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明朝的对外关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

合集下载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中国古代外交发展史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

本课通过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阐述了明朝前期加强统治、政治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特点,具有“承上”性。

同时,本课还延续性地讲述了明朝中后期对外关系上的巨大变化,昭示了明朝中后期国势的衰落,为下一节课讲述明朝的灭亡,清朝“取而代之”加强君主集权埋好巧妙的伏笔,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及意义,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2)知道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概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学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与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教学难点:郑和能实现远航的条件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郑和下西洋》视频,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它承载着古老中国繁荣灿烂的文化,沿途传递友谊、播撒文明,开创了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史上的又一新时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郑和,走进明朝,学习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新课学习一、郑和下西洋1.简介郑和。

2.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介绍西洋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图表展示法,首先引导学生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加深学生对郑和七下西洋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记忆,落实基础知识;其次展示地图,结合地图说明“西洋”这一历史地理概念并找出出发点,最远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以及时空观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质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质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这位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

《戚家军抗倭形势图》《郑和下西洋》视频、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导入一】明朝初年,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

他与惊涛骇浪搏击,与海盗斗智斗勇,架起了中国与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人民友好交往的海上桥梁。

自主探究:你可知道郑和扬帆远航最远处到达哪里吗?他的远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导入二】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像航标灯一样闪耀在茫茫夜海整整600年。

这个有如启明星般的名字,曾点燃15世纪的文明曙光,辉映和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航路。

这位航海先行者以智慧为舵、意志作桨,扬起和平的风帆,饮风餐浪28载,犁波耕澜数十万里,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他就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第一人——郑和。

自主探究:那么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下西洋的壮举为何没有和新航路的开辟一样,都产生如此巨大的历史影响?除此以外,这一时期在对外关系上还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呢?今天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来了解一下明朝对外关系的内容。

●新课讲解一、郑和下西洋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1.郑和是谁?西洋指什么地方?2.是谁派郑和下西洋的?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3.简述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包括与亚洲、非洲、欧洲等地区的交流。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也有插图示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明朝的对外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

此外,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明朝对外关系进行评价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掌握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和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和贡献。

2.教学难点: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评价和思考。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料,自主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和分析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3.案例分析:以郑和下西洋为例,详细介绍其经历和贡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对外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资料:郑和下西洋的相关资料、明朝对外关系的历史地图。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明朝时期的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地理位置关系。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明朝对外关系的知识?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

教师辅助讲解,突出郑和下西洋的经历和贡献。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外资料,分析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教学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理解其意义,知道明朝对外交往的方式;2、通过识读路线图、图片以及阅读史料、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以及分析整理能力;3、感受郑和下西洋的大无畏精神和戚继光的爱国精神,培养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明朝对外交往方式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字谜导入,引出“太监”一词,讨论对太监的印象,展示郑和纪念馆相关图片,形成强烈反差,进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周我们学校举办了七年级的篮球比赛,我们班的表现可谓是可圈可点,最终也脱颖而出。

可以说,作为一项运动,篮球我们很拿手,但是当篮球化为文字,我们还能轻松应对吗?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字谜:单人带球,上篮得分。

(打一古代称谓)生:略(字谜略有难度,老师给予相应提示)师:谜底就是太监,这个名词相信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不管是在之前的学习也好,还是日常的书籍、电视剧中,大家应该都接触过太监这个名词。

对于这样一个名词,同学们有怎么样的印象呢?或者说太监在你脑海中的形象是怎样的?生:略师:每个人对太监的印象可能不尽相同,总体上来说,我们对太监是一个比较负面的印象。

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明朝有这样一位太监,他的名字叫郑和,当今,在许多地方都有关于他的纪念馆(展示国内外郑和纪念馆图片及郑和雕塑像,使其与太监在学生中的负面印象形成强烈对比)。

三宝庙印尼爪哇岛师:那么郑和是做了什么,使得他给人们留下了如此正面的印象呢?这就是我们第15课要学习的内容。

2、具体过程:(1)、郑和下西洋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郑和其人,(展示关于郑和的生平资料),在郑和的一生中,最值得称颂的一件事就是郑和下西洋。

我们利用我们的语文知识来分析下“郑和下西洋”这个标题,郑和是主语,是人名,“下”可以理解为去的意思,也就是说郑和到西洋去,可是西洋是哪儿呢? 展示地图以及《明史》中关于“西洋”的材料,让学生概括西洋的范围。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1)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组织学生互相批改、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知识的掌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明朝对外关系的重要事件或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或模拟外交,撰写剧本并进行表演,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与明朝对外关系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章,如《郑和下西洋》、《明朝与世界的交流》等,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历史素养。
4.家庭作业:
(1)要求学生向家长介绍本节课所学的明朝对外关系知识,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家庭亲子互动。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分享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2.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瓷器、丝绸等物品,引发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并尝试总结出重要事件、人物及影响。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补充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1)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整理出明朝对外关系知识结构图,包括重要事件、人物、航线等,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2)布置相关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旨在巩固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
2.实践作业:
(1)鼓励学生搜集与明朝对外关系相关的资料,如图片、文物、故事等,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和分析能力。

明朝的对外关系 优秀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 优秀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事;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过程与方法观察、分析图片和史料,提高分析与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郑和、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课标要求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课标解读“知道”和“了解”,都属于识记层次的要求。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二、教法学法学情分析(1)心理特点:初一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热情;(2)知识储备:对明代的政治格局有一定的了解;(3)能力水平:认知水平有限,理性思维还不成熟。

布鲁姆教学理论选择原因:我的日常教学坚持贯穿布鲁姆的教学理论,布鲁姆教学理论将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一一对应,对课堂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教法:“新3+X”模式即微视频、电子白板、史料加上情境探究法、设问引导法。

学法:1.自主阅读法2.角色扮演3.思维导图法三、教学过程C、课堂教学过程第一子目: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20分钟)过渡:来自海上的不但有朋友,还有什么呢?第二子目:冲突——戚继光抗倭(8分钟)理论依据布鲁姆教学理论:发现法,学习不在于被动地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在于通过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获得新的知识。

教学程序探究原因:明朝中期为何在中国沿海倭患严重?且倭患严重有哪些危害?图说戚继光:多媒体展示戚继光抗倭、戚家军图片“你指我说”: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戚继光抗倭过程,学生代表上台指出三个地点,代表选其他学生回答。

探究思考:展示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戚继光在抗倭中取胜原因?以及如何评价戚继光?设计意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我来选”带动“我要学”。

过渡:在对外关系中,有三种主要形式,友好交往、冲突,侵略。

郑和下西洋是友好交往的代表,而明朝中期的沿海倭患则是冲突的表现,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再无郑和”的中国与世界慢慢偏离。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片,结合所学,试着说出它们分别反映了中外交往史上的哪些历史事件。

展示图片材料:(过渡导入)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张骞通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与马可波罗来华的中外交往的故事,那么到了明朝,又发生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对外交往的故事呢?今天,同学们就跟随着老师一起进入到明朝时期,去感受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驰骋大海时的意气(一)人物名片——郑和(二)郑和下西洋的原因、过程与影响1、概念理解——“西洋”展示图片:【问题一】什么是“西洋”?能在地图上找到吗?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70页注释部分在地图上标出“西洋”的范围。

(参考答案:以文莱为界限,西边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和沿岸地区称作西洋。

)(过渡)郑和为什么要去西洋?他下西洋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哪些麻烦?哪些因素促成了郑和七下下西洋呢?2、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及成功航行的条件【出示材料】郑和,云南人,即世人所称的三保太监。

最初在燕王府侍候燕王,后来随从起兵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

明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永乐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侪王朱景弘等出使西洋,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

——《明史·郑和传》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文本,根据史料得出答案。

【问题二】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还去了7次,有哪些因素为郑和的航行提供了支持?教师总结(参考答案):目的:宣扬国威;成功条件:(1)郑和个3、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问题三】为什么我们说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展示图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刘家港教师活动:简要描述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此场景。

【教师讲述】1405年6月,在刘家港,这个平静的江南小镇突然变得热闹非凡,在祭拜过保佑航行安全的妈祖神后,郑和率队登上了宝船。

这支由200多艘大小船只,两万余人组成的船队满载丝绸、瓷器、粮食、茶叶等物品,离开刘家港,驶向了茫茫大海。

《明朝的对外关系》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明朝的对外关系》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明初封建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宋元以来科学技术的发达,为明朝发展对外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郑和率领船队远渡重洋,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与海洋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大无畏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以及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从整个明朝历史来看,立国之初确立的和平友好、海禁与朝贡贸易的外交基调,在中后期不断受到外来势力的冲击,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武装抢劫就是典型表现。

戚继光临危受命,率军英勇作战,平息倭寇,取得了反对外来侵略的胜利。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本课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了明朝的对外关系,一是从友好交往的角度来看,明朝初年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不仅宣扬了国威,也促进了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二是从战争冲突角度来看,明朝中后期国力日衰,倭患猖獗,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体现了戚继光为保卫国家安全勇于抗争的高贵品质。

体现了国家强弱在对外交往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标、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3.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航海日”是由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全国性法定活动日,既是所有涉及航海、海洋、渔业、船舶工业、航海科研教育等有关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和海军官兵的共同节日,也是宣传普及航海及海洋知识,增强海防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团结的全民族文化活动。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它是为纪念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而设立的。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二、学情分析通过课前了解,大部分学生对郑和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戚继光不熟悉。

结合本课的内容,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结合地图,课前搜集资料,讲述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故事,再加上教师的讲解,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郑和与戚继光身上体现出的品质。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即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三部分内容反映出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友好交往又有战争冲突。

这表明明朝在努力发展对外友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积极组织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基本史实。

目标2: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相关史事,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分析其目的及条件,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感受郑和下西洋的精神。

(重难点)目标3:结合教材及相关史事、《戚继光抗倭路线图》及相关史料,分析抗倭的背景,说出抗倭的经过,评价戚继光抗倭事件,学习戚继光的爱国精神。

(重点)目标4:结合相关史事,讲述葡萄牙是怎样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

五、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播放视频:郑和下西洋郑和率领两万七八千人,七次下西洋,历史二十八年,航程万余里,历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样的航海壮举,在明朝何以实现?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基本史实。

七年级下册15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七年级下册15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15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标、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情感目标1、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技能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运用历史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原因和意义。

三、教学法指导本课主要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达到初步的认知目的,而且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前提。

加强小组合作,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师适时引导启发。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谭晶的一首荡气回肠的歌曲《大航海》,和郑和图像,引出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它承载着古老中国繁荣灿烂的文化,沿途传递友谊、播撒文明,开创了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史上的又一新时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和,走进明朝讲授新课:一、郑和下西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郑和下西洋”这一栏目1、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展示“郑和下西洋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①西洋在哪里?②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2、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列表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利用多媒体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航线、时间、规模和所到过的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情况及郑和船队与当地的交流情况(配合1985年版的《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的邮票图片)。

过渡:这么盛大的航海活动,郑和是怎样实现的?他的远航有哪些条件?3、郑和下西洋的条件设问:郑和成功实现远航,需要哪些条件?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得出结论:①物质前提: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明朝对外关系》教学设计【选题意图】明朝的对外关系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的内容。

本课分为“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三个子目,完整展现了明朝对外关系的友好交往与战争冲突,条理清楚,内容系统,又有利于学生掌握。

【学情分析】知识上,初一学生对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有粗浅的印象,知道这两件史事的存在,但没有具体细节支撑,也不能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两件史事。

思维上,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能够对历史文本进行初步归纳与解读,但在认知上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认知问题的能力还不高,对于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等存在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反侵略斗争的性质以史为鉴,从明朝的对外关系中获得对今天外交的启示【教学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难点:从明朝的对外关系中获得对今天外交的启示【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环节出示《郑和下西洋》视频同学们看完视频,有何感想!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威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

为什么说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是怎样率领广大军民浴血奋战,最终荡平倭寇的?让我们一越走进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观看视频,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教师:结合视频与教材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何谓“西洋”?郑和为何下西洋?郑和为何能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如何?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如何?提示:目的1、政:宣扬国威;2、经:发展海外贸易条件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时间1405-1433(明成祖朱棣时期)次数先后7次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多媒体展示郑和和哥伦布航海基本情况【设计意图】通过中西航海对比,培养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作为外交家、航海家的郑和所做出的贡献,感受这一壮举的同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方式。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教材通过介绍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交流的繁荣和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历史事实,也有对人物的评价,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历史资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可能了解不多,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人物感兴趣,希望了解更多关于他们的信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抵抗外来侵略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以及从中体现出的我国民族精神。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以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英勇事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资料: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相关历史资料。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过程和影响,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资料。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经过、意义等,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之一是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是另一重点。

[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国古代史上,从1368年到1644年是明朝统治时期,在这二百七十六年间,中国和世界形势发生了剧变。

明朝前期随着统一的完成和经济的发展,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继续汉唐对外友好交往的做法,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千古绝唱,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到了明朝中后期,西方开辟了新航路,开始进行殖民扩张,东方的日本也经历着有分裂到再次统一的进程,这期间,日本的海盗不断侵犯我国沿海,造成倭患,因此反侵略也成为这一时期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

这节课就让我们的思维穿越历史时空,共同探究明朝时期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二、学习过程(一)郑和下西洋1、教师指导学生观看《郑和》像,并阅读小字内容,认识郑和。

2、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的挂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3、郑和是如何出使西洋的?让我们一同探寻郑和的足迹。

请大家依据路线图描述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讲述过程中注意:时间、出发地、途经今天哪些重要地区、国家、城市?穿越哪些重要海峡、港湾?最远到达哪里?)(学生准备)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明朝时期的主要对外关系事件,如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了解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经过及其影响。
2.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包括和平外交、厚往薄来、重视海洋权益等。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看待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水平。
2.布置开放性作业,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深入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为下一节课的分享做好准备。
3.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案例亮点
1.创设生动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本教学案例中,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丰富多样的历史场景,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明朝时期的对外交往氛围。这种情境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3.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汇报,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进行总结,强调明朝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特点和意义。
2.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和平、友好、合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强调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明朝对外关系的短文。

初中历史《明朝的对外关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

初中历史《明朝的对外关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

第15 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内容分析】《明朝的对外关系》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 课,本课主要讲述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澳门被葡萄牙占领等知识点。

涉及了明朝的政治史,外教史,经济史等部分,是“ 特立独行” 的一课,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好本课能帮助学生纵向的联系和理解中国历史。

对以后学好本册书第十九课清朝历史的时候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因此在整个课程标准中,是十分重要的一节课。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初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 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分组讨论通过将郑和下西洋基本情况与近代欧洲航海家的比较,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2.教学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教法分析】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在整个新课教学过程中,我以“ 翻转课堂,学生主宰,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为出发点,对本课教学环节做如下构想和设计: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看一下这艘船,它重达100 多吨,能让1000 多人同时乘坐,大家知道它来自于哪个朝代?是谁乘坐的吗?生:(由于有课前预习,学生基本都可以答出)郑和下西洋乘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 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
《明朝的对外关系》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 课,本课主要讲述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澳门被葡萄牙占领等知识点。

涉及了明朝的政治史,外教史,经济史等部分,是“特立独行”的一课,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好本课能帮助学生纵向的联系和理解中国历史。

对以后学好本册书第十九课清朝历史的时候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因此在整个课程标准中,是十分重要的一
节课。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初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
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通过将郑和下西洋基本情况与近代欧洲航海家的比较,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
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2.教学难点
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
【教法分析】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在整个新课教学过程中,我以“翻转课堂,学生主宰,在掌握知识
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对本课教学环节做如下构
想和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看一下这艘船,它重达100 多吨,能让1000
多人同时乘坐,大家知道它来自于哪个朝代?是谁乘坐的吗?
生:(由于有课前预习,学生基本都可以答出)郑和下西洋乘坐的。

师:不全是孩子们,它还是一艘宝船,只要我们登上它,就可以开启时空之旅,一起到达明朝的海岸线,共同经历明朝历史上那些跌宕起伏的海上故事,大家想不想上船?好,现在就一起上船开启我们的穿越之旅吧……
宝船把我们带到第15 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的时间长河中,我们先到达了明朝前期,这里的海岸线上发生了哪件大事谁知道?
生:郑和下西洋(学生抢答)
师:对,那就让我们进入到明朝前期,共同开始“郑和下西洋”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师:在这一部分中,我的使命是:“以第一人称的身份,统领各路
水军,主持此次扬帆远航筹备大会”。

师:咱们同学全体变身为大明王朝的水军,你们现在要做好前期的准备,一会通过郑将军的考验,即可上船随我扬帆远航,准备不好就留在岸上洗船做工。

大家看要求,
那补给包里有什么呢?里面有能帮助咱们登船的重要史料,请看我为大家准备的史料
请大家一定要结合资料阅读课文,小组共同完成对于这两份资料的解读
另外我还有彩蛋给大家哟:咱们每组的补给包里,还有4 个身份,大家拿到后第一时间贴到胸前,表明我们的重要地位。

一会我就按照大家的身份选择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好,现在把补给包发给各个小组,请大家仔细阅读资料,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这一部分。

各个小组行动起来,抓紧准备吧。

小组讨论时间
师:好同学们时间到,咱们的筹备大会现在开始,让我们乘风破浪扬帆起,跟随郑和去远航。

首先我要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郑和到底是谁?他来自于哪里呢?
视频导入,介绍郑和。

跟着视频的问题:明朝的西洋指的什么地方?好,请第*组的**** 来回答。

好,答的不错,全组上船。

问题一:
结合材料一,将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情况进行对比,你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对这个表格的探究,可以探究出“时间长、规模大、次数多、船只大等等”最终推出:“规模之浩大,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问题二:
通过史料和图片,探究郑和下西洋是友好之旅吗?
学生可以推断出:郑和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东南亚各国人民对郑和怀念、敬仰;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PPT 上再次出现了宝船。

郑和:好,船已靠岸,我的使命已经完成,咱们的第一段路途也告一段落了。

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对你有感悟吗?好了现在把身份图片和资料整理好,咱们对照着刚才讲述的内容,把自己导学案上课前预习的部分进行订正,时间2 分钟。

好时间到。

咱们的时间之旅还没有结束,随着它的飞跑,咱们又来到了明朝中期这时候的海岸线上,又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呢?我们进入到本课的第二部分:
二、戚继光抗倭
现在我们这些坐着宝船穿梭过来的人,又是什么身份呢?请看黑板:
师:好了,咱们现在既然是都在战船上,我就随机请4 位戚家军咱们一起讲讲辉煌经历,谁来点ft:
随机请4 位同学,请他们随便选择问题,点开问题的同时,授予他一个身份。

点出小组探究的要求
如果点到的人能够回答出问题,两人各加3 分,如果点的人答不出来,则该将领加6 分。

然后把所有的问题分享给学生,小组讨论4 分钟,共同准备
探究结束
师:咱们先来看看一直以来骚扰我们的倭寇是什么人?
那么请战船旗手请人来告诉我:明朝中期倭寇对我国人民的迫害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请学生读这句话,引出民族英雄戚继光,全班齐读三遍三遍:“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体会戚将军的豪情壮志。

三、巩固练习
1.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政府采取的措施是(D)
A.派鉴真东渡日本C.派张骞通西域B.派郑成功驱逐荷夷D.派郑和出使西洋
2.“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古代对外交往中体现了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D )
①丝绸之路②鉴真东渡③戚继光抗倭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郁达夫为某历史人物的祠堂题写了“拨云手指天心月,拔剑光寒倭寇胆”的对联。

结合以下人物的突出事迹,他赞扬的应是( C ) A.岳飞B.郑和C.戚继光D.郑成功
4.1558 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

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ft退倭寇。

这一史实说明(A) 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赢得了人民的支持
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设计意图:使学生展开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五、课堂小结: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结束语】
目送着时光之船的远去,我不仅感慨万千。

无论是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辉煌事实的郑和还是立下赫赫战功的戚继光,虽然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们的光辉事迹,从来不曾被人们忘记。

通过今天的时间之旅,更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国富才能民强,国泰才能民安。

而你们的表现更让我看到你们的朝气和实力。

展望未来,课堂上的你们,一定让我们的中华,更加辉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