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二)A(湘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A)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同时,城市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城市化过程往往导致城乡间出现巨大差异,下列要素可能缩小城乡间差距的是()
①建筑②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③交通④信息技术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2.在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
①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②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③城市景观转变为乡村景观④区域文化特色得到强化
A.①②B.①④
C.③④D.①③
3.城市化过程中往往出现压低地价招商引资的现象。

从城市建设的角度讲,该现象对城市的影响是()
A.削弱城市发展后劲,透支城市未来的发展
B.蚕食耕地,危及粮食安全
C.抬高农民进城创业“门槛”
D.城市空间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下图为某城市常住人口数量增长率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完成4~6题。

4.M地区布局的主要功能区为()
A.工业区B.商业区
C.住宅区D.绿化区
5.在竞争环境下,城市的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经济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的() A.规模的大小
B.重要的程度
C.付出租金的高低
D.政府的决策
6.关于该城市中心人口负增长的原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交通的发展
B.市中心地价上涨
C.城市环境恶化
D.市中心经济萎缩
下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7~8题。

7.按城市化发展过程,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
A .a -d -b -c
B .a -c -d -b
C .d -b -c -a
D .c -d -b -a
8.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
A .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
B .出现逆城市化
C .城市用地规模逐渐减小
D .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
下图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下列选项中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 )
A .乙城市圈70年代
B .乙城市圈80年代
C .甲城市圈90年代
D .丙城市圈90年代
10.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乙城市圈 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B .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C .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D .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1990年和2008年比较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A.城市总人口增加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D.城市工业部门更齐全
12.图中大型商场的布局符合()
A.市场最优原则
B.交通最优原则
C.消费最优原则
D.便民原则
13.若下图表示某国城市化速度的变化,则该国可能是(
)
A.印度B.德国
C.巴西D.孟加拉国
结合材料,回答14~15题。

材料一2009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强调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

材料二下表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表。

14.根据材料一中的描述和中国的现实情况,今后我国城市化的方向是()
A.大城市的人口向西部转移
B.大城市的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
C.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
D.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
15.材料二中体现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
A.城市化水平总体上升
B.我国的城市化速度落后于发达国家
C.我国已经完全实现了城市化
D.城市化进程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6~17题。

16.阶段I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A.初级阶段B.加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D.后期阶段
17.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
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
18.城市化对农村的影响表现在()
①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②改变人们的文化观念
③改变人们的劳作方式④改变人们的身体素质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读“城市温度与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变化关系图”,回答19~20题。

19.下列判断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①城市热岛效应明显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③城市人口与城市面积不相关④该城市职能为政治、文化中心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20.由此必然会带来的现象有()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②城郊间形成热力环流
③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④城市环境恶化
A.①②B.③④
二、综合题(共50分)
21.读下面的“我国北方某平原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图中A、B、C、D表示乡村聚落,其中A、B、C发展的主要有利因素是:靠近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和________,地形以________为主。

这样的聚落一般可顺河道伸展成________状。

(2)A、B、C、D四个聚落中,有可能最先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__,因为那里地形________,水源________,____________便利;另外,________地也有可能发展为城市,因为那里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图是某发达国家的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三个阶段),读图回答问题。

(12分)
(1)城市形成阶段(Ⅰ阶段)决定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而城市选址在河流弯曲度较大处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Ⅱ阶段商业用地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

Ⅲ阶段商业用地出现的新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工厂迁出了老城区,工业区在城市区位中的变化总体上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变化主要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场所,它是城市中____________的土地利用方式。

Ⅲ阶段住宅区出现了分化,从建筑质量来说图中甲、乙两住宅区,甲为____________;乙为__________。

从位置来说,甲、乙两住宅区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状况。

23.读“某城市空间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按城市功能划分,A、B、C三地中属于商业区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大城市中心人口向郊区迁移,在发达国家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
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3)该地区煤、铁资源丰富,按能否再生的性质分类,它们都属于________________资源。

在此资源基础上该地发展了钢铁工业,请从保护环境角度判断其布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4.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一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二据2009年1月23日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已发出通知,要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招收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1)材料一、二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2)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A.由城市到乡村
B.由城市到城市
C.由乡村到城市
D.由乡村到乡村
(3)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4)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本地企业无“工”可用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
1.B[城市化过程中,城乡间的建筑、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将出现较大差异,但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将使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

]
2.A[城市化过程伴随着乡村景观转变为城市景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渗透,区域文化特色被弱化。

]
3.A[“蚕食耕地,危及粮食安全”是从农业角度说的;抬高农民进城创业“门槛”是城市建设巨额投资的结果;这种城市化过程往往只将城市空间扩张,而忽略经济实力的提升。

]
4.C 5.C 6.D[第4题,由图可知,M位于市中心附近地区,且人口增长率高,说明M地人口集中,应是以住宅区为主的功能区。

第5题,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经济因素是决定性的。

第6题,该城市人口由市中心迁往外围的乡村和小城镇,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此时市中心经济仍在发展。

]
7.B8.B[本题组通过城市化这一知识点,考查了学生把图形信息用文字表示的转换能力。

第7题,城市化初期,市中心人口密度大,向外围人口密度迅速降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将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远离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会增加。

第8题,该图表示了城市郊区人口密度增大的趋势,所以存在逆城市化现象。

]
9.A10.D[第9题,因为乙城市圈70年代自然增长率超过1%,说明乙城市圈人口自然增长处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阶段,由此判断A正确。

B、C、D三项自然增长率都低于1%,与高自然增长率矛盾,因此B、C、D三项与题意不符。

第10题,因为丙城市圈90年代自然增长率低,迁移增长率小于零,说明丙城市圈城市化速度慢,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而甲城市圈迁移增长率超过1%,自然增长率大于丙城市圈,说明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由此判断D正确,C错误;乙城市圈60年代迁移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都超过1%说明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低,故A 项与题意不符;乙城市圈90年代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都比较低,说明城市化速度慢、水平高,故B项与题意不符。

]
11.B[对比两图可以明显看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
12.B[图中的大型商场都位于市区环路的边缘,符合交通最优原则。

]
13.B [从图中可知,该国城市化进入后期阶段,为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

]
14.D15.A[第14题,材料一中的描述明显地体现了我国城市化实现的途径是突出中小城市的发展。

第15题,材料二中的统计数据体现了我国城市化的特点是城市化的水平在逐年提高,呈总体上升趋势。

]
16.B[阶段Ⅰ表示城市规模不断向郊区扩展,说明城市化过程为加速发展阶段。

] 17.C[阶段Ⅱ由于城市环境恶化、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市区人口开始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属于逆城市化阶段。

]
18.A[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促进了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于是误认为改变了人们的身体素质。

其实,城市化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也可能导致人们身体素质的下降。

]
19.A20.D[第19题,从左图可以看出城市建成区面积越大、城市温度越高,城市热岛效应越明显;从右图可以看出城市人口越多,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温度越高。

第20题,图示信息反映出城市面积增大,城市人口增加,因此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气温升高,城郊间必然形成热力环流。

]
21.(1)河流灌溉航运平原条带
(2)B平坦充足水陆交通D两条公路干线交会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的区位因素,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第(1)题,由图知,A、B、C三个聚落均靠近河流,水源充足,水运便利;而且为平原地形,聚落会沿河道伸展成条带状。

第(2)题,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先发展为城市的是B,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地形、河流、交通等。

另外,D地因处在公路干线的交会处,也有可能发展为城市。

22.(1)河流古代城市建设比较重视军事防卫,在河流弯曲度较大处建城,可以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
(2)位于城市几何中心在交通干线两侧出现了新的商业中心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保护城市环境降低生产成本
(3)最为广泛低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23.(1)B
(2)逆城市化人们为了高质量的生活,郊区和农村环境比大城市中心好(或大城市中心环境不断恶化);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并且交通便利。

(3)非可再生合理。

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地处河流的下游;远离主城区。

解析第(1)题,商业区一般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所以B地应为商业区。

第(2)题,由于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就业困难,促使居民向环境较好、房价便宜、基础设施完善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我们称之为逆城市化。

第(3)题,煤、铁等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钢铁工业属重污染工业,既有大气污染、水污染,还有固体废弃物污染。

24.(1)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2)C
(3)①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4)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对技术人员需求大量增加,而外来民工大部分知识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企业技术生产要求,因而出现东南沿海地区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大量本地企业招不到高素质劳动力而无“工”可用。

解析第(1)题,“孩子上学”属社会文化因素,“我们村挺富的,想转回去当农民”属经济因素。

材料二反映了政治因素。

第(2)题,我国当前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内地迁往沿海、由农村迁往城市。

第(3)题,考查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第(4)题,技术水平限制是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