演唱既有“二黄”,又有“西皮”,统称为“皮黄”戏,也就是后来的京剧。
“皮黄”戏在发展过程中,博采众长,从剧目、唱腔、表演、锣鼓等各方面广泛吸收了昆曲以及各地方剧种的长处,一跃而成为全国观众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
京剧若从“西皮”、“二黄”合流至今已有一百四、五十年的历史,若从“四大徽班”进京算起,则有二百年的历史了。
京剧的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成生、旦、净、丑四个大行当。
“行当”是传统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是根据所演的不同角色类型以及表演艺术上的不同特点而逐浙划分形成的。
京剧原来分为七行,即“生、旦、净、末、丑、流行、武行”,后来简化为“生、旦、净、丑”四行。
“生”,演的都是戏里的男性人物,其中挂胡须的中年、老年角色称为老生。
评剧表演的艺术特点与审美
评剧表演的艺术特点与审美【摘要】评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审美特征。
在传统元素方面,评剧表演继承了古典文学和历史传统,通过唱念做打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故事情节。
在舞台表现方面,评剧注重角色形象的刻画和舞台布景的精美,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音乐美学方面,评剧的音乐旋律婉转动听,配合角色情绪和情节发展,增强了表演的感染力和张力。
角色表演方面,评剧演员注重角色性格的细致描绘和情感的真实表达,使得角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在审美价值方面,评剧通过叙事和表演艺术形式,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情感内涵,引发观众对美的共鸣和感悟。
评剧表演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意义不可忽视,为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评剧表演、艺术特点、审美、传统元素、舞台表现、音乐美学、角色表演、审美价值、艺术魅力、审美意义1. 引言1.1 评剧表演的艺术特点与审美评剧表演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与审美,深受观众喜爱。
评剧表演注重情感的表达,以及舞台上角色的生动演绎,展现出独特的韵味与美感。
在评剧表演中,传统元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服装、道具和化妆等,都展现出传统的韵味与美学。
评剧表演的舞台表现也是其特点之一,演员们会通过身体语言和动作,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评剧表演的音乐美学也是其独特之处,配以悠扬的旋律和动人的歌唱,使整个表演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评剧表演中的角色表演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演员们会通过声音、表情和动作,完美地诠释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评剧表演的审美价值在于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表现,以及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探讨,使观众在欣赏中得到心灵的震撼和滋养。
评剧表演的艺术特点与审美,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与感悟。
2. 正文2.1 评剧表演的传统元素评剧表演的传统元素包括剧本、唱腔、表演和化妆。
剧本是评剧表演的基础,承载着古老的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通过对古代文学经典的演绎,传达着历史、民俗和人情世态。
评剧花旦新派唱法艺术特色
46林 红:评剧花旦新派唱法艺术特色评剧花旦新派唱法艺术特色林 红(丰润评剧团 河北 唐山 064000)【摘 要】评剧主要行当以三小(小旦、小生、小丑)著称,而小旦主要包括花旦、武旦两行。
其中花旦一行较早,在元代的杂剧中就有这一行,将评剧花旦表演艺术推向另一个高峰的当属新凤霞,新凤霞以评剧的花旦(女声)唱腔在传统的“四大流派”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派”唱法。
本文以新凤霞《刘巧儿》角色塑造为例,对评剧花旦新派唱法艺术特色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评剧;花旦;新派唱法;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7-0046-01一、评剧《刘巧儿》花旦概述评剧是流行于京、津及华北、东北各省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最早叫“落子”。
该剧源于河北冀东一带的莲花落,后吸收河北梆子、京剧、乐亭皮影等音乐和北方大鼓、民歌小调,逐渐发展成蹦蹦戏。
蹦蹦戏进入唐山,成为“唐山落子”。
“唐山落子”经天津到东北。
沈阳蹦蹦艺人李金顺在唱腔上有所发展,从而形成了“奉天落子”。
在此过程中,经过许多优秀艺人的创造,逐渐成熟,直到女艺人白玉霜等到上海、南京等地演出,影响进一步扩大以后,落子、蹦蹦戏才改称为评剧,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其主要行当以三小(小旦、小生、小丑)著称,而小旦主要包括花旦、武旦两行。
其中花旦一行较早,在元代的杂剧中就有这一行,将评剧花旦表演艺术推向另一个高峰的当属新凤霞,新凤霞以评剧的花旦(女声)唱腔在传统的“四大流派”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派”唱法。
其唱腔优美动听,嗓音甜润清脆,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演唱风格。
《刘巧儿》是新凤霞青年时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剧目。
该剧写的是陕甘宁边区陇东某村女青年刘巧儿在劳模会上与模范赵振华相识,两人心生爱慕。
但她幼年曾与邻村赵柱儿订有婚约,巧儿以父母包办为由,要求解除婚约。
巧儿的父亲刘彦贵贪图彩礼,暗地里将巧儿许配给地主王昌寿。
花旦脸谱赏析
花旦脸谱赏析中国戏曲中,花旦是一种重要的角色类型,她们通常扮演年轻美丽、活泼可爱的女性角色。
而花旦脸谱则是花旦角色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们通过不同的颜色、图案和造型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花旦脸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化妆的一部分,更是角色性格的象征和表达。
花旦脸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面具戏,而在中国传统戏曲中,花旦脸谱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
花旦脸谱通常采用红、白、黑等鲜艳的颜色,通过不同的图案和线条来表现角色的性格特点。
比如,红色代表热情、活泼,白色代表温柔、善良,黑色则代表坚毅、果断。
而在具体的表现上,花旦脸谱也有不同的类型,比如“娇艳”、“娇俏”、“娇媚”等,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特有的脸谱形式和化妆技巧。
在京剧中,花旦脸谱的表现尤为突出。
京剧花旦脸谱通常采用红、白、黑三种颜色,通过不同的组合和线条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
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的脸谱通常采用红白相间的颜色,展现出她的娇艳和坚毅;而《西厢记》中的红娘,则采用红色为主,展现出她的热情和活泼。
而在表演上,花旦演员通常通过不同的动作和表情来配合脸谱的表现,进一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
除了京剧,其他地方戏曲中的花旦脸谱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比如,粤剧中的花旦脸谱通常更加细致和精致,通过更加繁复的图案和线条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
而在越剧中,花旦脸谱则更加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表现,通过不同的颜色来展现角色的情感和气质。
每一种地方戏曲中的花旦脸谱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表现方式,它们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
花旦脸谱不仅仅是戏曲表演中的化妆手法,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传承。
它们通过不同的颜色、图案和线条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成为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当代,随着戏曲表演的传承和发展,花旦脸谱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花旦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重要艺术形式,它通过不同的颜色、图案和线条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
浅谈花旦的表演节奏
桌对 立 ,阎惜 姣手指稍 微点触 ,加上锣鼓 点
子 ,便好像斩 钉截铁 的声 响打在 宋江 身上 。 宋江捏 紧笔管 ,张臂反 抗 ,几击 锣声 ,几 乎 眦睚 欲裂 ,双 瞳夺眶而 出 。台上并无 丝竹 乱 耳 ,只是几下 鼓点和锣 声 ,犹 如铁 匠打铁 , 你来 我往 ,使 两个角色 的情绪 节奏 ,冒出火 花 。从这里可 以看 出,形体表演 节奏 的表 现 力和 打击音乐 节奏 的表 现力是相 辅相成 的。 这是 因为 “由于戏 曲念 白有很 强的音乐性 与 韵律 性 ,因此 ,戏 曲念 白比生 活语言 、比话 剧
作, 同样 再换右手 同样捻 线 ,搓线 ,最后 两 手拿着两根 线头 ,看好 同样 长短 ,双手归 中 捻线 ,把线搓成一股 ,归 到右手 ,弦乐停住 , 抖线 ,使线 不卷起来 ,抖线 时,胡琴 发出 “ 嘟 噜噜 ”夸 张的声音 ,然 后双 手把线 拉直 。捋 三次,胡琴 同样用手滑弦 ,发 出嵫噬 的声音 ,
“ 听谯楼 打罢了四时分,
那旁坐的对头人 。
线,眼神 一面看 手中捻着 的线 ,一 面照顾着 腿上 别着的针上另一根线 。 音乐起“ 花梆子 ” , 先用手指捻 线 ,然后用 手心搓几下 ,这 时要
我这里用 剪刀将 他刺定,
不可,不可 !
随着音乐欢 快 的节奏从慢 到快 的完 成这组 动
文 学 天地
浅谈 花旦的表演 节奏
刘 美君
锦州市评剧 团 辽宁 锦 州 1 2 1 0 0 4
摘要 :花旦 的表演节奏众所周 知,京 剧是 门综合艺术。它综合运用唱 、念 、做 、打多种 表现手段以创造舞 台形象。 中国戏 曲的表演程式是运 用歌舞 手段表现 生活的一种表 演技术格式。唱、念 、做 、打和音乐伴奏 皆有程 式,是戏 曲 表 演的主要特点。这 一特 点有机地 融入 了戏 曲形象创造的一切方 面 ,也贯 串于舞 台演出的结构 体制。生活的 自 然形 态和任何 一种 表演因素,如果不转化为程 式,就 不能统 一于戏 曲的舞 台演出风格 。从这 一点说 , 程式是戏 曲创造舞 台形 象的特 殊艺术语汇 ,没有程 式,就 没有戏 曲的表 演艺术。 关键 词:表演 节奏 、艺术 、戏 曲、舞 台
脚踏实地的精诚艺术——浅析评剧舞台表演艺术
76品 评脚踏实地的精诚艺术——浅析评剧舞台表演艺术张旭红评剧艺术一直以其通俗、贴近生活而广为观众接受和喜爱,在戏曲艺术日渐式微的今天,评剧舞台艺术应该怎样做,才能经久不衰,走得更好更远,是每一位评剧艺术工作者面临的课题。
保持评剧艺术的表演初心,保持舞台上精诚协作的精神,对剧目精心打磨,是评剧艺术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提到戏曲,人们对其的感觉往往两极分化,一方面,觉得它是高高在上的艺术种类——国之瑰宝;另一方面,人们又不能否认戏曲艺术来源于民间,田间地头,戏曲之声也是随处可闻。
特别是广受民众喜爱的评剧艺术,评剧是我国北方的一大戏曲种类,它唱腔多变、优美、朗朗上口,唱词通俗、贴近生活,历史悠久。
随着时代的发展,评剧艺术无论在唱腔还是在表演方面都不断丰富和完善,发展至今仍保持着勃勃生机。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评剧表演脚踏实地,在舞台表演、艺术修养、剧目打磨方面都永葆一颗初心。
评剧的行当主要分为生旦净丑,生行主要是老生和小生;旦行主要是花旦、青衣、老旦、彩旦、闺门旦等,这些都是一些新形象的塑造;净行主要是花脸扮相;丑行主要包括文丑、武丑,还可以细分为袍带丑、方巾丑、腰包丑等。
评剧的这些行当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戏曲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不断实践,丰富完善起来的,原先并没有这么完善的评剧行当划分。
一、保持评剧艺术的表演初心评剧表演的初心是民本意识,因为最初的评剧其实是乞丐行乞时所表演的一种说唱形式,为了获得人们的注意和同情,其必然要顺应人们的观赏心理,带着讨好的感觉,也被称为“莲花落”。
因此,评剧民本意识就是说评剧的演出要以观赏者的感觉感受为第一位。
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观看,获得更多观众的喜爱,这是一种表演形式成功的重要体现,所以评剧表演一直都在寻求与观众的契合,寻求顺应观众的审77品 评美和需求。
评剧最初来源于民,真正做到了站在大众的角度去思考表演、构建表演框架,同时以普罗大众的生活为表演素材和蓝本,因此更贴近民众生活,广受人们的喜爱。
评剧各时期出彩的旦角
评剧各时期出彩的旦角作者:宋洋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3期【摘要】评剧是深受观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形成于清朝后期,繁荣于民国初期的我国北方冀东地区,由早期的二人拆出到后来借鉴其它剧种,逐渐成为评剧的雏型。
【关键词】评剧;各时期;旦角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3-0034-01评剧曾被称做平腔梆子,因为京剧曾经叫平剧(因北平而得名),为区别于它,在平字加上言字旁,有评古论今的寓意,评剧有句老话,叫要吃饭一窝“旦”,由此可见评剧旦角的重要性。
评剧早期都是男旦,最早是有五大明珠之称的碧月珠、月明珠、明日珠、明月珠、盖月珠,旦行鼻祖是男旦:月明珠。
她嗓音明亮、清脆悦耳,代表剧目有《张王巧配》(即花为媒)、《马寡妇开店》、《王少安赶船》、《杜十娘》、《珍珠彩》、《杀子报》、《杨三姐告状》等32出,并自编自演了《桃花庵》。
可惜明珠早陨,珠沉香消,月明珠终年仅24岁,是评剧界的一重大损失,导致警世戏社暂时解散……评剧花旦的代表人物是另一男旦金开芳,表演风格泼辣活泼,擅演《花为媒》《朱买臣休妻》等……评剧四大名旦是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
评剧大王李金顺,代表剧目《马寡妇开店》。
评剧皇后白玉霜,代表剧目《杜十娘》。
评剧女皇刘翠霞,代表剧目《刘翠萍哭井》。
时代艺人喜彩莲,代表剧目《王少安赶船》。
近代评剧较有影响的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旦角演员:小白玉霜,代表剧目:《秦香莲》、《杜十娘》、《小女婿》、《金沙江畔》、《桃花庵》等。
新凤霞,代表剧目:《花为媒》、《刘巧儿》、《乾坤带》、《无双传》。
鲜灵霞,代表剧目:《包公三勘蝴蝶梦》、《井台会》、《夫人城》等。
韩中云,代表剧目:《小女婿》、《江姐》、《红楼梦》、《家》、《人面桃花》。
花淑兰,代表剧目:《牧羊图》、《茶瓶计》、《谢瑶环》、《相思树》。
筱俊亭,代表剧目:《打金枝》、《对花枪》、《杨八姐游春》、《小院风波》。
评剧花旦和青衣的表演艺术分析
评剧花旦和青衣的表演艺术分析作者:周斌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2期【摘要】评剧在我国戏剧表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表演艺术与评剧作品的艺术品位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作品的演绎美学高度有着直接的影响。
评剧中花旦和青衣的表演艺术水平在所演绎的戏剧作品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
本文针对评剧中花旦和青衣的表演艺术进行相关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评剧;花旦;青衣;表演艺术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32-02评剧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表演形式之一,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曾有观点认为评剧是中国的第二大剧种,多在北方地区流行广受民间大众的青睐。
评剧中花旦和青衣是其中的两大行当,花旦和青衣都有着至关重要的艺术地位。
在进行评剧的表演中花旦和青衣主要是演绎较为经典的女性角色形象,在表演过程中,花旦和青衣在唱功、念白以及舞台动作等都要有很强的扎实功底,具有非常高的艺术表演价值。
一、花旦和青衣艺术表演特点概述(一)花旦表演艺术的特点评剧中花旦表演艺术和众多戏曲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具有相同性,其行当表演是具有全面化、系统化、深层次和高水准的复杂表演艺术,带有非常鲜明的丰富性、高难性以及复杂性。
其中复杂性是评剧花旦行当表演艺术最为显著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第一是“四功五法”,评剧花旦表演艺术在做功以及念白方面更多的重视对唱、念、做、打的面面俱到。
例如李金顺在唱功方面名噪一时,被世人称为“李派”。
再如喜彩莲主要的代表作品《战宛城》、《崔屏山》等,作品中嗓音清脆、咬字清楚、身段十分优美。
第二个层面就是对花旦艺术表演的创新,创新为事物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艺术活动是人类活动中具有较高级别的带有特殊性、复杂性的精神文艺活动,艺术要想保持永久的发展活力在于积极创新,所以表演艺术需要不断探索并超越前人。
实际评剧发展过程中,花旦表演具有非常辉煌的发展历史,也从中可以看出,正是艺术家不断创新发展造就了这段辉煌的历史。
浅谈评剧花旦和青衣的表演艺术
浅谈评剧花旦和青衣的表演艺术作者:王喜祥来源:《活力》2011年第18期[关键词]评剧;花旦和青衣;表演艺术评剧是在我国北方流行的一大剧种,评剧与京剧、昆曲等大戏不同,属于民间小戏,所以其主要行當以三小(小旦、小生、小丑)著称,而小旦主要包括花旦、武旦两行。
其中花旦一行较早,在元代的杂剧中就有这一行,元代的珠帘秀、天然秀、李娇儿、张奔儿等女艺人均以擅长花旦杂剧知名。
花旦,是评剧小旦中的主要行当,它包括闺门旦、玩笑旦、刺杀旦、泼辣旦等。
从总体上讲,花旦扮演天真活泼或放浪泼辣的青年女子,表演上重做工与念白。
其中的闺门旦主要扮演天真活泼的年轻姑娘,属于小家碧玉一类的人物,如:《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拾玉镯》中的孙玉姣等;玩笑旦以扮演民间少妇为主,重念白,如:《小老妈开唠》中的小老妈;刺杀旦主要扮演凶狠淫毒的妇女,如《翠屏山》中的潘巧云、《乌龙院》中的阎惜姣等,重做工,并擅长跌扑技术;泼辣旦主要扮演性格爽朗活泼的女子,重做工,并有一定的舞蹈技巧,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绝活,如:《活捉孙富》中的杜十娘、《打神告庙》中的敫桂英等。
我国早期的评剧花旦演员是男旦月明珠(1899—1923),原名任善峰,号久恒,河北滦县人,是评剧创始人之一。
初年入庆春班,从成北才学艺,习旦行,曾和成北才一起创办警世戏社,任旦行主演,并创造评剧旦行[反调]。
另一位评剧早期花旦男演员金开芳,河北滦县人,也是评剧创始人之一。
第一位评剧花旦女演员是花莲航(1893—1958),天津人,自幼学习河北梆子和梅花调,后入孙家班改学评剧,拜孙凤鸣为师,演评剧小旦。
她不仅是评剧史上第一位花旦女演员,而且也是评剧史上第一位女演员。
著名评剧演员白玉霜、刘翠霞、新凤霞等,都曾经从师于她。
白玉霜(1907—1943),原名李桂珍,河北滦县人,幼年习京韵大鼓,10岁拜孙凤鸣为师,改学评剧花旦。
她的表演真挚细腻,注重表现人物的感情,唱腔低回婉转,把评剧花旦的表演艺术推向一个高峰,世称:“白派”。
中国评剧,传统戏曲大全
中国评剧,传统戏曲大全
评剧
起源于河北东部唐山一带的曲艺“莲花落”,俗称“蹦蹦”,“蹦蹦”原是流行在东北各地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一丑一旦,也使用节子板为主要乐器。
演员自打自唱,且唱且舞。
清末民初吸收京剧、梆子表演艺朮发展而成,后又形成“唐山落子”“奉天落子”等,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
评剧曲调流畅自然,通俗易懂,富有表现力。
评剧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艺术行类的综合体现,特点是念白和唱词口语化,非常容易听懂,因此很受人民的欢迎。
评剧本来是以小生、小旦、小花脸(小丑)为主的「三小」戏,评剧就如它的名称「平腔梆子」所突显出来的一样,是一种梆子戏,和其他的梆子戏一样,
主弦都是板胡,都是富于板式变化的板腔体。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知识大全】。
花旦
尚小云
花旦之尚小云尚小云(1900—1976),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初习武生,后改正旦, 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 塞》《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荀慧生
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 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擅长扮演天真、活泼、 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
分类
分类
花旦中,又有闺门旦、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的分支。
闺门旦,扮演的是还没有出嫁的少女,其中性格内向、腼腆的,与正旦接近,如京剧“荀(慧生)派”戏《勘 玉钏》中的俞素秋、《红楼二尤》中的尤二姐、《嫁衣血案》中的巧云、《凤还巢》中的程雪娥,尽管多由“梅 (兰芳)派”正旦扮演,也可以归入闺门旦中。
四大名旦
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 台实践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 风格,世称梅派。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创造了为数众多、 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断桥》《奇双会》《霸王别姬》和 《穆桂英挂帅》等。梅兰芳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享有国际声誉 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水墨花旦(张砚钧作品) 图
特点
特点
一是穿着。除某些性格内向的闺门旦,着长衫(戏里称褶子、帔),多是着短衣,或裙子、袄,或裤子、袄。 着裤子、袄时,配以坎肩、“饭单”(即围裙)、“四喜带”(即自腰前方,下垂于两腿中间的饰物)。《春草闯堂》 中的春草、《拾玉镯》中的孙玉姣,《游龙戏凤》中的李凤姐,着裤子、袄。且李凤姐为正旦、闺门旦“两门 抱”(即兼演),孙玉姣则正旦不演。二是“四功”。以念白、做功为主。念白,多用流畅的散白,表演要求敏捷、 伶俐。尤其以眼神犀利,腰肢、脚下灵巧为首要。唱功为辅,舞则必备。如属刺杀旦,扑跌功夫也不可少。其造 型则重念散白,重做功,重神采,不重唱功但要求唱腔的清秀美丽、灵敏乖巧。典型人物有《梵王宫》的耶律含 嫣、《少华山》的殷碧莲、《辛安驿》的周凤英等。
戏曲中花旦的表演技巧
戏曲中花旦的表演技巧摘要:花旦在戏曲表演当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扮演的是青年和中年女性,塑造的是泼辣、天真活泼等角色。
花旦表演艺术技术性强,在角色呈现和表演方面要求有较好的层次性,因而提高了对表演者的表演技巧和能力要求。
在豫剧艺术当中,花旦扮演的角色有着一个普遍性特征,即年轻貌美,打扮花哨。
为了将戏剧艺术作品当中的花旦角色演活,呈现角色特征,凸显戏曲主题,花旦表演者必须掌握多元化的角色表演技巧,从而提高表演质量。
关键词:豫剧;戏曲花旦角色;表演技巧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和综合性的舞台表演形式,戏曲当中又划分了很多不同的行当,各个行当又有相应的角色表演要求。
在戏曲表演当中加强对花旦角色的分析,了解花旦表演特点,并掌握相应的表演技巧,能够在提升演员自我综合能力的同时,助推传统戏曲的发展,使其在当代仍然显现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一、戏曲花旦表演中的行当类别在我国的传统戏曲艺术中,花旦表演是非常复杂的,而且结构构成相对较多。
从狭义角度进行分析,在传统戏曲当中,花旦主要扮演的是年轻女性,而且具备天真烂漫以及活泼灵动的特色人物形象。
从广义角度进行分析,又可以把花旦分成泼辣旦、闺门旦、刺杀旦和玩笑旦这几个类别。
第一,泼辣旦是花旦的一个重要行当分类,扮演泼辣旦的人物,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通常演绎性格较为泼辣的角色。
而在实际表演当中,为了满足角色的需要,演员会运用放荡不羁的举止和尖酸刻薄的语言进行展现,有时还会使用很多的说白以及做工,用来呈现泼辣旦的性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闺门旦是花旦表演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指的是未出阁的年轻女子。
闺门旦表演会运用很多念白与做功将人物的天真烂漫性格展现出来,最终呈现出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的不同闺门旦形象。
第三,刺杀旦是一种女杀手角色的类别,在对其进行表现时通常伴有情绪激烈、夸张动作等特点,唱腔方面也带有紧张感。
第四,玩笑旦是戏曲花旦中深受观众欢迎的一个类别,因为玩笑旦的表演幽默诙谐,在和丑角进行搭档时更能够呈现出良好的喜剧效果,一般表演时比较注重说白和做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剧花旦艺术
作者:张艳红安雪云
来源:《当代人》2015年第08期
评剧是中国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的传统剧种。
2006年6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剧成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旦是评剧重要的行当之一,属于旦行的一个分支。
评剧花旦是一项高层次、高悟性、高水准的表演艺术。
以下是我对评剧花旦的理解。
一、评剧花旦是评剧旦行中重要的行当
评剧起源于冀东民间,素以“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著称,其中的“小旦”,即花旦之别称。
花旦是中国传统戏曲角色行当,兴起于元杂剧,后来成了中国各种地方戏曲共有的性格造型。
评剧花旦也不例外,扮演的多为天真烂漫、性格开朗,或性格直率,或活泼正义,或温柔善良等一系列社会下层女子的类型,以特殊的表演程式表现她们的生活和情感。
花旦都身着短衣裳,如短袄褂子、裤子、裙子等,有时也穿长衣裳。
评剧花旦在评剧行当中,占有重要的艺术地位。
二、评剧花旦艺术的难点
评剧花旦艺术,须要唱、做、念、打四功俱全。
比如《金玉奴》中,金玉奴一出场就是一句“青春整二八,生长在贫家”。
这一句白话就要把她的年龄、家境表现出来,而且得表现出小姑娘那种清纯、可爱的人物形象,之后用唱腔中带有虚拟而程式化的表演来“开门”。
这些基本功都是一个花旦演员必须具备的,从一行一动当中能看出演员们要掌握这些是要下一定功夫的。
再比如我在《拾玉镯》中扮演的孙玉娇,她在戏中做针线活儿的几个动作,搓线动作大致可分解为,取线——挑线——配线——抽线——扬线,然后取针——咬针头——吐线头——捻线头——纫针再到搓线——润线——挽疙瘩,这些都需要演员动作娴熟优美,一气呵成。
再说喂鸡,孙玉娇赶着一窝小鸡出来,其实舞台上空无一物,她用舞蹈化的肢体动作,一个一个数着鸡的数目,解开衣襟包住了饲料,小心翼翼的生怕惊动了小鸡,给鸡喂食,一不小心饲料粉末眯了眼睛,然后表现出眼上功夫,这些细腻的表演都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活灵活现的展现给观众。
再就是艺术创新。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评剧花旦表演艺术的辉煌史,也正是评剧花旦表演艺术家们不断创新的历史。
例如李金顺,就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在评剧花旦原有唱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京韵大鼓的曲调,并增加了伴奏乐器,为评剧花旦表演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又如花淑兰,就充分继承了评剧花旦名家刘翠霞、爱莲君的艺术特色,在此基础上全方位创新,创造出唱腔高亢、嗓音清亮、表演细腻、风格俏丽的“花派”艺术。
再如新凤霞,7岁随姐杨金香学京剧,13岁拜邓砚臣等学评剧,青衣、花旦兼擅。
因为聪慧好学,15岁即为主
演。
她在全面继承评剧旦行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又全面创新,尤其是创造出独具一格的“疙瘩腔”,形成了“唱腔优美动听,嗓音甜润清脆、婉转传神”的独特艺术风格。
三、评剧花旦主要流派的艺术特色
评剧与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不同,评剧属于民间小调,主要以说唱为主,白话和唱腔就像说普通话一样,通俗易懂,但是评剧花旦也有自己的特点,这需要我们演员认真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但“学”不是鹦鹉学舌、邯郸学步,也不是克隆或翻版。
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评剧四大名旦”——李金顺、白玉霜、刘翠霞、筱桂花,就各以不同的独特性见长。
李金顺嗓音高低兼优、刚柔相济。
她的演唱在冀东语音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天津语音,并保留了某些说唱艺术特色。
念白多采用半白半韵的方法。
在旋律上,她更大胆地吸收卫梆子(二六板)音调的皮黄腔。
白玉霜嗓音比较低,鼻音共鸣好,中低音宽厚圆润,音色纯正,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她创造了低弦低唱的演唱方法。
刘翠霞是在继承李金顺艺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高亢宽广、铿锵淳朴的刘派艺术。
筱桂花从艺伊始,就注重从表现生活情绪出发改革原有曲调。
借鉴河北梆子曲调,创造了多种评剧[搭调]的唱法;吸收民歌“孟姜女小调”,首创了评剧专调“过关小曲”;借鉴京剧创造了评剧[反调]新板式;念白以东北语音为基调,吸取电影、话剧的念法,成功地创造出评剧传统上从未有过的长篇讲演词的念白。
虽然他们都在借鉴和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但却跟其他剧种的特点不尽相同,在吸收和借鉴的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青年评剧团)
(责编:刘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