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当代价值:解决众多社会问题的良方

合集下载

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2000字论文

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2000字论文

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2000字论文中国佛教哲学在当代社会,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若果有,又有什么样的现代价值?这是研究中国佛教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

传统只有经过价值重建才富有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又需要通过怎样的现代转换工作,以建构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价值,进而发挥其现代作用?这是研究中国佛教哲学现代价值应该说明的问题。

佛教,作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提供的解脱之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信仰体系、哲学体系,也是价值体系。

佛教逐渐成为亿万人民的精神信仰,已延续2500多年,在中国也有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这表明佛教的持久活力与恒久价值。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佛教在未来社会如何重建价值,发挥作用,既是一个艰巨而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严肃而迫切的实践问题。

佛教的命运决定于对社会的关怀,佛教的现代价值决定于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作用。

自从人猿相揖别以来,人类社会取得了空前的进步。

当代人类在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又拥有毁灭地球、毁灭自然的手段。

人类社会的进步应归功于人类自身,人类社会的问题也出自人类自身,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敌人也是人类自身。

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现代化涉及物质生活、制度规约和思想观念诸多层面,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信仰危机、道德堕落、良心丧失等负面现象,表明人文精神的严重失落,这为具有宇宙整体理念、追求生命超越的宗教人文精神的佛教哲学,提供了调整人的心灵,进而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空前的历史契机。

我们认为,要对中国佛教哲学进行重估、重建,阐发其现代价值,就需要深入分析当代人类社会的基本特点,以及未来社会的基本走向;需要深入厘清中国佛教哲学资源,揭示其对当前和未来的社会具有真实意义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需要把佛教哲学基本原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进而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向、方法提供有意义的参照意见。

三、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以上论述表明,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三组基本矛盾在当代人类社会,有的改变了形式,有的则是更加尖锐了。

佛教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佛教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佛教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隋唐时代达到鼎盛。

山西地区不仅佛教思想比较活跃,在传播和发展中国佛教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山西也是佛教文物、艺术的宝库,是全国佛教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因此,山西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发展到现在仍然对我们的社会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佛教界的说法,佛教是关切人生、以人为本、帮助他人获得心灵拯救的宗教。

尤其中国佛教更是具有积极人世,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他通过教育和引导人自修、自悟、自证、从而在精神上得到自我解放,因此,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是啊,走遍天下,哪儿找得到长角的兔子呢?这正是中国佛教的积极入世精神。

中国佛教的这种人世精神,到了近代,就发展为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的思想。

太虚和尚在20世纪40年代明确提出了建立“人间佛教”的主张与倡议,把“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传统,直接转换为人间佛教思想,使佛教人生化、人间化,主张以人为根本,以人生为基础。

人间佛教,就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

把世界改善为人间净土。

人生佛教内涵的核心,就是重在做一个好人,成就人格,并进到成佛的境地。

正因为中国佛教具有这种强烈的人世精神,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我们如能吸取其积极人世、普济苍生的精神,毫无疑问,这将有助于促进人类的幸福、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中国前任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认为人间佛教的意义在于使人们能够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建立起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建立起彼此互助、人际和谐的乐园。

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着多重矛盾: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

化解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为佛教提供了一个调试人的心灵、缓解人与社会的矛盾、改善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性的契机,也为发挥佛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首先,佛教的缘起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石。

佛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佛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佛家四圣谛说四圣谛,也称四真谛,简称四谛。

“谛”就是梵文的意译,具有“实在”或“真理”的意思。

“四谛”即佛教的四个最基本的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者。

1,苦谛。

苦谛,就是佛教对现实世界的根本瞧法,就是佛教对现实世界最基本的价值判断。

它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众生的生命存在的根本意义就就是一个“苦”字,生命所包含的其实就是无尽的烦恼、不安、困惑、痛苦。

这里“苦”的涵义,主要不就是指生理上与感情上的痛苦,而就是泛指精神的逼迫性,即心理意识上的逼迫恼忧的意思。

佛教认为,世俗世界中的一切都就是变迁不息的、没有恒常的,众生对自我不能主宰,而常为生命的无常患累所逼,因此没有安乐,只有痛苦。

可以说,对于众生来说,生命的无常,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与基本标志。

2,集谛集谛的“集”,本意就是“招聚”或“集合”,集谛就是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根本原因。

对于这一问题,集谛主要从十二因缘与业报轮回两方面进行了阐述。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处于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的不断生死轮回过程之中,在轮回过程中遭受着痛苦。

而众生之所以在十二因缘中轮回不断,原因在于众生自身所造的业力。

“业”就就是行为或行动,佛教一般将业分为三种,即身业、语业、意业,涵盖了众生一切身心活动。

佛教认为,众生身心不断进行造作活动,就就是在不停地造业,而所造之业作为一种原因,必然会招致相应的业果。

随业因的善恶性质不同,招致善恶不同的果报。

如此因果不绝,循环往复,故使众生生死不断,轮回不已,痛苦不止。

3,灭谛灭谛的“灭”,就是指人生苦难的灭寂、解脱。

灭谛就是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就是佛教一切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

灭谛也称为“爱灭苦灭圣谛”与“苦尽谛”。

“爱”,即贪欲。

灭尽贪欲就就是灭除痛苦的根源,而灭尽贪欲也就灭除了痛苦。

灭谛阐述的正就是灭尽贪欲,灭除痛苦,令其不再生起的道理。

佛教常以“涅槃”概念来标明灭寂的最高境界。

佛教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佛教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佛教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摘要]:中国文化是以儒释道三教合流作为最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其中的佛教因为启迪心智、弘扬人间关怀,一直以来都意义非凡。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之一,它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

佛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智慧结晶,它千百年来对人们的思想精神和社会生活起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仍需要发挥佛教的积极作用,顺应当前社会人生的现实需要,努力发掘和弘扬佛教教义、佛教道德中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健康文明的内容,使佛教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出应有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佛教文化和谐社会基本教义一、佛教的产生及其基本教义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界一般尊称为释迦牟尼或佛陀。

悉达多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约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属于释迦族人。

得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

他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486年,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在华贵的王宫中过着令人羡慕的安乐生活。

但是他有一颗伟大而慈悲的心,由于感受人生的各种痛苦和烦恼,29岁离家,探索人生解脱之道,并形成了独特的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观念,就是四谛,八正道,缘起论和三法印。

这也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谛,也称四圣谛。

“谛”是实在和真理的意思。

四谛即苦、集、灭、道。

苦谛,是讲世间存在的种种苦的现象。

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各种原因或根据。

灭谛,是讲苦的断灭,即断灭一切产生苦的原因,达到佛教最后理想的无苦境界。

道谛,是讲要实现佛教的最高理想所应遵循的途径和方法。

要实现“道谛”,就必须遵循“八正道”。

八正道,也称八圣道、八支正道。

主要是解释要实现佛教最高理想的“道谛”,必须遵循的八种途径:①正见,即正确的见解;②正思维:即正确的思维;③正语:即正确的语言;④正业:即正确的行为;⑤正命:即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⑥正精进:即正确的努力修练消灭一切烦恼,达到无忧寂静;⑦正念:即正确的思想,明记四谛等佛教真理;⑧正定:即正确的修习禅定。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摘要】佛教的伦理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探讨了佛教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强调了慈悲与善良的重要性,同时提倡了自我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佛教倡导平等与慈爱的观念,为社会关系带来积极影响。

佛教对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也提供了重要启示。

结论部分指出佛教的伦理思想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可以借鉴佛教的思想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实现文化交流与共融。

通过融合佛教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可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关键词】佛教、伦理思想、现代社会、道德修养、慈悲、善良、自我修养、社会责任、平衡、平等、慈爱、环保、可持续发展、启示、社会和谐、进步、文化交流、共融。

1. 引言1.1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意义佛教的伦理思想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变革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人们对伦理道德的关注也越来越强烈。

佛教作为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其伦理思想体系丰富而深刻,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道德指引和精神支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面对各种伦理困境和道德挑战,而佛教的伦理思想可以帮助人们解决这些难题,指引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佛教的伦理思想强调慈悲、善良、平等、正直等道德品质,倡导人们培养善良的品格和修养,以实现心灵的净化和自我完善。

这些伦理原则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环境保护。

佛教的伦理思想不仅有助于个人修养,也有助于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研究和借鉴佛教的伦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佛教的伦理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自己的行为,塑造良好的品格,建设和谐的社会。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将为社会和谐、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1.2 本文探讨的内容本文将深入探讨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我们将分析佛教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探讨佛教如何教导人们培养善良和慈悲之心,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道德观念。

佛教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佛教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佛教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楼宇烈今天要我讲的题目是《佛教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佛教在现有的世界宗教中可以说是一个最古老的宗教,它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创立在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在宗教里面,佛教是一个比较有特点的宗教。

从它的思想理论来看,也是现存的宗教里面思想理论最丰富的一个宗教。

我今天想从这几个方面来讲,第一个问题是想简单地讲一讲佛教的历史和现状;第二个问题是想讲讲佛教的一些主要的教义和理论;第三个问题讲佛教的社会作用和影响。

佛教产生在古代的印度,在印度佛教经历了几个发展的阶段。

首先是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时候以及他去世以后他的主要弟子们传播的时期,我们在佛教史上一般称之为原始佛教,这个大概在公元前5世纪到前3世纪。

大概在释迦牟尼去世以后100多年的时候,佛教内部产生了对释迦牟尼所说理论的一些分歧,于是就开始分裂了。

根据史书的记载,大概先后成立了20个部派,这个时期大概在公元前3世纪到前1世纪左右,我们就称之为部派佛教的时期。

大概在公元前后的时候,大乘佛教开始发展起来,大乘佛教在发展的过程中间也经历了几个阶段,主要是在理论上有几个不同的时期。

早期的大乘主要是般若中观派,中期是瑜伽行派,到了晚期就是密教了。

由于印度本土印度教的复兴以及外族的入侵,大概到了公元13世纪左右,佛教在印度本土几乎是绝迹了,印度主要是印度教和外族人侵以后传过去的伊斯兰教了。

到19世纪后期,佛教在印度本土才开始复苏。

佛教从它产生以后就向外传播,特别是在亚洲,佛教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也有广泛的信众,可以说是许多民族和国家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主体部分。

在欧美,20世纪70年代以来佛教的信众也大量地增加,影响也在日益扩大。

我们知道在东南亚地区大部分国家,比如说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等等,佛教至今仍然是主要的宗教信仰。

在这些国家流传的佛教,我们称之为南传的上座部佛教,也就是部派佛教里面的一个主要的流派,在泰国甚至被尊为国教。

社会学视角下的佛教文化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佛教文化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佛教文化问题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涉及到了人类自身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对人类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佛教文化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佛教文化问题。

一、佛教文化的传播和演变佛教文化从印度传入中国,随着历史的演变,它逐渐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文化。

从唐代开始,佛教文化在中国经历了一个高峰期,产生了许多佛教艺术,如佛像、佛塔、佛经等。

这些都是对佛教文化的一种传承和演变。

但是,佛教文化在中国也经历了一些困难。

例如,明朝时期由于一些官方政策的影响,佛教受到了打压。

同时,佛教在华夏地区也经历了一些变形和世俗化的过程。

例如,千佛山脚下的牛首山佛教文化区,它在佛教发源地印度无法想象的繁荣,但在中国就发生了一些市井化的状况,出售佛教文物,令人遗憾。

二、佛教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社会学角度来探讨,佛教文化和社会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教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佛教文化的演变。

例如,唐代的中国,由于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同时,佛教文化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宣扬的是仁慈、慈悲、智慧和平等的思想,可以为社会建设和谐的文化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此外,佛教文化还可以推动社会道德的提高,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道德保障。

三、现代社会的佛教文化问题现代社会的佛教文化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它涉及到了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佛教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例如,佛教的世俗化问题、佛教观念与现代科技的关联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现代社会的佛教文化问题,也让佛教文化面临着一些新的机遇。

例如,佛教文化的信息化和新媒体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推广佛教文化,传达佛教智慧。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佛教文化也可以更好地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四众生活式,让佛教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

结语佛教是一种很有哲理的宗教,它有着很大的智慧和魅力。

佛教伦理道德的社会功能及当代价值

佛教伦理道德的社会功能及当代价值

则。戒的作用,抑制方面是防非止恶,积极方面是 广泛宣扬和封建帝王对佛教的扶持,许多普通民众
求是行善。戒与律连在一起构建为合成语‘戒律’, 生活受到佛教伦理道德的影响,所以佛教伦理道德
其中律是僧团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佛教制定戒 扩展到了民众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律,其目的是为了规范佛教信徒的行为以及僧团的
第 26 卷第 1 期 2012 年 2 月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文章编号: 1674-0882(2012)01-0040-03
Vol.26 NO.1 Feb.2012
佛教伦理道德的社会功能及当代价值
佛教伦理道德还有与其它宗教伦理道德同样 适用的社会功能,这是因为佛教与其它宗教伦理道 德具有共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补偿性社会功能:心理慰藉 人们由于在现 实生活中会碰到许多受到外部力量支配而无法认 识和改变的事情,往往会求助宗教。因为人类对自 然社会认识能力还有限,特别是广大普通民众,一 旦遇到什么异常现象,他们有的只能是从佛教中得 到心理慰藉,如对于社会中一些不合理现象的存 在,民众不能改变时,可能会想下辈子会得到报应 等。还有佛教在心性上提倡平等,一定上缓和了现 实上的不平等。这些认识,某种程度上使部分民众 容忍了不正常现实,但是他们从佛教中得到了正常 生活的心理慰藉。
观、戒律观等方面有明显的体现。
的行为规范和内心的自我修行来达到没有任何烦
恼,超越善恶对立的境界。佛教在“六道轮回”中设置 一
了畜牲、饿鬼、地狱的恐怖来禁止信众作恶,同时
收稿日期: 2011- 11-28
作者简介: 金建锋(1978-),男,江西永丰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 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和宗教文化。

佛教和平传统及其现代价值

佛教和平传统及其现代价值

佛教和平传统及其现代价值魏道儒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

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

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临着重重阻力和困难。

在这种形势下,发挥宗教在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方面的作用,不仅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而且也将是前景不可限量的。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佛教的和平主义传统最悠久、维护和平的思想和实践最丰富。

佛教的悠久历史,就是维护和平的历史,是沟通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友好文化交往的历史。

从世界宗教传播历史的范围来考察,佛教称得上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典范,反对战争的楷模,保持和平发展的标志。

佛教的和平主义传统表现在许多方面,本文拟从佛教传播方面谈五点。

首先,佛教始终把传教弘法与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联系起来,与沟通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友好文化交往联系起来,与稳定社会、协调人际关系联系起来。

佛教无条件地反对战争,倡导和平。

它的和平主义精神扎根在稳定的基础教义中,并且表现在各个方面。

佛教把“杀生”列为一切戒律之首,认为杀生是万恶之源。

在中国历史上,利用佛教基本教义反对杀戮,成为著名传教高僧的自觉行动。

例如,根据中国佛教史书《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记载,东晋十六国时期,战事频仍,在后赵传教的佛图澄(231—348)大力倡导佛教慈悲、戒杀的教义,并且以此规劝嗜杀成性的后赵统治者。

当石虎问什么是“佛法”时,他回答“佛法不杀。

”他曾对石虎说,作为“帝王之奉佛”,主要体现在“不为暴虐,不害无辜”方面。

尽管帝王不能做到绝对不杀生,但是如果“暴虐恣意,杀害非罪”,就是把全部财产都拿出来供养佛法,也免不了“殃祸”。

佛图澄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后赵统治者的信任,把传播佛教与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生产,协调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始终不依靠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威胁和强迫他人信仰佛教,而是主要凭借经典教义中蕴涵的慈悲品质、纯洁情操、精深哲理、高远境界、博大胸怀去感染人,劝导人。

佛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佛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佛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佛教是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它的思想、教义、实践方法等方面都深受中国文化、哲学的影响和塑造。

佛家思想擅长剖析人类的内心世界和解构社会动态,探讨人类的存在和意义等深刻的哲学和社会问题。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佛家思想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佛家思想强调内心平衡。

现代社会节奏快,变化多,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增长,为了追求更高的物质追求和精神满足,人们失去了内心的平衡。

佛家思想提倡“修心”,认为如何正确把握人生,对人类内心具有重要影响,并可以带来真正的幸福。

例如,“三禅定”中的“正念”可以帮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避免焦虑和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其次,佛家思想注重人类共存和和谐。

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和宗教交织,容易发生冲突和纷争。

佛家思想坚信“一切众生平等”,强调修正自己的心态,以“慈悲”、“智慧”、“喜舍”等为核心的行为准则,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协调,用“修生命,行善事,维持和平”来完成人道福祉。

例如,“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等道德实践可以教育人们在社会中接纳他人,相互帮助。

最后,佛家思想鼓励人们探寻真理和智慧。

现代社会商业繁荣、科技进步,人们追求物质与享乐,却很少关注精神需求的满足。

佛家思想非常注重探索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和探寻真正的智慧。

例如,“菩提心”鼓励人们具备开放的智者思维和无私的领悟精神,实现人智智慧的长久传播和发展。

总而言之,佛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的应用,其核心思想与当今社会的现实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借鉴佛家思想,可以帮助现代社会建构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尊重人权,追求内心平衡和超越自我等伟大目标。

它的价值,在于让人们从多维度的视角理解个人和社会的现实问题;它的意义,在于能够照亮人类前行的智慧之光,提高人们的生命品质和自我认知能力。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领悟佛教思想,将其付诸行动,展现佛家思想在现代生活的深刻蕴含和广阔前景。

佛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也能够为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

佛教在当代社会的几点思考

佛教在当代社会的几点思考

社会·管理者·佛教三维相系的几点思考释定祥福建佛学院08级研究班摘要:宏观鸟瞰下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的关联体。

众多的复杂因素或人为或自然的被纠结在一起,在千丝万缕互为依存的同时,也伴随着太多不稳定因子。

这些因子在相互碰撞的运行下,随时都存在着爆发冲突的可能。

为此,人为加以善性的干与和管理就显得必要。

管理者在协调社会各方面势力的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毕竟管理只是一种手段,它虽可以在粗的层面进行强力的实施,但在解决微细的人心方面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佛教正好能够填补其不足。

在法制的切实执行下,再加以佛法善巧的引导,社会的前景必将更加美好和谐。

关键词:社会管理者当代佛教时代是条不归路,随着时间不断地往前推进,每一代人都可能留下太多遗憾。

只需掠眼历史遗留下的片许记忆,便不难发现每一时代的缺陷,无非都是人为造成的。

处身现时代,我们就更应该将精力投入此时,更多地去思考现代社会的问题。

虽说没有一个时代是完美的,但这无法成为借口。

既然大多的因素都是人为的,那就存在改变的可能。

存在于时代社会的佛教,同样无法回避这些问题。

可能,佛教的兴衰跟社会兴隆不一定成两线平行,但一个稳定的社会,就绝对有利于佛教内外的弘扬与传承。

为此,佛教内的所有僧俗众,都有为安定社会,平和人心。

为正法的长住世间、广利苍生担当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犹其是作为佛教徒众之首的出家僧众,更是应该为此立下坚定的誓愿,为社会为众生为佛教奉献出自己热诚的心血。

要思考当代佛教,就不得不面对当代社会。

当代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的众生体。

至少在中国的地理范围内,已经出现并不断在加剧的所谓二元社会。

这一两极分化的现况已经为现代的中国社会带来太多的不满和许多隐隐潜伏的矛盾。

翻开每一版相关刊物、报纸,进入眼球的绝多数都是关于因社会人心浮动不满情绪所制造出的大大小小事件。

这些原始成因是什么,导致不断触发的诱因又是什么。

怎样改善,如何有效的解决。

这些问题不单单只是管理者要面对的,作为整体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佛教也应该实实在在去思考些什么,去落实些什么。

中国佛学当代价值意蕴小探

中国佛学当代价值意蕴小探

中国佛学当代价值意蕴小探佛教虽源于印度,佛学却大兴于东土。

自从佛教传入华夏以后,在与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碰撞、冲突、交流、融合下,形成了中国佛学,与儒、道三分天下,成为华夏文明的内核之一。

佛学博大精深,其内涵与精神不仅对国民的自身修养有着重大的启示,对我国当代的文化建设也同样有着发人深省的启示。

先小谈几点佛学思想内涵对个人自身修养的启示。

一,保持一颗平常心。

佛学有着劝化示众,回归本心的精神追求。

吴言生在其《禅宗诗歌境界》中提到“本来面目”一词,他阐述说“本来面目”是澄明、觉悟、圆满、超越的本心。

是在相对认识产生之前的绝对境界中,心灵仍处于本初状态上来看待万事万物的。

这时的心灵,即是无心之心,也就是佛心。

人生而有欲,欲是一种顽固地歇斯底里地要求满足的力量。

在当今物欲纵横的社会现实中,贪、瞋、痴三毒日益猖獗,人们迷己逐物,逐物迷己,百般流转迁徙,想要保持一颗澄明的本心是不可能的,本来面目终将失落。

然而,慧能大师说“佛性常清静”,在这里,这个“常”的意思是说既然佛性是清净的,那么,即使它在世界上蒙受了尘埃,它的本质仍然是清澄明亮的,我们不能因为其表面蒙上了尘埃就否定了它的本质。

人人都有一个佛心即“本来面目”,它虽然在现实现象中被蒙上了尘埃,但任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使本来面目重现。

佛教有云“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不造作、无取舍,无是非曲折之争,无争强斗胜之事。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需为物欲殚精竭虑,精神焦虑,欲罢不能,在“利益主宰”一切的当下,在消费、浪费、挥霍无度当下,在竞争日益加大、生存压力日益增大的当下,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去生活,保持一颗清净心,便是已达佛心,已明心见性,便是所说的“本来面目”。

二,随缘而适,唯心任运的豁达的人生态度。

佛教讲求自然,自然是一种状态。

古往今来,中国人向来对自然山水有着一种亲近感。

无论是古代诗人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对自然的怡然自得,还是今人时髦的旅游盛况,都无疑不是对自然的一种憧憬和亲昵。

佛教的积极意义

佛教的积极意义

佛教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高姗姗佛教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壮大的。

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佛教教义所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高度发展,人类精神领域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佛教此时正好充分发挥其心理辅导和治疗方面的功能,帮助人们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运用佛教理论化解现代人的心理疾病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又会留给他们那些活着的亲人数倍的痛苦。

而这些自杀的人都是或多或少地存有心理问题和认知上面的障碍。

心理疾病一方面会给病人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伤痛,严重的还可导致自杀轻生的后果,另一方面也会给亲友和家人带来很多负面因素,造成伤害和打击。

佛教认为人类的问题、烦恼,根本源头在于“心”,因此主张开发人们心中无量的宝藏,将恶心改为善心,教导众生如何用心、安心、找心。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无论是讲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等种种法门,都离开不了心。

因为心主宰人的一切行为,一个内心清净的人,所行所言所思必定是清净的;若心杂染,所见所闻必然是污秽的。

所以经上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

”可以说世间上种种的痛苦烦恼,皆由心造,我们的心在五趣六道里流浪,多生多劫以来不听从指挥,贪求五花八门的外境,对名利、金钱、权势、爱情,汲汲营营追求、计较、分别。

其实我们的心原本也与佛陀一般,能够包容一切;如太阳、月亮,可以照破黑暗;如田地,可以滋长善根,种植福德;如明镜,可以洞察万物,映现一切;如大海,蕴藏无限能源宝藏。

心理上有了毛病,要用什么心药来医治呢?佛陀说了八万四千种法门,就是为了对治我们八万四千种顽强的心病,譬如贪病若不持戒律以去除,心必定随着贪欲四处纷飞奔逐;瞋病若不修禅定以根治,心则生活在焚烈的火焰之中,很难做到“如如不动”的境界;痴病也唯有智慧才能治疗,因为智慧能够照破痴暗的无明,让我们的心恢复光风霁月的本来面目。

佛法如何解决一切问题

佛法如何解决一切问题

佛法如何解决一切问题(三月初五下午寂静法师)佛法如何解决一切问题上午讲了疾病有很多原因,大约可以分为八类,有六类是没有办法用医药来治疗的。

比如慢性病、癌症、白血病,很多疾病都是由于我们的免疫系统不活跃引起的,这是医学的定义。

为什么我们的免疫系统功能不好呢?就是我们的灵魂有问题,不是我们身体有问题。

今天跟大家谈一谈佛法的解决之道,就是佛法用什么方法去解决一切问题的。

我自己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体会到佛法解决问题特别的简单。

过去我还没有接触仁焕法师的时候,我也接触到一些病人,我不了解他们是什么病,是什么原因,但是只需要带他们一下,念念佛,拜拜佛就好了,所以我就总结了一下佛法解决之道。

佛法把我们生命中所有的问题,统称为一个问题,不管是婚姻不顺,或者小孩不成器,生意不顺,心里烦恼,家里爱召小偷,人际关系不好,身体不好……等等,所有我们生命的问题,统称为两个字,叫做业障。

所以只要看到我们生命中出问题了,我们就知道业障来了。

业障来了怎么办呢?佛法的解决办法非常简单,加一个字就解决了,加哪个字啊?加一个“消”字,叫做消业障。

所以啊,为什么我也讲小孩的问题,讲健康的问题,讲企业管理生财的问题,人家以为你懂很多,实际没懂那么多,就懂得三个字:消业障!业障消了,一切问题都没有了。

怎么样消业障?根据前人经验,我总结了几条:第一条就是要听经闻法,一定要听闻真理,一定要生出智慧。

在我们听经闻法的时候也会消业障,所以我们每天上午下午的开示,就是一种消业障的过程。

紧接着我们念佛也是消业障,再到后来的放蒙山,上供也是消业障增福慧,再到后面的忏悔,是消业障,拜佛礼佛唱诵都是在消业障。

甚至晚上分享的活动,我们分享的时候有些人不来,分享的时候我们听别人的分享就是在消业障,所以啊,分享也要来,不要忽略我们佛七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所以我们来到南山寺整个就是消业障的过程。

不在念佛堂的时候,我吃饭的时候,专心吃饭,吃饭前还供养佛,也是消业障。

吃完饭,我们赶紧去洗碗,也可以消业障增福慧。

《人本佛教的当代价值》读后感

《人本佛教的当代价值》读后感

文化CULTURE这本书对人本佛教的历史脉络、演变过程、当代价值进行了论述与分析,认为中国佛教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它还能促进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

在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人本佛教还能在中国和东南亚、南亚、西亚的文化交流中发挥纽带以及桥梁作用。

1 中国佛教的概念及其“人本化”趋势1955年5月30日,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将中国佛教的概念表述为“汉、傣、满、蒙、藏、维吾尔、苗7个民族信仰的佛教。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1998年版第527-533页)宗教卷里收录了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撰写的“中国佛教”词条,他是这样定义中国佛教的:中国佛教=汉地佛教+藏传佛教+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

中国佛教的概念正式确立。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宗教有向“人本化”发展的趋势。

从上古时期,颛顼进行了“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开始,使得天地相分、人神互不相扰,这实质上重建了人的文化、纲纪秩序。

到周朝鉴于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提出了“敬天保民”的基本政治方针,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再到孔子“以人为本”的有关于“仁”的世俗哲学。

至此,宗教仅剩下“形式上的外衣”,其内核逐渐为“以人为本”的中国式的政治伦理学说所取代。

隋唐时期,儒学家在吸收佛教、道教有益成分的基础上改造儒学,史称“三教归儒”。

而佛教也吸收了儒家思想,逐渐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本土化”。

一方面,儒家高举人本精神的旗帜,从而实现“神本”向“人本”的转变。

例如,儒家学子宣扬的人生价值观从追求灵魂不灭、永世长存(例如方士化的儒生),转向追求现实中的三不朽标准:立德、立功、立言,这是中国式的“灵魂救赎”。

另外,从崇拜天神的全能人格,转向崇拜“内圣外王”的圣贤,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凡人经过“下学上达”都可以成为圣人。

另一方面,佛教也有从清修善法向世俗化的渐变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