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公共管理学兴起的背景分析
(完整word版)我国公共管理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SSCI的分析
我国公共管理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SSCI的分析2013年10月10日10:10 来源:《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期作者:陆远权尹克寒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41内容提要: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9—2011年收录的公共管理学论文标引关键词数据,进行了中国公共管理学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分析。
分析认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研究已经出现了较为稳定的研究主题;中国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缺乏新意,研究成果以理论性文献居多;中国公共管理学研究热度呈下滑趋势,研究力度呈现弱化态势。
关键词:中国公共管理学研究热点作者简介:陆远权(1966-),男,重庆市人,教授,管理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400030;尹克寒,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044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研究主题、领域和方法。
按照唯物辩证法和科学哲学的观点,任何学科都是以客观世界的某一类事物、现象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公共管理学所要研究的是公共事务或公共服务管理主体的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职能、政府绩效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向社会更好地提供服务,即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
长期以来,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研究特点与趋势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的公共管理理论和主观判断分析,试图回答和解决当下中国公共管理中的具体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
由于没有很好地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及实际情况,对问题解答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现今随着中国转型期的到来,社会公共事务管理问题层出不穷、复杂多变,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引起了诸多专家的关注,如何把握中国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热点与趋势,现阶段中国公共管理学研究呈现什么样的特点,如何剖析并化解当前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的思维误区,这些都应该是公共管理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要真正地对中国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做一个宏观判断和全局思考,除考察大型学术著作和进行实地调研外,还可对高水平的公共管理学论文标引的关键词变化进行分析。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研究公共行政管理和公
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是政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变化,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呈现
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背景特点
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制定国家治理现代
化战略是中国下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将
有助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家的改革发展提
供支撑、指导和服务。
2.政治经济秩序的复杂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国家治理面临日益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公共管理学科需要
适应这种发展,建立理论和实践框架,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政治环境。
二、特征特点
1.跨学科性:公共管理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经济学、政
治学、社会学等。
它集成了这些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构建一
个新的理论体系,以应对现代国家建设中的复杂挑战。
2.实践性:公共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学科,重在解决公共事务的
管理问题。
它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具有现代化公共管
理技能的卓越管理人才。
3.制度化:公共管理重在建立和改善公共管理的制度和规章制度,提高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它培养和分配公共资源,解决社会问题,保护社会稳定。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和创新的过程,需要具备卓越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应对社会的需求,为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
公共管理学专业介绍
公共管理学专业介绍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涵盖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学科,旨在培养具备公共事务管理能力和专业素养的管理人才。
本文将从专业背景、学科特点、就业前景等方面对公共管理学专业进行介绍。
一、专业背景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源于公共事务管理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共事务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专门的人才来进行管理和决策。
公共管理学专业应运而生,旨在培养具备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公共企业等公共部门的管理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人才。
二、学科特点1. 多学科交叉:公共管理学综合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2. 知识体系完善:公共管理学建立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包括公共政策制定与评估、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知识。
3. 实践导向:公共管理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习、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国际视野:公共管理学强调国际视野,学生将学习国内外公共管理的经验和理论,为将来从事国际事务和跨国组织工作打下基础。
三、就业前景公共管理学专业毕业生在政府、非营利组织、公共企业等公共部门就业的机会广阔。
他们可以从事公共政策制定与评估、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工作。
具体职业包括政府部门的公务员、政策研究员、项目经理、社会工作者等。
公共管理学专业毕业生还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从事学术研究、教学工作或科研机构的工作。
此外,一些毕业生还选择创业,成立自己的非营利组织或咨询公司,为社会提供公共管理咨询服务。
公共管理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具备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公共企业等公共部门的管理能力和专业素养。
随着社会对公共事务管理的需求增加,公共管理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
希望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公共管理学专业,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公共管理学课的发展历程
公共管理学科史分成传统公共行政 学,新公共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
• 还分为两大时期: 公共行政时期和 公共管理时期
公共行政时期(1887——20世纪70 年代末)
• 传统的公共 行政 • 新公共行政 时期
公共行政时期( 一·公共行政时期(1887—20C70S ) 公共行政时期
传统的公共管理时期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1887—1960) )
公共行政学研究主要出现四大特点: 1·多采用制度或法理的研究方法,重点关注正式的政府组织机构 2·主张政治与行政分开 3·致力于探讨行政管理的一半原理 4·强调以效率为最高标准
政治与行政的关系
• 前期(1887-1940) • 前期(1887-1940)
• 主张行政与政治应该分开 •
后期(20C40S后) 后期(20C40S后)
•
2·科学管理理论
在1910—1940年期间对公共行政起着支配作用,它使公共行政具体化为一个学 1910—1940年期间对公共行政起着支配作用,它使公共这一学说理念基本成为整个公共行政学理论的重要基石
3·行为主义管理思想
公共管理学课的发展 历程
• 从这时算起,公共管 理学至今已有100多年 历史,不过有关学者 对这一百多年进行了 划分和描述
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发表《行 政学研究》作为公共管理学进入学 科前期——行政学阶段
1,从理论视角 代表罗森布罗斯 给出定义:公共管理是运用管理的·政治的和法律的理论和程序,执行立 法·行政和司法部门的命令,向社会整体和布局提供规制和服务。
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 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 主要体现在埃尔顿· 主要体现在埃尔顿·梅奥等人所倡导的人际 关系学说
返回
二·公共管理时期(1980年 公共管理时期( 公共管理时期 年 至今) 至今)
公共管理学 发展史
23.03.2020
第二章 公共管理的历史发展
13
问题一: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
二、经济理论 “政府失败论”的启迪 1. 深刻分析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
的局限性及弊端,揭示了西方代议民主制度的 某些内在缺陷。 2. 通过对政府失败的分析,填补了政府行为缺陷 研究的空白。 3. 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较好地反映了当代社会 中经济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践探索
1、英国的探索
➢雷纳评审
➢ 评审步骤:选对象、现有活动质疑、争辩、 共识、实施改进
➢ 评审结果: ①不经济和浪费现象:单位成本、行
政开支比重过高,工作失误导致的浪费;②过时的 机构和工作内容;③组织设置和工作流程不合理, 导致客户接受一项服务需要通过许多关口或环节; ④无效的工作。
23.03.2020
第二章 公共管理的历史发展
1
内容概览
1.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
影响公共管理学的管理理论和经济理论
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时期(传统的公共行政;新公共行 政时期)
公共管理时期
3.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践和评析
4.公共管理的新策略
23.03.2020
第二章 公共管理的历史发展
6
问题一: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
二、经济理论
• (一)公共选择理论 • Ⅰ.运用经济学方法和假设研究政治,建立严谨的、有
关政府的一般理论的努力,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经济 学视野和新的研究途径;
• Ⅱ.对民主政治问题的探讨,引发了公共管理对政府
干预行为局限性和弊端的反思。
• Ⅲ.强调规则、立宪和立宪限制重要性的思想,有关
公基管理学
公基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学科,它涉及组织、领导、决策、政策制定及实施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公共管理学在当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研究内容涵盖广泛,影响深远,对国家治理、社会发展以及人类命运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共管理学的概念及内涵公共管理学是研究政府、非营利组织及其管理的学科。
它包括公共政策、组织管理、领导与决策、绩效评价等内容。
公共管理学探讨政府管理的有效性、责任性和效率性,关注公共部门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公共资源的分配与利用,考察公共政策的实施与影响,促进社会公平和公共利益最大化。
公共管理学包括理论与实践,涉及行政管理、政策评估、制度设计等多个方面。
二、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发展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理论探索阶段、实践积累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
理论探索阶段主要集中于制定管理原则和方法论,建立管理思想体系;实践积累阶段着重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形成了一系列管理实践模式和机制;创新发展阶段更加关注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管理模式创新与改革发展。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为公共管理学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公共管理学的核心理论1.行政管理理论:强调公共管理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关注管理程序和手段的有效性和正当性,探讨行政权力的运用与监督。
2.政策评估理论:研究政策的制定、实施与影响,关注政府政策的效果和效率,推动政策评估与改进。
3.公共领导理论:探讨领导对组织的影响和作用,关注领导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
4.绩效管理理论:关注绩效评价的目标和方法,强调绩效管理的结果导向和激励机制,促进公共部门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四、公共管理学的实践应用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不仅服务于学术研究,也广泛应用于实践领域。
政府、非营利组织、企业等各类组织都可以从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成果中受益。
在政府管理领域,公共管理学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促进政府管理创新和改革发展;在非营利组织领域,公共管理学为组织运行提供管理咨询和技术支持,满足组织公益使命和社会责任;在企业管理领域,公共管理学为企业经营提供管理思想和实践经验,助力企业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705公共管理学
705公共管理学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公共管理学的概念与背景
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3.公共管理学的核心理论
4.公共管理学的实践应用
5.我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正文
一、公共管理学的概念与背景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通过规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手段,实现公共目标的学科。
它起源于 20 世纪初,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公共部门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公共管理学应运而生。
二、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公共管理学自 20 世纪初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公共行政阶段、新公共管理阶段和公共管理改革阶段。
传统公共行政阶段主要关注组织结构和程序;新公共管理阶段强调市场机制和绩效管理;公共管理改革阶段则注重创新和网络治理。
三、公共管理学的核心理论
公共管理学的核心理论包括: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公共预算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
这些理论为公共管理者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方法,以实现公共目标。
四、公共管理学的实践应用
公共管理学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于政府、非营利组织、公共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的管理。
例如,政府通过制定政策、规划和预算,以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非营利组织通过有效的项目管理和资源筹集,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五、我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我国公共管理学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理论体系不完善、实践能力不足、公共管理改革不到位等。
第1页共1页。
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行政管理学又称行政学,也称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
它是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是国家公务员和其他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必备的知识。
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20世纪初成立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发达国家,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众多理论流派,多学科交叉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门科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也蓬勃发展.行政管理学在西方国家的兴起行政管理学诞生于美国。
美国的学者和改革家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1887年,威尔逊发表的《行政研究》,1900年,古德诺出版《政治与行政》以及1926年怀特(Leonard D White 1891~1958)出版的《行政学导论》,对行政管理学的主要内容作了论述,使行政管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重要学科.一、公共行政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一般认为,公共行政学诞生于美国。
由威尔逊在1887年发表的论文《公共行政学之研究》,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首先提出了要建立一门独立的学科-—行政学。
1900年,古德诺出版《政治与行政》一书,提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为公共行政学从政治学领域分离出来,建立独立的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1926年,怀特出版了《公共行政学导论》,对公共行政学的主要内容作了论述,被认为是美国第一本公共行政学的教科书,同时也成为了公共行政学正式诞生的标志。
一个世纪以来,由威尔逊、古德诺、怀特等人开创的公共行政学取得了丰硕成果。
今天,公共行政学已成为大学的重要专业和有关学科的必修课程,研究机构遍及全球。
•一、公共行政学产生的条件•1、政府职能由政治统治扩大到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由消极放任的“守夜人”变成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行政国家”。
•2、行政职能加强和行政活动范围扩大,使行政机构迅速增加,行政人员队伍日益壮大;而“功绩制”的实施和“政治中立”原则的确立,更促使行政成为“非政治化”的管理领域。
公共管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公共管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场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浪潮在世界范围内掀起。
在西方,这场行政改革运动被看作一场“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理论和现实根源传统公共行政模式较之以前的管理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因此,自其产生以来,它逐步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公共行政的基本模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一切都为“新公共管理运动”在20世纪末的兴起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二、“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理论和现实根源传统公共行政模式较之以前的管理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因此,自其产生以来,它逐步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公共行政的基本模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一切都为“新公共管理运动”在20世纪末的兴起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1、传统公共行政模式日益凸现的内在理论缺陷。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它与先前的政府管理理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建立在两个全新的理论基础之上:一个是由伍德罗·威尔逊提出并由古德诺系统化的“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另一个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论。
建构在这两大理论基础上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认为,政治与行政是可以分开的,在“二分”的情况下,公共行政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有效地执行既定政策或达成既定目标。
有关政治、政策的问题,属于政治学范畴,政治不要干扰行政,行政是科学的问题,可以也应该保持价值中立,而以追求经济和效率为目标。
公务员应保持政治中立,他们的任务仅仅是忠实和有效地执行被政治官员制定的政策。
据此,便可以建立一套科学的、最佳的行政管理原则。
公共员系统依据这些组织原则运作,剔除任何个人感情因素,像驴一样受赏罚的支配,行政管理便可以达到高度的“理性化”,政府管理也就可以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
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行政管理学又称行政学,也称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
它是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是国家公务员和其他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必备的知识。
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20世纪初成立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发达国家,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众多理论流派,多学科交叉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门科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也蓬勃发展。
行政管理学在西方国家的兴起行政管理学诞生于美国。
美国的学者和改革家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1887年,威尔逊发表的《行政研究》,1900年,古德诺出版《政治与行政》以及1926年怀特(Leonard D White 1891~1958)出版的《行政学导论》,对行政管理学的主要内容作了论述,使行政管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重要学科。
一、公共行政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一般认为,公共行政学诞生于美国。
由威尔逊在1887年发表的论文《公共行政学之研究》,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首先提出了要建立一门独立的学科——行政学。
1900年,古德诺出版《政治与行政》一书,提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为公共行政学从政治学领域分离出来,建立独立的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1926年,怀特出版了《公共行政学导论》,对公共行政学的主要内容作了论述,被认为是美国第一本公共行政学的教科书,同时也成为了公共行政学正式诞生的标志。
一个世纪以来,由威尔逊、古德诺、怀特等人开创的公共行政学取得了丰硕成果。
今天,公共行政学已成为大学的重要专业和有关学科的必修课程,研究机构遍及全球。
•一、公共行政学产生的条件•1、政府职能由政治统治扩大到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由消极放任的“守夜人”变成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行政国家”。
•2、行政职能加强和行政活动范围扩大,使行政机构迅速增加,行政人员队伍日益壮大;而“功绩制”的实施和“政治中立”原则的确立,更促使行政成为“非政治化”的管理领域。
公共事业管理国内外发展态势研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国内外发展态势(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国外发展态势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国外发展现状公共事业管理是20世纪六十年代首先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的一个重要学科领域。
但是,在西方国家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中,并无“公共事业管理”这一专业名称,他们对该类人才的培养是与其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背景相一致的。
比如,美国学者菲利浦科特勒认为,整个社会组织划分为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三大部门。
由于西方国家公民社会发达,诸多的社会公共事务主要由社会组织进行自我管理,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较少。
因此,西方公共管理人才的就业去向主要就是非营利组织,这些非营利组织涉及文化娱乐、教育研究、健康医疗服务、社会服务、环境保护、发展与住宅、法律宣传与政治、慈善中介与志愿性服务、国际活动、宗教、商业与专业协会等。
这样,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即据此来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课程门类等。
公共管理类专业在西方国家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发展前景极其广阔。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国外发展趋势现在国外公共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通常是培养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政府机关和非赢利组织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精通某一具体政策领域的专业化管理者、领导者和政策分析人才。
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面向公共领域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例如目前,美国开设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学校有220多所,在读学员达3万多人。
到目前为止,根据彼德森大学指南,美国有312个公共管理院系,其中244个重公共管理方向,81个有公共政策方向。
美国公共管理的学科原则和传统有三大重要理念: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Professiona- lism),注重公共服务精神(public service),强调实践和操作(practice)。
例如,作为美国最早的公共管理专业化教育课程体系,美国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公共管理课程,注意培养学员的四方面技能:量化统计方面的技能、经济分析方面的技能、预算和公共财政方面的技能以及公共管理知识技能。
公共管理学笔记
公共管理学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第一节公共管理的意义皮瑞和克莱姆的观点:公共管理的重点是将公共行政作为一种职业,并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而非政客或者政治家。
卡尔森和欧尔曼的观点:公共管理是对行政的一般方面科技整合的研究….它将人力,财政,物资,信息和政治资源的管理与管理学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相结合。
他还说明了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的六点不同:1它包括了一般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以替代讨论社会价值以及官僚与民主的冲突。
2对经济和效率标准认同的工具取向,以替代公平,回应或政治特色。
3对中层管理者的实用关注,以取代政治或政策精英的观点4倾向于视管理为类同管理,或者至少使公共和私部门的管理差异极小化,而不是夸大他们的差异5以像关注组织内部运作那样的理性态度,关注组织的外部环境,而不是过分关注法律,制度和政治的过程6与科学管理传统的强有力的思辨联系,而不是与政治学或社会学紧密关系奥托,海蒂和沙夫里茨的观点: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或公共事务扩大领域的一部分,其可谓是综合了公共行政的方案设计与组织重建,政策与管理规划,经由预算制度进行资源分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各种方法和艺术。
波兹曼与是陶思曼的观点:公共管理就是对政治权威的管理。
公共管理的主要领域是在政治系统下,一旦政治权威进入管理戏局,管理的游戏规则就会改变。
本书之中对于公共管理的定义: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的性质:1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2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3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再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公负4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5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6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7公共管理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8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第二讲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1)
治理是各种公的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 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 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 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 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
全球治理
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 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 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 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 ,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 的全球治理理念。
(二)公共管理时期(P11)
1、新公共管理理论
解决问题: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
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改革内部管理体制
主要观点:(略)
代表人物:奥斯本和盖布勒
代表理论:“重塑政府理论”(政府再造的十项原
则)
《改革政府》一书目录
2、新公共服务理论(P16)
• 服务,而不是掌舵 • 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
代表:
(1)(美)泰勒(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科学管理原理》
(1911)“科学管理之父”
(2)(法)法约尔(Henry Fayol,1841--1925)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现代管理 理论之父”
基本观点:(1)组织的六大类基本活动:
技术活动、商业活动、会计活动、安全活动、 财务活动、管理活动。
3)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
4)主张突出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共”性质。 5)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4、现代公共行政
公共管理学精简版
1.公共管理学产生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外在条件1内在依据:①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制衡性与自主性;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②现代社会变迁推动公共管理发展:公共物品的需求和供给在稳定地扩大;社会生活中的公共事务日益增加;公共管理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③传统行政学的局限:理论框架局限;管理主体局限;管理理念与手段局限;管理对象与目标局限2公共管理学是时代的产物,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西方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a、政府角色膨胀和规模扩大引起民众的不满b、经济衰退和财政压力的加剧c、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②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a、科学技术革命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b、全球化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另一推动力③政府管理和民主制度方面的矛盾a、以韦伯官僚制思想为基础的行政体制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b、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难以满足民众的“民主需求”2.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本质区别1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2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3制衡性与自主性4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5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3.公共管理的定义与内涵定义: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内涵:1公共管理的主题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四人及其组织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着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调整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富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4.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5.管理理论(1)古典学派理论(2)行为学派理论(3)决策学派理论(4)系统学派理论(5)新管理主义理论6.新管理主义理论包括:1企业再造理论:是指为了取得业绩的革命性进步,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改造业务流程.2虚拟企业:是把不同地区的现存资源迅速组合成为一种没有围墙、超越时空和约束的企业模式,它是依靠电子网络手段的联系,实现统一管理的经营实体,并能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新产品.3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的组织.7.当代经济学理论1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形成一种学术思潮.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公共选择具有3个规定性:第一,集体性.第二,规则性.第三,非市场性.2政府失败论“政府失败”是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在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局限性或非市场缺陷时所涉及的一个主题,也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核心论题.3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代理理论又称合同理论.在专业分工的条件下,由于每个人都不可能是自给自足者,因此一种所谓的“委托—代理”关系便会相伴而生.交易费用理论是用制度比较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的理论.8.政府失败的表现1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满足2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3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4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9.政府失败的原因1公共决策失效在布坎南等人看来,导致公共决策失误的原因有:a、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决策目标的所谓公共利益,“阿罗定理”已经证明了将个人偏好或利益加总为集体偏好或利益的内在困难b、即使现实社会中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公共利益,但现有的公共决策机制却因其自身的内在缺陷而难以达到实现这种利益的目的c、决策信息的不完全性d、选民的“短见效应”e、选民的“理性而无知”.2 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原因:①缺乏竞争性压力②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③缺乏监督信息.3 政府的内部性与扩张政府的内部性是指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利益或组织自身的目标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政府部门的扩张包括政府部门组成人员的增加和政府部门支出水平的增长.4政府的寻租活动寻租活动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或者说是指那种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10.对新公共管理的评析1 新公共管理的时代特征:①新公共管理既是解决西方社会现实问题的产物,也是对公共管理的时代要求积极回应的产物②新公共管理体现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格局③新公共管理反映了政府职能定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趋势2新公共管理的“解题”特色新公共管理在化解西方政治运行面临的问题或困境所表现出来的特色,集中体现在“谁来管理”以及“如何管理”这两个方面.3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困难与受到的批评①新公共管理在理论上的主要困难是“公共性”与管理主义的两难选择②新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批评是其沉溺于市场基本教义4新公共管理的借鉴意义①必须加大政府体制创新的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尽快改变政府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的局面②充分认识市场机制是改善政府绩效的一个有效手段,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的力量改造政府,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③必须增强政府公务员的管理和服务意识,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④注意研究借鉴当代工商管理领域发展起来的管理经验、原则、方法和技术,实现由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向当代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11.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12.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1活动的目的不同:非公共组织追求的是组织成员的私人利益,其目的是为社会中的相关利益者服务;公共组织则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它追求的是全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2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不同:非公共组织以从事商品、劳务生产为活动内容,向社会提供的是各种不同的私人产品,消费者必须支付货币,才能购买和享用其产品;公共组织则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3管理对象不同:非公共组织只能以本组织成员为管理对象,对于本组织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的活动则无权干涉;而公共组织的管辖范围则可以是整个社会,以全社会的公共事务为自己的管理对象,对其职权范围内的管理措施,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从.4活动的依据不同:非公共组织主要服从商品买卖的价值规律,以组织成员自愿组合、共同订立的规章制度为活动依据,其权力建立在组织成员平等的契约关系之上;公共组织则以国家强制权力为活动依据,具体而言,就是以国家法律作为活动的依据和准绳.法律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依法管理是公共组织的重要特点.13.公共组织的结构1公共组织的纵向结构:最高层次的公共组织为决策层,中层公共组织为协调指挥层,基层公共组织为技术操作层2公共组织的横向结构:按业务性质分工,按管理程序分工,按管理对象分工3公共组织的主要结构形式: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矩阵制14.科层制方法的主要特征1组织标准化2工作秩序化3管理规范化15、传统科层制组织的困境1传统科层制理论的基本贡献:首先,把专业化分工原理广泛地引入组织管理之中,提出了职能化管理的原理,为构造科学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发展演变奠定了一般的原则基础.其次,总结概括出管理的基本原理,提出建立理性组织结构的依据,力图构建高效的等级制组织.第三,倡导“理性化-法律化”的组织形态,强调组织的运作应以法律为规范.2科层制组织的内在缺陷:①科层制管理造就了一种刚性的官僚系统,就像一部机器,没有灵活性和主动精神,只有齿轮之间的被动运转.②采用标准化的管理和服务,忽视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③排除了竞争的必要与可能,组织成员照章办事,默守陈规,以至造成得过且过、不负责任.④依靠条块分割的专业化单位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老问题,导致机构不断膨胀,职能交叉重叠.15.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1公共组织职能要发生变革:a、从职能作用的领域来看,公共组织是由以政治职能为重心,逐渐向以经济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科技文化职能为重心转移的.b、从职能作用的性质来看,公共组织是由保卫性、统治性职能为主向管理性、服务性职能为主的方向转变.c、从职能的分化程度来看,公共组织的职能由原来混淆不清向高度分化转变.d、从职能行使方式来看,公共组织是由以人治为主转向以法治为主、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 2公共组织结构要发生变革:①在横向部门结构上,公共组织的变革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从公共管理的过程来看,正在由重决策与执行部门而轻监督、咨询、信息等部门的倾向,向重咨询、信息、监督部门转变,力求与决策、执行部门相平衡.从公共管理的作用领域来看,由“微观管理部门为主转向以宏观管理部门为主的变革.②在纵向层级上,整个公共组织结构有着从集权式、尖塔型的结构形式向着分权式、扁平型的结构形式发展的趋势.3公共组织权力关系要发生变革:首先,公共组织向社会组织还权;其次,横向分权;最后,在纵向权力分配上,有着集权与分权互相融合的趋势.16.市场机制的缺陷1市场不能消除垄断和非公平竞争2市场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3市场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4市场不能解决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化问题5市场不能确定和控制宏观经济总量平衡17. 公共管理在市场经济中怎样克服缺陷市场经济中公共管理职能的内容1限制垄断和促进竞争2界定和维护财产权,克服外部性3提供公共物品4保障收入分配的公正化5调控宏观经济18.公共政策的过程:设计、执行、评估、修正与终止19.公共政策:是公共行为主体,在职能范围内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经过政治活动所选择的行动方案,并通过公共管理过程实现这一特定目标的过程.20.政策执行研究的途径:自上而下的公共政策执行途径和自下而上的公共政策执行途径21.政策评估结果的处理方式1政策方案调整2政策方案持续3政策方案终止4政策方案重组22.领导方式的划分标准1以领导者对权力运用的方式为标准划分为独裁式的领导、放任式的领导、民主式的领导2以领导者的作风与态度为标准划分为以人员为中心的领导、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23.绩效管理:是在设定的公共服务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对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追踪监测,并作出系统的绩效评估的过程.绩效管理是公共管理者的主要职责.24.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的四要素“4E”指标:1经济Economic:经济指标一般指组织投入到管理项目中的资源量2效率Efficiency:效率指标通常包括服务的提供、活动的执行、服服务与产品的数目、服务的单位成本的等3效能Effectiveness:效能通常是指公共服务实现标的的程度,又可称为公共服务对于标的团体的状态或行为的影响4公平Equity:公平作为衡量绩效的指标,它关心的主要问题在于“接受服务的团体或个人能否都受到公平的待遇,需要特别照顾的弱势群体是否得到了更多的社会照顾.25.政府绩效的测评标准和方法1 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标准:数量标准、质量标准、时效标准、费用标准2公共部门绩效的测评方法:职能测定法、费用测定法、标准比较法、要素分析法26.目标管理的过程:设定组织目标、目标的具体化、目标完成检查和业绩考评27. 公共权力:公共权力的获取一般是通过授权方式获得的,以职位权力为主,其中主要有合法权、强制权和奖惩权28.公共权力的内涵及其特性1内涵:①公共权力的拥有者是全体社会成员,而行使者是公共管理者②公共管理者获得的权力是由全体社会成员授权赋予的合法权③公共权力的最终作用对象是公共事务④公共权力的目标是谋取公共利益.2特性:社会性、政治性、工具性、独立性、多元性.29.公共责任应如何落实1公共责任的分配问题:公共责任的分配应当清晰明确,而且公共责任与公共权力对应,即拥有多大的权力必须课以相应的责任2公共责任与公共权力的落实必须通过监控方式实现3落实公共责任必须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4公共责任的落实需要兼顾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的落实与监控5总之,公共责任的落实应坚持的原则是:公共权力与公共责任应对等;公共权力与公共责任的分配应明确;公共权力行使过程必须受到监控;公共权力机构具有行使权力和承担责任的能力.30.如何正确处理对公共权力监控中的问题一公共权力监控中存在的问题:1对被监控者实施监控的问题:专业知识与信息不对称;专职地位的优势;人事制度的保护性质;被监控者设法逃避监控.2对监控者实施监控的问题:监控者内在动力不足;对监控者的公共权力的监控与约束;监控者之间的协调.3政治指导的监控手段缺乏问题4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分割问题5公共权力的监控成本问题二正确处理监控中的问题:1建立监控机构2完善监控机制3提高监控机构绩效4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社会公众参与监督、舆论监督31.政府职能的有限性:也称政府职能的限度,具体包括:1能力限度,即政府是否具备承担某些社会或市场管理的能力,如果没有能力,就最好不要干预2效率限度,即在市场机制、社会组织和政府行政具有相同调节能力的条件下,应当有一个成本收益的比较问题,行政干预应当以效率最高为限度;3合法限度,即如果现存的政府行政、社会组织或市场机制在技术上都有能力,在经济上都能以低成本来满足特定的需求,那么谁能更符合法律与公正的原则,就应由谁来承担.32.非营利组织:是有别于政府组织、营利组织的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总称,它提供部分公共物品与服务,强调个人奉献、成员互益等价值观念,具有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等重要特征.33.目前世界各国非营利组织成立制度,主要有许可批准制度、登记备案制度和登报声明制度3种.据1992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等资料,国外非营利部门的资金来源有3个基本渠道:私人付费、公共部门、民间慈善捐赠.34.公共物品的特性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指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2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某一个人或厂商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厂商对其的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物品的数量或质量3受益的非排他性,是指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35.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即公共部门在分析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基础上,确立和调整组织的长期战略目标,并进行适当的政策选择,整合组织资源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的政策决策与实施过程.36.公共部门战略的类型:1支配者型战略2指导者型战略3造势者型战略4适应者型战略5流浪者型战略6官僚型战略7妥协者型战略8共生者型战略37.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实施的三个阶段: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38. SWOT分析strengths,weaknes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是目前战略管理与规划领域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其主旨在于通过了解本组织的优势与弱点,抓住组织外部的机会,规避组织外部的威胁,从而制定行动战略的方法.39.企业型政府:是与“官僚政府”相对应的,它是指政府部门由一群富有企业精神的公职人员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使绩效不佳的政府更有效地运作.40.政府再造的“5C策略”:1核心策略Core Strategy2结果策略Consequences Strategy3顾客策略Customers Strategy4控制策略Control Strategy5文化策略Culture Strategy41.民营化:是指政府利用市场或私人部门来执行公共项目,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及输送的过程.优点:(1)降低成本(2)提高服务质量(3)增加选择机会(4)整合民间资源用于国家发展(5)示范效果目标:1减少政府开支、政府债务2增加政府收入3减少政府在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干预4建立与强化市民社会,弱化政府的社会角色5改革官僚制,获得公众支持6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类型:1委托授权2撤资3替代Build、Operate and Transfer模式:是公共工程民营化的基本模式,是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具体表现,它由兴建、营运、转移三阶段构成.。
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管理理论是研究和实践公共事务的学科,它涉及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如何管理和组织公共资源,以提供公共服务和满足公众需求。
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公共政策制定、公共经济学、组织行为学、政府运作、社会学和法律等。
本文将从公共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核心概念、主要模型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公共管理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这是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开始认识到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提供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这促使了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早期的公共管理理论主要侧重于行政管理和组织管理,主要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和组织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管理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一些核心概念和方法。
其中之一是公共选择理论,它强调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基于利益和权衡的结果。
另一个核心概念是权力和权威,它研究政府和组织如何行使权力和权威,以实现组织目标和公共利益。
此外,公共管理理论还建立了一些模型和框架,以帮助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其中之一是“政策过程模型”,它描述了公共政策从制定到实施的过程。
这个模型包括政策议程设置、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等阶段。
另一个重要的模型是“领导力模型”,它研究政府和组织领导者在实现组织目标和公共利益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公共管理理论的实践应用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政府层面,公共管理理论指导着政府如何制定和执行政策,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公共服务。
在非政府组织层面,公共管理理论帮助组织更好地运作和管理资源,实现组织目标。
此外,公共管理理论也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了公共管理实践的进步和创新。
总的来说,公共管理理论是一门关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学科,它涉及到政策制定、组织管理、决策行为、领导力等方面。
公共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受到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的影响,它的核心概念和模型提供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框架。
公共管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公共管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场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浪潮在世界范围内掀起。
在西方,这场行政改革运动被看作一场“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理论和现实根源传统公共行政模式较之以前的管理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因此,自其产生以来,它逐步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公共行政的基本模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一切都为“新公共管理运动”在20世纪末的兴起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二、“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理论和现实根源传统公共行政模式较之以前的管理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因此,自其产生以来,它逐步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公共行政的基本模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一切都为“新公共管理运动”在20世纪末的兴起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1、传统公共行政模式日益凸现的内在理论缺陷。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它与先前的政府管理理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建立在两个全新的理论基础之上:一个是由伍德罗·威尔逊提出并由古德诺系统化的“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另一个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论。
建构在这两大理论基础上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认为,政治与行政是可以分开的,在“二分”的情况下,公共行政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有效地执行既定政策或达成既定目标。
有关政治、政策的问题,属于政治学范畴,政治不要干扰行政,行政是科学的问题,可以也应该保持价值中立,而以追求经济和效率为目标。
公务员应保持政治中立,他们的任务仅仅是忠实和有效地执行被政治官员制定的政策。
据此,便可以建立一套科学的、最佳的行政管理原则。
公共员系统依据这些组织原则运作,剔除任何个人感情因素,像驴一样受赏罚的支配,行政管理便可以达到高度的“理性化”,政府管理也就可以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
中国mpa历史
中国mpa历史
公共管理硕士(MPA)是一门专门培养中高级公共管理人才的专业硕士学位,属于经济学、管理学等门类。
该学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范围涵盖广泛。
公共管理硕士在美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24年,当时美国就已经设立了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
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随后也纷纷设立了该专业教育,至今已有近100年的历史。
中国的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始于1998年,是中国从西方引进的第二个以英文名称直接命名的专业学位,是与MBA(工商管理硕士)并驾齐驱的管理学位。
自该学位教育创立以来,报考人数不断增加,涵盖面持续扩大,发展前景广阔。
截至2012年,中国已有9批次、超过300家大学和教育机构获得授权,成为MPA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单位。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策科学必须充分考虑公共部门管理研究(公共管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把它放在公共管理的大视野中加以考虑,这有助于把握政策科学发展的未来取向,拓宽政策科学的研究主题,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加快政策科学的知识创新.一、公共政策学的缘起政策科学又称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学)和政策研究,是二战后在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思想库和大学兴起的一个全新的跨学科、应用性的研究领域。
它的出现被视为“当代公共行政学的最重要的发展”、当代政治学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以及当代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次革命性变化.政策科学的迅速成长以及它对各国政府政策制定和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它成为各国政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学科。
现在政策科学已构成当代公共管理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而富有活力的部分。
一般认为,“政策科学”概念是美国政治科学家拉斯韦尔首先提出的。
早在1943年的一个备忘录中,他就提到了“政策科学”的概念,而这一概念在出版物中的首次出现则是他与卡普兰在1950年合著的《权力和社会:政治研究的框架》一书.1951年,拉斯韦尔在与拉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特别是拉斯韦尔本人所写的“政策方向”一文中,首次对社会科学中的政策研究方向,即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和发展方向作出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发展的基础,成了政策科学诞生的标志,拉斯韦尔因此成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奠基人”;政策科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成,则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事,它以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政策科学构想》(1971)和《政策科学进展》(1971)的出版为代表,这些著作构成政策科学发展的第二里程碑。
“政策分析"一词则是美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首先提出的。
他在1958年发表了“政策分析”一文,用“政策分析"表示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渐进比较分析类型。
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进入中国之后,对公共管理的研究和实践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需要从中国国家建设的角度实行反思,当前中国的国家建设处在与西方不同的阶段,通过理性化的官僚制来提供公共物品仍具相关键性的意义。
新公共管理运动是发达国家批评现代官僚制的产物,而在一个正在建立现代官僚制的国家引入其理念,结果可能带来公共性的忽视和政府治理的困境。
所以,学界应充分理解到中国国家建设的阶段性,了解新公共管理的限度,让公共性回归到公共管理的核心位置,让政府担负其应有的责任。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国家建设;反思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公共管理领域中,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浪潮。
其主要标志是解除管制、私有化及自由化。
从80年代初撒切尔夫人和里根分别在英美的大规模私有化运动开始,这次政府改革波及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其中包括加拿大的“2000年的公共服务”、克林顿-戈尔的“政府再造”、澳大利亚的“公共财政管理改进计划”、奥地利的“行政管理计划”、丹麦的“公共部门现代化”、葡萄牙的“重大选择计划”等等,新公共管理范式就是在这样市场化的大背景中出现的。
此一范式进入中国后,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很快就在实践和理论上被中国学者引入到中国的行政管理中,成了中国公共管理学科教材的主流指导思想,另一方面,却对西方公共管理思想中的政治公共性原则避而不谈。
在中国语境,“新公共管理”被表述为不但对于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这个过程,也有一些学者对新公共管理模式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保留看法,并质疑公共性原则的缺失是否妥当。
归纳起来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从法学的角度观察到新公共管理改革大都发生在英、美、澳、新西兰等盎格鲁-撒克逊体系的国家,这些国家主张“利用私法契约来提供公共服务”,而我国作为大陆法系的国家应该寻求法、德式的法治国家的公共管理改革模式,发扬官僚制中的“精密、速度、明确、连续性、统一性、严格服从”等优势因素,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管理改革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公共管理学兴起的背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共管理学在国内的发展及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术研究到政策设计,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一直是中国政府的重点,各界熟知这一现象。
那么,今天的国内公共管理学发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本文将从国内公共管理学兴起的背景、兴起过程及发展状态等方面对此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后续国内公共管理学及学科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国内公共管理学兴起的背景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涉及政府、企业、社会等非私人部门管理等领域的学科。
它主要发源于西方国家,在英国和美国的发展可谓是全球最为发达。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公共管理学,我国也不例外。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起,我国政府的政策及方针就注重西式的公共管理学观念,当时国内实行的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已经在21世纪不再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公共管理学的发展。
二、国内公共管理学兴起的过程
随着政府政策的改革,国内公共管理学的发展逐步加快,涌现出多个关于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机构以及专业培训机构,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实现了由“抄袭西方”到“引进西方”到“国际同步”的转变。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科学研究所为代表,在陆续开展了“职能转换”、“组织改革”、“行政效能研究”等重大研究项目,并利用西方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加以系统诠释,为国内公共管理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借鉴模式。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数国内大学也开始设立公共管理学相关的专业,为此还专门建立了公共管理学本科教育和研究机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学科内涵也越来越丰富,涉及到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等领域。
三、国内公共管理学的发展状态
目前,国内公共管理学已经发展成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相关企业和政府机构也广泛采用国内公共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
以中国公共管理学会为例,该学会成立于2000年,目前在中国公共管理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不仅开展了多方面科学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也组织了一系列专业活动,促进了国内公共管理学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充分满足了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及市场经济的需求,为我国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综上所述,国内公共管理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基于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引进和深入应用,使我国公共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得到较大发展,甚至可以与西方公共管理学达到同一水平。
但是,也必须承认,国内公共管理学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教育资源的有限性、管理人员的质量问题等,这些问题将会对国内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国内公共管理学的未来发展仍需要政府重视,加大投入,逐步解决诸多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国内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为政
府决策和企业管理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