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传统文化认知度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调研报告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调研报告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对于大学生这一代来说,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于其自身价值观、文化素养的养成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调研来探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以及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文化传承的看法。
一、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较为稳定。
其中,将传统文化与民族历史、经典著作、传统节日等方面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比例较高,占总体的60%左右。
这部分学生通过学校教育、亲人的传承以及自己的主动学习等途径,对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另外,有约20%的学生将传统文化仅仅视为一种陈旧的象征,对其漠不关心。
还有约15%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大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持有尊重和保护的态度,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该传承和弘扬。
通过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超过80%的大学生表示应该珍视传统文化,并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中。
这一现象表明,大学生在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后,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他们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三、对文化传承的看法即使大部分大学生认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他们对于如何进行文化传承存在一定的分歧。
有一部分大学生主张通过学校课程的设置和教育机构的宣传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实践,比如参加传统文化的活动和研究;还有一部分学生指出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融合,使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综上所述,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较为积极,认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持有尊重和保护的态度。
然而,在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上仍然存在一定分歧。
教育机构、社会各界以及家庭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和教育,同时也要尊重大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个性化看法,为他们提供更多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体验平台,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重建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体系
转变思想观念,逐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提升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文化自觉”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要与校园紧密结合起来 用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流行文化
当查询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时,有 20%的人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会继续发扬光 大;50%的人持中间态度,认为对传统文化 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更有利于社 会的发展;其中占比例较大的一部分人对此 问题持无所谓的态度,表示不关心这方面的 内容;其中坚决否定传统文化内容的人数占 了7%。总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 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各持有不同的观点。
通过调查抽取问题比例显示
男:27人 女:23人
第三题 男 女 A 5 3 B 5 19 C 17 1
从比例可反映出女生能背诵古典诗词的人数比男生要多
第七题 男 女 A 10 3 B 12 13 C 5 7
从比例可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未来大部分人还是看好的
第九题 男 女
A 21 17
B 5 6
C 1 0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阶段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一)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二)成熟期(隋、唐~ 南宋 ) (三)衰落期(元、明、1840年前的清朝) 四.中国文化的转型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民族、 文明中,为什么只有中华民族、 中华文明能延续五千多年﹖主 要就在于它的文化。中华民族 的文化有这样的特点,就是在 空间上整体地看问题,整体观; 在时间上变化地看问题,发展 观;而且透过现象,寻找本质, 深入地辩证地来看问题,本质 观。当代大学生是中华传统文 化的主要传承人。了解当代大 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 着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调查报告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一、导言大学生不但仅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璀璨文化的继承者。
现在的大学生纷纷要求个性,讲求流行,一味地追求新颖,而这往往也会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代人心中的淡化甚至是流失。
一个国家的后备军,对别国的文化艳羡不已而且效仿践行,对本国的文化却置之不理甚至概念不清,这无疑是很可悲的。
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化是从未间断过的。
泱泱中国,历史悠久,衍生出的文化亦是十分丰富多彩,这原本是一件多么令人自豪的事情,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人大方地接纳着别国的文化,以此标榜自己的“与国际接轨”,乐此不疲。
她们渐渐淡忘了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只知道过节时有假可放,有乐可寻,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被她们抛在了九霄云外。
这只是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容乐观的种种表现中的一种,此时,探究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经过对这项课题的调查,能够大概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态度,了解并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这代人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
如果情况不容乐观,我们能够针对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即时地采取措施。
一个人,如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她的人生也注定不平凡,对国家来讲更是如此。
文化对国家的繁荣兴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影响虽然是间接的,但它作为一种精神支柱,所能爆发的力量却是无穷的。
这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不然,不会有如此多的国家热衷于“文化侵略”。
总之,为了引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了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我们开展了此次调查,希望能得到一个较为客观、真实的结果,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尽一份绵薄之力。
二、研究方法本报告以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为课题,以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为对象,于11月20日至23日在本校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复兴,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究竟如何呢?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分析。
调查对象为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
我们首先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采集了1052份有效问卷。
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统计。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和分析: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水平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8%的人认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22%的人认为了解很少,20%的人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所知。
这一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知,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
这可能与他们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有关。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程度三、接触传统文化的方式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大学生们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接触:1. 课堂学习:有76%的人表示在专业课或课外选修课中接触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
2. 文化活动:有63%的人表示通过参加传统文化展览、演出等活动来了解传统文化。
3. 网络媒体:有42%的人通过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传统文化信息。
4. 书籍阅读:有28%的人通过阅读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大学生们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来接触传统文化,同时也借助于网络媒体和书籍进行了解。
四、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认知差异在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认知上,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存在一定差异:1. 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价值,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也相对较高。
2. 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对传统文化认知较少,但也有一部分对传统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在性别上,男女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没有明显的差异。
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调查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较为肤浅,对各方面的细节了解不足。
他们普遍认为传统文化重要性不容忽视,但在实际生活中对其态度和理解存在差异。
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脱节,对传承和保护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结论表明,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仍有不足,需要加强相关教育,促进他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这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校大学生、认知、态度、传承、教育、现代社会、保护、发扬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包括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礼仪习俗等传统元素,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和弘扬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高校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代表,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开展对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有助于了解当前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态度,有助于发现认知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今后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依据和指导,促进高校大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的明确提出,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了解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分析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探讨他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看法。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揭示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现状,为今后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促进高校大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文化传承。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调查研究报告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调查研究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的认知程度逐渐减少。
为了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并探讨其对其重视程度和传承意愿,本研究进行了一项调查。
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大学校园内随机选择了3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问卷设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以及传统文化传承意愿。
二、调查结果1. 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调查结果显示,接近60%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有一定了解。
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和社会媒体。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还有40%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基本了解,甚至有10%的受访者表示对传统文化完全不了解。
这提示我们目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2. 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在调查中,大约有50%的大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
另外,约有30%的受访者认为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价值,但并不是特别重要。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还有约20%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并不重视,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脱节,缺乏现实意义。
这表明依然存在一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抱有漠视态度,对其认知和价值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3. 传统文化传承意愿在调查中,约有70%的大学生表示希望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本,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传承。
另外,约有20%的受访者表示对传统文化传承持保留态度,他们认为只有那些对自己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才值得传承。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还有约10%的受访者对传统文化传承不感兴趣,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并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这显示出一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意愿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引导。
三、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且对其重视程度和传承意愿存在一定差异。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调查研究报告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调查研究报告一、引言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困境。
因此,本报告旨在调查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程度,以及关注的原因和方式。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300名大学生参与,调查时间为一个月。
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2.大学生是否关注传统文化传承;3.大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原因;4.大学生通过何种方式关注传统文化;5.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期望。
三、调查结果分析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80%的大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其中4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了解较多,40%的大学生则认为自己了解一般。
只有20%的大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了解较少或者几乎不了解。
2.大学生是否关注传统文化传承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90%)表示关注传统文化传承。
这说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有着清晰的认识。
3.大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a.文化认同感:60%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特色的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是对自身文化认同感的体现。
b.思想启迪:40%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智慧,通过关注传统文化可以启迪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
c.艺术欣赏:30%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中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通过关注传统文化可以丰富自己的艺术欣赏。
4.大学生通过何种方式关注传统文化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a.阅读相关书籍:75%的大学生表示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传统文化;b.参加相关活动:60%的大学生表示通过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会、文化节等来进行亲身体验;c.网络平台:40%的大学生表示通过互联网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获取传统文化信息和知识。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状况的调查11页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状况的调查11页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国人民形成了一些优秀的文化观念和个性品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根基,其中的道德观,认识论和科学精神综合了一个人所立身处世的道德修养,伦理观念、文化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这些文化传统是我们当前开展素质教育时应该保持和发扬。
所以,为调查我校学生对古代经史子集、节日风俗、传统手工艺术作品等方面的了解,认同程度,特进行问卷调查!一、发现的问题1.部分同学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只有37.8%的同学热爱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7.6%的同学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
37.2%的同学表示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传统文化的选修课,11.1%的同学没有兴趣参加。
只有10.5%的同学喜欢读古代经史子集,大部分同学都只是偶尔翻阅,甚至有9.3%的同学对此敬而远之。
2.很多同学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关于四大名著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令人十分吃惊,只有15.7%的同学读完了四本名著,22.7%的同学只读过一本甚至一本也没读过。
有12.2%的同学不愿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3.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十分单一,缺少系统学习:将统计数据平均后,每个同学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只有三到四个,最多的获取途径是电影书刊,其次就是课堂。
4.少数同学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正确:13.4%的同学认为“四书五经”等历史文化古籍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是腐朽封建,不应在现代社会发扬。
5.保护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欠佳:43%的同学不是十分愿意传统文化保护事业出力。
6.对传统文化的目前状态和发展前景持不乐观态度:81.4%的同学认为目前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还有待加深,35.5%的同学在曾经或目前为传统文化的流失而担忧,7%的同学认为随着西方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小。
二、原因分析1.家庭的影响:接受调查的同学在反省自己为什么对传动文化所知甚少时,除去所占比重最大的兴趣爱好(29.9%)这一主观原因,其次就是家庭的影响(23.2%)。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引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思想和价值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影响。
尤其是在高校大学生中,由于接受的教育内容以及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调查方法及样本情况本次调查选择了某985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81份,回收率为90.5%。
问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包括受访者的性别、年龄、专业等;第二部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包括文化经典、传统节日、历史人物等;第三部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包括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程度等。
二、调查结果分析1. 受访者基本信息在受访者的基本信息中,男性占55%,女性占45%;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22岁,占79%,23岁以上的占21%;专业分布中,人文社会科学类占60%,理工科类占40%。
通过基本信息的分析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的受访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性别、年龄、专业分布比较均衡。
2.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方面,调查结果显示,63%的受访者表示能够说出《论语》、《大学》等经典名著的作者和部分内容;89%的受访者能够说出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一些习俗;72%的受访者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如孔子、孟子等有一定的了解。
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还是比较了解的,但对于更深层次的内容或者传统文化的内涵了解还不够全面。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方面,调查结果显示,68%的受访者表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有积极影响;92%的受访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示很感兴趣;但令人担忧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只有39%的受访者会主动去关注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大部分受访者对传统文化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并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影响,尤其是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备受关注。
一方面,当前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呈现出一定的积极趋势。
随着历史学科的普及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加强,许多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校园中,一些高校会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也促进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一些高校还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深入体验传统文化,并且通过文化节庆、书法绘画、古代服饰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知。
这些举措使得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增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调查显示,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片面性和浅薄性的情况。
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水准,缺乏深入挖掘和详尽了解。
有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漠视甚至排斥,认为其与现代社会风格格格不入,从而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
一些高校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也存在问题,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片面、教学方法单一等情况,给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带来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分析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对象为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集了500份有效问卷。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对相关课程和活动的评价等方面。
通过对这份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学生表示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基本内涵和特色。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摘要】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详细描述了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存在问题探讨和对策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也存在一些认知偏差和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育背景、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等。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调查结论,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了相关的结语。
本研究为进一步推广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调查分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存在问题探讨、对策建议、调查结论、研究展望、结语。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和价值观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一些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淡化,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
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背景下,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兴事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对于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有助于了解当前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同时也有助于引发社会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关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当今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探讨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从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探究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2. 分析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3. 探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和学习意愿;4. 发现影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因素及其原因。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高校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认知状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有助于了解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一、调查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尤其是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
他们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传统文化认知的淡化,因此对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二、调查方式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调查主要从数量上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一般认知水平,访谈则更多地从个体经验和观点出发,深入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深度。
三、调查结果分析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认知程度通过问卷调查得知,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认知程度并不高。
有超过60%的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了解较少,只限于一些表面的知识,比如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而对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思想理念等了解较少的比例更是高达80%以上。
这说明高校大学生在传统文化认知上存在着较大的缺失,需要加强相关教育和引导。
2.传统文化认知的来源和途径在访谈中,许多学生表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主要来自于学校的相关课程和一些节日活动。
这些途径往往只是传统文化的皮毛,很难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少数学生表示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参与社会实践等途径来了解传统文化,但这部分学生占比较少,说明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还有待加强。
3.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在访谈中,有一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持有比较积极的态度,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该珍惜和传承。
但是更多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持比较冷漠的态度,认为传统文化过时陈旧,与现代生活脱节,缺乏吸引力。
这种态度的存在说明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和偏见,需要引导和教育。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内容,对于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认知不足、被忽视的现状。
特别是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由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了解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探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度、认同感,以及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受到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了解,可以为加强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提供参考,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客观的数据和案例分析为基础,全面探讨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调查分析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探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兴趣度、认同感以及学习方式,了解影响其对传统文化态度和行为的因素。
此次研究旨在为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提供参考,帮助高校教育部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播与推广。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的全面了解,可以为相关教育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推进,培养更多的爱国主义者和文化自信的传承者,构建更加文明和和谐的社会氛围。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研究的关键环节,它将直接影响最终的调查结果和结论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在进行本研究时,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设计问卷并面对面访问高校大学生,收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
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我们对问卷进行了认真的设计,确保问题清晰明了、内容全面具体、回答选项合理丰富,以便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自信的现状与思考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自信的现状与思考的调查报告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凝聚民族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建设者和文化传承者,其对传统文化的自信程度直接关系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因此,本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自信的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选取了多所高校的不同专业、年级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涵盖了文科、理科、工科等多个学科领域。
(二)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共发放问卷[X]份,回收有效问卷[X]份,有效回收率为[X]%。
同时,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以获取更丰富的信息。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一些具体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节日、传统技艺等的深入了解程度有限。
约[X]%的大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但只有[X]%的大学生能够详细阐述传统技艺,如剪纸、刺绣等的制作过程和艺术特色。
(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超过[X]%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个人和社会具有重要价值,愿意主动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然而,仍有[X]%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脱节,对其缺乏兴趣。
(三)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表现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约[X]%的大学生能够坚定地维护传统文化的地位,认为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但也有[X]%的大学生在文化选择上更倾向于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不足。
(四)影响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的因素学校教育: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自信。
约[X]%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不够丰富,教学方法单一。
社会环境: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足,以及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传统文化的商业化开发过度等问题,也影响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调研报告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趋势,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地位逐渐受到挑战。
本报告旨在调查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从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二、调查方法1.对象选择:在全国范围内随机选择了10所不同地区的大学,每所大学抽取300名大学生作为参与者。
2.调查问卷:采用面对面调查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参与者的意见。
3.调查内容:问卷包括了关于传统文化认知程度、传统文化价值观、传统文化在个人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看法等方面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1.传统文化认知程度在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进行调查时,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相对了解较少。
其中,有65%的大学生表示只对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仅有20%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较深入的研究。
这一结果可能与现代教育体系的变革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有关。
2.传统文化价值观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而言,调查结果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
约有40%的大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持有积极态度,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然而,也有将近30%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观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传统文化过于保守和僵化,无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3.传统文化在个人生活中的地位在调查中,我们询问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接触传统文化,并对其地位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有超过80%的大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较少接触传统文化,仅有个别的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活动。
这主要受到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娱乐方式多样化的影响。
4.对传统文化的看法调查结果还表明,超过60%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可以为人们提供思想启示和精神寄托。
但同时,也有近30%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不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应该以现代化的方式进行创新和转化。
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调查问卷(大全五篇)
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调查问卷(大全五篇)第一篇: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调查问卷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调查问卷亲爱的同学们: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你们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传统文化要靠你们来传承,为了了解你们对名族文化的态度,我们特展开这次调查活动,望同学们认真做答。
注:本问卷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单项选择题1.您的性别:()(请选择);请填写您的年级您的专业:①男②女2、您一般是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传统文化的?()①网络、电视、传媒② 课外书本③课堂老师传授④旅游、参观、展览等3、您认为在当今多种文化交织成的社会中,名族文化是否还存在着()①依然存在② 似乎还在③似乎再慢慢消失④ 看不到身影4、名族传统文化是积累多年的文化,那么你怎样看待名族传统文化()①传统文化有其积极意义②不是所有都值得学习③大多都不值得学习④不知道5、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怎样?()①很乐观②不太乐观③不乐观④可能会消失6、对于传统文化中经史子集,你()①爱不释手② 偶尔翻阅③敬而远之④ 深恶痛绝7、如果有一项旨在保护与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您会参加吗?()①不论什么时候举办只要有空都会参加② 如果是周末休息时间可能参加③ 不会参加,但是支持这样的活动④不参加也不支持8、您是否有兴趣去深入了解本地的民族文化技艺?()①有兴趣②没有兴趣③视情况而定④.说不清9、您认为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①保持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复兴传统文化②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选择性地学习发扬传统文化③.加以变通,使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④.完全摒弃传统文化10、你更喜欢中国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①中国的②外国的③差不多11、你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哪些方面传承得好?多选题()①中国传统节日,方言② 中国古典文学③ 中国传统手工艺④中国传统美食⑥ 中国历史古迹和旅游⑦中国书法字画○8中医⑤古代学派思想,春秋诸子百家○9其他○12、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去加强继承与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多选题()①学校应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②多开展呼吁大家去继承和保护的活动,从意识上去加强③ 国家应出台更多这方面保护的政策④应在每个专业插入一些传统文化的课程⑤从自身出发,多与传统文化接触,并多宣传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13、您认为在当今的社会,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还有用吗,对这个问题您有何想法?调查到此结束,再次向您表示感谢!祝您快乐!第二篇: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调查问卷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调查问卷尊敬的同学: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资料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资料一、研究概况本报告旨在探讨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情况,以期为当代大学生关于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报告以江苏省204所高等院校的在校生为调研对象,共收到有效问卷2038份,通过基本频数对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概况进行描述,并进行频率分析,建立调查模型,并从学历、性别、年级以及地区等因素以及学生自身传统文化认知程度与相应的关系。
二、基本情况(一)总体认知程度根据数据,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属于较高水平,22.5%的学生表示传统文化知其一,35.6%的学生表示传统文化略知一二,21.3%的学生表示传统文化比较熟悉,15.3%的学生表示传统文化很熟悉,5.3%的学生表示传统文化异常了解。
三、探究因素为了深入探究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影响,采用贝叶斯更新模型,将学历、性别、年级以及地区等因素以及学生自身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进行纵向比较,运用多变量统计学方法分析。
结果表明,学历、性别、年级以及地区等因素对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有明显的影响,其中,不同的学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的影响最为明显,本科生的认知程度要高于硕士或博士生;男性大学生的认知程度会比女性大学生的低;不同的年级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认知程度,大一学生的认知程度要高于高年级学生;不同地区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认知程度,沿海地区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普遍高于其他地区。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建议,针对不同的学历的大学生,应重点加强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的普及;年级上,可以采取将传统文化内容化,进入课堂,结合新闻热点进行教学,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地区方面,安排相关的文化节,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性别方面,可为男性学生开展特色的传统文化宣传活动等。
本报告旨在探讨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情况,以期为当代大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学习提供决策依据,同时本报告也只是冰山一角,仍有许多方面值得深入探究。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一、引言二、调查内容和方法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了多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
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专业等;第二部分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包括中国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文学、传统建筑等内容。
问卷调查采用匿名方式,以保证被调查者的真实回答。
三、调查结果分析1. 性别、年龄、专业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高校大学生中,男性和女性比例基本相当;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8-22岁之间;专业分布较为广泛,包括文学、历史、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
2. 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普遍较好,其中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知晓率较高,且对这些节日的意义和传统习俗也有一定的了解。
也有部分大学生对一些传统节日的认知缺乏,甚至存在误解。
在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认知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婚俗礼仪等方面的认知并不够深入,部分传统文化习俗的认知仍停留在表面层面,对其深层次的内涵理解较为薄弱。
4. 传统文学和传统建筑的认知情况在对传统文学和传统建筑的认知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传统建筑的了解并不够深入,很多学生只能说出一些名人名句,对中国传统文学和传统建筑的历史、特点和意义了解较为有限。
四、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1. 教育和宣传不足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不足的问题,与当前社会教育和传媒宣传普及的不足有关,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渠道较为单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形式相对滞后。
2. 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交融,一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有所下降,特别是在当下崇尚个性和消费主义导向的情况下。
3. 自身认知意识形态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片面和浅薄的情况,这与他们本身的认知意识形态有关,保守、陈旧和束缚等观念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有一定消极影响。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也越来越重要。
本调查旨在了解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以及对其意义和保护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约80%的受访者能够正确地回答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他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传统节日等方面的内容,并且能够列举出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和人物。
他们还能描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如中庸之道、孝道、礼仪之邦等。
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细节和深层次的理解有限。
只有少数受访者能够详细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影响。
很多受访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有误解或片面的认识。
有些人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简单地等同于古代文化,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和多样性。
调查还发现,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保护持积极态度。
他们认为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个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他们也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时尚文化的冲击和传统艺术形式的日渐衰退等。
他们希望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一、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内容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产生,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常见的中国传统文化即有书法、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兵马俑、玉雕、甲骨文、文房四宝、笛子、古筝、琵琶、龙凤纹样、彩陶、国画、孔孟文学、法家思想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传统文化也应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区分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好与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中值得传承的数不胜数,“先义后利”、推崇“仁爱”原则,讲求和陸相处、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守诚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德至善”、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廉洁自律、宽厚待人等至今也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并体现在方方面面。
然而纵观历史我们也发现传统文化中的弊端有缺乏平等性。
人人无法实现平等,甚至裹小足打压女性人格尊严。
当今拜官主义拜金主义也是盛行。
第二个弊端是缺乏科学精神,不利于时代科技创新。
第三个弊端是缺乏法治观念,“潜规则”盛行,严重败坏社会道德与公共秩序。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国门大开,西方文化思潮纷涌而入,人们地注意力往往更多地集中在外来地先进文化上而忽略了本民族地优秀文化传统,加之以上种种历史地原因,使得一代代国民“很少见到、听到”中华文化地精粹,在他们地文化记忆中,更多地是对它地否定与批判,以致于对自己本民族地优秀传统文化感到“陌生”、“反感”、“怀疑”,甚至是“排斥”、“厌弃”、“打倒”.可以说,这一令人堪忧地现状,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地高度重视,近十年来,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为宗旨地政策及相关法令,并将其与当前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在一起,推广普及教育,然而时至今日,尽管整个局面有所改善,但总地成效却并不令人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有关这方面地工作有待进一步展开与深入,而另一原因,既是最重要地,也是最易被忽视地,那就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之时往往只注意到突出其精神层面地道德价值,而不注重对其现代价值进行全面系统地挖掘与宣传.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新生传统文化认知度的调查研究作者:初景波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34期[摘要]文章主要围绕大学新生传统文化的素养水平、兴趣分布与学习障碍,大学新生对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功能评价、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评价以及对当下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热点问题的观点态度等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得出大学新生以传统文化为主流,同时也欣赏、兼容其他多种文化的理性稳健、多元开放的文化态度。
同时,大学新生对传统文化满怀学习兴趣,但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水平则差强人意,这亟须高等院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分布、接受能力与特点,增设教学课程,丰富教学手段,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大学新生;传统文化;调查[DOI]10.13939/ki.zgsc.2016.34.10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接连发表的一系列讲话,标志着我们恢复了对中华文化的自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沃土,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滋养。
习近平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ZW(]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时的讲话。
[ZW)]作为秉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理念的当代高等院校,无疑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
而做好这些工作、有效实施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前提,就是要真实了解大学生,尤其是刚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关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评价和素养水平。
此外,作为代表着未来的大学生,他们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表征着传统文化在未来的发展程度。
因此,笔者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为个案,对2015级新生进行了传统文化认知度的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受调查人数约占全体新生的1/3;收回有效问卷353份,问卷有效率78.44%。
其中理工类学生246人,文管类学生107人;男生192人,女生161人,基本做到了文理兼综、男女平衡。
调查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大学新生传统文化的素养水平、兴趣分布与学习障碍,大学新生对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功能评价、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评价以及对当下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热点问题的观点态度等,下文拟根据调查数据分别加以分析。
1 对传统文化的总体评价传统文化在近百年来的命运遭际可谓跌宕起伏,其一度被认定为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在新文化运动中被“全盘西化”论猛烈抨击,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彻底否定和抛弃。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也带来了文化的自信,跌落谷底的传统文化终于触底反弹,中华文化开始走上复兴之路。
然而,对传统文化的评价仍然见仁见智。
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全然过时、不切实际,有人则认为传统文化正是对治时代问题的良方。
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已死,召唤亡灵只是一场徒然,有人则认为传统文化深植于伦常日用之中,依然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有人认为继续除旧布新才是强国之途,有人则认为积极返本开新才是兴国之道。
那么,置身于这样的众声喧哗之中的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之希望的大学生,他们是怎样评价传统文化的呢?在回答“你觉得我国的传统文化过时了吗”这一问题时,19%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过时,79%的学生认为有一部分没过时,需要现代阐释,2%的学生觉得说不清,仅有1名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已经完全过时。
在回答“你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社会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时,有68%的学生认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29%的学生认为作用一般,1%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2%的学生认为有消极作用。
在回答“你认为传统文化在当代最能发挥作用的领域”这一问题时,48%的学生选择了“个人修养”,34%的学生选择了“公共道德”,仅有11%的学生选择了“政治治理”,选择“家庭关系”的则最少,只有7%。
上述情况表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评价是比较积极和正面的,肯定的成分远大于否定。
同时,这种正面肯定又不同于泥古不化的复古,而是满怀面对时代的问题意识,阐旧邦以辅新命。
多数学生认为以儒家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文化已经不再适用于政治领域,而在个人与公共领域则拥有广阔空间。
事实也确乎如此,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族宗法结构已然冰消,现代国家的治理思维、治理模式已经超越君主—圣贤模式,儒家传统强调的修、齐、治、平的家国天下情怀已经解体,儒学在政治领域只能提供诸如“天下为公”“仇必和而解”这样片段式的支援价值;而儒家的以德修身、君子慎独的修养主张在个人层面依然十分重要,仁者爱人、和而不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念在公共领域也正是时代所需。
但是,多数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已经不再适用于家庭领域,这是值得商榷的。
当代大学生已属“90后”,一孩化造成的倒金字塔结构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当代家庭教育问题多多,其实正需要传统文化的及时补位。
当我们用现代平等意识涤除儒家的等级观念之后,儒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治家理念仍然对良好家庭关系的建立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在传统文化的存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问题上,学生们也给出了自己的评估。
关于“当前社会是否还存在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15%的学生认为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依然是当代社会的底色,78%的学生认为当前社会还存在一些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并发挥着影响,5%的学生认为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完全消失,2%的学生表示说不清。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各种文化在当下中国的关系,84%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冲突,在互相包容尊重的情况下可以共处,而有9%的学生认为完全可以和谐相处,4%的学生认为不同文化之间有尖锐冲突,不可能长期共处,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
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11%的学生觉得很乐观,57%的学生觉得比较乐观,26%的学生觉得并不乐观,6%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可见,大多数学生在这一问题上并没有陷入盲目乐观和悲观无望两个极端,而是持一种审慎的乐观态度,作为未来责任的承担者和文化的践行者,他们的这种文化态度是理性而稳健的。
费孝通先生曾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描摹和概括他理想中的文化交流[ZW(]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见之于《费孝通九十新语》,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314页。
[ZW)],大学新生们的这种文化态度与之正相契合。
2 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兴趣分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成功开展教育的诀窍。
兴趣既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废寝忘食进行学习的动力,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同时也往往是学生灵性与天赋之所在,使学生能够因材获教,成就理想与价值。
因而,调查和研究大学新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程度和兴趣分布,是针对性地实施兴趣化教育所必需的准备。
从调查数据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仍是大部分学生的兴趣所在。
在“下列文化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一题中,209名学生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占比基本达到60%;除此之外,大学生最感兴趣的文化依次为西方文化、古埃及文化、印度文化,也有极少数学生提到了日本文化、玛雅文化。
可见,传统文化仍然具有相当强的文化竞争力,但西方文化也完全不可小觑。
在传统文化之中,大学新生们最感兴趣的内容(可多选)依次为艺术(198票)、文学(171票)、思想(121票)、宗教(74票),也有学生提到了汉服、武术、京剧、节庆、礼仪、书法、历史传说、风俗习惯,以至于技术工巧、奇门遁甲、刑罚、杂技等,有学生提倡设立汉服节。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ZW(]《周易·系辞》。
[ZW)],传统文化在这一意义上也可分为形而上的思想文化与形而下的器物、技艺文化两类。
在形而上的思想层面,大学新生最感兴趣的前两名是儒家(148票)、道家(127票),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而秦汉之后便已失传,在当代社会并无太大影响的墨家竟超越了佛家与兵家,以96票位居第三,这恐怕是因其“兼爱”“非攻”的理念非常契合大学生的理想主义、道德情怀和责任意识;佛家与兵家同以89票并列第四位,也有一定数量的拥趸。
在形而下的器物、技艺层面,在回答“你是否对某种传统艺术有兴趣并投入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一题时,有72%的大学生选择了“否”,这说明大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明显欠缺。
而究其原因,有一些学生明确表示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
形而上的思想理念固然极为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形而下的器物文化与技艺文化的支撑,思想理念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无法脚踏实地。
因此,培养大学生对于某种传统器物文化或技艺文化的兴趣与热情,并使之达到一定的水平,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有极大价值的。
可喜的是,仍有28%的学生选了“是”。
在这些学生喜欢并擅长的传统艺术当中,琴、棋、书、画仍占绝大部分,甚至有学生反映已经习练古筝12年之久。
除此之外,学生喜欢并擅长的依次为文玩、武术、曲艺、木工、刺绣、京剧等。
这些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宜应善加培护,不仅使传统文化后继有人,而且还可以使之逐渐蔚然成风,对其他学生产生辐射效应。
3 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整体水平与学习障碍在调查问卷中,笔者单独开辟设计了传统文化基本常识的测试板块,内容覆盖传统文化的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即章太炎《国学概论》中所言国学之四部分),其中以儒、释、道三教的思想文化为主。
从测试结果看,20道题目中,答题正确率在60%以上的只有8道,学生对传统文化基本常识的掌握从整体上看是不高的,这就要求对于大学新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仍应从基础抓起,为大学生搭建较为完整的传统文化知识框架,使其了解传统文化基本的常识与全貌仍是当务之急。
在儒、释、道三教的文化常识中,学生明显对儒、道两家基本常识比较熟悉,尤其对两家的思想主旨知之甚详,如三礼之学、孟子荀子的性善性恶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庄子的“蝴蝶梦”等,这与前面所调查的兴趣分布是非常吻合的;学生普遍对佛家文化了解不多,比较基本的“三法印”、惠能、诗佛王维等内容皆不甚了了,这种结构性缺失应与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倾向以及由此造成的主动取舍有关。
在传统文学方面,最基本的四大名著的阅读率为:1部都没有读过的约占8%,读过1部的约占24%,读过两部的约占20%,读过3部的约占27%,4部全都读过的约占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