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 水教案 教科版
杭州某学校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二次集体备课教案
杭州某学校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二次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水的性质、状态变化以及水的利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的循环过程,以及认识水的利用和保护。
本单元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水有初步的认识。
但在水的微观结构、水的利用和保护等方面,学生还需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有待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水的循环过程,认识水的利用和保护。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循环过程、水的利用。
2.难点:水的微观结构、水的保护。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水的利用和保护。
六. 教学准备1.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杯子、水、盐、冰块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我们生活中如何利用水?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和水的循环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水的三态变化特点。
5.拓展(10分钟)讲解水的微观结构,让学生了解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讨论水的利用和保护,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新教科版(2019年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第1课 水到哪里去了 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2019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水到哪里去了【学习内容】新教科版三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3,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蒸气。
4、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这个过程叫凝结。
过程与方法1.想象水蒸发的过程,对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现象做出解释。
2、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比较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4.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学生的求知欲。
2、意识到猜想必须用实验来验证的科学方法。
3、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理解蒸发的概念。
【教学难点】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三杯常温水,橡皮筋一根,塑料薄膜一块老师准备:1.先倒一杯200毫升的水,再把黑板擦干净。
2.湿毛巾(不要有太多水分)、水变成水蒸气的漫画(有几个水分子是后贴上去的,可以摘下来)【活动过程】一、聚焦1、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大家看这是一块普通的手帕,我把它在魔水中泡一下,再拿出来,用火点燃。
大家猜一猜,手帕会被烧坏吗?(火熄灭后,让学生检查手帕是否完好无损。
)问:手帕为什么烧不坏呢?2、大家都猜手帕烧不坏与水有关。
那我们就来研究水。
水还有哪些形态?(课件展示自然界中不同形态的水)二、探索1、用湿毛巾在黑板上板书“水”字,请大家观察这个水字有什么变化?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学生猜想)2、生活中像这样水干了的现象,你们能举几个吗?(学生举例)出示课件水干了的现象。
3、黑板上的水、衣服上的水,地面上的水以及大家所说的这些地方的水都跑到哪里去了?(空气中)变成了什么?水慢慢飞到空气中变成了一种气体,叫做水蒸气。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水沸腾了》|教科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水沸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水沸腾在生活中的哪些场景中发挥了作用?”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水沸腾的基本概念。水沸腾是指水达到一定温度时,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气泡形成和破裂的现象。它是热能在水中的传递和转换过程的一个重要表现,对于理解热力学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观察水壶烧水的过程,了解水沸腾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如煮食、消毒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水沸腾的条件和特点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验演示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例如水沸腾时温度的恒定和气泡的变化。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水沸腾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水沸腾时会有响声?”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观察水加热至沸腾的过程,并记录气泡和温度的变化。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水沸腾了》|教科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到哪里去了》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探究水的消失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水的三态变化,以及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水的不同状态,对水的三态变化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深入了解水的消失现象,以及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水的消失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的三态变化,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2.难点: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水的消失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水的不同状态,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水的消失现象。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如杯子、水、盐等)。
2.学具:实验记录本、画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水的消失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观察水的不同状态,引导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消失现象,探究水的三态变化。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三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是否有颗粒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板书 是否有沉淀
是否可以过滤分离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把着力点放在“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上, 新的课程标准把认识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1 、通过教学发现:整堂课的教学内容,一环紧扣一环,从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而且,过程中至始至终不离开所教的内容,食盐、沙、面粉,三者紧扣, 实验到位,学生在这样的调动下,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抢先知道自己的想法 , 2、在实验方法的指导上,重点放在第一个的实验,要求指导到位,促使学生清楚 实验的步骤,实验中的注意点,在教学中,我掌握了这点,后面的实验方法都是 在前面的前提下,学生自己完成的,这样的话,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就提高了。 3、在过滤实验中,我适当替换了实验器材,学生操作方便。
物质状态 现象
小袋中的食盐 搅拌前的 搅拌后的食
食盐
盐
4、各组统一实验步骤: 第一步:观察口袋中的食盐,观察方法(摸、看) 第二步:倒入水中,不搅拌,观察2分钟。 第三步:搅拌后,观察食盐的变化 活动二和三:沙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1、刚才,我们研究了食盐在水中的变化,那如果换成沙,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2、学生猜想后,就可以直接让学生进行验证实验,在这里教师提醒学生实验的 细节和现象的观察 3、交流:教师板书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五、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法通过实验观察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 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指导学生物已类举的方法自主实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 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透明的玻璃杯、食盐、面粉、沙、搅拌棒、滤纸、漏斗、锥形瓶、水等 ,记录纸。 本课说学法:【探究学习是通过实验观察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到哪里去了》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到哪里去了》是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充满好奇。
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循环过程,知道水在大自然中的转化。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水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水的循环过程。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循环过程。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水的循环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图片、实验器材(如水、杯子、盆子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杯子、一张纸、一支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水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它到底去哪里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文字和图片,呈现水的循环过程:水蒸发成水蒸气,升入高空形成云,然后降落到地面成为雨或雪,再流入河流、湖泊或地下。
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亲身体验水的循环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杯子装水,观察水的蒸发过程。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和体验,进一步理解水的循环过程。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循环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小结,强调水的循环过程和重要性。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水循环现象,并用笔画下来,下节课分享。
第1课 《水》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1课《水》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教学目标】1.通过几个小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身上有多种感觉器官能帮助自己认知周围的事物,而多种器官的综合运用可以让你更准确地认知。
2.通过感觉认知了解水的一些特点,存在方式,作用。
3.通过寻找学会探究,了解探究的一些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更深一层了解一些水的特点。
4.初步了解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看视频引入同学们,刚才在视频里看到什么?(水,海洋,冰,瀑布下雨)你能猜出这堂课我们要学什么吗?(水)瀑布,河流,下雨……这些都是大自然中存在的水(板书)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水二、我们知道的水1、水是大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物质,大家都对水有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一起碰撞一下头脑,来说一下你知道水的什么?游戏:传递一瓶水,说说你对水的认识2、老师全体学生一起参与讨论。
构建水的思维导图3、我们的生活和水是密不可分的。
假如我们的地球上没有了水,那么地球上也不会今天种类丰富的生命,也不会有我们人类。
三、水在哪个袋中(一)、观察实验活动一1、既然对于水这么了解,那老师就要来考一下你们啦!老师这里有6个信封,里面分别装有不同的东西,在不打开信封和不损坏信封的情况下,你能将其中的水和其他物体分辨出来吗?你准备用什么办法?生:用鼻子闻一闻(指导扇闻法)用手摸一摸(边说边板书)2、在观察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生:小心别撒掉(一个一个袋观察)观察结束后把袋子竖着放回材料盒。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水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 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 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 干净的抹布、黑板, 一杯清水]出示一杯清水, 提问:这是一杯清水, 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 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 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 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 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1.提问: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 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2.追问: 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小结:哦,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 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学生举例)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 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 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 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沸腾了》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沸腾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第2节《水沸腾了》,主要内容是介绍水的沸腾现象及其原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水的沸腾温度和沸腾时的状态变化,培养他们对观察和实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水的沸腾现象及其原因。
b. 掌握水的沸腾温度和沸腾时的状态变化。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b.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a. 水的沸腾现象及其原因。
b. 水的沸腾温度和沸腾时的状态变化。
2. 教学难点:a. 帮助学生理解水的沸腾温度和沸腾时的状态变化。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水的凝固和融化现象,对物质的状态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观察和实验感兴趣,但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互动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a. 教师出示一杯水,询问学生是否知道水能变成气体的状态。
b. 引导学生回忆水的凝固和融化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c. 例如,教师可以问:“当我们把水放在火上加热时,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第二环节:实验观察a.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准备一锅水和一个温度计。
b. 学生观察水的温度变化,并记录下水开始冒泡的温度。
c. 例如,学生可以每隔一段时间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当温度达到一定值时,学生会观察到水开始冒泡。
第三环节:理论解释a.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解释水沸腾的原因。
b. 例如,教师可以解释说当水温达到100℃时,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变快,水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变弱,导致水分子从液态转变为气态,形成水蒸气。
c. 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或动画来说明水分子的状态变化过程。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体。
2.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通过摸、听、闻、看等观察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对比,从观察物体所得的特性对物体进行固体、气体、液体的分类。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汇总、提炼不同物体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并根据物体的特性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个桔子、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观察记录表1张。
教师准备的材料:课件、营养快线、量筒。
【教学过程】1.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谜语1:不洗真干净,洗洗不干净;不洗有人吃,洗了无人吃。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水,请同学们先拿出自己带来的水看一看,再闻一闻,最后喝一喝。
(板书课题)2.填网状图,提取课前认知。
生:探究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生:进行实验汇报,发现不一致的答案。
师:汇总学生争论的焦点,为什么这几项最难辨别?说说你们的理由!生:阐述探究猜测的理由。
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体,我们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并对结果进行了猜测,猜测是否正确,还需要检验,现在请大家打开3、5、6号袋子看一看吧,注意把准确率填在表上,并在猜测准确的编号后面打上√。
4.分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这7种物体进行分类,把你认为是同一类的物体放在一起。
并请记录员在记录表的物体名称一栏用○、△、□等符号圈起来。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种子、根、茎、叶等基本结构。
2. 第2章《动物的生活》:学习动物的基本特征,认识不同种类的动物及其生活习性。
3. 第3章《水的循环》:了解水循环过程,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4. 第4章《天气与气候》: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掌握简单的气象观测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动物、水循环以及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科学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水循环过程、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2. 教学重点:认识植物、动物的基本结构,了解水循环、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动物标本,水循环模型,气象观测工具。
2. 学具:放大镜、画笔、记录本、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认识不同种类的动物。
(3)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4)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2. 例题讲解:(1)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种子、根、茎、叶等基本结构。
(2)分析动物的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及其特点。
(3)通过图示,讲解水循环过程,使学生理解水的三态变化。
(4)结合实际观测数据,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绘制植物生长图。
(2)让学生描述动物的特点,制作动物卡片。
(3)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4)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记录天气变化。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种子、根、茎、叶2. 动物的特点:种类、生活习性3. 水循环:三态变化4. 天气与气候:观测方法、影响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绘制植物生长图。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教案(含目录)
2020秋部编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教案(含目录)第一单元水1.水是怎样的。
师出示一杯水放展台上,讲述:我们都知道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一年级时我们曾对水进行过观察。
提问:谁来说一说水是怎样的?2.师生交流,教师板贴特点。
提问:老师用湿毛巾写的水字有什么变化吗?水渐渐消失,它到哪里去了呢?3.学生填写前测单。
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记录单,将个体猜想填写到表格中,全班进行统计。
4.分析学生前概念。
把每位同学的想法都汇总在投影上,从汇总表中对学生前概念进行分析。
二、观察:水变成了什么样子1.引导方法,观察玻璃上水的蒸发。
讲述:同学们,这只是猜想,科学研究得讲究证据,我们需近距离来观察水的蒸发才行。
给每一组发一块玻璃,可以把水放在玻璃上,近距离的观察,水变成了什么样子?2.指导操作。
给每2位同学准备一块玻璃片、一小杯水、棉签,用棉签蘸一些水,在玻片上划一划,水就会留在玻璃片上。
把玻片放平,静静观察。
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3.视频指导。
用感官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
4.小组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记录,扫描学生观察记录。
5.师生交流。
在学生观察的时候,老师将表格收齐,并进行统计,把统计情况呈现在投影上,让学生解释自己的记录。
6.观察总结。
通过观察发现,水在玻璃上渐渐不见,变成了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水蒸气。
7.根据水蒸气的特点再次引发猜想:水变成水蒸气后去哪里了?8.总结。
水蒸气就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
液态的水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这就是水的蒸发现象。
三、比较:水和水蒸气1.教师引导。
水在蒸发后变成了水蒸气,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又有什么不同?2.学生交流,以板贴进行调整,呈现韦恩图。
3.水结冰了【教材简析】通过前面2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第5节《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主要介绍水的溶解性质以及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的问题。
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水的来源、性质和用途,对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认识水的溶解性质,了解水能溶解的物质种类和数量的限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水的溶解性质,认识水能溶解的物质种类和数量的限制。
2. 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水的溶解过程,提出合理的解释和预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水的溶解性质,水能溶解的物质种类和数量的限制。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提出合理的解释和预测。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水的基本性质和用途,对水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但对于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本节课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老师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回想一下水的基本性质和用途,例如:水的无色、无味、能溶解物质等。
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吗?水能溶解的物质有没有限制?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第二环节:展开探究1. 实验1:观察水能溶解的物质a. 老师准备一些常见的物质,如糖、盐、小苏打等,并将它们分别放在小碗中。
b. 老师分别向每个小碗中加入同等量的水,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每种物质是否能够溶解在水中。
c.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物质是否溶解,如果溶解了,溶解程度如何。
例如,他们可以观察到糖和盐在水中溶解,而小苏打在水中只溶解了一部分。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糖和盐能够溶解在水中,而小苏打只溶解了一部分?-溶解程度是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2. 实验2:探究水能溶解物质的限制a. 老师准备一些不同的物质,如沙子、铁钉、木块等,并将它们放在小碗中。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1.水到哪里去了【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本课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观察“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这类现象,思考“水到哪里去了”,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并借助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
【学情分析】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之一,水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已经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
虽然水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但如何将学生对水的零散的、生活化的认知向科学概念转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实验,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认识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水的蒸发现象,比较、分析、归纳出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探究实践:能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对比实验,对水的蒸发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
态度责任:在探究实验中,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培养对水深入研讨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观察“水到哪里去了”并解释观点难点:理解水蒸气的特点并能区分“水蒸气”与“白汽”【教学准备】教师:湿布、一杯水、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学生: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棉签、一片保鲜膜、一根橡皮筋【教学过程】一、湿布写“水”,回顾水的特点。
(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1.出示一杯清水,并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字,提问: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颜色、气味、形态……)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观察一杯水导入,让学生复习旧知,展现前概念,以“水”字的消失激发兴趣,聚焦本课研究主题。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到哪里去了》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状态变化,以及水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科学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水的一些基本状态变化,如冰冻、蒸发等,但对水的微观结构和水在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状态变化,知道水在不同状态下的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水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状态变化及其特点。
2.水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
3.生活实例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水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杯子、加热器、冰块等。
2.课件:水的状态变化图片、视频等。
3.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提问:“你们知道水在不同状态下的特点吗?”2.呈现(5分钟)进行实验:将一杯水加热至沸腾,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同时,将一杯水放入冰块,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水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要求每组选定一种实验方法,如加热、降温等,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巩固(5分钟)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水在不同状态下的特点。
提问:“水为什么会发生状态变化?”、“水在不同状态下的用途有哪些?”5.拓展(5分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水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水到哪里去了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水到哪里去了教科版1、水到哪里去了〈〉()【研究内容】科版三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研究目标】科学概念:1.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3,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蒸气。
4、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这个过程叫凝结。
过程与方法1.想象水蒸发的过程,对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现象做出解释。
2、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比较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4.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学生的求知欲。
2、意识到猜想必须用实验来验证的科学方法。
3、养成仔细观察的惯。
【讲授重点】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理解蒸发的概念。
【教学难点】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三杯常温水,橡皮筋一根,塑料薄膜一块老师准备:1.先倒一杯200毫升的水,再把黑板擦干净。
2.湿毛巾(不要有太多水分)、水变成水蒸气的漫画(有几个水分子是后贴上去的,可以摘下来)【活动过程】一、聚焦1、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大家看这是一块普通的手帕,我把它在魔水中泡一下,再拿出来,用火点燃。
大家猜一猜,手帕会被烧坏吗?(火熄灭后,让学生检查手帕是否完好无损。
)问:手帕为什么烧不坏呢?2、大家都猜手帕烧不坏与水有关。
那我们就来研究水。
水还有哪些形态?(课件展示自然界中不同形态的水)二、探索1、用湿毛巾在黑板上板书“水”字,请大家观察这个水字有什么变化?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学生猜想)2、生活中像这样水干了的现象,你们能举几个吗?(学生举例)出示课件水干了的现象。
3、黑板上的水、衣服上的水,地面上的水以及大家所说的这些地方的水都跑到哪里去了?(空气中)变成了什么?水慢慢飞到空气中变成了一种气体,叫做水蒸气。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到哪里去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性质和状态。
2.掌握水的循环过程,了解水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水的状态与变化。
2.水的循环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水的循环过程和重要性的理解。
2.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加深学生对水的认识。
四、教学资源1.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课本。
2.教学实验器材。
3.PPT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首先通过PPT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要求学生自行阅读课本第二章,用自己的言语简单地复述水的三种状态,并针对水的状态给出一些具体例子和描述。
通过观察、提问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预习的作用。
3. 教学环节(40分钟)第一部分:水的状态与变化(20分钟)教师通过演示和展示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观察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如水的凝固、蒸发、沸腾等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是由什么造成的,从而了解水的状态、性质与变化。
第二部分:水的循环过程(20分钟)通过PPT演示,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和重要性,并介绍水的循环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主要途径,包括蒸发、降水、地下水、江河湖海等。
通过讨论、实验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水重要性和循环过程的理解。
4. 实验环节(30分钟)实验1:观察水的沸腾现象(20分钟)教师将水慢慢加热,让学生观察水的状态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沸腾现象的原因。
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水的状态与变化的理解。
实验2:水的过滤与净化(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和引导,让学生了解净水的重要性,通过水的过滤与净化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过程。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思考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并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对于保护水资源进行探讨。
六、作业布置1.让学生自行寻找并饱含想象地描述各种用水场合,记录用水量。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一、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单元 一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二、学习 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2.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3.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4.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三、重点了解和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四、难点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红糖放进水里会变成红糖水(出示图片)及和红糖水的好处。
把食盐放入水里,会怎么样?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夏天出汗多,身体的盐分流失也多,盐分流失多,所以我们要补充身体流失的盐分,可以每天饮用适量的盐开水,达到身体的平衡。
观看视频,溶解现象。
小组自由回答。
学生交流,猜测。
旨在让学生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讲授新课食盐、红糖等物质能在水中一直溶解下去吗?我们曾经把食盐和红糖放人水中,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
还有很多物质也能在水中溶解。
如果我们把它们一直不断地加人到同样多的水中,它们还能继续溶解下去吗?回想下,我们把食盐和红糖放人水中,如果食盐或红糖的量很大,结果会怎样。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把一些物质溶解在水中,想象一下,如果在一汤匙的水中放人一袋红糖会怎样? 结果会发现,汤匙中的水只能溶解一点点的红糖,其他的不能溶解。
想要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猜想,回答问题。
谁能容积一些物质,但不能够一直溶解下去,想要知道一定量的水能溶解多少探究一定量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物质,我们就需要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
说说我们知道的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小苏打、食用碱、奶粉、味精等。
如果不确定某种物质是否溶于水,可以取一点放入水中,看看是否能够溶解。
我知道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有食盐、冰糖、小苏打、奶粉、洗衣粉……除了生活中我们知道的溶于水的物质,不了解的物质我们可以取少量放入水中进行实验,观察是否能够溶于水,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的物质要分别放入不同容器盛装的水中,不可以都放在同一容器的水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
(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
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做?为什么?
5.学生实践
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7.引导学生将袋中所装的物质进行分类,交流汇报自己的理由。
8.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告诉学生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同时让生生进行交流,人们这样进行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