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唱腔的音乐特点及审美价值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in Yue Wu D ao.音乐舞蹈■■
评剧唱腔的音乐特点及审美价值研究
刘连英营口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评剧艺术发展至今形成了自身的表演风格,尤其是评剧唱腔的音乐特点体现了传统戏剧自身不同的形
成脉络和形成要素。
分析评剧唱腔艺术的音乐特点,深入到评剧艺术的内核之中,发现评剧艺术内在的审美价
值和独特的审美韵味,是本文研究的一个基本逻辑,旨在探寻评剧唱腔艺术的魅力,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
识评剧艺术。
关键词:评剧唱腔行腔甩腔现实性超越性
中图分类号J617.9 文献标识码:A
_、评剧创作的艺术背景
评剧艺术发展至今形成了不同派系的表演特点,每一次表演艺术的变革和创新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 景、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辛亥革命时期随着新思想 解放运动的兴起,评剧艺术也随之展开了评剧艺术内 部的革新运动,借古讽今的艺术作品也层出不穷,在 艺术性上实现了对现实的批判与精神上的绝对超越,这一时期的主要的作品有《占花魁》《杜十娘》《王少安 赶船》等。
与此同时对现实主义的描述也逐渐兴起,《杨 三姐告状》等剧目以真实的生活描写为蓝本,通过描 述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状态,以小事件唤起人们情感 共鸣,借以实现对生活本身的超越,这些作品也均受 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抗日战争时期的评剧艺术 没有得到了良好的改造与发展,直到新中国成立以 后,人们在满足温饱的基础之上开始逐渐恢复艺术工 作的发展,在评剧艺术表演方面也开始实性逐步的创 新,并吸收其他艺术表演形式,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2-0049-03
的兴起,至今评剧艺术作为典型的传统艺术在受众面
上不如流行音乐及其他新音乐形式,这也意味着评剧
艺术进行创新和探索的新阶段,因为在评剧艺术背后
是植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土壤,其内核充满了先民们
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印记和精神。
在新的时代是挑战也
是机遇,因此评剧艺术创作和表演应首先与时代相结 合,时代结合意味着通过描写现实来实现评剧艺术本
身的批判超越性功能,借鉴《杨三姐告状》的创作形 式,创作出符合当下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符合当下
群众审美心理的评剧作品。
其次要与时代精神接轨,评剧创作者能够创作出符合时代作品的前提是在精
神上能够理解当下社会的主要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
实现理解、对话与超越。
另外在评剧艺术的技术处理
等方面,也要勇于吸收其他曲种的核心和精华,以核
心传统技法不变的原则兼容吸收一切可吸收的艺术
形式。
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传统相声在新媒体上的
传播可以说是成功的,仔细分析其中的意味,不难发
Yi Shu Ping Jian 49
现传统的底蕴是吸引人的至关要素,因此评剧艺术无 论如何变、如何改,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传统的演唱 形式、传统的创作基调不能丢。
下面我们需要分析评 剧艺术在表演上尤其是唱腔表演上,是如何发展和变 化的。
二、评剧唱腔艺术发展的音乐特点
评剧艺术作为我国植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厚 土之中的典型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具有较为丰厚的 艺术审美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评剧艺术的表演形式 也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发展与创新,尤其是唱腔方 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特点,给人们带来 了不同的美学意义上的感受。
评剧艺术以冀东莲花落 为原型,在历史的发展中呈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由 最初的单一性民歌小曲的说唱艺术,经由板式、唱腔、 调式等各个方面的改变和创新,在河北梆子、皮影等 曲调的调整并在河北梆子的伴奏乐器的注入,最后在 大悲调、小悲调、正调、反调等唱腔的出现等这一系列 的革新与改变,使得评剧艺术真正成为了一门新的剧 种。
一方面评剧是我国传统的艺术种类与其他艺术种 类在唱腔上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另一方面在音乐表达 要素方面也有着相同的表现形式,形成了自身的艺术 特点。
首先评剧艺术最核心的要素便是歌唱要素的内 容表达形式汉字。
汉字咬字吐字是评剧艺术表演的重 要要素,汉字发音要求字正腔圆,浑厚有力,不同于其 他民族的音乐表现形式,汉字发音有不同腔体共同构 成,在评剧表演中注重不同汉字发音的位置。
比如在 评剧演唱中咬字吐字尤为重要,常常用“喷口”加强字 头的重唱,将力量在刚刚开口便展示出来,表现出浑 厚的发音,然后通过韵母来调整发音的美感,实现了 发音从嘴巴走向了口腔中去,而最后声调的调整使得 整个发音有立体感和情感,完成了发音在腔体内的全 部走向。
看似一个小小的汉字发音经过评剧表演,使 一个字音从前到后完成自身的行走,从而形成了一个 整体。
接着在行腔甩腔方面,评剧艺术的表现需要依 字行腔、以情甩腔,行腔甩腔要有依据、有情感、有目 的,将唱腔与声调字的发音紧紧联系在一起。
唱腔的 旋律也要依旧字调而调整,唱腔不能发出空腔或无目 的的腔声,而是要依旧字的发音而来,将每个汉字发 音都唱出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字正腔圆。
事实 上,评剧艺术行腔甩腔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便是
情感核音韵的交叉融合,评剧同中国诸多戏曲种类一 样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不同的演变而发展 至今,音韵和情感决定了评剧及其他剧种各自自身的 特点。
评剧在行腔、甩腔的过程中依旧情感来把握韵 味,而评剧的韵味来自冀东、东北和北京三个地方的 地方语音,三个地方语音的交叉融合赋予了评剧自身 独特的韵味。
例如评剧《花为媒》中拜寿唱段为例,唱 段:(小生二六板)寿比南山堆翠锦,福如东海水波腾。
(原板二六)天长地久承欢庆,齐眉福寿庆升平。
这种上局六小节和下句六小节的样式成为“二六”, 在这种唱腔中则需要在具体演唱过程中从字头到字 尾的唱腔长短为六小节,从第一个字在字眼张嘴,行 走至最后一个字落在板上,完成了整部作品的韵律之 美。
韵律在腔体中通过虚实的结合,打开整个腔体,使 得这部分作品完成了发音技术和情感上的有序结合。
“评剧新派在表演上具体为手、眼、身、法、步,讲 究的是身段表演上的韵律感,这个韵律包含在动作的 神形,也即是神的韵味,形的规律,是神和形在一定的 规律要领下统一协调表现。
韵是内在表现在形体上的 神韵,律是外部手眼身法步的做法和规格。
”①评剧艺 术内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形成了评剧艺术自身独特 的韵味。
从评剧形成初期的冀东语音“奋味”风格的确 定到东北音韵的外来植入,再到评剧艺术向北京的迁 移,普通话语音成分的注入为评剧音韵的稳定发展确 定了基本的格调。
三、评剧唱腔艺术的审美价值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评剧艺术发展背景还 是评剧艺术内容自身的演变和发展,均体现了评剧艺 术的一种与现实同质又超越现实的异质性关系,而这 种与现实的异质性关系也就是评剧唱腔艺术的美学 关系。
清代徐大椿说:“古人作乐,皆以人声为本,书曰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人声不可辨,虽律 吕何以和之,故人声存而乐之本自不没于天下。
”②评 剧艺术内在的语言结构是评剧艺术的灵魂和核心,唱 腔则是表达语言与艺术的桥梁,韵味儿决定了传统戏 剧艺术内在的独特性,评剧艺术之美也是这种独特韵 律的体现。
评剧唱腔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 同的特点,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美学意义上的感受。
评剧艺术以冀东莲花落为原型,在历史的发展中呈现 了不同的表现形式,由最初的单一性民歌小曲的说唱 艺术,经由板式、唱腔、调式等各个方面的改变和创
50
Yi Shu
Ping Jian
|Yin Yue Wu D ao.音乐舞蹈■■
新,在河北梆子、皮影等曲调的调整并在河北梆子的 伴奏乐器的注人,最后在大悲调、小悲调、正调、反调 等唱腔的出现等,这种语言韵律的稳定和规范,确定 了评剧艺术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评剧艺术是汲取 了不同地方语言发音而形成今天这种稳定的唱腔美 学,如何能够与其达成理解,亦是评剧艺术审美价值 实现的过程。
评剧艺术发源于北部地区,而今受到南 方部分地区观众的喜爱,正是评剧艺术审美普遍价值 的体现,
总之,评剧艺术发展至今形成了自身的表演风 格,评剧唱腔艺术也是历经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其 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尤其是评剧唱腔的音乐特点 体现了传统戏剧自身不同的形成脉络和形成要素,只有深人到评剧艺术本身才能够发现评剧唱腔艺术与 其他艺术的不同,寻求不同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 优势避免自身的劣势,实现不同特殊性之间的沟通。
(上接第21页)唱法的发展更加地与时俱进,从而吸收 外来,不忘本来,引领未来。
总之,在这首歌曲的演唱上,孔庆学的表现更多 的是意韵的表现,情感的升华。
将自身多年的艺术修 养的积淀与这首歌曲的内在意境相辅相成,相得益 彰,而且他的演唱刚柔并济,虚实相生,强弱变化,无 不体现得人木三分,进而给大众呈现出了别开生面的 歌曲的内在表达,给人留下极致深刻之印象。
四、结语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音乐作品 是苏轼悼念亡妻而作,此情此景,人生无处话凄凉,明月千里寄相思。
而云南藏族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孔庆学 的演绎让此歌曲的诠释更加的具有鲜明的艺术感染 力和生动的音乐表现力。
其艺术张力的凸显,更加让 这首歌曲在情感上具有深厚地艺术文化底蕴,演唱的评剧唱腔艺术的审美探寻也是人们更加深刻认识评
剧艺术的一种有效方式之一。
注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
曲艺》,北京: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 471—485 页。
②引自《乐府传声.序》载《中国古代乐论选辑》,北京:人民
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424页。
参考文献:
[1] 石文明.自然舒展唱二六张派别样《花为媒》[J].大舞台, 2017,(08).
[2]王丽娟.评剧音乐的发展脉络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5 年.
凄哀怨、情感的如泣如诉,让人听后宛若身临其境,感
受苏轼词中对亡妻逝去的无尽的思念,无限的遐想。
苏轼与妻之话,尽在不言中,歌唱意韵的表达,让
人凄凉委婉。
一曲《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道不尽的别离愁绪,数不尽的铅华人生,与你相伴,才
是温馨之感,才是温暖相伴,这或许就是苏轼当初与
亡妻的隔空对话吧。
无可奈何花落去,唯有凄婉哀怨,留此之处,留情之深,让人听后不禁泪眼潸然,感触颇 深,进而情到深处,一往而深。
参考文献:
[1]蔡玫玫.几回魂梦与君同—
—苏轼《江城子》赏析[J].大观 周刊,2011,(24).
[2]刘蕊.美声、民族与通俗三种唱法融合的研究[D].保定:河 北大学,2014年.
Yi Shu Ping Jian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