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多学科渗透教学的探究[五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多学科渗透教学的探究[五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多学科渗透教学的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多学科渗透教学的探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量一量,比一比”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一节“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课。在教学中,笔者力图把数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整合、相互渗透,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学科问题。

一、精心设计教学,巧妙导入课堂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量一量,比一比”作为一节主题活动课,在教学设计上,笔者抓住整合多学科教学资源这一重点,创设教学情境,摒弃机械的“量一量”、简单的“比一比”,克服仅仅获得几个枯燥、生硬的数学概念的不足。笔者设计以李白的诗《夜宿山寺》导入课堂,首先利用课件呈现诗文、画面情境和配音吟诵:“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教师:李白诗中的山寺高不高?你见过这么高的建筑物吗?

学生:一百尺太高了,没见过,大城市可能有这么高的楼房。

教师:家住10层以上的同学请举手。(8人举手)

教师:如果我告诉你,这8位同学都住得比山寺高,你信吗?(学生大笑)不信,我们现在就开始“量一量,比一比”!

二、挖掘教学素材,采集提炼信息

进行多学科渗透教学不是人为地简单拼凑,而是首先要尊重教材,深入挖掘教学素材,在教学活动中采集提炼相关信息。笔者把“量一量,比一比”教学实践活动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选择合适的标准测量单位,测量身边熟悉物体的长度或高度;二是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测量一种物体的长度;三是让学生自主操作和实践,利用身边熟悉的“单位”,感知未知事物的长度或高度。在这三个层次的活动

中,笔者重点筛选了以下信息,为下一步探究活动提供了素材资源。

1.班上年龄相同的12名男、女生的身高、肩宽(厘米):

2.教室内课桌凳的高度:72厘米、45厘米。

3.教学楼走廊栏杆的高度:110厘米。

4.教学楼楼梯栏杆的高度:90厘米。

三、整合学科资源,探究解决问题

新课标要求:合理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教学思路和可操作的案例。在“量一量,比一比”的课堂探究活动中,笔者力图让学生运用测量标准的数学思维,整合多学科的教学资源,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兴趣。

1.在身高、肩宽探究活动中,渗透体育和卫生、健康教育。首先引导学生从12位同学的身高、肩宽数据中发现问题:年龄相同的同学身高不同,身高相同的同学肩宽不同。其次是开展探究:影响身高和肩宽的因素有哪些?讨论交流后得出受遗传基因、体育锻炼、饮食习惯、睡眠等等因素影响。再次是进一步探究:身体偏矮、偏胖应注意什么?探究结论是积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养成科学的饮食卫生习惯,合理搭配营养,不挑食,不贪睡等等。笔者后来发现,班上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更多了,而吃零食明显减少了。

2.在课桌凳高度的探究活动中,渗透劳动和品德教育。通过探究活动,很多学生发现了问题:班上课桌凳全部是新买的,高度都一样,而班上同学身高大都不同,高的达138厘米,矮的才110厘米,不少同学提出坐得不舒适。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怎样让自己坐得舒适?很快大多数学生发现课桌凳的高度是可以调节的。于是,班上成立了一个爱心服务组,自带工具为部分同学把桌凳调到了合适的高度。

3.在对走廊、楼梯栏杆高度的探究活动中渗透安全、法规教育。笔者首先出示了相关法规条文:室外栏杆不得低于110厘米,室内栏杆不得低于90厘米,特别强调学生都用身体比划一下,凡是不符合这个规定的场所,都要尽量远离。有学生提出:我们所在的四楼(顶层)

楼梯靠走廊的栏杆可能低于90厘米,很危险。对于这个合理不合情的问题,笔者十分重视,开展了小组讨论。最后,有学生提出给校长写一封信,建议增高栏杆。这一建议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很快学校把所有顶层楼梯靠走廊的栏杆全部增高到180厘米。

四、拓展延伸知识,积累数学经验

1.了解传统测量单位,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理解、掌握了“米”、“厘米”等测量单位后,笔者引导学生列举出一些传统测量单位“寸”“尺”“丈”“里”等,并掌握单位换算:1米=3尺,1尺=10寸,1丈=10尺,1里=500米。

2.回应课堂导入,积累数学经验。笔者首先让学生估想家里房子层高在3米以上,使学生明白了“危楼高百尺”其实也就30多米高,班上8位住电梯房的同学都是“手可摘星辰”。最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列举带有传统测量单位的诗句:“谁言寸草心”“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千里江陵一日还”……直到下课铃响,学生还意犹未尽。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新城中心学校)

实习编辑:胡波波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管城区南曹乡王司李小学

商瑞芳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那么,何谓情境,何谓数学情境教学?

情境,《辞海》解释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由此可以推出,数学教学情境,就是指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时所处的学习环境。情境一般分为三类,真实的、想象的和暗含的情境。数学情境教学一般也分为三种,通过文字语言进行教学;通过数学符号进行教学;通过图像语言进行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进行情境创设,情境创设是教师将教学目标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的过程,它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形为手段,以趣为突破口,以请为纽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求知、认知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的成为生动活泼的和自我需求的活动。下文笔者将从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类型与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方面来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有两个,分别为情感认知理论和学习建构理论。下文将分别探讨这两个理论。

1、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倡导的学习和教学思想可追溯到杜威的做中学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观。其与行为主义学习观是针锋相对的一种观点。20年代在我国由李吉林老师提出情境教育的概念以来,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其原理是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现有水平、最近发展区和潜在发展水平。人的认知水平就在这三个阶段之间循环往复,不断深化,螺旋式上升的。数学教学的任务就是促使他们之间的转化。而传统的老师被动式教授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以情境为载体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进行思考,从而有利于他们实现从现有水平向最近发展区的转变。

2、学习建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的一个过程,教学应该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传统的教学忽视的了学生的主动性,更多的是收到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认为只要是对学生进行足够的刺激,他们就会有相应的反应,即传统的“刺激——反应”模式,但是该模式忽略了学生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只有从内到外的改变才能真正的让小学生愿意去学习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主旨就是通过情境为媒介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情境的引入有利于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从而加快知识的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