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及其启示
从俄罗斯经济私有化中得到的启示
从俄罗斯经济私有化中得到的启示摘要:当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民族、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人们在良好的国内外形势下,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话语权,进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思想认识,出现了各种社会思潮,经济私有化思潮就是其中之一,它对我国社会的发展的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对此,我们应该深刻理解经济私有化,剖析经济私有化的弊端,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社会思潮;经济私有化;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经济私有化思潮产生的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认识水平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在当代世界经济正处于全面调整和变动的时期,在这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各种经济思潮泛起袭来,力图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达到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快速复苏与发展。
在当今世界经济思潮中影响比较大、涉及面比较广的是经济私有化思潮。
这一思潮主张,全球经济不论国家和制度如何,只有将全部或大部国有公有企业转向私有化才能摆脱困境,加速经济增长。
经济私有化思潮是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这股思潮首先发源于英国,很快传播于其他西方各国, 80年代中期,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相继仿效, 80年代以来,私有化成了各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重大课题。
其中,在经济私有化浪潮发展的进程中,它给相当多的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带来的严重的破坏,例如在80年代苏东一些国家的改革给国家带来了严重损失。
在当前,我国国内也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经济私有化思潮。
对此,我们应该正视经济私有化思潮的弊端并加以反驳,剖析经济私有化思潮的误区和思想本质,吸取以往经濟私有化国家的经验教训,规避经济私有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俄罗斯经济私有化受挫的原因及结果在经济私有化思潮的进程,许多国家受其有关思想的影响,陷入了认识的误区和发展的泥潭。
俄罗斯及东欧经济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经济评论1996年第6期俄罗斯及东欧经济改革对中国的启示习咏黎 1989年至1991年底,东欧各国和前苏联先后采用社会政治制度剧变、实行私有化和激进的改革方式,陆续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程。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使其市场经济有所发展;但是政治制度剧变的激烈动荡,造成了各国经济的严重衰退,这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我国正处在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分析俄罗斯及东欧各国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但是,在此首先必须指出:这些国家都是通过改变社会政治制度和实行私有化的方式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而我国是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条件下,向市场经济转变,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因此,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途径和方法与这些国家有着本质的不同。
他们采取的途径和方法对我国毫无借鉴意义,故本文不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启示之一:保持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和对改革进程的自主性控制是一国成功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苏联改革本来就是在其面临国内、国外严峻局势的情况下进行的,在其初始阶段,戈尔巴乔夫倡导的经济改革遇到了不少问题。
本来,对于一个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和高度集权统治的国家而言,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之初,出现一些失误和挫折乃是在所难免,可戈氏却没有正确对待这些情况,不是总结经验教训、采取适当补救措施继续将经济改革深入下去,而是将经济的“出师不利”简单归咎于旧的政治体制的阻碍,过分迷信于政治改革的功效,忽视政治改革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经济的增长,认为只有进行大胆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才能得以进展下去,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之后,从1988年6月开始,戈氏把中途夭折的经济改革搁置一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然而非但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却出现了经济危机、执政党危机、社会危机、信任危机、民族危机等多种危机的并发症,开始了苏联社会的动荡,再加上一系列错误选择、各种社会矛盾的加剧,形势变得超出了戈氏的控制之外,走向更深刻的危机,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从1992年的私有化开始
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从1992年的私有化开始,在经历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其中有成功,也有败;我国的国企改革目前正处在攻坚阶段。
虽然两国国情不同,在经济水平、经济结构、经济规模、社会文化、政治制度也不同,但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这一方面却是相同的。
因此,研究俄罗斯的国企改革,从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吸取其经验教训,对我国的国企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主要依据《关于加快国有企业和市政企业私有化的命令》和《1992年俄罗斯联邦国有企业和市政企业私有化纲要的基本原则》这两个文件,从1992年1月1日起始实施,到目前为止,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小私有化”阶段。
俄罗斯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从小私有化开始的。
所谓“小私有化”,是指商业、服务业、建筑业、运输业、小工业企业产权关系的变革(其标准是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不超过100万卢布,职工人数不超过20人)。
小私有化从1992年起到1993年已基本完成。
截至1993年底,共私有化了约6万个小企业,商业和服务业中70%的企业实现了私有化, 工业中轻工、食品和建材部门私有化的比重达56%,运输部门私有化企业比重占46%。
(二)“证券私有化”阶段。
从1992年7月起至1994年6月底止,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通过发放私有化证券无偿转让国有资产的产权。
其一是将一定数额的大型国有企业(职工人数在1000 人以上,到1992年1月1日企业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在5000万卢布以上的企业)改造成开放型股份公司。
其二是向每个公民,不分年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每人无偿发放面值为1万卢布的“私有化券”。
其三是在专门的拍卖市场上出售私有化企业的股票,公民可用私有化证券购买这些股票。
(三)“货币私有化”阶段。
从1994年7月到1996年12月底止,货币私有化是指按市场价格出售国有企业资产,把私有化过程与投资活动结合起来,投资者可获得企业股票的控制额。
在这一过程中,还实行了国企股票“抵押拍卖”和债转股等办法。
英俄两国国有企业私有化路径启示
英俄两国国有企业私有化路径启示摘要:私有化于20世纪70年代运动发源于英国,并在随后的20几年时间里席卷全球,无论是其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国家,都加入了私有化的浪潮中。
由于所处背景不同,不同国家的国企私有化的路径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就较有代表性的英国、俄罗斯两国的国有企业私有化路径进行分析,并对两国私有化途径的启示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国企改革私有化途径国有企业私有化主要是指国有企业资产向私人经济主体出售。
英国作为私有化的发源地及发达国家的代表,俄罗斯又是转型国家的代表,所以本文对英国与俄罗斯的国企私有化路径进行分析,希望能给国有企业私有化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路径1.英国的私有化实施程序大致的步骤为首先,对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进行可行性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说明私有化的可行性、实施途径以及私有化的前提条件,供政府部门参考和做出相关决策。
其次,对相关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并作报告;然后准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在有关法律和法规获得通过后,开始转入实施阶段。
私有化实施之后还需要审计,以确保国有企业私有化在公平、公开、合理的过程中进行,以防国有资产流失。
英国审计署还专门设立了国有资产私有化绩效审计司,专门负责对国有资产私有化的绩效审计工作。
2.英国国有企业的私有化的实施进程分三个阶段英国国有企业的私有化的实施进程分三个阶段使得私有化进程从简入难,逐步地推进,三个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主要出售那些已按市场经济模式进行商业运作的国有企业,这些公司基本上通过现有的形式被直接出售给了私人部门。
第二阶段(始于1984年),私有化的范围扩展至具有属于自然垄断性质的公共事业部门。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公开上市的方式进行私有化,并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这些公司所提供的服务的价格和质量进行管理,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保障。
第三阶段(始于1995年),私有化的范围扩展到必须依靠政府补贴才能维持经营的企业。
国外一些国家国有企业改革浅析
Vision
西方部分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说明,即使是在市场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国有企业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弥补 市场失灵的有效媒介;员工持股是减少企业内部私有化阻力的有效措施;由竞争性领域到垄断性行业的先易后难 方式有利于私有化的顺利推进。
国外一些国家国有企业改革浅析
文=陈 功
从俄罗斯的叶利钦和普京改革的效果对比看,全面的私有化并没有形成企业的有效所有者 和产权结构的合理化,因而没有形成有效的投资激励机制;而普京通过重新国有化增强政府的 调节作用后,俄罗斯经济逐渐走出危机,步入复苏增长期。由此可见,大规模私有化并不必然 促进经济改善,政府仍需保持对经济的战略指导作用。
88
现代国202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面的私有化改革也使得一些具有战略性质的大企业落入 少数财阀手中,形成了寡头企业,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 民的利益。
(一)西欧主要国家的国有企业私有化 1979年,英国开始私有化运动,法国、意大利和 德国的私有化运动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英法意德的私有化改革均是按照先易后难,先竞
争性部门和盈利企业、后垄断性部门和亏损企业的顺序 进行。四国的私有化均起到了改善财政状况、提高劳动 生产率的作用,但同时伴随着高失业率。
四国之中,英国的私有化范围最大,国有经济占 比已降至2%以下。英国政府采取奖励本企业员工购买 股票的政策来缓解员工对私有化的反对。法、意、德的 国有经济比重在改革之后保持在10%左右,在能源、公 共事业等领域保留了国有控股地位。
(二)美国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及放松管制 美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私有化和放松管制的结合。 美国在二战结束后快速出售了大部分军工企业。 里根政府时期将一些联邦政府公司售给了私人经营,之 后美国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案例较少。截至目前,美国的 国有企业还有17家联邦政府公司及5家政府资助公司。 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了放松管制改革。美国 政府取消了对国有通讯业及公共汽车业的管制,取消了 对绝大部分有线电视和无线电广播以及电子计算机的电 讯服务方面的限制,并在电力、天然气、铁路、航空、 公路、电信、金融等领域放开价格、放松市场准入及退 出。放松管制导致价格水平的大幅度下降,有利于提高 企业的竞争力。 西方主要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说明,即使是在市 场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国有企业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 控、弥补市场失灵的有效媒介;员工持股是减少企业内 部私有化阻力的有效措施;由竞争性领域到垄断性行业 的先易后难方式有利于私有化的顺利推进;国有企业的 私有化与企业重组相结合是促进私有化顺利实施、提高 私有化效果的有效措施;在市场发育成熟、私人资本实 力雄厚的情况下,公共产品的供给可采取国有企业与私
俄罗斯经济转轨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嫘
论上讲俄罗斯并不否认这个观点。 但是, 在进行经济转轨时并没有真正以生产力 为标准进行经济转轨。 而是不计代价、 不 计成本地强行推行 “ 休克疗法 ” ,结果造 成了生产力的巨大倒退。如果俄罗斯在 经济转轨中能以生产力为标准衡量得 失, 结合本国实际, 使转轨平稳有序、 低 震荡进行, 这样的转轨代价就比较小。 国有财产奉行 “ 一卖了之 ” 的方针。 为了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有必要对部 分国有产权进行战略性改组。 但是, 国有 经济的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 有制结构的变革,在国有经济的运行中 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俄罗斯把推行私有 化作为衡量经济转轨的首要标准和促进 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因此不惜依靠行 完成国有企业的所有制变革。这种轰轰 烈烈的私有化,虽然在所有制形式上改 变了 “ 产权虚位 ” 的现象, 但并不能削除 传统体制的隐蔽形式、理顺经济的运行 机制。 因为只有让国有资产进入市场, 才 能在市场竞争中使国有资产发挥 “ 乘数 效应 ” , 实现保值增值。俄罗斯私有化的 为商品进行交易,而在于没有为参加国 有资产交易的主体确立明晰的利益边界 和利益结构, 结果使一部分人有机可乘, 为其造就了侵吞大量国有资产的客观条 件。因此, 俄罗斯私有化的误区, 不仅表 现为方式的不适当、 管理机制的不到位, 而且也表现为私有化过程中国有资产的 大规模流失。 没有真正以生产力为标准衡量经济 弱化法律机制和人文精神建设。市 需要不断健全法律机制。俄罗斯在缺乏
健全的法律和法规的条件下, 匆忙向市 场经济过渡, 而因政局动荡和各党派政 见尖锐对立引发的政府职能弱化, 又不 能及时弥补法制不健全的 “ 真空 ” , 结果 使肆无忌惮的金融寡头、特权阶层、黑 帮集团,在失控的社会里巧取豪夺、横 行霸道。 市场经济中的大量问题是通过 道德规范达到有序的。因此, 人文精神 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对一国的 社会经济具有强大的规范和推动作 用。但是, 由于俄罗斯在盲目追崇西方 制度过程中放弃了传统的社会精神支 柱, 使全社会陷入社会精神支柱的真空 状态。 没有保持社会政治的稳定。 社会政 治稳定是经济转轨顺利进行和经济发 展的前提条件。 要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 的前提下推行转轨, 又要在转轨和发展 过程中进一步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但是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一开始就被 “ 政治 化” ,被作为不同派别获取自身利益而 进行对抗的武器。无休止的政治争斗, 走马灯似的换人, 使政府在制定转轨政 策时左右摇摆、顾此失彼,难以找到均 “ 衡点。 风起云涌的 “ 矿工革命 ” 、 铁路革 命” 、 游行示威、 静坐抗议以及对政府和 总统的信任危机, 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 危机和政局动荡。 没有建立强有力的监管政策。 经济 全球化是一把 “ 双刃剑 ” , 它既为各国经 济带来诸多的发展机会, 又会使各国的 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 经济转轨 国家在参与全球化进程时, 一是要考虑 自己的经济基础, 循序渐进地推行金融 和贸易的自由化; 二是要制定出严格可 行的程序和具体的监管政策, 以保护本 国经济免受重大冲击。 但俄罗斯在融入 经济全球化大潮时, 既没有根据国力循 序渐进地推行金融和贸易的自由化, 也 没有对资本流动、 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 建立严格的监管政策, 因而不可避免地 被卷入到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 别国受 难, 它也跟着遭殃。
俄罗斯经济私有化教训与启示
在反垄断方面,“反垄断”的旗 号被用来当作利益均沾、你争我夺的 掩护。由于某些反垄断措施“操之过 急”,结果破坏了原有的经济联系,特 别是对农工综合体、森林工业和冶金工 业等部门的负面影响巨大。一些有利可 图的石油工业、航空运输和原料部门等 分离出不少公司,例如原统一的“苏联 航空”分成420家大小航空公司。俄罗斯 一些原料和燃料部门被特大型金融-工 业集团或私人财团所控制。
俄罗斯私有化政策的特点与偏颇
观察俄罗斯国有资产私有化进
程,可以发现俄罗斯私有化有以下几 个特点:
私有化更多的出自政治上动因,而 非经济上的考虑。私有化成为新政权摧 毁原制度经济基础的工具,必须抓住政 治机会,迅速将国有财产分配下去。丘 拜斯在电视节目中宣称:“私有化的目 的,就是在俄罗斯建成资本主义”。以 至于西方经济学家也认为,俄罗斯私有 化操之过急,“只算政治账,不算经 济账”,是另一种形式的“斯大林主 义”。
私有化恶化了社会局势,导致社会 两极分化严重。1994年6月底,叶利钦 总统宣布俄罗斯已有70%的工业企业实 行了私有化,俄罗斯社会4000万人成 为股票持有者。然而,社会学调查结果 表明,大多数人并不认为私有化使自己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所有者”。真正在 私有化中分得好处的只有70万人到90万 人,最后能够分抢到最大蛋糕的只是极 少数,这就是金字塔顶尖上那不足2000 人。俄罗斯学者认为,私有化的推行, 使得俄罗斯社会的贫富差别不仅表现在 工资收入上,而更多地体现在占有财富 和资产的多寡上。随着资本收益几何级 数的增长,俄罗斯社会的贫富分化严 重,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私有化过 程中,企业改组、破产数量增多,使得 俄罗斯社会已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 恶化,特别是在一些工业企业较多的地 区和城市,失业人口增长。1996年俄罗 斯失业人数为670万人,约占整个社会有 劳动能力人口的9.1% 。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 长、研究员)
改革对俄国发展的影响
改革对俄国发展的影响改革对任何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俄罗斯这样一个拥有庞大领土和资源的国家来说,改革对其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
在过去几十年里,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改革。
本文将探讨这些改革对俄罗斯发展的影响。
首先,政治改革对俄罗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着建立一个新的政治体制的挑战。
政治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和民主的政府体系。
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改革,包括修改宪法、建立多党制和加强选举制度的透明度。
这些改革为俄罗斯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各方利益的平衡提供了更好的机制。
同时,政治改革也增强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感和责任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经济改革对俄罗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陷入了混乱和衰退。
为了实现经济的转型和增长,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市场化和私有化的经济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放宽国有企业的控制,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等。
这些改革为俄罗斯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竞争力。
私有企业的兴起促进了创新和技术进步,促使俄罗斯成为一个更加开放和市场化的经济体系。
此外,经济改革还吸引了外国投资和技术,推动了俄罗斯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和合作。
第三,社会改革对俄罗斯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社会改革涉及教育、医疗、福利等多个领域。
俄罗斯通过改革教育系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
医疗改革提高了人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增强了社会的健康状况。
福利改革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提高了社会公平性和社会稳定性。
这些社会改革为俄罗斯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积累提供了有力支持,为俄罗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改革进程可能面临来自既得利益者的阻力,特别是在经济改革中。
一些国有企业和官僚体系可能对改革持保守态度,限制了改革的进展。
另一方面,改革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等。
俄罗斯税收体制改革及其评析
俄罗斯税收体制改革及其评析一、俄罗斯税收体制改革的背景和意义俄罗斯作为一个资源型经济国家,其原本的税收体制存在缺陷和不足,无法有效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因此,俄罗斯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税制改革政策,旨在改善税收制度的公平性、透明度和可持续性,同时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和刺激经济增长。
二、俄罗斯税收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自1991年起,俄罗斯政府开始对税收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改革便是在2001年实行的所得税改革。
此外,2014年的货币贬值、国际制裁等外部因素也促使俄罗斯政府加大了税制改革力度,以便转化经济结构和确保财政收入。
三、俄罗斯税收体制改革的主要政策和措施俄罗斯税收体制改革的主要政策和措施包括:增值税改革、所得税改革、财产税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烟草税法规改革等。
这些改革侧重于降低税率、扩大税基、简化税制等方面。
四、俄罗斯税收体制改革的效果评估俄罗斯税收体制改革的效果表现为:首先,税收法规的透明度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税负分布更加公平;其次,税收收入的所占比例高于GDP的增长率,提升了财政稳定性和社会公平性;还有,税收体制改革推进了经济的结构性转型,实现了经济增长和创新。
五、俄罗斯税收体制改革的未来展望和发展趋势展望未来,俄罗斯税收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包括:继续深化税收改革,全面实施税收基础扩大的政策,加强税收监管能力及执行效率等。
以下是5个案例的相关分析:一、俄罗斯增值税改革案例俄罗斯实施增值税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税制有效性和扩大税基。
为此,俄罗斯在2019年1月1日起将增值税税率从18%降至了20%,但同时对企业提供了更多可以抵扣增值税的商品和服务。
此项改革极大地提高了税制的有效性和企业的竞争力,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产品和服务进入俄罗斯市场也带来了极大的竞争压力。
二、俄罗斯所得税改革案例俄罗斯所得税改革着重于减少税率和提高免税额,为打击“灰色经济”而进行的保护。
根据该项改革,2019年起,俄罗斯将会把所得税从13%降到了12%,相应的,免税额也将从5000卢布/月升到了 1.5万卢布/月。
俄罗斯国企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2016年10月刊第29期当代经济俄罗斯国企改革对我国的启示高惺惟(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北京100091)摘要:俄罗斯国企改革教训之深刻与经验之丰富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思考。
本文在研究和分析俄罗斯国企改革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了俄罗斯国企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进一步挖掘了其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俄罗斯;国企改革;启示一、俄罗斯国企改革的历史回顾俄罗斯之所以走上私有化道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在此之前,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曾对国有企业进行过曲折的探索。
苏联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为苏联快速工业化、成为世界两大超级大国之一做出过巨大贡献。
但也正因计划经济高度依赖指令性计划的特征,当政府指令出现偏颇、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市场需求不被重视、职工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时,这一状态将持续深化不可逆转。
1、快速与大规模私有化当苏联解体、俄罗斯走上私有化道路之时,以“华盛顿共识”为标签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正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而且在中东欧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变革中已经结出了实实在在的果实。
俄罗斯以私有化为根本举措的“休克疗法”方案与奉行“华盛顿共识”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利诱紧密联系在一起。
身为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为了达到稳定宏观经济和实现经济转轨的目标,决定实行“休克疗法”,其主要内容就是实行快速的大规模的私有化政策。
“休克疗法”给俄罗斯的经济社会带来了灾难性后果,俄罗斯最终放弃“休克疗法”。
但作为“休克疗法”核心内容的私有化政策并没有被废除,只是在方式和程序上作了调整,实质和方向则没有改变。
2、私有化改革的调整与深化从2000年开始,俄罗斯政府确立国有战略企业不得私有化,强力打击寡头,将能源、军工、银行领域具有战略性质的大企业重新收归国有。
与此同时,对于中小国有企业,继续推进私有化,并使其行为规范化。
(1)组建国家集团公司,确立重点国有战略企业不得私有化。
2004年8月,普京亲自确定1063家俄罗斯大中型企业为国有战略企业,并明确规定政府无权对这些战略企业实行私有化。
俄私有化过程几大教训
俄私有化过程几大教训有俄罗斯问题专家尖锐地指出,现在回过头看,俄罗斯人的悲剧在于:他们一夜间告别了过去,却不知道今后路在何方;他们向往西方,却不知道如何从此岸到达彼岸。
当时代表社会主流的“改革派”盲目地以为,只要照搬西方的自由市场模式,就能够在短时间(比如说“500天”)内实现俄罗斯民族的快速振兴。
他们认为,激进的改革虽然会带来经济下降,但下降将是短暂的,长痛不如短痛。
结果,“休克疗法”把俄罗斯推向了经济崩溃的边缘。
普京曾指出,沉痛的教训证明,“将外国课本上的抽象模式和公式照搬到俄罗斯,不可能进行真正的改革”。
“休克疗法”在俄罗斯的失败说明脱离本国国情、盲目仿效西方的经济模式和理论,是无法医治俄罗斯经济顽症的,俄罗斯必须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改革之路。
首先,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据统计,俄在私有化期间的损失总计为9500万亿卢布,约合1.7万亿美元,其中经济损失为1万亿美元,社会损失为 0.7万亿美元。
这相当于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2倍,相当于二战期间损失的2.5倍。
有专家估算,由于低价出售国有资产,国家损失至少1万亿美元。
据俄权威人士披露,价值2000亿美元的500家大企业实现私有化的收入只有72亿美元。
例如,拥有3.4万多名职工的大型国有机器制造企业乌拉尔机械制造厂仅卖了372万美元,拥有5万多名职工的车里亚宾斯克拖拉机厂只卖了220万美元,而欧洲国家一个中型面包厂价值就达200万美元。
此外,经济转轨后,流到国外的资金至少有3000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国有资产转化而成的。
其次,经济长期衰退。
伴随着私有化及其他一系列改革,俄经济出现了连续7年的雪崩式滑坡。
据统计,俄经济转轨10年中,有7年经济是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累计下降近40%,工业下降46%,农业下降40%,国内生产总值降幅超过俄历史上降幅最大的三个时期。
俄相当多的人士批评丘拜斯等人的私有化政策,“为了私有化而私有化”,“完全不顾经济效益和社会后果”。
俄罗斯及东欧经济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启示之五: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 要同时注重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及其负面效应的逐步暴露, 在当前新的政治经济背景下, 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正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的进程之中, 要成功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首要的就是要保持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和对改革进程的自主性控制。 当前, 压倒一切的是稳定。
启示之二: 进行体制改革, 切忌盲目模仿别国模式, 而要寻求真正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俄罗斯(企图借助“休克疗法”)和其他东欧国家在进行经济改革时没有深刻分析本国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 盲目搬用西方理论,, 建立起西方式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都为此付Hale Waihona Puke 了巨大的代价,加重了转轨的困难。
俄罗斯的“休克疗法”是一种大爆炸式的做法,在强大的压力之下, “休克疗法” 并产生了不少负面效果,经济倒退。
任何“激进式”的改革的设想, 任何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要,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基础上, 将大胆改革与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机的结合起来, 既要有勇于冒险的精神, 又要扎实、稳妥地把改革推向前进。
启示之一: 保持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和对改革进程的自主性控制是一国成功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苏联改革是在其面临国内、国外严峻局势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社会环境的动荡和无序延续到了俄罗斯革过程中,严重妨碍了强有力的中央权威系统和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 也不可能提出和执行合理的经济政策。在这种情况下, 俄罗斯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引发许多社会问题
启示之四: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并非不要国家宏观调控。
俄罗斯国有企业资本运作情况及启示
3.合资方式企业,分有限责任公 司(或附加责任公司)、股份有限会司、 股份合作制企业三种形式。其中附加 责任公司的出资人除以出资对企业负 有限责任外,其自己的财产对企业也 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这类企业的共同特点是以获取利 润为目的,股东不限人数,企业要有资 本金,可以以现金或财产权出资。财产 的价格由自己评估,如果是不动产的 评估还需要国家机构认定。股东对企 业负有限责任。在俄罗斯相当普遍的 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注 册最难,其他企业在税务机关登记即
简单合作方式企业不具有独立法 人地位,但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仍称其 为企业。这种企业采取的是特别的合 同形式,不需要在官方注册,时限性较 强。这种形式的存在是为了完成某一 任务,必须成立企业,参与者根据合同 结算,合同必须注明获取利润是合作 的目的。任务完成后即告结束。凶此该 形式企业可以有各种法人或自然人参 加。参与该形式的多是教育、医疗等国 有机构,对私有企业来说,这种企业的 好处是纳税较少。
二、俄罗斯资本市场发育情况和 企业组织形式
(一)俄罗斯资本市场发育情况 俄罗斯资本市场发育始白1992 年俄罗斯市场经济改革之后,伴随着 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俄罗斯股份公 司发展迅速,股票等证券交易大量增 加,催生了俄罗斯资本市场的相应发 展。但由于被私有化的国有企业除能 源企业外多属资质不良的企业,其进 行资本运作的规模仍比较小。 俄罗斯银行业在私有化运动中发 展很快,为企业资本运作提供了充分 的条件。前苏联时期五大国有银行(中 央银行、储蓄银行、丁业建设银行、农 业工业银行和社会文化银行)除中央 银行保留外,其他银行均实现了产权 多元化。现在俄罗斯有将近2万家银 行。莫斯科银行间的外汇交易所1993 年5月开办了国债交易,1996年开始 了企业证券的交易。 俄罗斯自1992年7月开始取消 多种汇率,实行单一的市场汇率体制。 1999年6月后,俄罗斯连接着全国8 大区域性外汇交易所统一了外汇交易 系统,主要包括美元及欧元实时交易。 每天交易结束之后,确定平均汇率,该 汇率即成为俄罗斯银行正式外汇牌
新加坡、俄罗斯和德国等西方国家国企改革经验
新加坡、俄罗斯和德国等西方国家国企改革经验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由于普遍面临国有企业效率不高、机制不活的问题,世界各国政府都积极探索改革国有企业体制的途径。
其中,新加坡、俄罗斯和德国的一些实践做法,对当前我国新一轮国企改革格外具有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淡马锡”模式新加坡政府通过国有私营的控股公司组织形式充当发展和调控市场经济的重要角色。
其中,新加坡淡马锡公司与我国拟组建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较为相似,对开展相关试点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也因此成为我国新一轮国企改革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参照样本。
当然,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对淡马锡模式可以借鉴,但并不会照搬,这一点财政部已作出回应。
1.发展历程。
淡马锡(全称为淡马锡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成立于1974年,由新加坡政府100%控股,授权其持有和管理35家国有企业,设计国有股权3.5亿新元(约合人民币16亿元)。
经过40年的发展,淡马锡培育起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国有股东权益也实现了数百倍的增长。
截至2014年3月底,淡马锡投资组合价值为2230亿新元(约合人民币1万亿元),自成立以来年化股东总回报率达到16%。
2.资本运营方式和特点。
淡马锡的资本运营兼顾投资与出售,进退并重。
一是整合盘活存量资产,对接收的一部分规模小、竞争力弱的企业,通过重组整合、整体出售、关闭清算或推动上市并逐步减持等方式清理退出。
二是持续优化投资组合。
过去10年,淡马锡投资总额近1800亿新元,并出售了1100亿新元的资产。
三是拓展培育新业务。
通过设立企业发展部,应对快速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寻求具备回报潜能的商业机会,包括处于初创期、需要较长孕育期的项目,特别是新的商业模式以及可能改变行业规则的企业。
淡马锡的资本运营,也体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完全遵循商业化原则;二是强烈的资金成本意识;三是注重长期投资价值;四是贯穿始终的风险管控;五是运营高度透明。
3.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机制。
长期以来,淡马锡形成了以董事会为核心、政府对董事会充分授权的公司治理机制。
俄罗斯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研究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政府计划制 定生产计划和经营策略,同时保 持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市场变化 。
监管与评估机制
政府设立监管机构对国有企业进 行监管和评估,确保企业遵守法 律法规并实现经营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选拔与培养
俄罗斯国有企业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 和内部晋升等方式吸引和选拔优秀人才,并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国有企业是俄罗斯经济的重要 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具有显 著的贡献。
国有企业通过投资、生产、销 售等活动,促进了俄罗斯经济 的整体发展。
国有企业在一些关键领域和行 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对经济增 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对就业的影响
国有企业为俄罗斯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产业和领 域。
员工激励与福利
企业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如绩效奖金、晋升机会、员工福利等,以 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劳动关系与企业文化
企业重视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积极构建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归 属感和忠诚度。
财务管理与资金运作
预算管理
企业制定全面的预算计划,包括收入预算、支出预算、资 本预算等,以确保财务稳健和资金的有效利用。
管理的细节问题探讨不够充分等。
展望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对更多行业的国有企业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经营 管理方式的共性与差异。同时,可以关注国有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以及其与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国有企业改革的方
向和路径,为俄罗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地位
在俄罗斯经济中,国有企业占据重要地位,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 家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它们也是政府实施产业政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的重要工具。
俄罗斯经济改革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俄罗斯经济改革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俄罗斯经济改革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刘申有一、俄罗斯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与教训1992年以来,俄罗斯政府大力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
然而事与愿违,改革的措施却迅速把俄罗斯从一流国家抛向了二流甚至三流国家。
在缺乏真正市场环境的情况下,突然实行全面的私有化和自由化,引起了一和系列负面效应。
其一,在没有消除垄断、商品短缺的情况下,全面放开价格,不仅不能达到刺激生产、增加供给的目的,反而使物价飞涨,卢布贬值,导致生产持续下降,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其二,全面放开国内市场,实行外贸自由,致使外国商品占领俄国市场,国内生产受阻,财政收入减少,财政债务增加。
其三,由于国家放弃了对宏观经济的管理、经济秩序混乱、市场投机行为盛行,甚至部分非国有企业落入黑社会的掌握之中。
俄罗斯经济改革的诸多负面效应把俄罗斯经济带入了灾难的深渊,导致了三个严重的后果:一是长期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甚至贫困化,造成人民对政府的不满;二是少数人在私有化中暴富,扩大了贫富差距;三是大量资金集中到工业集团,形成了金融垄断寡头。
据美国记者朱克曼报道:“90年代俄罗斯的生产衰落比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更严重。
在俄罗斯,实际人均收入下降80%,国内生产总值下降55%以上。
俄罗斯政府一年的收入还不到美国财政部一周的收入。
”(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9年2月8日。
)这意味着前苏联人民几十年的血汗已付诸东流。
总结俄罗斯改革失败的原因,其教训是惨痛的。
1.俄罗斯改革的实质是“改向”众所周知,以俄罗斯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前苏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历史形成的。
这个结构和体制曾经创造过惊人的经济奇迹,把俄国这样一个十月革命前欧洲生产力最落后的国家之一推上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原有体制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变成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及其启示
关键词 : 罗斯 ; 俄 国有企业改革; 启示
中 图分 类 号 :7 02 F4 .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3 17 — 9 X(0 0 1— 12 0
在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 , 国有企 业的优势和劣 势都 经
过 了理 论 和 实 践 的充 分 证 明 ,经 过 了反 复 的改 革 探 索 后 , 前
工 4个月的工资 ) 的私有化证券 。 每位俄罗斯公 民不分年龄 、 社会地位 、收入水平等都有权获得一 张私有化证券。在这 4 个月 内 , 大约有 1 4亿 人 , . 4 即俄罗 斯人 口的 9 %, 6 领取 了私
苏联最终于 2 0世纪 9 0年代初 走上 了市场经 济取 向的改 革 之路 。 对前苏联来说 , 国有企业在 国民经济中 占有绝对地位 ,
的方式是股份制 , 直接 目的是把国有大型企业改造为股份公 司 。对象是 职工人数 在 l 0 以上 、9 2年 1 1日固定 0人 0 19 月 资产账 面净值在 500万卢布 以上的大型企业 。具体分两个 0 阶段进 行 :证 券私 有化 ”阶段 ( 9 2年 7月 至 19 “ 19 9 4年 6 月 )通过发放私有化证券无偿转让 国有资产 ;现金私有化” , “ 阶 段 (9 4年 7月 以后 )通 过 出售 已改 组 成 股份 公 司 的 国有 19 ,
19 年“ ・9 事件后 , 9 1 8 l” 叶利钦成为俄罗斯 掌权 人 , 个 这 时期 ,俄罗斯企业 的演化过程就是 国有企业 的私有化过程 , 主要分为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过程。 小私有化方式是赎买 租 赁、 竞争性招标 和拍卖等 , 直接 目的是把 国有 小型企业变 为 私人所有 , 实行股 份制 的企业极 少 , 象是 职工人数 在 2 0 对 0 人以下 、9 2年 1 1日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在 10万卢布以 19 月 0 下的小型企业 , 1 9 从 9 2年起 , 19 至 9 3年底基本 完成 。据 统 计, 在小私有化 中, 取赎买租赁财产方式 的 占4 . 商业 采 28 %,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我国的经济改革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始,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程。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迅速提高。
经济改革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通过与俄罗斯经济改革的比较以及自身经济改革的不足总结经济改革经验教训,对确定新时期改革力向,具有现实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经济改革不足及启示经济改革展望【Abstract】:The economic reform of our country in 1978, eleven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as the symbol, history has been more than 30 year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maintained high-speed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aggregate,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mproved rapidly.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of economic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also produced a series of problems. Compared with the economic reform of Russia and its economic reform to summarize the lessons of economic reform experience, to determine the new period of reform direction, it i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Economic reform; Problems and enlightenment; Economic reform prospects一、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概述(一)关于激进式改革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成为独立的国家。
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的教训及其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启迪
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的教训及其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启迪【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的教训和启示展开讨论,分析了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的经验教训,以及对农民生计的影响。
探讨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和挑战,并借鉴俄罗斯改革的启示提出加快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俄罗斯改革的启示,展望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景。
通过对比分析俄罗斯的改革经验,为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有助于我国更好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农民生计、土地制度改革、经验教训、挑战、启示、建议、前景、俄罗斯、我国、农村、私有化、改革、农地、教训、影响、展望。
1. 引言1.1 介绍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的背景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始于1990年代初,是苏联解体后经济改革的一部分。
在苏联时期,农业生产主要由国有集体农场和国有农场控制,农民无法拥有土地所有权。
随着苏联解体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被提出并实施。
在这一改革中,原本由国家所有的土地被分割成小块,并转移给农民个人或农场经营者,建立了农地私有制。
这一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土地私有化导致土地集中在少数富裕农民和大型农业企业手中,使得小农户面临土地流失和资源匮乏的困境。
农业生产出现碎片化和规模小化的趋势,使得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质量不佳,市场竞争力受到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对农民生计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备受关注。
如何解决土地私有化带来的问题,平衡农民利益和农业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对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启示和借鉴,也是当前亟待探讨的议题。
.1.2 阐述本文目的和意义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及其启示要形式。
关键词:俄罗斯 国有企业改革 启示 在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优势和劣势都经过了理论和实践的充分证明,经过了反复的改革探索后,前苏联最终于20世纪90年代初走上了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之路。
对前苏联来说,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地位,因此,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就是其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最为关键问题之一。
一、叶利钦主政时期的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 1991年8·19事件后,叶利钦成为俄罗斯掌权人。
这个时期,俄罗斯企业的演化过程就是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过程,主要分为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过程。
小私有化方式是赎买租赁、竞争性招标和拍卖等,直接目的是把国有小型企业变为私人所有,实行股份制的企业极少,对象是职工人数在200人以下、1992年1月1日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在100万卢布以下的小型企业,从1992年起,至1993年底基本完成。
据统计,在小私有化中,采取赎买租赁财产方式的占42.8%,商业投标占44.0%,拍卖占9.2%,股份合作制占3.9%。
大私有化的方式是股份制,直接目的是把国有大型企业改造为股份公司,对象是职工人数在1,000人以上、1992年1月1日固定资产帐面净值在5,000万卢布以上的大型企业。
具体分两个阶段进行:“证券私有化”阶段(1992年7月-1994年6月),通过发放私有化证券无偿转让国有资产;“现金私有化”阶段(1994年7月以后),通过出售已改组成股份公司的国有企业股票,有偿转让国有资产。
1 “证券私有化”阶段 1992年叶利钦依靠以盖达尔为代表的“青年改革家”推行“休克疗法”以推进俄罗斯经济转型。
盖达尔等人在实行休克疗法的同时,推行了证券私有化,以期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改革。
1992年10月1日至1993年1月31日期间,俄联邦政府向每位俄罗斯公民发放面值为1万卢布(按当时汇率计算相当于32美元,或相当于俄职工4个月的工资)的私有化证券。
每位俄罗斯公民不分年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等都有权获得一张私有化证券。
在这4个月内,大约有1.44亿人,即俄罗斯人口的96%,领取了私有化证券。
私有化证券免费分发;证券与企业资产价值都用卢布表示,但证券价值与实际资产价值完全脱钩;证券是无记名支票。
但是,半年以后就因紧缩政策引起的社会阵痛和议会强烈反对导致休克疗法被放弃,年底盖达尔也下台。
紧缩政策的结束,银根的放松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内部一些人士力主重新评估国有资产,于是在1993年中后期大幅调高了国有资产价值,但私有化证券的价值却没有相应调高,导致了私有化证券相当国有资产的大幅贬值。
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内部人的阻力,私有化证券的产权兑付工作不断拖延,绝大部分证券的兑付工作都是在国有资产价值大幅调高以后完成的。
另外,由于信息不畅、交易不灵,还有部分证券作废了,根本没有兑付。
据统计,自1992年12月至1994年6月的交易期中,共收回私有化证券11,639.5万张,占证券总分发量1.44亿张的80.8%,有将近1/5的私有化证券未被使用而作废。
在这期间,用私有化证券分掉的资产总值为2,848.69亿卢布,其中有2,003.82亿卢布(占70.3%)是在最后5个月内按大幅调高后的估价分掉的,共用去证券6,971.2万张,占所使用证券总数的60%。
这意味着只有一小部分私有化的资产维持了原先资产与证券的正常比价,而绝大部分证券都是以大幅调高了的资产估价成交。
也就是说,原先预计的证券与资产的正常比价被大大压低,证券大幅贬值。
据统计,1993~1994年,俄一共建立股份公司23,400个,发行股票18.24亿股,其中,向职工分配的股份占总股份的42.9%,公民用私有化证券购买的占13.9%,国家掌握的占42.9%。
金雁、秦晖指出,证券私有化“化”掉了的那两千多亿国有资产实在不能算个有份量的数字,俄罗斯根本没把资产按原先允诺的“分”下去。
2 “现金私有化”阶段 1993年白宫事件后,俄罗斯消除了议会与总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并且通过总统集权的新宪法,使叶利钦大权独揽,杜马权力大为缩小,出现了新权威格局。
“新权威主义”下的转型经济为权力资本的兴起提供了最好的土壤,金融工业寡头的垄断势力正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
这时候,俄罗斯经济转型的宗旨从世界主义转向了民族主义与俄国利益至上。
用国家权力把重点金融企业与重点工业企业结合成俄国自己的经济巨人以抗衡西方资本列强,从俄国的传统上很容易理解,因此其国有资产改制既不向外资开放,也不面向分散的民间资本,而是一种典型的官僚阶层的“自己人”交易,1994年7月以后的私有化就进入了“现金私有化”阶段。
董晓阳(1998)总结出,俄罗斯资产阶级是由原苏联时期的权贵阶层或官僚阶层变化而来的,俄罗斯资产阶级是在权力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滋生的。
叶利钦提出1994年为“金融工业集团年”,并在此后出台了《促进金融工业集团建立并展开活动的措施》(1995年)、《关于金融工业集团的联邦法》(1996年)、《关于促进银行与产业界一体化》(1996年)等十几个行政法规。
通过全权委托银行制、抵押拍卖、国有股份委托经营制等途径,那些当局不愿“分”给老百姓的国有资产通过权钱交易的途径就直接转入到权贵手中,寡头崛起了。
1993年全俄还只有一家金融工业集团,1994年便有了7家,1995年21家,1996年37家,1997年已有近60家。
并进一步从中产生了“寡头中的寡头”,即“七大寡头”,其经营领域遍及一、二、三产业,触角伸到了政治、经济、社会和国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能量之大足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发达国家的财团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兼并和联合而逐步形成的,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而俄罗斯的寡头是在几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脱胎于俄国独特的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之中,是政治权力与垄断资本的高度结合,是“官僚资本主义”的代表,其形成过程中自始至终伴随着“寻租”的泛滥。
对寡头的作用,学者们采取了辨证分析的态度,李建民(1997)指出,寡头的负面影响有:造成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寻租引起的严重腐败、导致资源过多配置到利润较高的银行石油等行业;但也有正面作用:在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的同时,寡头积极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重视技术开发,依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销售和服务,努力使企业具备与国际先进大企业竞争抗衡的实力,这些都是金融工业集团的强势所在,因此又被称为“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汤洵(2005)认为,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负效应远远超出它的积极作用,使俄罗斯的政府和人民承担的经济和社会成本过重。
在一定时期,金融工业集团仍然在俄罗斯的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张春萍(2007)认为,金融工业集团对俄罗斯政治经济转型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它俘获了联邦政府,阻碍旨在重新分配利益的进一步改革,加剧转型时期的资本外流和国有资产流失,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阻挠软预算约束问题的根本解决;另一方面,金融工业集团的组建便于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解,有利于吸纳资金,帮助俄罗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俄罗斯的市场化改革。
与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相比,金融工业集团具有较高的经济绩效。
普京执政以后,国家权威主义逐渐制服了寡头干政现象,使得金融工业集团的负面影响不断减少,积极作用逐渐增加。
总结起来,在叶利钦时代,无论是第一阶段的证券私有化,还是第二阶段的现金私有化,俄罗斯并没有形成规范的民间资产阶级与自由雇佣劳动者阶层,也没有建成有积累激励的产权制度与规范竞争的市场体系,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有权势者富贵无权势者贫困的不合理状态。
新寡头们权贵色彩浓于其资产阶级色彩,多是计划体制下的官僚出身,与权力的关系非常密切。
寡头们的势力远远超出经济以外,开始干涉政治生活,严重影响了俄罗斯的正常发展。
二、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 千年之交,普京接替叶利钦上台执政,既不回到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不再搞照抄西方模式的自由化的激进经济改革,而是走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方向与俄罗斯具体国情相结合的改革道路和模式,即第三条道路。
俄罗斯遵循这样的原则:“需要国家调控的地方,就要有国家调控;需要自由的地方,就要有自由”(许新,2000),终于开始走出从彼得大帝到斯大林一以贯之的由政府总揽一切的传统,强调民主和自由,以及与之相应的政府经济职能。
从国际视野来看,普京的第三条道路同英国布莱尔的政策一样,突破了传统的“非左即右”的极端观点,而是务实灵活,与本国实际情况结合。
普京曾经在1999年指出,尽管私有化存在种种问题和错误,但是它为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因此不应该谈重新分配俄罗斯资产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其任期内,普京强力打击寡头。
这表明普京在继承叶利钦私有化市场经济改革的基础上,努力纠正其前任改革失误的地方,开始塑造一个良好的经济体制。
在普京的领导下,俄罗斯经济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
普京任内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表现出“大小有别”的政策。
对于中小国有企业,继续推进私有化,主要特点有二:(1)对象只能是非战略性企业;(2)行为规范化。
2004年6月1日至2005年6月1日,俄罗斯有961家企业实施了私有化,其中单一制国企929家,私有化企业占国企总数7.3%。
对处于能源等关键领域的大国有企业,俄罗斯则表现出再次国有化的行为,同时利用行政权力扶助国企实施资源、市场和资本扩张。
2004年12月联邦政府裁定拍卖尤科斯属下尤甘斯克油气公司76.79%的股份以抵偿偷逃税款,最终购买者为国有独资的俄罗斯石油公司;2005年9月联邦政府控股的天然气工业公司以131亿美元收购西伯利亚石油公司72.6%的股份。
通过强力打击能源和金融领域的寡头,以“尤科斯事件”为分界,俄罗斯政府在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领域通过国有化保证了对能源工业的控制力。
曲文轶(2008)指出,与传统的强制性无偿征收不同,这次的国有化是在经济补偿基础上的自愿交易,2005年6月俄罗斯政府通过国有公司借助于资本市场完成了股票交易,成功实现了国家对“天然气工业”公司的所有权控制。
从后果来看,再国有化不仅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降低了国内供应价格,而且还帮助俄罗斯通过国际能源市场获取了巨大的国际经济和政治利益。
曲文轶进一步指出,在具有国际战略意义的自然垄断领域,国有制比“私有化+保持距离型”的依法规制或许能够更有效地体现国家意志。
为获取最大的国家利益。
必须要在国有制的低效和国家战略利益之间作出权衡取舍,从这个角度看,未来如何完善国有企业管理将是决定俄罗斯战略产业政策演变的关键因素。
对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思路,如果从全球开放竞争的角度出发,打破垄断引进竞争就不是必然的最优选择。
2007年以来,俄罗斯经济领域中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国家集团公司”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