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一单元大与小23“扫一室”与“扫天下”说课稿北师大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一单元大与小23“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北师大版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材简析:《“扫一室”与“扫天下”》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十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的是东汉时代,有个青年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
他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间小小的书房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这个故事还警示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扫天下”。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2.细读课文,理清层次,交流讨论,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3.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4.通过学习,感受作者用词的精确,受到“任何远大的目标都要从小事着手”的教育。
教学重点:1.交流讨论,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2.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教学准备:与教学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文题目。
1.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许多琐碎的小事,有些同学善于从小事中汲取经验教训,养成良好的习惯;而有些同学则认为事太小,无关紧要,往往忽略不计。
那么这些事小吗?它们与同学们眼中的大事有什么联系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相关的课文。
2.齐读课文题目——“扫一室”与“扫天下”。
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推测一下课文可能写些什么?二、检查预习,全文初探。
1.昨天布置了预习,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这些生字词,你认识了吗?请几位同学度,视情况决定人数。
2.认识了生字词,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
其余学生注意:①认真听,在你有疑问或有感受的地方做记号。
②思考:课文写了件什么事?3.讨论交流,理清层次。
①(1)陈蕃志存高远,但生活懒散。
②(2—5)薛勤告诫陈蕃,不扫一室是扫不了天下的。
③(6)陈蕃的感悟。
(梳理课文顺序,以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为契机,相机进行。
)三、精读课文,深层感悟。
1.自己再小声读读书,你认为陈蕃是个怎样的人?并谈出你这样认为的理由。
【教学设计】《扫一室与扫天下》(北师大)
《扫一室与扫天下》韩村中心学校 周磊《扫一室与扫天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一单元大与小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东汉时代,有个青年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
警示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扫天下”。
文章故事简短却意味深长,意在告诉学生:凡事从小事做起,做好了小事将来才能做大事。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等手段让学生明白“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以及两者间蕴涵的哲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学了文章之后,能把文章揭示的道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实际中,指导自己的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等手段让学生明白“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以及两者间蕴涵的哲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了文章之后,能把文章揭示的道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实际中,指导自己的生活。
PPT课件。
一、导入新课:举例导入,让学生谈谈体会。
1、每人浪费一粒米(小事),十三亿粒米够一个人吃274年(大事)。
2、医院使用中央空调却没有来得及清理(小事),五名新生儿死亡(大事)。
3、2010年8月2日晚,山东菏泽一男子拿到驾照,和朋友饮酒庆祝(小事),酒后连撞11人,3人重伤,1人死亡(大事)。
体会:1、小事可以演变为大事。
2、做事要从小事做起。
3、注意生活细节。
导入:在遥远的东汉,也有一个年轻人和大家一样想明白小事与大事之间的辩证关系。
看看本课。
二、学习课文。
1、自读本课,说说主人公是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虽然……但是……连句)陈藩虽然志存高远,但是生活懒散。
2、陈藩“志存高远”从什么地方可以体现呢?陈藩所说,“轰轰烈烈,扫天下一切不平之事。
”3、他的“生活懒散”又从哪个自然段体现出来的?(1)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扫一室”与“扫天下”》说课稿三篇-最新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扫一室”与“扫天下”》说课稿三篇-最新【导语】《“扫一室”与“扫天下”》是一篇说理文,通过讲陈蕃的故事说明了凡事要从小事做起,不可忽视小事的道理.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说课稿,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一、说教材:这是《课标》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第十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大与小”,是想通过对比,告诉我们一些生活中的道理.本文是本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故事简短却意味深长,意在告诉学生:凡事从小事做起,做好了小事将来才能做大事.二、说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含义.2.通过学习课文,明白“要想做成大事,就要从身边小事做起”的道理.3.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学会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三、说教法:通过学生自学,然后进行当堂测评或者集体解疑,巩固自学,从而让学生逐渐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自学能力.四、说教学过程:(一)从人物引出其故事,从而引出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目标学习.(三)三次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在三次自学中,掌握课文生字词,理解课文结果,明白文章所要讲述的道路.自学提示一: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课后生字词.(5分钟)自学结束,当堂测评. 测评主要采取:1.采用听写考察生字词语.2.采用认读词语方式.3.说说词语的意思.自学提示二:速读课文,思考问题:1.说说陈蕃是个怎样的人?2.“扫一室”和“扫天下”分别是指什么?(6分钟)自学结束后,引导掌握课文结构,总结板书.自学提示三:再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陈蕃为什么不打扫屋子?薛勤对陈蕃的话有什么看法?用“——”划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7分钟)通过质疑,强化朗读,加深理解课文中心. (四)句子精讲练习:体会反问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感情,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课后练习:小练笔:陈蕃沉思起来,你认为他会想些什么?从那以后他又是怎么做的?(题目自拟,续写故事.)篇二一、说教材:这是《课标》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第十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大与小.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体会、感受到大与小是相对的,也是密切联系的.从而让学生明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 二、说导学方法:这篇课文我继续采用“三读三问”教学法,准备用两课时教完.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熟读课文,总结交流自己知道的内容,总结归纳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完成“三读三问”阅读教学法的前两个步骤(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这节课我准备完成“三读三问”教学法的第三个步骤(想知道什么?).导学目标是: (一)能结合重点词句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二)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与小的关系;(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与小的单元主题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四)会用自己体会到的情感朗读课文.三、说导学过程:(一)小组归纳,小组汇报;(二)体会人品,指导朗读;(三)小组反馈,拓展延伸.四、说导学理念:知识与能力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终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关注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并渗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从而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飞跃.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问题由学生提出,教师指导点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感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读书.(二)第二课时导学设计导学目标:1、能结合重点词句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与小的关系;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与小的单元主题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体现;4、会用自己体会到的情感朗读课文.导学方法:三读三问法;导学重点:大与小的关系;导学难点:单元主题在课文中的体现.导学过程:导语: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归纳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的问题总结、归纳一下.待会儿由小组发言人来汇报(六个学习小组).板书课题:扫一室与扫天下(一)小组归纳,小组汇报第六组问题(1)课文中有四个反问句,其中三个是薛勤说出来的,只有一句是陈蕃说出来的,为什么要用反问句而不用其它句式呢?①把你最喜欢的一句换一种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②读一读,体会一下看用那一种句式表达更好;③说出自己的看法;④课件展示反问句;⑤小结归纳反问句变陈述句的方法:1、变“?”为“.”;2、变否定语气为肯定语气(变肯定语气为否定语气);3、取掉疑问词.⑥小结: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在文中用反问句更能表达人物的语气,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二组问题(2)陈蕃到底错在哪里?①小组讨论,回答(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②板书:小大小事大事③学生互相补充:④板书:做大事做小事做小事就是做大事做大事要从做小事开始(二)体会人品,指导朗读①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课文中有两个人物,你更喜欢那一个,请用自己体会到的情感朗读课文,给小组的同学听;②小组推荐朗读;③课件展示示范朗读.(三)小组反馈,拓展延伸.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大与小是相对的,小的东西会变大,大的东西也会变小,小事也就是大事,做大事要从做小事开始,做小事也就是做大事,不是吗?正因为课文中的陈蕃明白了薛勤话中包含的道理,所以陈蕃长大后才成就了一番“扫天下”的大业.请看:①课件展示(陈蕃的生平事件)②课本104页语文天地中春秋时的荀子、三国时的刘备的话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告诉过我们同样的道理.请在课外阅读中,找一找类似的名人名言,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积累写出自己的名言更好,读一读、背一背、说一说,仔细体会这些名人名言的含义好吗?附1:板书设计扫一室与扫天下小大小事大事做小事做大事做小事就是做大事做大事要从做小事开始篇三《“扫一室”与“扫天下”》是根据《后汉书·陈蕃传》的第一节内容改编的.故事的内容耐人寻味,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主要讲了东汉时代,一起学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他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件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这个故事还警示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成就大事,往往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扫天下”.其中“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明白心存大志必须从小事做起,连一间小小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哲理.感受大与小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围绕这个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激发兴趣谈论生活当中的大事与小事,目的在于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此外《“扫一室”与“扫天下”》这个课题本身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开课伊始,让学生理解课题意思以后,然后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或最想搞明白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扫一室”与“扫天下”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把他们并排放在一起? “扫一室”与“扫天下”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而这正是我们课堂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随机板写下来,以此来组织下一步的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1.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了解学生掌握读音的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如为众多个多音字的读音,需要纠正读音并巩固加强.)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大体内容.(了解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进一步展开下面的教学.) 三、精读课文,感悟故事内容(一)研读3、4自然段,探讨陈蕃的思想根源1.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陈蕃是一个怎样的人.2.小组合作、交流,议一议陈蕃这个人.3.全班交流.(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陈蕃的做法和想法两个方面,即结合课文的3、4自然段,有理有据、有条有理地谈论、评说.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顺势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实现认识上的升华.)学生谈到第三段的内容时,可要求学生划出描写陈蕃书房情景的句子,结合句子谈感受.教师要利用好这个句子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从生活态度、生活习惯等方面谈不屑于做小事带给人是不爽甚至是厌烦的感觉.依次来训练学生透过事物现象看本质,提高评判事物的能力.[学生谈到第四段的内容时,可指导学生先划出陈蕃对打扫房间不以为然的三个词语:满不在乎、理直气壮、很有些得意,让学生结合陈藩的话谈谈他是怎样想的?他认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不能把精力、心思浪费在无谓的小事上,做小事的人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顺势解决了“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二)研读描述薛勤的语句和段落(重点是第五自然段),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关系(学生把握了“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之后,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入探讨“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关系.1.薛勤和陈蕃的想法一样吗?他是如何看待陈蕃的言行的?(这个话题是学生愿意探究和表达的,教师关键要指导学生理解好第五自然段的两组句子.) 第一组句子: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这个句子表述了两层意思:陈蕃从小就有大志,即志存高远,但连打扫房间这样的小事都不愿意做,又怎能做成大事,实现志向.)第二组句子: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这是一个反问句.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肯定的句式表达相同的意思.同时通过对比体会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更强烈.)2.帮助学生提炼认识帮助学生逆推,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实现高远的志向,必须从小事做起.要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三)研读第六自然段,体验陈蕃的内心活动以第六自然段为过渡,创设问题情境:薛勤走后,陈蕃沉思起来,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如果你是陈蕃,你怎样品味薛勤的话,你从中悟到了什么?(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更易于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更深入地去理解、感悟薛勤讲的“一间小屋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大与小之间的辩证关系.)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认识重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4、5自然段,深化对“扫一室”与“扫天下”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五、课外拓展,搜集相关的名言或故事,扩充对“大与小”辩证关系的认识六、小练笔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写应该做好哪些小事,为将来做好大事打下基础,做好准备.也是学生对自己收益的一个总结.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扫一室”与“扫天下”》说课稿三篇.doc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全文共5152字]编辑推荐:下载Word文档。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扫一室与扫天下》说课稿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设计有趣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进入学习情境。
2.创设情境,让学生角色扮演,增强他们对文章内容的体验和感悟。
3.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学习积极性。
4.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成语和名言警句的学习与运用。
2.教学难点:
-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需要引导他们从故事中提炼出道理。
-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能难以把握人物心理,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学生在运用成语和名言警句时,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加强练习和指导。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四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以下特征: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喜欢表达和分享;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抽象逻辑思维还在发展中;在学习兴趣方面,他们对有趣的故事、游戏等活动更感兴趣;在学习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还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具备的前置知识或技能有:基本的阅读能力、对成语和名言警句的了解、对故事情节的分析能力等。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有:
1.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可能难以从故事中提炼出道理。
2.分析人物形象时,可能难以把握人物心理,理解人物优秀品质。
3.在运用成语和名言警句时,可能出现记忆不清、运用不当等问题。
4.互动白板:方便学生书写、画图,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提高课堂互动性。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11.1“扫一室”与“扫天下”_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11.1“扫一室”与“扫天下”_北师大版第11单元:大与小教材分析本单元共有三篇主体课文,《扫一室与扫天下》《井底之蛙》《三颗钮扣的房子》这组课文体裁各异,以古喻今,从不同角度阐述大与小的相对性,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
语文天地围绕主体从积累、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创设了一个更大的语文学习空间,是主体课文的内容更加开阔。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1、认识34个生字,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2、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学会脚踏实地的做事情,不盲目自大,学会容纳别人、善待他人。
3、在阅读实践中有选择的运用略读与精读。
4、在习作与口语交际中联系使用所学成语典故。
重点难点1、体会“大”与“小”这两种相对的现象,感受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2、运用自己所积累纪录的词汇。
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以读代讲,感悟文章内涵教学过程11.1 《“扫一室”与“扫天下”》第一课时一、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本文讲的是东汉时代,有个青年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打扫。
他的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件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这个故事还警示人们,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扫天下”。
二、找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一下生字掌握情况。
蕃薛喧蜘蛛三、小组讨论学习,找出课文的层次。
‘第一自然段,整体概述东汉时代的青年陈蕃志存高远,但生活懒惰。
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描述薛勤针对陈蕃的“扫天下”和“扫一室”的观点,阐述了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道理。
第三自然段,写了陈蕃的感悟。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教材分析】《“扫一室”与“扫天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第十一单元“大与小”主题中的第一篇课文。
课文虽然篇幅较短,但其故事内容却耐人寻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主要讲了东汉时代,青年人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
他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个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课文以“扫一室”寓意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以“扫天下”寓意轰轰烈烈的伟业,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故事警示我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成就大事,往往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扫天下”的道理。
知识技能目标:1.学习《“扫一室”与“扫天下”》,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汇。
3.熟练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4.体会作者写作过程中语言的简洁,用词的精确。
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感受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
情感态度目标:熟读课文,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积累词汇。
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扫一室与扫天下。
2、师: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觉得有没有问题?(少了双引号)3、师加。
4、为什么“扫一室”与“扫天下”要加上双引号呢?5、师解释:在这儿,双引号表示有特殊的重要的含义。
那么到底“扫一室”与“扫天下”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6、看来很多同学都不知道,没有关系,看了下面这则故事也许你就明白了。
7、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12页。
二、初读课文1.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
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2.指名读,每个同学读一段。
3.学生互评,生自评。
师小结。
三、再读课文1.刚刚我们自己读了一遍课文,又听同学为我们读了一遍,那么大家发现故事的主人公是谁?(陈蕃)2.迅速的默读课文,读了故事,你发现陈蕃是一个怎样的人?(志存高远、生活懒散)3.你从哪儿看出他志存高远了呢?(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扫除天下一切不平之事。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扫一室”与“扫天下”》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扫一室”与“扫天下”》说课稿一、教材解读《“扫一室”与“扫天下”》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文章以讲述古代伟大科学家韩信的故事为主线,通过对他机智扫楼、深入思考和全力帮助人民的表现,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扫一室、闻天下”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韩信的故事背景及主要人物;•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理解课文的主旨与核心内容。
2.能力目标:•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通过描绘人物形象,感受精神力量,并引发思考。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韩信等伟人品质的欣赏与尊重;•激发学生对于积极乐观、勤奋好学的向往。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授课文中重点词汇和短语;•分析课文的故事情节,理清主线。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审视人物形象,感悟精神力量,提出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与主题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
例如,展示一些勤奋的学生们或聪明的科学家的图片,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他们是谁,以及他们有什么特点和贡献。
2. 文本理解(10分钟)第一段:课文以一个问题引入,问题是“你家中有没有自动扫地机器人?”老师提醒学生可以先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第二段:学生开始阅读第二段,重点理解韩信扫楼的故事情节。
韩信善于观察和思考,他从观察中得出孵化鸡蛋的方法,并且获得了成功。
通过提问学生,引导他们思考问题:为什么韩信不顾一切要扫楼?他是怎么想到孵化鸡蛋的方法的?第三段:学生阅读第三段,重点理解韩信深入思考的故事情节。
韩信想到的问题是“我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
通过与学生交流,探讨问题:为什么韩信在深夜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对他来说有什么意义?第四段:学生继续阅读第四段,重点理解韩信帮助人民的故事情节。
韩信不畏艰难,为人民尽心尽力。
引导学生思考:韩信为什么要提出“扫天下”这个目标?他怎么做到的?3. 文本讲解与分析(15分钟)通过讲解故事情节、重点词汇和短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一单元大与小23“扫一室”与“扫天下”备课教案北师大版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材分析】《“扫一室”与“扫天下”》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
课文讲的是东汉时代,有个青年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
他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间小小的书房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这个故事还警示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连身边一件小事都不去做,是不可能做成大事的。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炼易懂。
共有六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段,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陈蕃的情况,突出了它的两个特点:心存大志及生活懒散;第二部分为二至五段,通过薛勤与陈蕃的一番对话阐明小小的屋子都不打扫是扫不了天下的道理;第三部分为第六段,写陈蕃的感悟。
【学情分析】学生在四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这个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大与小的辩证关系,为后面的理解奠定基础。
并且让学生读文后交流,感受,在交流中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通过分析“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含义,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现实意义。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文分一个课时来授课。
本设计从理解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需要学生抓重点词理解文章,想象画面感情朗读,对比朗读体会反问,交流感受揣摩寓意。
在此基础上,学生随堂完成摘录笔记,意图通过本文教学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读书方法并大胆实践。
【教学目标】1.认字6个,写字7个。
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懂得人既要顶天立地,又要脚踏实地;实现远大志向,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道理。
3、在语境中理解“志存高远、着实、满不在乎、理直气壮”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感悟课文中反问句的意思,并能用陈述的方式表达出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一单元大与小23“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课件北师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 休息一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站起来动一动 对身体不好哦~
2021/4/2
9
学习第六自然段,思考:
1.薛勤走后,陈蕃有什么表现?
2.沉思”是指怎样地想? (认真地想,仔细地想)
3.陈蕃在认真地想什么?仔细地想什么? 静静地想什么?
陈蕃以后会有改变吗?现在陈蕃的 书房已经变成什么样了?
做好小事情的能力是从平 常做小事的过程中培养的,做 好小事情的习惯也是从平常做 小事的过程中养成的。只有点 点滴滴的小事做好了,才能干 成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海。
——(春秋)荀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 (三国)刘备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后汉书·陈蕃传》
协的信念。
谢谢观看
“扫天下”:轰轰烈烈的大事
• 1自然段讲陈蕃爱读书,但不打扫书房。 • 2-5自然段讲陈蕃和薛勤的不同看法。 • 6自然段讲陈蕃觉得薛勤的话很有道理。
薛勤看到和听到陈蕃的 想法后,是怎么劝陈蕃的?
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 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很少收拾的书房会是什么样子? (乱七八糟、肮脏、污浊)
东汉名臣陈蕃少时独居一 室而院内龌龊,薛勤批评他: “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 扫天事,安事一屋乎?”薛勤 当即反驳:“一屋不扫,何以 扫天下?”
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眼光决定未来的一 切,相信成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 生有挫折没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
小学复习课件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一单元大与小23“扫一室”与“扫天下”教 学课件北师
四年语文上册第十一单元大与小23“扫一室”与“扫天下”说课稿北师大版
《“扫一室”与“扫天下”》《“扫一室”与“扫天下”》是根据《后汉书·陈蕃传》的第一节内容改编的。
故事的内容耐人寻味,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主要讲了东汉时代,一起学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
他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件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这个故事还警示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成就大事,往往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扫天下”。
其中“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明白心存大志必须从小事做起,连一间小小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哲理。
感受大与小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围绕这个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激发兴趣谈论生活当中的大事与小事,目的在于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此外《“扫一室”与“扫天下”》这个课题本身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开课伊始,让学生理解课题意思以后,然后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或最想搞明白的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扫一室”与“扫天下”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把他们并排放在一起? “扫一室”与“扫天下”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而这正是我们课堂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随机板写下来,以此来组织下一步的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1.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了解学生掌握读音的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如为众多个多音字的读音,需要纠正读音并巩固加强。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大体内容。
(了解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进一步展开下面的教学。
)三、精读课文,感悟故事内容(一)研读3、4自然段,探讨陈蕃的思想根源1.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陈蕃是一个怎样的人。
2.小组合作、交流,议一议陈蕃这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扫一室”与“扫天下”》
《“扫一室”与“扫天下”》是根据《后汉书·陈蕃传》的第一节内容改编的。
故事的内容耐人寻味,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主要讲了东汉时代,一起学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
他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件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这个故事还警示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成就大事,往往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扫天下”。
其中“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明白心存大志必须从小事做起,连一间小小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哲理。
感受大与小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围绕这个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谈论生活当中的大事与小事,目的在于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此外《“扫一室”与“扫天下”》这个课题本身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开课伊始,让学生理解课题意思以后,然后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或最想搞明白的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扫一室”与“扫天下”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把他们并排放在一起? “扫一室”与“扫天下”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而这正是我们课堂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随机板写下来,以此来组织下一步的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了解学生掌握读音的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如为众多个多音字的读音,需要纠正读音并巩固加强。
)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大体内容。
(了解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进一步展开下面的教学。
)
三、精读课文,感悟故事内容
(一)研读3、4自然段,探讨陈蕃的思想根源
1.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陈蕃是一个怎样的人。
2.小组合作、交流,议一议陈蕃这个人。
3.全班交流。
(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陈蕃的做法和想法两个方面,即结合课文的3、4
自然段,有理有据、有条有理地谈论、评说。
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顺势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实现认识上的升华。
)
学生谈到第三段的内容时,可要求学生划出描写陈蕃书房情景的句子,结合句子谈感受。
教师要利用好这个句子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从生活态度、生活习惯等方面谈不屑于做小事带给人是不爽甚至是厌烦的感觉。
依次来训练学生透过事物现象看本质,提高评判事物的能力。
[
学生谈到第四段的内容时,可指导学生先划出陈蕃对打扫房间不以为然的三个词语:满不在乎、理直气壮、很有些得意,让学生结合陈藩的话谈谈他是怎样想的?
他认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不能把精力、心思浪费在无谓的小事上,做小事的人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
顺势解决了“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二)研读描述薛勤的语句和段落(重点是第五自然段),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关系
(学生把握了“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之后,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入探讨“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关系。
1.薛勤和陈蕃的想法一样吗?他是如何看待陈蕃的言行的?
(这个话题是学生愿意探究和表达的,教师关键要指导学生理解好第五自然段的两组句子。
)
第一组句子: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这个句子表述了两层意思:陈蕃从小就有大志,即志存高远,但连打扫房间这样的小事都不愿意做,又怎能做成大事,实现志向。
)
第二组句子: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这是一个反问句。
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肯定的句式表达相同的意思。
同时通过对比体会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更强烈。
)
2.帮助学生提炼认识
帮助学生逆推,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实现高远的志向,必须从小事做起。
要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研读第六自然段,体验陈蕃的内心活动
以第六自然段为过渡,创设问题情境:薛勤走后,陈蕃沉思起来,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
如果你是陈蕃,你怎样品味薛勤的话,你从中悟到了什么?
(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更易于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更深入地去理解、感悟薛勤讲的“一间小屋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大与小之间的辩证关系。
)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认识
重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4、5自然段,深化对“扫一室”与“扫天下”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五、课外拓展,搜集相关的名言或故事,扩充对“大与小”辩证关系的认识
六、小练笔
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写应该做好哪些小事,为将来做好大事打下基础,做好准备。
也是学生对自己收益的一个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