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选择、私有化与土地市场的演进——俄罗斯土地制度转型十五年的历程与进展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古代农业经济》复习
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 业、商业有所发展但受经济政策制约的特征。可按以下四条 线索进行整理。
线索一:古代农业 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 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 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 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 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3)租调制: 东汉末年,曹操进驻冀州后试行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 括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土地征收田租谷四升,每户征收户调绢 二匹、绵二斤。户调取代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农民有好处,也 有利于大族豪强庇荫佃客。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 交租(即土地税,征粮)和调(即户税,征布帛),还要服兵役和徭 役。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 粟二石、调帛或布一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1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 耕,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 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 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 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 在长期战乱之后,大批人民死丧逃亡,土地荒芜,国家赋税 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恢复生产,保证赋税来源,北魏到唐朝前 期的封建政府曾颁布均田制。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 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 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均田制的推行是 以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为前提的,并没有取消土地私有制,更 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 了国家兵役、徭役的征发和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农民被束缚在土 地上,成为国家的佃农,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唐德 宗建中元年(780年),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
俄罗斯土地立法及其问题概述
体表现为 《 俄罗斯联 邦土地法 典》以下简称 《 地 ( 土 法》和其 他涉及到土地 资源管理 的法律 文件 。 ) 对 俄 罗斯 这样 一个 联 邦 国家 有 着 至关 重要 意 义 的条 款是 《 法 》 7 宪 第 1条 , 它确 定 了如 何 维护 一
《 宪法》 。 宪法》 )《 中包含了可以建立土地资源管理 和土地关系调控体系的一些基本条款。 《 宪法》 9 第 条规定 , 俄罗斯联邦 的土地可以是 国家公 共 部 门 、 营 部 门 、 方 市政 以及 其 他所 有 私 地
制形 式 的财产 。其他 所有制 形 式 , 比较 典 型的表 现 是集 体股 份所 有制形 式 和私人 所有 的形 式 。例 如 ,
关 键词 : 俄 罗斯 联 邦 宪法 》土地 立 法 ; 《 ; 问题
第 3 6条第 2款强 化 了土地 ( 以及 其他 自然资 目前 ,俄 罗 斯经 济增 长 的很 大 一 部 分是 通 过 适 当 的土 地 政 策 以规 范 土 地 市 场 和 投 资 来 实 现 的 。而建 立 在相 关 立法 基 础 上 的土 地 政策 则 是 实
合起来可称作为 “ 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联邦主体
联合管辖的对象”这其 中包括 占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用和处置 , 使 土地的问题 。它们具体规定 了各边疆 区、 各地区、
不存在 , 那么不动产的经济特征就丧失了意义 。
收 稿 日期 :0 9 0 - 0 20— 8 2
作者 简介 : 扎夏 奇一沃 尔科 ・ 乌拉 季米 尔・ 瓦连 季纳 维奇 (9 3 , , 罗斯 西北公务 学院财政 系主任 ; 玉秀(9 1 ) 15 一)男 俄 孙 17 - ,
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从1992年的私有化开始
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从1992年的私有化开始,在经历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其中有成功,也有败;我国的国企改革目前正处在攻坚阶段。
虽然两国国情不同,在经济水平、经济结构、经济规模、社会文化、政治制度也不同,但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这一方面却是相同的。
因此,研究俄罗斯的国企改革,从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吸取其经验教训,对我国的国企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主要依据《关于加快国有企业和市政企业私有化的命令》和《1992年俄罗斯联邦国有企业和市政企业私有化纲要的基本原则》这两个文件,从1992年1月1日起始实施,到目前为止,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小私有化”阶段。
俄罗斯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从小私有化开始的。
所谓“小私有化”,是指商业、服务业、建筑业、运输业、小工业企业产权关系的变革(其标准是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不超过100万卢布,职工人数不超过20人)。
小私有化从1992年起到1993年已基本完成。
截至1993年底,共私有化了约6万个小企业,商业和服务业中70%的企业实现了私有化, 工业中轻工、食品和建材部门私有化的比重达56%,运输部门私有化企业比重占46%。
(二)“证券私有化”阶段。
从1992年7月起至1994年6月底止,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通过发放私有化证券无偿转让国有资产的产权。
其一是将一定数额的大型国有企业(职工人数在1000 人以上,到1992年1月1日企业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在5000万卢布以上的企业)改造成开放型股份公司。
其二是向每个公民,不分年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每人无偿发放面值为1万卢布的“私有化券”。
其三是在专门的拍卖市场上出售私有化企业的股票,公民可用私有化证券购买这些股票。
(三)“货币私有化”阶段。
从1994年7月到1996年12月底止,货币私有化是指按市场价格出售国有企业资产,把私有化过程与投资活动结合起来,投资者可获得企业股票的控制额。
在这一过程中,还实行了国企股票“抵押拍卖”和债转股等办法。
俄罗斯私有化进程及所有制结构演变
俄罗斯私有化进程及所有制结构演变郭晓琼2013-3-11 16:51:09 来源:《当代世界》2012年第11期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俄罗斯掀起了大规模私有化运动。
2010年,俄罗斯政府高调出台下阶段私有化计划,旨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竞争力,并为“现代化计划”筹措资金,但计划迟迟没有付诸行动。
2012年普京总统重掌大权后,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再次强调了私有化计划,表明了俄罗斯进行私有化的决心。
俄罗斯的私有化进程一、第一时期:“证券私有化”阶段(1992年7月至1994年6月)在“证券私有化”时期,政府通过向公民发放私有化证券的方式无偿转让国有资产。
该时期私有化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为了使改革进程不可逆转,改革者过分强调速度(规定每年进行私有化企业的数量)而牺牲质量,为简化私有化程序,按账面残值进行资产评估,在恶性通货膨胀的背景下,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随着私有化的展开,国有制经济的统治地位彻底被推翻。
短短两年多,俄罗斯经济中国有制经济占比大幅缩减(1994年,国有制在就业人数、产值和固定资产的比重分别下降至44.7%、38%和42%),逐渐形成了国家所有制、地方市政所有制、社会及宗教组织所有制、私有制和混合所有制并存的混合型经济。
此外,该时期混合所有制经济大量涌现,这种所有制形式大多为国有经济“证券私有化”后的产物。
同时,新建立的私有制经济在该时期内发展还比较缓慢。
二、第二时期:“货币私有化”阶段(1994年7月至1996年底)1994年7月至1996年底,俄罗斯的私有化以“货币私有化”的形式推进,从无偿转让国有资产过渡到按市场价格出售国有资产。
随着无偿私有化的结束,混合所有制的扩张明显放慢,该时期非国有制经济扩大的主要动因不仅包括国有经济的私有化,大量新成立的私有企业也起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到1997年,从就业、企业数、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看,国有制经济比例已下降至40%、16.6%和26%。
《俄罗斯概况》全部习题解答
第一课地形、气候、自然条件一、简答题1.俄罗斯地形特征是什么?叶尼塞河将国土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以平原和低地为主,东部大部分是高原和山地。
大体上说,俄罗斯的地势东部高,西部低。
2.俄罗斯气候有什么特征?俄罗斯位于高纬度和中纬度,气候复杂多样且差异大,地处4个气候带:寒带、亚寒带和温带和亚热带。
3.俄罗斯有哪些自然资源?一、矿产资源(1)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气(2)金属矿物如铁、铜、镍、金、铂、银(3)非金属矿物二、森林资源三、水产资源四、水力资源五、水资源六、土地资源二、填空题1.原苏联有15个加盟共和国,其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是俄罗斯。
2.俄罗斯国土面积是1707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2.5%。
3.俄罗斯亚洲部分领土占国土面积的75%,但仅占25%的欧洲部分却集中了全国75%的工业、人口及大部分城市。
4.俄罗斯领土呈长方形,最东部是太平洋。
5.俄罗斯横跨10个时区。
6.俄罗斯地处中高纬度,地跨4个气候带:寒带、亚寒带、温带和亚热带。
气候主要特点是以温带气候为主。
7.俄罗斯两大平原是指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
8.俄罗斯境内最长的河流为鄂毕河,全长5410公里。
欧洲部分最长的河流是伏尔加河,全长3690公里,是欧洲最长的河流。
叶尼塞河是俄罗斯水量最丰富的河流。
9.叶尼塞河将俄罗斯分为东西两部分。
10.俄罗斯最大的淡水湖为拉多加湖和贝加尔湖,其面积都超过1万平方公里,其中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一深湖。
11.中央黑土区、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是俄罗斯著名的粮仓。
12.俄罗斯水力资源极为丰富,淡水储量居世界第二位,人均淡水量占世界第四位。
亚洲部分的水资源较欧洲丰富。
13.历史上形成了三个冶金基地:远东的马加丹州、萨哈共和国和东西伯利亚的外贝加尔地区和西西伯利亚的阿尔泰边疆区。
14.俄罗斯是世界上第五大产金国。
第二课基辅罗斯一、简答题1.简述“罗斯受洗”的意义。
从此东正教成了国教。
俄罗斯由此开始,从一个“多神信仰”和“宗教虚无”的民族迅速转变为了全民接受基督教的民族。
俄罗斯经济书籍
∙题名: 俄罗斯经济转轨十年研究
∙作者:马蔚云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
摘要:本书介绍了俄罗斯的经济转轨起步,经济转轨中的私有化,金融体制改革,
∙题名: 卢布汇率制度安排对俄罗斯经济影响研究
∙作者:于娟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
摘要:2008年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引起了人们的深度思考。
思考之一是全球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史可鉴,然而如何驾驭好金融,使之发挥积极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关键所在。
思考之二是国际经济失衡再次浮出水面,由此延伸出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问题,并且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上日程。
这一系列的变化再次考验着转型国家汇率政策安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因此对于转型国家汇率制度安排的研究愈发现实和紧迫。
∙题名: 21世纪的俄罗斯经济发展战略
∙作者:周全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
第五章 俄国经济史 《外国经济史》PPT课件
● 二、12—15世纪的俄罗斯经济
● 14世纪时,俄罗斯社会经济才逐步从外族侵略的破坏中恢复,继续向前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进一 步发展。
● 城市从13世纪后期开始恢复,到14世纪又走向繁荣。在手工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地方市场日益转变 为区域市场。
● 三、莫斯科公国的兴起及俄罗斯的统一
● 14世纪东北罗斯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政治统一创造了条件。日益强盛的莫 斯科公国成为统一事业的中心。
主义国家,这是俄国经济发展的又一特点。
● 三、20世纪初的工业和农业
● 1900—190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俄国。危机之后,俄国的工业经历了 较长的萧条时期,到1909年才开始新的高涨。1909—1913年,整个工业 生产有很大的增长。各地区工业发展不平衡。
● 进入20世纪后,工业集中的过程加快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垄断资 本在俄国国民经济中已占统治地位。
● 第五章 一、基辅罗斯的社会经济 ● 罗斯国家形成之时,东斯拉夫人的原始公社制已逐渐解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这时,东斯拉
夫人同早已形成封建制度而且在经济、文化上高度发达的拜占廷帝国发生频繁的接触。在这种历 史条件下,基辅罗斯开始了封建化过程。10世纪,基辅罗斯的大土地占有制正在形成,封建关系尚不 发达。 ● 10—11世纪时,基辅罗斯的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王公、贵族、教会都成了大土地所有者,迫 使农民处于依附地位。罗斯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最终形成。 ● 罗斯的手工业从11世纪起有很大发展。
● 1906年, 进行土地改革。其基本内容是允许农民退出村社,并把份地变为 自己的私有土地,培植农村中的富农经济。俄国农业生产力的一般水平比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仍低很多。
第四节 20世纪上半期俄国及苏联经济概况
俄罗斯农村土地制度研究综述
【学术述评】俄罗斯农村土地制度研究综述王志远俄罗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行“休克疗法”的经济转型,农业改革是整个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农业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改变农村土地的所有制性质。
但是农村土地私有化改革之后俄罗斯农业并没有出现快速地增长,反而陷入了空前的危机,这种状况一直到1999年才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开始出现增长局面。
为此,关注俄罗斯农业发展的学者对俄罗斯农村土地制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分析了俄罗斯农村土地私有化改革战略、俄罗斯农村土地私有化改革的历程、农村土地私有化所产生的效应、农村土地私有化改革失败的原因、普京上任后俄罗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问题。
一、关于俄罗斯农村土地私有化改革战略乔木森、陈晓旭(2000)介绍了俄罗斯学界关于土地所有制问题的讨论。
有的俄罗斯学者认为不应把土地私有制同土地国有制对立起来,两种所有制形式可以共存;有的俄罗斯学者认为俄罗斯土地私有制不利于农业发展,应当恢复国有制。
①阿巴尔金(2001)认为,在俄罗斯建立土地生产关系的最佳方案是维持农村土地的国有制,其中居民副业经济、果园、菜园可以实行土地私有制。
通过推广土地长期租赁的方式,使农村劳动者得到土地的使用权,而不应当通过私有化的方式给农村居民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应当着重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而不是土地所有权市场。
②李新(2007)认为,在俄罗斯历史上村社制度长期存在,并以此确立了集体主义和平均主义的观念。
这种村社制度对俄罗斯社会意识、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联时期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使村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即使20世纪90年代的土地私有化改革也没能改变这一农村组织形式,大多数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继续保持集体经营。
③田春生(2007)认为,俄罗斯正式制度的移植与非正式制度之间存在着矛盾,两种制度没有实现重叠,俄罗斯农村长期以村社制度为基础,在经济上农村土地共有、集体劳动,在政治上实行村社民主。
俄罗斯土地制度及土地流转的历史演变
俄罗斯土地制度及土地流转的历史演变俄罗斯全国总土地面积为179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总体上,俄罗斯地广人稀,土地问题却是俄罗斯历来所有发展阶段的主要难题。
1991年苏联解体,原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改成俄罗斯联邦,俄罗斯也由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在解体前的1990年就开始进行土地改革,由单一的国有制变成国有、市政体所有和私有等多种土地所有制。
其中国有土地又分为联邦所有的市政体所有的土地,市政体所有土地指城市和相当于市级的地区所有土地,私有土地又分为个人所有和法人所有的土。
一、俄罗斯土地制度演变从历史上看,俄国土地制度的改革贯穿于近代以来的所有重大社会变迁,且对土地所有权做出了重要的规定。
现行俄罗斯土地法律制度是沙俄和苏俄时期历史演变的延续。
根据时间和土地制度的特点,俄罗斯土地制度的演变可以分为6个阶段:(一)俄国的土地制度的产生:实行公有公用和公有民用两种形式俄国最初的土地制度产生于氏族制度解体的时候,土地等自然资源实行公有公用和公有民用两种形式,森林、牧场、水源、荒地等为村社公有,耕地则分配给家庭使用。
古人拥有土地永久使用权,因土地较多和充足的原因,使用权的取得由占有和开发决定,占有无主土地成为普遍现象。
(二)俄国封建时期:从国有土地制向村社土地使用制发展从11世纪起,在俄国领土上开始形成封建土地制度,土地为国家所有。
土地所有制表现为沙皇领地、世袭领地和奖功份地三种所有权形式。
世袭领地可以出让、买卖和交换。
奖功份地是俄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可以继承、换取世袭领地。
俄罗斯这段时期土地关系的主要特征是由其等级制的社会特点决定的,即土地的私人占有是按等级制确定的等级制问题,而农民作为占最大比例的土地占有人对土地实际上处于无权地位,他们使用土地要受到土地所有人的限制。
1754年,俄国颁布《分地则例》,形成了村社土地使用制度。
这种村社土地使用制度,其本质在于村社各成员具有使用土地的平等权利。
MPA公共管理硕士案例
曾经的俄罗斯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目前正等待着法院对他的判决,尤科斯公司的前途也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有人认为这是普京力图掌控石油工业而耍岀的高超手腕,也有人认为这是俄罗斯对于叶利钦时代私有化过程屮鲸吞国有资产者的一次清算。
不管怎么说,我们除了关心屮俄石油合作前景之外,还希望通过考察俄罗斯的私有化改革经验教训,能够为屮国“国退民进'’的企业产权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俄罗斯产权改革的教训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俄罗斯开始了从原来的以国有制经济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非国有化和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俄罗斯在私有化过程屮,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出现了不少严重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私有化首先考虑的是政治目的,从指导思想与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严重失误。
例如:俄罗斯采取强制的方法改革国营企业,人为地确定在每个时期要把国有经济成份在整个国民经济屮的比重下降到一定比例。
正如普里马科夫说的:“为私有化而私有化。
因为摆在首位的是私有化的规模,而不是与提高生产效益的联系。
,'为了尽快培植起一个广泛的私有者和企业家阶层,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就实行证券私有化即无偿私有化。
俄罗斯所有公民每人获得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总计为1.5万亿卢布,相当于当时俄罗斯国有资产总值的1/3。
公民可用这种证券购买私有化后企业的股票。
但实际上,由于严重的通胀因素,原值可购买一辆小汽车的证券,变成只能购买一箱啤酒,后来甚至只值5美元,只能买一瓶“伏特加”酒。
更为严重的是,广大居民手中持的私有化证券大部分落入领导人手屮。
据一项调查,俄罗斯61%的新企业主曾经被列为党、政府、企业的精英成员。
就是说,私有化为原领导人和投机者大量侵吞国有资产大开方便之门。
第二,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俄国有资产是按1992 年1月1日会计报表上的账面价值出售与转让的,并没有充分考虑到通胀因素。
1992年1月物价上涨了26倍,而大部分企业在私有化时,允许以股票面值的1. 7倍价格出售。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
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趋势分析
政策走向
政府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保持经济 增长和稳定房地产市场。
城市化进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 口将继续增加,对住房的需求也 将持续增长。
房地产企业转型
房地产企业将面临转型升级的压 力,将更加注重提高产品质量、 改善服务、创新发展模式等。
住房制度改革试点
1978年,邓小平提出关于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开启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探索阶段。
1980年,中央开始在部分城市进行住房制度改革试点,采取了出售公房、鼓励私人 购房等措施。
1982年,国务院提出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私有化等原则,进一步推动了住房制度 改革。
土地使用权流转试点
1987年,深圳市率先开展土地 使用权拍卖,拉开了土地流转的
司。
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房地产市场
03
的)
住房分配货币化
01
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始于1992年 ,通过将传统的住房福利分配制 度逐步转变为货币化分配制度, 提高了居民的住房购买力。
02
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推动了房地 产市场的发展,使得商品房成为 居民住房的主要来源,同时也促 进了房地产企业的崛起。
住房改善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 程的加速,住房条件逐步 得到改善。
房地产市场停滞
市场发展
住房需求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和政策导向, 房地产市场发展停滞。
居民的住房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 供需矛盾突出。
住房建设
住房建设主要由政府或单位负责,缺 乏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02
探索阶段(1978-1991 年)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
目 录
普京时代俄罗斯中央与地方政策演进及对我国启示
普京时代俄罗斯中央与地方政策演进及对我国启示【摘要】在普京时代,俄罗斯中央与地方政策经历了演进,对我国的政策也有启示。
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协调机制,推动地方政府改革,加强地方政府能力建设是重要的措施。
通过学习俄罗斯的经验,我国可以更好地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建立更加高效的治理体系。
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促进中央地方协同发展,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关键词】普京时代、俄罗斯、中央与地方政策、演进、我国启示、中央与地方政府协调、地方政府改革、地方政府能力建设、结论、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普京时代俄罗斯中央与地方政策演进及对我国启示引言普京时代是指自2000年起,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开始执政至今的时期。
在普京的领导下,俄罗斯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中央与地方政策,试图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这些政策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俄罗斯国内的各级政府和各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普京时代,俄罗斯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政策,旨在加强中央集权和促进地方自治的平衡发展。
这些政策在不断演进和调整中,影响着俄罗斯政治格局的变化,也对其他国家的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普京时代俄罗斯中央与地方政策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俄罗斯政治体制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我国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从这一视角出发,对普京时代俄罗斯中央与地方政策的演进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我国的政策制定和实践的启示作用。
1.2 研究意义研究普京时代俄罗斯中央与地方政策演进及对我国启示的意义在于加深我们对俄罗斯政治体制和政策走向的理解,为我国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俄罗斯中央与地方政策的演进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从而规避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提高政策执行效果和效率。
对俄罗斯政策的研究也可以为我国政府改革和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协调机制提供宝贵经验和借鉴,有利于推动我国政府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提高政府的执行能力。
沙皇专制制度的确立巩固与倾覆
俄罗斯文明特征旳成因:
• 首先,独特旳自然环境形成了人民旳集体主义 心态和国家专制。主要是广袤旳地域和大量旳 空闲地,造成农业生产采用粗放旳耕作方式, 也造成农民经常移民。农业效率低下,迫使农 民在土地使用和日常生活中长久保存集体主义 旳农村公社老式,使土地全部制关系模糊不清, 延缓了私有制旳发展。同步,也需要强大旳国 家政权,以监督社会和组织经济活动。
创新型是寻找和实施新措施旳过程,有意 识地培植社会发展旳内部原因,使社会 经济政治各方面迅速均衡地发展;
动员型社会一般是一定地缘政治和历史条 件下旳产物。动员型社会旳发展是在停 滞或危机条件下对社会经济制度进行有 意识旳干预,以适应变化了旳现实世界。
动员型社会发展旳特点:
第一,当国家或社会面临着重大危机时,为 摆脱危机而采用措施进行干预,因而,目 旳性强;
• 强国意识。俄罗斯过去和将来都是伟大 旳国家,这一点一直决定俄罗斯人旳思 想和国家政策;
• 国家权威。拥有强大政权旳国家是秩序 旳源泉和保障,是改革旳提倡者和主要 推动力量;
• 社会互助精神。俄罗斯人注重“集体活 动”,习惯于借助国家和社会旳帮助改 善自己旳情况。
自中古至近代几种基本问题是:
沙皇专制制度旳形成与发展;农奴 制度旳形成与发展;东正教对俄国 历史发展旳影响;俄国旳村社;近 代俄国历史上旳两大社会思想派 别——斯拉夫派与西方派;革命与 改革。
第二,为实现特殊目旳,需要高度集权旳管 理体制,以便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并 对发展进程进行有效控制。所以,这种社 会发展模式最主要旳特征是国家集权,要 求社会绝对服从。
俄罗斯动员型发展社会旳 特点
原因:地缘环境起了决定性作用。俄罗斯 起步晚、落后,要赶超先进;同步,周 围安全环境恶劣,决定了国家安全战略 在国家整体战略中居于优先地位;古代、 近代俄罗斯物产不够丰饶,决定了要完 毕上述两项任务,必须采用集权式管理 方式。
中俄两国农业土地制度改革的不同点
中国图书分类号:F310
文献标志码:A
1 改革在动力原因上的区别 私有化是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核心,而
土地制度的改革是私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的 土地制度改革是俄罗斯在经济领域进行私有化的重 要举措,俄罗斯在经济领域进行私有化的最终目标是 实现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俄罗斯的政治家们认为,只 有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改变所有制结构,才能与过 去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彻底决裂,才能走上资本主义 的民主化、自由化的道路。所以,俄罗斯经济领域的土 地制度改革是为政治服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政 治民主化。
2016 年第 5 期
理论 探索
本文 DOI:10.16675/14-1065/f.2016.05.007
中俄两国农业土地制度改革的不同点
□ 杜梅坤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387)
摘 要:土地所有制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和基础,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俄两国先后对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但是改革
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是渐进式的。中国土地制度 改革以小岗村农民的“生死契约”为标志,逐步推广开 来。中国的改革可以概括为“由点到面,逐步推广”。我
国农业人口基数大,为了保证改革的成功,必须循序 渐进。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农业土地制度改 革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发 展生产力,只能自己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还必 须保证社会主义的方向,因此,采用渐进的方式是适 应国情的需要。 3 改革在绩效上的区别
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对当时中国农村土地产权 制度来说是一个重大创新。通过改革,粮食生产连年 增长,粮食产量联创历史新高。同时乡镇企业如雨后 春笋蓬勃发展,离土不离乡的广大农民为乡镇企业提 供了大批产业工人,在随后的几年里,农民的人均收 入连续大幅增长,大部分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不计 其数的农村万元户和农民企业家应运而生,不少农民 企业家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中国的土 地制度改革可以说达到了调动人民积极性,促进生产 力发展的目标。
俄罗斯私有化进程及所有制结构演变
俄罗斯私有化进程及所有制结构演变俄罗斯的私有化进程及所有制结构演变可以追溯到苏联解体后的20世纪90年代初。
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政治挑战,需要进行全面的经济和转型。
私有化是俄罗斯经济的核心内容之一、私有化旨在将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企业,引入市场机制,释放经济活力,推动经济发展。
私有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年至1994年,被称为“原始积累阶段”。
在这一阶段,以股权发行和拍卖为主要手段,将国有企业的股权分散给公民和企业。
同时,推出了股权券和临时所有权证券,以便私有化进程的推进。
然而,由于制度不完善和管理混乱,私有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包括贪污腐败、非法经营等。
第二阶段,从1995年开始,被称为“金融资本控制阶段”。
在这一阶段,重点是将国有企业的股权集中到少数股东手中,通过金融资本的控制来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
这一阶段的私有化过程更加依赖于金融机构和投资基金,出现了大量的激进资本家和寡头垄断的情况。
第三阶段,从2000年以来,被称为“国家资本主义阶段”。
在这一阶段,国家开始重新参与经济,重建国有企业,并通过州有资本主义的方式来控制经济。
国家资本开始影响整个经济体系,并在战略性行业和自然资源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所有制结构演变方面,俄罗斯的私有化进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苏联解体后的初期,俄罗斯的私有化进程过于急速和混乱,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经济不稳定。
随着私有化的推进,俄罗斯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从单一的国有经济转向了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
私有化过程中,国有企业股权被分散或集中到私人手中,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包括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集体企业等。
这种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为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机会。
其次,俄罗斯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私有化过程中,市场机制的引入使得资源、资本和劳动力能够更加自由地在市场上流动和配置,激发了市场的活力,促进了经济增长。
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的教训及其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启迪
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的教训及其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启迪【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的教训和启示展开讨论,分析了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的经验教训,以及对农民生计的影响。
探讨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和挑战,并借鉴俄罗斯改革的启示提出加快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俄罗斯改革的启示,展望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景。
通过对比分析俄罗斯的改革经验,为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有助于我国更好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农民生计、土地制度改革、经验教训、挑战、启示、建议、前景、俄罗斯、我国、农村、私有化、改革、农地、教训、影响、展望。
1. 引言1.1 介绍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的背景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始于1990年代初,是苏联解体后经济改革的一部分。
在苏联时期,农业生产主要由国有集体农场和国有农场控制,农民无法拥有土地所有权。
随着苏联解体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被提出并实施。
在这一改革中,原本由国家所有的土地被分割成小块,并转移给农民个人或农场经营者,建立了农地私有制。
这一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土地私有化导致土地集中在少数富裕农民和大型农业企业手中,使得小农户面临土地流失和资源匮乏的困境。
农业生产出现碎片化和规模小化的趋势,使得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质量不佳,市场竞争力受到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对农民生计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备受关注。
如何解决土地私有化带来的问题,平衡农民利益和农业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对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启示和借鉴,也是当前亟待探讨的议题。
.1.2 阐述本文目的和意义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启示。
国内外土地二级市场交易研究进展
关键词:土地二级市场;土地产权;交易1.中国土地二级市场研究进展我国对土地一级市场的运行机制、开发模式、资源配置、制度创新和宏观调控研究的较多,重点研究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化对政府、企业及市场带来的经济利益。
相反的,对土地二级市场的改革研究较少,在交易运行、规范化管理以及制度完善等方面改革的研究也相对较少。
目前土地二级市场交易信息的不畅,管理的多头性和交易非法性等问题凸显,土地使用权交易运行制度改革研究已成为新型地产法律制度研究的核心内容。
我国已进入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许多一、二线城市土地供应面积纷纷出现锐减,城市地价和工业用地供应在部分城市也有所下降,已经缓慢进入一个扩张型到内涵型、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过程;有限的土地一级市场供应,对发展土地二级市场相对有利;多方面条件共同活跃了土地二级市场的交易。
我国伴随着近几年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土地的使用权进入了经济市场,作为一种商品在土地市场上流通运转,使土地二级市场日渐活跃。
在土地二级市场交易运行过程中,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等在抵押物和转让条件方面存在交易限制,不能进入土地二级市场交易。
《土地管理法》中规定的可以依法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包括国有和集体两种建设用地使用权。
在现实交易中,发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的条件更为苛刻,交易流转非常困难;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交易流传相对自由。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第50条规定,附属房地产开发建设的投资额必须达到25%才可以进行转让、出租、抵押。
25%没有明确的规定标准和基数。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是根据相关法律制定,交易中也受到限制,所以给现实操作带来困难。
2.国外土地二级市场研究进展2.1美国的研究进展1785年的《土地法》和1787年的《西北条例》为美国土地产权制度奠定了土地产权自由买卖的制度性基础,同时建立了完整的产权市场,形成了商业公司、制造业和农场为主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意义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意义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及其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上,习近平指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①。
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之路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坦荡之路,它是经过万千磨难,流血牺牲,千淘万漉才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
1.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工业化之路,可以以新中国的成立为时间点分为两个大的历史时期。
自鸦片战争始,中国工业化问题实际上是与中国的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等问题结合在一起,成为当时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
而没有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前提条件,工业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使之获得充分发展的可能性,有待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在全中国境内的实现”②。
这里,毛泽东明确的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奋斗目标,就要首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时,要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得以巩固,就要争取在中国实现工业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条件。
而为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尽磨难,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工业化道路,虽然在旧的社会秩序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这仅是在历史大潮中的被动的一个适应和最低程度的反映,与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相去甚远,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也不可能实现和完成工业化而进入现代发达国家的。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具备了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的前提条件,这片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古老土地开始了自己的工业化征程。
我们可以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工业化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49至1978年可视为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1979年至今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新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径选择、私有化与土地市场的演进——俄罗斯土地制度转型十五年的历程与进展周建成(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200062) 内容摘要:俄罗斯土地制度转型已经走过了十五个年头,不论成败几何,其土地制度已由一种旧的状态跃迁到一种新的状态,并呈稳固化趋势。
疾风暴雨式的转型告一段落,新的土地制度框架已浮出水面。
选择这个时点来全方位考察俄罗斯土地制度转型,可谓恰逢其时。
俄罗斯通过确定土地制度转型中的政策工具、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最终形成其独特的转型路径。
在推进私有化和培育土地市场方面,俄罗斯取得了巨大成就,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土地所有制结构已经形成,土地市场也已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巨变。
但同时,俄罗斯土地所有制结构远未达到预定目标,土地市场的发育也面临重重障碍。
关键词:俄罗斯 土地制度 转型 现状中图分类号:F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7)03-0077-08收稿日期:2007-02-02一、引 言 作为一个划时代的重要事件,苏联解体已经过去了十五个年头。
作为苏联的法定继承国,俄罗斯也走过了十五年的转型之路。
就时间维度而言,解体是一个时点,而转型是一个时段。
在这个时段里,既有对旧体制的解构,又有对新体制的建构,或曰转型本是解构与建构的统一。
另一方面,转型不同于转变,转变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属于历史常态,而转型却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于转变的特殊含义。
就俄罗斯转型而言,它是以制度变迁为核心,主要表现为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与一党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体制的转换。
其中,俄罗斯土地制度转型是整个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之于农业,犹如水之源,木之本,意义重大,自不待言;不仅如此,土地还是城市扩张与工商业发展的空间载体;是住宅的基本组成部分,住宅消费关涉人的基本福利。
可见,土地制度转型决定土地资源的配置,关乎整个经济乃至社会转型的成败得失,所以倍受人们关注。
在中国,事关“三农问题”、城市化或房地产业发展等诸多热点问题的讨论中,土地制度转型问题往往被置于异乎寻常的重要地位。
详尽研究俄罗斯土地制度转型十五年的历程与进展,对于思考中国土地制度转型问题不无裨益。
二、路径选择 由于转型本身的复杂性及其所包括的深刻内容,以及由转型所产生的相互影响和频繁的变动性,俄罗斯土地制度转型的起承转合与内在逻辑包含于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转型过程中,如何使其以清晰可见的形式展现出来,首先需要研究者对俄罗斯土地制度转型的路径选择做出深入考察。
与以往任何时期的国际剧变相比较,冷战结束以来的各国内部转型与国际变化大体是在和平方式下进行,而不似此前绝大多数,国际变局和国内转型非得在兵戎相见下方可完成。
在和平方式下,无论是激进式转型,还是渐进式转型,转型的主要设计者、决策者和推动者都是政府本身。
政府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制度变迁提供着强劲动力,这种动力既代表了精英阶层在全球化推动之下要求思想解放和探索民族自强道路的诉求,也反映着千百万人改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状态的冲动。
对于俄罗斯土地制度转型而言,政府在转型路径上的选择不仅反映了其执政理念,也刻画了转型的内在逻辑。
通过对土地制度转型中的政策工具、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三者的研究,可以鸟瞰俄罗斯土地制度转型路径的全貌。
(一)政策工具的选择结合俄罗斯土地制度转型历史以及俄罗斯的政治结构状态,研究者发现,在土地制度转型中,行政工具和法律工具是政府可以使用或施加重要影响的两种工具。
之所以把法律工具作为政府可以施加重要影响的工具,连同行政工具一起放进政府的工具箱,是源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事实。
其一、行政工具是政府的基本工具,政府是转型的主要推动者,决定了行政工具在转型过程中具有强大力量,必将对其他工具施加重要影响。
而转型的核心内容是制度变迁,包括法律制度的变迁。
在行政工具强有力的干预下,法律在转型过程中很难保持自身独立性,往往深受政府政策的影响,成为政府在土地制度转型过程中可以施加重要影响的工具。
其二、从俄罗斯取得独立以来的政治结构看,根据俄罗斯宪法,总统对于议会和司法系统而言实际上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而且,在俄罗斯目前的政党制度中,总统的这种权力又因为实际上获得了议会多数党的支持,而具有超党派面目,从而使得总统的权力可以超越代议机构。
另外,具有俄罗斯特色的“无执政党的多党体制”,又使得各个政党基本上难以聚集力量来与国家行政决策权力相抗衡(冯绍雷,2005)。
1、行政工具。
政府通过使用行政工具来贯彻自己的政策意图,在转型过程中,政府行政力量就像一只“看得见的手”,强有力地支配着制度变迁。
俄罗斯土地制度转型中,以联邦政府层面为例,总统令作为最高行政工具的象征,发挥过重要作用,规定着土地制度转型的进度和方向,尤其以叶利钦执政时期最为显著。
表1归纳整理了叶利钦执政时期发布的与土地制度转型有关的总统令。
表1叶利钦执政时期发布的与土地制度转型有关的总统令发布时间总统令1991年12月27日《关于实现土地改革紧急措施的命令》1993年4月23日《关于向公民划分土地的补充措施》1993年10月27日《关于调解土地关系和发展土地改革的命令》1994年7月22日《关于保障不动产物体的所有者购买位于不动产物体之下的土地地段所有权》1996年3月7日《关于实现公民的宪法土地权利的命令》 除了总统令,联邦政府、联邦共和国和市政府运用了大量的行政手段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2、法律工具。
除了行政工具之外,政府在转型时期可以对法律施加重要影响,法律工具往往成为配合行政工具推动土地制度转型、并巩固和确立土地制度转型成果的重要手段。
以俄罗斯联邦层面为例,转型以来,尤其在1991~2002年期间,俄罗斯联邦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基本确立了俄罗斯土地制度的新框架,如表2所示。
表2与土地制度转型紧密相关的三部俄罗斯联邦法律(1991~2003年)通过时间法律法规1991年4月21日《俄罗斯联邦土地法典》1993年12月12日《俄罗斯联邦宪法》2001年10月25日《俄罗斯联邦土地法典》2002年6月26日《农用土地流通法》 除了以上四部法律之外,俄罗斯联邦、联邦共和国以及市立法机构也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确立和规范转型中的土地制度。
虽然政府在转型时期能够对法律施加重要影响,但是俄罗斯立法机构也具有相对独立性。
尽管行政工具与法律工具在许多时候目标是一致的,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工具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
譬如,1997年8月,俄国家杜马通过了新的土地法典草案,由于没有规定农用土地可以自由买卖的内容,总统拒绝签字批准。
后来,代表激进力量的政府和代表保守力量的立法机关激烈争论并彼此妥协,2001年10月10日,新土地法典才获得总统签字批准。
行政力量对于立法机关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二)中间目标的选择俄罗斯政府推动土地制度转型,希望达到某些最终目标,比如完善的土地市场等,但它并不能直接影响这些目标,它有一套可供使用的工具(比如行政工具以及可以施加重要影响的法律工具),可以在一段时间后间接地影响这些最终目标。
在最终目标与工具之间,俄罗斯政府选择了一些中间目标,作为实现最终目标的关键步骤。
中间目标的确定对于转型路径的选择意义重大,甚至可以说,在中间目标上的不同选择,可以作为各国转型类型分类的标准。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施行了“休克疗法”,而同样发生政权剧变的另一些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则选择了不同的向市场经济转型之路。
有些经济学家往往将向市场经济转型区分为“休克疗法”(Sho ck T herapy)和“渐进主义”(Gradualism)两大类,比较二者的长短优劣(吴敬琏,2004)。
这种分类隐含的标准是转型速度。
正如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Janos Kornai)指出的那样,速度不应该成为划分转型类型的主要标准。
他对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类型作了与此不同的总结。
他认为,从纯粹形态上说,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有两种战略。
其中战略A被称为有机发展战略(the Strateg y of Organic Dev elo pment),战略B被称为加速私有化战略(the Strategy of Accelerated Priv atization)。
战略A的主要任务是创造有利条件使私人部门由下而上生长(botto m-up development);战略B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快速地消灭国有制(科尔奈,1999)。
在我们看来,两种战略具有相同的最终目标,相异之处在于选择了不同的中间目标,作为达到最终目标的关键步骤。
根据中间目标的不同,我们提出了划分转型类型的新范式,如表3所示。
表3以中间目标划分转型类型的新范式转型类型战略A(有机发展战略)战略B(加速私有化战略)中间目标私有部门私有化主要内容创造条件使私有部门得以自下而上地生长起来通过国有资产私有化,尽可能快地消除国家所有制代表国家匈牙利、波兰俄罗斯 作为整个社会转型的一部分,在土地制度转型方面,俄罗斯政府选择的中间目标是土地私有化,或者说是以土地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的土地所有制变革。
他们试图通过使用行政工具以及对法律工具施加重要影响,来摧毁旧的国家土地所有制形式,通过立法形式确立土地所有权的私有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健康、有效的全国土地流通市场。
(三)最终目标的选择俄罗斯土地制度转型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完善的土地市场,以市场机制来配置土地资源。
俄罗斯的改革家们信奉“私有化与市场经济的天然联系”,同时也信奉“民主体制与市场经济的天然联系”,憧憬在短时间中,通过以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的中间目标,来达到市场经济的最终目标,建立一个既有民主又有市场的发展模式。
通过对俄罗斯土地制度转型的政策工具、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其转型路径。
如图1所示,俄罗斯土地制度转型如同美国宇航局发射宇宙飞船一样,当美国宇航局(俄罗斯政府)计划将宇宙飞船(土地制度)发送到月球(最终目标——完善的土地市场)时,它将选定一个中间目标,运用飞船的推进器(政策工具——行政工具与法律工具)推动飞船进入正确的位置(中间目标——通过土地私有化形成合理的土地所有制结构)。
美国宇航局要检查宇宙飞船离开大气(旧有的土地制度)时是否进入了正确的位置(中间目标)。
如果宇宙飞船在这一阶段偏离了轨道,美国宇航局的工程师们(俄罗斯的改革家)就要调整飞船的推进器(政策工具)使宇宙飞船回复到正确位置(中间目标)。
当宇宙飞船进入正确位置(中间目标)之后,美国宇航局运用推进器(政策工具)进一步推动,使宇宙飞船朝最终目标的实现方向变动,最终抵达月球(最终目标)。
图1 俄罗斯土地制度转型的路径选择——工具、中间目标与最终目标三、私有化与俄罗斯土地所有制结构 (一)俄罗斯土地私有化作为俄罗斯土地制度转型的中间目标,土地私有化倍受俄罗斯政府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