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六 物质的微观构成导学案

合集下载

专题六 物质构成的奥秘-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导学案

专题六 物质构成的奥秘-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导学案

专题六物质构成的奥秘——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一、复习目标1.能从物质的宏观特征入手对物质及其反应进行分类和表征,能联系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解释宏观现象。

2.能根据微观图像判断物质类型及其反应的类型和表征,能从物质的微观结构说明同类物质的共性及其原因。

3.能从原子、分子水平分析常见物质及其反应的微观特征。

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物质的微粒结构发生变化。

二、知识体系1.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

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2.分析变化前后的微观过程图,从粒子的角度解释所发生的变化原因,并总结成规律。

3.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的过程,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在溶液中,主要是离子参加反应,有些离子不参加反应,反应前后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

三、知识点【知识梳理】知识点一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微粒的性质: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微粒是在不停地,且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

3.物质的分类【典例1】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答案】A【解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

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图A 表示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选项正确;图B 表示两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图 C 表示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图D 表示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点拨】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和微观图示的辨别,要充分理解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

2.1物质的微观构成【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2.1物质的微观构成【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使用时间:2012年 月 日 计划 专题二 物质构成的奥秘2.1物质的微观构成【中考导航仪】中考说明①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②用粒子的观点解析某些常见的现象。

③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

④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⑤初步学会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解读考纲围绕考纲我们应掌握如下要点: ①正确描述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将它们进行区分; ②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③准确描述原子的构成,知道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认识常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④从微观角度简单认识NaCl 和HCl 的形成过程。

考情回顾 (江西省)考点年份情况统计分子2011年19(1)题1分填空题以常见现象考查分子的性质2010年7题2分单选题 以常见现象考查分子性质、种类的识别 2009年26题6分实验题以保鲜膜来考查分子的特性原子2010年23(1)题1分填空题 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考查原子的核电荷数 离子2011年7题2分单选题以类推的方法考查离子的定义 2009年12题2分选填题 以溶液来考查其中的微粒2009年13题2分选填题 以离子结构示意图考查离子的核电荷数 2009年16(2)题1分填空题以氧气的知识网络图来考查阳离子的书写命题预测有关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概念的辨析,以及用分子、原子解释相关现象,以图片的形式考查物质之间化学反应中微粒个数及种类也是中考的热点。

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图中符号和数字表示的意义,推断粒子种类、元素种类及性质等。

以热点新闻、新材料等为素材,考查化学用语的书写及意义;结合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示意图,考查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教材放大镜】知识点一:分子1.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2.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常见现象⑴物质变化:构成物质的 没有改变,只是运动速率、分子间间隔等发生改变,如挥发、扩散、蒸发、三态变化、热胀冷缩、酒精与水等体积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等。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一、知识目标1. 了解物质的构成及其基本观点。

2. 掌握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3. 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1. 能够分辨物质的不同种类。

2. 能够诠释物质的性质与构成之间的干系。

3. 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的识别和分类。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1. 物质的构成及其基本观点。

2.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3.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难点1.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观点理解。

2. 物质性质与构成之间的干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平时生活中的物质,让学生讨论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引出物质的构成的观点。

2. 进修任务(1)进修物质的构成及其基本观点。

讲解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2)进修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如根据物质的化学成分、物理状态等分类。

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

(3)进修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讲解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原子结构。

让学生了解元素之间的干系和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3. 拓展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并记录实验结果。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物质的构成和性质之间的干系。

4.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物质的构成、分类和性质之间的干系。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相关习题,稳固所学知识。

2. 收集一些平时生活中的物质,分析其构成和性质。

3.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物质的进一步钻研和应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平时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构成及其基本观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通过实验和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进修兴趣和主动性。

专题02 构成物质的微粒、微观示意图(精讲讲义)(解析版)中考化学复习

专题02  构成物质的微粒、微观示意图(精讲讲义)(解析版)中考化学复习

专题02 构成物质的微粒、微观示意图(精讲讲义)核心考点一 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⑴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①常见气体单质(稀有气体除外); ②非金属氧化物(如CO 2、P 2O 5等); ③酸(如HCl 、H 2SO 4、HN03等); ④有机物(如CH 4、C 2H 6O 等)。

⑵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如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⑶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①NaCl 、KCl 、Na 2CO 3、Na 2SO 4等盐; ②NaOH 、Ca(OH)2、Al(OH)3等碱; ③Fe 2O 3、CuO 、Al 2O 3等金属氧化物。

【答案】④⑤核心考点二 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分子的特性(原子、离子也具有) ①质量、体积都很小;【注意】虽然分子是由原子构成,但是分子的质量并不是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考点排查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金刚石是由碳分子构成的 ②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③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④任何化学物质都是由极小的微粒构成的 ⑤金刚石、石墨和C 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 ⑥H2O 2中含有O 2分子②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③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的性质不同。

3.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可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离子是带电的微粒。

4.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通过得失电子转化为离子【答案】I; ABF; CDEGJKL; H M【补充】考题中常见的与花香有关的诗句或成语:①花香四溢;②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③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④满架蔷薇一院香;⑤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⑥斗南鲜花论斤卖,花香吸引宾客来;⑦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⑧墙内开花墙外香。

初三化学导学案汇编:《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导学案

初三化学导学案汇编:《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导学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了解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课前预习案1、物质都是由、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1)分子(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

(2)微观粒子(分子、原子)总在不断,且温度越高,微观粒子运动的速率。

(3)分子、原子之间有,且粒子间的间隔随压强的增大而,随压强的减小而;随温度的升高而,随温度的降低而。

课堂导学案探究点一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阅读P48~P49,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其基本特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3-1(可用一杯热水作对照实验),并完成下表:表1:实验3—1品红在水中扩散现象品红在水中会,且在热水中比冷水中扩散得。

分析品红是由品红分子构成的,而品红分子在不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品红分子逐渐向水分子间,且温度越高品红分子。

结论分子都在,温度越高,分子. 表2:实例结论1、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1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2、湿衣服晒干,且温度越高湿衣服干得越快。

说明:3、氧气可以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时,体积会增大。

说明:分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实验部分可分组进行)1、仔细观察P49上方的两幅图片(图3—2、图3—3),这两幅图反映了微观粒子的哪些特征?。

2、用100mL量筒量取50mL酒精,再用100mL量筒量取50mL水倒入装有50mL酒精的量筒中,观察所得总体积是否为100mL,这是为什么呢?。

3、取一只一次性注射器(不带针头),先把活塞拉到5mL处,用手指堵住注射孔,并推动活塞,有什么现象?松开手后,又有什么现象?再用注射器抽取5mL,重复上述实验,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把试管和带胶塞的导管连接在一起,按右图组装好,甲烧杯装冷水,在乙烧杯中倒入热水,观察甲烧杯中导管口有什么现象?然后,把乙烧杯的热水换成冷水(10℃以下),再观察甲烧杯内导管中有什么现第4题图象?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及其分类;
2. 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现象。

二、导学内容
1. 物质的基本构成
2. 物质的分类及特点
3. 物质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三、导学步骤
1. 导入:通过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有哪些分类方法。

2. 进修:进修物质的基本构成,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进修物质的分类及特点,包括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分类方法和特点;进修物质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如水、空气、食盐等的应用。

3. 练习:进行相关练习,稳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物质的构成及分类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是否具有普适性,探讨新的物质分类方法及其意义。

四、课后作业
1. 完成相关练习题,稳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物质构成的知识;
3. 思考物质分类方法的意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
本导学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质,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和分类的思考,通过进修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宁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练习和拓展,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本节课后对物质的构成和分类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九年级化学全册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专题复习学案 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专题复习学案 鲁教版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加深理解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的知识,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及其联系,学会从微观角度看物质,全面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掌握元素的概念,加深理解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学会从宏观元素的角度看物质。

3学会梳理辨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物质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并建立知识网络。

4.理解化学用语与宏观物质、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形成宏观元素、微观粒子、化学符号的三角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复习深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辨及概括能力,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一、物质的微观构成——分子、原子、离子【交流讨论】1.列举常见物质说出它们的微粒构成2.谈谈你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比较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学以致用】1.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②分子大、原子小③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离子之间没有④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⑤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⑥分子、原子、离子都在不停地运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⑤⑥2.如图中的①、②分别是钠元素、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是三种粒子结构示意图.试回答下列问题:(1)钠元素的原子序数为,画出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A、B、C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3)A和B两种粒子的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4)钠原子和氯原子反应所形成的化合物是由(填“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二、物质的宏观组成——元素【交流讨论】1.列举常见物质,说说它们的元素组成,谈谈你对元素的认识。

2.元素与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学以致用】1.科学家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

初中化学微观题型教案

初中化学微观题型教案

初中化学微观题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等。

2. 能够运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宏观现象,如化学反应、溶解等。

3.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 化学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

2. 微观粒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变化。

3. 利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盐等,思考它们的微观构成粒子是什么。

2. 提问:微观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是如何变化的?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化学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2. 讲解微观粒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变化,如原子的重新组合、分子的破裂和生成等。

3. 讲解如何利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解释化学反应的原理、预测化学反应的结果等。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2.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课后作业(10分钟)1. 布置一些有关微观题型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查找相关资料,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环节,通过提问和举例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微观构成粒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环节,通过学生解答问题和讨论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环节,通过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微观题型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化学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微观粒子的知识,能够运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宏观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导学案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导学案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

2、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性质。

3、掌握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4、能够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物理和化学现象。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性质。

(2)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2、难点(1)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

(2)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三、知识梳理(一)分子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例如,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²⁶kg,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²¹个水分子。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例如,能闻到花香就是因为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液体和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例如,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二)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除外,氢原子的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性质(1)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原子在不断地运动。

(3)原子之间有间隔。

(三)离子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2、分类(1)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钠离子(Na⁺)、镁离子(Mg²⁺)等。

(2)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如氯离子(Cl⁻)、硫酸根离子(SO₄²⁻)等。

3、离子的形成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四)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1、分子由原子构成。

初中化学微观教案

初中化学微观教案

初中化学微观教案知识与技能: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使用模型和图示描述分子结构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化学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结构的描述方法。

难点: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向学生展示一滴水和一片海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是由水分子组成的物质,形态却截然不同?从而引出分子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讨论,总结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通过实验现象,如香水、醋的气味传播,说明分子的不断运动;通过水结冰、干冰升华等现象,说明分子的间隔变化。

(3)分子结构介绍分子模型的构建方法,让学生尝试用模型表示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3. 分子运动的规律通过实验现象,如氨水、酚酞溶液的变色,引导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在不断运动,且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4. 分子间作用力通过实验现象,如固体、液体的熔点、沸点等,引导学生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5. 总结与拓展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子的基本性质,知道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分子间存在作用力。

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物质的宏观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原子和离子的概念及性质。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能够用模型和图示描述分子结构,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及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化学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师用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师用导学案

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徽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学习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等构成的。

2.微粒具有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二、新知导学知识点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小组讨论】通过一些科学实例、数据或实验,了解构成物质的微粒以及它们的性质。

品红在水中扩散 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苯分子 移走硅原子构成“中国”科学技术证明,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等构成的。

2.微观粒子的性质【小组讨论】通过“冰的熔化”和“氧化汞受热分解”等现象来分析微粒的变化。

观察A、B中酚酞溶液的变化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有: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在不断地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等三、我的收获四、当堂检测1.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微粒间的间隔( A )A.增大B.减小C.不变D.不能确定2.对下列实验现象进行解释错误的是( C )A B C D实验现用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象品红加入水中后,整个液体变为红色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情况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象解释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常温时分子不运动,加热时分子才运动分子间有间隙.下列相关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C )选项事 实解 释 A 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花香 分子不断运动B 夏天湿衣服晾干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C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水分子体积变大 D酒精溶液是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4.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1)实验(如图1所示):烧杯B (填序号)中溶液会由无色变红色,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氨气分子从烧杯A 运动到B 中形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2021年整理)初三化学专题复习导学案-物质构成的奥秘

(2021年整理)初三化学专题复习导学案-物质构成的奥秘

(完整版)初三化学专题复习导学案-物质构成的奥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初三化学专题复习导学案-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初三化学专题复习导学案-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全部内容。

(完整版)初三化学专题复习导学案—物质构成的奥秘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 (完整版)初三化学专题复习导学案—物质构成的奥秘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初三化学专题复习导学案-物质构成的奥秘〉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3、了解元素的概念,将物质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4、记住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名称、符号、分类及元素符号的意义;5、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6、初步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7、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初中化学微观教案

初中化学微观教案

初中化学微观教案
教学内容: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
2. 掌握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3. 能够通过微观结构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学重点:
1. 原子的组成和性质;
2. 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3. 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 理解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2. 掌握原子和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教学环节: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用实验室标本或图表展示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引发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兴趣和思考。

二、讲解原子和分子的概念(15分钟)
1. 介绍原子和分子的概念,解释其组成和性质;
2. 通过实验和示意图展示原子和分子的结构。

三、讲解元素和化合物(15分钟)
1. 介绍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和区别;
2. 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四、讲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的关系(15分钟)
1. 分析物质的微观结构对其性质和变化的影响;
2. 解释物质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的联系。

五、概括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理解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掌握。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理解了物质的微观结构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概念,进一步理解了物质微观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和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人教版 初三 化学 微观化学导学案

人教版 初三 化学 微观化学导学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微观化学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微观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掌握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和相互作用;3.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点;4.熟练运用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进行化学反应的描述。

二、导学内容1. 微观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微观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微观性质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原子、分子和离子等微观粒子。

微观粒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它具有以下一些基本属性:•质量:微观粒子具有一定的质量,单位是原子质量单位(amu);•电荷:微观粒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分别为正离子和负离子;•体积:微观粒子虽然很小,但具有一定的体积。

2. 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主要包括化学键、相互吸引和排斥等。

化学键是一种使原子或离子紧密连接在一起的能力。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共价键和离子键。

共价键是由原子之间电子的共享形成的,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形成的。

相互吸引是指微观粒子之间由于电荷的存在而产生的相互吸引力。

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具有相互吸引的作用力。

相互排斥是指微观粒子之间由于电荷的存在而产生的相互排斥力。

同性电荷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的作用力。

3.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元素周期表是按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和电子结构等特性进行排列的。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包括周期和族。

周期是元素周期表的横向排列,一共分为7个周期。

周期数越高,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

族是元素周期表的纵向排列,一共分为18个族。

元素周期表中的族号和元素的外层电子数有关。

元素周期表的主要特点包括:•周期性: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周期性规律:周期表中的元素的性质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元素周期表的分类: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性质进行不同的分类,包括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类金属元素等。

4.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描述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过程的描述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微观构成一、目标与策略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要做到心中有数!考试目标:认清一些易混淆的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如元素与原子,原子与分子、离子等。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如酒精的挥发、物质的热胀冷缩、电解水实验等。

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掌握原子的结构,明确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复习策略:这一专题的知识理论性比较强,侧重于研究物质的微观构成,比较抽象,所以对于概念性的知识,一定要掌握,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记忆基本理论,运用到做题当中。

二、学习与应用知识点一:认清一些易混淆的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如元素与原子,原子与分子、离子等。

下表为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的对比:③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且质量、体积都很小;同种粒子的性质知识点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如水、酒精、二氧化碳等物质是由构成的,金刚石、红磷等是由构成的。

也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多数碱类、盐类,如氢氧化钠、氯化钠等都是由构成的。

知识点三: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如、、电解水实验等。

知识点四:掌握原子的结构,明确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洞察考向:考点一: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例1.构成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小李同学对物质组成和结构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归纳,请你填写空白,完成他的设计。

(1)概念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图41-1(2)概念的辨析和应用:在① 2N ② Mg2+③ Ca(+2) ④ H ⑤ Cu ⑥ SO2中,能表示分子的是(填序号,下同);能表示离子的是;既能表示一种物质,也能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还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的是。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归纳和知识网络的构建能力。

(1)此问要求同学们构建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观粒子与宏观的物质、元素之间的关系网络图。

明确:、、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分子是由构成的,原子得失电子形成;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据此可推出“”位于中心,下面是“”。

(2)正确掌握元素符号、化学式周围数字的含义,特别要注意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和元素符号是相同的,如铜;明确离子符号、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的不同,此问可顺利解答。

举一反三:【变式1】法国科学家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

它与天体中的中子星构成类似。

有关该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不显电性 B.相当于一个氦原子的质量C.失去一个中子后显+1价 D.周期表中没有该“元素”的位置【变式2】科学家设想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正电子、负质子等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

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

根据以上信息,小明、小华、小萌三位同学做出相应的预测:小明:氧原子呈电中性,反氧原子带电。

小华:氧原子和反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都为16。

小萌:氧气能支持燃烧,反氧气不能支持燃烧。

你认为上述三位同学的预测中,一定正确的是,一定错误的是,可能正确的是。

考点二: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例2.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中,不合理...的是( )【解析】在掌握分子的性质时要注意联系生活实例,便于理解记忆。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所以食盐是咸的,白糖是甜的;盐酸、稀硫酸它们所含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将墨汁滴入一杯清水中,清水很快变黑,这是由于分子是;气体分子间的间隔非常大,所以气体最容易被压缩,25m3的氧气可以装入0.024m3 的钢瓶中,这只能说明是由于氧气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小,而不是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举一反三【变式3】(1)向容器为250ml的细颈玻璃仪器A(如图41-3所示)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是:,说明:。

(2)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

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两次。

静置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为,说明。

仪器A细颈部分的作用是。

【变式4】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大圆圈表示汞原子,小圆圈表示氧原子),根据图示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至少3条):①;②;③;图41-5考点三:微观粒子的结构例3.下图为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用对应的序号填空:A. B. C. D.图41-4(1)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2)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3)表示阴离子的粒子是;表示阳离子的粒子是;表示原子的粒子是;(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的粒子是;易得电子的粒子是。

解析:该题是典型的有关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考查题,圆圈内的数字代表,决定元素的。

圆圈外面的数字代表,若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则粒子带,为,是原子得到的稳定结构,若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粒子带,为,是原子得到的稳定结构。

最外层电子数若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若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为个(He为个)则为结构,不易得失电子。

举一反三:【变式5】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

右图是不同时期科学家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

图41-7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

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同一类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的原子是以简单的整数比相结合。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

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西瓜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

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据此他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1)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这在当时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但由于受到那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理论中存在一些缺陷甚至错误,按照目前初中阶段你学的原子结构的理论,你认为道尔顿的原子论存在的缺陷是;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的缺陷是。

(2)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C.原子核带有正电 D.核外电子带有负电(3)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你对科学的发展有哪些感想? 。

考点四: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例4.1991年,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教授与另一位科学家合作,测定了铟(h)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铟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为115,铟原子的质子数为()A.115 B.49 C.66 D.164解析: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与及相等,因此此题电子数为。

请注意不要与相对原子质量混为一谈。

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与之和,与本题要求无关。

举一反三:【变式6】元素周期表中,核电荷数从1到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图。

图41-6(1)从上图可以看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目都各有规律。

其中,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数目一般 4个(选填“大于”、“小于”、“等于”)。

(2)氦元素原子的质子数是,在通常情况下该元素的化学性质(选填“稳定”、“不稳定”)。

(3)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则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根据相关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1-18号元素中与该元素化学性质相类似的一种元素是(填名称、元素符号均可)。

三、总结与测评要想学习成绩好,总结测评少不了!课后复习是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巩固学习效果,弥补知识缺漏,提高学习能力。

(一)本专题的复习要深刻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并做好辨析。

(1)分子是的一种粒子(不是唯一粒子)(2)原子是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

原子不显电性,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 。

(3)离子①离子是带电的,分为和两种。

②与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其转化的方式是。

③离子符号与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不同,但数值及正负是。

(二)弄清原子内部各粒子间的关系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 。

在离子中,核电荷数= ≠。

(三)加强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含义的理解,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其元素的。

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把元素分为三类:元素、元素和元素。

(四)充分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应用好以下关系:相对原子质量≈ + ,能解决一些应用性的问题。

近几年的中考题中,明显增加了能力考查,实用性题目较多,往往在题目中提供知识背景,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要求学生既要注重基础的学习,还要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

2020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正确的是()A.CO、Fe2O3、 Na2SO4等物质都含有氧元素、都属于氧化物B.Fe 2+、Fe3+、Fe三种微粒的质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C.NH4NO3、(NH4)2SO4、NH4Cl都能与NaOH反应放出NH3D.浓硫酸、烧碱都有吸水性、都可以用来干燥CO2气体2.两个或多个同时含氧酸分子之间可以脱水形成相对分子质量更大的酸,如磷酸H3PO4可形成H4P2O7或H5P3O10等,下列物质不属于硫酸(H2SO4)脱水后形成的是()A.H2S3O9B.H2S2O7C.H2S4O13D.H2S5O163.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A B.B C.C D.D4.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A.溶质的质量B.溶剂的质量C.溶液的质量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5.关于合理饮食有利于健康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B.饮用水越纯净越好C.调味剂中的味精,早放多煮效果会更好D.调味剂和营养剂加得越多越好6.下列除杂所选用试剂与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A.A B.B C.C D.D7.以碳酸钙、水、纯碱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钠的反应中,没有发生的反应类型是()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复分解反应D.置换反应8.检验一瓶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的NaOH溶液是否变质,下列不能用作检验试剂的是()A.澄清石灰水B.酚酞试液 C.盐酸 D.氯化钡溶液9.中华古代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面理解不合理的是()A.A B.B C.C D.D10.金属铜在自然环境中会生成绿色铜锈(其主要成分为Cu2(OH)2CO3)。

下列关于铜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铜锈由四种元素组成B.铜锈不是纯净物C.铜锈生成与O2有关D.铜锈空气中受热分解将有红色物生成11.如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物质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代表纯净物,则①③所属的类别是()A.①单质、③氧化物 B.①化合物、③氧化物C.①化合物、③含氧化合物D.①单质、③含氧化合物12.如图是汽车尾气处理过程中发生的某个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注:分别代表C、N、O三种原子)A.该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NO+2CO═N2+2CO2B.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化合物C.化变化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的种类和个数均不变D.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为2:2:1:213.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如果把甲和丙分别放入稀硫酸中,甲溶解并产生氢气,丙不反应.如果把乙和丙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丙表面有银析出,而乙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甲、乙、丙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B.甲>丙>乙C.丙>甲>乙D.乙>丙>甲14.食物的酸碱性与化学上所指的溶液的酸碱性是不同的概念,富含蛋白质、脂防和糖类的食物多为酸性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