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及原文
⽣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及原⽂⽣于忧患,死于安乐含义:忧患使⼈⽣存,安乐使⼈灭亡。
“⽣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成语出⾃孟⼦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告⼦下》中⼀则短⽂《⽣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忧患,死于安乐原⽂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孙叔敖举于海,百⾥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任于是⼈也,必先苦其⼼志,劳其筋⾻,饿其体肤,空乏其⾝,⾏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恒过,然后能改,困于⼼,衡于虑,⽽后作;征于⾊,发于声,⽽后喻。
⼊则⽆法家拂⼠,出则⽆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话译⽂舜从⽥野耕作之中被任⽤,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胶⿀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管夷吾被从狱官⼿⾥救出来并受到任⽤,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被任⽤,百⾥奚被从奴⾪市场⾥赎买回来并被任⽤。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定先要使他⼼意苦恼,使他筋⾻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来使他的内⼼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原来没有的才能。
⼀个⼈,常常发⽣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发在⾔语中,然后才能被⼈所知晓。
(如果)⼀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和⾜以辅佐君王的贤⼠,在国外没有实⼒相当、⾜以抗衡的国家和来⾃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或国家)⽣存发展,⽽安逸享乐会使⼈(或国家)⾛向灭亡的道理了。
⽣于忧患,死于安乐近义句魏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孔⼦:“安⽽不忘危,存⽽不亡,治⽽不忘乱。
”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
”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周⽂王:“君⼦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安⽽国家可保也。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原文及解释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原文及解释
名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摘自:《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
解释:忧思祸患使人成长、使人振作和勤奋,因而得生;安逸享乐使人怠惰,导致人死亡和国家、事业的衰败。
赏析:此句蕴含深刻的哲理,说明安乐无忧的生活、优越顺利的环境,却往往使人萎靡不振,不思进取,畏惧困难,丧失斗志,历代有德君子,都诚惶诚恐,修身养性,这种忧患意识逐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魅力。
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原文: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本内容由小编跟大家分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学习与借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先秦:孟子及其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
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1、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简介孟子(前385~前304,另一说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一字子车,子居,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是孔子(孔子名言名句)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被儒家尊为“亚圣”。
孟子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
晚年退而著《孟子》一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
他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总结01、古之成大事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02、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作品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1发2于畎亩3之中,傅说4举5于版筑6之间,胶鬲7举于鱼盐8之中,管夷吾9举于士10,孙叔敖11举于海12,百里奚13举于市14。
故15天将降大任16于是17人也18,必19先苦20其心志21,劳22其筋骨,饿23其体肤24,空乏25其身,行拂乱26其所为27,所以28动29心忍30性,曾31益其所不能32。
人恒33过34,然后能改;困于心35,衡于虑36,而后作37;征于色38,发于声39,而后喻40。
入41则无法家42拂士43,出44则无敌国45外患46者,国恒47亡48。
然后知生于忧患49,而死于安乐50也。
词句注释:1、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吠,田间水渠。
4、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
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意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意思是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忧患:忧愁祸患。
安乐:安逸享乐。
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
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这两句话指时时警惕才能杜绝祸患。
也指仁人志士为国家、百姓的忧患而奔波劳碌,为国家、百姓的安乐而奉献生命。
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拼音是shēng yúyōu huàn,sǐyúān l è,意思是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忧患:忧愁祸患。
安乐:安逸享乐。
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
指时时警惕,才能杜绝祸患。
也指仁人志士为国家、百姓的忧患而奔波劳碌,为国家、百姓的安乐而奉献生命。
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出处
《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宋·陆九渊《与苏宰书》:“然君子每因是以自省察,故缺失由是而知,德业由是而进。
屯难困顿者,乃所以成君子之美也,故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译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告子下》中一则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释义:忧患使人生存,安乐使人灭亡。
译为“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与“温水煮青蛙”的原理颇有相似之处。
也有人将其当做忧国忧民的意思。
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作者简介: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
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战争兼并,其观点被认为是“迂阔”,几乎无人采纳。
孟子晚年回邹国与弟子著书立说,作《孟子》7篇,共269章。
《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又极富感情,具有磅礴的气势和强大的鼓动力量。
注释:1、舜:舜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1、发:兴起,被任用2、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畎,田间水渠。
3、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
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
见武丁,武丁曰:“是也。
”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孟子及其弟子〔先秦〕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创作背景: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孟子曰:“舜发于畎亩①之中,傅说②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④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⑤,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9)于虑,而后作;征(10)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①畎(quan)亩:田间,田地。
②傅说(yuo):殷武丁时人,曾为刑徒,在傅险筑墙,后被武丁发现,举用为相。
③版筑:一种筑墙工作,在两块墙版中,填人泥土夯实。
④胶鬲(ge):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盐为生,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
⑤管夷吾:管仲。
士:此处指狱囚管理者。
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随他一起逃到鲁国,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而把管仲押回自己处理。
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结果齐桓公用管仲为宰相。
(6)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宰相)。
(7)百里奚举于市:春秋时的贤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用五张羊皮的价格把他买回,任为宰相,所以说“举于市”。
(8)曾:同“增”。
(9)衡:通“横”,指横塞。
(10)征:表征,表现。
(11)法家拂士:法家,有法度的大臣;拂,假借为“弼”,辅佐;拂士即辅佐的贤士。
【译文】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孟子》,题目是后人所加。
文章采用举例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原文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之地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方法来使他们内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坚定,更增加他们原本所没有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在内心中有困扰,在思想上有阻碍,这样以后才能奋发;(一个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那么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在忧患的环境里可以生存发展,在安乐的条件下会衰亡。
创作背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秦:孟子及其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1、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畎,田间水渠。
生于忧患死于乐文言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所作的一篇议论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文章通过举例和论证,阐述了在困境中奋发图强和在安逸中衰败堕落的道理,强调了逆境对人才的磨砺作用和国家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以下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变得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这篇文言文通过举例和论证,告诉我们,在逆境中奋发图强,在困境中不断努力,才能够获得成功和成长。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有国家忧患意识,时刻保持警惕,不断进取,才能够避免衰败和堕落。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意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意思是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忧患:忧愁祸患。
安乐:安逸享乐。
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
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原文选段: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这两句话指时时警惕,才能杜绝祸患。
也指仁人志士为国家、百姓的忧患而奔波劳碌,为国家、百姓的安乐而奉献生命。
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意思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意思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在面临困难、压力、挑战时能够勇往直前,但一旦获得安定、舒适、安乐的生活环境后,就变得懒散、骄纵、不思进取,最终导致自身的衰败和失败。
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鸟儿因为生活在安乐的笼子里,不再努力飞翔,最终失去了自由、能力和活力。
这句话的含义是警示人们在追求舒适、安逸的同时,应保持警惕和进取心,不要沉溺于安逸的环境中,而应保持对困难和挑战的积极态度,才能保持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译文及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译文及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所创作的,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秦:孟子及其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告子》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战国 时 期 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 他和 孔子 并称为 孔孟 。孟子主 张行“仁政 ”,以统一天下。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 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 有积极影响。 ★《孟子》是一部 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的 书,现存 七 篇,是 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 等合著成的,南宋 四书 ”之一。 朱熹将《孟子》列为“
道 理 论 证
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第三段
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正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 正面 反 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 对 比 论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国家 证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反面 论 述 经 受 磨 练 的 益 处
死于安乐
第四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
后
君主
相 辅佐武王
举 例 论 证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海
市
磨 相 炼 令尹 大夫
人才必 须在艰 苦的环 境中造 就的道 理
身份低微 成就大业
第二段
在六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的基础上, 发表议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段 举例论证 第二段 道理论证 第三段 对比论证 第四段 中心论点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客观)
(主观)
身处逆境须 (个人) 努力奋发 (正面)
(国家) 国无忧患 (反面)
易灭亡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 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 你还知道哪些实事?
司 马 迁 受 宫 刑 而 作 《 史 记 》
欧阳修两岁丧父笃而成才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 《红楼梦》。
贝多芬即 使在双耳失聪 的情况下,仍 然坚持音乐创 作。
爱迪生小时 一边卖报一边作 化学试验。有一 次,不慎在火车 上引起了火,被 车长打聋了一只 耳朵。由于他的 刻苦努力,终于 成为举世闻名的 发明家。
名人名言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 ——巴尔扎克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
——莫里哀
—查尔斯· 比亚德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 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 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 ——海伦· 凯勒 不经一番寒彻苦,哪来梅花扑鼻香。
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有: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 厄而做《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 有《国语》;孙子膑脚,《兵 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 难》、《孤愤》;《诗》三百 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一、பைடு நூலகம்课的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通弼,辅弼。 2.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横,梗塞,指不顺。 3.衡于虑:
二、词类活用: 1.人恒过,然后能改: 名作动,犯错误。 2.行拂乱其所为:使动用法,使……颠倒错 乱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忍。 使动用法,使……痛苦。 4.必先苦其心志:
5.饿其体肤: 使动用法,使……饥饿。 使动用法,使……受到贫 6.空乏其身: 困之苦。 使动用法,使……劳累。 7.劳其筋骨:
三、古今异义: 喻
古义:了解 ,明白。
今义:比喻,修辞手法的一种。 所以
古义:用这些办法。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四、一词多义:
1.管夷吾举于士 从 于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 3.困于心,衡于虑:在 4.生于忧患:在 其:全文都是代词,指人才。
五、其他重要词语
六、重要句子
七、易译错的重要词语
八、易译错的重要句子
易译错的重点句子解释: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 患者,国恒亡。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理解课文 舜
第一段
前
畎亩
版筑 鱼盐 士 经 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