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程类通识选修课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合集下载

通识教育公选课教学实践与探讨

通识教育公选课教学实践与探讨

通识教育最早起 源于美 国, 其 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视野、 提高
求、 学校人才培 养 目 标 和办学理念三者相结合来定位。 [ 2 由于公 选课 的选课 学生来 自全校理 、 工、 文、 管等不 同学科 领域 , 课程
基础差异较大 , 学习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一定差别 , 因此 ,
学生 素质、 培养 全面发展 的人 才。“ 不管是人 文 、 社会与 自然 科 学, 主要探 索的本质 内涵是人 类精神 的自由、 心灵 的满足 、 生命 的尊严、 生活的价值 、 资源 的善用 、 宇宙的和谐 等。 ” 在 当前快 速发 展的 中国高等教育界 , 通识教育 理念被借鉴 并得 到大力推
课, 因此 , 通 识教育公共选 修课成 为高校实 施 通识教育 的重要 方式 。通识教育公共 选修课 面 向全校各 个 专业学 生开设 , 涉及
的知识领 域广、 课程 多样 、内容 丰富, 学生可以根据 自己的兴趣 爱好 自由选择 。 因此、 促 进个 性 发展 、 提 高综 合 素质等 方面具 有必 修 课无法替 代 的作用 。 笔者 四年来 —直在教学第一 线从事通识教 育公共 选修课 ‘ 人 居环境与通风”的教学工作 , 在教学实践 过程
外, 加强环境保 护教育 , 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也是重要举 措之・ ,
广c 但 由于各种因素影响 , 高校很难 自主设 计通识教育公共 必修
学生 的学 习重 点并不是 要求掌握 人居环境 的构成要素、 作用原 理及改善措施 和技术 , 而是使学生了解人 居环境污染的产生 、 发 展、 现状和趋势,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人 居环境 问题 涉及 面非常 在 很多产业都 不 同程 度存在 影响人居环境 质量的问题 。 那么对于这些专业 的学生来讲 ,‘ ‘ 人 居环境与通风” 课程 的学 习, 将 使他们今后在 自己的工作领域内 有意识 地减少 和避 免对环境 的污染 , 并且尽可能地采 取不污染 环境 的工艺 和方法 。 高校 培养出来 的学生走 上工作岗位之后 , 大多会 在不同行业 或部门成 为不同层次 的决 策者和管理 者。 另 外, 这些学生若干年后也会为人父母 , 他们 自身的环境 意识也会 直接 影响下一代 的观念 。 p 悃 此, 树立环境保 护意识 , 端正环境 保 护态度 , 具备 解决环境 问题的基 本知识成 为 ‘ 人 居环境 与通 ‘

高校通识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高校通识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37OCCUPATION2017 09改革创新R EFORMATION编辑 董 航高校通识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文/周功兵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校通识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采取优化教学内容、采取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等改进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通识选修课开拓学生视野的功能。

关键词:通识选修课 问题 改进措施课 题:本文系重庆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18)研究成果。

通识选修课作为高等院校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高等院校的通识选修课有人文艺术和自然科学两大类,通常要求学生跨院系、跨专业选课,从而可以加强不同学科及专业间的知识交叉融合,扩展学生的知识广度、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

一、通识选修课存在的问题1.教材选择太专业化通识选修课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层次和基础不同,因此要求教师选择合适的教材。

以笔者开设的《化妆品化学与健康》为例。

开课之初,笔者基本采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化妆品——原料类型×配方组成×制备工艺》一书为教材,某些章节涉及非常专业的化学知识,如化妆品原料乳酸钠、2-吡咯烷酮-5-羧酸钠、透明质酸钠、尿囊素、葡萄糖衍生物、聚丙烯酸盐等,这些化学物质对于非化学专业学生太过于专业,学生很难弄清楚物质的结构与功能。

2.教学方法单一目前通识选修课基本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缺乏有效的交流,学生上课时“只带了两只耳朵”,只是被动地听,缺乏上课热情、没有主动思考,主观能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导致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远弱于专业必修课,学生选课的目的可能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而不是获取知识。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没有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上课时玩手机、打瞌睡、看其他专业书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大气污染控制前沿技术》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该课程于2011年开设,每年开课两次,近3年平均修读学生数近200多人次/年。

我们开设本课程的初衷是培养各专业本科生综合科学素养,增进其对大气污染问题、控制技术及其最新发展等科学问题及其科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和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想使之得以实现,我们需要使用创新性的思维,遵循教育科学的理念,完善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然而,所有以上这些变革,如果没有配套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因为,只有配套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教学结果的有效考评,才能检验真正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1现有问题分析1.1评价主体单一,多以教师为主当前,当涉及对学生课程成绩进行评价时,在整个课程成绩评价过程中评价的主体只有教师,因此评价主体显得十分单一。

同样在每个学年结课时,学生的学习成绩是通过学校的教务处主管人员通过电脑来进行录入、操作和处理的。

正是由于评价主体的单一化,教师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充分的了解,因此,所做出的评价很可能存在较大的不公正性。

那么,如何能够公正的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使之充分体现在整体的课程学业成绩上来,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

1.2缺乏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单一教学过程的过程性评价十分重要,因为它体现了学习者发展的一个过程,整个过程由学习开始到学习的结束为一个周期活动[1]。

一直以来,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高等学校本科生教育,无论从教育理念而言,还是从教学效果的本科生成绩评价,都应该坚持这样一个理念,即“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极产品”。

就普通高等院校来说,包括中国矿业大学,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考核一般主要根据期末考试,而且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还很高,平均在70%左右,而其余的30%主要包括平时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实践环节。

由于期末考试所占比例很高,所以学生非常重视,一般要努力做比较长期的准备,考试压力比较大。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实例一则及其再探索——以上海大学核心通识课为例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实例一则及其再探索——以上海大学核心通识课为例

高等教育新教师教学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通识教育已积累多年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对通识教育的众多研究中,“哈佛模式”是被提及最多的一种模式。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也被认为是通识教育领域绕不开的经典读物。

我国高校中现行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多半是参照美国高校的模式而来,却常被学生用来“充学分”和“刷手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来自上海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试验上海大学自2011年实施大类招生与通识教育改革以来,通过三年的实践和努力,通识教育改革已进行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

2014年,经过长期酝酿和多次研讨,教务处在对原有的课程库逐一挑选、对课程框架精心改良、教师队伍重新组合后,23门核心通识课脱颖而出。

首批开设的23门核心通识课分为人文、经管、理工三个大类,涵盖“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经济发展与全球视野”、“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政治文明与社会建设”五大模块,授课对象主要面向大一学生。

4学分的设置、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对自主学习的高要求,核心通识课处处充满着改革气息。

为了解学生修读核心通识课的基本情况和课程效果,课题组对课程进行了追踪调研,先后开展了话题征文、网络问卷、访谈、研讨等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

调研历时一个学期,参与调研的人文、经管、理工三大类学生超过300人次,其中以理工类学生为主,被调研到的课程囊括了全部23门核心通识课。

调研收集到了丰富的一手资料,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核心通识课“试水期”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情况,为上海大学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改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下面将从学生选课初衷、课堂情况反馈、教师情况反馈、作业与论文反馈四方面分析课程改革的成效。

就学生选课初衷而言,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出于个人兴趣,为选择专业做好准备。

第二类是自觉完善知识结构,有目的地进行自我提升。

第二类学生对核心通识课的认识更符合学校对于通识教育培养“全人”教学理念。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以新疆理工学院为例张震张芳(新疆理工学院新疆阿克苏843000)摘要:“新工科”背景下,深化工科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工科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该文以新疆理工学院为例,分析当前工科课程教学存在的四类问题,探讨改进工科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节、重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这5种改革实践措施,并对改革预期成果进行了展望,期望通过改革与实践,培养出专业知识储备丰富、工程实践能力突出、专业视野及创新思维宽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改革创新型人才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3(a)-0173-04Exploration on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of Engineering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New Engineering"—Taking Xin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ZHANG Zhen ZHANG Fang(Xin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ksu,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843000China)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new engineering",it has become the theme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to deepening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ngineering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and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 and innovative talents.Taking Xin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ur kind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engineering course teaching.It discusses five reform practical measures,such as improving engineering teaching mode,optimizing teaching links,reconstructing cur‐riculum system,optimizing talent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mode and strengthening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expected results of the reform.It is expected that through reform and practice,senior ap‐plied talents with ric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reserve,outstand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broad professional vision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will be cultivated.Key Words: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Reform;Innovative talents;Practice开展“新工科”建设是教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打好提升质量、推进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攻坚战的重要举措[1]。

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制定实践教学的总体规划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实践 教学总体规划,包括实践教学的学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等。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 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等,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
提高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建设水平,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实践教学 ,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工科类专业实践教 学改革和创新能力培 养探索》
2023-10-30
目 录
• 引言 • 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 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 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 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效
果评估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当前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 法单一、缺乏实践机会等,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难以适应社会发 展的需要。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1 2 3
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学术交流等活动,提 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
引进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实践教师
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 人员担任实践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 工作的指导。
建立实践教学团队
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协作,组建实践教学团队, 共同研究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提高实践教学 的质量。
缺乏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
部分高校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导致实践教学环节不 完整,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够 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课程启示及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课程启示及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课程启示及教学改革在工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课程启示和教学改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三个方面探讨工程教育改革的课程启示及教学改革。

首先,课程设计需要符合工程实践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工程实践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在工程教育中,课程设计需要和工程实践需求保持一致。

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工程实践项目中,可以设置跨学科的课程,如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和工程伦理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的能力。

其次,教学方法需要创新和灵活。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环节。

在工程教育改革中,教学方法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可以采用问题驱动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来学习专业知识。

另外,可以引入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项目教学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再次,评估方式需要科学有效。

评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

在工程教育中,评估方式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论文写作外,还可以引入实践项目和实践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估。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参与工程实践项目并撰写相关的报告,评估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工程教育改革还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较少。

但是,在工程教育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讨论、研讨会和实践项目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和合作,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全校性工程技术类通识选修课教学新模式探索——以《光催化材料》为例

全校性工程技术类通识选修课教学新模式探索——以《光催化材料》为例

4 5 7
展 通识 教育 ? 如何 通过 目标 定位 、 课程 设 置 、 师 资配
和定 位来解 决 这个 问题 。
套、 硬件保 障、 教学管理及教 学评估来保证 教学质 量?如何通过具体的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 设, 建设一批“ 精品” 通识选修课程 , 从 而 由点及面 、 辐射 带动 整个 通识 教育 体 系 , 并 最终 构建 独特 的“ 博 大” 知识结 构 体系 , 培养 学生 批判 性 和独立 性思 考能
文章 编 号 :1 6 7 3 — 3 8 5 1( 2 0 1 3 )0 3 — 0 4 5 6 — 0 4
全 校 性 工 程技 术 类 通 识选 修 课教 学新 模 式探 索
以《 光催 化 材料 》 为例

颖, 王
晟 ,王
驹 ,胡 国糅
( 浙 江理 工 大 学材 料 与 纺 织 学 院 , 杭州 3 1 0 0 1 8 )
浙/ aN _ T - 大学 学报 , 第3 O卷 , 第 3期 , 2 0 1 3 年 5月
J o u r n a l o f Z h e j i a n g S c i — Te c h Un i v e r s i t y
Vo l _ 3 0,No . 3,M a y 2 0 1 3
学生综合 素质 。 关键词 :高等教 育 ; 工程技术类 ; 通识选修课 ; 教 学改革
中 图分 类号 :G 6 4 2 . 0 文献标志码 : A
0 引 言
全校性 通识 选修课 是高 等 院校按照 学校人 才 培
养 目标 , 着 眼于完 善 学 生 知识 结 构 、 开 阔视 野 、 扩 大
和迷信 , 进行 富 有批 判 性 和 独立 性 的思考 I 2 ] 。开 展 通 识教 育是世 界各 个高校 努力建 设一 流大学 的必要 途径 , 著 名 的牛津 、 哈佛 、 剑桥 、 D n  ̄ ' i ' l 理 工等世 界顶 级 高校 , 其 本科 教育都 采用 了通识 教育模 式 , 各 学科课 程 逐渐 向科学 与人 文 、 专 业 与通 识 紧 密融 合 的方 向 发展 , 通 过 向学生展 示 自然科学 、 艺术 、 人文 、 社会科 学 等领 域知识 及 其存 在 方 式 、 探 究形 式 、 分 析 工具 、 运 用方 式 以及价值 表 现 , 来 帮 助学 生 建 立合 理 的知 识 结构 , 从 而形成 以理解 为核 心 的综 合能力 结构 _ 2 ] 。 我 国的本 科 教育 是 专业 教 育 , 学生 主要 通 过 通 识 教育课 程 达到 跨 学科 的广 度 问题 。然 而 , 在 通 识

通识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通识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通识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作者:胡卓玮周雪敏罗瑞长刘添娇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年第03期通识教育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从学者引进西方大学经验、初步进行理论介绍,到90年代的广泛提倡、探索,再到21世纪初国内高校纷纷仿效西方大学进行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尝试,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

近几年来,紧跟国内外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发展趋势,也基于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首都师范大学进行了一系列通识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通识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过程1.确定通识教育的理念“十五”期间,学校开始尝试将通识教育理念引入本科人才培养过程。

“十一五”时期,学校基于办学定位与改革发展的需要,确立了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师范大学的目标,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和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为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经广泛调研论证,学校开始确定了“素质、综合、交叉、开放” 的通识教育理念。

“素质”作为通识教育理念关键词,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文科技等各方面综合素质。

“综合”“交叉”主要指课程性质、内容,倡导综合性和交叉学科课程,以助学生形成多元知识结构。

“开放”指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要视野开阔,面向国内外,兼收并蓄地促进学生发展。

“素质”是核心和目标,“综合”和“交叉”是实现手段,“开放”是优化课程体系的原则。

2010年,学校确定了大类培养和专业训练相结合的“1+3”人才培养模式,即大一年级全部实行通识教育,第二年后转向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需要通识教育课程来实施、体现。

学校由此确定了通识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价值分析与判断能力,训练其科学思维方式、强化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扩展国际视野。

确定了构建通识课程体系的原则:有效促进本科生知识学习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知识系统性与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专业教育与非专业教育的结合,体现人类知识的共同性、文化精神的传承性、思想视野的拓展性、情感体验的丰富性。

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课程启示及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课程启示及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课程启示及教学改革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工程教育也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挑战。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工程人才,促进工程教育的发展,需要对工程教育进行改革,并在改革中寻找相关的课程启示和教学改革的途径。

本文将在工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探讨课程启示和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

一、背景分析工程教育改革的背景是当今社会对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工程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扩大,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现有的工程教育模式存在着知识结构明显,实践能力不足,创新意识薄弱等问题。

为了使工程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启示在工程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从课程设置和内容上寻找相关的启示。

具体如下:(一)注重跨学科融合在工程教育中,需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加强工程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将工程学科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进行融合,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二)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工程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实验、实习、设计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和应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三)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工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创新项目、组织创新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工程人才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可以通过开设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教学改革(一)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

而在工程教育中,应该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校通识教育新课程研究与教学方法创新

高校通识教育新课程研究与教学方法创新

高校通识教育新课程研究与教学方法创新作者:雷振嘉来源:《公关世界》2024年第02期摘要:通识课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如何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成为近几年的教育焦点。

本文以G校优秀通识课程为例,具体分析其通识教育改革方案与教学策略,从而深入探究高校通识教育新课程研究与教学方法创新。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引言现代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优化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对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明确其核心概念和目标,确立通识教育的定位和课程体系。

其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备跨学科背景和教育理念的优秀通识教育教师,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同时,加强通识课程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确保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此外,需要建立起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有序衔接的培养体系。

在课程设计方面,要注重内容的广泛涵盖和深度拓展,突出跨学科、多元文化的视角,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还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通识教育课程,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以上优化路径的实施,可以促进现代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现代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优化路径通识教育在高校中扮演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角色,通识课的新课程研究与教学方法创新成为学校和教师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教育的发展。

因此,通识教育需要不断探索新课程和教学方法创新,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建立机制,加强管理、监督与评估高校应建立起通识教育管理机制体制,具体负责全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规划组织实施、质量监督与评估,完善通识课的开课审批和评价标准,加强对教师教学的监督和对学生学业的考核,定期评估通识课,对其进行遴选与退出管理,保障通识课教育教学质量[1]。

工程类本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探讨

工程类本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探讨

自工业革 命 以来 , 等学 校 教育 科 目设 置 的 指 导 思 想 主 要有 三 种 : 是 起 源 于 古 希腊 的 “自由教 高 一 育 ”轻 视甚 至完 全排斥 专 业 教育科 目 ; , 二是 强 调 高 等 教育 专 业 化 , 至把 高 等 教 育 与 专 业 教 育完 全 等 甚
通识 教育 或专业 教育 。 有 失偏 颇 。通 而 不专 , 都 解决 不 了社 会 问题 , 以适 应 社 会 分 工 的 需 要 ; 而 不 难 专 通, 导致 “ 知识 专业 化 、 思维 片 面化 、 情 趣“ 业化 ” 难 以适应 社 会发 展 的综 合 性要 求 。 ” 专 ,
收 稿 日期 :06—1 2 20 0— 1
工 程 类 本 科 院 校 开展 通 识 教 育 的 探 讨
唐旭 东, 爱 臣 岳
( 宁波工程学院 . 江 宁波 3 5 1 ) 浙 10 6 摘 要 : 文阐述 了通识教 育的 内涵 , 述 了我 国高等教 育对通识 教学 的普遍认 识 , 本 描 针对 工程 类本科 院校 开展 通识
作者简介 : 唐旭东 , , 男 宁波工程 学院副研究员 。
维普资讯
宁 波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一 一 一
20 0 6年 第 4期
: = == == = = = : = =: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要求是不同的, 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工业革
命 以前 , 人类 社会 知识 积累有 限 , 知识 更 新速 度 缓 慢 , 会分 工 不发 达 , 张 “ ” 通识 教 育 能够 适应 社 主 博 的
当时的社会 要求 。随着 工业 革命 的 到来 。 会分 工愈 来愈 细 , 社 人类 社 会 的 知 识生 产 和 更 新速 度加 快 , 主 张“ 的专业 教育 也就适 应 了当时 的社会要 求 。当今 社会 , 学 技 术 的发 展 突 飞猛 进 、 专” 科 日新 月 异 。 现 呈

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2篇-工程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2篇-工程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2篇-工程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一、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一)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校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趋于理论化和学术化,偏离了培养工程师的目标。

事实上,我国的工科教育思路并不清晰,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与效果远未到位,而且人们对工程师的认可度远不如对科学家的认可度。

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缺乏专业方面的实践经验,更缺乏创新工程能力。

(二)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验课程的比重下降,学生真正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实习的时间大幅度压缩,而且学生在实习中参观多而参与少;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缺乏层次性,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内容基本一样,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另外,由于学生规模较大,实践教学的条件与实践教学的要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从教师队伍的数量来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保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实践教师质量来看,大部分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实践经验不足,具有丰厚工程背景又有学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尤其缺乏,由此导致在讲授专业课时不能引用工程实例阐述基本理论和原理,不能用工业中的实际问题来充实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对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很不利。

(四)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缺乏创新性。

大学教育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阶段。

但目前,高校缺乏创新教育环境,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由于教学工作量很重,致使许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用精力去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

另一方面,由于工程教育理念落后,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对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激发,阻碍了学生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这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产学研合作背景下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一)明确高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特色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特色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不 同,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以真正 达 到个性 化教 学 的 目的。 这 些教 学模式 对指 导老 师的业 务水 平有相当大的提高 ,教学相长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从而使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
3 .创 新考核 模 式
1 .模 块化 的课 程体 系框 架
【 关键词 】 通识教育选修课
特色化建设
创新思维 人才培养
【 中图分类号 】 G 6 4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4 8 1 0( 2 0 1 3) 2 2 —0 0 0 6 —0 2
激发和引导下 , 提 出明确的需求并给予各种参考思路 , 学生 按照 自己已有的知识 、 经验和兴趣 , 在与同学的合作 、 讨论 中, 主动 地发 现问题 、 提 出项 目 , 并在分 析 问题 、 解决 问题 、 完成项 目的过程 中 ,使 知识 、经 验和技 能得 到充实 、丰 富 、 整理 、 提 升和 重构 , 具有 独 到的思维 开发 作用 , 从 而既提 高 了学生 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信息素养, 又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 的创 新精 神 。 教学 的实施 过程 也对 指导 教师提 出 了很 大 的挑 战 , 教师 需要 根据 项 目开展情 况 ,采用 灵活 多样 的教学形 式 和面授 、
施的思路具有在整个实践类课程 中推广的价值。
2 .以任 务驱 动 为特 征 的教 学模 式
针对所开设的专业通识选修课程综合性、 实践性强的特
点, 教 育创新 教 学部 的教 师不 断探索新 的教 学模 式 , 提 出项 目 驱动式 、轴心式 、自主学习式、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 , 这些 教学 模式 的应用 改变 了 以往 由教 师提 出问题和项 目, 学 生被 动地 解答 问题并 完成 项 目的封 闭性做 法 , 而是 在教 师 的

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课程启示及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课程启示及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课程启示及教学改革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工程领域的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工程教育是培养工程师和科技人才的基础教育,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实践经验。

在工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课程启示和教学改革成为重要的议题。

工程教育改革的背景要求课程启示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工程课程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但在现实工程实践中,只有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工程教育改革中,课程启示应更加注重实际工程实践的教学方法,例如开展实践性课程和项目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工程教育改革的背景要求课程启示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工程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很多,在工程教育中,不仅需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还需要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

工程项目通常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课程启示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工程教育改革的背景要求课程启示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个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在工程教育中,课程启示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引入创新的项目和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课程启示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研究和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工程教育改革的背景要求教学改革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接受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现实工程实践中,学生必须具备主动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工程教育改革中,教学改革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学生参与和合作的学习方式。

开展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改革还应该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能。

论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改革

论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改革

论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改革作者:侯琬璐吕云涛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09期摘要: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要举措,但目前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存在诸多问题。

而一些西方国家采用OBE理念即成果导向教育作为主流教育模式成效显著,因此本文将从其内涵入手,提出OBE理念在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思路,为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OBE理念;通识教育;教育模式;改革创新一、OBE教育理念概述(一)OBE教育理念的概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是指基于学习产出的成果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

OBE理念下,一切教学工作的开展是为最终的产出服务的,教学模式等都成为一种教育手段。

从理念上看,OBE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哲学;从实践上看,它是一种关注学生在受教育后能够做什么和能够获得什么样能力的培养模式。

(二)OBE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区别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OBE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区别,其优越性也显露无遗。

传统的课堂是封闭的,即在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固定的教学内容。

此种以老师、教师及教材为中心展开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实现从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开放课堂。

OBE理念要求我们在课程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最后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作为标准,课程的安排都以结果为导向。

二、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现状(一)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学生选课功利性过强,考试通过获取学分甚至成为部分学生选课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目的;学生选课缺乏引导机制,存在较大盲目性,这种情况也极易导致“选而不修”的现象出现,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选课实效区间网速过慢,系统易崩溃,学生消耗无谓的时间和精力,网上选课制度设计有待完善;选修课课堂难组织,不少同学将选修课作为休息的课堂,把上课时间用来完成专业课作业或玩手机,甚至直接旷课;由于对选修课认识上的偏差,部分教师的教学缺少规范,学生学习主动性较低,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难点与完善路径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难点与完善路径

140可以通过明确通识教育课程的定位,加大通识教育课程的比重,设置综合跨学科的调适教育课程,限制教学班规模,采用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建立有效的教学支持系统等措施进行改进。

一直以来,教育的本质就在于使人成长为“人”,人才培养也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

随着“双一流”目标的提出,各高校愈发重视人才培养这一环节,在此过程中由于通识教育注重多重学习能力训练、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多元化国际视野开阔等目标,在课程设置中纷纷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然而当前这类课程实施成效却不尽如人意。

在2001年对全国2000家用人单位随机抽取的一份访谈式问卷调查研究中发现,从改革开放以来,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在该单位工作的综合素养总体评价并不高。

特别是在以创新能力为公因子的特殊能力评价中,最不理想的是学生的自我认知、科研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

此后,在江西省范围内也开展了为期两年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素养评价的调查,在其研究中发现,用人单位在实际评价中对本科毕业生“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设计”的满意度均低于其他各项,“沟通协调”能力在雇主期待和实际评价中也达到极大的负位差。

同样是在关于江苏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胜任力的调查中,也显向都是要落实到课程改革这样的具体核心的问题上,如何设置合理、科学、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成为当前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基于当前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问题,分析当前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背后的原因,进而尝试对其提出一些建议措施。

1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困境:被轻视的“课程点心”20世纪中叶,美国开始出现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哈佛大学在1945年发布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明确指出,由于人类知识的一体性,通识教育课程应当被视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有利于加强社会公民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度和全面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但纵观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目前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不被理解。

一方面,高校将其视为对原来专业教育式培养目标的修补、填充。

高校开展通识教育之探究

高校开展通识教育之探究

【 摘要】 文 章 系统论 述 了通识教 育的意义及 对我 国高校教 育的影 响 , 并对 高校在 开展 通识教育过程 中所存在 的问题提 出见
解。
【 关键词 】 通识教 育 高校 改革 【 中图分类号】 G 6 4 【 文献标识码 】 A
通识教 育在 1 0 0多年 前 由美国的博 卡德教授提 出. 其思 想起 源 于 古 希 腊 的 “ 自由教 育 ” 从 2 0世 纪 以 来 . 通识教育 已 广 泛 成 为 欧 美 大 学 的 必修 科 目 我 国从 1 9 9 5年 开 始 正 式 在 高校 推行 通识教 育。 时至今 日, 通识教 育 已经成为我 国高等 教 育 课 程 与教 学 改 革 的 一 个 重 要 领 域 通 识 教 育 的 内涵 意 义 通 识 教 育 到 目前 为 止 对 还 没 有 一 个 公 认 的 、规 范 性 的 表 述 有 人 认 为 通 识 教 育 “ 是 关 于 人 的 生 活 的 各 个 领 域 的 知 识 和技 能的教 育” , 也有人认 为通识 教育就 是培养 “ 通 才” 。 著 名 学者吴 大猷认 为: “ 通 识 教 育 的要 义 或 理 想 , 是 使 一 个人 有 国家历史 、 社 会 问题 的 知 识 ” 实 际 上 这 些说 法 都 体 现 了一 点 共识 , 即通识教育首 先对“ 人 性” 的教 育 。 从这 个意义上说 . 它 也是 一种人 文教 育 . 其 主 旨是 促 进 人 性 境 界 的 提 升 和 理 想 人 格 的塑造 。 而 这 正 是 教 育 的 本 质 属 性 。具 体 对 高 校 而 言 . 通 识 教 育的 目的就是培 养 学生能独 立思考、 且 对不 同的 学科 都有
和鲜 明的风格 所折服 . 这 样 的 效 果 怎 能 不 好 ? 然 而 回 归 到 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