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悲剧

合集下载

霸王别姬真实历史故事

霸王别姬真实历史故事

霸王别姬真实历史故事霸王别姬,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悲剧之一,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最为著名的戏剧之一。

它的故事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战国末期的楚国。

故事的主人公有三位,楚国的霸王项羽、楚国公主虞姬、以及项羽的红颜知己秦国公主吕雉。

项羽是楚国的霸主,虞姬是楚国的公主,她们之间的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

在这个故事中,项羽是一个英勇豪杰,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颇高的政治抱负。

而虞姬则是一个美丽聪慧的女子,她深爱着项羽,为了陪伴他,她不惜放弃了自己的家族和身份。

据史书记载,项羽在楚汉相争的战争中节节败退,最终败给了刘邦。

为了不被俘虏,项羽选择了自刎,而虞姬也选择了跳下了魏江,与项羽永别。

这一别,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离别之一,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朽的爱情经典。

然而,霸王别姬的真实历史故事却并非如此。

据历史学家的研究,霸王项羽并没有在魏国被刘邦打败后选择自刎,而是被俘虏了。

而虞姬也并没有在魏江跳下,她成了刘邦的妾室,并且生下了刘邦的孩子。

这些真实的历史细节,与后世流传的故事有着很大的出入。

那么,为什么霸王别姬的真实历史故事与后世的传说有着如此大的差异呢?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了后世文人的美化和虚构。

在中国古代,文人们喜欢将历史事件进行改编,赋予其更多的浪漫色彩和传奇色彩。

因此,霸王别姬的真实历史故事被后世文人赋予了更多的传奇色彩,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爱情悲剧之一。

霸王别姬的故事,无论是真实的历史还是后世的传说,都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和神化。

它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也深远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艺术。

因此,无论是真实的历史还是后世的传说,霸王别姬都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永远流传下去。

它的故事,将会一直被后人传颂,成为中国文化中不朽的经典之作。

古代戏曲名篇赏析

古代戏曲名篇赏析

古代戏曲名篇赏析古代戏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丰富多彩的剧情、深奥的人物塑造以及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对几部古代戏曲名篇进行赏析,欣赏其独特的魅力。

一、《红楼梦》《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而其戏曲改编版同样享有盛誉。

这部曲目众多的戏曲利用了细腻的表演语言、优美的旋律和精湛的唱腔描绘了贾宝玉的爱情悲剧。

在故事中,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等女子之间的纠葛展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社会人情的种种荒诞。

二、《长生殿》《长生殿》是明代剧作家郑光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戏剧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被贬入冷宫后寻求重见天日的艰辛经历。

剧中曲调婉转动人,情节跌宕起伏,体现了真爱和人性坚韧之美。

三、《汉宫秋》《汉宫秋》是明代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戏曲四大悲剧之一。

该剧讲述了大将军霍去病与楚王妃孟姜女之间的爱情悲剧,同时也揭示了权力斗争、宫廷阴谋等社会问题。

该剧曲调悲凉,语言富有诗意,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震撼。

四、《西施》《西施》是元代剧作家白朴的代表作,以西施的美丽与苦命为主线,展现了人性的善恶、美丽的迷人与社会的黑暗。

剧中音乐舒缓悠扬,唱腔流畅自如,能够准确地表达人物内心情感。

五、《牡丹亭》《牡丹亭》是元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作品,以爱情为主题,展现了女主角杜丽娘为了追寻真爱,勇敢抗争的形象。

剧中旋律婉转动听,以美丽的唱腔表达了角色的喜怒哀乐,给观众带来深深的感动。

以上所述仅是几部古代戏曲名篇中的冰山一角,每一部戏曲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之处。

通过欣赏这些经典戏曲,我们能够深入感知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戏曲艺术的美妙与深远影响。

让我们一同致敬这些不朽的古代戏曲名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魅力。

中国古代戏剧名篇古代戏剧经典

中国古代戏剧名篇古代戏剧经典

中国古代戏剧名篇古代戏剧经典中国古代戏剧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经过千百年的演绎与传承,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这些名篇既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价值观念,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部中国古代戏剧名篇。

一、《汉宫秋》《汉宫秋》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作品,是中国古代四大悲剧之一。

该剧以公元前9年的霸王别姬为背景,以汉宣帝与王莽之间的权力斗争为主线,揭示了人性的善恶与世态炎凉。

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语言优美,被誉为元代傲世奇作。

二、《琵琶记》《琵琶记》是元代作家关汉卿的又一经典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悲剧之一。

该剧以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他们的爱情悲剧和权力斗争的纷争。

剧中的唐玄宗形象深入人心,琵琶精湛的表演技巧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该剧以其优美的词曲、动人的故事、精良的表演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长生殿》《长生殿》是明代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该剧改编自元稹的《长恨歌》,是一部以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为背景的悲剧。

剧中展示了唐朝盛世的风貌,同时也揭示了王朝内外部的种种矛盾和纷争。

剧中情节曲折且富于戏剧性,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栩栩如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汉宫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戏剧中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主线,通过对贾府内外的描写,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荣辱悲欢。

《红楼梦》以其丰富的人物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刻画而脍炙人口。

五、《莲花争偈》《莲花争偈》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该剧是中国古代戏剧中的一部传奇剧。

剧中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为主线,表达了对爱情的苦涩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深度审视。

该剧的戏曲表演技巧独特,并以其主题深入人心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六、《窦娥冤》《窦娥冤》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作品,该剧是中国古代四大悲剧之一。

剧中以窦娥与张秀官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中国古代十大悲剧简介

中国古代十大悲剧简介

中国古代十大悲剧简介:一、《窦娥冤》(元)--- --关汉卿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生卒年不详。

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

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

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

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

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

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

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二、精忠旗明冯梦龙一.作者简介:《精忠旗》署“西陵李梅实草创,东吴龙子犹详定”。

中国古代十大悲剧简介

中国古代十大悲剧简介

中国古代十大悲剧简介:一、《窦娥冤》(元)--- --关汉卿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生卒年不详。

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

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

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

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

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

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

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二、精忠旗明冯梦龙一.作者简介:《精忠旗》署“西陵李梅实草创,东吴龙子犹详定”。

浅析中国古典《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浅析中国古典《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浅析中国古典《窦娥冤》的悲剧特征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写杂剧、演杂剧,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窦娥冤》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和历史传说,通过描写善良的窦娥所遭受的种种迫害、侮辱、冤屈,最终被昏官和恶棍诬为杀人犯而冤斩的千古奇冤,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作者借抨击贪官污吏危害人民的罪行,异常强烈地表现出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

《窦娥冤》作为一部戏曲名剧,它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的,艺术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其艺术感染力更是超越时空的,这一作品,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些重要特征。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更是中国戏曲史、文学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

在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它名列第一。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给予这部名剧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一、善与恶的冲突――中国古典悲剧的主线戏剧的本质在于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生命。

通常人们评价一部戏的好坏所说的“有‘戏’、没‘戏”’,或所谓“戏剧性”,指的就是剧中的戏剧冲突。

这就要求剧情发展曲折跌宕,悬念环生。

我国民众对于戏剧情节的兴趣十分浓厚,很多传统戏之所以常演不衰,是与它们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戏剧冲突紧张激烈分不开的。

而中国古典悲剧主要是善与恶的斗争,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自然属于善,使其毁灭的东西自然属于恶。

剧中人物的悲剧性结局皆因矛盾冲突激化所致,关汉卿的《窦娥冤》。

就是一很好的例证。

《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一位不幸的年轻女性。

幼时丧母,七岁即被父亲用以抵债,成婚不久即丧夫。

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她心灰意冷,几乎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只希望“今世早将来世修”,侍奉好婆母,了此一生。

可是,残酷的现实让她的这个最低层次的希望竞成为奢望。

论《琵琶记》的悲剧命运观

论《琵琶记》的悲剧命运观

论《琵琶记》的悲剧命运观《琵琶记》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是中国悲剧的典范之一。

该剧以悲剧命运观为主题,通过女主角杨玉环的悲惨命运展示了人类在宿命面前的无奈和无力。

悲剧命运观强调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无力和不可抗拒。

在《琵琶记》中,杨玉环被命运安排成为了唐玄宗的妃子,美丽而不得自主。

她渴望爱情和自由,却被命运推向了与安禄山的丑陋权谋和政治阴谋之中。

无论她如何努力,命运的安排使她难以摆脱沉沦的命运。

她的婚姻不幸福,她的心灵深受伤害,最终导致了她的早逝。

悲剧命运观还强调了人类在冲突和选择面前的痛苦和困惑。

杨玉环在剧中经历了许多冲突和选择。

她既想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真爱,又被迫要服从于帝王政治和宫廷斗争。

她对皇权和爱情的挣扎,让她备受痛苦和困惑。

她试图在权势之间找到平衡,但最终却失败了。

这些矛盾和选择,正是悲剧命运观的体现。

此外,《琵琶记》的悲剧命运观还体现在其对人性的揭示上。

杨玉环在剧中展现出人性的种种弱点和局限。

她为了追求权力和地位,不惜背叛自己的感情和良知。

她试图通过自己的美貌和权谋来获得幸福,但最终却使自己陷入了更深的困境和痛苦中。

她的命运最终是由她自己的选择所决定的,这揭示了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有限性和脆弱性。

总的来说,《琵琶记》中的悲剧命运观通过杨玉环的悲惨命运,展现了人类在命运和选择面前的无力和困惑。

通过对人性的揭示,该剧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在命运面前的种种弱点和局限。

这使剧中的人物和情节具有更大的共鸣和感染力,使观众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反思更加深入。

在《琵琶记》的悲剧命运观中,还可以看到作者对社会环境的批评和思考。

剧中描绘了唐朝社会政治腐败、权谋斗争和阶级对立的状况。

杨玉环作为女主角,被命运安排在这个腐败的政治游戏中,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观众可以从剧中看到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切关注和对权力腐败的批判。

此外,《琵琶记》也通过悲剧命运观探讨了个人自由和社会压力之间的关系。

杨玉环渴望自由、追求爱情和幸福,但她却被社会的规则和制度所束缚。

牡丹亭中的人生悲剧

牡丹亭中的人生悲剧

牡丹亭中的人生悲剧《牡丹亭》是中国元曲四大名剧之一,是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所创作的一部折子戏,通过对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悲惨遭遇的描写,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展现出人性的脆弱和悲剧。

本文将从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分析《牡丹亭》中的人生悲剧。

一、人物命运与性格《牡丹亭》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角色杜丽娘和柳梦梅都是女性,她们的悲剧源于命运和性格的交织。

杜丽娘出身显赫,是世家千金,却因一次偶然邂逅而爱上了探花柳梦梅。

由于女儿家私自出门,杜丽娘被父亲关进了闺房。

在这个过程中,杜丽娘的性格开始发生改变,由一开始的独立自主逐渐变得软弱无助。

而柳梦梅则是一个不愿受到束缚的自由人,他在一次赴京赶考的途中,因为迷路误入牡丹亭,和杜丽娘结识。

之后,他被判去边疆,离开了杜丽娘,此后二人便开始了长达三年的相思之苦。

二、社会背景元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败阶段,社会风气浮躁,颓废堕落,尤其是文人墨客的生存状态特别惨淡,充满了戏谑、无聊和挫折。

作为元曲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作,《牡丹亭》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在封建社会中是不被允许的,所以,爱情、家庭和个人命运是无法自由选择的。

这也是为何两人最终不得不分离。

三、文化背景《牡丹亭》被视为元曲艺术中的代表之一,它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以派、越、本、极等方式,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反映了文化盛衰的历程。

而且,牡丹亭的舞台形式是折子戏,是中国古代戏剧形式之一,以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情节曲折起伏、人物性格鲜明为特点。

总之,《牡丹亭》中的人生悲剧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

其中,人物命运和性格、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都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

这部剧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人性的脆弱和悲剧。

中国古典十大悲剧十大喜剧作品分析

中国古典十大悲剧十大喜剧作品分析

作品分析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一、《窦娥冤》作者题材:《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故事梗概:窦天章因为欠蔡婆婆高利贷,无钱归还,将小女端云给蔡家当童养媳。

蔡婆婆给窦天章盘缠赴京赶考并把瑞云改名为窦娥。

窦娥与丈夫生活不久后,丈夫暴病去世,窦娥与婆婆二人守寡在家。

一日,蔡婆婆向赛卢医讨债时,险被无钱归还的赛卢医杀害,巧被路过的张驴儿与其父撞破此事。

张驴儿借口救命之恩,在蔡婆婆家住,贪图窦娥美貌,要求与其父一同入赘蔡家。

窦娥守节不肯,张驴儿就下毒计,从赛卢医处买得砒霜,下到窦娥为蔡婆婆做的羊肚汤中,欲要毒死蔡婆婆,胁迫窦娥改嫁。

正巧蔡婆婆作呕,吃不下,反毒死了自家老子。

张驴儿要挟不成,诬告窦娥。

贪官欲屈打成招,窦娥不招。

而后要挟要打蔡婆婆,窦娥只好招认。

处死前,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绫,六月飘雪,大旱三年以证明其冤屈。

皆应验。

窦天章科举得中,三年后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舞台上常演的有《斩娥》一折。

主题思想:《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被王国维誉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艺术特色:艺术特色(1)剧作结构:一人一事,主干突出,详略得当。

(2)戏剧冲突:在正反面人物的尖锐冲突中塑造鲜明的正面人物形象。

(3)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也反衬出社会的黑暗。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中国十大古典悲剧元朝代关汉卿:《窦娥冤》《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于“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

元代马致远:《汉宫秋》《汉宫秋》为元代马致远作的历史剧。

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

全剧四折一楔子。

元朝四大悲剧之一,《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

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

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元代纪君祥:《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是为元代赵群祥作的一部历史剧,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

相关的历史事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

戏剧情节叙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元末明初高则诚:《琵琶记》《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字则诚)撰。

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

共四十二出。

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据记载,其情节大致写蔡二郎应举,考中了状元,他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

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力支撑门户,赡养公婆,竭尽孝道。

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茔,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

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致使神天震怒。

最后,蔡二郎被暴雷轰死。

明朝代冯梦龙:《精忠旗》《精忠旗》署“西陵李梅实草创,东吴龙子犹详定”。

对于原作者李梅实,我们别无所知。

修订这个剧本的龙子犹,是明末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

冯字犹龙,别署龙子犹,室名墨憨斋,因此又号黑憨斋主人。

江苏吴县人。

生于明万历二年(1565),卒于清顺治二或三年(1645或1646)。

窦娥冤主要故事情节

窦娥冤主要故事情节

窦娥冤主要故事情节
摘要:
一、窦娥冤的背景介绍
二、窦娥冤的主要故事情节
三、窦娥冤的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
四、窦娥冤的悲剧意义及艺术价值
五、总结
正文:
在中国古代戏曲中,元曲《窦娥冤》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它讲述了窦娥被冤枉致死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窦娥冤的背景发生在明朝时期,官场黑暗,民生凋敝。

主人公窦娥,是一个善良、正直、勇敢的女子。

她的丈夫蔡驴儿因拖欠官银被捕,窦娥为了救夫,不惜卖掉首饰,筹集银两。

然而,官府仍判处蔡驴儿死刑。

窦娥在悲愤之下,发誓要为丈夫报仇。

故事情节围绕着窦娥的复仇展开。

她得知冤枉丈夫的县令受贿,便设计陷害县令。

然而,在复仇过程中,窦娥不慎暴露了自己的罪行,被判处死刑。

在临刑前,她发出了六月飞雪的誓愿,感动了天地。

最后,窦娥的冤屈得以昭雪,凶手被绳之以法。

《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

窦娥的悲剧命运展示了她坚强、正义的精神风貌。

作品通过描绘窦娥的复仇过程,深刻反映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民间的疾苦。

同时,作品还表现了作者对窦娥这一角色的同情和敬意,
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窦娥冤》作为一部古代悲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它以真实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批判了官场黑暗。

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光辉,如窦娥的正直、坚强,以及对正义的执着追求,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之,《窦娥冤》是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古代戏曲,通过讲述窦娥的冤屈与复仇,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面貌,批判了官场黑暗。

简述孔尚任《桃花扇》的叙事内容

简述孔尚任《桃花扇》的叙事内容

简述孔尚任《桃花扇》的叙事内容
《桃花扇》是明末清初作家孔尚任创作的一部古装传奇剧,也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作之一。

全剧共分为五十五出,讲述了南明末年,才子侯方域和李香君(庐山仙子转世)之间的爱情悲剧。

故事始于南明弘光年间,南明军队战败,国运危殆。

侯方域是个风流倜傥的才子,李香君是江南有名的美女。

两人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坠入爱河,并互许终身。

然而,好景不长,时局动荡,侯方域因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南京,与李香君失散。

李香君因思念侯方域,病重不愈,后被一位恶人所害,被迫入了青楼。

侯方域得知这一消息后,痛心疾首,誓言要救出李香君。

然而,当他终于找到李香君时,李香君已经病逝。

侯方域伤心欲绝,最终发奋读书,考取了状元,并在战争中建立了赫赫战功。

但他心中始终挂念着李香君,一直无法释怀。

故事最后,侯方域携带着与李香君的订婚之物——一把桃花扇,归隐山林,以此寄托自己对李香君永
恒的思念和对爱情的忠贞。

整个剧本既展现了深刻的爱情悲剧,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中国古典悲剧审美特点

中国古典悲剧审美特点

中国古典悲剧审美特点中国古典悲剧,是指在中国古代戏曲中,以悲剧为主题的戏剧作品。

在中国古典悲剧中,有着独特的审美特点,这些特点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风格,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解释。

中国古典悲剧的审美特点之一是强调情感的表现。

在中国古典悲剧中,人物的情感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剧中的人物通过情感的表现,来表达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这种情感的表现,不仅仅是通过对白的表述,还表现在人物的动作、神态、音乐和舞蹈上。

这种强调情感的表现,使得中国古典悲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情感震撼力,使观众深受感动。

中国古典悲剧的审美特点之二是追求和谐美。

在中国古典悲剧中,人物形象、音乐、舞蹈、布景等元素都是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的,这种和谐美在中国古典悲剧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中国古典悲剧通过和谐美的表现,使得观众在欣赏戏剧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满足。

第三,中国古典悲剧的审美特点之三是讲究意境的营造。

在中国古典悲剧中,不仅仅要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形象,还要通过场景的设置、音乐和舞蹈的配合,来营造出一种意境。

这种意境可以是悲凉、忧伤、孤独、绝望等,它可以在舞台上通过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手段来表现出来。

这种意境的营造,使得观众在欣赏中国古典悲剧时,不仅仅是欣赏表面上的形式,更是欣赏其中所表现出的内涵和深度。

中国古典悲剧的审美特点之四是强调道德教化。

在中国古典悲剧中,往往是通过人物的悲剧遭遇,来表现某种道德观念的正确性,从而达到教化人们的目的。

这种强调道德教化的特点,在中国古典悲剧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通过悲剧的表现手法,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某种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和正确性,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崇尚和践行这些道德观念。

中国古典悲剧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和谐美、意境营造和强调道德教化等独特的审美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古典悲剧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戏曲艺术形式,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古代戏曲解析长生殿中的悲剧命运

古代戏曲解析长生殿中的悲剧命运

古代戏曲解析长生殿中的悲剧命运长生殿是中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戏曲作品,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悲剧的命运情节深入人心。

本文将从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和唱词表达等方面对长生殿中的悲剧命运进行解析。

一、情节发展长生殿描绘了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悲剧爱情故事。

通过情节的展开,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主人公命运的转变。

故事开始,李隆基为了见到杨玉环,不惜违抗礼法和朝廷规定。

然而,他们的爱情却注定是一段悲剧。

当李隆基因为政治权谋而放弃了杨玉环时,他们已经走到了分离的边缘。

最终,杨玉环在长生殿中以生死相守,选择与李隆基一同殉情。

整个情节的发展,以命运的抉择和不可逆转的结局,展现了悲剧的主题。

二、人物塑造长生殿中的人物塑造十分传神,主要通过行动和唱词等方式来展现他们的命运。

李隆基作为一个君主,面临了政治与爱情、责任与情感的冲突,他的选择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杨玉环则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和忠诚的女性形象,她追随着李隆基,无论是宠幸还是被误解,都没有动摇过对他的爱。

其他配角如武则天和权臣们也在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权谋和背叛成为了推动悲剧命运发展的推动力。

三、唱词表达长生殿中的唱词表达了角色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更深化了剧中悲剧命运的表达。

唐明皇唱道:“上苍若安排,我当得天供”。

他通过歌唱表达着自己作为皇帝的使命与爱情之间的矛盾,展现了他自身的命运选择。

而杨玉环的唱词则更多地表达了她对李隆基的深情和对命运的无奈:“哪知今生会这般,巧她是他。

”她歌声中的悲伤和不舍,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综上所述,长生殿作为一部古代戏曲,通过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和唱词的表达,清晰地描绘了悲剧命运的故事。

观众在欣赏这部经典之作时,会对主人公的命运转折和最终的悲剧结局感同身受,而这也正是长生殿一直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古代戏曲中的情感表达

古代戏曲中的情感表达

古代戏曲中的情感表达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情感表达更是精髓所在。

从最早的“秦腔”到后来的“京剧”、“豫剧”等,每个地区的戏曲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情感体现。

一、爱情在古代戏曲中,爱情是一个重要的情感主题。

无论是男女主角还是配角,他们的爱情总是被生动地表达出来。

在京剧中,有一部经典的爱情剧《红楼梦》。

它描述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

林黛玉情深意重,忍辱含泪,表现出了她对贾宝玉的真挚情感。

而贾宝玉则在感情上非常纠结,他既被林黛玉吸引,又对薛宝钗有感情。

这种情感的复杂和深刻,使得观众们在观看京剧时,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二、友情除了爱情,友情也是古代戏曲中经常出现的情感。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位大圣的友情很让人感动。

他们在取经过程中,经历了种种危险和艰辛。

他们相互敬重、相互扶持、相互协作,形成了一种深厚的友情。

在戏曲中,这种友情的表现吸引了许多人。

三、家庭情感古代戏曲中,家庭情感也很丰富多彩。

比如,在《长生殿》中,杨贵妃和唐玄宗这对夫妻之间的依存、爱恋,让人感慨于爱情无情的残酷。

在《婚姻》这部戏中,男女主角在家庭生活中的磨合与相处,表现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婚姻问题,观众们可以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

四、忠诚古代戏曲中,忠诚也是一种常见的情感。

比如,在《赵氏孤儿》中,赵盾不违心愿,忠诚于晋国国家和家族,对精神世界的坚定贯彻,表现出他的高贵情操和坚定信仰。

观众们可以从中得到德行高尚、信念坚定的启示。

总之,古代戏曲中丰富多彩的情感表达,让人感受到了戏曲的艺术,更让人深刻地领会到了人性的真谛。

这些情感的存在,不仅仅是千年古今文化的交流、沉淀,更是一代又一代人心灵的一种熏陶、教化,对于今天的人也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

传统戏曲的代表作与故事(精选)

传统戏曲的代表作与故事(精选)

传统戏曲的代表作与故事(精选)传统戏曲的代表作与故事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语言艺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

许多经典的传统戏曲作品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享有盛名,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部代表作以及其中的故事内容。

一、《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也是京剧艺术中的重要剧目。

该剧以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为基础,通过集大成者李少春的改编,将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精彩地演绎了出来。

在这个戏曲版本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经典角色都展现了出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令观众如痴如醉。

剧中,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男主角,他纨绔、多情、聪明才智出众。

林黛玉则是一个性格独立、聪明伶俐的女子,与宝玉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

薛宝钗则是一个婉约纯洁的女子,与宝玉的关系也颇具曲折。

故事讲述了贾府的荣辱兴衰、宝玉与黛玉的相爱与宝钗的妒忌之间的纷争和悲剧命运。

京剧版的《红楼梦》以其优美的旋律、精湛的演技和华丽的服饰装点了这个传世之作,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小说中的动人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

二、《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戏曲艺术中具有极高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以孙悟空取经路上的历险与战斗为主线,展现了一个英雄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幽默和惊险的情节。

剧中的主要人物包括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和白骨精等,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形象。

孙悟空作为主角,他机智、勇敢、聪明,善于变化各种形态,战胜恶势力。

猪八戒则是一位食量巨大、调皮捣蛋,却又敢于为人民利益而战斗的英雄。

剧情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与妖魔鬼怪的战斗,以及他们的友谊和团结。

京剧版的《西游记》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彩的武术演绎,使得这个充满了奇幻和冒险的故事更加具有震撼力。

观众可以在舞台上亲眼目睹孙悟空的“变”、猪八戒的“食”以及其他各种精彩的场面。

三、《梨园春》《梨园春》是中国戏曲经典之一,它是一部集合了京剧、昆剧、黄梅戏等多种戏曲表演形式的大型音乐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简介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之一,也是中国戏曲中最著名的爱情故事之一。

故事发生在中国南北朝时期,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位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悲剧。

他们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梁山伯,是故事中的男主角,是一位富家公子,聪明机智,心地善良,有一颗热爱文学的心。

祝英台,是故事中的女主角,是一位名门闺秀,聪明美丽,性格温婉,善良贤淑。

两人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相知相恋,他们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文学中被传颂千古。

然而,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并不被世俗所认可。

由于家族的原因,祝英台被迫嫁给了他人,与梁山伯无法共度一生。

两人的爱情遭受到了严重的阻挠和挫折,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祝英台被迫嫁给了他人,梁山伯在心碎之下悲痛欲绝,最终病倒身亡。

而祝英台在得知梁山伯去世的消息后,也选择了自尽,两人在黄泉路上终于相聚。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爱情的悲壮和坚贞。

他们的爱情被家族、社会的利益所束缚,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然而,他们的爱情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不仅在中国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对后世的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梁祝的爱情故事都是不朽的经典,被后人传颂不衰。

总的来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展现了爱情的伟大和坚贞,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个故事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的宝贵财富,它将永远在人们心中闪耀。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悲剧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悲剧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悲剧批评的钟摆已‎经再次向回摆‎,有迹象表明中‎国古代文学正‎在重新受到世‎人的青睐。

据说时下国外‎正在流行中国‎古代文学热,尤其是古代戏‎曲在西方呼声‎更高。

我们很以此为‎荣。

中国古代戏曲‎在这次热潮中‎能够导夫先路‎是不足为奇的‎,因为戏剧的真‎正力量,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说,是不倚靠表演‎或演员的,戏剧也能适应‎那些兴趣并不‎仅在演出和奇‎观上而有其他‎特别要求的多‎数人。

此外,兰姆谈风俗喜‎剧时所用的那‎个词“做作”,可以用来形容‎我国古代戏曲‎。

对于耽于单调‎乏味的现实主‎义和令人厌倦‎的社会问题剧‎的西方读者来‎说,就像看多了平‎内罗和琼斯的‎感伤剧再看巴‎利的愉快幻想‎一样,中国传统戏曲‎能够令他们耳‎目一新。

无论我国古代‎戏曲作为舞台‎表演或作为诗‎有什么价值,但作为戏剧而‎言,它们都不能同‎西方的戏剧名‎作相媲美。

不管对古代作‎家怀有多大的‎敬意,我们有时不得‎不重复枯立治‎在评论博蒙特‎和弗莱泽时所‎希望的,他们不应当写‎戏剧而应当去‎写诗,而诗在广义上‎也包括“词”和“曲”。

我这样说并没‎有任何偏见,我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喜爱不‎输任何人,如果中国古代‎作家和现代作‎家之间爆发论‎争的话,我肯定站在天‎使和古代作家‎这一边。

戏剧艺术的最‎高形式当然是‎悲剧,然则正是在悲‎剧方面,我国古代并没‎有一位成功的‎剧作家。

除了喜剧和闹‎剧外,我们那些严肃‎的剧目都应该‎被归为传奇剧‎。

这种戏没有表‎现单一的主导‎激情,却表现出一串‎松散地连续着‎的激情。

所搬演的多是‎因果报应,其中感伤与幽‎默的场景有规‎律地交相更替‎,借用《雾都孤儿》里一个家常比‎喻,犹如一层层红‎白相间的五花‎咸猪肉。

对于悲剧的感‎觉,那种因崇高所‎致的痛苦,“啊!我胸中有两个‎灵魂!”的感觉和对小‎善翻成大恶的‎认识,在戏里都极少‎表现。

确实有不少古‎代戏曲结尾的‎调子是悲哀的‎。

但是敏感的读‎者极易将其与‎真正悲剧区以‎别焉:顾曲既毕,全无激情过后‎的平静,或者如斯宾诺‎莎所谓对内在‎命运的默许;与之相反,却被一种剧烈‎的、郁闷的、失落的甚至自‎身意欲隐藏的‎悲痛所折磨。

明代戏曲《长生殿》中的悲剧命运

明代戏曲《长生殿》中的悲剧命运

明代戏曲《长生殿》中的悲剧命运1. 导言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而《长生殿》则是其代表之一。

该剧以历史传说为蓝本,讲述了唐宪宗李纯和绕梁皇后杨玉环的悲剧爱情故事。

在这个演绎中,主要角色面临着种种困境和命运的抉择。

2. 背景介绍2.1 剧情概述《长生殿》以唐初政治、朝廷内斗、宫廷生活为背景。

杨玉环因其美色被选入宫廷,成为李纯的侧妃,并引起了皇后嫉妒与阴谋诡计。

2.2 戏曲形式《长生殿》属于北京戏曲(或称京剧),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

通过唱、念、做、打等动作,将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3. 悲剧命运刻画3.1 杨玉环:从美貌到沦落杨玉环是《长生殿》的女主角,她初入宫廷时美貌动人,但在宫廷斗争中却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她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最终被赶出宫廷并沦落为民间妓女。

3.2 李纯:权力与爱情的挣扎作为帝位继承者,李纯面临着政治权力和爱情之间的左右抉择。

他痛苦地面对着对杨玉环的爱意与皇后的威胁,最终选择了自保而背叛了爱情。

3.3 皇后:阴谋与报复作为皇后,她一直怀有强烈的嫉妒心理,并积极策划了陷害、欺骗和迫害杨玉环的行动。

她手段毒辣、心机深沉,在悲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4. 命运和社会背景4.1 社会等级制度明代社会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人们命运往往受到其所处等级和身份的限制。

这种社会背景在《长生殿》中得到了体现,角色们的命运几乎被社会等级体系所决定。

4.2 政治权谋明代朝廷政治斗争激烈,各种阴谋诡计层出不穷。

这些政治权谋也间接地影响到了主要角色的命运走向,使他们不得不通过权力的抉择来面对自己的命运。

5. 结论《长生殿》作为一部明代戏曲,在刻画人物悲剧命运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杨玉环、李纯和皇后三个主要角色通过对爱情和权力之间进行选择和抉择,去追求自己命运中真正想要的东西。

然而,他们最终都受到了社会背景、政治斗争和阴谋诡计的束缚与伤害,无法逃脱命运之轮。

这部戏曲通过缜密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将人性、爱情、权力和社会背景相融合,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悲剧批评的钟摆已经再次向回摆,有迹象表明中国古代文学正在重新受到世人的青睐。

据说时下国外正在流行中国古代文学热,尤其是古代戏曲在西方呼声更高。

我们很以此为荣。

中国古代戏曲在这次热潮中能够导夫先路是不足为奇的,因为戏剧的真正力量,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说,是不倚靠表演或演员的,戏剧也能适应那些兴趣并不仅在演出和奇观上而有其他特别要求的多数人。

此外,兰姆谈风俗喜剧时所用的那个词“做作”,可以用来形容我国古代戏曲。

对于耽于单调乏味的现实主义和令人厌倦的社会问题剧的西方读者来说,就像看多了平内罗和琼斯的感伤剧再看巴利的愉快幻想一样,中国传统戏曲能够令他们耳目一新。

无论我国古代戏曲作为舞台表演或作为诗有什么价值,但作为戏剧而言,它们都不能同西方的戏剧名作相媲美。

不管对古代作家怀有多大的敬意,我们有时不得不重复枯立治在评论博蒙特和弗莱泽时所希望的,他们不应当写戏剧而应当去写诗,而诗在广义上也包括“词”和“曲”。

我这样说并没有任何偏见,我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喜爱不输任何人,如果中国古代作家和现代作家之间爆发论争的话,我肯定站在天使和古代作家这一边。

戏剧艺术的最高形式当然是悲剧,然则正是在悲剧方面,我国古代并没有一位成功的剧作家。

除了喜剧和闹剧外,我们那些严肃的剧目都应该被归为传奇剧。

这种戏没有表现单一的主导激情,却表现出一串松散地连续着的激情。

所搬演的多是因果报应,其中感伤与幽默的场景有规律地交相更替,借用《雾都孤儿》里一个家常比喻,犹如一层层红白相间的五花咸猪肉。

对于悲剧的感觉,那种因崇高所致的痛苦,“啊!我胸中有两个灵魂!”的感觉和对小善翻成大恶的认识,在戏里都极少表现。

确实有不少古代戏曲结尾的调子是悲哀的。

但是敏感的读者极易将其与真正悲剧区以别焉:顾曲既毕,全无激情过后的平静,或者如斯宾诺莎所谓对内在命运的默许;与之相反,却被一种剧烈的、郁闷的、失落的甚至自身意欲隐藏的悲痛所折磨。

为了感知其间的不同,不妨将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娄巴特拉》和德莱顿的《一切为了爱》与白仁甫《梧桐雨》和洪昇的《长生殿》加以比较。

两出中国戏曲所表现的唐玄宗、杨贵妃故事,就像是两出英国戏剧所表现的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的故事。

并且两个故事都是由爱情而导致“穷途末路”。

两出中国戏曲和《安东尼与克娄巴特拉》有特别相似之处,因为它们都放弃了舞台上时间与地点的一致性;并且在所有这些戏的前半场,完全没有悲剧场面和悲剧事件;它们都如田园诗那样开场,而结局竟如此不同!读两部中国戏曲,我们没有从个人同情上升到更高的体验层面。

《梧桐雨》中敏锐的抒情性和《长生殿》中能激发美感的动人奢华,对其自身而言,都再好不过,但是未宜将其与悲剧力量混为一谈。

它们在结尾留给我们的不是和谐与完成,而是因对剧中人遭际的同情而削弱了的隐隐心痛,和对一些如安慰、支持和更靠近精神需求的东西的呼喊。

这确实远离了直接的悲剧体验,如I.A.瑞恰兹先生在《文学批评原理》中的妙论所云那样:“处于不需安慰,不需胁迫,独立和自给自足的状态。

”由是可知,一种体验适堪与另一种同等宝贵,但一种体验所具有的感受却不可能与另一种相同。

这些中国戏曲留给读者的是对更美好事物的向往,而不是对万物有更悲惨结局的感觉。

其戏剧结构加深了这种印象。

大幕不在主要悲剧事件上落下,而落在悲剧事件所产生的后果上。

悲惨时刻所产生的最高热情和最深痛苦,似乎在缓缓的落幕当中退去。

这好比是颤音或呜咽的扩开,产生了奇特效果。

意味深长的是,在《梧桐雨》中,杨贵妃在第三折已死,剩下整整一折来表现唐玄宗的哀诉、苦思和他那颗残破的心被无助的忧伤所吞噬;在《长生殿》里,杨贵妃死于第二十五出只是为在第五十出的重聚预做准备(多少与华兹华斯诗中普罗忒希勒和罗达米亚的方式一致)。

更重要的是,人们无法从对悲剧人物的可怜的个人同情中升华。

因为这些人物并未伟大到使我们与之保持相当的精神感应距离。

悲剧性缺陷存在着,它并不刻意于与任何个性影响或人物力量产生鲜明对比。

例如,两出戏中的唐玄宗本质上都是懦弱、失败、极度自私、好色的,不做任何抗争地随波逐流。

他没有内心的冲突。

他因宠爱杨贵妃而失去了江山,为夺回江山又抛弃了杨贵妃。

他的个性不足以把爱与江山这两个方面紧紧地扯在一起,他甚至没有两全其美的意识。

在白仁甫的剧里,他似乎是个懦夫和无赖。

当叛军要求处死杨贵妃时,他说:“妃子不济事了,寡人自不能保。

”杨贵妃哀求救命,他回答说:“寡人怎生是好!”杨贵妃最终被叛军带走时,他又对她说:“卿休怨寡人!”我们不爱夸口说大话,但这些话却是过于轻慢了,他自知有过,任何评论都是多余的。

在洪昇的剧里,唐玄宗的态度更加无耻。

杨贵妃勇敢赴死,但唐玄宗却不让,说为了爱宁可不要江山。

可是,在说了一些模棱两可的话后,他还是把她交给了叛军。

临别时却说:“罢罢,妃子既执意如此,朕也做不得主了。

”公正地说,唐玄宗讲这些话时含泪跺脚,是动了感情的。

但是,把这些话与莎士比亚剧中安东尼的话比较一下:“让罗马在台伯河里融化吧,让宽敞的帝国拱门倒塌吧!这里是我的空间。

” 或与德莱顿剧中安东尼那更平实的话语比较:“带走一切吧,这个世界对我来说一钱不值。

” 当然,把如此根本不同的东西拿来比较,简直是一种过失。

遭遇灾难时对生活中的残忍还抱有希望,在不幸中还尽量享乐,这绝不是悲剧。

我很清楚,按照历史事实,唐玄宗没有如安东尼一样死去。

但我的看法是,即使他不死,也有许多悲剧因素,而剧作家们却未能据以创作出能够给我们以充分悲剧经验的剧作。

因此,我恕不同意(虽然并不很自信)已故中国古代戏曲专家王国维的见解。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

就其存者言之,如《汉宫秋》、《梧桐雨》……等,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困终亨之事也。

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

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说见第十二章《元曲之文章》)。

我们前已论及《梧桐雨》。

正如奥古斯丁·毕雷尔妙语所云:“衡量绳子的强度不能看其最粗之处而要看其最细之处,而评价诗人则要看其最得意之时。

”因此,我们将对被王国维称为“最有悲剧之性质”的两出戏曲进行检验。

假使我们可能加以辨别的话,王国维对这两出戏曲所作评论中有三条大可商榷:第一,它们是伟大的文学杰作。

这一点,我们衷心赞同。

第二,它们是伟大的悲剧,因为主人公坚持灾难性意愿。

这一点,我们有所保留。

第三,它们是伟大的悲剧,就像我们说《俄底浦斯》、《奥赛罗》以及《贝蕾妮斯》是伟大的悲剧一样。

对此,我们恕不同意。

当然,王国维这种植根于主人公意志的完整悲剧观似乎明显是高乃依式的,而他所构想的悲剧冲突比起高乃依则少了人物内心的冲突。

以《熙德》的罗德里克为例,无论如何马虎塞责,高乃依有时还是触及了荣誉与爱情间的猛烈对抗的。

鉴定布丁的办法就是去吃它,还是让我们对这两出戏逐一作些简要的考论。

先看《窦娥冤》。

潦倒不堪的穷秀才窦天章要进京赶考,为了抵偿旧债,将女儿窦端云送给寡妇蔡婆。

八年后,窦娥与蔡婆的儿子成亲。

两年后,她的丈夫死于肺病。

恶棍张驴儿觊觎她,但她坚守从一而终的传统道德信条而不肯答应。

最后,张驴儿毒死其父,诬称她是凶手。

于是就有了血凝白练的法场戏:为了使婆婆免受怀疑,窦娥一人承认所有指控,她被判死刑。

临斩前,她祈求苍天可怜降给人间亢旱三年。

这些发生在第三折。

第四折,离家多年的窦天章任提刑肃政廉访使,重审此案并为窦娥之死昭雪。

主要剧情概略如此。

在最后一折中,特有的因果报应对于我们被伤害的感情很有安抚作用,但重要的问题是:它加强悲剧事件了吗?即使我们暂时放弃这个问题,抛开第四折不论,我们能说前三折给我们留下了“处于不需安慰,不需胁迫,独立和自给自足状态”的完整悲剧印象吗?任何人只要用心想一下都会说不。

人们的感觉是:窦端云的品格是如此高尚和完美无缺,她的死是如此悲惨,冤案强加于她是如此令人不能容忍,以至于第四折不可避免地要调整平衡。

换句话说,作者已经设置了这种情节,使这出戏只能是以因果报应而不是以悲剧结束。

为什么?窦端云之死既不是她有什么过错,也不是命运注定。

对于她的性格中可能有的悲剧缺陷,剧作家已经视而不见,并且最终希望我们也作如是观。

剧作家当然对她寄予同情,我们评判她是有道德的,甚至上天和命运也站在她一边———让亢旱三年和六月飞雪的预言应验。

老天惩治了浪荡子,然则为何要有那么多的因果报应?此外,剧中所表现的悲剧冲突纯粹是外在的。

她初心不改:始终保持对已故丈夫的忠贞和对新求婚者的厌恶。

她抗拒恶棍,以全副心力迎接挑战。

在这种情形下,保持主人公的意志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

然而,通过展示窦端云爱惜自己生命与拯救婆婆的愿望之间的内心斗争,也许会构成内在的悲剧冲突。

意味深长的是,剧作者没有把握住这一点。

我们对《窦娥冤》的批评也多少适用于《赵氏孤儿》。

这出戏的主人公是赵家的医人程婴,他牺牲自己的孩子,保住了赵氏孤儿,最后鼓励他向坏人报了仇。

这出戏的结局是十足的因果报应和大团圆:坏人受酷刑后毙命,孤儿找回了失去的一切,程婴的牺牲也得到报答。

这里的悲剧冲突更激烈、更内在些。

程婴在亲子之爱和痛苦的奉献职责之间的自我分裂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但不幸的是,亲情与责任之间的竞争力并不匹敌,很明显,其中一个不难战胜另一个。

程婴显然认为(而且剧作家也希望我们同他一起认为)尽责牺牲比沉溺父爱更加正当———“若再剪除了这点萌芽,可不断送他灭门绝户?”这里的斗争并不激烈,紧张的悲剧对抗突然中止,天平朝向一边倾斜。

这在公孙杵臼身上表现得非常清楚,他舍命救孤,毫不犹豫地在爱与责中做出了抉择。

这出被认为“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剧作,是在身体的实现中完成,而不是在精神的消耗中结束的。

我要赶紧补充说明,做出这样的批评丝毫不是要否定《赵氏孤儿》是一出非常感人的戏,它显然比《窦娥冤》更具有悲剧力量。

按L.A.李德博士的说法(他在《美学研究》中对悲剧所作的明晰论述,使我获益匪浅),悲剧有两种主要类型:第一种,重在性格塑造。

第二种,命运本身就能吸引注意力。

莎士比亚属于第一种,希腊悲剧属于第二种。

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悲剧的那些中国古代戏曲,只能算是莎士比亚式的。

像莎剧一样,它们不实行三一律,并强调性格和对邪恶境遇的反应。

但它们不是悲剧,因为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剧作家对于悲剧性缺陷和悲剧冲突的观念不正确。

已故的欧文·白璧德在《卢梭与浪漫主义》中一条关于“中国原始主义”的注解中,把悲剧的缺乏归结为中国人身上缺少“伦理上的严肃性”。

这个说法太含糊其辞,需要做些解释。

白璧德的意思可81.3.能是指本文开头所谈及的“做作”。

如果我们上文的分析完全正确,那么,这个缺陷就起因于等级制度下的特定道德秩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