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50例

合集下载

推拿治疗婴幼儿肌性斜颈60例

推拿治疗婴幼儿肌性斜颈60例

26 手 法治疗 每次 2 . 0分 钟 , 1日 1 ,0次 为 1 次 l 个
疗程 , 个 疗程 结束 可休息 1天后继 续 治疗 , 1 一般 治
疗 2 ~ 0次 , 2 3 程 。 03 即 ~疗
52 揉 、 拉 、 拨 、 拿 等 诸 法 合 用 起 到 分 离 粘 . 牵 弹 推
2 . 医者 左手 固定 患儿头部 , 手拇 指在 “ 4 右 疙瘩 ” 处 施 以轻 微弹拨 。然后捏住 胸锁 乳突肌 A“ 疙瘩 ” 上 处
下推动 。 2 双手 使患儿 头部再 次 向健侧 牵拉 , 后在 胸锁 . 5 然 乳 突肌处作轻 揉 而结 束 。
51 婴 幼 儿 斜 颈 是 因 为 胎 儿 产 伤 或 胎 位 不 正 , .
1 临床资 料
眠、 哺乳 的姿 势 , 使患 儿 颈部处 于 向健 侧 牵拉状 态 ,
并可在 “ 疙瘩 ” 处施 以轻揉 。
28 3 月 以后 , . 个 随访 患儿 。
3 临床 疗效观察 笔者 数年来 ,使用 上述方 法治疗 6 0例患 儿 , 所
6 0例患 儿 中 , 1 例 , l 男 8 女 4例 ; 年龄 在 1 2个 ~ 月患儿 5 2例 ,~ 2 6个 月 8例 ; 侧斜 颈 4 左 2例 , 侧 右 斜颈 1 。 8例
日久 则导致 颈部 一侧胸 锁乳突肌 硬化挛 缩 ,而形成
“ 疙瘩 ” 因一侧 胸锁乳 突肌变 短 , 而导致 患儿头部 。 故
偏 向患侧 , 面 向健 侧 。 儿治疗 宜早不宜 迟 。日久 颜 患 可致胸 锁乳 突肌硬 化加重 , 而使 治疗难度 加大 。 故患 儿一旦 发 现 , 确诊 为斜 颈 , 月后 应立 即推拿 治疗 。 满 治疗时 可用婴 儿爽身粉 为介质 , 手法轻 重要适 宜 。

70例小儿肌性斜颈推拿治疗观察

70例小儿肌性斜颈推拿治疗观察
,

6 + 次者 ! 例 ∃

上 述结 果 可
,
嘱 家 长 固定 患 儿 双 肩 部
以看 出
肿块 呈 圆 柱样 疗 程 较 短
3 收 稿 日期
2
疗效较
.
手 扶托 头 顶
一 手 托 住下 须
,
,
使患 儿 头 颈


渐 渐 向患侧 肩 部旋 转
达 到 被 动 牵行

∃%
4
∃∀ (
4
复数 遍


,
本 病 大多 是 由一
,
而结 束


一 次 治疗 时间 约 ∀ ∋ ! ∃
/ 01
,

侧 胸 锁 乳 突肌 病 变 而 引 起
俗 称

,


∋ !

,
每 ∃ 次 为 一 疗程
2
,


%!


&
月∋
,
%#年
我们
姿 势治 疗

患儿 睡 觉 或 喂 奶 时可
用 推 拿手 法 治 疗# 例 ∃ 随访
,
并对 部分 病 例 进行
,
用 枕 垫 或 用 米袋 做 固 定
使头 部保 持正 确
,
疗效 满 意
为 了 探讨 肌性 斜 颈 的发
我们 对手
的姿 势
+
病 原 因及推 拿 治疗的作 用机 制 行 病 检分 析

每 日治 疗 完 毕 后
,
家 长 应 清洗 患
以 保护 皮肤

术 治 疗 的( 例 小 儿 肌 性 斜 颈 的 患 者 取 材 进 ∃

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52例

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52例

5 体 会
5 1 临床 上 , 常有人 把 无肿块 的小儿先 天性肌 性 . 经 斜颈 患儿 的患 侧 当作健 侧 , 而把健 侧误为 患侧 , 以致 治疗部位发 生 了错误 , 是 由于 医者投 有 很好 地 了 这 解 胸锁乳 突肌 的运 动 功能 。 因而 , 我们 在 诊治 初 诊 患儿时 . 一定要 仔细 检查 , 以明确 诊断 。
பைடு நூலகம்
3 疗效标 准
3 1 治愈 : 儿 头颈 可 自由 向两 侧 旋 转 , 动 幅度 . 患 运 正常 . 可长 时 间保持于 中立 位 , 并 畸形 消失 。 3 2 好转 : 儿 头颈 可 自由 向 两侧 旋 转 , 动 幅度 . 患 运
5 3 本病 的后期 . . 可能 出现上胸 段脊 柱侧 弯等并发 症 , 于此类 患 儿 , 对 医者在治疗 时除 了用 推拿手法作 用于 患侧的胸 锁 乳 突肌 外 . 尚需使 患儿 取 坐 位或 俯
个 月。惠儿头项部 向右侧倾 斜 , 头向左侧 旋转 . 氟部
向左侧 肩部靠拢 , 右侧 眼 睛 、 面部 均 小于 左侧 , 左侧 枕 部扁 平 。 右侧胸 镀 乳 炙肌明显增 粗 , 在其下端 触 且 及 一 卵圆形肿 块 , 质地 较 坚硬 。经推 拿 治 疗 4个 月 后, 肿块 消失 , 治疗 l 月后 , 0个 两侧 胸锁 乳 变肌基 本 对称 , 固治 疗 1个 月后 , 巩 治愈 。 随访 1 余 , 复 年 元
54 在小 儿先 天性 斜颈 的治疗过 程 中 , 家长 的护理
也 是相 当关 键 的 。医者应 教会患 儿 的家长如何 正确
地 进行家庭 护 理 , 以有利 于患儿 的康 复。如 : 对于 月
龄较小 , 程 较短 而斜颈 明显 者 , 嘱其家 长在患 儿 病 应

揉推搬按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30例

揉推搬按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30例

36福建中医药2013年4月第44卷第2期Fuji an J our nal of T C M A pr i l2013,44(2)揉推搬按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30例江振家(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院,浙江金华321017)关键词:小儿肌性斜颈;揉推搬按手法;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R726.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0—338X(2013)02—0036—02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t i al m us c ul ar t ort i c ol l i s,C M T)是新生儿及婴幼儿最常见的肌肉骨骼系统先天性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0.3%~1.9%t1|。

早期诊断及保守治疗可使大部分患儿治愈,使其既可免于手术治疗,又可预防继发性病变,如头、面、颈椎畸形的出现。

笔者于近年来收治小儿肌性斜颈患儿3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小儿肌性斜颈患儿30例.为2010年1月一2012年8月在我院门诊接受治疗20d的患者。

其中男12例,女18例;<1个月3例,1~3个月10例,3~6个月12例,7个月~1岁5例;头向右侧倾斜17例。

头向左侧倾斜13例;患侧面颊变小10例。

1.2诊断标准参照文献[2],①出生后发现一侧胸锁乳突肌上有软骨样的椭圆形包块,肌肉变短,失去弹性;②头向患侧偏斜,下颌部指向健侧;③严重时面部发育不对称,患侧面部和颅骨均较健侧为小。

双眼裂水平不对称。

2治疗方法具体步骤如下:①揉推法:患儿仰卧位,颈部垫薄枕,医者坐于患儿头部前方,患儿家长站在患儿一侧,双手分别固定患儿双肩。

医者将患儿头转向健侧,患侧颈部充分暴露,以滑石粉作为介质,用食、中、无名指三指揉推患侧胸锁乳突肌,从起点到止点,重点在块状物或条索状物处,往返揉推约5m i n,以舒筋通络。

再在健侧揉推3~5遍。

伴斜方肌紧张的患儿。

当揉推至胸锁乳突肌上段时并用中指按揉风池穴,以松解患侧斜方肌。

②捏拿弹拨法:用拇、食指指腹相对用力,捏拿、弹拨患侧胸锁乳突肌3~5遍,以松解粘连。

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100例临床疗效观察

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100例临床疗效观察

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100例临床疗效观察目的:探讨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

方法:推拿手法治疗患侧胸锁乳突肌。

结果:治疗的所有病例中,痊愈80例(80%),好转19例(19%),无效1例(1%),总有效率99.0%,年龄<3月开始手法治疗的患儿痊愈率高于3月以上的患儿,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

结论:小儿肌性斜颈3月内开始推拿治疗疗效较佳。

标签:肌性斜颈;小儿;推拿小儿肌性斜颈以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转向健侧为特点。

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造成的肌性斜颈[1]。

笔者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100例,临床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100例,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3月90例,3月以上10例。

1.2诊断依据患儿一般在出生后可触及颈部包块,多位于胸锁乳突肌中下段。

此肿块呈梭形,无压痛(部分患儿肿块经半年后可自行消退),少数患儿肿块不明显,仅有头部向患侧倾斜、颜面旋向健侧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经彩超检查示胸锁乳突肌内可及团块样、纹理增粗紊乱稍低回声区,符合小儿肌性斜颈超声表现。

2治疗手法操作手法:操作前在患侧胸锁乳突肌处涂上玉米淀粉,防止损伤皮肤。

第一步:令患儿仰卧或取坐位,医者坐于患侧,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罗纹面从下面托住肿块,复以拇指罗纹面在肿块上面沿胸锁乳突肌方向作旋推揉捏15-20分钟,手法宜轻柔。

医者用拇指与食中二指捏按拨离肿块10分钟左右,此间宜逐渐增加力度,以患儿能忍受为度。

第二步:医者一手按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按住患侧头部,使立位之头部向健侧扳动,摆动角度较治疗前最大摆动角度增加450为宜,每分钟40-50次,反复扳动3分钟。

手法宜轻柔,不可过于生硬。

以患儿能忍受为度。

然后,让家长双手固定小儿双肩部,医者一手扶小旋转角度450-900为宜,拨伸力度以患儿有轻微痛苦为度。

(即手法治疗时患儿有轻微啼哭,结束后啼哭亦相应停止)。

“四步法”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53例疗效观察

“四步法”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53例疗效观察

突肌挛 缩变性 引起 头项 歪 斜 为 特 征 的病 症 , 可继 并
发面部 和头颅 左 右不 对 称 畸形 。如 不及 时 治疗 , 畸
形 会 随 年 龄 增 长 而 逐 渐 加 重 , 患 儿 心 理 、 活 产 生 对 生
具 备症 状及 体征诊 断标 准 中① +② 或① +③ ;3 符 ()
【 要】 目的 摘
观察 “ 四步 法 ” 推拿 治疗 小 儿 肌 性 斜 颈 的 临 床疗 效 。方 法 以 5 3例 肌 性斜 颈 患 儿 为研
痊愈 3 8例 , 效 l 例 , 效 4例 , 有 l 无 总有 效 率 9 . ; 超 显 像 治 疗 前 后 25 彩 “ 步法 ” 拿 治 疗 & J 肌 性 斜 颈 疗 四 推 L
作 者单 位 :0 4 7上 海 , 海 中 医 药 大学 附 者 简介 : 志 伟 ( 98 , , 学 硕 士 , 主 任 医师 。研 究 方 向 : J 推 拿 , — i:h nw2 0 ( 6 .o 陈 16 一) 女 医 副 & L E ma ce z 0 5 l  ̄13 cm。
均 25 月 , 1 月 1 .个 < 个 2例 , 3个 月 2 ~ 7例 , 6 月 ~ 个
15 1 按揉 弹拨 法 ..
用 食 、 、 名 指按 揉 法 沿胸 中 无
9例 , l 个 月 5例 ; ~ 1 足月顺 产 2 6例 , 剖腹 产 2 4例 , 产 钳 3例 ; 侧病 变 2 左 6例 , 侧 2 右 7例 ; 触及包 块 。 均
究对 象 , 用 “ 步 法 ” 拿 治 疗 , 日 1次 ,O次 为 1 疗 程 。 观 察 治 疗 前 后 患 儿 症 状 、 征 的 改 变 , 侧 采 四 推 每 2 个 体 患 胸锁 乳 突 肌 彩 超 影像 变 化 。结 果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50例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50例
患者 ,男 ,2O个 月 ,2005年初诊 。患者母亲喂奶 时 发 现 患 儿 近 1O天 内颈 部 活 动 不 灵 活 ,头 部 活 动 受 限 总是偏 向右侧睡觉 ,即便大人多次反复摆正也从新翻 转过来仍偏 向右侧 睡觉。经认真查摸右侧颈部肌 肉较 硬并有硬节 ,x线检 查及化验室检查未见异 常,诊为 小儿肌性斜颈给予轻 揉手法,从上到下反复捻捏胸锁 乳突肌 。在 以同样手法从 下到上 揉捏 lO分钟,由于患 儿哭 闹不配合 以上 治疗共分三次完成 的,同时用右手 将忠儿头部仰推 向左侧 ,左手夹住忠儿右侧肩部做牵 拉 5O次 ,最后 用右手小鱼际在患儿右侧胸锁乳突肌肌 腹部做快速抒法 ,达到患儿颈部局部皮肤潮红为止 。 手法治疗后患 儿可能较 疲劳,2分钟后安睡 ,次 日复 诊手法 同前 ,患儿反应也同前 。共治疗 lO次,患儿颈 部 活 动 自如 , 头 也 不 偏 向 一侧 ,睡 觉 姿 式 正 常 ,听 从 大人摆布 ,手摸两侧颈软硬一样 ,观察 1O天未发现异 常 。 5 体会
对 患 侧 面 部 做 适 当揉 法 , 以达 到 治 疗 作 用 。 3 疗 效 观 察
5O例 患者经上 方法治疗 10次后偏 向一侧睡觉的 症状完 全消 失,任听大 人摆布 ,颈部 活动 自如者 48 例 占 96%,2例效果不 明显。治疗 2O次后上述症状消 失 ,占患儿 比例 为 4%。 4 典型病例
【关 健 词 】 小 儿肌 性 斜 颈 推 拿 治 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图分 类号 :R 7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8-6077(2008)O9-.oo38一O2
小儿肌 性斜颈 是儿科 一种 常见病症 ,多表现为小 儿一侧面部及头部偏 向患侧 ,颈 部活动障碍 ,颈硬, 睡觉时头面总是偏 向一侧 ,睡眠 一般较 正常等一系列 症状。笔者 自 90年 以来 ,运用推拿手法 治疗该病 5O 例 ,效果满 意,现报道如 下。 1 临床资料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50例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50例

胸 锁乳 突肌处 的棱 状 或条 状 肿 块 消失 。好 转 : 侧颜 患
面发育 欠佳 , 头颈 活动部分 受 限 , 棱状 或条状肿 块 隐约
存 在 。无 效 : 颈无 明显 改善 。 斜 2 2 治疗结 果 .
8 % 。 8
2 4 操 作 方法 患 儿取 坐位 , , 医者 一般站 在患 侧侧 后
d i1 . 9 9 j i n 1 0 - 1 . 0 0 O . 7 o :0 3 6 / . s . 0 38 4 2 1 . 1 7 s 9 文 章 编 号 :0 38 1 ( 0 0 -1o 1 - 1 0 - 4 2 1 ) _ 1 50 9 0 2
d J, 颈俗 称 “ 头 ” 是 指 头 向患侧 倾 斜 , 面 ,I 斜 歪 , 颜 旋 向健侧 为主要 特 点 的病 症 。引起 斜 颈 的原 因很 多 ,
() 8 点按 法 : 拇 指 点按 双侧 缺盆 、 用 肩井 、 池及 风
耳 后高 骨 、 柱 骨 。 天
() 9 拔伸 法 : 医者 用 双手 分 别 托 起 患 儿 下 颌 和后
肿、 坏死及 继发 性肌纤 维增 生 , 后引起 肌 肉挛缩 造成 最 肌 性斜颈 ; ③胎 儿在 子宫 内头部 向一侧 偏斜 , 阻碍 一侧
上 者 2例 。
2 结 果
拉法、 弹拨 法 、 伸法 、 拔 轻刮 法 、 扯法 、 拽 重掐法 、 抚法 安 2 3 治疗 穴 位 缺 盆 、 井 、 宗 、 . 肩 开 风池 以 及 耳 后 高 骨、 天柱骨 等穴 。
21 痊愈 .
患 儿 两侧 颜 面 发育 对 称 , 头顶 活 动 自如 ,
( 2 重掐 法 : 拇 指 指 甲重 掐 患 儿健 侧 天 宗 , 1) 用 次

推拿结合热敷散治疗小儿肌性斜颈60例疗效观察

推拿结合热敷散治疗小儿肌性斜颈60例疗效观察

推拿结合热敷散治疗小儿肌性斜颈60例疗效观察目的观察推拿结合热敷散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

方法60例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推拿结合热敷散,对照组给予常规推拿治疗,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7%,高于对照组的86.7%(P<0.05)。

结论中医推拿结合热敷散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值得临床运用。

标签:小儿肌性斜;推拿;热敷散;疗效小儿肌性斜颈又名”先天性斜颈”、”胸锁乳突肌挛缩性斜颈”,俗称”歪脖”,特指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所致的斜颈。

本病发病率为0.4%~1.9%[1],患儿出生后数日发现小儿头向一侧倾斜,脸面旋向另一侧,如勉强转动拨正,会引起小儿哭闹,并很快转回原位。

检查时,患侧颈部可摸到梭形肿块,或肌肉呈条索状发硬,边界清晰,可随肌肉移动,无红肿热痛。

若不及时治疗,头偏向患侧,患侧脸面、眼睛可较健侧为小,严重者可致胸椎侧凸畸形。

笔者采用中医推拿结合热敷散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2013年我科门诊肌性斜颈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12个月,平均(2.0±0.3)月,病程1~12个月,平均(3.0±0.4)月,右侧歪18例,左侧歪12例。

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12个月,平均(2.0±0.2)月,病程1~12个月,平均(3.0±0.3)月,右侧歪19例,左侧歪11例,均为椭圆形肿块型。

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根据患者临床表征和临床检查确诊为小儿肌性斜颈,对比研究取得家长知情同意。

1.2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十二五”规则教材《小儿推拿学》小儿肌性斜颈诊断[2]。

1.3排除标准①骨性斜颈:颈椎异常、颈椎畸形导致斜颈;②眼肌异常:眼外肌肌力不平衡,出现斜视导致代偿性斜颈;③颈部炎症导致斜颈。

中医医案——先天性胸锁乳突肌性斜颈

中医医案——先天性胸锁乳突肌性斜颈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病案:林某,男,43天,2014年2月2日。

主诉:头颈向左侧倾斜,左侧颈部有一包块1月余。

病史:患儿出生后第28天,父母发现其头部向左侧倾斜,且颈部左侧有一包块,未予以任何治疗。

初诊:头颈部向左侧倾斜30°左右,两侧颜面与眼裂不对称,左侧颜面与眼裂均较小,有斜偏头情况,左侧枕骨较为凸出,右侧胸锁乳突肌增粗变硬,可扪及肿块,质地坚硬如骨,位于胸锁乳突肌中下段,颈椎向左侧旋转受限约10°。

舌苔薄白,指纹淡红。

B超:左侧胸锁乳突肌呈梭形增厚,大小为2.2cm×1.0cm,外轮廓尚且规整。

西医诊断:先天性胸锁乳突肌性斜颈中医诊断:小儿斜颈病(肿块型)辨证审机:气血阻滞,经络瘀阻。

治法:活血消肿,软坚散结,舒筋解挛,纠正畸形。

手法:以“按、揉”为主,辅以牵拉:(1)按法:医生用拇指在患儿患部施加垂直方向的挤压,着力点在患侧胸锁乳突肌突起处,力度以医者手感而定。

(2)揉法:医者用与患侧相同侧手拇指螺纹面吸定患处做顺时针旋揉,频率约为60次/分。

(3)牵法:医者用双手捧住患儿头颈部,一手拇指在患侧的胸锁乳突肌突起处固定,双手施力使患儿头颈部向健侧做弧形牵拉运动。

再以食、中二指自耳后高骨、天窗、天容、风池、肩井处反复按3-5分钟。

治疗过程用时15-20分钟。

每日一次,每周五次。

2个月后复查:2014年4月6日。

推拿按摩治疗约50次,患儿头颈部左侧倾斜约20°,右侧胸锁乳突肌变软,中下段肿块较前明显减小、质地柔软。

偏头情况有所改善,舌苔薄白,指纹淡红。

继续推拿按摩治疗,诸症继续好转,患儿头颈部较前活动灵活,但于安静状态下,患儿头颈部仍然明显向左侧倾斜,活动略有受限,右侧胸锁乳突肌较左侧粗,故而仍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治疗原则,适当加强牵拉力度。

捏筋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25例

捏筋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25例

┊┊┊┊┊┊┊┊┊┊┊┊┊装┊┊┊┊┊订┊┊┊┊┊线┊┊┊┊┊┊┊┊┊┊┊┊┊捏筋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25例[摘要] 目的:观察捏筋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拿捏、捻揉、弹拨、滑推等捏筋推拿手法对25例小儿肌性斜颈患儿进行治疗。

结果:总有效率96%。

结论:捏筋推拿手法是小儿肌性斜颈的有效疗法。

[关键词]肌性斜颈推拿手法捏筋小儿肌性斜颈又称先天性斜颈、原发性斜颈,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病之一。

临床以患儿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及下颌转向健侧,颈部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可触及条索状物或肿硬块为特征。

除极个别为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斜颈和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外,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1]。

运用捏筋手法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是一种既简单、方便、安全、疗效确切,又易被患儿及其家长所接受的治疗方法。

笔者自2006年8月以来,运用拿捏、捻揉、弹拨、滑推等捏筋手法,推拿治疗了25例小儿肌性斜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25例患儿中,男孩14例,女孩11例;年龄最大的为5岁,最小的36天;条索型的15例,结节型的10例。

(二)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制定:1 可有臀位产或难产史。

2 生后不久发现一侧胸锁乳突肌部有肿块和压痛,年龄稍大后,包块缩小变硬,胸锁乳突肌紧张、短缩呈硬条索状挛缩。

3 斜颈畸形,头偏向患侧,颜面及下颌转向健侧。

面部不对称,患侧眼耳平面较低,眼裂小。

头部及颈椎有代偿性侧弯。

头颈向患侧旋转及向健侧倾斜活动受限。

4 X线摄片可见颈椎凸向健侧、上胸椎凸向患侧的代偿性侧弯。

注意排除颈椎发育异常、颈椎结核等病变。

(三)临床表现及分型患儿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及下颌转向健侧。

触诊时在患侧胸锁乳突肌的中央或下部可发现梭形或卵圆形肿物,出生后即可存在,但一般在出生后2~3周内出现,经2~4周逐渐增大如成人拇指末节大小,质地较硬,有的病例肿┊┊┊┊┊┊┊┊┊┊┊┊┊装┊┊┊┊┊订┊┊┊┊┊线┊┊┊┊┊┊┊┊┊┊┊┊┊块有压痛,牵扯颈部也有痛苦表情;然后有的开始退缩,在2~6个月内逐渐消失,部分患儿不遗留斜颈。

四步推拿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50例疗效观察

四步推拿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50例疗效观察

1 . 1一 般 资料 选 取 小 儿肌 性 斜 颈 门诊 患 儿 5 O 例, 其 中男2 8 例, 女2 2例 , 年龄 2 0 天~ 1 周岁 , 平均 0 . 5
岁, 病程 2 O 天~ 1 年, 平均 0 . 5 年。 1 . 2 诊 断标 准 ① 患 L 头 部处 于 被动 体位 , 头 向患侧 倾斜 、 颜 面旋 向健侧 , 头 向患 侧 旋转 受 限 ; ② 患侧 胸
不等并随之移动的如梭形肿物 , 无疼痛 ; 如 发 现 较
晚, 肿 物 虽不 明显 , 但 因水 肿 肌化 形 成 挛 索 , 患 侧 胸 锁 乳 突 肌
变短; ③ 忠 侧 颜 面 发 育 不 良, 继 发 性 畸形 , 病 期 较
久, 甚 至 颅 骨 发 育不 对 称 , 颈 椎 及 上 胸 椎 出现 侧 弯
突 出如 条 索状 , 患儿 头 部 向患 侧倾 斜 而颜 面部 旋 向
健 侧 】 。少数 患 儿仅 见 患侧 胸 锁 乳 突肌 在 锁骨 附着 点周 围有 骨 疣 样 改变 的硬 块 物 。推 拿 常 为 首选 治
疗 方法 。 1 资料 与方 法
2 结果 5 0 例 患儿 痊 愈 4 6 例( 9 2 %) , 好转 3 例( 6 %) , 无 效1 例( 2 %) , 总有 效率达 9 8 %。 3 体 会 小 儿 肌 性 斜 颈 主 因 患儿 胸 锁 乳 突肌 发生 纤 维
扶住 患 儿 头 顶 , 将 患儿 头 部 渐 渐 向健 肩 倾 斜 , 反 复 操作 3 ~ 5 次, 使 患侧胸 锁乳 突肌 得 以伸 展 ; ④ 捏 揉 忠
侧 斜 方肌 约 l mi n以缓 解斜 方肌 反 射性肌 紧 张 , 并拿
肩 井 穴 结 束 操 作 。此 外 , 喂奶和睡眠、 用玩具吸 引 患 儿注 意 时 都应 重 视 姿 势 纠正 。此 治 疗 无 效 或 被 延误的6 岁 以上 患儿 需手术 治疗 。 1 . 4 疗 效标 准 痊 愈 : 头 部 外 观及 活 动 幅 度 正 常 , 患 侧 胸锁 乳 突肌肿 物 消 失 , 两侧 胸 锁 乳 突肌 肌 张力 对 称; 好转 : 头 部 外观 及 活动 幅 度 基本 正 常 , 患侧 胸 锁 乳 突肌 肿 物 消 失 , 但肌 张 力稍 高 ; 无效: 治 疗后 情 况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特 色 疗 法 中国民间疗法
3 . 推 拿加 热 敷 ∞ ] : ①推拿 : 患儿取仰卧位 , 施 术 者 用 婴儿 爽身 粉 涂于患 侧 , 然后 在患 侧 的胸锁 乳突肌 施 推 揉法 5 mi n , 先行 放松 , 再拿 患侧 胸锁 乳 突肌 8 mi n捉拿
推 拿 治 疗 小儿 肌 性斜 颈
④ 颈椎 向患侧旋 转 及健 侧侧 弯受 限 。
在 早期 对/ J , J b 斜颈 进行 正确 有效 的非 手术 治疗 , 大 多数 患儿 可 以治愈 , 以下介 绍几 种推 拿手 法 。 1 .按摩 治疗 ] : 施 术 者在 患儿 身 后 , 一 手 扶 于 患儿 头顶 , 另一 手 拇 指 按 揉 患 儿 患 侧 肩 上 斜 方 肌 和 肩 胛 内
唐 华 杨 向 红
肿块 手法 不 宜 重 , 但 若 已形 成 条 索 状 于 法 稍 重 。② 牵
拉: 待局部 有 微微 发热 感 , 施 术者 一手 固定 患侧 肩部 , 另

手 将 患儿头 部 渐渐 向健 侧 肩 部倾 斜 , 手 法切 记 柔 和 ,
逐渐 牵 拉伸 展患 侧胸 锁 乳 突肌 , 反复 8 ~1 5次 , 牵 拉后 再在 患侧 颈 部施 用推 揉 法 约 1 mi n左 右 即可 。③ 治疗
2 .手法 牵引加按 摩 ] : ① 揉法 : 患儿 肩部 垫 高 , 施 术
含 了三 步推拿 法 和 四步 推 拿 法 等 。注 意 所 有 的步 骤 都
要先 按摩 放松 患侧 , 再 提伸 颈部 , 最后 向健 侧旋 转 。
参 考 文献
者捧住患 儿面部 , 用拇 指指腹放 于胸 锁乳 突肌肿 块部 位 ,
小 儿斜 颈主 要症 状 : ① 头 部 向患 侧倾 斜 , 面部 向健 侧 旋转 。② 患侧 胸 锁乳 突肌 紧张 , 或 出现挛 缩 、 增粗 、 变 硬 等变 化 。③ 患侧 胸锁 乳突 肌上 可触 及肿 块 ( 卵 圆形 或 条 索状 ) , 质地 或软 或硬 , 常 位 于 胸 锁 乳 突 肌 中下 段 。

四步推拿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50例临床观察

四步推拿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50例临床观察
中医认 为4",JL肌性 斜颈 属“筋缩 ”范 畴 ,主 要 由于患 儿 胸 锁 乳 突 肌 发 生 纤 维 性 挛 缩 或 发 育 不 良 ,以 及 斜 方 肌 发 育 不 良引 起 的 。 推 拿 可 促 进 局 部 气 血 循 环 ,改 善 局 部 肌 肉营养 ,舒 筋解 挛 ,软 坚 散 结 。推 揉 患 侧 胸锁 乳 突肌 能缓 解痉 挛 ,消结 软坚 ;拿 捏 胸 锁 乳 突 肌及 牵 引 颈部 可 舒 筋 ,以助纠 正畸 形 ,改 善 颈 部 活动 功 能 。小儿 皮 肤 娇 嫩 ,推拿 时手 法宜轻 柔 舒 缓 ,切 忌 粗 暴 ,以免 再 次 损 伤 , 被 动 活 动 时 不 可 超 过 正 常 生 理 活 动 范 围 ,应 循 序 渐 进 。 4",3L肌性 斜颈 若能 及 早 发 现 ,多 能 完全 治 愈 ,患 儿 年 龄 越 小 ,病 程越 短 ,治 疗效 果越 好 ,绝 大多 数 患儿 治 疗 1~ 3个月 可获 痊愈 。若 治疗 不及 时 ,患侧 颜 面 部发 育受 影 响 ,健侧颜 面 也会 发生适 应性 改 变 ,使颜 面 不对 称 ;晚期 斜颈 患儿 一般 伴有 代 偿 性胸 椎 侧 凸 。患儿 年 幼 不 易 配 合 ,故按摩 体 位多 以患 儿 不 哭 闹 时 为佳 ,嘱患 儿 家 长 在 患儿 睡眠 、喂奶 或怀 抱 患 儿 时将 患 儿 头 部 向健 侧 扭 转 , 以矫 正畸形 ,家长平 时 可 轻 按 揉 患 儿 患侧 胸 锁 乳 突 肌 , 使 其 充分 放 松 ,医 患 相 互 配 合 方 可 取 得 良效 。综 上 所
小儿 先天 性肌 性斜 颈 是 指 小 儿 一 侧 胸锁 乳 突肌 挛 缩或 发育 不 良而 致 头 颈 部 向 一 侧 倾 斜 ,颜 面部 旋 向 健 侧 ,颈 部 活动受 限 ,并 常伴 有 患 侧 面 颊 部及 眼 睛较 健 侧 变小 的一 种先 天性 肌性 的颈 部 畸形疾 病 。临床 中 ,斜 颈 除 了脊柱 畸形 引起 的骨 性斜 颈 、视 力 障碍 的代偿 姿势 性 斜 颈 和颈 部肌 麻痹 导致 的神 经性斜 颈 者外 ,一般 是指 患 侧 胸锁 乳 突肌 挛缩 形 成包 块 而 致 头 歪所 引起 的包 块 型 肌性斜 颈 ,以及 患侧 胸 锁乳 突 肌 、斜方 肌等 发 育 不 良而 致 头歪 所 引起 的 营养不 良型 肌性斜 颈 。西 医采用 手术 、 超 声波 、超 短波 、磁疗 、热 敷 、功 能训 练 等 方 法 治 疗 肌 性 斜 颈 ,但远 期效 果不 佳 ,且 不 能解决 其伴 随症 状 如头颅 、 面部五 官 畸形 以及胸 腰段 脊柱 出现 的代 偿性 侧弯 等 ,患 儿 家 属 不 易 接 受 。 笔 者 临 床 采 用 推 拿 治 疗 肌 性 斜 颈 ,可 有 效改 善患 儿 的主要 症状 及伴 随症 状现 ,报 道如 下 。 1 临 床 资 料 1.1 一般 资料 选 取 2015年 1月 至 2017年 6月在 普 泰 诊所 推 拿 门诊 就 诊 的 50例 患 儿 ,其 中男 28例 ,女 22例 ;年 龄最 小 20 d,最大 1周 岁 ,平均 0.5岁 ;病 程 最 短 20 d,最 长 1年 ,平均 0.5年 。 1.2 诊 断标 准 ① 患儿 头 部 处 于 被 动 体 位 ,头 向 患侧 倾 斜 ,颜 面旋 向健侧 ,头 向患 侧 旋 转 受 限 。② 患 侧胸 锁 乳 突肌 中部 或其 胸锁 骨 端 附 着处 触 及 大 小 软 硬 不 等并 随之移 动 的梭形 肿物 ,无 疼痛 ;如发 现较 晚 ,肿物虽 不 明 显 ,但 因水肿 机 化形成 挛 缩 ,患 侧胸 锁乳 突肌 紧张 变硬 、 变 短 ,突 出如条 索 。③患 侧颜 面发 育不 良,继 发性 畸形 。 病期 较 久者 ,甚 至颅 骨发 育 不 对 称 ,颈 椎 及 上 胸椎 出 现 侧 弯 畸 形 。 2 治 疗 方 法

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小儿包块型肌性斜颈30例

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小儿包块型肌性斜颈30例

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小儿包块型肌性斜颈30例盘启敏1ꎬ张海英1ꎬ雷龙鸣2∗(1.广西中医药大学ꎬ广西㊀南宁㊀530001ꎻ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ꎬ广西㊀南宁㊀530023)㊀㊀摘要㊀目的:探讨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小儿包块型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ꎮ方法:应用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小儿包块型肌性斜颈ꎬ将60例小儿包块型肌性斜颈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ꎬ各30例ꎮ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小儿推拿手法治疗ꎬ观察组在传统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基础上结合针刺疗法ꎬ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患侧胸锁乳突肌彩色超声波影像变化情况ꎮ结果:观察组30例ꎬ总有效率93.3%ꎻ对照组30例ꎬ总有效率70%ꎬ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患侧包块彩色超声波影像显示ꎬ两组包块厚度治疗后均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ꎬ且观察组的包块厚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ꎮ结论: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小儿包块型肌性斜颈临床疗效好ꎬ能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ꎬ具有较高的可行性ꎮ㊀㊀㊀㊀关键词:小儿推拿ꎻ针刺ꎻ小儿肌性斜颈ꎻ临床观察㊀㊀㊀㊀中图分类号:R726.8㊀文章标识码:D㊀文章编号:1006-978X(2020)02-0070-02㊀㊀小儿肌性斜颈是以一侧胸锁乳突肌因纤维化挛缩(短缩)而致的以患儿头偏向患侧㊁下颏转向健侧为特征的病症ꎬ多数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可触及硬结或者包块ꎬ中医称之为 筋缩 [1]ꎮ小儿肌性斜颈多为先天性ꎬ发病率约0.3%~1.9%[2]ꎬ新生儿期较多ꎬ是小儿常见病㊁多发病ꎬ宜早发现㊁早治疗ꎬ若早期未得到及时有效诊治ꎬ随着年龄增长ꎬ患儿头面及脊柱畸形会越来越严重ꎬ影响预后ꎬ给患儿及其家属心理㊁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3]ꎮ美国儿科物理治疗协会发表了小儿肌性斜颈的物理治疗临床实践指南ꎬ指南将手法牵伸认定是最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4]ꎮ目前ꎬ国内临床上常用推拿㊁针刺㊁中药外敷㊁小针刀等来治疗[5]ꎮ笔者采用推拿结合针刺治疗ꎬ疗效满意ꎬ现报道如下ꎮ1㊀临床资料1.1㊀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2016年10月~2019年3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及儿科门诊患儿ꎬ共60例ꎬ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ꎬ各30例ꎮ两组性别㊁年龄及包块大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ꎬ具有可比性ꎮ见表1ꎮ表1㊀两组性别㊁年龄㊁包块大小比较组别n性别男女年龄(月)包块大小(mm)观察组3017137.35ʃ3.2711.47ʃ2.15对照组3014167.52ʃ3.4411.23ʃ2.091.2㊀诊断标准参照«小儿推拿学»[1]和«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6]制定ꎮ①刚出生时或出生数月内发现头颈部倾斜ꎬ表现为头偏向患侧ꎬ下颏转向健侧ꎮ②单侧发病ꎬ患儿胸锁乳突肌处可触及质地较硬㊁梭形或椭圆形包块ꎮ③后期患儿的面部及脊柱可出现适应性结构性改变ꎬ患侧面部因肌肉及斜方肌萎缩致眼睛变小ꎬ面部瘦小而左右不对称ꎬ胸段脊柱发生代偿性侧弯ꎮ④彩色超声波检查显示患侧胸锁乳突肌增粗㊁增厚ꎬ或可触及肿块ꎮ∗通讯作者ꎮ1.3㊀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胸锁乳突肌上有包块者ꎻ②年龄2个~12个月ꎻ③家属知情并同意ꎮ1.4㊀排除及脱落标准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ꎻ②骨性斜颈ꎬ及眼肌异常而引起的姿势代偿性斜颈ꎻ③不能配合㊁依从性差㊁自动退出及失访者ꎻ④出现不良反应者ꎮ2㊀治疗方法2.1㊀对照组参照«小儿推拿学»[1]中的方法ꎮ①捻揉胸锁乳突肌:患儿头偏向患侧ꎬ以食指第二指节桡侧与拇指指腹相对捏住胸锁乳突肌ꎬ自上而下捻揉20余遍ꎬ至皮肤微微发红ꎻ②弹拨胸锁乳突肌:一手固定肩部ꎬ一手捏住胸锁乳突肌向前㊁向后推拨3~5遍ꎻ③颈项旋转:一手托下颏ꎬ一手托后枕部ꎬ双手协调使患儿头偏向健侧ꎬ并使下颏旋向患侧ꎬ至极限位停留数秒后回原位ꎬ反复20次ꎻ④拔伸颈项:一手置下颌ꎬ一手扶其后枕部ꎬ两手用力向上拔伸ꎬ反复10次ꎮ每日1次ꎬ每周5次ꎬ连续8周ꎮ2.2㊀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针刺疗法ꎮ针刺治疗在推拿后进行ꎬ针刺以理气活血㊁疏通经络为治法ꎬ以轻柔的浅刺法为主ꎮ具体如下:患儿平躺ꎬ消毒患侧皮肤ꎬ医生一手扶住患儿头部ꎬ另一手持0.25mmˑ40mm无菌针灸针ꎬ先从胸锁乳突肌起点㊁止点㊁硬结节或包块部位针刺3次~5次出针[7]ꎻ继取患侧完骨㊁天窗㊁扶突㊁外关㊁合谷ꎬ行浅刺法ꎬ不留针[8]ꎮ推拿每日1次ꎬ每周5次ꎬ针刺隔天1次ꎬ1周3次ꎬ连续8周ꎮ3㊀疗效分析3.1㊀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对患侧胸锁乳突肌行彩超检查ꎬ观察并比较包块厚度ꎮ3.2㊀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疗效标准[9]进行疗效判定ꎮ治愈:彩超提示两侧胸锁乳突肌厚度对称ꎬ患侧颈部包块消失ꎬ头颈部无歪斜ꎬ并可向两侧自由旋转ꎬ畸形消失ꎻ好转:彩超提示胸锁乳突肌厚度仍有不对称ꎬ但患侧颈部包块变小或者07 JournalofExternalTherapyofTCMApr2020ꎬ29(2)变软ꎬ头颈部可向两侧自由旋转ꎬ并能基本保持中立位ꎬ但习惯处于轻度斜颈位(<10ʎ)ꎬ或斜颈较治疗前明显改善(ȡ15ʎ)ꎻ未愈:彩超提示胸锁乳突肌厚度未见明显变化ꎬ患儿头颈不能保持中立位ꎬ患侧颈部包块无明显改变ꎬ或近期疗效尚可ꎬ但远期又恢复斜颈畸形ꎮ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ˑ100%ꎮ3.3㊀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ꎬ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ꎬ以xʃs表示ꎬ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ꎬ以%表示ꎬ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3.4㊀疗效结果3.4.1㊀临床疗效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为93.33%(28/30)ꎬ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21/30)ꎬ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ꎮ见表2ꎮ表2㊀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组别n治愈好转未愈总有效率/%观察组301018228(93.33)1)对照组30516921(70.00)注:1)与对照组比ꎬP<0.05ꎮ3.4.2㊀两组治疗前后包块厚度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ꎬ包块厚度均有所减少(P<0.05)ꎻ治疗后ꎬ观察组包块厚度较对照组减少显著(P<0.05)ꎮ见表3ꎮ表3㊀治疗前后彩色超声波包块厚度比较(xʃsꎬmm)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3011.47ʃ2.157.95ʃ3.081)2)对照组3011.23ʃ2.099.86ʃ3.211)注:1)与治疗前比ꎬP<0.05ꎻ2)与对照组比ꎬP<0.05ꎮ4㊀典型病例冯ˑꎬ男ꎬ5个月ꎬ2018年10月18日来诊ꎮ主诉:发现头颈部偏向左侧10dꎮ现病史:家长述患儿10d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颈部偏向左侧ꎬ左侧颈部伴有包块ꎬ当时未予特殊处理ꎬ现为系统治疗ꎬ遂来我院门诊就诊ꎮ入院症见:头颈部偏向左侧ꎬ左侧颈部伴有包块ꎬ无红肿ꎬ无破溃流脓ꎮ诊断:小儿包块型肌性斜颈ꎬ治则:舒筋活络ꎬ软坚散结ꎮ治疗方法:予小儿推拿结合针灸治疗ꎬ推拿每日1次ꎬ每周5次ꎬ针刺隔天1次ꎬ1周3次ꎬ连续8周ꎮ患儿治疗8周后头颈部左偏现象基本纠正ꎬ左侧颈部包块基本消失ꎮ随访2个月未复发ꎮ5㊀讨㊀论小儿先天性斜颈属中医学 痹证 范畴ꎬ缘于先天不足或产伤致颈部经筋受损ꎬ气血凝滞ꎬ瘀结不通ꎬ经脉失养ꎬ使经筋肌肉挛缩而成本病ꎮ现代医学认为ꎬ与宫内压迫㊁产伤与遗传有关ꎮ① 宫内压迫学说 认为ꎬ胎儿胎位不正ꎬ局部异常高压ꎬ或动脉痉挛㊁狭窄ꎬ或静脉堵塞ꎬ血液回流不畅等ꎬ致局部缺血或淤血ꎬ影响肌肉发育ꎬ或坏死并纤维化ꎮ② 产伤学说 ꎬ根据本病难产特别是臀位产患儿大约占3/4ꎬ推测其可能原因为外伤致局部炎症或损伤后肌肉退行性变致瘢痕化[1]ꎮ③本病约1/5患儿有明确的家族史ꎬ且此类少儿常合并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等其他部位畸形[10]ꎬ据此推测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ꎮ西医治疗多以手术为主ꎬ但术后容易出现感染㊁血肿㊁瘢痕等并发症ꎬ且不容易被患者及其家属接受ꎮ推拿作为一种自然疗法具有其他疗法不可代替的治疗作用[11~12]ꎬ它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的常用治疗方法ꎬ通过施以捻揉㊁弹拨㊁颈部旋转㊁抻㊁拔伸等手法ꎬ具有疏通经络㊁调气和血和软坚散结的作用ꎬ有利于缓解肌肉挛缩ꎬ促进肿块消散ꎬ从而纠正头颈部畸形[13~14]ꎮ针刺疗法也是中医特色疗法ꎬ针刺局部包块及其附近相关穴位ꎬ可以疏通局部气血经络ꎬ使挛缩的胸锁乳突肌得到缓解[15]ꎮ年龄在2个月以上的患儿即可进行针刺ꎬ以针刺颈部包块和局部腧穴为主ꎬ针刺方法多以快速针刺为主ꎬ不留针ꎬ有舒筋通络㊁软坚消肿的作用[16]ꎮ从本临床观察结果可以看出ꎬ尽管推拿是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理想方法ꎬ但对于包块型肌性斜颈ꎬ推拿配合针刺则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ꎮ参考文献:[1]㊀廖品东ꎬ邵㊀瑛.小儿推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ꎬ2018:215-216.[2]㊀JackC.Y.ChengꎬAnnieW.Y.Au.InfantileTorticollis:AReviewof624Cases[J].JournalofPediatricOrthopaedicsꎬ1994ꎬ14(6).[3]㊀王道全.小儿推拿图解[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ꎬ1998:141-142.[4]㊀KaplanSandraLꎬCoulterColleenꎬFettersLinda.PhysicalTherapyManagementofCongenitalMuscularTorticollis:AnEvidence-Based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FROMTHESECTIONONPEDIATRICSOFTHEAMERICANPHYSI ̄CALTHERAPYASSOCIATION.[J]Pediatricphysicalther ̄apy:theofficialpublicationoftheSectiononPediatricsoftheAmericanPhysicalTherapyAssociationꎬ2013ꎬ25(4). [5]㊀张㊀健ꎬ刘东博ꎬ赵㊀澎.以中医推拿为主要手段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概况及临床体会[J].天津中医药ꎬ2017ꎬ34(4):285-288.[6]㊀刘国华ꎬ张明岛.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M].第2版.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ꎬ2003:452-453. [7]㊀张春健ꎬ丁成俊.推刺法治疗小儿硬结性斜颈30例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ꎬ2018ꎬ9(16):34-35. [8]㊀贾小红ꎬ耿㊀惠.李延芳教授针灸治疗儿科病经验[J].上海针灸杂志ꎬ2015ꎬ34(12):1142-1143.[9]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ꎬ1994:175.[10]㊀孙德仁ꎬ夏慧萍ꎬ陈博睿ꎬ等.小儿肌性斜颈病因与少儿推拿治疗概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ꎬ2018ꎬ34(9):1138-1140. [11]㊀马丙祥ꎬ冯㊀刚.疏通矫正手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ꎬ2007(4):354-356. [12]㊀迪克逊.肌筋膜按摩疗法[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ꎬ2008:65.[13]㊀李红娟ꎬ邱丽漪.小儿肌性斜颈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ꎬ2018ꎬ24(11):2226-2230.[14]㊀李㊀赟ꎬ张㊀程ꎬ龙旭浩.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ꎬ2018ꎬ14(4):108-110. [15]㊀谭志高ꎬ覃佐爱ꎬ章㊀薇.针刺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湖南中医杂志ꎬ2018ꎬ34(9):147-150. [16]㊀王㊀英ꎬ陆㊀霞ꎬ张㊀磊ꎬ等.天牖五部分刺法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早期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ꎬ2017ꎬ35(5):208-210.作者简介:盘启敏(1992-)ꎬ女ꎬ现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在读ꎮ研究方向:针灸推拿在神经系统方向的研究ꎮ收稿日期:2019-08-11修回日期:2019-09-11本文编辑:张慧芳17中医外治杂志㊀2020年4月第29卷第2期。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83例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83例

关键词 肌性斜颈 推拿 手法
临床资料
1996 年 10 月 —2002 年 8 月我们治疗 83 例小儿肌性 斜颈 , 均为怀宁县第三中医骨伤医院门诊患儿 , 男 51 例 , 女 32 例 ;40d ~ 1 岁 47 例 , 1 ~ 3 岁 36 例 ;推拿 10 次治愈 (临床症 状 消失)62 例 , 10 次 以上 治 愈 21 例 。 治 愈率 100 %。
agement of art hrofib rosis of t he knee af t er ant eri or cruciat e liga-
ment recons t ruct ion .Am J S port s M ed , 1996 , 24 :857 ~ 862
4 K l ein W , Sh ah N , Cas sen A .A rt hroscopi c m anagem en t of post-
7 敖英芳 , 田得祥 .膝关节 黏连纤维 性僵直 40 例报告 .中国运 动医
学杂志 , 1993 , 12 :204 ~ 207
收稿日期 :肌性斜颈 83 例
吴延义1 陈红霞1 肖小军2 1 安徽省怀宁县第三中医骨伤医院 246112 2 安徽省安庆预备团卫生队 246004
· 70 ·
CJT CM Feb .2006 V ol .18 N o .1
传统股四头肌成形创伤大 ,易于出现切口问题及其他 并发症[ 7] , 而导致多次手术 , 甚至个别病例手术失败 。如 果对挛缩严重的股四头肌不作处理 , 术中膝关节即刻活动 度很难超过 110°, 强行手法松解容易出现关节周围骨折及 髌腱断裂等严重并发症 。 即使勉强超过 , 术后回弹严重 , 膝关节主动活动很难超过 90°, 手术后的效果差 。 临床中 我们发现 , 股中间肌和股直肌挛缩严重 , 对膝关节屈曲阻 力大 , 而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挛缩轻 , 对膝关节屈曲阻力 小 。我们避开传统股四头肌成形术 , 改用小切口只作股直 肌的成形 , 损伤明显减小 , 充分利用股中间肌的腱性部分 , 成形后的股直肌比术前增长 4 ~ 5cm , 屈膝 130°股直肌张 力小 , 手法松解膝关节时阻力小 ,安全性高 。 3 髁间窝的清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50例
张红 长沙市按摩医院(长沙410011)
关键词:小儿斜颈;推拿疗法;中医儿科学
d o i:10.3969/j.i s s n.1003-8914.2010.01.77 文章编号:1003-8914(2010)-01-0115-02
小儿斜颈俗称“歪头”,是指头向患侧倾斜,颜面旋向健侧为主要特点的病症。

引起斜颈的原因很多,如先天性颈椎异常、颈椎结核、颈椎损伤等,而以肌性斜颈较为多见。

肌性斜颈的主要病理是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其病因尚未完全确定,有以下不同看法:①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因产道或产钳挤压受伤出血,血肿肌化形成挛缩;②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运不足,引起缺血性改变,形成肌纤维水肿、坏死及继发性肌纤维增生,最后引起肌肉挛缩造成肌性斜颈;③胎儿在子宫内头部向一侧偏斜,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运供应,引起该肌缺血性改变所致,而与生产过程无关。

笔者现将临床疗效较满意的肌性斜颈50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均为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这些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的歪头,50例病例中男23例,女27例;6个月以下12例,6个月~1岁17例,1~3岁14例,3~7岁6例,7岁以上1例。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原则 舒筋活血,软坚消肿,温通气血,理筋整复。

2.2 治疗手法 爱抚法、推摩法、拿捏法、揉按法、扳拉法、弹拨法、拔伸法、轻刮法、拽扯法、重掐法、安抚法等。

2.3 治疗穴位 缺盆、肩井、开宗、风池以及耳后高骨、天柱骨等穴。

2.4 操作方法 患儿取坐位,医者一般站在患侧侧后方。

(1)爱抚法:医者双手搓热,用掌心反复抚摩患儿颈肩、背部。

(2)推拿法:医者用二、三、四、五指在患侧胸锁乳突肌处上下推摩。

(3)拿捏法:用拇、食、中指拿捏患侧胸锁乳突肌。

(4)揉按法:用拇指从患侧缺盆向上揉按至风池,再从健侧风池向下揉按到缺盆。

(5)扳拉法:医者一手扶患侧肩部,另一手扶患儿头顶,双手反方向轻扳。

(6)用力扳拉: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倾斜,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

(7)弹拨法:用拇指在患侧寻找肿块,然后弹拨。

(8)点按法:用拇指点按双侧缺盆、肩井、风池及耳后高骨、天柱骨。

(9)拔伸法:医者用双手分别托起患儿下颌和后头部,以颈椎为纵轴,向上反复拔伸。

(10)轻刮法:医者十指弯曲从患侧乳突轻刮至锁骨上窝或从后发际正中轻刮至大椎穴。

(11)拽扯法:用拇、食二指拽扯患儿健侧耳垂。

(12)重掐法:用拇指指甲重掐患儿健侧天宗,次数不宜太多。

(13)安抚法:小儿哭闹时立即停止重掐法,连揉带抚患儿颈肩、背部,使其安静。

2.5 配合治疗 家属可经常在患侧胸锁乳突肌采用被动牵、拉、伸、展手法推拿,或在日常生活中采用与头、颈畸形相反方向的动作加以矫正。

如:用玩具吸引患儿的注意力或喂奶时,使患儿扭头朝矫正畸形的方向运动等。

2.6 推拿时间 推拿1周者17例,15天~1个月者14例,1~3个月者10例,4~6个月者7例,6个月以上者2例。

2 结果
2.1 痊愈 患儿两侧颜面发育对称,头顶活动自如,胸锁乳突肌处的棱状或条状肿块消失。

好转:患侧颜面发育欠佳,头颈活动部分受限,棱状或条状肿块隐约存在。

无效:斜颈无明显改善。

2.2 治疗结果 经推拿治疗痊愈者17例,占34%;好转者27例,占54%;无效者6例,占12%,总有效率达88%。

2.3 典型病案 梁某,男,6个月。

小儿右侧胸锁乳突肌僵硬,可摸到条状肿物,头向右侧倾斜,下颌旋向左侧,患儿颜面发育明显不对称,颈部活动受限。

1995年4月我院就诊,经上法推拿治疗7次,症状明显好
·
115
·
光明中医2010年1月第25卷第1期 C J G M C M J a n u a r y2010.V o l25.1
转,再治7次症状完全消失。

1年后追访,小儿头颈活动自如,颜面发育正常。

3 体会
小儿脏腑娇嫩,肌肤柔弱。

手法要求轻柔深透,适达病所,不可竭力攻伐。

《厘正按摩要术》说:“按之以合之……可以和气血,可以活筋络,而脏腑无闭涩之余以。

”《素问·举痛论》曰:“按之遇热气至,热气运载则痛止”,所以小儿肌性斜颈采用推拿方法治疗,可收满意疗效。

对此类患儿采用爱抚法能增进亲昵感,减轻紧张
度,得以更好地配合各种手法治疗;推摩、揉按患儿胸锁乳突肌,能舒筋活血,改善局部血运供给;拿捏、弹拨该肌肉,能缓解肌肉痉挛,促使肿物消散;点按、轻刮法可使局部产热而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加速病理分泌物的吸收;拽扯、重掐患儿健侧能使头部主动向健侧摆动,矫正畸形;施以扳拉、拔伸等方法,能伸展胸锁乳突肌,解除肌肉痉挛,从而达到舒筋活血、理筋整复之目的。

(本文校对:李燕平 收稿日期:2009-06-26)
柴胡疏肝散合归脾汤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50例
宋春叶 于友三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人民医院(潍坊261100)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归脾汤;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药疗法
d o i :10.3969/j .i s s n .1003-8914.2010.01.78 文章编号:1003-8914(2010)-01-0116-01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持续性反复发作的身体疲劳症。

多发于20~50岁人群,主要病症特点为长期极度疲劳,包括脑力疲劳及体力疲劳。

患者经常有睡眠
不足的感觉,即使长期卧床休息也未能舒缓疲惫,体力不断下降,运动量只及平时一半。

患者还会出现精神难以集中、记忆力差、淋巴结肿大、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失眠等症状,症状可以持续半年或以上,但不少患者体检及验血结果多属正常,长时间也未能找出引起疲劳的原因。

2007年11月~2009年1月我们用柴胡疏肝散合归脾汤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5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患者均来自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18~56岁,平均36.7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2年。

所有患者均符合1987年4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柴胡疏肝散合归脾汤:柴胡12g ,陈皮9g ,枳壳12g ,香附12g ,川芎9g ,黄芪15g ,白术9g ,人参6g ,当归12g ,龙眼肉9g ,茯苓12g ,远志15g ,酸枣仁15g ,木香9g ,甘草12g 。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10天为1个疗程,休息2天后进行第两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 结果2.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拟定。

临床治愈:症状消失,工作、学习、生活恢复正常,自
我感觉良好;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工作、学习、生活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症状有所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5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28例
(56%),显效12例(24%),有效7例(14%),无效3例(6%),有效率94%。

3 讨论
慢性疲劳综合征属中医“虚劳”、“失不寐”、“内伤发热”范畴,其病机在于肝脾功能的失调。

肝主藏血,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

肝又主筋,如肝的精气衰则筋不能动,故有肝为“罢极之本”之称。

肝主疏泄,有疏通气血、舒畅气机、调达情志的作用,如肝郁气滞则引起脾胃失和;脾主运化、主四肢、主肌肉、脾运失常则生化无权,可见肌肉四肢无力。

故治疗时宜疏肝解郁、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归脾汤,方中柴胡疏肝理气、调畅气机,枳壳、陈皮、木香理气行滞醒脾,使补中有行,补气而不滞气;川芎活血行气散结;人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茯苓、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合用可达治病求本、标本同治的作用,既能调畅情志改善睡眠,又能解除疲劳,提高记忆力,且无依赖性,副作用小。

(本文校对:付效国 收稿日期:2009-06-26)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116·光明中医2010年1月第25卷第1期 C J G M C M J a n u a r y 2010.V o l 2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