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酶促转氨反应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实验-氨基移换反应及其产物的鉴定

生物化学实验-氨基移换反应及其产物的鉴定
丁鸣
实验七 氨基移换反应及其产物的鉴定
丁鸣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鉴定氨基移换反应的简便方法及其原理;
2.学习纸层析的原理和操作技术。
二.实验基本原理
1.氨基移换反应: 在氨基移换酶(转氨酶)的催化下,氨基酸的α-氨基和α-酮酸的α-酮基之间发
生的互换反应。 转氨酶的种类很多,任何一种氨基酸进行转氨作用时都由其专一的转氨酶催
⑻ 显色剂(0.1%茚三酮-乙醇溶液)。
四.实验器材与仪器
⑴ 研钵或匀浆器:1套/每组(2人);
⑵ 试管及试管架:1套/每组(2人);
⑶ 恒温水浴箱(37℃、100℃);
⑷ 铅笔、尺和圆规(学生自备);
⑸ 毛细管(直径0.5mmபைடு நூலகம்;
⑹ 新华定性滤纸(直径11cm);
⑺ 剪刀和镊子:各1把/每组(2人);
取4支洁净、干燥的试管,按表1操作表1
管号 作 转氨酶提取液 0.25%碘乙酸
预温
试剂、操
(ml) (ml)
0. 1mol/L α-丙氨酸 pH8.0(ml) 0. 1mol/L α-酮戊二酸 pH8.0(ml) 0.01mol/L 磷酸缓冲液 pH8.0 (ml) 酶促反应 终止酶反应
1
2
3
4
1
1
2cm
5.5cm
1cm
3cm
用铅笔作出点样位置
用铅笔尖在圆心处截一小孔
“灯芯”制作
⑵ 点样:用毛细管依次点标准α-丙氨酸(Ala)、 谷氨酸(Glu)各点2次,其 余1-4号管样液各点2~3次。点样时,要待前次点样干燥(可用电吹风 吹干)后方可再次点样,点样直径不超过0.3cm。
1
2
3
6

植物体内转氨基作用

植物体内转氨基作用

Rf =
原点到层析点中心的距离 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注意事项
整个操作过程中,手只能接触滤纸两侧边缘, 否则手指上的汗液会造成滤纸出现众多斑点。
在点样时,不要将毛细管插错了试剂瓶。 展层结束后,切勿忘记用铅笔描出溶剂前沿。 点样斑点不能太大(直径应小于0.5cm),防
止氨基酸斑点重复。 吹风温度不宜过高,否则斑点变黄。
植物体内的转氨基作用
【实验目的】
1. 学习转氨基反应的原理。 2. 掌握用纸层析法鉴定转氨基的方法。
【实验原理】
氨基转移酶(转氨酶)在植物体内广泛存 在。植物通过转氨酶的作用,可将α-氨基酸上 的氨基转移到α-酮酸原来酮基的位置上,结果 形成一种新的α-酮酸和一种新的α-氨基酸, 所生成的氨基酸可用纸层析法检测。
3.实验试剂
0.1M丙氨酸溶液、0.1M谷氨酸溶液、0.Mα酮戊二酸溶液(用NaOH中和至pH7.0)、含有 0.4M蔗糖的0.1M磷酸缓冲液(pH8.0)、磷酸缓 冲液(pH7.5)、30%三氯乙酸溶液、扩展剂、 显色剂
【操作步骤】
(一)酶液的提取
取发芽2-3天的绿豆芽5g,放入研钵中, 加2ml磷酸缓冲液(pH8.0)研磨成匀浆,转 入试管中。再用该缓冲溶液3ml冲洗研钵,一 并转入试管中备用。
本实验反应体系中的底物为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将其与绿豆芽匀浆制备的酶液一起 保温,在植物转氨酶的催化下会产生丙酮酸与 谷氨酸。利用纸层析法鉴定出谷氨酸的存在, 则证明植物体内具有转氨基作用。
谷丙转氨酶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试剂】 1.实验材料
绿豆芽
2.实验仪器
研钵、试管、移液管、恒温浴箱、层析缸、层 析纸、毛细管、吹风机
(二)酶促反应
取3支干燥洁净的试管编号,按下表分别 加入试剂和酶液(单位ml)。

转氨基反应及GPT活性测定

转氨基反应及GPT活性测定

转氨基反应及GPT活性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转氨基反应的过程。

2、掌握层析分离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茚三酮能使游离氨基酸显色。

二、实验原理:1.转氨基反应转氨基反应是氨基酸代谢和嘌呤合成过程中的重要反应。

指的是一种α-氨基酸的α-氨基在转氨酶的催化下,转移到α-酮酸的酮基上,生成相应的α-氨基酸;而原来的α-氨基酸则转变为相应的α-酮酸。

谷丙转氨酶(GPT)催化的转氨基反应:2.层析层析分离技术是一种物理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在互相接触的两相中,混合物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如分子大小、结构、极性、吸附力等),导致各组分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各不一样。

当混合物随着流动相流动时,由于各组分在两相中分配系数不一样,导致不同的组分在固定相中“静止”的时间不一样,这样就表现为随流动相运动速度不一样。

谷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7,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9,谷氨酸带有负电荷,极性更强。

根据相似相容原理,谷氨酸的分配系数相对小于丙氨酸的分配系数。

所以谷氨酸迁移慢。

本实验使用纸层析。

某种组分在固定相中的移动速度可用Rf值来表示:3.氨基酸的茚三酮反应茚三酮可与脯氨酸反应显黄色,与其它所有天然氨基酸反应显紫色。

常用此反应检测氨基酸的存在。

三、实验步骤:1.肝匀浆制备取新鲜大白鼠肝脏1 g,在瓷研钵中用剪刀剪碎,逐步加入9 mL冰冷的0.01mol/L pH7.4磷酸缓冲液,迅速研磨成匀浆。

2.GPT催化的转氨基反应取干燥洁净的小试管2只,按下表操作:混匀后置37℃水浴半小时。

然后立即将测定管放入沸水浴中10min以终止反应。

取出冷却后,两管同时离心,将上清液分别转移至干燥小试管中。

3.层析①取直径为12 cm的圆形滤纸一张,用圆规作半径为1cm的圆,过圆心作2条垂直的直线。

在滤纸圆心处打一小孔(铅笔芯大小)②用毛细滴管在1、3处点测定和对照管上清液各2-3滴。

注意斑点小于0.5cm,每点一滴,要用电吹风吹干后才能点后一滴。

生化实验_转氨酶(GPT)活性的测定报告

生化实验_转氨酶(GPT)活性的测定报告

实验二(2)转氨酶(GPT)活性的测定一.研究背景及目的转氨酶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一类酶。

转氨酶催化α-氨基酸的氨基与α-酮酸的酮基之间的相互转化而生成一种新的氨基酸与一种的新的酮酸,这种作用被称为转氨基作用[1]。

转氨酶种类很多,体内除了赖氨酸、苏氨酸外,其余α-氨基酸都可参加转氨基作用并各有其特异的转氨酶。

其中以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最为重要。

GPT与GOT活性的测定在临床上有着重要应用,可作为一些疾病诊断的指标。

GPT催化的是谷氨酸与丙酮酸之间的转氨作用,GOT催化的是谷氨酸与草酰乙酸之间的转氨作用,草酰乙酸在柠檬酸苯胺溶液中可以转变为丙酮酸与二氧化碳。

由于都有丙酮酸的生成,所以可以通过实验测定一定时间内丙酮酸的生成量而计算这两种转氨酶的活性。

本实验以动物的新鲜肝脏和血清为材料,分别测定其中的GTP的活性,以此来研究该转氨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二.原理由于动物肝脏和血清中的转氨酶活性较高,易于测得,且动物或人的转氨酶活性的测定应用广泛、技术成熟,因此本试验选取家兔的新鲜肝脏和血清为实验材料,对其中的一种重要转氨酶——GTP的活性进行测定。

转氨酶活性测定的历史沿革建立了金氏法、穆氏法及赖氏法等较成熟的基本方法,本实验采用的是金氏法。

该方法对转氨酶活力的定义是:血清在37℃,pH7.4条件下,与底物作用60min后,每生成1μM丙酮酸为一个转氨酶活性单位。

丙酮酸含量的测定运用的是比色法。

丙酮酸可与2,4-二硝基苯肼反应,生成丙酮酸二硝基苯腙,在碱性溶液中显棕红色,所以通过测定溶液在520nm下的光吸收值并与标准溶液比色便可计算出丙酮酸的含量,丙酮酸的含量对应于一定的转氨酶活力单位。

三.材料、试剂与仪器材料:新鲜家兔肝脏和血清试剂[1]:①磷酸盐缓冲液(pH7.4)甲液:1/15 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乙液:1/15 mol/L磷酸氢二钾溶液取甲液825ml,乙液175ml,混合,测得pH为7.4即可。

生物化学实验 转氨酶的提取氨基移换反应与纸上层析

生物化学实验  转氨酶的提取氨基移换反应与纸上层析

生物化学实验转氨酶的提取氨基移换反应与纸上层析生物化学实验--转氨酶的提取、氨基移换反应与纸上层析实验三转氨酶的提取、氨基移换反应与纸上层析一、实验目的1、1.学习一种鉴定氨基移换作用的简便方法及其原理。

2.学习用纸层析法测定转氨基作用。

3、介绍氨基移换促进作用在中间新陈代谢中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氨基移换酶也称转氨酶,它能催化α-氨基酸的氨基与α-酮酸的α-酮基互换,形成新的α-氨基酸与新的α-酮酸的作用.这种作用称为氨基移换作用。

它在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等中间代谢中,在糖、脂肪、蛋白质三类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上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任何一种氨基酸进行转氨作用时,都由其专一的转氨酶催化。

它们的最适ph接近7.4。

在各种转氨酶中,以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简称谷草转氨酶、got)及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简称谷丙转氨酶、gpt)活力最强。

上述两种酶均广为存有于生物机体中,在正常人血清中也存有少量存有。

机体出现肝炎、心肌梗塞炎症时,血清联运氮酶活力明显减少,在临床上转氨酶活性的测量存有关键意义。

测量转氨酶活性的方法很多,例如分光光度法,纸上层析法及光电比色法等。

在氨基酸分解代谢中,联合脱氨基作用是大多数氨基酸的主要代谢方式,通过转氨基作用与谷氨酸氧化脱氨基作用偶联而完成。

此过程可用下式表示:植物中多种氨基酸是通过转氨基作用合成的。

纸层析:就是以滤纸做为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就是20世纪40年代发展出来的一种生化拆分技术。

由于设备直观,操作方式便利,所须要样品量太少,分辨力较低等优点而广为的用作物质的拆分,并可以展开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缺点就是进行时间较长。

分配层析法:是利用物质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混合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的一种实验方法。

在一定条件下,一种物质在某种溶剂系统中的分配系数是一个常数即α=溶质在固定相的浓度/溶质在流动相的浓度。

溶剂系统:由有机溶剂和水组成,水和滤纸纤维素有较强的亲和力,因而其扩散作用降低形成固定相,有机溶剂和滤纸亲和力弱,所以在滤纸毛细管中自由流动,形成流动相,由于混合液中各种氨基酸的分配系数值不同,其在两相中的分配数量及移动速率(即迁移率rf值)就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大纲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大纲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生物化学实验(英文):Biochemistry Experiment课程编号:课程学分:1.0课程总学时:30课程性质:科类基础课前修课程: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二、课程内容简介(300字以内)生物化学是农学、畜牧学、生物学等各专业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其生物化学实验课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生物化学实验紧密围绕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教学需求,主要针对蛋白质、酶、核酸、脂类、糖、维生素等生物分子的分离、提取、分析、鉴定和定量测定技术等内容进行课程实验项目的设计和教学,加强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学习,巩固和掌握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综合分析问题和科学实验的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去。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生物化学实验是农业院校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塑造高层次农业科技专门人才的基本环节之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后,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能够独立进行实验并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实验记录,结合理论知识,合理地分析结果,并学习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或改进措施。

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思维。

四、学时分配注: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总计1学分,安排8次实验(不含选修),其中验证性实验占62.5%,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37.5%。

五、教学内容与安排实验一:酶促转氨反应的分析鉴定(3学时)(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掌握纸层析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利用纸层析研究代谢的基本方法,了解酶促转氨反应在中间代谢中的意义。

(二)实验主要仪器:层析缸;培养皿;电吹风机;烘箱;恒温水浴锅;培养皿;毛细管;研钵;针、线。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1. 提取材料的酶液;2. 用纸层析法鉴定酶促转氨反应中转氨基产物丙氨酸的存在与否;3. 通过计算其R f并与标准氨基酸对照,判断反应产物样品的氨基酸组成。

转氨作用实验报告

转氨作用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转氨作用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六纸层析法观察转氨基作用实验报告实验六纸层析法观察转氨基作用【实验名称】:纸层析法观察转氨基作用09救援一班第三大组李岚宇20XX222336室温:28°(一)实验目的:1、学习氨基酸纸层析的基本原理。

2、掌握氨基酸纸层析的操作原理。

(二)实验原理:转氨基作用是氨基酸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反应,在转氨酶的催化下,氨基酸的а-酮酸与α-酮基的互换反应称为转氨基作用。

转氨基作用广泛地存在于机体各组织器官中,是体内氨基酸代谢的重要途径。

氨基酸反应时均由专一的转氨酶催化,此酶催化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另一α-酮基酸上。

各种转氨酶的活性不同,其中肝脏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催化如下反应:α—酮戊二酸+丙氨酸谷氨酸+丙酮酸本实验以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为底物,加肝匀浆保温后,用纸层析法检查谷氨酸的出现,以证明转氨基作用。

纸层析属于分配层析。

以滤纸为支持物,滤纸纤维与水亲合力强,水被吸附在滤纸的纤维素的纤维之间形成固定相。

有机溶剂与水不相溶,把预分离物质加到滤纸的一端,使流动溶剂经此向另一端移动,这样物质随着流动相的移动进行连续、动态的不断分配。

由于物质分配系数的差异,而使移动速度就不一样,在固定相中,分配趋势较大的组分,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就慢,反之,在流动相分配趋势较大的成分,移动速度快,最终不同的组分彼此分离,物质在纸上移动的速率可以用比值Rf表示:ALT物质在一定的溶液中的分配系数是一定的,故比值Rf也相对稳定,因此在同一层析体系中可用Rf值来鉴定被分离的物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试剂:1、0.01mol/Lph7.4磷酸盐缓冲液。

2、0.2mol/Lna2hpo4溶液81ml与0.2mol/Lnah2po4溶液19ml混匀,用蒸馏水稀释20倍。

3(:转氨作用实验报告)、0.1mol/L丙氨酸溶液称取丙氨酸0.891克,先溶于少量0.01mol/Lph7.4磷酸盐缓冲液中,以1.0nnaoh仔细调至ph7.4后,加磷酸盐缓冲液至100ml。

氨基转移作用实验报告

氨基转移作用实验报告

氨基转移作用实验报告氨基转移作用实验报告概述:氨基转移作用是生物化学中一种重要的酶促反应,它在细胞内起着关键的代谢调节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氨基转移作用的实验现象,了解其机理和应用。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氨基转移酶:选取乳酸脱氢酶(LDH)作为氨基转移酶。

- 底物:选择乳酸和α-酮戊二酸作为底物。

- 辅助试剂:包括缓冲液、辅酶NADH等。

2. 实验方法:- 步骤一:制备实验体系。

1) 首先制备含有LDH的反应液。

2) 分别制备含有乳酸和α-酮戊二酸的底物溶液。

3) 准备辅助试剂。

- 步骤二:进行氨基转移作用实验。

1) 将LDH反应液、乳酸溶液和α-酮戊二酸溶液混合,加入辅助试剂。

2) 记录反应体系的吸光度变化。

- 步骤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1) 绘制吸光度-时间曲线。

2) 分析曲线的趋势和特点。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氨基转移作用的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氨基转移作用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反应体系的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表明氨基转移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底物被转化为产物。

2. 氨基转移作用具有特异性。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乳酸和α-酮戊二酸作为底物。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只有在有LDH存在的情况下,反应体系才会发生明显的吸光度变化。

这说明氨基转移作用具有特异性,只有特定的底物和酶才能发生反应。

3. 氨基转移作用在生物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氨基转移作用是细胞内一种常见的代谢调节过程。

通过将氨基基团从一个底物转移到另一个底物,细胞可以调节代谢途径中的物质转化和平衡。

本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氨基转移作用在生物代谢中的重要性。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氨基转移作用的实验现象、机理和应用。

氨基转移作用是生物化学中一个重要的酶促反应,对于生物体的代谢调节起着关键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并为药物研发和疾病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谷氨酸摇瓶发酵

谷氨酸摇瓶发酵

谷氨酸摇瓶发酵生物工程xxx xxx xxxxxxxxx摘要根据谷氨酸的发酵机理,本实验通过摇瓶补料发酵生产谷氨酸,并对发酵过程中产谷氨酸量、发酵液OD值、残糖量进行连续的测定。

试验结果表明:四瓶发酵培养基中,只有添加有玉米浆的发酵培养基产谷氨酸,另外3瓶以酵母膏代替玉米浆成分的发酵液都不产谷氨酸。

关键词:谷氨酸发酵摇瓶培养前言1.1 谷氨酸发酵机制在谷氨酸发酵中,生成谷氨酸的主要酶反应有三种:(1)谷氨酸脱氢酶(GHD)所催化的还原氨基化反应;(2)转氨酶(AT)催化的转氨反应;(3)谷氨酸合成酶(GS)催化的反应。

谷氨酸的合成主要途径是α—酮戊二酸的还原性氨基化,是通过谷氨酸脱氢酶完成的。

α—酮戊二酸是谷氨酸合成的直接前体,它来源于三羧酸循环,是三羧酸循环的一个中间代谢产物。

由葡萄糖生物合成谷氨酸的代谢途径如下图1所示,至少有16步酶促反应。

图1 由葡萄糖生物合成谷氨酸的代谢途径当生物素缺乏时,菌种生长十分缓慢;当生物素过量时,则转为乳酸发酵。

因此,一般将生物素控制在亚适量条件下,才能得到高产量的谷氨酸。

1.2 谷氨酸生产菌种的选择目前工业上应用的谷氨酸产生菌有谷氨酸棒状杆菌、乳糖发酵短杆菌、散枝短杆菌、黄色短杆菌、噬氨短杆菌等。

我国常用的菌种有北京棒状杆菌、纯齿棒状杆菌、天津短杆菌等。

为革兰氏阳性菌,菌体为球形、短杆状和棒状,不同形状芽孢,没有鞭毛,不能运动,需要生物素作为生长因子,在通气条件下才能生产谷氨酸。

本实验选择天津短杆菌来摇瓶发酵生产谷氨酸。

1.3谷氨酸发酵过程控制谷氨酸发酵过程中,产生菌种的特性、生物素、发酵温度、pH值、通风和发酵产生的泡沫都是影响谷氨酸积累的主要因素。

在实际生产中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严格控制工艺条件,才能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

发酵初期,菌体生长迟滞,约2~4h后即进入对数生长期,代谢旺盛,糖耗快,这时必须流加尿素以供给氮源并调节培养液的pH 值至7.5~8.0,同时保持温度为30~32℃。

实验29氨基转移反应的定性鉴定实验报告

实验29氨基转移反应的定性鉴定实验报告

实验29氨基转移反应的定性鉴定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唐思亮学号专业化学与环境学院年级、班级2007级理科综合二班课程名称生物化学实验实验项目氨基转移反应的定性鉴定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实验时间2008年11月24 日实验指导老师陈文利老师实验评分一、实验目的1、学习一种鉴定氨基转移作用的简便方法及其原理;2、进一步掌握纸层析的原理和操作技术;3、了解氨基转移作用在中间代谢中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氨基移换酶也称转氨酶,它能催化α-氨基酸的氨基与α-酮酸的α-酮基互换,这种作用称为氨基移换作用。

它在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等中间代谢中,在糖、脂肪、蛋白质三类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上,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任何一种氨基酸进行转氨作用时,都由其专一的转氨酶催化。

它们的最适pH 接近7.4。

在各种转氨酶中,以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简称谷草转氨酶、GOT)及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简称谷丙转氨酶、GPT)活力最强。

它们催化的反应如下:上述两种酶均广泛存在于生物机体中,在正常人血清中也有少量存在。

机体发生肝炎、心肌梗塞病变时,血清中转氮酶活力显著增加,在临床上转氨酶活性的测定有重要意义。

测定转氨酶活性的方法很多,如分光光度法,纸上层析法及光电比色法等。

本实验利用纸层析法,检查由谷氨酸和丙酮酸在谷丙转氨酶的作用下所生成的丙氨酸,证明组织内氨基移换作用。

为了防止丙酮酸被组织中其它酶所氧化或还原,可加碘乙酸或溴乙酸抑制酵解作用或氧化作用。

三、实验材料、试剂和器具(一)实验动物:家兔(饥饿16h)(二)试剂(1) 1%谷氨酸溶液(用KOH中和至中性)(2) 1%丙酮酸溶液(用KOH中和至中性)(3) 1/15mol/L pH7.4磷酸缓冲液(pH=7.4)(4) 0.1%碳酸氢钾溶液(5) 0.05%碘乙酸溶液(6) 30%乙酸(7) 标准丙氨酸溶液(0.5%)(8) 标准谷氨酸溶液(0.5%)(9) 0.1%水合茚三酮乙醇溶液(10) 酚溶剂:在大烧杯中,加蒸馏水40ml,再加入新蒸馏的无色的苯酚150g。

转氨反应实验报告

转氨反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转氨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转氨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观察转氨反应的现象,加深对转氨反应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转氨反应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它是指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与酮酸分子中的羰基相互转移的反应。

在生物体内,转氨反应由转氨酶催化,通过转氨反应,氨基酸可以转化为不同的酮酸,从而实现氨基酸的代谢和利用。

实验中,我们采用L-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作为反应底物,通过观察反应过程中丙酮酸的生成情况,来验证转氨反应的发生。

三、实验用品1. 试剂:L-丙氨酸、α-酮戊二酸、2,4-二硝基苯肼、氢氧化钠、盐酸、蒸馏水、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 7.4)。

2. 仪器:试管、烧杯、电子天平、移液器、滴定管、锥形瓶、磁力搅拌器、比色计。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溶液:将L-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分别溶解于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 7.4)中,配制成浓度均为0.1mol/L的反应溶液。

2. 设置对照组: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 7.4)作为对照组。

3. 设置实验组: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 7.4)和0.1mol/L L-丙氨酸、α-酮戊二酸溶液,作为实验组。

4. 加入催化剂:向实验组和对照组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转氨酶。

5. 混匀:将试管中的溶液充分混匀。

6. 搅拌:将试管放入磁力搅拌器中,搅拌30分钟。

7. 测定丙酮酸浓度:取适量反应后的溶液,加入2,4-二硝基苯肼溶液,进行比色测定。

8. 计算丙酮酸生成量:根据比色结果,计算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丙酮酸生成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实验组丙酮酸生成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2. 结果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转氨酶的催化下,L-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发生了转氨反应,生成了丙酮酸。

六、实验结论1. 转氨反应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作用。

酶促转氨基作用及其层析鉴定

酶促转氨基作用及其层析鉴定

酶促转氨基作用及其层析鉴定一、实验原理转氨基作用又称氨基转移作用,发生在a 氨基酸和a 酮酸之间,即在转氨酶的催化下,a 氨基酸的氨基转移到a 酮酸的酮基碳原子上,结果原来的a 氨基酸生成相应的a 酮酸,而原来的a 酮酸则形成了相应的a 氨基酸。

转氨基作用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化反应,是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一种途径。

转氨酶种类多,专一性强,催化的转氨反应是可逆的。

转氨酶的最适pH 一般为7.4左右,其辅酶是磷酸吡哆醛。

目前已经发现的转氨酶有50余种,其中最重要的是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

本实验以谷氨酸和丙酮酸混合溶液在谷丙转氨酶作用下的反应来观察酶促转氨基作用,其反应式为反应产物可用纸层析法分离鉴定。

纸层析是以滤纸作为层析支持物,以纸上吸附的水为固定相的一种层析技术,其分离的原理属于分配层析。

层析时,将一定量的样品点在滤纸上,用适当的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

当流动相流经固定相时,样品即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进行反复分配。

由于样品中各组分在两相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各组分随有机溶剂迁移的速度也就不同,最后被完全分离开。

被分离组分在滤纸上的迁移速度可用相对迁移率R 值表示。

f 展层后用茚三酮溶液显色,将样品各显色斑点的R 值与同时展层的标准氨基酸f 的R 值比较,即可鉴定其氨基酸种类。

二、实验步骤1•酶液的制备去掉绿豆芽种皮称取3g,放入研钵内加2mLO.1mol/LpH8.0的磷酸缓冲液研成匀浆,然后转移至离心管中,再用1mL 缓冲液冲洗研钵,溶液并入离心管中,3000r/min 离心10min,取上层清液备用。

HHOHOGPT H °OH凋戊二醸酶液也可以用动物材料制备,称取猪肝脏2g,剪碎置研钵中,加入0.9%氯化钠溶液和少量石英砂,研磨成匀浆,离心,取上清,即为酶提取液。

2.酶促反应取两支试管,编号;按表1-5分别从左到右加入相应试剂并进行相处理。

转氨基实验报告结论(3篇)

转氨基实验报告结论(3篇)

第1篇一、实验概述本次实验通过纸层析法观察转氨基作用,旨在学习氨基酸纸层析的基本原理,掌握氨基转移反应的过程和条件,以及通过纸层析法分析转氨基反应的结果。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多种氨基酸作为底物,转氨酶作为催化剂,通过观察层析板上氨基酸的迁移情况,分析了转氨基作用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氨基酸纸层析原理纸层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化合物的方法。

在本次实验中,纸层析法用于分离混合氨基酸,并观察转氨基反应的结果。

层析原理基于不同物质在固定相(滤纸)和流动相(层析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导致物质在层析过程中的迁移速率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2. 转氨基反应的观察实验中,我们选取了多种氨基酸作为底物,包括丙氨酸、甘氨酸、谷氨酸等。

在转氨酶的催化下,这些氨基酸发生转氨基反应,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新的氨基酸。

通过观察层析板上氨基酸的迁移情况,我们可以分析转氨基反应的效率。

(1)丙氨酸转氨基反应:实验结果显示,丙氨酸在转氨酶的催化下,发生转氨基反应生成丙酮酸和新的氨基酸。

层析板上丙氨酸的斑点明显减少,丙酮酸的斑点明显增多,表明转氨基反应发生。

(2)甘氨酸转氨基反应:实验结果显示,甘氨酸在转氨酶的催化下,发生转氨基反应生成甘酮酸和新的氨基酸。

层析板上甘氨酸的斑点明显减少,甘酮酸的斑点明显增多,表明转氨基反应发生。

(3)谷氨酸转氨基反应:实验结果显示,谷氨酸在转氨酶的催化下,发生转氨基反应生成α-酮戊二酸和新的氨基酸。

层析板上谷氨酸的斑点明显减少,α-酮戊二酸的斑点明显增多,表明转氨基反应发生。

3. 影响转氨基反应的因素(1)pH值:实验结果显示,不同pH值条件下,转氨基反应的效率有所不同。

在适宜的pH值范围内,转氨基反应的效率较高。

因此,pH值是影响转氨基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2)温度: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温度条件下,转氨基反应的效率有所不同。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转氨基反应的效率逐渐提高。

转氨基作用及氨基酸的纸层析实验讨论醋酸作用

转氨基作用及氨基酸的纸层析实验讨论醋酸作用

转氨基作用及氨基酸的纸层析实验讨论醋酸作用一、引言在生物学中,转氨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参与了人体内许多重要的生化过程。

转氨酶可以促使氨基酸之间发生转移,这一过程被称为转氨基作用。

本文将通过纸层析实验证明转氨酶与醋酸之间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相关的机制和应用。

二、纸层析实验的介绍及原理纸层析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检测氨基酸的方法。

它基于氨基酸在纸上运动的差异,利用静止相与流动相的相互作用来分离和检测不同氨基酸。

纸层析实验的原理如下: 1. 静止相:通常使用纤维素纸作为静止相。

静止相吸附了水分子,并且对不同氨基酸有不同的吸附能力。

2. 流动相:通常使用合适的溶液作为流动相,根据需要可以调节pH值等参数。

流动相的作用是使氨基酸在纸上迁移,并且根据不同氨基酸的吸附性质,使得它们在纸上的运动速度不同。

三、实验步骤及结果1. 实验步骤1.准备纤维素纸并切成合适的大小。

2.准备合适的液体流动相,并将纤维素纸的一端浸泡其中一段时间,以使其吸附足够的水分。

3.在纤维素纸上加上待测试的醋酸溶液。

4.将纤维素纸的另一端放入合适的容器中,使其与另一种溶液接触,作为对照组。

5.要求流动相能够覆盖纤维素纸全程,并保持连续流动。

2.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进行的情况,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结果: 1. 醋酸在纸上的运动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说明醋酸在纸上的吸附性质较弱。

2. 不同氨基酸在纸上的运动速度也不相同,可以通过与标准氨基酸进行比较来确定待检测的氨基酸。

四、转氨基作用及醋酸的关系探讨1. 什么是转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是指氨基酸之间发生转移,将氨基和羧基交换的化学反应。

在生物体内,转氨基作用是由转氨酶催化的。

2. 醋酸与转氨基酶的作用关系醋酸是一种较为简单的羧酸,与转氨酶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作用关系。

具体表现为:1. 醋酸可以作为转氨基作用的供体或受体之一,参与氨基酸之间的转移。

2. 醋酸可以调节转氨酶的活性,进而影响转氨基作用的速率。

酶促转氨酶反应实验报告

酶促转氨酶反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转氨酶的催化作用及其在生物体内的功能。

2. 掌握酶促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探讨不同因素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如底物浓度、pH值、温度等。

二、实验原理转氨酶是一种催化氨基酸与α-酮酸之间氨基转移反应的酶。

在生物体内,转氨酶在氨基酸的合成、分解、尿素循环和嘌呤合成等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实验通过测定谷丙转氨酶(ALT)催化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反应生成丙酮酸和谷氨酸的速率,来研究不同因素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谷丙转氨酶(ALT)- 丙氨酸- α-酮戊二酸- 磷酸氢二钠溶液(pH 7.4)- 磷酸氢二钾溶液(pH 7.4)- 磷酸氢钠溶液(pH 7.4)- 氯化钠溶液(pH 7.4)- 氯化钾溶液(pH 7.4)- 氢氧化钠溶液(pH 10.0)- 硫酸铜溶液- 氯化铁溶液- 氯化锌溶液- 氯化钙溶液- 丙酮酸- 2,4-二硝基苯肼- 氢氧化钠溶液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 移液器- 恒温水浴锅- 分光光度计- 烧杯- 试管- 移液管- 移液器- 移液管- 移液器四、实验步骤1. 配制底物溶液:将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分别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2. 配制酶溶液:将谷丙转氨酶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3. 设置实验组:- 实验组1:底物浓度梯度组,设置不同浓度的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溶液。

- 实验组2:pH值梯度组,设置不同pH值的磷酸盐缓冲溶液。

- 实验组3:温度梯度组,设置不同温度的恒温水浴锅。

4. 实验操作:- 向每个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底物溶液和酶溶液。

- 将试管放入恒温水浴锅中,保温一段时间。

- 取出试管,加入2,4-二硝基苯肼溶液,振荡均匀。

- 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

5. 数据处理:- 计算不同实验组中丙酮酸的生成量。

- 绘制底物浓度、pH值、温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加快,但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值后,反应速率趋于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 酶促转氨反应
一 实验原理
氨基酸分子上的氨基转移到α-酮酸分子上的
反应称转氨反应。由转氨酶催化的转氨反应是 氨基酸代谢的重要反应之一。经转氨后,原来 的氨基酸变成了酮酸,而原来的酮酸则变成新 的氨基酸。

在动物机体中活力最强、分布最广的转氨 酶有两种:一种为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 (简称GPT),另一种为谷氨酸草酰乙酸转 氨酶(简称GOT)。它们的催化反应如下: GPT 丙氨酸+α-酮戊二酸 谷氨酸+丙酮酸
三、计算:
按下式计算丙酮酸生成量:
CSV(D1 D3) CX= D2
Cx=样品中丙酮酸含量 Cs=标准丙酮酸溶液含量(0.002mM/ml) V=标准丙酮酸溶液毫升数 Dl=样液OD530 D2=标准液OD530 D3=对照管OD530
酶粗提液(ml)
Ala和α-酮戊二酸(ml) 标准丙酮酸液(ml) 磷酸缓冲液(ml) 0.6
0.1
0.1
0.5 0.5
0.5Βιβλιοθήκη 0.14.加样完毕
摇匀
用橡皮筋将4支
试管扎牢
置于40℃水浴中加热30min。
5.取出冷却 每支试管各加0.5ml 2,4二硝基苯肼 反应5min 再每支试管 各加5ml 0.4N的 NaOH溶液 摇匀 静 止10min 在λ=530nm下,测量吸光度 OD值。
二 实验步骤

1. 称取0.3g叶片——用剪刀将叶片剪碎—— 放于研钵中。 2. 量取4ml磷酸缓冲液,分三次加入研钵中 (2,1,1),研磨成浆状,到入离心管中, 5000rpm 离心10min, 上清液即为酶粗提液。

3. 取4支试管——编号——按下表要求加样:
试管号 1 2 3 4
(空白管) (对照管) (标准管) (样品管)

此反应最终产物都是丙酮酸。测定单位时间内丙 酮酸的产量即可得知转氨酶的活性。
丙酮酸可与2,4 – 二硝基苯肼反应,形成丙酮酸二 硝基苯腙,在碱性溶液中显棕红色。再与同样处理 的丙酮酸标准液进行比色,计算出其含量,以此测 定转氨酶的活性。
丙酮酸 + 2,4 – 二硝基苯肼→丙酮酸二硝基苯腙 (棕红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