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1、12课复习题纲
人教版初三历史上册1~12课填空提纲
初三历史上册提纲第1课:1、现代人类可能是从洲的一支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中的人,距今约。
三大主要人种是、、,人种的差异是等影响的结果。
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
从进化阶段看,元谋人和北京人属于,山顶洞人属于。
第2课:1、四大文明古国是、、、。
它们都属于文明(填:大河或海洋),而古希腊属于文明。
2、古埃及在洲的河两岸,约公元前3500年出现奴隶制文明,约前3000年初步统一,金字塔是国王的,也是的象征。
3、新月沃地在洲的部,沃地的东部又称流域,约公元前3500年人创造奴隶制文明。
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统一两河领域。
4、《汉漠拉比法典》制定地点:、制定人,该法典的实质(目的):维护,地位(评价):。
5、约前2500年,古印度文明开始于河,后来,来自亚的人统治印度,形成等级制度,史称,社会分为等级,等级名称:,,,。
社会阶层:,、和武士,和牧民,被和失去土地的人。
职责义务:,军事和,纳税供养,无权利,低贱职业。
第3课:1、西方文明之源在。
近海,便利,在当政时,雅典全盛,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而真有民主的只占几分之几:,即全体公民。
雅典尚,尚武。
第`4课:1、7世纪中期,日本大化改新,颁布改新诏书,仿照制度改革。
内容:政治上;经济上。
大化改新的意义:。
2、伊斯兰教的创立人:,地点:,在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教历元年是年。
第5课:1、467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最强大的是王国,在查理·马特改革后,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是:我的。
封建主与附庸关系的纽带是。
2、在西欧封建社会,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也是封建制度的支柱,在精神和文化方面凌驾一切。
3、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阶级形成了。
并进一步分化出、、等,富裕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
第6课:1、古代重要的三个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前5世纪的,前4世纪的,2世纪时最强盛的。
2、希波战争:时间:前5世纪,双方:、。
七上历史第11-15课复习提纲
历史复习提纲(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知道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20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二、了解“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3课东汉的兴亡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1.东汉的建立刘秀在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2. 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1.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张骞2.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作用: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3. 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1. 书写材料的发展:甲骨→青铜器物→竹木简或帛2.过程:(1)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2)东汉蔡伦总结经验,改进造纸工艺3.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1.张仲景:东汉末年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的方法,被后世称为“医圣”。
2.华佗:东汉末年名医,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创造“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三、知道司马迁和《史记》《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四、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1-21课)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1—21课)第十一课:民族团结1.我国在少数民族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设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1)提出时间:筹建新中国的时候。
(2)法律依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各民族关系和居住特点是: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4)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我国政府为发展少数民族经济而采取的措施:(1)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3)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背景: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2)提出者:邓小平(3)涵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意义:“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开辟了途径。
2.香港、澳门的回归:⑴回归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加强(根本原因),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⑵过程:① 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同时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②澳门于1553年被葡萄牙殖民者占领,1987年,中葡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同时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3)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台方针的变化?⑴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⑵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⑶改革开放以后,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⑷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11---13课复习要点
11---13课复习要点一秦朝灭亡的原因:1 秦始皇的暴政(秦亡的根本原因):1焚书坑儒2繁重的徭役3残酷的刑罚2 秦二世的暴政3 秦末农民大起义(秦亡的直接原因)二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时间:地点:大泽乡领导人:陈胜,吴广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农民起义三巨鹿之战的时间:公元前207年地点:巨鹿交战双方:项羽;秦军主力结果: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巨鹿之战的特点:以少胜多四项羽自称西楚霸王, 封刘邦为汉王,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他们之间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战争”.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史称西汉.刘邦称帝后,论功行赏,形成了“布衣将相”之局。
汉初的政策是休养生息政策,,实行减轻赋税、恢复农业生产的诏令。
五文帝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一再减田租, 轻徭役,省刑法, 逐渐形成了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社会环境,史称“文景之治”。
五汉武帝加强大一统的措施:1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侯国的势力2 经济上:铸五铢钱;盐铁官营;兴修六辅渠和白渠3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大一统4 外交:派遣张骞出使西域5 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6民族关系:河西设郡,进行屯田;西南派官吏管辖,兴办学校;东北设立机构管辖六评价汉武帝:七改铸五铢钱的意义:是我国货币制度史上重要的改革,从此,中国的货币制造和发行权完全收归了中央。
八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何意义?使儒学成为后来封建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正统思想。
九东汉建立的时间:公元前202年都城洛阳开国皇帝:刘秀实行的政策:以“柔术”治天下十刘秀以“柔术”治天下,具体的措施有:1 释奴婢2 轻田赋3整吏治4 倡节俭刘秀的政策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处。
东汉的建立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在位期间社会呈现了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光武中兴”十一中国历史上正式建立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十二预习:《史记》的体例:内容:被鲁迅称为:历史地位:我们要学习司马迁的精神有:。
11~12课复习提纲
初一历史11~12课复习提纲济宁十五中初一历史备课组家长签字姓名★第11课秦王扫六合1.公元前230年到年,秦王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定都。
★2.为了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中央政府设、、,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决断。
在地方上,推行,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3.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钱,同时统一,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4.秦朝还统一文字,把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后来推行笔画更为简单的。
★5.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的建议,发布焚书令,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
6.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命大将大举反击匈奴。
后来又让负责,修筑了西起、东到的。
秦始皇还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修筑,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7.秦朝疆域广大,东至,西到,北至,南达。
★8.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9.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
重点图片:P65页李白诗句 P66页秦始皇图片 P67页统一货币、文字、郭沫若评价“焚书坑儒” P69页秦朝疆域图(注意咸阳、陇西、辽东、临洮位置)第12课“伐无道,诛暴秦”10.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秦的暴政,表现为繁重的、沉的、残酷的。
秦始皇死后,即位,统治更加残暴。
11.公元前年,、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建立政权,自立为王。
12.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领导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
公元前年,项羽在以少胜多,战胜秦军主力。
刘邦直逼,秦朝灭亡。
13.公元前年,建立汉朝,定都,史称西汉。
重点图片:P72页大泽乡起义图片 P73页《史记》节选秦末农民战争图。
七年级下 历史复习提纲 11—21课
七下历史复习提纲11——21课答案第11课元朝的统治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1.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元朝的疆域版图是我国历史上大的。
3.元朝的民族关系(1)元朝实行的民族政策是:民族歧视。
(2)元朝民族关系发展(民族交融)的表现: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二.元朝的统治措施★1.中央:①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③设御史台负责监察。
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①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中央的中书省。
②其他地区设立10个行省。
设置岭北行省(管理北部);辽阳行省(管理东北)。
3.元朝行省制度的作用(影响):①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统一。
②元朝行省制度奠定了我国今天省制的基础。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原则(方式、策略):因地制宜、设置管理机构(1)西南--西藏(吐蕃):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由中央机构宣政院直接统辖。
历史意义: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2)东南--台湾(琉球):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历史意义: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3)西北--新疆(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繁华的都市生活1.宋元时期的大都市有: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
2.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①市坊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在城郊和乡村还出现了草市。
②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勾栏”。
二.宋词和元曲元杂剧的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
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1.作者:北宋时期司马光;2.体例:编年体通史;3.内容范围:从战国到五代。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发明:①_北宋工匠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2.影响:①促进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②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1-12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课隋的统一1、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为隋文帝(他在巩固政权的措施,政治上:开设了三省六部制,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隋文帝治理期间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被称为开皇之治)。
, 2、589 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结束了自西晋以来300多年的分裂局面。
3、隋炀帝(杨广)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5、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沟通五大水系(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水、长江、钱塘江。
8、开凿大运河的历史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9、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10、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
第二课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期间,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的基础11、唐太宗的统治措施:(1)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轻徭薄赋。
(3)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周边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4)用人方面:重用贤才【"房(房玄龄)谋杜(杜如晦)断"】,虚心纳谏(前后进谏200多次,是著名的谏臣魏征)。
12、什么叫“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步加强,出现了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
史称“贞观之治”。
13、文成公主入藏:7世纪初,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以逻些(今拉萨)为都城,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历史意义: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关系。
第三课盛唐气象15、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第11--12课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12课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12课复习提纲第1课时间:581年—(618年灭亡)1、==隋文帝定都:长安2、隋朝的统一:589年,灭掉陈3、繁盛一时的隋朝: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①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③规模④意义: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P 7)① 时间:618年② 人物:李渊(太原起兵)==唐高祖 ③ 定都:长安2、李世民==唐太宗,年号贞观①政治: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勤于政事; ②经济: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 ③军事: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④思想文化: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⑤民族关系: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往来。
产生的结果 唐太宗时,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贞观之治”。
4、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 国号: 周。
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5、“房谋杜断”分别指:房玄龄、杜如晦。
6、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魏征(唐太宗比喻他为镜子P 9小字。
注意考选择题)第3课(P 12)1、唐玄宗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为宰相。
2、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重视吏治,提倡节俭,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①南方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A.越窑青瓷B.邢窑白瓷C.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⑤唐朝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坊(居民住宅区)]4、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开元盛世”(注意考选择题)5、唐朝的衰亡(P 15小字),了解其原因。
转折(“安史之乱”);灭亡时间:907年。
第4课(P 17)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
3、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鲁教版六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一课-历史题纲
第十一课“秦王扫六合”
一、1、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影响?
1、政治方面;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2、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度量衡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3、思想文化方面;①、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②、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4、军事方面;①北筑长城、抵御匈奴。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②开发南疆(统一岭南,修筑灵渠)③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评价: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史实);但也有残暴的一面(史实);总体功大于过。
人教版统编七下历史第11课知识点提纲
第十一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1、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
表。
2、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
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3、版图: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今天的
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
二、★行省制度
1、内容:⑴在中央:①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②设枢密院
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③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
务。
⑵在地方: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
于中央的中书省。
其他地区设立10个行省。
行
省下设路、府、州、县。
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②我们
今天省级行政区域的划分开始于元朝。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东南地区: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
的行政机构。
2、西藏地区: 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事务。
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八下历史11-13课复习提纲
第11课民族团结★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什么制度,有什么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对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一、政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 背景:民族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2.时间: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政策。
3.实施: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
4.意义:对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二、经济: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1.由于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又实行了什么政策?——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2.表现:(了解)①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②内蒙古的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为商品粮基地③西双版纳的傣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二橡胶基地。
3.战略: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第12课香港和澳的门的回归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1、人物:邓小平前提: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2、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中国5、意义:①“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②“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1、1984年底中英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从英国收回)2、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从葡萄牙)3、历史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历史第12课复习提纲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政治措施:“推恩令”1.背景:西汉初,诸侯王和地方上的豪强地主这两股势力扰乱社会秩序,威胁中央集权。
2.措施:汉武帝“推恩令”中分封诸侯跟西周分封制的区别:“推恩令”是减少诸侯国的土地,削弱诸侯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分封制是给诸侯分封土地,加强诸侯实力,分散中央权力。
二、思想文化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1.背景:书P55;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3.措施: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②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六经”加《乐》)4.作用: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列表比较汉武帝和秦始皇对儒学的态度:三、经济措施:盐铁专卖1.背景:汉初,盐铁经营权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2.目的: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3.措施:①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作用: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四、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的作用:汉武帝时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客观原因:汉初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主观原因: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课堂小结: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即巩固大一统)的措施:(1)政治:①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②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2)思想: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儒学为正统思想;②在长安兴办太学(3)经济:①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②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4)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复习提纲(2)1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复习提纲(2)第11课:1、宋朝人的衣:宋初崇尚节省,后来统治者的衣饰精致华美,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宋朝人的食:饮食特别丰富,夜市的小吃许多,有冷饮,肉食以羊肉、鱼为主; 宋朝人的住:住四合院,屋顶以草或瓦覆盖,院内还种有花草; 宋朝人的行:有牛车、马车、轿,还可骑驴、骡,出门有旅店;宋朝人的消遣:北宋东京城内有很多消遣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
瓦子的盛行主要是因为当时城市的旺盛,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宋朝人的节日:宋代最受重视的节日是元旦,也就是我们今日的春节。
第12课:1、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建立蒙古国,蒙古贵族尊称他为成吉思汗。
2、蒙古建立后,先后灭掉了西夏和金,1271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定国号为元,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后于1276年,灭掉了南宋。
3、当时最闻名的抗元英雄是mdash;mdash;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表现出文天祥被俘之后,不畏强暴,至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4、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心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起先于元朝。
元政府还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已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5、宋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开展。
元朝民族融合开展主要表此时此刻:(1)汉族人民开发边疆;(2)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3)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4)回族起先形成。
第13课:1、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开展的顶峰时期。
2、北宋时,毕升独创了活字印刷术,该技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开展,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卓越奉献。
欧洲国家有活字印刷术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3、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起先应用于航海事业。
南宋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七年级第11、12课复习明白纸要点
七年级历史第11、12课复习明白纸班级:姓名: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西汉:前202年——公元9年)1 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 休养生息政策:(1)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①汉朝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②汉初统治者(刘邦)吸取了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2)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33雄厚的物质基础。
(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局面。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条件(原因):客观:汉初统治者(如汉高祖、文帝、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出现“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采取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上:①颁布“推恩令”(主父偃的建议),削弱诸侯国势力②借口削爵、夺地、除国和镇压叛乱③建立刺史制度(全国划分为13个州,派刺史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以上措施(政治上)作用: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2.思想上: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这一措施作用: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②在长安兴办太学。
以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
(作用: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③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儒士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以上措施(思想上)作用:①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经济上:(目的: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①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④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以上措施(经济上)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很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人教版八下历史 第11课民族团结题纲
第11课民族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背景
(1)前提:我国是由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民族关系: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
(3)民族格局: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
2.提出:在筹建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在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建议。
3.实施:全国已建立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
4.意义:对、、和
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和基本政治制度。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的政策。
2.表现:
(1)西藏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制度,进入阶段。
今天,西藏已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
(2)自治区的莫力达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
(3)西双版纳自治州,是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4)战略实施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3.意义:
(1)地区经济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少数民族人民的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很大提高。
答案:一、1.(1)56 (2)相互依存(3)大杂居小聚居
2.少数民族
3.五
4.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地区发展基本国策
二、1.共同发展 2.(1)封建农奴社会主义 (2)内蒙古(3)傣族
(4)西部大开发
3.(1)少数民族(2)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以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
2、从()至()()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秦朝。
定都()。
3、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局势(1)在政治上,秦朝创立了()制度。
()为最高统治者。
中央政府设(),()和(),分管(),()和()。
最后由()决断。
在地方上,推行(),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2)在经济上,秦朝统一了()和(),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
(3)在文化上,秦朝统一()把()作为我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后来,又推广()。
4、为了加强(),秦始皇接受()的建议,发布焚书令。
5、焚书令规定:()。
6、秦始皇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后人对它的评价是:()
7、为了()秦始皇对北方匈奴的不断进扰,采取积极防御的措施。
他命()大举反击匈奴,夺取(),后来又让()负责,修筑了()的城防,蜿蜒万余里,用来(),这就是闻名中外的“()”
8、宏伟的长城是()的象征。
9、秦始皇还派兵统一了()等地区,开发那里的经济,兴修(),它的作用是沟通了()和(),也就是()和(),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
10、秦朝疆域的广大,()。
11,秦始皇的“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2、秦王赢政任用了哪些能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