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史重点
外国教育史复习重点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一、教育思想1、各位教育(思想、理论、实践)家的代表作、代表观点?苏格拉底代表作:代表观点:1、哲学观:有神论者生活目标:劝人为善。
2、教育观教学目的:美德,培养治国人才教学内容:关于人的心灵的学问,教人趋善。
<1>四德——智慧、正义、勇敢、节制<2>提出的重要命题:美德即知识<3>思考是道德的关键。
“思想着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教育的关键:使人学会清晰地、准确地、无偏见地思维。
教学方法:问答法(产婆术)<1>两步:讽示------产婆术 ;提出问题激发思维——修正错误归纳概念<2>是归纳法,可训练逻辑思维,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总结规律<3>是启发式教学法的前身。
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爱弥儿》《民主主义与教育》代表观点:1、哲学观<1>是欧洲古代第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创建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2>哲学基石:理念论<3>理念:一类事物的共性,指通过理性所认识的事物的共相、一般的概念。
<4>理念是事物的原型,事物是理念的摹本,理念先于事物而存在.<5>两种世界:现象世界(可见世界);理念世界(可知世界)理念是真实的,具体事物不是真实的。
<6>回忆论:“知识即回忆”2、政治社会观:<1>理想国是一种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共产主义国家。
<2>三阶层:<3>四伦理原则:正义、智慧、勇敢、节制<4>两类制度的保证:共产主义制度+教育制度3、教育思想<1>教育观:教育就是使心灵纯化、指向理念、复现理念。
○1人之优劣,决定于遗传+教育。
○2教育有着巨大的社会作用。
○3国家负责教育,统一学制。
<2>教育目的:复归人的自然本性,培养执政者、军人和劳动者。
<3>教育制度:○1男女平等受教育。
外国教育史 期末复习资料 重点
第一章奴隶社会的教育一、比较雅典与斯巴达教育的异同雅典与斯巴达教育既有相同点也各具特色。
◆相同点:教育权为奴隶主垄断;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军事体育操练放在首位。
◆不同点:雅典注重人的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斯巴达只有单调的军事训练,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斯巴达的教育皆由国家创办,雅典除国立体育馆与军事训练团外皆由私人创办。
二、智者及其对教育的影响1、智者的含义: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希腊出现第一批职业教师,他们周游各个城邦,专门教人以雄辩术和其他科学知识并收取学费,是“三艺”学科的创立者。
2、智者的教育影响: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扩大了教育对象,扩大了教育内容,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的预备教育);对教育理论的影响(智者的教育思想包含了全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教育与政治、道德的关系;教育的作用等。
)三、苏格拉底法这种方法并不直接将各种知识交待给学生,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从他的引导和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四、柏拉图《理想国》中设计的金字塔式的教育制度0~3岁,由女仆照顾3~6岁,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幼儿教育7~16岁,进入初等学校接受普通教育,(情感教育——节制的顺民)17~20岁,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意志教育——勇敢的军人)(第一次考试)21~30岁,智慧教育阶段——理智的官吏(第二次考试)31~35岁,继续学习——重要官吏36~50岁,经十五年实践锻炼——哲学王,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
五、亚里士多德的教育阶段论1、教育阶段论--“效法自然”0~7岁,学前教育阶段。
5岁以前不应要求儿童学习课业或工作;游戏、讲故事是主要的学习方式;注意儿童的语言。
7~14岁,初级教育阶段。
教给儿童“真正必需的有用的东西”,而不是“一切有用的东西”。
以情感道德教育为主,实施和谐发展的教育。
14~21岁,高等教育阶段。
学习哲学与科学,主要发展学生的理智灵魂,以智力教育为主,以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发展人的理智——理性教育。
中外教育简史重点
1.夏商两代是我国奴隶制阶段国家旳形成与发展时期。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3.孟子有关教育作用旳论述;孟子觉得教育旳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好旳政治还不如好旳教育。
教育在人旳发展中旳作用是“求放心”。
教育旳目旳“明人伦”。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荀子注重《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旳传授。
而诸经之中,荀子尤重《礼》《乐》觉得礼是自然与社会旳最高法则。
5.《大学》提出教育旳目旳是三大纲,三大纲旳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提出八条目,八条目旳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豫时孙摩:豫避免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时: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孙: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摩: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7.正始年间何晏王弼,道家和儒学相结合产生新学——玄学,浮现了多元化。
汉代旳注重章句训诂变为注重义理称为魏晋经学。
8.宋代在入学法杖旳历程中,理学产生。
周敦熙和朱熹标志着理学旳开端和完毕。
周敦颐提出吸取佛道入儒学。
9. 汉代太学旳创立,标志我国封建官学制度旳建立。
得力于董仲舒和公孙弘。
10. 宫邸学、四姓小侯学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因素: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获得此名, 11.私学:马融东汉名儒,郑玄。
汉代私学就其限度说有小学(书馆、学馆、书舍)和专经(经管、精舍、精庐)阶段旳辨别。
相称限度:专经相称于太学,小学相称于小学限度。
其中蒙学占更重要旳低位12.孔颖达精通儒学13.隋唐时期佛教私学很流行;宋元明清私学分为蒙学和经管;蒙学教育:是以授书、背书和写字为最基本旳内容,教学中强调牢固记忆和基本训练及培养小朋友符合封建伦常道德旳品质和习惯。
14.《三字经》宋王应麟;《百家姓》宋初人;《千字文》梁武帝周兴嗣15.封建社会选士制度旳形成是从汉代开始旳。
汉代察举最重要旳是“贤良方正”和“孝廉”两科16.察举中多以选拔经学之士为主,童子科、选拔13-16岁。
中外教育简史 复习要点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1、远古教育的起源: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教育特点主要有: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
3、学校的产生: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即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明显的分工;科学和文化有较大的进步,特别是文字的记载和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的形成。
4、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在教育方面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校构成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
西周的学校大体可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
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乡学”有庠、序、校、塾。
西周奴隶制官学的课程内容,前期与后期有所不同:前期尚武;后期重文。
大学与小学也有所不同:大学主要是学习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小学主要是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
西周初期,因为政权立足未稳,需要加强军事实力,所以,西周初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练兵习武,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士。
5、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在我国夏、商、周三代,文化教育完全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奴隶根本没有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
当时,所有一切文化典籍都深藏在天子、诸侯的宫廷之中,由专门担任文化事务的官吏世袭保管。
这些官吏,同时又是负责教育贵族子弟的教师。
奴隶社会这种宫廷学校典章做教材、官吏兼教师的情况,就是后人称谓的“学术官守”或“学在官府”。
6.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学校教育由奴隶制的国家机器直接控制和操纵;学校教育的大门只朝奴隶主贵族的子弟开放;学校教育只能培养维护奴隶制的各种统治人才;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他们所需要的武功。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私学兴起: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在奴隶制官学衰废的情况下,当时兴起了一种崭新的办学形式,即私学。
外国教育史考研重点教学提纲
外国教育史考研重点外国教育史考研重点1、智者(诡辩家,智术之师):指古典时代一批收费传授辩论术和其他知识,并以此为职业的巡回教师,是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
最早确立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2、苏格拉底方法(问答法,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或教学中形成的由讽刺、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方法。
3、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联系,人的行为善恶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相关的知识。
4、柏拉图:创办学园,著作《理想国》,学习即回忆。
《理想国》:是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最为重要和伟大的著作之一。
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大美德。
5、亚里士多德:创办吕克昂哲学学校;灵魂论(植物、动物、理性灵魂);自由教育七艺。
6、昆体良:古罗马帝国初期的雄辩家和教育家。
《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部专门以教育为题材的教育学著作。
7、基督教教育的特点:教育目的宗教化;教育内容神学化;教育方法原始机械。
8、骑士教育:是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目的在于培养骑士阶层。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培养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社会实用性人才。
9、城市学校(行会学校)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总称。
10、中世纪大学:12世纪左右兴起的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
是由教师和学生组合的团体,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11、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人文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12、维多里诺:快乐之家,人文主义教育家13、公学:英国公众团体集资兴办的私立贵族学校。
14、贝尔—兰开斯特制(导生制)由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开斯特所创。
教师对导生教学,由导生教学生,缓解教师奇缺的压力,但造成教育质量下降。
15、福斯特法案1870《初等教育法》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标志着英国国民初等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
16、巴特勒法案《1944年教育法》《1988教育改革法》强化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
17、泛爱学校:巴西多德国。
中外教育史复习重点
第一讲1.第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第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
我国长期沿用。
2.中国:最早的学校有两种①成均,五帝时代。
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②庠,虞舜时代。
兼有养老,藏米之所,有大学小学之分。
古埃及:①宫廷学校。
专为皇家,贵族子弟开设的教育场所。
②僧侣学校。
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有很高的地位③职官学校。
主要培养从事某种专项官吏,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教育方式为以吏为师。
④文士学校。
目标就是训练能够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并具备充任官吏基本条件的人,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
收费。
古印度:①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②古儒学校: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
婆罗门的教育③佛教教育。
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
场所为寺庙,目的为培养僧侣。
学习内容为佛经经典。
3.西周的教育制度:⑴家庭教育。
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⑵小学教育。
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基本技能的基本训练。
⑶大学教育。
有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体现了西周教育的等级性。
学程为九年。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
重视礼乐射御。
大学的教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的进行教学活动。
⑷乡学。
教育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以德行艺”为纲,实行定期考察和推荐。
外教史人物观点记忆顺口溜
外教史人物观点记忆顺口溜一、夸美纽斯夸美纽斯主张教育应该适应自然,强调儿童的天性发展。
他提倡直观教学和游戏教学,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品德和兴趣。
同学们可以参考以下顺口溜来记忆他的观点:“小宝贝,爱学习,游戏教学好有趣。
”二、洛克洛克主张绅士教育,他认为绅士不仅要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等素养,还需要拥有强健的身体。
他提倡体育与智育的结合,认为身体与心智相辅相成。
顺口溜为:“洛克绅士身体好,体育智育都不少。
”三、卢梭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顺应自然的教育,反对过于刻板和规矩的教育方式。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个体。
顺口溜为:“卢梭主张自然走,教育要顺应儿童。
”四、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是情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情感教育和爱的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充满爱心和关怀,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顺口溜为:“裴斯太洛齐爱生活,教育要充满关怀。
”同时,他提倡“教育心理学化”,强调教育应该与儿童的自然发展相结合。
顺口溜为:“裴斯教育心理学,发展自然少不了。
”五、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纪律性。
他认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和权威,学生应该听从教师的指导。
顺口溜为:“赫氏教师权威大,学生纪律要牢记。
”六、杜威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教育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反对传统教育的束缚。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具有适应社会能力的人,顺口溜为:“杜威实用和实践,适应社会真本事。
”杜威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经验中心,认为教育应该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相结合。
顺口溜为:“杜威儿童中心行,活动经验少不了。
”当然,除了以上的顺口溜记忆法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其他的记忆方法来帮助我们记忆外教史人物的观点。
比如利用关键词记忆法、图表记忆法、故事记忆法等等。
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和记忆,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外教史知识点。
以上就是《外教史人物观点记忆顺口溜》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外教史汇总
外教史第一章一、斯巴达教育的特点1、教育由国家控制2、教育具有阶级尾性3、教育目的是培养英勇果敢的保家的战士。
4、教育内容只重视体育,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5、教育方法是野蛮和鞭笞6、重视女子教育。
二、简述雅典教育的特点1、教育不完全由国家控制2、教育具有阶级性3、教育目的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国家公民4、不但重视体育教育,而且重视文化教育5、教育方式同斯巴达比要温和的多6、轻视女子教育三、智者:又称诡辩家,是指一种收费传播辩论术和其他知识,并以此为职业的巡回讲师。
智者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学会从事政治活动的本领,即训练公民和政治家。
智者的贡献有:1、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2.确定了教育内容和方式:确定了前三艺:文法、修辞额辩证法3、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家4、智者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工作的职业化5、他们是早期的人文主义智者的出现不仅直接促进了希腊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希腊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四、美德即知识:美德即知识,德行可教。
知识、智慧与道德具有内在联系。
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相关的知识,从“智德统一”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
通过传记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完善道德的人。
知识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近代教育性教学的雏形,打破了贵族阶级的道德天赋理论,有进步意义五、苏格拉底法:又称问答法,产婆术,苏格拉底在研究哲学与讲学中,行成了由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方法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诘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归纳:从各种具体事务中找到十五的一般共性和本质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事物的普遍概念优点是不灌输、不强加、自然而然;缺点是对受教育者的要求较高六、学习即回忆:柏拉图所持的一种学习与认识的理论,他认为学习并非是从外部得到什么知识,而是灵魂对已认识而遗忘的理念世界的回忆。
外国教育史重点
1.导生制:即由教师先对学生中年龄较大、成绩较好的学生施教,然后再由他们转教给其他学生,代替教师的职责。
2.耶稣会教育:3.教育即生活:批评当时学校教育既脱离儿童生活、使儿童儿童在学校受压抑,又脱离社会生活、跟不上社会变革的节拍。
有两层含义: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使学校生活能和整个宏观社会生活的节拍相一致,更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而成为儿童的生活。
2.学校即社会☺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平衡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4统一劳动学校:为彻底改革革命前人民无权受教育,以及学校不平等、双轨制、教育脱离劳动等现状,从1918年夏天起苏俄开始讨论建立新学校制度的问题,并于当年10月通过了《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基本原则》(又称《统一劳动学校宣言》)20.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理论是一个将教育与教学统一在一起的教育理论,它延续了基于历史上将知识与道德两者结合的传统。
教育性教学的主要观念包括:1)教学和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2)教育和教学的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3)决定教学具有教育性的主要因素在于强化教学工作中的教育目的性;4)对于教育性教学来说,一切取决于其所引起的智力活动。
5智者:原本泛指有智、有才之人,自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始,智者逐渐被人用来专指那些向人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科学知识,并收取一定学费谋生的人,因此也可以把智者视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
6终身教育:是指持续一生的教育过程,也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总和,还意味着社会应为受教育者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教育机会。
7“七艺":把文法、修辞、逻辑和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并称为“七种自由艺术”。
8教育性教学:是一个将教育与教学统一在一起的教育理论,它延续了教育历史上将知识与道德两者结合的传统。
9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游戏和作业创造的一套教学用品,以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
其主要由不同形状和颜色组成的一系列玩具,前两种供三岁以前的儿童使用,后六种供三岁以后的儿童使用。
外国教育史考试重点
外国教育史考试重点一、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1、教育无产阶级性,教育平等,对儿童实行公养公育2、教育与生产劳动生活紧密相连,以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同时也传授社会意识。
3、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还处于原始状态,没有文字、教科书、学校以及专职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成人的榜样、讲述、奖惩,以及儿童自己的活动、观察、模仿。
在原始社会末期,教育开始分化,性质发生变化,并产生文字以及学校的萌芽。
二、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古希伯来的教育1、古巴比伦的文士教育:苏美尔时期的学校是一种专门培养“文士”或“书吏”的机构,因此被称作文士学校,而这种教育被称为文士教育。
文士教育一般可以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在初级阶段苏美尔文的学习是教育的基础,接受完初级教育的青年,将取得初级文士的资格,此后被政府部门接受高级阶段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学习掌握各种实用知识和技能。
文士教育中的学习相当的单调,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当的严格,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教师就会施以惩罚。
2、古埃及的学校类型:宫廷学校;宫廷学校是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即分别被委任为官吏。
僧侣学校;是中王国以后出现的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
官职学校;创办于中王国时期,训练一般的从事某种专项工作的官员,修业期12年。
文士学校;主要培养能够熟练运用文字从事写作以及计算功能的人,此学校较僧侣学校官职较低,招收人数多,对出生限制稍宽,修业期有长有短。
3、印度教育的类型:婆罗门教育;在佛教兴起之前,教育婆罗门教所掌控,我们称之为婆罗门教育,婆罗门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
教育对象主要为婆罗门高级种姓。
早期婆罗门教育的教育活动主要在家庭中进行的,公元前8世纪后,随着文化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半载家庭中的学校,被称为“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
311教育学《外国教育史》笔记
第三部分外国教育史学习要求:1.外教史部分以近代和现代史为重心;2.外教史包括思想、制度和实践三块内容,主要以思想和制度为重心;3.注意国别之间的差异。
中国教育史逻辑框架图:外国教育史第一章外国古代教育第二章外国近代教育第三章外国现代教育一、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了解即可)巴比伦教育古代埃及教育古代印度教育二、古希腊教育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智者、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古罗马教育西塞罗的教育思想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四、西欧中世纪教育基督教教育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宫廷学校、骑士教育)中世纪大学城市学校五、拜占庭与阿拉伯教育拜占廷教育阿拉伯教育(一)斯巴达和雅典教育(古风时代的教育)1.斯巴达教育斯巴达教育城邦性质公元前8世纪建立的军事专制城邦教育制度由国家统一管理教育目的培养勇敢忠诚的战士教育内容以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教育为主,如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秘密服役教育阶段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实行严格的新生儿体格检查,合格的才允许抚育,不合格的弃于荒野。
第二个阶段,受国家严格监督的家庭教育。
第三个阶段,公共教育(7-28岁和18-20岁两个阶段。
)教育方法集体教育、体罚、实践练习教育对象女子接受与男子同样的教育内容教育特点1.教育具有阶段性2.教育完全被国家控制,并视为国家的事业3.以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教育为主,对文化知识不重视4.重视子女教育缺陷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不重视个人的智慧和个性2.雅典教育雅典教育城邦性质公元前7世纪形成的民主共和制城邦教育制度由国家与社会共同管理教育目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教育内容五项竞技、音乐(包括阅读、书写和计算以及其他文化知识),舞蹈、道德教育阶段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家庭教育(7岁前);第二个阶段是文法学校和琴弦学校学习(7岁之后);第三个阶段是体操学校教育(13岁后);第四个阶段是体育馆教育(15岁左右);第二个阶段军事训练团教育(18岁)教育方法个别教学、启发式教学教育对象男性教育特点1.教育具有阶段性2.重视体、智、美和谐发展3.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4.忽视女子教育。
外国教育史重点整理
一、古典时代的教育(斯巴达、雅典):以斯巴达和雅典为代表的城邦时代二、斯巴达的教育(1)教育背景(军事化的农业国家;由严重对立的三个社会阶层构成的国家)(2)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3)实行严格的体检制度,以保证体质上的优越性。
(4)教育阶段及内容:7岁以前,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的教育。
7岁-18岁男子进入教育机构,主要学习“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并接受严酷的训练。
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
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在国家边境沿线驻扎,开始接受实战训练。
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5)重视女子教育。
(6)斯巴达人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而不关注文化知识的学习(7)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体格强壮的战士三、雅典的教育(1)民主化的商业社会(2)高度重视教育,盛行私人办学(3)教育阶段及内容: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
7岁以后,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男孩则开始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
13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文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接受各种体育训练:游泳、舞蹈、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
15、16岁,大多数公民子弟开始从事各种职业,少数显贵子弟进入国立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
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属于预备公民阶段。
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获得完全的政治权利。
(4)雅典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
请思考: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的差异表现为哪些方面?四、西方三杰———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一)论教育国家管理(①国家控制教育,公养公育,培育人才。
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长官。
③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二)论早期教育:孕妇应经常散步,并接受培训。
3岁之前,儿童由女仆照应其衣食起居,由国家最优秀的公民来监督实施教育,对儿童加以正面的熏陶和教育。
中外教育史纲考试复习要点
中外教育史纲一、名词解释1、君子:是一个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和理想人格。
2、虚壹而静:虚,不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妨碍新知识的接受;壹,就是专一,不分心;静,就是宁静,不要胡思乱想。
本词就是精神高度集中,专心致志而不旁骛.3、苏格拉底产婆术:感觉印象不如概念可靠在知识的获得上,不能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或者以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
4、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靠自己去思考问题,即依靠“自知"。
教育者的主要作用不是传授知识,而重在启发学生自己去求取知识,教育者要启发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以后,才能调动他求知的欲望,自觉地追求知识。
5、本体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有机体都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具体的讲,人是由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组成,身体即质料,而灵魂则相当于形式,两者和谐统一。
6、鸿都门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科艺术学校。
这是一种研究文学和艺术的专门学校。
7、蒙学教材:唐宋时期是蒙学教材逐步繁荣时期。
这是时期除沿用前人教材《千字文》外还继承和发展了前人教材编写的经验编写了大量的启蒙课本,例如,唐朝人所编的《太公家教》宋人所编的《三字经》《百家姓》《童蒙训》《少仪外传》等启蒙教材。
8、北宋时期最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
南宋时期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分别由当时的理学大家朱熹、吕祖谦、陆九渊主持。
9、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这种价值的核心在于对人自身的关注,而不再是对神的关注,如对人生意义的积极肯定,对人的智慧、能力及其潜力的信念,对人的活动的赞赏,以及对自我的强调。
正是这种新的时代精神,被后人成为“人文主义”。
10、4R:即读(reading)、写(writing)、算(arithmetic)、和宗教( religion)。
11、导生制:即教师先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者充任导生,导生经教师训练后,在代替教师的职责,转教其他的学生。
(完整版)外国教育史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古代教育史一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美国桑代克、英国沛.西能。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国孟禄。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马克思。
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代表人物:杨贤江。
二青年之家:为年满7岁的少年安排了单独的房舍。
三古巴比伦(前身苏美尔教育)是与埃及同时有了学校,这是人类最初的学校教育的摇篮,也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四古代埃及学校类型: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这是中王国以后出现的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
五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婆罗门教育。
“古儒学校”是导生制的源头。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一斯巴达教育的特征:军事教育、国家教育。
“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倒、掷铁饼和投标枪。
二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的不同教育体制上:斯巴达教育完成由城邦负责;雅典城邦重视教育,但不绝对控制。
教育类别上:斯巴达武士教育;雅典全民教育。
教育目的上:斯巴达培养英勇果敢的城邦武士;雅典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教育内容上:斯巴达军事道德教育;雅典多样化教育内容。
总体评价上:斯巴达形式单一,程度低;雅典形式多样,程度高。
三智者: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后来被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四智者派的贡献: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社会的流动;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丰富了教育内容,而且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希腊教育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大多由智者提出。
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一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方法,成为苏格拉底方法。
二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
三理想国中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灵魂转向”。
外国教育史教程知识点总结
外国教育史教程知识点总结
外国教育史教程知识点总结如下:
1. 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从早期的自然主义教育到现代信息技术
和智能化教育的发展。
2. 国家教育体系: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课程和教学方法差异很大,如美国的开放式教育、英国的分组教学等。
3. 宗教和种族对教育的影响:宗教和种族差异在教育中的体现,如宗教学校、种族隔离学校等。
4. 教育改革:各国政府不断推动教育改革,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
5. 教育行政机构:各国的教育行政机构设置不同,如美国的教育委员会、英国的教育部等。
6. 教育法律和政策:各国的教育法律和政策对教育的发展起着
重要作用,如教育平等、禁止种族隔离等。
7. 教师培训和认证:各国教师培训和认证体系不同,如美国的E-師、英国教师资格证等。
8. 教育与科技融合:教育与科技融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如在线学习、虚拟现实等。
9.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
10. 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各国逐渐
加强教育交流和合作。
这些知识点是外国教育史教程中的重要部分,涵盖了教育史的各
个领域和方面,也是理解外国教育史的基础。
333外教史学习计划
333外教史学习计划导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外语,其中历史学习是其中一个方向。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文明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拥有一位外教作为历史学习的辅导老师将会对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份关于外教史学习计划,希望能对有意向学习历史的学生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
一、学习目标1. 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增进对历史的了解和热爱。
2. 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历史分析和研究能力。
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历史写作和表达能力。
4. 深入探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了解不同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
5. 探索历史与当今社会的联系,了解历史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二、学习内容1. 历史概论2. 世界史3. 中国史4. 欧洲史5. 美洲史6. 亚非史7. 古代史8. 近现代史9. 历史思想史10. 文化史11. 经济史12. 政治史13. 社会史14. 科技史三、学习方法1. 听课学习2. 阅读学习3. 定期写作4. 参与讨论5. 独立研究6. 拓展应用四、学习计划1. 自我评估: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和兴趣进行自我评估,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需求。
2. 定制学习计划:根据自我评估的结果,学生和外教老师一起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安排。
3. 监督跟进:外教老师需要定期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监督和跟进,及时纠正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
4. 知识复习:定期对历史学科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确保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5. 实践应用:学生需要将所学历史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增强历史学科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五、学习资源1. 学校图书馆:提供大量的历史学科书籍和资料,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场所。
2. 在线课程平台:提供丰富的历史学科课程和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灵活学习历史知识。
外教史知识点
外国教育史古代重要考点:1 佛教教育(1)产生背景:BC6-BC5,战火频繁,掌握军事力量的刹帝利地位上升,而婆罗门势力削弱,其势力不足以维系人心,佛教应运而生。
(2)目的:让人们弃绝人间享乐,藐视现实的人生,通过修行,大彻大悟,追求涅槃即虚化的来世。
(3)场所:寺院。
女子:尼庵。
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甚至称学术(神学)研究中心。
(4)学习内容:佛教经典,神学气氛浓厚。
以地方语言解说;将讲道和个人的钻研结合起来;(5)修行时间: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者男子称为“比丘”,女子为“比丘尼”;留寺者在修习10年,可担任寺中僧侣职务。
(6)影响:1)佛教教育对印度乃至东方各国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包括对中国书院教学制度都有重要的影响;2)其精深的哲理也推动了思辨哲学的发展;3)佛教教育还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广大的下层民众,扩大了教育的对象,这是其进步的一面;4)但它所宣传的悲观厌世的思想也有很大的消极作用。
2 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1)古代东方文明古国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和学校教育,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各国(或不同地区)的教育及不同时期的教育各有其特征。
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等级性。
(3)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致语、德语及宗教教育等。
(4)教育机构种类繁多。
既有森严的等级性,也有强大的适应力。
(5)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但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个别教学,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
(6)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
(与后面古希腊、古罗马形成对比)(7)古代东方文明甚是古老,巴比伦、埃及、印度历史都曾中断过,导致文化教育在根本上的失传和断层。
唯有中国的文化及教育绵延不断,源远流长,正是其独特之处。
3 斯巴达教育(见本上)4 雅典教育(见本上)5 “智者派”的教育活动和教育贡献教育活动:智者的出现,是希腊(尤其是雅典)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智者(又称诡辩家)愿意为“哲人”或“智慧的人”,是指公元前5世纪开始出现的一批希腊职业教师;在《荷马史诗》时代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到了公元前5世纪,智者又被赋予新的含义,被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代表人物有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等;智者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派或学术团体,也没有统一的学术主张和政治见解,但是共同的职业、治学内容和时代要求赋予了智者相同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智者的教育活动也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而且开始了集体教学;辩论术、修辞学、文法(三艺)是智者们的主要教学科目,有的也纳入了自然科学知识;智者的目的训练公民和政治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为教育革新事业奉献的一生1、裴斯泰洛齐生于瑞士,由母亲抚养长大,在其成长期间在罗林学院学习语言学和哲学,受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爱弥儿》的影响。
2、1767年,“爱国者协会”被取缔,裴斯泰洛奇遭拘捕,之后放弃学习决定到农村去探求帮助农民和“教育救国”之路。
3、1768年,建立诺伊霍夫新庄,但由于经营不善五年后破产。
受这一启发,他直接投身于教育实验,希望通过教育革新来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愿望。
4、1774年的“贫儿之家”,收容五十余人,教儿童基本知识,习的谋生能力,懂的做人的道理,并教一些道德知识,学习生产技艺参加生产劳动,在教育史上首次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实践,但由于人们的不理解,1780年“贫儿之家”被迫停办。
5、1792年法兰西共和国立法会议曾授予裴斯泰洛奇“法兰西共和国公民”的荣誉称号。
6、1799年,在斯坦兹城的孤儿院陆续收容了80多个5到15 岁的儿童。
1807年发表的《与友人论斯坦兹经验的信》可看出,其在斯坦兹孤儿院的教育活动中,首先是基于对儿童的爱心,力求将孤儿院办成充满亲子之爱的大家庭式的教育机构;其次是力求对儿童全面进行“心的教育—手的教育—头的教育”,是儿童在智力、身体和道德方面都得到发展。
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知识教学和学习工农业技艺以及参加与劳动相结合的教育途径,探索教育过程的人性基础,这为他的学校教育家庭化、要素教育与教育心理化等思想打下基础。
1799年9月孤儿院改作医院,又一次终止了他的教育实验。
7、之后在布格多夫任教,期间他的教育革新试验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学校里师生之间家庭式的融洽关系,学生身心得到发展,逐渐形成新型的教育与教学原则与方法体系。
这为《葛笃德如何教育他的子女》等著作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和论述的教学心里化、要素教学论、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等新的教育理论提供了实践基础。
8、1805年重新建立伊佛东学校,之后成为当时欧洲的“教育圣地”。
1825年停办此学校。
9、在新庄写了《天鹅之歌》和《生活命运》总结其一生的教育活动,1827年病逝享年81岁。
第二节论教育的目的(一)、教育的首要功能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发展。
1、在他看来每个人生来都有天赋的潜能,都要求和可能得到发展。
2、由于上帝的创造,人有“心、脑、手”三种天赋的基本能力。
(虽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但他却依此肯定每个人都具有发展的要求和发展的可能性)(二)、人的发展必须通过教育。
1、人是由三种互相依存的状态组成的:一是动物性,是大自然的产物,表现为自然人;二是社会性,是社会的产物,表现为社会人;三是道德性,是自我创造的产物,表现为道德人。
2、人的发展有自然的和社会的目的,因此教育的措施既要适合儿童的天性,还要符合他们所处的的社会条件,将人的性质纳入社会秩序的正轨,并促使他们把自己提升到道德状态。
(三)、“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在裴斯泰洛奇看来人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一个人只有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才是个性“完整的人”。
(四)、通过教育完美的发展人的能力,提高人的素质,授予人民谋生的本领,培养每个人树立自立、自养、自尊、自强的意识,就可以使人成为人格得到发展的真正独立的人。
总之,尽管有浓厚的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现实的,但其中民主主义的和积极的教育思想是可贵的。
第三节论教育心理学化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奇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他的这一思想以及在教育革新试验中对教育心理学化的具体尝试,为把教育和教学工作置于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时代。
根据他的论述,所谓的教育心理学化:(一)、是要求将教育目的和教育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
(二)、教育心理学化就是必须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
(三)、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1、使教学程序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协调。
2、他认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印象是人的知识的唯一真实基础,也是教学的唯一真实基础,因而将直观性作为基本的教学原则。
3、循序渐进性是心理化教学的另一重要原则。
(四)、要让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者。
教育者不仅要让儿童接受其教育,还要使他成为教育中的动机,儿童随着年龄的发展,逐渐认识到人的理智中的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尽力调动儿童的自我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是他们懂得自己教育自己。
总结:虽然存在严重的唯心论缺陷,但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不仅成为自己其他思想的理论基础,而且对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教育心理学化的逐渐发展为一种思潮,产生重大影响。
第四节论要素教育要素教育论的基本思想就是认为初等学校的各种教育都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一边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我们观念中的‘要素方法’其主旨就是追求各种才能的均衡,为此要求人的所有基本能力都充分发展。
他详细而具体地探讨和论述了德育、智育、体育以及其中的“要素方法”。
(一)、德育1儿童对母亲的爱就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要素。
2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遵循道德自我发展的基本原理,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德行。
3道德教育任务的实现:首先在于家庭教育,然后是学校教育,但二者应该密切联系,甚至主张把学校的道德教育建立在类似家庭生活关系和亲子之情的基础上;主张爱要与威结合。
道德教育的另一原则,要重视道德说理和道德行为的练习,而不是崇尚空谈,也不能求助于体罚。
总结:将人的力量视为天赋的,把德行归为所谓爱全人类和对上帝的信仰与敬爱,反映其唯心主义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但强调家庭与学校重视儿童德行的培养,以爱去关注和教育儿童,重视说理和道德行为实践等见解,很有意义。
(二)、智育(智育的简单要素:数目、形状、语言)1教学应该从基本要素开始,使教学过程心理化。
2要改进初等学校的数学科目和教学内容。
3人的内在的任何才能都是和一定的活动相联系的,所以每种能力的发展都来自专门的活动和训练,而智力的发展主要来自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三)、体育1体育和德育、智育以及劳动教育是紧密联系的。
2体育要遵循人的力量的自然发展规律。
3各种关节的活动应是体育最简单的要素。
总结:体育应该从儿童的早期开始,母亲们必须熟悉体操的道理,以便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力设计和选择那些最适合、最有益于她们孩子的体操运动。
第五节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一)、语言教学发音教学、单词教学、语言教学(二)、算术教学(三)、测量教学(四)、地理教学法第六节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思想相结合的人,在自己的实践中,推动和发展这一思想。
2、关于初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和有关论述,主要反映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代对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这一思想对人和谐发展和社会改造的重要意义,但受到时代的限制,无法真正找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的联系,不能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作出全面的历史分析,不能明白真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当时瑞士的社会条件下只能是一种理想。
总结:他的教育实践和国民教育理论,对欧美各国的教育产生重大影响、19世纪初。
欧洲国家设立“裴斯泰洛齐式的”学校。
形成“裴斯泰洛齐运动”,以及后来的一些重要教育家都受到其思想的影响。
第十二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第一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以及理论基础(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伯尔尼—不来梅时期(1797—1802)第二阶段:哥廷根时期(1802—1809)第三阶段:柯尼斯宝时期(1809—1833)(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即双重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前者其价值规范的作用,即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后者则为实现教育目的确定方法手段。
1伦理学提出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强调知识或认知在德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心理学西方历史上第一位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并努力把它建成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家。
创立心理学时接受多方面的思想影响,如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莱布尼兹、康德等,还受到牛顿力学的重要启发。
在这些原理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统觉、兴趣和注意等心理学问题加以研究。
第二节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一)、教育的目的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可以分为:“有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前者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后者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
(二)、教育性教学原则他认为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并把它当做教育的基本原则。
(三)、道德教育在他的概念体系中,与道德教育直接有关的主要是“训育”这个概念。
训育是指有目的的进行培养。
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道德自制。
在训育的具体实施方面有六个措施或方法:维持的训育、起决定作用的训育、调节的训育、抑制的训育、道德的训育、提醒的训育。
第三节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一、经验、兴趣与课程1赫尔巴特课程论的基本主张: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
2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自然的接触和与人的交往,获得了经验和同情,这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
3由于儿童早期经验的分散和杂乱,因此需要教学加以补充和整理。
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的内容必须与儿童的日常经验保持密切联系,而真正符合这种需要的就是直观教材。
4赫尔巴特明确指出:要掌握知识,并且获得更多知识,就必须要有兴趣。
二、统觉与课程1 统觉理论是课程论的又一重要基础。
2根据统觉原理,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原有的观念和知识为基础的。
3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联系但还不熟悉的材料,这是课程理论的重要思想。
4依据统觉原理,为课程设计提出“相关”“集中”两项原则。
三、儿童发展与课程1把儿童发展与课程问题相联系,是课程论的重要特征。
2儿童在一定发展阶段上醉了理想的学习内容就是种族发展在相应阶段上取得文化成果。
由此提出了课程的顺序:婴儿期(0—3岁)、幼儿期(4—8岁)、童年期、青年期。
第四节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一、“教学进程”理论1根据统觉过程完成的的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联合、统觉团的形成),提出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
这三种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就产生了“教学进程”。
二、教学形式阶段理论1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内在的规范化的教学程序。
2兴趣活动可以分为四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