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管理
中国公共管理的价值
责任与问责
责任
在公共管理过程中,责任是指公共管理者对其行为和决策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这包括对公众、政府机 构和社会负责,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管理。责任还意味着公共管理者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能 够履行其职责。
问责
问责是对公共管理者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的过程。它确保公共管理者对其行为和决策负责 ,并且在违规行为发生时接受惩罚。问责机制可以提高公共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保障公众的权益 和利益。
要点二
创业精神
鼓励公共管理领域的创业精神,支持公共管理领域的 创新创业项目,推动公共管理的创新发展。
05
结论:中国公共管理的价值与未 来
中国公共管理的价值体现
社会责任
中国公共管理承担着实现公 平、正义和公共利益最大化 的社会责任。通过高效的公 共管理,中国政府能够提高 社会福利水平,减少社会不 平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高效服务
中国公共管理致力于提供高 效、便捷的服务,以满足公 民的需求。通过优化公共服 务流程和提升服务质量,中 国政府能够提高公民的满意 度,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 信力。
中国公共管理的未来展望
数字化转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公共管理将进一步推动数字化转型,提高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水 平。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中国政府能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提 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02
中国公共管理的价值体系
公正与公平
公正
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公正意味着对所有公民一视同仁,不偏 袒任何一方,确保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在制定 和执行政策时,公正原则是至关重要的,它保障了每个公民 的权利和利益。
公平
公平是在公正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到个体差异和特殊情况。 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公平意味着给予每个人与其需求和能力 相匹配的资源和机会,避免出现歧视和不平等现象。
新公共管理在中国的实际运用
新公共管理在中国的实际运用
新公共管理在中国的实际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职能转变: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职能的转变,从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向更加市场化和注重绩效的管理模式。
这种转变包括从原有的“管理”思维转变为“服务”思维,强调政府作为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而不是单纯的管理者。
2.绩效管理:新公共管理强调绩效管理,要求政府机构以绩效为导向,通过引入市场化的管理机制,激励公共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可以引入市场化的公交公司,通过竞争机制和奖励机制等手段,提高公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人力资源管理:新公共管理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要求政府机构学习私营企业的成功经验,如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薪酬制定、高效率运作模式以及成本利润结算等。
政府需要以人为中心,注重发掘和培养人才,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
4.信息化和数字化:新公共管理也强调信息化和数字化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建立电子政务系统、公共信息平台等数字化手段,可以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使政府服务更加便捷、透明和高效。
5.公民参与和民主决策:新公共管理也强调公民参与和民主决策的重要性。
政府需要建立更加开放和透明的决策机制,鼓励公民参与政府决策过程,通过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总之,新公共管理在中国的实际运用主要体现在政府职能转变、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化以及公民参与和民主决策等方面。
这些实践经验对于推动中国政府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篇一:现代中国社会面临的5个主要的公共管理问题1、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而来的养老保险问题,目前“以房养老”即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这一养老模式的推行出现困局。
如何健全养老服务政策成为公共管理的一项难题。
数据显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
截止到20XX年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
我国面临的养老压力空前沉重。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我国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完善。
此外,养老服务的扶持政策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也成为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XX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
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
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有选择性的以房养老交了养老保险金,为什么还要以房养老?其他配套设施跟不上(4)农村没有房子的如何应对首先,“以房养老”尚需相关制度支撑。
“以房养老”能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主要因为这些国家以完备的法律法规,规范“以房养老”交易行为,保障金融机构与养老主体的合法利益,激发了市场的信心和活力。
而中国尚缺乏相关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撑,因此这种市场交易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无论金融机构还是老人都不敢轻易参与进来。
其次,“以房养老”还需完善资源配置。
“以房养老”的一个前提是,养老主体将住房抵押给银行后,可以凭借交易资金享受到较好的养老服务。
但是,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配置还不完善,养老院的数量、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养老院集中养老的承接力有限。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机构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活动。
在中国,公共管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涉及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公共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从公共伦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决。
一、我国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 信息不透明问题在我国公共管理中,信息不透明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政府和官员往往对外公开的信息有限,不及时、不全面,导致社会公众难以获取真实的信息,难以了解政府的决策和行为是否符合公共利益。
这种信息不透明还容易导致腐败和权力滥用等问题的发生。
2. 权力滥用问题在我国公共管理中,权力滥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权力的集中和不受有效监督,一些官员和政府机构滥用职权,违法乱纪、徇私舞弊,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和市民权益。
这种权力滥用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稳定。
3. 缺乏公共参与问题在我国公共管理中,往往缺乏公众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参与。
政府决策往往是由少数高层官员或专家决定,缺乏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导致公众的利益难以被真正代表和保障。
这种缺乏公共参与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和效力。
二、从公共伦理视角提出对策1. 促进信息公开要解决信息不透明问题,政府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主动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府的决策、行为和财务信息,让公众了解政府的工作和运作情况,推动政府的透明化。
政府部门要严格执行信息公开制度,不得隐瞒和篡改信息。
2. 建立权力监督机制要解决权力滥用问题,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权力监督机制,加强对公职人员和政府机构的监督和约束。
要推动政府部门定期公开权力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对滥用职权的官员和机构要依法追究责任,加大打击腐败和权力滥用的力度。
要解决缺乏公共参与的问题,政府需要重视民主决策,积极开展公共意见征询和听证会,让社会公众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增加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政府部门还要加强与社会组织和媒体的合作,扩大社会参与范围,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公共伦理的重要性公共伦理是指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所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原则。
公共伦理的重要性在于,它体现了政府和公共机构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公共伦理规范了公共管理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行为,确保他们在执政和服务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公共利益,维护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
公共伦理还建立了公共管理者和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增强了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促进了政府的透明和公开。
公共伦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准则,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在公共伦理的指导下,政府和公共机构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深入探讨我国公共管理领域存在的伦理问题,分析根本原因并提出有效对策,推动公共管理体系的进步和提升。
通过对我国公共管理中的伦理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当前形势,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研究公共管理中的伦理问题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促进公众对公共管理的监督和参与,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加强公共伦理建设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信与合作,推动社会各界共同构建良好的公共管理环境,最终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研究我国公共管理中的伦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 正文2.1 我国公共管理存在的伦理问题中国的公共管理存在着许多伦理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包括腐败问题、权力滥用、不公平待遇等。
腐败问题是中国公共管理中的顽疾,一些政府官员利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损害了公共利益。
权力滥用现象也较为普遍,一些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导致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分配。
中国公共管理案例
中国公共管理案例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等共同协作,通过制定政策、规划、组织、协调、监督和评估等手段,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服务的过程。
公共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个领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本文将以几个具体的案例为例,探讨中国公共管理的现状、问题和挑战,以及应对策略和发展方向。
案例一:南水北调南水北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工程难度最高的水利工程之一,旨在解决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该工程自2002年开始建设,历时十多年,涉及河南、山东、江苏、北京等多个省份和城市,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
南水北调的建设和运行需要政府各级部门、水利、环保、交通等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协作和配合,是一项典型的公共管理项目。
南水北调的建设和运行面临着多种问题和挑战,如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社会稳定等。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水污染和生态破坏。
南水北调的水源地主要是长江、黄河等水系,这些水系经常受到工业、农业、城市污染的影响,水质严重下降,对南水北调的水质和水量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此外,南水北调建设过程中还涉及到土地征用、居民搬迁等问题,需要政府各级部门和相关单位加强协调和管理。
针对南水北调的问题和挑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如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完善环境监测和治理、加强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等。
此外,政府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南水北调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提高公共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
案例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中国政府近年来推行的一项重要改革,旨在解决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服务质量不高、医疗费用过高等问题。
该改革涉及到政府、医疗机构、医保基金、药品、医疗器械等多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公共管理任务。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着多种问题和挑战,如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保基金缺口、医疗服务质量不高等。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医疗服务质量不高和医疗费用过高。
中国的医疗服务质量一直不高,特别是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和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非常薄弱。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公共管理学科很晚才传入中国,而在传入的前期发展也很艰难。
伴有着80年代的恢复,公共管理学科才算真正在我国发展起来。
但是由于历史以及其自身原因,使得公共管理学科虽有发展却向来饱受争议。
近年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又浮现一些新的趋势,需要我们不断去适应。
一、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关于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国内的学着存在着不少种看法,笔者综合了他们中的一些共同点,提出了如下的看法:萌芽阶段从实践上看,公共管理的实践在中国已经有了十分悠久的历史。
但是作为一门学科而言,公共管理学科是中国于19世纪20年代从西方引进。
但是中国最早的公共管理理论却到20世纪的30年代才由张金鉴、江康黎通过著作的方式提出来①。
当时虽然国内处于战乱时期,但是国共两党却在自己的统治地区的高校不约而同的设置了相应的课程。
伴有着新中国的建立,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都纷纷开设了相应的课程。
此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都在蜿蜒中前行。
恢复重建阶段随着意识形态上对于行政学相关学科偏见的取销,加之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使得公共管理学科迅速的恢复。
1982年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次政府改革,使人们逐渐意识到行政学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迫切性。
于是随后中国政治学会开办了几次培训班,到1984年8月全国“行政科学研讨会”建议成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筹建国家行政学院。
到1985年《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的创刊。
经过几年的发展,高校的公共管理教育也开始慢慢恢复。
1986年,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中设置了行政学和行政管理学的二级学科;1987年公务员制度的建立;1988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建立,并在随后的几年间逐渐形成为了自己的体系。
这些举措奠定了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基础。
发展壮大阶段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原先的政治体制需要破除;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国家也需要大量的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材;这都为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发展起到了很到的促进作用。
中国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中国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说,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各国政府在公共管理领域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带有某种共性的话,那么,中国除了一些共性问题外,还必须面对一系列更直接的问题。
(一)加入世贸组织(Wl'O)对中国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它同时也会对中国带来一些冲击,其中,对于政府管理的影响又是最为直接的。
加人世贸组织对中国政府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pre><pre>面:一是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一是对中国公共服务的影响。
从对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来看,“人世”以后,中国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可以不顾及国外因素,按照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制定,而是要严格按照世贸组织成员国的要求,使本国制定的公共政策与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国家相衔接。
这在客观上对中国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对公共服务的影响来看,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在公共服务领域也相对落后。
如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较为严重,公共部门的效率低下,以及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腐败现象等。
这些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些方面虽然有所改变,但整体上看,问题比较多。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必须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惯例,开放某些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同样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果不能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手段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就可能处于被动的局面。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市场化改革已进行了加多年,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也已初步建立。
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虽然中国的公共行政不断地进行改革,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但现在看来,仍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突出表现是: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政企关系方面,政企不分,政府过多地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仍然比较普遍,以至于难以形成科学的决策投资体制,‘造成大量的决策失误和重复建设;在政府管理的方式方面,政府至今仍主要靠行政手段管理社会经济事务,不善于运用法律的、经济的手段进行管</pre><pre>动的局面。
请谈谈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
请谈谈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
1.公共管理法制化
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治国家,公共管理必须依法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公共管理民主化
公共管理法制化必须与民主化同时进行,坚持公共管理的公开性,增加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各方面对公共机构的直接监督;扩大公共管理的公众参与,主张公共事务向普通民众开放,逐步实现人民群众的自治制度。
3.公共管理责任化
法治政府同时也是责任政府,公共管理必须推行责任制,就是对每个机构和每个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的划分。
真正做到职事到人、责任到人、权力到人。
4.公共管理服务化
在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的生产中,政府应放弃对微观的具体事务的管理,转向加强对宏观的决策指挥的管理,由“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5.公共管理信息化
信息技术对公共管理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公共管理现代化的途径就在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化,即大力推行电子政务。
6.公共管理高效化
现代化社会节奏加快、注重效率,因此也要求公共管理必须高效化。
公共管理要有更多的活力、更多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我国公共管理学与西方管理学差异分析
2 详细描述本书
《公共管理学》从自身概念入手,
·
42 ·
Public Management
公共管理
方面,又从公共组织的横向机构和纵向 机构两方面解释了职责分配问题和管理 服务性质的划分。而作者把公共领导放 在公共组织的后面,本文认为这也体现 了作者思维的严谨。公共领导是核心, 但是没有公共组织的支撑,那么领导也 会成为光杆司令。同时作者还介绍了领 导者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要把组织的目标 转化为每个人的目标,把组织成员的力 量内化为组织目标奋进的力量。在此, 又将公共领导的主要职能,即公共政策 的制定引申出来。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 的理论依据,作者在写此方面内容的时 候把社会、民众、管理者三者作为研究 的对象,从理性的角度出发阐述,在制 定公共政策的时候,要以公众聚焦的问 题为切合点,以公众的利益为准则,避 免公共管理者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出现倾 斜现象。 在写第三部分的时候,文章不仅描 述了公共管理的一些流程,也囊括了私 人管理的一些流程。其中人力资源的管 理包括面试、招聘、考核等,不仅应用 于公共管理部门,也在私人部门司空见 惯。在公共预算管理这块,着重概述了 两上两下的编制流程及预算执行应遵循 合理调度支出、确保预算收支平衡及加 强预算监督等原则。[2] 随之又介绍了公 共危机管理,此模块是第三部分的核心, 主要阐述了公共管理者面对突发事件时 候的行为准则,要求其在应对危机处理 的能够采取及时高效、灵活变通的手段 方法及公共危机的发布机制时应遵循不 瞒报、不谎报、广大群众有知情权的原 则。这就要求公共管理者有超常的远见 和过人的胆识。同时在选择公共管理技 术方法的时候,一般采用行政手段、法 律手段及经济手段等,又要与新现代管 理的方法(民营化、用者付费、合同外 包、特许经营、分散决策、放松管制等) 相结合,相对来说较为全面。又强调了 公共管理的伦理要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 础,以协调个人、公共部门与社会关系 的核心为公共管理基本的维度,指出公 共责任具有义务与责任的双重属性。
第二讲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1)
治理是各种公的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 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 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 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 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
全球治理
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 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 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 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 ,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 的全球治理理念。
(二)公共管理时期(P11)
1、新公共管理理论
解决问题: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
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改革内部管理体制
主要观点:(略)
代表人物:奥斯本和盖布勒
代表理论:“重塑政府理论”(政府再造的十项原
则)
《改革政府》一书目录
2、新公共服务理论(P16)
• 服务,而不是掌舵 • 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
代表:
(1)(美)泰勒(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科学管理原理》
(1911)“科学管理之父”
(2)(法)法约尔(Henry Fayol,1841--1925)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现代管理 理论之父”
基本观点:(1)组织的六大类基本活动:
技术活动、商业活动、会计活动、安全活动、 财务活动、管理活动。
3)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
4)主张突出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共”性质。 5)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4、现代公共行政
中国古代社会事务与公共管理的发展与变革
中国古代社会事务与公共管理的发展与变革中国古代社会事务与公共管理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话题,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从一个封建社会逐渐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帝国,其社会事务与公共管理也经历了不断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事务与公共管理的发展与变革。
一、政治领域的发展与变革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经历了多次演变,从封建王朝的建立到帝国的诞生,再到封建专制体制的确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事务与公共管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早期的政治体制主要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君主通过封建制度来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
然而,在统一的帝国建立后,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封建制度逐渐被集权的中央政府所取代,皇帝成为最高统治者,行使着无上权力。
公共管理机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革,官僚体系逐渐形成,并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公正和公平。
二、经济领域的发展与变革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也对社会事务与公共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农耕社会到手工业制造业的兴起,再到商业活动的繁荣,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促使了公共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完善。
在农耕社会中,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分配和管理对社会事务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制造业逐渐兴起,手工业作坊和行会等组织形式涌现,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到了商业繁荣的时期,公共管理机构也不断壮大,例如市场管理、商会组织等的建立,为商贸活动提供了规范和保障。
三、法律领域的发展与变革法律是社会事务和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盗窃、杀人等个体行为的惩罚,到国家法律的建立和完善,法律在中国古代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革。
早期的法律主要是以习俗和家族规矩为基础,以宗法制度为主导。
然而,随着国家的统一和法制的进步,法律逐渐从家族和个体行为的调解转变为国家权威的行使。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法律典籍和刑律以及成文法出现,这些法律文化的发展为社会事务和公共管理提供了明确的准则。
中国特色公共管理的理解
中国特色公共管理的理解
中国特色公共管理是指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针对特定国情、国际环境和社会发展阶段,结合中国大陆特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所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公共管理模式。
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倡导党的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注重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需求,并通过实施民主决策、权责明确等手段,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中国特色公共管理还强调科学规划和有序推进发展,注重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推动国家、地方、企事业单位等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高效协同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另外,中国特色公共管理还注重依法治理,通过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监督,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最后,中国特色公共管理还强调反腐倡廉,通过加强反腐败斗争,推动政府和公务员廉洁奉公、服务人民,提高行政效能,促进社会风气的良好形成。
总的来说,中国特色公共管理是中国为适应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经过实践总结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公共管理模式,旨在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以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中国公共管理的文化特征
大家知道,在封建社会,皇帝是集权于一身 的,皇帝的命令就是法律。虽然也建立了一些法 规,但是“刑不上大夫”,也就是司法机构对高 级官员是没有制裁权的。
目前,我们实行的是“强政府”体制,优点 是:一是权力相对集中的政府权威使得决策和执 行的效率都比较高,特别是对重大公共灾难突发 事件的危机管理反应迅速,如汶川抗震救灾等;
二是能够把有限的社会资源集聚起来,用于 重大公共发展项目,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如成功举办奥运会等。
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从横向来看,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占主导 地位。 现代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和模式在很大程度 上来源于胡德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胡德强调公共 部门的分权,在中国也实行了立法、行政、司法 三权分立,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目前行政力量明显偏重于其他两个。
大家知道,在封建社会,皇帝是集权于一身 的,皇帝的命令就是法律。虽然也建立了一些法 规,但是“刑不上大夫”,也就是司法机构对高 级官员是没有制裁权的。
从纵向来看 从横向来看
一、从纵向来看,中央高度集权。 从建国以来,我国在政治体制上的明显特征 就是中央高度集权。这和中国在悠长的历史进程 中的政治文化特征是吻合的,从秦朝以来,虽几 经分合,但从总体上来看,中国一直是高度集权 的国家。
现在仍然是这样,中央在公共管理中占有主 导地位,全国各省、区都要执行中央的政策,服 从中央的管理。从财力上来讲,通过实行分税制 财政管理体制,中央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财力, 各省的建设和发展都需要中央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我国公共管理(MPA)相关政策
我国公共管理(MPA)相关政策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在中国设立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并初步决定于2000年10月前后进行首次MPA联考。
( 据人士可靠消息,由于各项工作准备不充分,教育部至今尚未准许各大专院校招收MPA,估计MPA今年暂时不会招生。
详情请点击"最新消息"网页) 我国开展公共管理(MPA)教育有关政策:(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国外MPA教育的有益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结合我国公共管理工作的实际,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MPA教育制度,培养掌握公共管理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能够综合运用经济、管理、外语、计算机等知识解决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问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2)培养目标:政府部门及非政府的公共管理机构的高层次专门才。
目前,以政府部门为主。
(3)招生对象: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应具有学士学位)、有三年以上的正式工作经历及实际工作经验、年龄在45岁以下的政府部门及非政府的公共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
不招收应届毕业生。
以在职培训政府公务员为主,同时兼顾非政府的公共管理或服务部门的人才培养。
(4)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要突出MPA学位的特点,充分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结合实际我国实际,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MPA培养方案。
MPA的课程设置要突破原有按二级学科设置的局限,从专业学位教育的特性出发,从职业要求考虑,体现跨学科、复合型、应用性的特点。
为统一标准、选拔合格生源,入学考试采取全国联考的方式,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录取,以保证质量。
学习年限二至三年。
论文选题必须紧密联系管理实际,特别是我国政府部门及非政府的管理或服务部门的实践。
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成果,也可以是较高水平的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
试论我国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
试论我国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目录1 概述 (4)1.1公共事务 (4)1.2公共管理多元主体的含义 (5)1.3公共管理多元主体内部结构 (5)1.3.1 公共权力机构 (5)1.3.2 非公共权力机构 (6)2 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的表现 (6)2.1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7)2.2公共物品的提供表现为多元主体供给结构 (7)2.3多元主体之间的相互竞争 (7)2.4公共组织中的决策和政策执行的权力分散开 (8)2.5我国公共公共管理学主体多元化的表现 (8)案例 (9)3 我国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的必然性 (11)3.1社会的发展决定了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11)3.2全球化趋势要求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11)3.3公共事务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11)3.4政府职能转换和提高管理效率决定了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12)4 我国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面临的问题 (13)4.1在中国公共管理多元主体竞争所需要的条件相当不充分 (13)4.2政府以外的公共管理主体的先天不足和竞争的主体不充分 (13)4.3多元主体竞争的空间不充分和市场化竞争自发演进的时间不充分 (14)5 中国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 (14)5.1结果整合 (14)5.2运作机制 (15)5.3动力机制 (16)5.4对政府的具体要求 (16)前言新公共管理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就倍受瞩目,代表了公共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它在许多方面都实现了对传统公共管理理论的超越,其中最具现实意义的是它提出的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的主张。
现在,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公共管理的内在要求。
对我国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的研究,既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又可以找出我国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新公共管理可以定义为:“公共管理是政府与非政府公共组织所进行的、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追求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
中国城市公共管理问题及建议
中国城市公共管理问题及建议1. 背景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问题也愈发突出,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便是城市公共管理问题。
城市公共管理与城市形象密切相关,其治理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民众的福祉。
中国城市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文化问题等,这些问题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愈加突出,需要加强治理和改善。
因此,本文将探讨当前中国城市公共管理问题,并提出建议。
2. 中国城市公共管理问题2.1 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是城市公共管理中最常见和普遍的问题之一。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垃圾乱堆乱放、市容市貌混乱等问题给城市居民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方面,城市环境问题引发了民众的抱怨和不满情绪,另一方面,城市的形象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城市环境问题导致城市绿色发展进程受限,也会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身心健康。
除此之外,城市环境问题还会影响到城市的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2 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交通问题也是城市公共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城市交通堵塞日益严重,给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尤其是人口集中的大城市,拥堵现象更为明显。
城市交通问题除了影响居民的出行,也会影响到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2.3 城市文化问题城市文化问题也是城市公共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在这个城市化的时代里,城市文化逐渐与城市发展同步起舞,城市文化的缺失或降落也会直接影响城市公共管理质量的提升。
3. 建议3.1 城市环境问题改善建议•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推广环保技术和理念,强化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建立长效的环境监管和惩罚机制。
•加强市容市貌管理:完善城市垃圾分类和处理体系,加强城市景观建设和维护,严厉打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违法行为,不断提高市民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3.2 城市交通问题改善建议•完善城市交通规划: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交通规划,提高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水平,完善公共交通体系。
新公共管理理念在中国的发展
新公共管理理念在中国的发展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引入和推行的一种公共管理理念。
新公共管理强调效率、市场导向、以绩效为导向、强调客户导向等,与传统的行政管理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中国,新公共管理理念也开始逐渐发展并得到推广。
中国的公共管理一直以来都受到人口众多、资源分配不均、相关部门管理体制僵化等问题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相关部门开始尝试引入新公共管理理念,从而提高相关部门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在中国,新公共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相关部门开始注重市场导向。
以前,中国相关部门在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面扮演者主导角色,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相关部门开始逐渐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开始注重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方式,来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
其次,中国相关部门开始强调绩效导向。
传统的公共管理体制中,相关部门主要强调过程管理,而忽视了对绩效的评估和激励。
新公共管理提出,相关部门应该注重结果导向,强调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的建立,通过对相关部门工作绩效的评估和激励,来提高相关部门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另外,中国相关部门也开始强调客户导向。
传统的公共管理体制中,相关部门往往以相关部门自身为中心,忽视了公众的需求和意见。
而在新公共管理理念下,相关部门应该将公众作为服务对象,倾听公众的需求和意见,通过优化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来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总的来说,新公共管理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随着中国相关部门对公共管理理念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新公共管理理念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新公共管理的引入不仅能够提高相关部门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也能够促进相关部门与市民之间的互动和信任,从而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和提升相关部门的治理能力。
相信随着中国新公共管理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公共管理将会朝着更加健康、高效和民主的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公共管理
概述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或行政机构在执行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所进行的活动。
中国公共管理是指中国政府在管理国家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在中国,公共管理涉及政府机构、政策制定、资源配置、行政运作等多个方面。
中国公共管理的特点
1.中国公共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社
会稳定和提高民生福祉。
2.具有较高的集中度和专业性,政府是中国公共管理
的中心和主导力量。
3.具有强烈的层级性和行政性,政府机构相互联系、
协作配合。
4.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公共管理根据不同需求制定
不同的政策和措施。
5.具有透明度和责任性,政府对公众公开公共管理信
息,同时监督和问责制度也十分重要。
中国公共管理的挑战
尽管中国公共管理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1.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性:在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提
供过程中,信息的获取和传递存在一定的不对称现象,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2.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不完善:中国政府机构庞大而
复杂,存在一定的管理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
3.舆论管理和社会参与度不足:在中国,还存在一定
程度上的言论管制和社会参与度不高的现象,需要加强舆论管理,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过程。
4.法治意识和法治建设不足:公共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可能涉及到法律和法规的适用和执行,因此需要加强法治意识和法治建设,确保公共管理合法合规。
中国公共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中国政府积极进行公共管理的改革与
创新。
1.信息公开和透明化:政府加强对公共管理信息的公
开和透明度,提高信息的获取和传递效率,增强公众对政
府的信任。
2.优化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政府对政府机构进行组
织结构优化和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机构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3.加强舆论管理与社会参与:政府加强对舆论管理的
规范和引导,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过
程。
4.推进法治意识与法治建设:政府加强对法治意识的
培养和法治建设的推进,确保公共管理合法合规。
结论
中国公共管理是政府在管理国家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方面
的重要工作,具有一定的特点和挑战。
通过积极进行改革与创
新,中国政府致力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透明度和责任性,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
以上是关于中国公共管理的文档,整体字数已达到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