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的社会结构理论述评_李全生

合集下载

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_李全生

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_李全生

第15卷第2期2002年4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tai Univ 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Vol.15No.2Apr.,2002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李全生(烟台大学社科德育部,山东烟台264005)[摘要]皮埃尔#布迪厄是国际知名的法国社会学家,他的场域理论是其社会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场域这一概念和分析单位来自他早年的人类学研究,场域中充满着力量和竞争,个体可选择不同的竞争策略,资本既是竞争的目的,又是竞争的手段。

场域有自主化的趋势,但场域本身的自主性又受到外来因素的限制。

惯习是与场域对应的一个基本概念,惯习与场域紧密结合。

布迪厄通过场域理论,为实践自己的社会学宗旨,为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做出了较为成功的尝试。

[关键词]场域;惯习;资本[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94(2002)02-0146-05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继M#福柯之后,法国又一具有世界影响的社会学大师,他和英国的A#吉登斯、德国的J#哈贝马斯一起被认为是当前欧洲社会学界的三大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和著述在国际学界广受重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也引起了我国社会学者的注意。

布迪厄称得上学术杂家,他的社会学中融入了人类学、教育学、哲学、艺术、语言学、历史、文化学等诸学科的内容,可谓包容丰富、错综复杂。

一般认为,场域理论是他的基本理论,在其社会学思想体系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因此,本文试图对布迪厄的这一理论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场域和资本对于场域(field)这一概念,布迪厄这样说过: /我将一个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

0[1](P39)布迪厄的场域概念,不能理解为被一定边界物包围的领地,也不等同于一般的领域,而是在其中有内含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存在。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场域的总体特征
• 第一,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如经济 场域、艺术场域、宗教场域。
• 第二,场域是一个客观关系构成的系统,如支配 关系、屈从关系等。
• 第三,场域是一个充满争斗的空间。场域中各种 位置的占据者利用各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其在场 域中的位置。
场域变化的原动力
• 社会资本是场域变化的原动力,同时社会资本也不 能离开特定的场域。“只有在与一个场域的关系中, 一种资本才得以存在并且发挥作用”。
一、场域
三、场域的结构
前提
●社会是一个支配关系被隐藏起来的分化空间,隐藏的原因 是支配关系被每个个体深层内化。
● 任何社会中都有支配者与被支配者,社会组织的基础原 则就存在于这种区别之中。支配取决于形势、资源和行 动者的策略。
● 某人在自己的地盘上是支配者,当他进入新的领域就变 成了被支配者。这种角色转换或地位差距,来自于两个 不同领域间的分化对照。这些领域被布迪厄称为场域。
• 《实践与反思》(与华康德合著),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 《实践感》,译林出版社2003。 • 《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发生和结构》,中央编译2001。 • 《遏止野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商务印书馆2004。 • 《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1997。 • 《男性统治》,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 《自由交流》,三联书店1996。 • 《继承人》,商务印书馆2002。 • 《再生产》,商务印书馆2002。 • 《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商务印书馆2005。 • 《单身者舞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 《帕斯卡尔式的沉思》,三联书店,2009。
Hale Waihona Puke 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一种从中可以获得某种资源的持续性社 会网络关系。

第六章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第六章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第二节 布尔迪厄思想要点 三、场域(field) 场域是存在于各种位置之间的客观的关系网 络。我们作如下理解: 第一,场域中存在各种位置。(我们可以想 象一下,小到一个小群体,中到安大这样的学校, 大到中央政府,其中都分布着各种位置。) 第二,占据相应位置的个体、群体或机构。 第三,占据相应位置的个体、群体或机构所 掌握的资本。 第四,占据相应位置的个体、群体或机构及 其掌握的资本,所形成的客观的关系网络(例如 支配关系、对应关系等)。
第二节 布尔迪厄思想要点
2、模糊性。实践是非确定的(理论相对来 说是清晰的、连贯的,但理论是对实践提炼总结 的结果,往往是事后诸葛亮)和流动的(理论则 往往静止在书本上和论文里)。 布尔迪厄借用结构主义的关系方法,认为现 实的事物是相互关联的。布尔迪厄特别强调关系 方法,要求将事物放在有差异的与等级化的关系 体系中来考察。重要的不是通过直接认识事物的 内在特征来研究,而是考察事物之间的关系来研 究。He’s gone.
第二节 布尔迪厄思想要点

此外,惯习是潜在的,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 之中。更重要的是惯习是前认知的,不加反思的。 例如,人们从小就被进行性别教育和训练, 逐渐地男女在很多行为方面都呈现很大差异。性 别社会化训练的结果就是人们认为应该有男人样 和女人味的不同。 女孩儿包里就要装个小镜子,女孩子吃饭拿 筷子往往会把小指高高翘起,等等。
第二节 布尔迪厄思想要点
(3)惯习的转换。 惯习可以互换位置,从一个场域转换到另一 个场域,在无意识的层面上起作用。所谓“江山 易改,本性难移”。但转换的结果却有不同,有 时是游刃有余,有时是水土不服。

2、惯习的再理解 如果说,传统社会学理论往往就是在个人与 社会(结构和能动)两者之间纠缠,那么,布尔 迪厄在这里楔入了新概念:惯习。

法律的力量 评述

法律的力量   评述

《法律的力量:迈向司法场域的社会学》评述摘要:场域、惯习、资本等都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他指出形式主义忽视了法律的社会约束与社会压力,而工具主义则忽视了法律的相对自主性。

法律的社会实践事实上就是司法场域运行的产物,布迪厄通过对法律学者与法官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司法场域内行动者的行动逻辑及其结果.他指出法律职业惯习的首要方面就是中立性.我们要运用场域的理论对法律进行研究,就要从关系的视角出发,把法律看作是动态的、斗争的领域。

关键词:场域;法律;关系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是当代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的社会学大师,与英国的A·吉登斯、德国的J·哈贝马斯一起被认为是当前欧洲社会学界的三大代表人物。

布迪厄横跨众多领域,打破了学科界限,从跨学科的角度入手,对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史学、美学、文学等都有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思想范畴,建构了相当新颖的学术框架.同样,布迪厄运用其独特的理论工具对法律进行了研究,对司法场域进行了社会学分析,建构了独特的司法场域理论。

其专门论述法律的仅《法律的力量:迈向司法场域的社会学》一文。

布迪厄以法律内外部对立视角、关系主义视角等研究社会学的方法对法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对布迪厄的这一理论进行简要分析。

一、场域、惯习、资本场域(field)这一概念,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field的意思有:田;(作某种用途的)场地;(学习或研究的)领域:运动场.他将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

布迪厄的场域概念,不是我们所认为的一般的领域,地域,而是有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存在,是一个动态的空间。

在布迪厄看来,第一,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在社会中有不同的场域,比如司法场域、教育场域、科学场域、经济场域等等。

这里所说的各种不同的场域,他们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性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第二,场域是由客观关系所形成的。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研究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研究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研究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包括其理论核心、代表作品以及对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影响。

布迪厄,法国社会学家,以其实证主义社会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而闻名于世。

他的思想背景涵盖了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实具有重要意义。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研究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理论核心——场域理论之上。

他认为,社会现实是由一系列不同的场域构成的,每个场域都代表着一种权力关系。

这些场域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网络。

在场域理论的基础上,布迪厄提出了著名的“惯习”概念,即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布迪厄的代表作品包括《实践理论大纲》和《社会学家的使命》。

在这些作品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社会学思想,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他的思想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领域。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对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影响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他的场域理论和惯习概念帮助我们认识到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同时,他的思想也强调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还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他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细致分析,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社会现象的本质。

他的研究方法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视角和范式的出现。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

他的理论核心和代表作品展示了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对我们深入探讨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引导我们进一步揭示社会现实的奥秘。

布迪厄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社会学思想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近年来,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也逐渐得到。

从布迪厄的相关理论看教育公平

从布迪厄的相关理论看教育公平

从布迪厄的相关理论看教育公平摘要在布迪厄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阶级惯习”是如何促进“符号资本”在教育这个“场域”中“游戏”的,以及权力如何借教育这个工具再生产阶级结构的,教育公平如何成为谎言。

文章在介绍了布迪厄的生平及相关理论后结合教育公平问题提出相关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字布迪厄;社会公平;教育一、布迪厄生平简介皮埃尔·布迪厄,法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1930年出生在一个法国与西班牙交界的偏远乡镇。

凭着自己的努力,他进入了巴黎高师学习哲学,并最终成为法兰西学院的讲座教授。

20世纪50年代在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服兵役的经历,使他成为一个注重实践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奠定了他社会学研究中的平民立场和尖锐而又悲悯的学术情怀。

也许是自己成长的经历,即便成了巴黎高师的学生和法兰西学院的院士,成了他所反对的体制的一个构成要素,布迪厄依旧感到一种强烈的不适感并似乎背信弃义地对成就了他的学术成果的体制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他认为教育系统内隐藏着的严重的不公平的再生产机制,教育已经代替门庭、宗教和直接政治、经济背景,成为一种新的不平等机制。

二、相关概念介绍第一,场域。

场域具有空间性的特征,它是由一些特定原则所界定的社会构建的空间。

在这一空间里,各自独立的不同场域相互关联,各自发挥着不同的效用,而行动者在其中相互争夺有利于自己的位置和利益,并试图改变或维持其空间的范围或形式。

场域是潜在开放的游戏空间,其疆界是动态性的;它是没有创造者的游戏,是一个不断推进的集体创造的历史进程的产物,具有无穷无尽的生成性。

第二,惯习。

综合布迪厄的表述,惯习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惯习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是体现于身体而实现的集体的个人化。

(2)惯习是一种生成性结构,是产生惯习的社会结构在身体层面的积淀,是作为一种社会性变量而存在的,是在历史中建构的、植根于制度的生成性母体因此具有历史性。

(3)惯习是一种形塑机制,其操作来自行动者自身的内部。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介评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介评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介评作者:赵蔚来源:《理论探索》2009年第02期[摘要]作为二战后主要的社会理论之一,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主要包括实践的特征及对其核心概念“场城”、“惯习”的阐释。

关系论的思维方式、反思性、批判性是布迪厄实践理论的三大特色。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超越了以往社会理论中主客二元对立的固定思维模式,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关键词] 实践理论,特征,“场城”,“慣习”,启示[中图分类号]B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09)02-0032-03布迪厄(1930~2002),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思想家。

作为与哈贝马斯、吉登斯等齐名的理论大师,布迪厄的影响日益扩大。

实践理论是布迪厄庞大理论的核心部分,准确理解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布迪厄的“实践”概念不是延续某种理论脉络而来,而是在对卡比利亚柏柏尔人的人类学研究中,发现了以往对实践的片面理解,从而深入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社会理论。

它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关于实践的特征。

布迪厄并没有给实践一个清晰的定义,而是描述了实践的特征。

他认为,实践是在时间中层开的。

具有一定的时间结构,如节奏、速度、方向,这些都构成了实践本身的意义。

由于实践在时间中展开,紧迫性成为它的一个基本属性,在社会实践中,行动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决定,不仅要面对瞬时性的现在,还必须面对即将到来的未来。

以往的研究,尤其是科学研究无视时间的作用,使得实践非时间化。

科学正是以其自身颇费时间的工作为代价。

使人们能够在同一时刻看到只有在持续过程中才能存在的事实,以其产生的同时化和总体化效应来宣称其有效性和合法性。

但正是由于这个过程,使得人们忽视了实践的时间属性,行动者无法具有科学家那样的闲暇与超然;而很多由科学得来的抽离了时间属性的永存性工具,在实践中也是无法应用的。

实践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遵循的原则并不是一些在头脑中能清晰意识到、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规则,而是实践中的图式。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三)引发对特色教育的探索
• 赵小段《职业教育吸引力: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 视角》 • 文化资本缺失对职业教育吸引力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要表现在职业地位、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三个方 面。 • 职业地位上: • 经济地位上: • 政治地位上: • 该研究系统阐述了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特色教 育中职业教育的影响,其优点是逻辑性强、选取样 本明确,加之作者的职业教育背景,对职业教育的 研究有理论与实践佐证。缺点是缺乏数据为依托。
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 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 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张智美
提纲: 提纲:
• • • • • • • • • • 一、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概述 1.惯习 2.文化资本 3.符号暴力 二、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在法国本土的影响 三、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一)引发对教育公平的探索 (二)引发对社会分层的探索 (三)引发对特色教育的探索 (四)引发对新型文化的探索 (五)引发对学生/学校管理的探索 四、结论
(二)引发对社会分层的探索
• 运用文化再生产理论解释了制约和阻碍着城 乡之间人口的代际流动的原因,即城市的优 势文化圈和农村的劣势文化圈之间存在着文 化资本的巨大差距。 • 缺点是仅从大口号方面喊出取消各种不平等, 未考虑措施的可行性。如取消重点校,必然 引发新一轮的教育体制风波,且如何取消、 从哪里开始取消、取消后的学校如何评优等, 又是另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其研究的 实践性有待于推敲。
(四)引发对新型文化的探索
• 博客文学 • 族群文化 • 山寨文化
引发对学生/ (五)引发对学生/学校管理的 探索
• 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 • 1、学生自我期待和教师期待使师生互动中教育资本 的分割迥异。 • 2、具有不同文化资本或语言资本的学生在师生互动 中获得不同的教育资本。 • 3、惯习作用。 • 4、校际间教育资本的分割不均。 • 该项研究对于改善学校管理,提高办学与人才培养 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不足之处是该论点是否适用于 大部分地区,其普遍性还要加以验证,另外没有阐 述家庭这一关键因素在惯习产生中的作用。

布迪厄文化社会学及其政治哲学解读

布迪厄文化社会学及其政治哲学解读

布迪厄文化社会学及其政治哲学解读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哲学家,他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社会学和政治哲学领域。

他的理论框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并对社会运动、阶级结构和权力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本文将对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和政治哲学进行解读。

一、文化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以“实践”和“符号”为核心概念。

他认为,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来构建和维系的,而符号则是实践的载体和表达方式。

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被视为一种社会实践,它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一种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表现形式。

布迪厄进一步将文化社会学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相结合,提出了“符号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概念。

符号资本是指通过掌握和运用符号系统来获取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能力,而文化资本则是指个体通过教育和社会化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文化背景。

这两种资本不仅影响着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机会,也决定了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形成和变化。

二、政治哲学的核心观点布迪厄的政治哲学主要关注社会运动、阶级结构和权力关系等问题。

他认为,社会运动是一种集体行动,它通过组织和动员人们的力量来争取社会变革和权益保障。

社会运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参与者的资源和策略,而资源的分配和策略的选择则受到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制约。

布迪厄进一步将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与阶级结构相联系,提出了“符号暴力”和“符号统治”的概念。

符号暴力是指通过符号系统对特定群体进行歧视和排斥,从而维护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稳定。

而符号统治则是指通过符号系统对社会成员进行控制和操纵,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权力。

三、布迪厄的学术贡献与争议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和政治哲学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

他的观点和方法对于理解社会运动、阶级结构和权力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然而,布迪厄的理论也受到一些争议。

一方面,布迪厄的理论过于强调结构和制约,忽视了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第十五章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综述

第十五章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综述

第十五章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第一节布尔迪厄的思想渊源一、法国社会学传统布尔迪厄在20世纪60年代严厉批评了战后法国社会学一度抛弃了迪尔凯姆开辟的传统,盲目追随美国社会学的趋势,斥之为一种“新实证主义”。

在他看来,迪尔凯姆学派对于当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迪尔凯姆关于“应该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的思想,始终构成了一种与战后法国兴起的以萨特式主体哲学相抗衡的力量。

其次,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科学性的反复强调,尤其是他对社会学的各种认识论或元科学问题的思考,使他和法国认识论的传统殊途同归,有助于社会学家(特别是人类学家)避免一种依靠自发理论进行科学研究的极端经验主义倾向。

第三,迪尔凯姆晚年对人类社会中各种认知图式的研究,特别是他和外甥莫斯在上世纪初对分类形式进行的初步探讨,对布尔迪厄的社会学取向影响非常大,促使布尔迪厄关注社会结构与心智结构之间的关系,试图从中发现社会支配现象的隐秘根源。

二、结构主义与关系论布尔迪厄认为结构主义可以帮助社会学和人类学清除数学和物理学早已拒斥的实体论思维方式。

在这方面,结构主义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它的基础假定就是认为经验是一个关系系统。

另外,布尔迪厄还将结构主义看作是迪尔凯姆以后的法国社会学传统的一个继承和发展。

不过,在布尔迪厄看来,结构主义思潮也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他努力通过分析实践、策略、惯习及其与客观结构的关系来克服结构主义的这些问题。

三、马克思与韦伯的学说尽管布尔迪厄经常强调法国社会学的独创性,但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和美国社会学的“文化霸权”相抗衡,而不是要倡导一种狭隘的社会学“民族主义”。

布尔迪厄对德国的两位学者:马克思和韦伯的著作也非常熟悉。

当60年代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者排斥韦伯的思想时,布尔迪厄却广泛地引用其作品,特别是韦伯关于宗教的功能的分析,来支持自己的符号权力理论。

而当进入7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对马克思的学说大肆攻击时,他却开始大量引述马克思的思想,包括马克思对文化的相对自主性的论述,对国家的分析,以及马克思有关意识形态的理论。

布迪厄的文化消费理论

布迪厄的文化消费理论
对于这一概念 ,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理解 : 第一 , 布迪厄将惯习定义为一个持久的 、可 转移的禀性系统 。P ·柯尔库夫这样来解释这一定 义 :“禀性 , 也就是说以某种方式进行感知 、感觉 、 行动和思考的倾向 , 这种倾向是每个个人由于其 生存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经历而通常以无意识的方 式内在化并纳入自身的 。持久的 ,这是因为即使这
这个概念能单独地促使我们思考并解释性情兴趣爱好等经久不变的原因而这些东西却使新边缘主义经济学头痛不已许多研究消费行为的经济学家观察到消费的结构和程度并不受收入的短期变化所影响消费支出表现出了极大的惯性因为他们强烈地依赖以前的消费模式178既然惯习概念对于经济行为的分析尚且如此重要那么它在社会文化领域的消费行为研究中就更不能被忽视了
文化能力既然是一种内在化的文化资本 , 那 么它就成为人的固定财富 , 成为一个人确定的组 成部分 ,成为人的素质的一个方面 ,正如布迪厄所 谓的由“实有”变为“实存”。因而 , 文化能力与特 定的个体是紧密相连的 ,正如健康一样 ,不能通过 赠予 、买卖 、抢掠等形式实现个体之间的传递 。布 迪厄认为文化商品会呈现出一些特征 , 这些特征 只有与文化能力相联系才能被准确地定义 。否则 , 虽然可以凭借经济资本在物质形态上占有文化商 品 ,例如绘画收藏 ,但是由于缺乏鉴赏所需的文化 能力 ,那么这种占有是不完全的 ,不能使其文化资 本得到“显现”。在文化与艺术场域 ,行动者 (包括 生产者和消费者) 利用文化资本为武器进行斗 争 。他们的力量大小 ,获取利润的多少 ,与他们所 掌握的文化商品 、文化能力的水平是成正比的 。在 文化能力的获得过程中 , 应包括家庭中的初期教 育 。如果这种教育与社会的需要一致 ,那么便具有 积极价值 “, 可以作为已得到的时间和前期轨迹”; 如果初期教育与后期社会的要求相抵触 ,那么 ,初 期教育便成为一种消极因素 ,即“一种是进行具有 否定性价值的早期实施教育 (浪费时间 ,并且是双 重地浪费时间 , 因为必须花更多的时间改正早期 实施教育所产生的效果) 。”(包亚明 , 1997 : 195) 所 以说 ,家庭培养和学校教育哪一种影响更大一些 , 取 决 于 学 校 教 育 对 从 家 庭 早 期 获 得 的 “惯 习 ” ( habitus) 的褒贬态度 。惯习这一概念可谓布迪厄 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 解读这一概念是解读他的 文化消费理论的关键 。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及对传播研究的启示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及对传播研究的启示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及对传播研究的启示法兰西学院社会学终身权授布迪厄,在社会理论多个学科领域里的研究成果着著,影响巨大,特别是在传播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上,主张与主客观决裂,采取“关系性思维方式”和“生存状态(资本)+场域=实践”的分析模式进行研究,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

但要将其移植到我国的学术界应批判地的汲收。

标签:布迪厄;社会理论;传播研究中国大陆近年掀起了一股研究布迪厄的小浪潮。

这包括布迪厄的十多本主要的代表性著作陆续被译介成中文,包括一小部分学者发表过一些研究布迪厄的著作和文章,但是,这与布迪厄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内的重要地位与影响相比,国内学术界对他的介绍与研究仍然是十分有限的。

显然,这一现状与布迪厄的巨大贡献极不相称,也不利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在多个学科领域(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语言学、政治学、哲学、美学、文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对于中国传播学界而言,国内少有相关的研究论著发表(有一些关于电视场、新闻场的文章),这对于传播学理论大厦的建构,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疏漏。

有鉴于此,本文拟向读者介绍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及对传播学研究的启示,以起抛砖引玉之功。

一、布迪厄的学术生涯在正式介绍布迪厄的思想之前,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布迪厄,因为一个人的身世历程,将直接影响他的思想进路。

布迪厄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是非常吝于笔墨的,事实上,他抵制公开的自我亮相。

在他的一本书中,他对于知识分子自我卖弄趣闻逸事深感悲哀(与此相应,我们在报刊、电视、网络中看到了太多此类的信息),认为传记写作是一种自恋形式,是一种沉迷于个人主体性的自鸣得意,这可能间接地与他的出生相关。

布迪厄1930年出生于法国南部一偏远的小镇德甘的一个低层中产阶级家庭,凭着聪明与勤奋,操着一口方言的他1951年进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由于个人身世背景,布迪厄在众多的同学中没有文化和社会的优势可言,他将自己定位成一个边缘的陌生人(乡下人),也就是定位为与任何主流话语和合法化体制格格不入的敌人,他的同学证明了布迪厄给人印象深刻的是那种对巴黎知识分子世界的“异乎寻常的报复渴望”。

从皮埃尔·布迪厄理论出发探讨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习惯与文化选择

从皮埃尔·布迪厄理论出发探讨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习惯与文化选择

从皮埃尔·布迪厄理论出发探讨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习惯与文化选择作者:田琦来源:《公关世界》2022年第04期摘要: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的理论认为,个人或群体生活在社会中主要归结三种类型的资本,即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人们将其视为社会生活中的资源。

以往的文献综述将文化资本概括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文化能力,即体现了对知识和品味的把握。

第二种是文化产品,比如创作出来的艺术画作。

第三种文化制度,包括大学或其他授予的文凭。

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形式最初建立了习惯,这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在特定的客观化的场合中表达。

教育经验可以塑造现实社会中的习惯,皮埃尔·布迪厄将习惯定义为由个人的过去或最近的经验同时构成的可以改变的过程。

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数量的文化资本,主要包括家庭教养和教育背景,这导致个人建立特定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理论生活习惯文化选择一、社会需要不同的群体构成皮埃尔·布迪厄的早期研究强调家庭教养和教育经验对文化资本积累的影响,这两个基本因素可能决定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

例如,有些人喜欢喝咖啡,而另一些人更喜欢喝可口可乐,这意味着教育经验和成长环境可能决定人们的习惯,而特殊的习惯在某些领域进一步导致了特殊的生活方式。

不同层次的教育背景导致个人获得不同的工作,不同职业的人通常拥有不同数量的文化资本,因此来自不同领域的个人习惯和品味可能是不一样的,布迪厄将这种现象称为“区别”,这反映在一种普遍趋势上,即不同的社会阶层培养独特的品味和习惯,以区分自己和他人,因为相似的文化资本水平使他们建立了相似的社会身份,个体更容易与拥有类似数量文化资本的人相处。

虽然文化资本很难用定量的方法来衡量,但通过观察人们的品味和习惯,可以知道人们是否来自同一个社会阶层。

布迪厄坚持社会阶级决定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说法是可信的,即社会阶层与特定习惯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相关性。

布迪厄与近现代社会学哲学的发展

布迪厄与近现代社会学哲学的发展

布迪厄与近现代社会学哲学的发展社会学哲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旨在探索社会现象和社会行动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哲学意义。

近现代社会学哲学的发展中,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贡献不可忽视。

布迪厄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对社会学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引领了这一学科的新的发展方向。

布迪厄的观点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复杂互动关系的系统,这一观点为近现代社会学哲学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结构主义的引入布迪厄将结构主义的思想引入社会学哲学领域,强调社会结构的重要性。

他认为,社会行动不仅受到个体意识和意愿的影响,更受到社会结构的制约和约束。

通过分析这些结构和结构中的相互关系,可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

二、符号学的运用布迪厄强调符号的重要性,将符号学引入社会学哲学研究。

他认为,符号是社会行动和交互的基础,通过对符号的解读和研究,可以揭示社会行动的意义和背后的规律。

这一观点为社会学哲学带来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方式。

三、实践理论的构建布迪厄提出了实践理论,将个体的实践行为作为社会行动的核心。

他认为,个体在实践中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积极的创造者和变革者。

通过对实践行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四、对现代性的思考布迪厄对现代性的思考是近现代社会学哲学的一大亮点。

他将现代性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并深入探讨了现代性对个体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布迪厄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性思考,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并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见解。

总的来说,布迪厄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为近现代社会学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和工具。

他的结构主义思想、符号学的运用、实践理论的构建以及对现代性的思考,都对社会学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学科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近现代社会学哲学在布迪厄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结构主义、符号学和实践理论为核心的研究范式。

同时,近现代社会学哲学也在持续发展和演变中,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和方法。

布迪厄的学术标的

布迪厄的学术标的

布迪厄的学术标的
李全生
【期刊名称】《社会学家茶座》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2002年1月23日,72岁的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病逝,国际学术界对这一事件给以极大关注,他的思想再一次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然而他留给世人的是大量专著和论文、斑驳复杂的内
【总页数】7页(P147-153)
【作者】李全生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社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相关文献】
1.合法性与再生产: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博弈反思——布迪厄场域的视角 [J], 于忠海
2.是哲学家还是社会学家——从布迪厄的学术轨迹评其学术身份 [J], 宫留记
3.布迪厄的学术轨迹与身份 [J], 宫留记
4.陌生人:布迪厄的生活轨迹与学术性情的发生 [J], 朱国华
5.布迪厄社会学视阈下社科学术期刊的价值体系建构初探——以《中国翻译》杂志为例 [J], 苑爱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布迪厄的社会结构理论述评_李全生

布迪厄的社会结构理论述评_李全生

第18卷第6期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8N o.6 2008年JOURNA L OF UNIVERSIT 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8布迪厄的社会结构理论述评李全生(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 要:布迪厄是从资本入手来分析社会结构的,在他这里,资本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四种类型。

由资本总量和结构的差别性分布,形成了社会分层结构。

阶级惯习或文化品位,承担着社会分层的功能。

文化资本再生产的同时,也就是社会结构的再生产。

布迪厄的社会结构理论,充满着批判精神。

关键词:布迪厄;资本;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42(2008)06-0081-05 社会结构是重要的社会学研究主题,长期以来,引起了诸多社会学家的浓厚兴趣,而社会学大师们更是对此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马克思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揭示出不同社会结构要素之间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辨证关系。

帕森斯针对国家为单位的行动系统,提出了著名AGI L模型,主张从功能需求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结构,并以此把握社会生活的模式化特征。

吉登斯致力于超越个体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提出了结构二重性理论,认为社会结构既是由人类行动建构起来的,同时又是行动者依赖的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即规则和资源。

布劳以他极其形式化的理论,通过不同结构参数的整合程度(强相关)和交叉程度(弱相关)的研究,反映一定人口中的成员分布与分化程度,进而探寻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和异质性。

自诩为“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者”的布迪厄,虽然没有就社会结构做过专题研究,但他在不少著作和论文中都涉及有关问题,从而形成了其较为系统成熟的社会结构理论。

与上述的几位大家不同,布迪厄主张对社会结构进行更为具体的经验式研究,借助于资本这一理论概念和分析工具,形成了一个关于社会结构的“中程理论”。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东方论坛2003年第1期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李 全 生内容提要: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是其社会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文化资本是资本的一种,本身又包括三种形式,三种形式的分离蕴含着不同资本转换的可能性。

文化资本的再生产是社会结构实现自我复制的主要机制。

文化资本理论极具学术贡献,但也有不足。

关键词:布迪厄;文化资本;资本转换;再生产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3)01-0008-05 一、资本和文化资本法国社会学大师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学术思想极其复杂,而文化资本理论是其社会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布迪厄将场域(field)作为他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他以资本(capital)为工具将对场域的分析扩大到整个社会。

场域内存在力量和竞争,而决定竞争的逻辑就是资本的逻辑,资本不仅是场域活动竞争的目标,同时又是用以竞争的手段。

场域中的游戏就是以资本争夺资本的过程,布迪厄的资本概念不同于经济学家所用的资本概念,在他看来,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以物化的形式或“具体化的”、“肉身化”的形式),这种劳动可以作为社会资源在排他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群体所占有。

布迪厄把资本分成三种基本类型: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2 tal)、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2 tal)。

特纳将他的文化资本定义为“那些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技巧、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素质、品味与生活方式”。

[1](P192)布迪厄是在隐喻的意义上使用资本这个概念的,在他看来,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并不具有经济资本那样的基本特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而只是体现了与经济资本的相似性。

例如,对于文化资本这一概念,我们不能因此将之作为一个经济收入的源泉,并不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一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布迪厄在隐喻的意义上使用资本概念,一方面承认社会空间中不同场域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关键的方面)指出经济与非经济空间的简单划分是不准确的。

社会学名著《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读书报告

社会学名著《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读书报告

社会学名著《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读书报告社会学名著《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所著,被广泛认为是现代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本书围绕着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探讨了社会力量、阶级、文化等各种因素对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影响。

在本篇读书报告中,将对该名著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一书的核心观点之一是社会结构对社会变迁的决定性作用。

作者认为,社会结构是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模式,而这种结构模式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在书中,布迪厄展示了社会结构是如何塑造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的,并通过实例分析了社会结构对个人机会和资源分配的影响。

与此同时,社会变迁也对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中的各种变动和演化,它可以改变原有的社会秩序、价值观念和权力分布。

布迪厄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研究,揭示了社会变迁对社会结构的冲击与改变,以及这种改变对社会中各个层级的人们产生的影响。

二、社会力量及其对社会变迁的作用在《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中,布迪厄强调了社会力量对社会变迁以及社会结构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力。

他将社会力量分为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和文化力量,探讨了这些力量如何塑造社会结构,以及它们是如何推动社会变迁的。

首先,经济力量在社会变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布迪厄认为,经济资本和财富的分配不均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分化。

他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的调查研究,揭示了经济力量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加剧社会的不平等。

其次,政治力量也是社会变迁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政治力量的分布和运作方式决定了权力在社会中的分配情况。

布迪厄通过对政治机构和权力关系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政治力量如何塑造社会结构和推动社会变迁。

最后,文化力量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文化具有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功能,它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使人们将这些意义都视为合法之物。现代社会中,最能体
现符号暴力运作过程的就是各种教育行动—传播式教育、
家庭教育、制度化教育。

教育行动强加的是文化任意性,这种强加又是由教育
权威这种任意性权力通过教育工作来完成的。教育权威是
教育行动中进行的各种文化再生产活动的社会条件,同时
也是行使符号暴力的权力

• (4) 学术场域与符号权力

要避免将符号关系化减为沟通关系,仅仅注
意到沟通关系总是权力关系还不够,还必须认识
• 到“符号系统”既作为知识工具,同时也是支配 的手段。

符号权力在教育场域、学术场域、权力场域
等都有具体体现。
• (3) 教育:文化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

任何一种权力都要行使符号暴力,即都力图强加各种
意义,通过掩盖那些作为自身力量基础的权力关系,来促
• (5) 权力场域
• 权力场域是受到不同形式的权力—即不同资本 形式之间的关系状态—结构性决定的一个力量场 域,也是拥有不同权力的个人之间权力斗争的一 个场域,还是各种行动者、制度彼此对立,运用 策略来维持或改变这些权力关系的游戏空间。
• 权力场域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各种不同权力之间 的争斗,其焦点是各种不同资本的兑换率。
• •
• (2) 反对实体论:关系论的思维方式
• 社会学视野里展开的社会世界,其本质就是各 种关系。在社会世界中存在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关 系,这种关系不是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或个人之间 主体际性的纽带,而是各种马克思所谓的“独立 于个人意识和个人意愿”而存在的客观关系。把 社会现实的实质理解为社会关系,在对各种社会 关系的理解中形成各种概念,这是布迪厄超越古 典社会学或传统思维方式的出发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6期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8N o.6 2008年JOURNA L OF UNIVERSIT 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8布迪厄的社会结构理论述评李全生(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 要:布迪厄是从资本入手来分析社会结构的,在他这里,资本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四种类型。

由资本总量和结构的差别性分布,形成了社会分层结构。

阶级惯习或文化品位,承担着社会分层的功能。

文化资本再生产的同时,也就是社会结构的再生产。

布迪厄的社会结构理论,充满着批判精神。

关键词:布迪厄;资本;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42(2008)06-0081-05 社会结构是重要的社会学研究主题,长期以来,引起了诸多社会学家的浓厚兴趣,而社会学大师们更是对此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马克思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揭示出不同社会结构要素之间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辨证关系。

帕森斯针对国家为单位的行动系统,提出了著名AGI L模型,主张从功能需求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结构,并以此把握社会生活的模式化特征。

吉登斯致力于超越个体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提出了结构二重性理论,认为社会结构既是由人类行动建构起来的,同时又是行动者依赖的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即规则和资源。

布劳以他极其形式化的理论,通过不同结构参数的整合程度(强相关)和交叉程度(弱相关)的研究,反映一定人口中的成员分布与分化程度,进而探寻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和异质性。

自诩为“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者”的布迪厄,虽然没有就社会结构做过专题研究,但他在不少著作和论文中都涉及有关问题,从而形成了其较为系统成熟的社会结构理论。

与上述的几位大家不同,布迪厄主张对社会结构进行更为具体的经验式研究,借助于资本这一理论概念和分析工具,形成了一个关于社会结构的“中程理论”。

一、资本的概念和类型布迪厄将场域作为他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他曾经展开对许多场域的研究,场域中的个体正是通过资本与社会进一步联系的,布迪厄也是以资本为理论工具将对场域的分析扩大到整个社会。

布迪厄将场域定义为社会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形构,这些社会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

场域内存在力量和竞争,而决定竞争的逻辑就是资本的逻辑,资本不仅是场域活动竞争的目标,同时又是用以竞争的手段。

布迪厄打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将场域比作一场游戏,将资本和另一个概念惯习比作游戏中的王牌。

布迪厄认为,这两个概念(惯习和资本)为场域中的参加者规定了可能的本质属性,这些王牌决定了游戏的形式和结果。

场域中的游戏就是以资本争夺资本的过程,场域和惯习的互动结果形成了个人或者社会群体的“实践”。

布迪厄重视资本在实践中的存在,他曾经提出一个实践的公式:惯习×资本+场域=实践。

可以说,实践逻辑与资本逻辑是一致的。

布迪厄是这样来定义资本概念的:“资本是积累的(以物质化的形式或‘具体化的’、‘肉身化的’形式)劳动,当这种劳动在私人性,即排他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行动者小团体占有时,这种劳动就使得他们能够以物化的或活的劳动的形式占有社会资源。

”[1](P189)布迪厄的定义中隐含了资本的三个特性:第一,资本的生成性,即资本是积累的劳动;第二,资本的排他性,即资本应与私人占有关系一致;第三,资本的获利性,即资本是一种能获得更多资源的资源。

这一定义体现了资本的所有与使用、资本的生产与实现的统一。

收稿日期:2008-06-12作者简介:李全生(1968-),男,山东莱阳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

布迪厄的资本概念是一个广义的扩展了的资本概念,所以他认为资本包括以下四种主要形式: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或符号资本),每一种资本类型下面还可以再进一步细分出层次更低的类型。

经济资本,是由土地和劳动等不同的生产要素、经济财产、各种收入及各种经济利益所组成的。

布迪厄认为,经济资本在不同的社会中,具有不同的特性:农业经济中的经济资本,服从于与往年收获相关的特殊规律;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经济资本,则要求严格的合理化的估算。

文化资本,指的是那些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技巧、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素质、品味与生活方式。

文化资本可以有三种存在形式:“①具体的状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②客观的状态,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这些商品是理论留下的痕迹或理论的具体显现,或是对这些理论、问题的批判,等等;③体制的状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这一形式必须被区别对待(就象我们在教育资格中观察到的那样),因为这种形式赋予文化资本一种完全是原始性的财产,而文化资本正是受到了这笔财产的庇护。

”[2](P192-193)这三种形式可以分别称作:能力式文化、商品式文化和体制式文化。

对于社会资本,布迪厄是这样来定义的:“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关系的网络。

换句话说,这一网络是同某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而对于声望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2](P202)社会资本是一种关系资本,与个人在特定社会网络结构中的地位相关联。

社会资本实际上是由彼此之间有“交往”的人们之间的社会义务构成的。

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面对面互动的直接交往,也有借助媒介的间接交往;既有制度结构中的正式角色交往,也有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式角色交往。

在熙攘络绎的社会交往中,社会成员的社会资本得以生产出来。

社会资本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投资策略的产物,这些策略形式包括对社会关系的选择、对关系的“象征性建构”、对关系的积累和维护等。

社会资本具有极强的自我增值能力,如果运用得当,“从一种关系中自然增长出来的社会资本,在程度上要远远超过作为资本对象的个人所拥有的资本”[2](P205)。

象征资本,是用来表示礼仪活动、声誉或威信资本的积累策略等象征性现象的重要概念。

声誉或威信资本有助于加强信誉或可信度的影响力,这类资本是象征性的,因此,某些经济学家称之为“不被承认的资本”或“否认的资本”。

但布迪厄指出,在现实社会中,它同时具有被否认和被承认的双重性质,或者说,它是通过“不被承认”而“被承认”,它通过无形和看不见的方式,达到比有形和看得见的方式更有效的正当化目的的一种“魔术化”手段和奇特的竞争力量。

各种资本向象征资本的转化,也就是资本的“正当化”,通过这样曲折而又隐蔽的过程,实现权力和资本向统治阶级的集中。

布迪厄的广义资本概念是分析社会结构的重要理论工具,在他看来,所谓非利益的或者超功利的公正是不存在的。

所以,人们只有引进资本的所有形式,而不只是被经济理论所承认的那一种形式,才能解释社会世界的结构和作用。

他认为,社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赌场,赌场是一种完全竞争的、没有惯性、没有积累、没有对已有财富和特征继承的世界,赌场上每个赌徒面对着同样的输赢概率,机会是平等的。

而社会不同于赌场,社会活动也不同于赌博,社会活动的参加者是以异质性的身份参与的,这异质性主要表现为他们拥有不同质或量的资本。

资本在场域中不是平均分配的,资本是历史积累的结果,是一种排他性资源,同时又是新一轮社会活动的起点,不同类型、不同数量的资本分布结构,体现着社会的资源和权力结构,这种起点的不平均决定了竞争活动的不平等。

资本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形成了社会结构的基本特质,布迪厄由此建构起他的宏观社会学。

二、资本的空间分布与社会分层每一种资本在社会空间中都不是平均分配的,各种资本量上的分布及其组合,使整个宏观社会结构复杂化。

布迪厄反对任何社会分层的单维化原则,他认为,各种资本都有助于理解阶级的概念,阶级体现的是资本总量的差异。

在一些场合,他习惯笼统地将社会成员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前者具有资本优势,后者具有资本劣势。

更多的分析中,他将社会结构分为统治阶级、中间阶级和劳动阶级,统治阶级占有数量最多的各种资本,中间阶级相对较少,劳动阶级只有极少量的资本。

在每个阶级内部也存在很大的异质性,这是因为:①不同的成员以不同的资本组合方式作为在社会中竞争的手段;②不同的家庭或成员在同一阶级中具有不同的资历,于是,阶级内部可以分为不同的集团。

正如特纳所说:“(布迪厄的)阶级结构不是一个简单的线型等级。

在每个阶级内存在可独特识别的因素:(1)他们的资源的构成或结构,(2)家庭中的个体拥有一种特殊形式或结构的资本资源所需的社会背景和时间总量。

”[3](P192)也就是说,对于资本总量相当的同一阶级,有两个因素造成了进一步细化的必要性。

第一个因素是资本结构,即不同资本的构成或所占的份额,资本结构不同,在同一阶级中就处于不同的集团。

在布迪厄看来,经济资本是一种不容置疑的强势资本,经济资本所占比例高,就处于阶级的上层,而文化资本所占比例高,则处于同一阶级的下层。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布迪厄对知识分子“统治阶级中的被统治者”称谓中看出。

第二个因素是时间,即处于某一阶级某一集团中社会位置的时间长短。

由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会形成不同的惯习,并时时影响着目前的行为,这种“惯习的履历现象效果”会造成同一阶级同一集团中的地位差异。

那些先进入者能比较轻松自如地表现出该阶级(或集团)所应该具有的惯习,是“自在”的状态;而后进入者在表现其应具备的惯习时却往往是严肃的、紧张的、时时需要有意识加以控制的,是“自为”的状态。

特纳根据布迪厄的有关描述,对布迪厄的分层思想给出了如下一个集中归纳:[3](P193) 统治阶级:所有形式的资本中,占有的最多统治集团:在经济资本上最富有,可以用其经济资本购买其他类型的资本。

这个集团主要由拥有生产资料的人组成———也就是老的资产阶级。

中间集团:有一些经济资本,并同时有适中层次上的社会、文化和符号资本。

这个集团由享有较高信任度的专家组成。

被统治集团:有很少的经济资本,但有很高的文化和符号资本。

这个集团由知识分子、艺术家、作家和其他一些在社会中追求有价值的文化资源的人组成。

中层阶级:所有形式的资本中,都享有适中的分量统治集团:在此阶级中占有最多的经济资本,但比统治阶级中统治集团的经济资本少得多。

这个集团由小资产阶级组成(小生意所有者)。

中间集团:有一些经济资本、社会、文化和符号资本,但比统治阶级中的中间集团要相对较少。

这个集团由熟练的书记工人组成。

被统治集团:少有或根本没有经济资本,但有相对较高的社会、文化、符号资本。

这个集团由教育者(比如学校教师)和其他低收入者及卷入文化生产的例行化的职业里面的人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