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重要荷塘月色散文两篇阅读题答案
《荷塘月色》阅读练习及答案
《荷塘月色》阅读练习及答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阅读练习及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荷塘月色朱自清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
《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2)《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2)文章来自:《荷塘月色》1.第四段中的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美丽形象①明丽透亮;②闪烁点点光亮;③清新自然。
2.第四段文字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荷花、荷叶、荷香、荷波、叶下的流水。
3.第五段文字中“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指“不能朗照”。
作者的这种感觉,与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吻合。
4.四、五文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第六段抒发的情感与四、五段有什么不同前两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暂得安宁时的喜悦之情,透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但作者毕竟无法真正超然,所以第三段中写夜色的浓重,尤其是一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感慨,“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宁静的心情重又纷然。
5.给第四段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
(不超过6个字)月色下的荷塘。
6.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
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绽放的荷花,另一种是含苞待放的荷花。
7.“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通感。
写出了清香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的特点。
8.第五段文字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意思是什么满月朗照是必要的,隔着淡淡的云也别有情趣。
9.在第五段段文字中,作者是在两个方面衬托月色的。
一是用叶、花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二是用树影衬托月光的轻盈。
10.四五两段文字所写景物有何不同(用一副对联概括两段文字描写的内容)前段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花叶之美;后段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勾勒了整个塘上月色的光影之美。
(月下荷塘花叶神韵夺魄,塘中月色光影妙律勾心)11.赏析“袅娜”“羞涩”的妙处。
运用拟人手法,把盛开的荷花比作成熟的女子袅娜的身影,把含苞待放的荷花比作害羞的少女的脸庞,形象地表现出月下荷花的楚楚动人,可谓形神兼备。
2018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我很重要》含答案
在古人的称谓中有一种叫作“谦称”,这是古人专为自己准备的,如“愚”、“鄙”、“在下”等等,哪怕是天下第一的帝王也会自称“孤、寡”,中国自古就认为“谦虚是美德”,对“孔融让梨”这样的故事大加传颂。
在谦虚传统的影响下,我们经常一味地强调别人的重要,而忽视了自己,那我们自己到底是否重要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都有自己的梦想。
没有梦想的人,将会生活在一片灰暗的世界,犹如一潭死水,泛不起半点涟漪。
小时候,我们曾经渴望拥有一身漂亮的衣服,希望得到一个篮球,梦想成为解放军叔叔……那时的我们,渴望长大。
现在,我们长大了,大家的梦想是什么呢?“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中华民族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共同的家园,家园的兴衰沉浮与儿女的悲欢离合密切相连。
因此,中国人民无不期盼国运盛、民族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便成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
那么我们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又是怎样联系到一起的呢?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菽粟..( ) ②混淆.( ) ③琴弦.( ) ④翱.翔( ) ⑤寰.宇( ) ⑥濡.养( ) ⑦粗糙.( ) ⑧肋.骨( ) ⑨裸.露( ) ⑩回溯.( ) ⑪胚.胎( ) ⑫生死攸.关( ) (2)多音字 ①薄⎩⎨⎪⎧ 单薄.( )薄.板( ) ②涨⎩⎪⎨⎪⎧ 涨.潮( )头昏脑涨.( )③处⎩⎪⎨⎪⎧ 处.世( )处.所( ) ④颈⎩⎪⎨⎪⎧ 颈.项( )脖颈.( )⑤载⎩⎪⎨⎪⎧ 承载.( )记载.( ) ⑥解⎩⎪⎨⎪⎧ 解.决( )押解.(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濡( )儒( ) (2)⎩⎨⎪⎧ 栗( )粟( ) (3)⎩⎪⎨⎪⎧ 诺( )偌( ) (4)⎩⎪⎨⎪⎧ 霭( )蔼( ) 二、词语积累 理解运用(1)生死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万劫不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掉以轻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鬼斧神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相濡以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独出心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荷塘月色朱自清阅读理解答案
荷塘月色朱自清阅读理解答案荷塘月色朱自清阅读理解答案荷塘月色朱自清阅读理解答案阅读下面《荷塘月色》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________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________过一样;又像________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小题1:填入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泻浮洗笼B.照飘滤托C.流升洗笼D.泻浮浸罩小题2:对下列句子或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这些语句用叠词法描绘景物,音韵和谐,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原指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既写流水无声,又用拟人手法赋予人的情意。
C.“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博喻的手法写出荷花的动人之处。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用比喻的手法,侧面描写荷风的轻柔。
小题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阅读答案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阅读答案【篇一:朱自清荷塘月色全文及赏析】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1),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9)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10),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11)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12)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13),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14)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15)的季节。
梁元帝(16)《采莲赋》里说得好: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21)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荷塘月色 散文两篇课后题答案
荷塘月色一、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命题意图:理解作者漫步荷塘时的心态。
这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
参考答案:“另一世界”是一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没有痛苦的世界。
此时的作者与平时的作者相比是超然的,没有俗世的烦恼,没有痛苦和不快,只有安宁和平的心境,是一个摆脱了现实困扰的“自由的人”。
二、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命题意图:欣赏这两段课文的语言美。
理解通感修辞及其艺术效果。
参考作案: 1 。
(略)2 .(1)把荷花“缕缕的清香”比作“渺茫的歌声”,把荷塘中不均匀的月色比作“和谐的旋律”和“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2)这样的比喻合理。
这是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3)嗅觉与听觉相通。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都具有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事物,以“歌声”喻“清香”更能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
视觉与听觉相通。
月的华光与阴影的相衬,以“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为读者拓宽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增添了梦幻般的美感。
三、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命题意图:仔细品味词语之间的差别,学会欣赏语言的美。
参考答案:1、“曲曲折折”暗示了荷塘周围的环境是非常寂静(词义推敲),“田田”写出荷叶的茂密、无际,并且与“甜甜”谐音,给人以甜美的感觉(词义推敲),“田田”出自“莲叶何田田”句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修养(用典修辞)。
重叠词的使用不仅绘出了事物的状态,而且使语气舒缓,能产生和谐的美感(音韵效果),而换为括号里的词则起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括号从反面)。
2、“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叠词的使用,造成音节上的重复,更突出了树的多而密的特点,写出树的高低错落,开阔而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而富于节奏感。
“远近高低”虽然也写出了不同的方面,但没有叠音词给读者的感觉那么强烈。
3、“点缀”有装饰的意义在内,好像有意为之(词义推敲),“盛开”则是客观的描述;“袅娜”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赋荷花以生命活力和感情,荷花的美好姿态,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让我们不禁联想到荷花那仪态万千、娇羞不已、轻盈多姿的媚态。
荷塘月色阅读题及答案
荷塘月色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题:
1.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什么?
2. 故事中的荷塘月色和主人公有何种关联?
3. 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意境?
4.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5. 故事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哪些思考?
答案:
1.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寻找内心宁静与平和的追求。
2. 故事中的荷塘月色与主人公是紧密相关的。
荷塘是主人公的居所,月色则是他在夜晚时分感受到的美丽景色。
荷塘和月色作为自然界
中静谧与美丽的象征,与主人公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密切相关。
3. 故事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通过描绘荷
塘的景色和月色的幽静,故事营造出一种宁静和安宁的氛围。
这种
景色和氛围使主人公得以暂时摆脱世俗烦恼,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4.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有思想的年轻人。
他对荷塘的景色和月色产生了强烈的感受,并通过欣赏它们来寻找内心的宁静。
他对自然的美感和对生活的追求使他与其他人不同,更加敏感和细腻。
5. 故事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对内心宁静与平和的思考。
主人公在荷塘月色中找到了短暂的宁静,然而他也意识到这种宁静是暂时的,不能永久存在。
这种思考让读者反思自己内心的宁静是否需要依赖于外界的事物,以及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求内心的平和。
通过对荷塘月色阅读题及答案的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所传递的主题和意境,以及主人公的思想与感情。
这个故事不仅使读者感受到美丽的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对内心宁静与平和的思考和追求。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的课后习题答案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的课后习题答案一、荷塘月下的美景课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这一点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来。
文章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这样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
文章第4、5、6段紧扣标题,集中描写荷塘与月色。
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的美景。
第4段写月光下的荷塘,从密密层层的荷叶推出各色各样零星点缀着的荷花,这是实写,写荷塘中的静态。
这时候微风来了,风带来了动,于是淡淡的荷香沁入了人的心脾,叶子与花也出现了闪电般的颤动,颤动以后荷塘则出现了短暂的变化。
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像笼着轻纱的梦似的叶子和花,淡淡的云,小睡的风情,树影和月影,处处显示着幽雅宁静,而这幽雅宁静的感受,只能在月夜独处荷塘的环境中才能拥有。
在这里,荷塘与月色水乳交融在一起。
荷塘之美还要有周围环境的衬托,所以第6段接下来写荷塘四周的景色。
各种各样的树,树间漏下的月光,隐隐约约的远山,无精打采的一两点路灯光,似乎使作者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三段写荷塘,写塘中的月色,写月下荷塘的周围景致,营造出一种朦胧、幽美的意境,让作者产生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二、美景中蕴含的情思课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
文章虽然在主体部分集中笔墨写景,但这些景都是为抒发感情服务的,是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
文章因情而起,是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出去荷塘,赏塘中美景,进而引出江南采莲的旧俗,令“我”惦起江南,最后又回到家中。
从情到景,复又归情,是记游,又是抒情,这样的结构安排恰到好处地服务于写景的需要和表情的需要。
在这里,作者的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时间不长,但感情却经历了复杂的变化。
对于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认为表现了愁闷的心境,有的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则认为是作者形象的自塑。
荷塘月色答案
课文初探1、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
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
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
这个“文眼”安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2、朱自清,先是颇不宁静,可以说是没心情,后来看到月色之后,心情发生了变化。
这从下边的词句中可以看出来。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说明心情有了一种好感,“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这说明心情变得更好了起来,对月之赞美,便是自我心情变好的一种体现。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又说明作者的心情又有了跌落,他没有这种热闹的感觉。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种美景对自己而言,生了一些遗憾。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这一句,使作者的心情又转好了起来。
能有此想像,必须要有一份好心情。
【疑难探究】1、本文中的比喻句俯拾皆是,细读课文,找出例子,体味其作用。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隽秀优雅,为人称道。
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文中大量比喻句的巧妙运用。
这些比喻贴切而又大胆,无斧凿之痕,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神入化地将荷塘美景展现了在读者的面前。
下面试作举例分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繁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放眼望去,荷塘上是一片田田的荷叶。
《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
《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2)《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2)文章来自:《荷塘月色》1.第四段中的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美丽形象?①明丽透亮;②闪烁点点光亮;③清新自然。
2.第四段文字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荷花、荷叶、荷香、荷波、叶下的流水。
3.第五段文字中“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指“不能朗照”。
作者的这种感觉,与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吻合。
4.四、五文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第六段抒发的情感与四、五段有什么不同?前两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暂得安宁时的喜悦之情,透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但作者毕竟无法真正超然,所以第三段中写夜色的浓重,尤其是一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感慨,“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宁静的心情重又纷然。
5.给第四段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
(不超过6个字)月色下的荷塘。
6.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
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绽放的荷花,另一种是含苞待放的荷花。
7.“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通感。
写出了清香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的特点。
8.第五段文字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意思是什么?满月朗照是必要的,隔着淡淡的云也别有情趣。
9.在第五段段文字中,作者是在两个方面衬托月色的。
一是用叶、花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二是用树影衬托月光的轻盈。
10.四五两段文字所写景物有何不同?(用一副对联概括两段文字描写的内容)前段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花叶之美;后段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勾勒了整个塘上月色的光影之美。
(月下荷塘花叶神韵夺魄,塘中月色光影妙律勾心)11.赏析“袅娜”“羞涩”的妙处。
《荷塘月色》阅读练习及答案
《荷塘月色》阅读练习及答案导语:学完课文应该通过练习来温习、巩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自身语文水平。
下面是《荷塘月色》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同学们过来练习。
1.第四段中的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美丽形象?①明丽透亮;②闪烁点点光亮;③清新自然。
2.第四段文字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荷花、荷叶、荷香、荷波、叶下的流水。
3.第五段文字中“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指“不能朗照”。
作者的这种感觉,与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吻合。
4.四、五文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第六段抒发的情感与四、五段有什么不同?前两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暂得安宁时的喜悦之情,透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但作者毕竟无法真正超然,所以第三段中写夜色的浓重,尤其是一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感慨,“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宁静的心情重又纷然。
5.给第四段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
(不超过6个字)月色下的荷塘。
6.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
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绽放的荷花,另一种是含苞待放的荷花。
7.“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通感。
写出了清香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的特点。
8.第五段文字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意思是什么?满月朗照是必要的,隔着淡淡的云也别有情趣。
9.在第五段段文字中,作者是在两个方面衬托月色的。
一是用叶、花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二是用树影衬托月光的轻盈。
10.四五两段文字所写景物有何不同?(用一副对联概括两段文字描写的内容)前段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花叶之美;后段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勾勒了整个塘上月色的光影之美。
荷塘月色阅读答案
荷塘月色阅读答案为了提高您的阅读理解能力,查字典语文课后练习频道小编为您搜集了荷塘月色阅读答案,希望可以为您提供参考帮助!(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_________________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_________________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5.文中空缺处应补的词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意思是什么?7.作者用“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___________,意在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在两个方面衬托月色的。
一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菩萨蛮辛弃疾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欲与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A.开头两句,写山即写人,青山有情,高人难遇。
那逶迤的青山有多少心里话要向作者倾诉啊!不说人之眺山,而说山之就人,不仅把景写活了,而且对突出人物起了很好的映衬作用。
B.三、四两句烟雨迷蒙遮住青山,无数的青山也只好像万马在烟雨中低徊不前,充分表现出了无边的惆怅,无穷的感慨。
不说愁而愁极深,写得含蓄蕴藉。
C.“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虽着笔轻快,显得幽默洒脱,但分明使我们感到作者强自解愁而又不能自解的痛苦。
朱自清《荷塘月色》阅读问题以及答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阅读问题以及答案一、作者描写了清华园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题意图: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着重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小煤屑路──幽僻、寂静;荷塘四周的树木──阴森森;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荷叶的波动──疾如闪电;月光──清幽,如流水;青雾──薄如轻纱;云天──淡淡的;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树缝灯光──没精打彩;蛙叫蝉鸣──最为热闹。
总之,写出了荷塘四周和荷塘当中的各种景物,其中以写荷塘中的景物为主,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朦胧、恬静之美。
作者的感情发展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二、完成下列练习,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两三句吗?2、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句仔细品味。
3、本文有大量的叠音词,找出一些来理解、品味。
设题意图:训练对散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品味一些重要词语的意味。
这些仅是举例性的,课文满篇都是精彩的语句,学生可自行查找,自行品味。
本题还将品味语句与仿写语句结合起来,让学生发挥语言表达的创造力。
《荷塘月色》阅读练习及答案
《荷塘月色》阅读练习及答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阅读练习及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荷塘月色朱自清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2018-2019】荷塘月色文本阅读文本选段回答第4~6题-精选word文档 (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荷塘月色文本阅读文本选段回答第4~6题篇一:荷塘月色文本解析《荷塘月色》文本解析【摘要】:《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是朱自清的名篇,被选入高一语文散文章节的开篇,历来被学者们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本篇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文本分析:一是朱自清不平静的原因探析,二是从不同方面重点鉴赏月光下荷塘的景色美及艺术技巧,三是文章末尾古典莲塘的描写。
在综合表述他人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点自己的见解。
最后为了使文章具有更加明确的教育教学意义,笔者添加了在新课标的语文政策的要求下,荷塘月色的一种新解读。
【关键词】:《荷塘月色》文本分析【文献综述】:先综述文本分析的第一部分,即对朱自清在散文开篇中提到的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探析。
李国平在《<荷塘月色>讲解》中提出这篇散文的主题是抒发作者的不满,表达作者对光明的向往,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的彷徨苦闷。
周文平的《谈<荷>》表明朱自清一方面在政治局势下彷徨苦闷,另一方面,又抒写作者对黑暗的不妥协,以及对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
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表明朱自清的苦闷是由于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即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恐惧,所以陷入不知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程翔《<荷>主题探》中写出荷塘月色主题是表现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分子朱自清面对人生岔路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与钱理群的分析差不多,但批判了李国平类的主题分析。
吴海发在《<荷>中有哀愁么》创造性的提出朱自清没有表述哀愁,而是表达了对山水的热爱和洁身自好的品行。
这些都是比较经典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原因分析,之后还有学者认为朱自清的苦闷原因是由于小儿子的出生或是性苦闷,但都不具备太多参考价值。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荷塘月色练习(含解析)
第三单元散文(1)[单元解读]散文讲究真性情,不受拘束,自由自在,逞心而言。
本单元散文都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抒写的是他们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人生的感悟,可能来自一些重大事件,但更多的可能是来自生活中的一些微小细节。
因此,解读这些文章时,我们必须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体会他的喜怒哀乐,分享他生命中的感悟和收获。
我们要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生活。
丰富自己的情感,开阔自己的眼界,增强自己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在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生活中品出滋味。
9 荷塘月色大自然好像一首曲,一首无边无际的曲。
每个音符都带有动听的音律,每个音节都带着欢快的节奏,每个音段都带有柔美和安适,歌曲自然而不失感点,多似水中游动的鱼儿,自由,愉快.这首曲载着倾听者无虑的梦想,使倾听者感受曲中大自然的鸟语花香,大自然的多彩芬芳,思绪沉沦在如此令人向往的大自然之中。
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字体赏美文荷韵喜爱荷花,喜爱她的素雅高洁,喜爱她的轻盈灵秀,更喜爱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德。
她不似玫瑰、牡丹娇艳欲滴,引得狂蜂乱蝶为之动容,环绕身边迟迟不肯离去;她亦不似桃李芬芳吐艳,但求一时的炫彩展现在人前却转瞬即逝、空留残花顺水漂流。
却以自己淡雅清高的风韵,留素洁清白与天地之间……初春时节,料峭春寒尚未褪尽,荷塘水面便有了点点的新绿,那嫩绿,悠闲、轻灵,却不似那无根的浮萍随风飘荡,把根牢牢扎在泥里,为焕异彩而蓄生机。
吟一阕唐诗宋词,描一帘淡墨飘香,品一池清荷的丰韵,便当心满意足,感到不枉人间行走一回,心愿足以!心灵驿站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清幽素雅,能洗涤心灵污秽,抛却世间烦恼,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1.朱自清治学上认真严肃,从不滥竽充数。
1934年应郑振铎邀请,一个晚上赶写了一篇《论逼真与如画》,其材料依据《佩文韵府》,因来不及检查原书,就在文章后面写明是“抄《佩文韵府》”。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提及蝉,有人说蝉在夜晚是不叫的.他请教昆虫学家后说:“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推论。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阅读答案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阅读答案【篇一:朱自清荷塘月色全文及赏析】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1),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9)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10),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11)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12)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13),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14)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15)的季节。
梁元帝(16)《采莲赋》里说得好: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21)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语文高中阅读练习题及讲解
语文高中阅读练习题及讲解题目:《荷塘月色》阅读练习一、阅读理解1. 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述《荷塘月色》中作者所描绘的荷塘夜晚的景象。
2.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与荷塘月色相关的自然元素?3. 作者在《荷塘月色》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词语理解1. “荷塘”在文中指的是什么?2. “月色”一词在文中有怎样的象征意义?3. “静夜”一词在文中如何体现?三、文本分析1. 作者如何通过荷塘月色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美的感悟?2. 文中提到的“荷塘”与“月色”之间有何联系?3. 请分析《荷塘月色》中作者对荷塘夜晚的描写手法。
四、写作技巧1. 作者在《荷塘月色》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 请分析《荷塘月色》中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 《荷塘月色》在结构上有何特点?五、拓展思考1. 你认为《荷塘月色》中所描绘的景象与现代城市夜晚的景象有何不同?2. 如何理解《荷塘月色》中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3. 你认为《荷塘月色》对当代人有何启示?参考答案:一、阅读理解1. 文中作者描绘了夜晚荷塘的宁静与美丽,月光下荷花的倒影,以及荷叶上的露珠,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2. 文中提到的自然元素包括荷花、荷叶、月光、露珠等。
3.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宁静夜晚的向往和享受。
二、词语理解1. “荷塘”在文中指的是作者所描绘的荷花池塘。
2. “月色”在文中象征着宁静、美丽和神秘。
3. “静夜”在文中体现了夜晚的宁静和安详。
三、文本分析1. 作者通过荷塘月色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美的感悟,通过对荷塘夜晚的细致描写,传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2. “荷塘”与“月色”在文中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荷塘的宁静与月色的明亮相互衬托,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3.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细腻的描写,使得荷塘夜晚的景色跃然纸上,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四、写作技巧1. 作者在《荷塘月色》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细腻的描写,使得文章生动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很重要阅读题答案
“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弓箭”指的内容是什么?
比喻。
生动形象,深刻地写出了自己说出“我很重要”后所受到的来自别人的攻击与批判。
内容是指“别人的攻击与批判”。
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特点①以作者当时的一种现象来开头,使文章显得具体,不是空泛地议论。
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全文的观点是“我很重要”,而这里却先写出一些我不重要的现象。
作用:从对比中更加突出了本文的论点。
文中“无法承载的亲情”,指的是什么?
父母之爱。
“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心底”,这句话中“放大镜”怎么理解?
我的每一次微小的成功在父母眼中都是巨大的。
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1)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
我们现在发达的头脑是经过无数代祖先披荆斩棘、发展进化而来,是历史的积淀(2)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
用易碎而珍贵的古陶比喻珍贵的友谊,友谊双方面的“我”都很重要,该用心呵护珍贵的友谊。
作者这样写一方面能使语言形象生动,富于文采,一方面也把看不见的情感体会具体化,写成了视觉的感受。
和人相比,树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回答。
①树是伟岸的;②树活得长久;③树绝对不伤人;④树是坚忍的。
文章所写的对象是小草,但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写树,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以大树衬托或对比小草。
用大树的生命漫长衬托或对比小草的生命短暂,用大树的声名远播衬托或对比小草的平凡渺小,用大树的庄严伟岸衬托或对比小草的柔软弱小,以此突出小草的坦然与自信、乐观与坚强。
荷塘月色
“平常的自己”:指为环境和精神压力所困扰而又整天忙忙碌碌的自己。
(
“另一世界”:指没有烦事缠绕,精神得以超脱的世界
“自由的人”:指没有任何干扰,可以随意想、说、做的人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说出“本体”和“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
本体是“白花”。
喻体是“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有三: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且是“零星地点缀着”,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
荷花是“袅娜”“羞涩”且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画横线句子通过一连串的修辞来写景物的特点,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作者运用一系列修辞,正面描写月光。
先用“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倾泻,又无声响,幽静而幽美的情状。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是用衬托的手法去写月光,描写出了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
接着又用两个比喻“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把月光那种朦朦胧胧的状态写了出来。
作者把满月朗照比作“酣眠”,把“淡淡的云”比作是“小睡”,写出了满月的必要与隔着淡淡之云的情趣,表明了作者喜欢似明非明,似亮非亮的感觉。
《采莲赋》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从全文看,有什么表达作用?
《采莲赋》描写了江南艳丽少男和美貌女子,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出采莲的热闹欢乐情景。
从全文看,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采莲赋》的热闹、欢快可以看出作者与现实抗争的失败,思乡是作者为了摆脱现实忧伤所做的再一次努力。
《荷塘月色》运用了大量叠词,有何妙处?
1、运用叠词描摹景物,生动传神。
如“田田”二字,把荷叶那“肩并肩密密地挨着”的情态形象地描绘了出来;“粒粒”两字一叠,那未开放荷花晶莹剔透的形象仿佛跃然欲出;而“脉脉”一词赋予了塘中流水以情窦初开的少女般的情怀;“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更是在表现出树多,把这些树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景致送入了读者眼帘。
2、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抒情性。
叠词的运用,使文辞的音节匀称整齐,读起来音韵悦耳,有的徐缓舒展,有的抑扬顿挫,有的回环婉转,可谓音韵丰盈,余音缭绕,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叠词的音乐美,使得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富有了诗的韵味。
3、叠词的运用表达效果契合作者所营造的意境氛围。
文中的叠词多适宜用轻声的语调朗读,其轻柔的语调十分适合课文轻柔的情境,渲染了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绵延不绝,令人回味。
总之,叠词不仅具体真切地描摹出事物的情状、情貌,还使文气得以舒展,更具有一种合乐的和谐美。
《采莲赋》与《西洲曲》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采莲赋》与《西洲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都是赞美爱情、歌颂青春。
作者由眼前的荷塘想起诗歌里的采莲,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朱自清先生面对现实世界是寂寞的,所以,他就在他的精神王国里幻化一个热闹风流、自由美好而又多情的世界与之对抗,并满足自己的向往,只不过这种满足是暂时的。
所以,《采莲赋》与《西洲曲》反映了朱自清先生对青春快乐、自由美好的憧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否定。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是不是比喻?
此句是比喻。
要构成比喻,须得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不同类事物,此句中的本体是“叶子与花的颤动”,喻体是“闪电”,属于不同类事物;二是具有相似点,这里的相似点是“速度快”。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是不是通感?
此句是通感。
通感,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通感是特殊的比喻。
此句中,“满月”的“朗照”是酣眠,痛快淋漓;“淡淡的云”遮月是别有风味的“小睡”。
在这意境里,视觉和妙不可言的生理感受构成了通感。
下列句子是否在全文中显得不协调?1、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第一句以比喻写灌木的鬼影引起的不快之感,第二句用比喻写没精打采的路灯所暗示的厌倦感。
它们于景物描写来说,是有些“不协调”,但它们与“脉脉的流水”被高过人头的荷叶遮住所引起的隐隐的遗憾之感,“热闹的蝉声蛙声”反衬出的寂寞感一起构成了一条表现哀愁的隐伏的感情线索,体现了本文“淡淡的喜悦”中掺杂的“淡淡的忧愁”这一情感基调。
“便觉得是个自由人”中的“自由”怎样理解?这里的“自由”是一种孤独的自由,是心灵的解脱。
作者走出了院子,只爱“独处的妙处”,摆脱了白天的烦恼,卸下了肩上担负的作为父亲、儿子、丈夫、教师的重要责任,一个人静静地不受干扰地来到月下的荷塘,在这宁静的境界里,因为是孤单的,所以才是解脱的。
散文两篇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提到四十年代读到过“很使我惊心的句子”。
第五自然段中写到自己几十年后的体会“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
(1)使作者心惊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20字)
(2)作者体会里的“云彩”实质上是指什么?(不超过12字)
(1)自己从小喜爱的霞竟是从云翳中产生的。
(2)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
第五自然段中作者用拟人手法写“霞”。
第七自然段中又用许多比喻写对云霞的感悟,不同的手法各有好处,对表现作者的性格心理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请用概括的语言,表述两种手法的好处和作用。
(1)采用拟人的手法的好处是,利于表现作者幼年时生动活泼,亲切感人,把云霞写得有活力,有一定的灵性。
表现内容: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乐观,积极向上的天性。
(2)采用比喻手法的好处是;利于表现作者老年时生动形象,使“快乐”和“痛苦”有一种质感。
内容:富有哲理和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包容人生痛苦;彻悟人生的博爱情怀。
作者最后一句说:“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走去……”,这句话是要表明什么的?
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
文中第①段中“梦,最能‘暴露’和‘揭发’一个人灵魂深处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向往’和‘眷恋’”,这里的“向往”和“眷恋”是指什么?
怀念儿时的故乡。
作者写梦境时,写道:车夫“把我举上车去”,中剪子巷里的人“慢条斯理”地互相作揖、请安、问好,这样的梦境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作者童年时的故乡是美好的,这也是作者怀念故乡的原因。
第④中写梦醒之后,为什么却连眼前的亲人都不认识了?
(1)作者已沉浸在中剪子巷那美好的童年时光里了;(2)通过烘托的手法更加突出了童年时的
故乡的美好。
第⑤段采用的是什么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手法是对比。
作用:突出故乡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