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思想人地关系论中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科学导论第三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共55张PPT)
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等人的观点对法国地理学影响很深,从而形成法 国学派。
维达尔-白兰士
(1845~1918)
(1869~1930)
第三章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一、第一思潮:文明与环境关系论
(二)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驳论
暖的国家,人们对快乐的感觉性多一些;在炎热的国 家人们对快乐的感觉性极为敏锐……”
孟德斯鸠用气候寒暖造成人的感觉性差异来解释欧 洲人强悍,得以保持自由地位,亚洲人感觉性强, 忍耐力差,自然就懦弱。
第三章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一、第一思潮:文明与环境关系论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的地理思想也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一、第一思潮:文明与环境关系论
(二)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驳论
2.非决定论、生产关系决定论
非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文明不起决定作用,认为人文现象与自然现象 是无关或基本无关的,各有各的规律。在近代地理学中,非决定论与地理环境决 定论、可能论同时存在。德国地理学家佩舍尔(1826~1875,德国地理学家,主张地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亨廷顿(1876—1947)是美国地理学家,曾任美国生态学会会长(1919)、美国地 理学会会长(1923)和美国优生学会会长(1934—1938)。 亨廷顿是环境决定论的主要代表,一生研究气候与文明的关系。主要著作 有:《亚洲的脉搏》(1907)、《文明与气候》(1924)、《种族的特征》(1924)、 《动态地理学》(1932)、《经济地理学》(1940)、《文明的主要动力》(1945)等。
人地关系论
二元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影响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人类主观能动性的提升。
佩舍尔
反对地理学的一元论,主张地理学只能是对地球表面形态的研究,也就是只研究自然环境,而人类活动不在其研究范畴之内。
二元论反对地理学的人文方向,反对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历史因果关系的研究,人地关系研究被彻底抛弃。
唯意志论是最早对长期受到忽视的人的非理性世界加以细致剖析的哲学学说,也是最早明确地揭示科学理性的局限性的学说之一。对现代西方的社会现实和人的生存方式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对人性、生存境况及人生意义等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但是,这种哲学未能摆脱资产阶级的狭隘视野,不可能真正把现实生活和实践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也不可能具有唯物辩证的方法,无限夸大意志的地位和作用,陷入一种新的唯心主义,片面强调意志的非理性一面,陷入非理性一面。缺乏辩证思维方法,陷入形而上学,歪曲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陷入贵族主义和个人主义。
巴克尔
认为地理、气候条件影响人的生理,生理差异导致人的不同精神和气质,从而有不同的历史进程。
拉采尔
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其活动、发展和分布与生物一样都受环境的限制。
马克思
任何历史记载都应从事物的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
地理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地决定人)
早期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者,把被神创论和主观唯心论颠倒了的人地关系反正过来,指出不是神或人的精神创造自然,而是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的体格、气质和精神。
柏拉图、希罗多德、希波格拉底、亚里士多德
浅析地理环境决定论
浅析地理环境决定论摘要: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同其所处的环境紧密相连,这里的环境既有人类本身在交往中形成的社会环境,也有人类所在的自然环境,这里面包括地理环境。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相续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等消失了的文明和延续至今的华夏文明,这些文明的根基文化与所处时空的地理环境环境之间,肯定存在这某种关系,基于这种思考,产生了一种观点,那就是认为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看法,即“地理环境决定论”近五百年过去了,关于它的批判和反思不计其数,本文现就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对其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从而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这一理论。
关键词:地理环境文化形成相互关系视角所谓“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后人对历史上那些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对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行为及国家的法律与政体有影响或起作用等的思想观念或认识的统称。
这种认识或观念由来已久。
早在古希腊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就已有人认为人的气质、性格、智慧、体质与气候等自然地理因素有关。
在欧洲, 开始于世纪的“地理大发现” , 积累了丰富的有关世界各地的地理知识。
各个地区的自然、经济和人文的差异, 不仅吸引了地理学家去考察和研究, 也吸引了思想家和哲学家去研究。
其中最早的是世纪的法国哲学家让·丹博(1530~1596),在他之后有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孟德斯鸠和法国人文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儿(1844~1904)。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产生,有着其特定的文化背景,源于早期人类在与自然环境的原始互动中,对自身的一些思考。
伴随着人类先知们对“天、地、人”这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的不断的演变,加之人类早期对自然环境的严重依赖,产生了这样一种原始的理论-地理环境决定论。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由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兴衰史,很大程度上来说뼌是部人类对自然认识的过程史和人类文明的进化史。
在人类出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对自然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神学占据着异常重要的地位,人类把对自然(包括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的恐惧归结为神的意志,认为存在某个(或某些)游离于自然之外的神主宰着自然,从而也决定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八章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可持续 发展,即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 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目标是实现人类与 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促进人类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形成背景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 类对地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日益 严重,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
人地关系发展的动力机制
经济驱动力
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地关系发展的主要 动力之一。随着经济的增长,人类对 资源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会 加大对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投入。
技术驱动力
技术进步是推动人地关系发展的重要 力量。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可 以促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在城市规划中,人地关系发展理论指 导我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 绿化覆盖率,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区域发展中的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区域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在区域发展中强调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 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在区域发展中,人地关系发展理论指导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 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重效益。
续发展。
02
CATALOGUE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地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适应性规律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资 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受到挑战。因此,人类需要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资 源环境的变化。
人地关系的地Biblioteka 性规律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地关系存在差异。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 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遵循地域性规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
其价值与应用方面在当代受到了普遍重视,如文化景观的形态与发展、稳定与演化、文化景观的生态与环境等。
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原苏联学者们
培根
荀子
否定了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与地理环境绝对论正好相对,它们单方面强调人地关系的社会属性,并把其绝对化,否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重大作用的自然属性。
文化决定论
在人地关系中,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程度,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自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断扩大和加深,对环境影响也越来越强。
“天人合一”观
人与自然处于同一个整体中,天人关系是由自然规律联系的,人与环境之间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要求人们遵循自然,合理利用自然。
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环境感知论
文地理学家
外界环境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各种文化集团的成员对相同环境的感觉认知是不完全相同的。
这种环境感知就成为了人们对该环境进行解释、判断和选择的依据,从而导致对该环境进行利用、改造的决策不同,因而研究各种集团尤其是决策人的环境感知就是一种重要的人地关系。
适应论
(又称调整论)
罗士培
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的限制。
该理论已有了“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
生态论
巴罗斯
强调人地关系中,人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
从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现代生态论。
文化景观论
索尔
哈特向
解释文化景观就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人文地理学重点
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地域性,社会性,综合性,复杂性人地关系论: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评价: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无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可能论:环境只提供可能,如何选择取决于人。
评价: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认为地只提供可能。
适应论:人与周围环境的适应,区域之间的关系。
生态论: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而是致力于人类生态的研究。
文化景观论: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文化,创造出特定的文化景观。
生产关系决定论:把生产关系的作用估计的过高,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以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
唯意识论:人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环境感知论:不同人群对相同环境的感知不同,引起对环境的利用改造的决策不同。
文化决定论:人对地的影响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程度。
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自然。
天人和一观:天人关系是有自然规律联系的,人与环境之间不是对立而是同一的,要求人们遵循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不能违背自然。
第二章:农业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强烈的地域性,明显的阶段性。
地理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以直接影响为主,1.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是农业的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和生产场所,2.土壤是陆生农作物生活的基质,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循环和交换的重要场所,3.地形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以高度,坡度,坡向和地表破碎程度等最为明显。
4.气候是一种农业资源,水是生物生存生长的先决条件。
人文环境的影响:1,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活动的因素之一,2.农业科学进步减小了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布局的限制,减小了对土地的依赖性,3.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既影响农业生产布局,又影响农业生产水平,4.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同一劳动对象为人类的服务功能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5.市场需求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和布局,6.交通运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7.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和布局起调控作用。
地理环境决定论 理论汇总
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
简称环境决定论。
其意义在儿童教育和心理学领域也有不同的具体的延展。
古希腊时代的思想家已开始注意人与气候的关系。
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都认为,人的性格和智慧由气候决定。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接受了古希腊学者关于人与气候关系的思想,以气候的威力是世界上最高威力的观点为指导,提出应根据气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候修改法律,以便使它适合气候所造成的人们的性格。
19世纪中叶,英国历史学家H.T.巴克尔认为气候是影响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并认定印度的贫穷落后是气候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
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19世纪末叶发表的著作《人类地理学》中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
他的学生,美国地理学家E.C.森普尔把拉采尔的观点介绍到美国,夸大和突出了环境的决定作用。
其后美国地理学家 E.亨廷顿在他的《文明与气候》一书中,特别强调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
19世纪,人类改变地球面貌的作用几乎未受注意。
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环境决定论取得了优势。
进入20世纪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主动的,是环境变化的作用者。
于是,陆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人地关系论学说,对环境决定论提出了异议或否定。
然而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环境决定论并未消失。
澳大利亚地理学家G.泰勒批评老式的决定论,认为孟德斯鸠和巴克尔等人把气候对人类的影响说得过分了,但他提出一种决定行止论(又称有限决定论),认为人类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发展进程,但如果不顾自然的限制,就一定会遭受灾难。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主要有:华生和洛克。
核心观点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决定论。
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一)地理环境决定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孟德斯鸠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
意思就是: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所不给与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
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
第一个系统地把决定论引入地理学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
地理环境确实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而且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的时代,这种作用也就会表现得越有力、越明显。
但它夸大自然环境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以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则是错误的。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外部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国家制度的决定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而且它的作用和影响还受着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二)可能论可能论是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的一种观点,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
可能论认为环境并不是肇始因素,而只是限制的或选择的因素。
地理环境并没有造成人类的文化,而只是设定了某种文化现象能够发生的界限而已。
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他的学生法国地理学家白吕纳进一步论述了可能论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斯帕特提出了一个介于决定论和可能论之间的折衷观点。
他认为人类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可能性的选择,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些可能性的概率大于另一些可能性。
进一步发展了可能论思想“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只是提供可能。
对人地关系的解释是不彻底的。
(三)适应论适应论是受到法国地理学派的可能论的影响而产生的。
认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关系,以及地理学应当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学说,又称协调论。
罗士培(英国)认为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研究控制问题,就是说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罗士培同时代的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他主张地理学应当致力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分析人类的活动和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适应论的观点,这种人类生态学的观点又称“生态调节论”。
(完整版)人地关系思想
有关人地关系思想理论的学习摘要;在高中地理课本中学习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本文再次从古代和现代两个角度,对人地思想展开学习和讨论。
了解古代的人地思想,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和天人相关论。
现代的人地思想,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和谐论和可持续发展论。
关键词;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天人相关论近代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当今社会人口暴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类生活在人地矛盾尖锐的时代。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提到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揭示了当下比较突出人地矛盾,阐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应该怎样和谐相处。
学生在学习中,对人地思想理论的演变与发展,理解上还很吃力。
因为,现在的学生是在家长和老师百般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对外面的世界缺乏理性的认识,对人地思想的理论理解不够深刻,缺乏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经验。
课本中列举了古代和现代的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理论。
我们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分析。
古代人地思想的产生,课本介绍了三种人地思想理论。
分别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和天人相关论。
古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萌芽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柏拉图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和社会性质。
16世纪初期法国历史学家博丹认为民族差异起因于自然条件的不同。
高中地理课本对地理环境决定论介绍,“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居住山洞,进行采集和狩猎活动。
原始社会后期,人类居住河溪水旁,学会耕作,驯化饲养动物。
依山傍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着田园生活。
古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产生源于当时的人类生产方式。
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高度依赖。
地理环境决定着人类的活动方式。
人定胜天论。
古代指“人心安定,人人都能安守自己的本分,人类体现出的凝聚力和力量能够超越自然界。
”宋·刘过《龙洲集·襄央歌》中写到:“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其中的“兮”字为语气词,而“人定”是一个词。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六章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共33张PPT)
2.核心思想: 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 和谐互进 的伙伴关系。
平等友好
、互惠共生
三、人地伙伴论 3、意义
1、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2、合理、适度、有效的改造自然 3、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 4、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
“山水城市”杭州:受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
目前,黑土层每年约以0.7厘米~1厘米的速度流失(而形 成1厘米的表土则需要400年时间),专家预测,以这样的速度, 再过50年大部分黑土层将基本消失,剩下的就将是黄土状亚粘土 。这种土,农作物几乎无法生长,东北黑土区将变成名副其实的 “北大荒”。
人定胜天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只怕想不到, 不怕做不到
1.我国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的沼泽,恢复湿地,主因是( D )。
A.三江平原可垦荒的土地贫瘠
B.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
2.近20年来,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成因不对的是( B )。
A.用水增多,地表水减少 B.围湖造田,洪灾频繁
C.水污染严重
D.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湿地
人地中心论思想的结果是:
1、人地关系对立 2、地理环境严重制约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甚至威胁人类未来 的生存与发展
针对性练习
下列关于人类中心论观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 利用的境决定人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 D.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过分强调人的 主观能动性
针对性练习
下列关于人地伙伴论观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过分强调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忽略了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B.人类需要一切顺从自然 C.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 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D.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
人文地理学复习要点
人文地理学复习要点1.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地关系理论主要包括环境决定论、环境响应论和人地相互作用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自然环境主导人类社会发展;环境响应论强调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地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关系。
2.人类聚落与城市化:人类聚落是指人们集中居住、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地区。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对人类聚落和地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包括人口集中、土地利用变化、资源消耗等方面。
3.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的文化现象及其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传播。
文化地理学主要包括语言、宗教、习俗、艺术等方面的研究。
文化地理学的核心理念是地域性和空间扩散。
4.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重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分异、社会空间结构等。
城市地理学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农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资源利用等。
农业地理学对农村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6.工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研究工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重要研究内容包括工业区位选择、工业集群形成与发展、工业用地利用等。
工业地理学对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7.交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研究交通运输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重要研究内容包括交通网络、交通流量、交通组织等方面。
交通地理学对交通规划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8.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重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资源分布、旅游地开发与管理、旅游环境影响等。
旅游地理学对旅游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9.思想流派与学说: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流派和学说,如环境决定论、理性规划、地域科学等。
了解这些思想流派和学说对于理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地理学参考答案
第一章人地关系1.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2.课堂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人地关系有何变化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这些省区的人地关系将有何变化略3.社会调查:调查本校所在地区的人地关系现状,并做一幅本地区的人地系统示意图。
略4.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
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①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②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③生态足迹的研究;④社会质量的研究;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①空间的网络化;②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①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②矛盾和互补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1. 简述农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和第三产业的基本特点。
1)农业经济活动:①强烈的地域性②明显的阶段性2)工业经济活动:①无明显的季节性②专业化与协作化③技术性强,精密程度高④分布集中3)第三产业①产品的无形性②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③部门结构的与时俱进性④与第一、二产业关系密切2. 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何不同影响因素:①农业经济时代:地形、土壤、气候、水资源、劳动力、科学技术、市场需求、交通运输;②工业经济时代:工业资源、水资源、动力、科学技术、交通运输、劳动力、消费市场;不同: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共同受水资源、劳动力、科学技术、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对地形、土壤、气候的影响比较大,这些因素决定该地区适不适合发展农业经济,而工业经济活动需要工业资源和生产动力的支持才能运转,这都是农业经济活动所不具有的。
3.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各有什么特点(1)原始农业:①以初级的游牧业和种植业;②劳动效率低下;③对环境具有消极影响(2)传统农业:①以犁耕锄种、手工劳动为主;②对自然有取有予;③会带来农业生态环境问题;(3)石油农业:①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②破坏了农业主要的自给系统;(4)生态农业:①使生产科学化;②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③使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协调发展、有机结合。
地理学思想史中的人地关系演变探析
教学篇誗教学创新地理学思想史中的人地关系演变探析王曦(太原第五中学高三年级)赫特纳在《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一书中提到了地理学史的三个任务,其中第三个任务是“理解各地区内容的历史”,并明确提出,“地理学史必须阐明:在各个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地球上各个不同地区的自然状况和文化已经认识到什么程度”。
赫特纳的上述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我们历史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内容。
人类和地理环境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两个主体;而人地关系,则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中心和关键。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活的背景和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对象和目的;而也正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地理环境才变得更加丰富和不可预测。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萌芽和发展在人类诞生初期,直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总体上来看,人类对自然持敬畏的、服从的态度,是被动的、有限的利用。
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类活动的能力和范围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自然环境的严格制约,使得早期人类的地理认识充斥着对自然的敬畏和膜拜。
早期的东西方先贤们已经有了对地理环境初步的科学认识,并提出了许多在当时条件下看起来不可能达到的真知灼见。
但是正因为这种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限于工具等改造能力的全面欠缺,人类的思想和认知主要体现为地理环境决定论。
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认为,“全部历史都必须用地理观点来研究……地理提供了自然背景和舞台场景,历史事实和它联系在一起才具有意义”,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明确地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的身体、性格甚至人性的决定性影响。
西方科学思想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提出把地理环境纳入人类历史和文化考察的范围之内。
希波克拉克在《空气、水和地方》一书中认为气候是影响人类身心、活动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影响土地的生产力。
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则论述了居于自然环境下的人类应当如何有效组织管理的问题。
到了近代,法国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更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集大成者,他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中,突出强调了气候和滨海性是人性与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并论断说,海岛民族比大陆民族更重视自由。
关于地理学思想之人地关系论的思考
关于地理学思想之人地关系论的几点思考黄助群(资环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摘要: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一直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问题。
作为以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地理学,更要以全新视角创新研究人地关系,深入分析人地系统的的基本特征,处理好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关系,尝试揭示人地关系演进趋势和基本规律,协调好人地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地关系发展历程创新视角机遇挑战人地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是基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人与人工产物、人与土地综合体、人与自然等多层面组织的物质关系系统[1]。
反映了特定时代的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相对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面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类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并改变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而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层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和反馈作用,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一直都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也是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长期任务,地理学的本质是人地关系地理学。
从19世纪末兴起的近代地理学,其中心课题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但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却始终离不开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而不断变化,演进趋势也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但是人地关系基本规律却是不变的。
正确认识和把握人地关系的发展规律对于创新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关于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人地关系包括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人的能动地位,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21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上取得长足的发展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
然而,人类社会却面临着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抑制生态环境恶化,提高生存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促进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一、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1、人地关系中的“人”和“地”人地关系中的“人”是指人类而言,包括个体的人和人类社会两方面,“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即是要探讨人与地理环境在各自发展中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
从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种活动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2、人地关系的现实表现在人类生产方面: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生产活动必需的各种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各种生产活动的内容;自然环境以其提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程度;以其资源的空间组合特点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分工;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对人类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人类产生活动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和自然资源数量减少等负面影响。
在人类生活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习惯、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均有影响。
表现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如北方人爱面食,南方人喜欢大米;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理特征产生影响,如人种的差异;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心理和精神的影响,如恶劣不利环境使人奋进和抗争,而舒适环境易使人安于现状3、人地关系理论的各种观点(1)环境决定论:拉采尔(2)或然论和可能论:白兰士(3)适应论、协调论与和谐论:美国学者巴罗斯提出“适应论”;英国学者罗士培提出“协调”思想;20世纪60年代和谐论得以确认。
4、人地关系的实质(1)人类社会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两者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属于一种动态的变化关系;(2)人地相互作用中,人具有主动性和积极的一面;(3)人类应有目的地去保护自然环境和协调人地关系。
二、区位论1、区位论的基本概念区位论产生于德国。
社会中人类进行活动,必须选择各种场所,场所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位置,多数人将区位解释为占什么样的位置。
区位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行为,只有在最佳场所下活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什么是地球环境决定论
什么是地球环境决定论什么是地球环境决定论自然点环境中所对待地球的面貌上的改变,都是从中对环境变化的作用这,而且在另一种方式下,如果不在顾及自然的限制,那么也是会遭受灾难的,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什么是地球环境决定论,希望有所帮助!自然环境决定论的意义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
简称决定论。
古希腊时代的思想家已开始注意人与气候的关系。
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都认为,人的性格和智慧由气候决定。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接受了古希腊学者关于人与气候关系的思想,以气候的威力是世界上最高威力的观点为指导,提出应根据气候修改法律,以便使它适合气候所造成的人们的性格。
19世纪中叶,英国历史学家H.T.巴克尔认为气候是影响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并认定印度的贫穷落后是气候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
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19世纪末叶发表的著作《人类地理学》中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
他的学生,美国地理学家E.C.森普尔把拉采尔的观点介绍到美国,夸大和突出了环境的决定作用。
其后美国地理学家E.亨廷顿在他的《文明与气候》一书中,特别强调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
19世纪,人类改变地球面貌的作用几乎未受注意。
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环境决定论取得了优势。
进入20世纪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主动的,是环境变化的作用者。
于是,陆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人地关系论学说,对环境决定论提出了异议或否定。
然而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环境决定论并未消失。
澳大利亚地理学家G.泰勒批评老式的决定论,认为孟德斯鸠和巴克尔等人把气候对人类的影响说得过分了,但他提出一种决定行止论(又称有限决定论),认为人类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发展进程,但如果不顾自然的`限制,就一定会遭受灾难。
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是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简称“决定论”。
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
是一种以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思潮。
是一个包含于“人地关系论”中一个理论体系或称观点。
这一论点曾广泛流行于社会学、哲学、地理学、历史学的研究中。
发展萌芽于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柏拉图(Plato)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与社会性质。
16世纪初期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博丹(Jean Bodin)在他的著作《论共和国》中认为,民族差异起因于所处自然条件的不同;不同类型的人需要不同形式的政府。
近代决定论思潮盛行于18世纪,由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率先提出,被称为社会学中的地理派,或历史的地理史观。
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将亚里士多德的论证扩展到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决定性作用。
这些论点对照欧洲中古以来近代政体沿革也难于自圆其说。
1881年英国历史学家巴克尔(H.T.Buckle)在《英国文明的历史》一书中认为个人和民族的特征服从于自然法则。
哲学与物理学中的机械决定论思潮亦给地理学中的决定论以有力的推动。
这种从外部自然条件中寻找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因的荒谬的外因论,在当时却起着积极的进步作用。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用地理唯物主义反对唯神史观,以地理环境特点说明君主专制制度的不合理性;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作用也决定了这一思潮的广泛影响。
李特尔认为由于英国“位置在众港湾从各方面包围的中央,所以自然地成为海洋的统治者。
”第一个系统地把决定论引入地理学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F Ra-tzel),他在《人类地理学》一书中机械搬用达尔文生物学观念研究人类社会,认为地理环境从多方面控制人类,对人类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社会组织和经济发达状况均有影响,并决定着人类迁移和分布。
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是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简称“决定论”。
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
是一种以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思潮。
是一个包含于“人地关系论”中一个理论体系或称观点。
这一论点曾广泛流行于社会学、哲学、地理学、历史学的研究中。
发展萌芽于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柏拉图(Plato)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与社会性质。
16世纪初期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博丹(Jean Bodin)在他的著作《论共和国》中认为,民族差异起因于所处自然条件的不同;不同类型的人需要不同形式的政府。
近代决定论思潮盛行于18世纪,由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率先提出,被称为社会学中的地理派,或历史的地理史观。
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将亚里士多德的论证扩展到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决定性作用。
这些论点对照欧洲中古以来近代政体沿革也难于自圆其说。
1881年英国历史学家巴克尔(H.T.Buckle)在《英国文明的历史》一书中认为个人和民族的特征服从于自然法则。
哲学与物理学中的机械决定论思潮亦给地理学中的决定论以有力的推动。
这种从外部自然条件中寻找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因的荒谬的外因论,在当时却起着积极的进步作用。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用地理唯物主义反对唯神史观,以地理环境特点说明君主专制制度的不合理性;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作用也决定了这一思潮的广泛影响。
李特尔认为由于英国“位置在众港湾从各方面包围的中央,所以自然地成为海洋的统治者。
”第一个系统地把决定论引入地理学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F Ra-tzel),他在《人类地理学》一书中机械搬用达尔文生物学观念研究人类社会,认为地理环境从多方面控制人类,对人类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社会组织和经济发达状况均有影响,并决定着人类迁移和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近代地理学的主要观点和核心人物
(2011-12-10 01:44:31)
转载▼
标签:
分类:地理
人文地理学
近代地理学
主要观点
核心人物
杂谈
近代地理学的主要观点和核心人物
1、环境学派
(1)代表人物是德国拉采尔。
拉氏的《人类地理学》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分布和迁徙的作用;
(2)拉采尔的学生、美国森普尔女士在20世纪初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对人类的支配作用;大肆宣扬地理环境对人的体质、民族发展与国家历史有决定性作用。
(3)另一个美国地理学者亨丁顿著《文明与气候》和《人文地理学》,详述了气候决定论。
强调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人类文明只有在具有刺激性气候条件的地区才能有所发展。
2、人地相关学派
(1)法维达尔·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他认为在人地关系中,除环境的直接影响,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
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2)白吕纳,说“环境虽足以影响人类之活动,人类亦有操纵与征服环境之能力” ,代表作《人地学原理》。
(3)美国巴罗斯,他认为地理学应该人文化,形成人类生态学。
他同时也是地理学用生态方法参与实际工作的开创者。
3、区域学派
(1)地理学区域学派的首倡者是德国的赫特纳,地理学区域应着重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
地理学的研究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的特征。
赫特纳的代表作是《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2)继承者是美国哈特向,他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特征,部门地理学是起点、区域地理学是终结。
根据赫氏观点,哈特向分别于20世纪30年代末和50年代写了《地理学的性质》和《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两本专著。
4、景观学派
(1)用发生学观点和综合方法划分地表类型。
(2)德国施吕特尔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景观学说,认为地理学的中心是对可见景观的研究。
地理学者应着眼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景观是自然和人类共同创造的生活空间。
地理学的主要认为是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变到人文景观的过程。
(3)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索尔(文化景观学派)发表著名论文《景观的形态》,把景观看作地表的基本单位。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按地区联系的各种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人文事物及其在各地间的差异,人类按其文化的标准,对其天然环境的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
5、(英)麦金德——大陆腹地说
把亚欧大陆和非洲合称为“世界岛”,把世界岛最偏僻的远部分称为“腹地”,两侧是大陆边缘地带。
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6、(俄)经济地理学中的地理学派巴郎基斯和萨乌什金
主张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区域,强调经济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密切联系,重视自然条件的分析和区域的综合研究
经济学派,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
地理学属于一门纯粹的经济科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分布的规律及其部门的布局,着重对布局因素、投资比例、发展速度、经济效益的分析。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地域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
1、经验主义方法论
特征:强调观察和强调归纳与综合
不足之处:受研究者主观影响很大;带有局限性与片面性。
2、实证主义方法论
核心:建立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并通过观察进行证实。
不足之处:经济决定论的倾向,无视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忽视人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3、人本主义方法论
核心:强调以人为本,把研究的主题对象放在主观的经验世界上。
4、结构主义方法论
强调用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把观察、研究对象,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起来。
(预设性的假说,用假说指导研究,用研究证明假说,双向式的评价、印证,增加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强调整体性的研究,反对孤立局部的研究,强调认识地理事物内部结构(深层结构),反对单纯认识外部现象(表层结构);
★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人地关系论:有关人类及其各种社会环境的理论。
指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和学说。
人地关系论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1、环境决定论:原称为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其代表人物为希腊学者亚利斯多德、法国孟德斯鸠、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美国森普尔等。
2、可能论或或然论:注重人对环境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
3、适应论:强调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英罗克斯比)
4、生态论:认为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的学科”,是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美巴罗斯)
5、环境感知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
它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6、文化决定论:文化发展的水平决定着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每一种为文化特征、水平决定了特定的人地关系。
7、和谐论: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对已经破坏的不和谐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整。
结合某一农业景观,分析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原因,理解农业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景观,农业景观反映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及社会人文环境。
以农田景观为例。
农田景观是环境的镜子:①农业景观反映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
农田景观有不同的利用类型,而不同的自然环境下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形式。
如南方的水田,北方的旱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利用以牧业为主。
不同的地形条件也影响农田的形式,山区多梯田,丘陵地块破碎,平原阡陌纵横。
②农田景观反映所在地区的社会人文环境。
在农耕地区,农田的地块大小往往由地界决定。
而不同的地区地界的划分是不同的。
这与社会人文环境有关。
如在中国,一般由田埂、浅沟坐标志;但在美国,每个农户经营的土地广阔,彼此居住较分散,需要把地界明显标志出来。
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定研究步骤和计划。
①研究的一般程序: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
②如果我要写一篇论文,首先确定研究的课题,紧接着应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以确定研究的目的、目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步骤、研究内容的框架。
同时要收集大量阅读有关的资料,进行大量实地调查和咨询工作,向有经验者请教。
在积累材料的时候要有辨别真伪的能力。
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分析研究,要分析资料和数据,对理论要有充分的解释,验证假设,进而提出观点和结论。
以世界三大宗教的传播过程阐述影响宗教传播的因素
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主要有:移民,传抪,领土竞争。
而宗教在空间也会相互影响。
①基督教移民使得世界宗教地区发生明显的变化,一些地区由于基督教的扩大而导致佛教和伊斯兰教信徒向新的地方移民。
②基督教是一种有高度组织化的传教活动,使得基督教信徒不断增加,基督教盛兴的地区也不断扩展。
不同地区间宗教的交流也可促使宗教的传播。
③伊斯兰教创立后,一系列的宗教战争不但将伊斯兰教信仰带到各地。
④几种宗教交织分布在一个地区,以和平共处、竞争和排斥的相互作用关系,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宗教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