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
高考诗歌鉴赏之边塞征战诗

高考诗歌鉴赏之边塞征战诗
一、特征
(一)内涵
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二)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词。
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二、内容情感
(一)内容
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之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故事。
(二)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反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关系的向往。
三、常用手法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专题课 诗歌鉴赏3——边塞诗鉴赏

专题课诗歌鉴赏3秦时明月汉时关——边塞诗鉴赏课型:专题复习课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归纳法、研讨法、演练法教具:投影仪预习:复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1.复习高适诗《别董大》、王维诗《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诗《塞下曲》名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2.引导归纳以上诗句给人的感受二、简介“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又称为“高岑诗派”。
三、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1. 边塞诗派举例: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归纳特征(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家乡思乡念亲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四、赏析方法1.词句分析法2.形象分析法六、常用词语(略)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七、常用典故五、分析举隅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的意象
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戈, 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 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 凉州、长城、玉门关,单于、羌笛、胡笳、 琵琶、芦管等。
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1、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 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 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内忧外患,诗坛和词 苑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 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伤痛。与盛唐时 期相比多了一些凄楚与惆怅。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⑴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 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 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 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 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⑵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⑶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⑷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古代2诗01歌7 鉴赏专题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的概念: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 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 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 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 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 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 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创作贯穿初 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王维·少年行四首]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诗赏析方法及试题解析技巧分析

边塞诗赏析方法及试题解析技巧分析一、边塞诗”是以反映边界战争和征战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1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中晚唐国势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3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二、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及人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单于;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一)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四)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李白(五)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杜甫四、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五、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一边塞诗

2016届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一边塞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一、边塞形式-----题目中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二、基本主题-----边塞奇丽风光;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忠君爱国的热情;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统治者穷兵黩武;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等。
三、语言风格----- 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常见风格------雄壮豪迈四、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比喻、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五、鉴赏边塞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诗评家常称赏“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边塞诗歌:唐朝边塞诗人及其作品的特点与意义解读》

边塞诗歌:唐朝边塞诗人及其作品的特点与意义解读1. 引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边塞诗歌的黄金时代。
边塞诗歌以其独特的主题和表达方式,成为唐代文学中重要的一支。
本文将对唐朝边塞诗人及其作品进行特点与意义的解读。
2. 边塞诗人及其背景•提及边塞诗人,就不得不谈到他们生活的特殊环境。
这些边塞诗人多数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被贬到邛州、蜀地等远离京城的地方。
•边塞诗人们长时间与汉家文化疏离,他们对北方游牧民族有着深入的了解,并且亲身经历了战争与荒凉,这些经历成为了他们创作诗歌时不可或缺的素材。
3. 边塞诗歌的主题和题材•边塞诗歌体现了生活在边疆地区特殊环境下的情感和体验。
典型的题材包括边塞风景、士兵生活、战争场景等。
同时,边塞诗歌也常常从个人的视角描绘内心世界–基督徒税理。
•边塞诗歌的主题重要突出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些诗人对于祖国安危以及人民困境有着强烈的关切。
4. 边塞诗歌的写作风格•边塞诗歌注重对自然景色和事件的描绘,尤其是荒凉背景下的景物,通常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
•创作手法上,边塞诗人善于使用象征与比喻来营造意境。
他们通过精妙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读者带入边疆生活中。
5. 边塞诗歌带来的意义•边塞诗人们通过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呼吁社会对于边疆地区和底层百姓更多关注和关怀。
他们承载着史实记录,见证着历史发展,并影响着后世对于唐朝和边塞诗歌的认识。
•边塞诗歌对于繁荣了唐朝文化,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流派,同时也给后世的文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启示。
6. 结论•边塞诗歌是唐朝文学中一道独特夺目的风景线,其主题与题材表达了边塞地区特殊环境下人们的情感和体验。
边塞诗人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生活经历,创作出许多引人深思和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这些作品在语言、主题和形式上都展现出别样魅力,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考边塞诗歌知识点

高考边塞诗歌知识点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边塞诗歌则以其独特的题材和情感而备受关注。
在高考中,边塞诗歌也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考点,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对于备考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边塞诗歌的背景、题材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探讨高考边塞诗歌的知识点。
一、背景知识边塞诗歌是指创作于唐代晚期至宋代初期(约9世纪至11世纪)的一类诗歌作品。
当时,中国的北方边塞地区频繁遭受外族的侵扰,战乱不断。
边塞诗歌因此诞生,成为士人倾诉忧愤、怀忧天下的重要途径。
二、题材特点边塞诗歌的题材十分独特,主要以边塞战争和边塞生活为中心。
例如,边塞战争的残酷和壮烈、边塞边军的生活和奋斗、祈求上天保佑的神圣情感等都是边塞诗歌常见的题材。
与此同时,一些边塞历史事件、英雄事迹、家乡风物等也常被诗人描写。
这些题材以其独特性为高考边塞诗歌的重要考点。
三、表现手法边塞诗歌的表现手法独具匠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抒发感情在边塞诗歌中,诗人常常通过抒发自己的忧愤和思乡之情来表达内心的痛苦。
例如,有些诗歌中写到“故乡何处是,忘尔爱尔忧”的诗句,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
2. 描写景物边塞地区的风景十分特殊,常常出现沙漠、戈壁、辽阔的大漠等独特景观。
边塞诗歌通过描写这些景观来烘托氛围,如“胡地横尘起,沙中寄旅思”的诗句。
3. 借物寄怀在边塞诗歌中,诗人常常通过借物寄怀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
例如,用杨柳寄托思念之情、用孤雁寄托别离之苦等等。
4. 叙事手法边塞诗歌中许多作品采用了叙事的手法,通过讲述故事来表达诗人对边塞地区战争和生活的理解和关注。
例如,边塞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一首通过叙事手法展现边塞战争残酷的著名作品。
综上所述,边塞诗歌是高考重点考察的知识点之一。
了解边塞诗歌的背景、题材和表现手法,对于备考取得好成绩非常重要。
希望本文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祝愿大家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高考边塞诗专题鉴赏

——边塞诗鉴赏专题
边塞诗是指唐开元、 天宝年间形成的以反映 边塞风光、边界战争、 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 容的诗歌。
代表作家有高适、 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李颀、卢伦等。 盛唐边塞诗的出现, 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 材的广阔领域,表现了 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 代风貌。
边塞诗的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初唐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盛唐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
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
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豪情
壮志难酬 报国无门
塞 外 风 光 的 喜 爱
建功立业 报国豪情
建 功 立 业 报 国 豪 情
不黄孤青 破沙城海 楼百遥长 从 兰战望云 军 终穿玉暗 行 不金门雪王 还甲关山昌 。,。,龄
书愤五首〃其一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对边关将士的同情
思 乡 怀 人
归家无望的哀痛
反对战争 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生动的比喻形象描绘出边塞的荒凉、 凄冷,描绘了一幅大漠月夜图。这是触 发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特征。为下文写 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感情基调。
逢病军人
1.《杨柳曲》:汉乐府古曲,有时也作 《折杨柳》《怨杨柳》《杨柳》,主要写 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 词,以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 2.《关山月》:乐府曲调,也称《关山》, 多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之 情。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琵 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塞诗知识点

边塞诗知识点
边塞诗是以歌咏边塞风光、展现战争状况与男儿豪情壮志为主的诗歌流派。
在唐代,边塞诗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而兴盛,成为唐诗中一个重要的类别。
下面是一些关于边塞诗的知识点:
1. 主题与内容:边塞诗的主题多集中于边疆戍卫、民族战争、边塞生活等方面,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绘,反映边塞将士的英勇无畏和奋发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牺牲。
2. 意象与象征:边塞诗中常常出现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等,这些景物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成为边塞诗独特的艺术符号。
3. 情感表达:边塞诗的情感表达非常强烈,既有豪情壮志的激情抒发,又有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和眷恋,以及对战争的控诉和反思。
4. 语言特点:边塞诗的语言质朴自然,多用白描手法,注重形象刻画和意境创造,同时语言节奏鲜明,音韵铿锵有力,读来让人感受到浓烈的边塞气息。
5. 历史背景:边塞诗的兴起与唐代国力的强盛和疆域的拓展密切相关,唐代为了保卫边疆地区的安全和拓展疆土,派遣大量军队驻扎边疆,同时也有许多文人志士前往边疆地区游历或从军,他们的诗歌创作丰富了边塞诗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6.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性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展现了边疆地区的壮美风光和将士们的生活风貌,成为唐诗中的经典之作。
以上是关于边塞诗的一些知识点,通过了解和学习边塞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领略到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古代诗歌鉴赏边塞诗3

《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注释1、碛(qi,器):戈壁、沙漠。
2、白练:白色热绢。
这里泛指丝绸。
3、安西:地名。
唐方镇有安西都护,其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兼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
贞元六年(790),为吐蕃所陷。
诗作鉴赏张籍的《凉州词》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诗的前两句写眼前景物,同时点出了所写的地点、时间、天气、季节。
首句“边城暮雨雁飞低”,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群低飞的鸿雁,并使人看到雁飞的地点是边城,时间是日暮,天气是阴雨。
次句“芦笋初生渐欲齐”,再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片出芽的芦苇,并从芦苇的长势说明已是春暖季节。
这前两句:一写从边城仰望的天空景。
一写在边城俯视的地面景,都是在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的景物。
诗的后两句则把诗境扩展到浩瀚遥远的大漠彼方,一直把诗思推到视线之外。
第三句“无数铃声遥过碛”,写的是在沙漠上级缓行进的一队驮运货物的骆驼,但句中却并没有出现骆驼和押运人员的形象,只有从沙漠上遥遥传来的络绎不绝的驼铃声。
这是以声传影,因声见形的妙用。
这里只需写铃声之传来,自会凭联想艳声音转化为形象,自会在脑际浮现一支连延不断的驼队渐行渐远的图景。
帛道猷诗“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陵峰采药触兴为诗》),道潜诗“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入夜归”(《秋江》),白居易诗“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雪》),都与这句诗的机杼相同。
作者之所以为驼铃声所吸引,其诗笔之所以转向那一串飘荡在沙漠上的铃声,是因为他身在边城,蒿目时艰,他的一颗无比沉重的心已随那逐渐向西方消逝的驼铃声而越过了沙漠,飞到那虽然远在视线之外、却时时进入思念之中的安西四镇(治所在今新疆库车)。
诗的末句“应驮白练到安西”,正是作者的情思所注,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
创作背景唐代自安史乱后,陇右道(辖今陇山以西直至新疆西部)东部各州县先后陷于吐蕃。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复习及练习含答案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知识链接一、【边塞诗概述】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他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
二、【边塞诗常见术语等】意象:烽火、狼烟、画角、宝剑、马、铠甲等。
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干戈、吴钩、鸣镝、矛、剑、戟、斧、钺、刀、铩地名和民族名: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碛qi、轮台、龟兹、夜郎;单于、吐(而谷5)浑出的)、胡、羌、羯、夷、楼兰、安西乐器或古曲:如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
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谐音)之意。
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见。
”语义双关又埋怨杨柳尚未返青]、《落梅花》、《关山月》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三、【边塞诗特点】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高考语文边塞诗解读

高考语文边塞诗解读高考古典边塞诗一、什么是边塞战争诗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又称为“高岑诗派”。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二、边塞战争诗的特点:1.反映主题:(1)抒发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揭露将领的腐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3)作战艰苦——“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轮台九牛二虎之力月风夜吼,一川啐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反映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2.表现手法:(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3)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三、边塞战争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1.初唐诗风: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2.盛唐之诗风: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边塞诗鉴赏要点及答题技巧

语言特点:简洁明快,质朴自然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
意象选择:边塞风光、战争场景、人物形象等Biblioteka 情感表达:豪放、激昂、悲壮等
02
边塞诗答题技巧
掌握常见题型
诗眼型:解释该词含义,分析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炼字的功夫。
语言特色型:分析语言特点,概括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分析意境型:描绘画面,概括意境,分析作者情感。
边塞诗的语言特点:语言质朴自然,多用白描手法,注重形象刻画和意境创造。
边塞诗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包括对边塞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对战争的反思和反战情绪,以及对家园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边塞诗的情感:表达对边塞将士的赞美和敬仰,对边塞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战争的反思和反战情绪,以及对家园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边塞诗的意象:常见的意象包括大漠、烽火、长城、黄沙、羌笛等,这些意象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展现出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
添加项标题
边塞诗的特点:语言质朴,意境开阔,情感真挚,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的敬意和赞美。
添加项标题
边塞诗的创作背景:唐代国力强盛,边疆战事频繁,许多诗人投身军旅,创作了许多边塞诗。
添加项标题
边塞诗的意义:通过对边疆战士的赞美和敬仰,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添加项标题
把握边塞诗的情感
熟悉边塞诗的常见题材和表现手法
掌握边塞诗的常见意象和情感,以及如何通过意象分析情感
学会从诗歌中提炼答题模板,并不断练习巩固
强化实战训练
掌握边塞诗的常见意象和情感表达方式
练习不同类型的边塞诗答题技巧,如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
学会从诗歌中提取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等
高考边塞战争诗的解析.

• 宋代之诗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 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 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惆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誓欲成名报国。)
• 三、边塞诗的主要艺术特点:
慨叹守将无能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 •卧听南宫清漏长。
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
闺
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思妇情怀体现了闺怨诗的特点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送 别 •平明送客楚山孤。 之 •洛阳亲友如相问, 作 •一片冰心在玉壶。
学习《从军行》
朗读诗歌,回答问题: 1、本诗的主题是? 抒发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 2、头两句写了哪些事物?描述了一幅什么样 的画面? 环境、时序、风物、戍卒(黄昏、秋、烽火 城、百尺楼) 一幅悲凉又伤感的画面 3、第一、二句与三、四句有何联系? 提示:第一、二句揭示背景,渲染气氛,为 铺垫;第三句叙事,由景入情,过渡; 第四句抒发思乡怀亲之情。
4、第三、四句如何抒情?
设置情景——“更吹羌笛”,《关山月》 创设形象——孤独思乡的戍卒,望眼欲穿的妻子 以音乐入诗,描写、叙事、抒情完美结合,虚实 结合。运用衬托手法巧妙地把远隔万里的人连接 起来。
二、王昌龄《从军行》(其一、四 比较)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பைடு நூலகம்
• 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
边塞诗高考知识点

边塞诗高考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中,边塞诗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壮丽的自然景色和战争的残酷现实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边塞生活的痴念和对国家安宁的企盼。
边塞诗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创作方法和主题内容也成为高考文学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从边塞诗的特点、代表作品以及诗歌鉴赏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首先,边塞诗的特点是表现了边塞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
这些地区通常地势险要,气候恶劣,而且频繁受到外敌入侵。
因此,边塞诗常常以雄浑壮丽的自然山水为背景,描绘了边塞地区独特的风光和旷远的视野。
同时,边塞诗还通过战争题材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安宁和边民的关切,描写了边塞军民英勇抵抗外敌侵犯的场景。
边塞诗的创作中融入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其次,边塞诗的代表作品包括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王之涣的《边塞曲》等。
《登鹳雀楼》描绘了作者眺望长安城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抒发了对边塞生活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婉转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思念。
《边塞曲》则刻画了战争环境下边塞军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悠久历史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作品都展现了边塞诗的独特魅力,对于理解和欣赏边塞诗有着重要意义。
最后,学习边塞诗需要注意诗歌的鉴赏技巧。
首先要把握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例如对仗、比喻、拟人等,这些都是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字句和句式来进行理解和鉴赏。
其次要关注诗歌与历史背景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阅历和时代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边塞诗的诗人大多身临边塞,亲历战争,他们的切身经历和感受是深入理解边塞诗的关键。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比边塞诗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的异同,来进一步理解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边塞诗作为高考文学知识点之一,既具有独特的创作背景和表现手法,也有着丰富的代表作品。
通过对边塞诗的学习和鉴赏,可以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并提升文学鉴赏和理解能力。
诗歌边塞诗鉴赏讲解

诗歌边塞诗鉴赏讲解诗歌边塞诗鉴赏讲解边塞诗是指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古诗鉴赏分类讲解:边塞诗。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拓土开疆,在边塞军旅中形成一种类似“建安诗人”的写作环境。
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
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从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2005年(重庆卷,王昌龄《从军行》)和2006年(天津卷,张籍《凉州词》)所选边塞诗的考查情况看,命题的着眼点主要落在对诗歌的意境、情感以及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上。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虽然涉及的边塞诗不多,但作为古典诗歌中一朵亮丽的奇葩,复习时不可等闲视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XX年重庆卷)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鉴赏点拔:王昌龄的边塞诗,或是歌颂边塞健儿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或是反映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
风格或悲凉慷慨,或缠绵婉转。
从该诗二、三句可以看出:本诗主要表现戍边将士浓郁而缠绵的思家之情。
解答第一题,要把内容理解和情感表达结合起来。
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翻出一曲曲“新声”,让人爱听又怕听,因为那“听不尽”的曲调,总离不开“离别情”啊!欲是翻新琵琶语,欲是搅扰思乡情,鲜明的对照手法强化了“边愁”的深重。
第二题从表达方式来设题。
该诗前面叙事,最后以写景收束,描写出一幅悲凉而又壮阔的秋月高挂图,把戍边将士“不尽”的怀乡思绪融注在典型的意象中,意蕴丰富,引人联想,这就是创设意境,寓情于景,高考辅导《古诗鉴赏分类讲解:边塞诗》。
参考答案:(1)不矛盾。
这样的对照手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类5:边塞诗】专题精讲精练附详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类】精讲精练专题五、边塞诗边塞征战诗歌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一、边塞诗类型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2、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
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
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3、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4、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古代诗歌鉴赏(边塞征戍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 用?
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二、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 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 雪、风沙等;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 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等;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 胡 羌 羯 夷等少数民族 碛(沙漠) 轮台 龟 兹 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 关、凉州、楼兰等。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 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等。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
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 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古代诗歌鉴赏
之边塞征戍诗鉴赏
一、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指以边疆的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诗歌。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 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 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 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一)诗歌分类 -边塞诗(上课用)

边塞诗的基本主题
建立功业的渴望; 山河沦丧的痛苦; 塞外生活的艰辛; 报国无门的怨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 久居边关的乡愁; 连年征战的惨烈; 归家无望的哀痛。
边塞诗的感情色彩
怨情
1.对朝廷或无能将领的埋怨之情 2.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难以回家与 亲人团圆的凄凉孤苦之情 3.对频繁戍边频繁战争的厌恶之情 4.对戍守将士戍边生活的同情(诗人 角度)
边塞诗的感情色彩
豪情
1.保家卫国的决心与悲壮之情 2.不畏恶劣环境的献身精神 3.对戍边将士勇武之气的歌颂之情 (诗人角度)
古战诗
边塞诗的诗题特点 • 题目中多出现“塞”、“征” 、“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 旧题的,如《凉州词》、《少 年行》、《关山月》、《从军 行》等
边塞诗中的意象
大漠、朔风、雪山、长城、征马、 鼓角、沙场、楼兰、阴山、玉门 关、关塞、烽火、羌笛、胡笳、 琵琶、《折杨柳》、《落梅花》、 《关山月》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一、边塞诗概况(一)、概念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斗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旺盛,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斗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丽的边塞诗派。
(二)、标记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三)、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闻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1、边塞风光——秀丽壮阔2、统治者------穷兵黩武3、家乡------思乡念亲4、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四、边塞诗语言特点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五、边塞诗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方、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六、边塞诗常见意象1、与斗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斗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3、与斗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秀丽、奇寒、宽阔、壮阔、广袤4、与斗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5、与斗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的《从军行》等诗句干脆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斗争的残酷。
反映连年征战对广袤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哀痛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比照,凝合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怜悯。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惦念亲人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
)5、描绘美满华蜜生活、憧憬和平的。
6、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怜悯的。
7、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明珠暗投的。
8、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八、边塞诗时代特点1、盛唐:豪迈、爽朗、勇往直前。
即使是艰苦的斗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2、中、晚唐:国力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照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
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3、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
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高考设问方式】1、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解题指导】1、依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2、其次,分析意象、意境特点。
3、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把握思想情感4、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
【例题解析】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04江苏卷)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详细说明。
答:(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问题:(1)、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高考真题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9年全国卷Ⅱ)(8分)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07山东卷)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爱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年陕西卷)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答:(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年安徽卷)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孤独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接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孤独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答: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答: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11浙江卷)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芜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多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答: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答:《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答案【例题解析】1、答案:(1):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赏析: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
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
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好像不相连属,事实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围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即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好像已经把话说尽。
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
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芜的地方。
传闻塞外草白,只有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
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行坐实理解。
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旁边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
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芜,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诗虽不干脆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到处充满着怨情。
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
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
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调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调,显得别具情韵。
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多见的。
2、答案解析:景物特点: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荒芜、宽阔、寒冷的沙漠景象。
内容特点:劝别友人,前路莫愁。
情感特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芜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挚友。
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高考真题演练答案】1. (1)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