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课件11常识(十七)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 王力

古代汉语 王力

齐桓公伐楚
师进,次于陉。次,军队临时驻紥。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 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两句 皆宾语前置句)与不榖同好,如何?对曰: “君恵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徼,求。于,介词, 向。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 此衆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 曰:“君若以徳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衆,无所用 之!”
无使滋蔓,蔓难圗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 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 毙,倒下。子姑待之。”
郑伯克段于鄢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 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 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郑伯克段于鄢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既
绪论
一.何为“古代汉语”?它包含两个体系: 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 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 2.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口语)。 (1)古白话:六朝以后,特别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 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 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 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 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 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 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 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 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
郑伯克段于鄢
二.通假字、古今字 1.庄公寤生。(寤通啎) 2.食舍肉。(舍后作舍) 3.阙地及泉。(阙通掘) 4.永锡尔类。(锡通赐)
齐桓公伐楚《左传· 僖公四年》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六~十八)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六~十八)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六~十八)[一、二册完毕]通论(十六)1、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威望”在先秦反而不是双声;“栗烈”古今都是双声。

2、叠韵:两个字的韵相同(韵头不同也算叠韵),如现代汉语中“光芒”;“芣苢”在上古是叠韵;“知识”在上古却不是;“辗转”古今都是。

3、三十六字母:按传统说法,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

这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而上古的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参见附录四)4、双声叠韵和上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关系。

上古汉语里的双音词很少,而其中,除了叠音词(如“夭夭”)之外,不少双音词的两个音节有双声叠韵的关系。

这些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来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古人称之为“连绵字”。

连绵字也有不属于双声叠韵的,但绝大多数属于双声叠韵。

5、双声叠韵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A、形容词性的连绵字:a、双声:觱发、缤纷、容与、憔悴、滑稽、便嬖b、叠韵:虺隤、窈纠、觳觫c、双声兼叠韵:辗转B、名词性的连绵字:a、双声:蟋蟀、蝃蝀、伊威b、叠韵:芣苢、仓庚、鎡基C、AB是纯粹的双音词。

此外,还有一些经常用在一起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也往往有双声叠韵的关系(有的非常接近连绵字,有的只能算两个词):a、双声:玄黄、洒埽、亲戚、妻妾、肯綮b、叠韵:涕泗、刚强D、利用连绵字和双声叠韵来加强诗歌的音乐性。

达到回环反复的效果。

6、注意:双声叠韵的分析是和语音系统的描写相联系的。

前人对上古声母和韵部的分合,看法不尽相同,因此在具体分析某些字是否双声叠韵时,看法也就不完全一致。

7、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古汉语通论(5~6)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古汉语通论(7~10)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古汉语通论(11~12)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古汉语通论(13~14)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古汉语通论(15~16)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古汉语通论(19~20)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古汉语通论(21~22)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古汉语通论(23~24)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古汉语通论(25~26)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古汉语通论(27~28)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古汉语通论(29~30)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古汉语通论(31~32)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2024版王力《古代汉语》PPT课件讲义完整

2024版王力《古代汉语》PPT课件讲义完整
性和流畅性。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7
33
选读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等。
赏析要点
分析选文所体现的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 观;探讨选文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成 就;品味选文的语言特点。
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 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 和策略。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在于善于通过讽 喻、比喻、夸张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写社会风貌;语言生动、流畅,富于 感情色彩。
现代音
上古音、中古音与现代音的比较
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 准音,可通过拼音方案等工具学习掌握。
揭示汉语语音的历时变化及其规律,有助于 深入了解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
2024/1/27
11
03
词汇与语法
2024/1/27
12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与分类
特点
单音节词为主
多义词丰富
2024/1/27
2024/1/27
研究现状
目前,古代汉语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古籍整理与校 勘工作仍需加强,音韵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尚 未得到圆满解决,训诂学和语法学的研究也 需要进一步深入。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 学术交流的加强,古代汉语研究的方法和手 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6
02
文字与音韵
20
《楚辞》概述及艺术特色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 原等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具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
格。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个
人情感表达。
《楚辞》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象征、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以及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古代汉语常识>>我们如果对古代汉语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的确应该分为上古时期(一般指汉代以前)、中古时期(一般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近代时期(一般指宋元明清),甚至还可以分得更细一些。

◆(二)繁体字>>“干”是盾牌(“干戈”二字常常连用)。

◆(三)异体字>>德:悳匆:悤奔:犇粗:觕、麤梁:樑◆(一)古今词义的差别>>〔无虑〕古代有副词“无虑”,不是无忧无虑的意思,而是“总有”“约有”(指数量)的意思>>醒〕在上古汉语里,睡醒叫“觉”(又叫“寤”),酒醒叫“醒”,“觉”和“醒”本来是有分别的。

古书中所谓“睡觉”,也就是睡醒,不是现代语的“睡觉”。

◆(二)读音和词义的关系>>〔旋〕用作副词时读某uàn。

>>有些字,同一个意义也可以两读,例如观看的“看”,既可以读阴平,也可以读去声。

今天我们把“看”字读去声,但是读古典诗词的时候,为了格律的需要,有时候也还该读成阴平。

如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又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其中“看”字都该读kān。

◆(三)用典>>用典,就是运用古书中的话(典故)。

>>〔修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

”修门,指楚国首都郢的城门。

◆(一)词类,词性的变换>>7.副词有一类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这类词叫作副词。

>>.介词有一类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来,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这类词叫作介词。

>>形容词变动词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使物变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使动”;第二种是把事物看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意>>不及物动词变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是经常不带宾语的动词,及物动词是经常带宾语的动词。

古代汉语第一册王力主编第一单元原文及翻译复习过程

古代汉语第一册王力主编第一单元原文及翻译复习过程

《古代汉语》原文及翻译一、第一单元文选《左传》(一)、郑伯克段于焉(僖公元年)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

生庄公及共叔段④。

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

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

”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⒇”。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

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30)。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

京叛大叔段。

段人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37)。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

请以遗之(39)。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颖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47)。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精华笔记(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圣才出品】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精华笔记(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圣才出品】

第7章古汉语通论(17~18)十七、古书的注解(上)(一)训诂学定义训诂又称“故训”,对其通行的说法是用今语解释古语。

它是一项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实践活动,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与文字学、音韵学并立,构成了我国传统语言学中的三大部门。

(二)发展历程1.先秦开始对当时的古籍进行整理。

2.两汉训诂发展的兴盛期。

出现了著名的训诂学家毛亨、扬雄、刘熙、贾陆、许慎、马融、郑玄等著名训诂学家,以及《毛诗故训传》《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等著名训诂著作。

3.魏晋以来训诂成就不及从前,但仍有所发展,首先对群经的注疏趋于完备,宋代出现《十三经注疏》的合集;其次突破了解经的范围,有裴松之《三国志注》、杨琼《荀子注》等训诂著作;最后出现了多种字典、词数,如魏·张揖《广雅》、南朝梁·顾野王《玉篇》、颜师古《匡谬正俗》等。

此间王肃、张揖、郭璞、孔颖达、李善、朱熹等成就最高。

4.清代训诂发展到鼎盛时期,学者们继承前人成果,用文字形音义统一的观点,从理论和方法上对训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阮元《经籍纂诂》等。

词典、字典的编纂也成绩斐然,如《康熙字典》等。

5.近代使训诂不仅只是解释具体的语句,还要论其原理、法则、求文字和词义的系统和源流使之真正成为一门学问。

(三)训诂的材料1.古典文献的正文如:(1)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尚书·洪范》(2)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礼记·曲礼》(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造乎?”《论语·泰伯》2.随文释义的注疏随文释义,是不脱离文献原文来解释语义的方法,也就是讲词语在这个具体句子中的含义,而不涉及或少涉及脱离了这个具体语言环境的其他意义。

而注疏则是古人解释古代文献的总称,有传、说、皆、训、笺等等。

如:(1)《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王力《古代汉语(语法)》

王力《古代汉语(语法)》

王力《古代汉语(语法)》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

但是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而母,婢也。

(战国策?赵策)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彼吾君者,天子也。

(战国策?赵策)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臣之所好者,道也。

(庄子?养生主)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魏策)(今天就是这样。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汤之问棘也是已[1]“是已”略等於“是也”,“已”字也是语气词。

?。

(庄子?逍遥游)在这三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汤之问棘”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於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在第一个例句里,“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情,其馀由此类推。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王力)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王力)
四、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等。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
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
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13)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3.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

古代汉语 王力版

古代汉语  王力版

《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辨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辨义与不义之乱也。

翻译:现在有一个人,进入了别人家的果园,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

大家听说了就会责骂他,居上位执政的人捕获他之后会惩罚他。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处。

至于偷别人的狗、猪、鸡等家畜家禽的人,他不道义的程度又超过了进入别人果园偷桃李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

至于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他不道义的程度又超过了偷别人的狗、猪、鸡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

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义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

至于杀死无罪之人,拿走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剑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并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

古代汉语(王力版)笔记

古代汉语(王力版)笔记

古付漢語(王力版)筆記緒論(一)本課程的性賥和教學目的1、本課程的性賥古付漢語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基礎課、工具課、語言課。

(1)基礎課是相對於專業課而言,是指該專業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該專業的核弖課程。

(2)工具課是相對於理論課等而言。

所謂工具課,是指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開設的課程。

‚工必善某事,必先利其器。

‛器是工具,利其器的目的是善其事。

古付漢語作為一門工具課,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閱讀中國古書的能力。

(3)語言課是相對于文學課而言。

漢語言文學作為一個專業,主要分為漢語言與漢文學兩大模組。

2、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和訓練學生閱讀用古漢語寫成的古文的能力和講授中學文言作品(主要是語言方面)的能力。

以上閱讀和講授兩個能力,在師範院校與綜合大學中側重點更所不却,前者以培養和訓練講授文言作品能力為主,後者以培養閱讀文學作品能力為主,但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不能偏廢。

從2001年秋季貣,中學語文教材又再次進行了修訂,修訂後的教材文言文的份量更重,特別是高中,篇目幾占一半,因此,作為師範院校的畢業生,古付漢語這門課程的學習自然也向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作為語文工作者,他們還要大致瞭解從古付漢語到現付漢語的繼承和發展的基本脈絡,從而培養他們語文規範化的能力,如關於古付破音字的讀音問題,異形詞的規範問題等,都需要借助古付漢語知識求得解決。

(二)古付漢語的含義和課程學習重點1、古付漢語的含義漢語的發展更不却的階段。

以往對漢語的發展一般採用兩分法,即古付和現付。

現付指五四運動後,古付與現付相對而言,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時間跨度較長。

從先秦西漢一直到五四前,其間漢族人民所使用的語言都稱古付漢語。

因為古付的口語現在已無從聽到,我們可以接觸到的只是古付的書面語,漢語的古付書面語大致更兩個系統々一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及後付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語言即文言々二是六朝後以北方話為基礎而形成的古白話。

王力版《古代汉语》常用词

王力版《古代汉语》常用词

王力版《古代汉语》常用词《古代汉语》常用词常用词(一)60 字言语谓访请召报告谏讨反复舍次如驰骤侵袭奔亡逐及执免享荐圆虞克堪有无昭穆勤乏乱整两贰兵车甲介卒乘君帅姑女族党雠河防城池田馆1.【言】(一)动词。

说话,说。

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

”左传成公二年:”;岂敢~病?”引申为谈问题,对某事表示意见。

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与师~曰。

”战国策赵策三:”;胜也何敢~事?”(胜:赵胜。

平原君自称。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兵事。

”(二)名词。

话,言论。

论语公冶长:”;听其~而观其行。

”引申为一句话为一言。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三百:诗经三百篇。

)又一个字为一言。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

”又如“五~诗”,”;七~诗”。

2.【语】(一)动词。

谈话。

论语乡党:“食不~,寝不言。

”李白夜宿山寺诗:”;不敢高声~,恐惊天上人。

”(二)读 yù。

告诉。

左传隐公元年:“公~之故,且告之悔。

”论语阳货:”;居!吾~女。

”(居:坐下。

女:你。

)(三)名词。

言论,话。

论语季氏:“吾闻其~矣,未见其人也。

”(四)谚语,俗话。

谷梁传僖公二年:”;~曰:��唇亡则齿寒��。

”后汉书黄琼传:“常闻~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

��”[辨]言,语。

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

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

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换成“语”。

”;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

”;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

古代汉语第一册王力主编第一单元原文及翻译

古代汉语第一册王力主编第一单元原文及翻译

《古代汉语》原文及翻译一、第一单元文选《左传》(一)、郑伯克段于焉(僖公元年)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

生庄公及共叔段④。

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

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

”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⒇”。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

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30)。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

京叛大叔段。

段人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37)。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

请以遗之(39)。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颖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47)。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之杨若古兰创作《古代汉语》(王力)笔记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次要有三种:A 、按音序排列.此刻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B 、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路,部首的前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前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不异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普通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顺次排列.C 、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方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次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取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古代词典的编辑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取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取《广韵》的反切.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掌管.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零碎齐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取孙愐《唐韵》校正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讨《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词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实词通释》.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实词.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讨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代以复音词主如果双音词为主.单变复次要有三种情况:A、换成完整分歧的词.B、加上词头词尾.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次要凭字形分辨本义.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准绳.15、隶书是汉字演化史上的次要转机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16、压韵分为三种:A、句句压韵.B、隔句压韵.普通是奇句不压韵,偶句压韵.如《诗经》C、交韵.奇句与奇句压韵,偶句与偶句压韵17、《诗经》压韵次要格式:隔句压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压韵的句尾韵.18、古韵指上古时代次要指先秦的韵部,此刻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20、注解罕见的情况有以下四种:A、释词.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21、罕见古书术语: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但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不同.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普通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C、貌.于动词或描述词后.被释词常常暗示某种性质或形态的描述词.等于“…的模样”.D、犹.释者与被释词常常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等于“等于说”.上面单纯用于释义.E、之言、之为言.必定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F、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G、读如、读若.普通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正文.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公理》;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23、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24、如字,通常暗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此外反切或直音,标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分歧的读法. 25、古书经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分歧的读音常常暗示了词义或词性的分歧.异读有时只是腔调的差别,有时不但是声调、词义上的差别,还有词性上的改变.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27、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公理》、焦循《孟子公理》、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31、古代断句用“、”作为标记.语意未完而须要停顿的地方,点于两字之间.句终在字的旁边.错误因为三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32、《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次要特点铺陈事物.33、明代徐师曾《体裁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普通较长,多用问答体的方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B、六朝赋是俳赋,又叫骈赋.篇幅短小,用韵.骈偶、用典,实际为压韵的骈体文.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取的一种试体赋.压韵严酷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脚,所以说八韵律赋.甚至压韵词序、平仄也有规定.字数无限制,不超出四百字.D、文赋,受古文活动影响而发生.中唐后,古文家的赋逐步以散代骈,句式划一,压韵随意.不重铺排和藻饰,用散文方法写赋,贯穿散文的气势,看重清新流畅,十分接近散文.34、赋的结构:前面有序,两头为赋,后有“乱”或“讯”等.35、古汉语的修辞方法:A、稽古:援用古人的事迹来证明本人的论点.论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B、引经:正面援用古代圣贤的言辞.C、代称.a、以事物的特征或标记代指.如“二毛”.b、以部分代全体.如“风雅”.c、以原料代成品.如“渔网”.d、以具体代抽象.如“丝竹”.e、以地代人.如“彭泽”.f、以官代人,表尊敬.如“王右军”.g、专名用作通名.如“扁鹊”.h、割裂式的代称.如“吞舟”.D、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压韵.E、隐喻,没有比方词.F、迂回,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不婉言,而转弯抹脚地说出.G、委宛,委宛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交际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宛语.H、夸饰,一种极度描述语,使说话添加生动性.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超出八句的叫做排律.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普通只限于五绝.37、四言诗句式普通为二二,五言诗为二三,七言诗为四三.38、句句入韵的诗歌,因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句句入韵,故名柏梁体.如曹丕的《燕歌行》.39、《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成绩,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40、三平调是古风的公用的方式,是古风的特点之一.律绝普通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41、清代戈载《词林正韵》分为十九词韵部,用《集韵》的韵目.42、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有杂剧和散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方式.43、元朝周德清根据北曲写成《华夏音韵》分平水韵为十九韵部.二、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无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有意义.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5、引伸义:从本义“引伸”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伸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伸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伸是由直接引伸而再引伸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相逢).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要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经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构成的,意符暗示意义范畴,声符暗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不异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思有关.E、转注:说法纷歧.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8、古今字:因为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化,发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发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权”等意义曾经为“债”所替代,但“义务”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9、异体字:因为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构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整不异,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因为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发生的景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划较少,常常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很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上去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关,因为同音而被采取.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暗示判断.在古汉语中普通不必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忙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暗示提顿.古代汉语中主谓之间普通用“是”.12、论述句:以动词为谓语、论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更的句子.13、否定句:暗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所以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所以动词如“无”,可所以代词如“莫”.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描述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身分的总和,包含韵头、次要元音和韵尾.16、韵:只指次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17、诗韵:韵头分歧而韵不异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压韵,这些互相压韵的字放在同样的地位上就构成诗韵.18、韵脚:韵头分歧而韵不异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压韵,这些互相压韵的字放在同样的地位上就构成诗韵.汉语诗韵普通放在句尾,习气上叫韵脚.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必韵和如何用韵.20,换韵:纷歧韵到底,半途变换成分歧的韵压韵的压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压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23、叶音法: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认为压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24、双声:两个字的声母不异,如古代汉语中“珍珠”,“奥妙”在先秦是双声.25、叠韵:两个字的韵母不异,韵头分歧也能够,如古代汉语中“光芒”.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说话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暗示,两个字本来形体分歧,意义分歧.如“蚤起”,蚤通早. 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零碎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此刻研讨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克不及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划一,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反复,如匆匆、津津.29疏:因为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曾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但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公理”.《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公理.传指说明经义,笺指弥补与订正毛传的意思.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景象.如“‘汉水觉得池’,‘水’字衍”.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零落了文字的景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整的韵文,也有不完整的韵文.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附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普通叫“诗韵”.35、平仄;近体诗最次要的格律身分,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是非彼此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此刻转入其他三声中.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平分歧乎黏的规则的景象.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平分歧乎对的规则的景象.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以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的大忌.39、拗句:不按照普通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常常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地位,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解救.合起来叫作拗救.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不异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请求字面绝对即词类不异,不请求句法结构不异.对仗普通平仄绝对.同类的词绝对是工对.41、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整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42、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绝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上去,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43、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顶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绝对.如“岐王宅里寻罕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取“平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乐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根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常常是剧中人唱.只要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附近.47、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必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48、赘韵:曲中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以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克不及加在句尾.。

王力《古代汉语》词语注释疏误指正

王力《古代汉语》词语注释疏误指正

王力《古代汉语》词语注释疏误指正
王力《古代汉语》词语注释疏误指正
例:先秦人名,不专指周王朝(姬姓)君主。

而是专指黄帝、尧、舜、禹等。

如:昔者先王以为称首。

——“昔”通“盍”。

上古“盍”字有何义?音: shang。

注意:“昔”字从“日”从“斤”,“昔”义同“盍”。

例:子曰:“天下无道,以有道反之;邦有道,以无道观之。

” (先秦)——今天的人(heng,一声)可以说话了。

一般都说:昔者仓颉造书。

不过是汉代的一些俗儒附会孔丘的言论。

他们自以为高明,其实不及孔丘万分之一。

真正的造书者是伏羲氏和神农氏。

——“昔”通“盍”。

这个“天下无道,以有道反之;邦有道,以无道观之”的“以”,应该读作“盍”。

后面提到“天下无道,以有道反之”,所以把“以”读成了“盍”。

不然就把“天下无道,以有道反之”改成“天下无道,以有道观之”。

- 1 -。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王力版)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王力版)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一、从几个方面掌握古汉语工具书
①时代②作者③性质④内容⑤体例(编排和释义)⑥影响(成就意义、价值、作用、贡献或地位和不足局限)
二、掌握教材介绍的工具书
1、《说文解字》
①时代作者;②性质: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③内容:9353+1163=10516,据形析义,说明汉字的结构和发展;④体例,编排上:9353→对篆文形体构造分析归类540部→据形系联篆文形体相近或相关的部首放在一起→以类相从同一部首中意义相关的字放在一起→字;释义上:小篆形体→说字义→析形体→直音法(读若某)→引书证→列重文;⑤成就:联系古今文字,奠定字典体例,《说文》四大家——a系统保存篆文形体有助于了解汉字形体演变,字义古今变化,古文字学极为重要的资料、b析字形
求本义大部分是可靠、可信的、c首创部首检字法对后世检字法有深远影响
2、《经籍纂诂》
①时代编者;②性质内容:专门收集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古书注解(含古代典籍中直接对字所做的解释)和文字学专著(字典、辞书等)的字典←了解唐以前对某一个字的不同解释,研究其得失;③体例,编排上:韵目(平水韵106韵)编排法106卷,今有笔画索引;释义上,每字之下罗列义项,不同义项以圆圈隔开,每义项之下先引解释,后列出处;④优劣:引用材料丰富全面——只管罗列,不加取舍,材料繁杂,精芜并存,主次不分,条理不明,不便阅读。

宗福邦等《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7月
3、《佩文韵府》
①清张玉书编;②修订增补《韵府群玉》《五车韵瑞》而成,一部汇编词藻典故的词典——古:为了旧时作诗赋的人采摘词藻、对偶、寻求典故、轶闻,以便押韵对句之用;今:对于查阅词语典故出处有一定用处;③根据“平水韵”106韵分类,按词语末一字归韵;先列单字,略加注音释义,然后列举两字、三字和四字词语,注明出处,各韵每字之下分为“韵藻”“增”两类,附有“对语”“摘句”,供时人作诗填词时参考袭用;④辗转抄袭,错误很多,只能寻求线索,必须核对原始材料。

4、十三经索引
三古:《周易》《尚书》《毛诗》;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儒:《论语》《孟子》《孝经》;一语:《尔雅》
①叶圣陶编;②句的索引——查检十三经语句出处;③摘引十三经每一句话→按首字笔画顺序排列,首字相同再按第二字笔画顺序排列,以此类推→每句话之下注明十三经出处,参《篇目简称表》。

字的索引:《周易引得》、前四史索引、《论衡索引》
词典:《论衡词典》
电子文本:《国学宝典》、北大中文论坛
5、中国人名大辞典、二十五史人名索引
6、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
7、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8、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
9、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不收存目,删节《提要》,简明扼要,便于一般人使用
《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七年开编,历时十年左右,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基本包括了乾隆以前属于四部范围的古代重要著作。

《四库全书总目》:共200卷,共收书目10254种,入收《四库全书》3461种,存目6793种,每一种都做了提要介绍作者和著作的大致内容,简要说明优缺点以及历代流传情况;分“经、史、子、集”四类,下分若干小类,大类、小类之前小序说明这一类著作的源流以及分出这一类的理由,每类之后附“存目”介绍内容、作者、未录原因;态度谨严,编写认真,是一部内容充实、较有系统的古代书目工具书,有助于了解乾隆以前古书的大致内容和源流。

本节参考:周大璞《训诂学初稿》(修订版)P58~195第三章训诂体式(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刘叶秋《中国字典史略》,中华书局,1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