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赏析
有关边塞的古诗及赏析
有关边塞的古诗及赏析1. 《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这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2.《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3.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边塞诗。
这一首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边塞诗诗歌赏析
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赏析:诗一开篇,“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
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第三、四句“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则写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的“萧条”荒凉景象。
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特别是“落日何萧条”句中的“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第五、六句“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则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
边城地区征战不止,兵戈相交,是因为胡虏反叛,暗示了对安禄山等人企图以“边功市宠”而引起边境战端的愤怒之情。
“一到”、“每愁”两词对举,突显边患之重之久。
第七、八句“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是诗人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
“岂无”以强有力的反诘,对统治者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高度自信心。
接下来“诸将已承恩”便对上一句的反问进行了回答,不用“安边书”制止边患,是因为统治者错用朝中腐败奸诈的“诸将”,这一句将诗人安边的自信和慷慨壮志击碎,其心理也经历了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
最后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表现诗人目睹贤者沉沦、奸人晋爵的社会现状,痛恨当朝统治者错用奸臣、造成无穷边患的愤懑之情。
“孙吴事”,“闭门”则是引典抒情,并以此煞尾,有言少意多之妙。
“闭门”之言乃对现状极为不满的反语,诗人积极用世、渴望成就一番功业,不会甘于闭门不出,此为其激愤之语。
全诗在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情感上议论抒情,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语言上看似平淡质朴,但由于“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边塞诗--赏析
从军行赏析这首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从内容和结构谈作用)。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题材,以描写边塞风景和表达士兵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
这种诗歌形式的典型代表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王昌龄的《从军行》等。
边塞诗通过描绘边塞风景的壮美和表达士兵的忠诚与孤独,打动了无数读者,并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边塞,指的是国家的边境地带,是安全与危险、有人烟与荒凉、美丽与荒芜并存的地方。
在古代,边塞地区是兵戈频繁、刀光剑影的地方,士兵们在此经历着无数的磨难和考验。
边塞诗正是通过对这些特殊环境的描写,展示了士兵们在边塞孤独生活中的坚韧与忠诚。
边塞诗中最经典的代表之一就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中通过描绘边塞的宽阔辽远和壮丽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心情。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用这样生动的形象描绘了边塞的壮美景色。
而诗人的壮志则表现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表达中。
这首诗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追求卓越、志向高远的豪情。
与此不同,《从军行》是王昌龄一生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以描写边塞士兵凄凉的生活为主线,表达了士兵在战争年代的忠诚与孤独。
诗中的士兵“白骨夜半无人埋,蓝田日暖玉生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痛苦。
然而,诗中却蕴含了士兵刚刚离开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家园的眷恋,表现出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士兵的无私奉献。
边塞诗以其特殊的题材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些边塞诗描绘了辽阔的边塞风景和士兵们的艰苦生活,展示了他们的忠诚与坚韧。
通过细腻而情感丰富的描写,边塞诗打动了数代读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家园的深情厚意。
边塞诗也成为了后人对士兵和边塞生活的羡慕和赞美之词。
边塞诗的背后还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它通过对边塞的描写,寓意了人生的边缘与彼岸。
边塞是各种矛盾并存的地方,也是黑暗与光明的边界。
士兵们的忠诚与孤独,体现了每个人面对生活挑战时都要面对的选择和付出。
边塞诗通过以特殊环境为背景,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悲壮,给予了读者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唐代边塞诗是唐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描述塞外生活为主,表现了唐代边塞守卫军民的爱国主义、壮烈、坚韧和牺牲精神。
诗人们以客观的视角、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地描绘了边塞的自然风光、历史沉淀、民风民俗和军民生活,表达了对家园和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战争的憎恶和反感,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一、爱国主义思想唐代边塞诗集中表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强调民族团结、国家安危、民族尊严和家国情怀。
诗人们将壮烈的牺牲精神融入诗中,使得边塞生活变得崇高而感人。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借着登高望远的方式,诗人表达了对祖国疆土辽阔的感叹和热爱。
李白的《将进酒》中写到:“霸凌海内外,何以家为?”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家国的忧虑。
杜甫的《兵车行》则写到:“弃繻冠于车,蜡炬烛九门。
霜鳞帐飞狐,玉勒雕鞍穿。
”形象地刻画了唐代边塞军队的战斗场面,表达了对祖国领土的保卫与发展的热忱。
诗人们以极其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勾画出不朽的爱国精神,铭刻在人民心中。
二、壮烈和坚韧思想唐代边塞生活遭受寇盗侵扰、自然灾害和战争创伤,因此诗人们描述了军民在困难条件下求生存的毅力和勇气,对于中国传统理念中的“困境锤炼人性”有深刻的认识。
边塞壮烈和坚韧思想始终贯穿于唐代边塞诗中。
王之涣的《登幽州台歌》中写到:“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通过赠别诗,表达了对朋友的嘱托和对国家前途的厚望,体现了唐代边塞军民的坚毅和忠诚。
李白的《将进酒》中写到“青春作保定神州,白首为功尽万钟”,激励军民为国牺牲奉献、英勇杀敌的精神,表现了不屈不挠、顽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唐代边塞诗人们在表现壮烈和坚韧思想时,表现出了高度的个性化特点,同时也传递了人民团结、奋发向上的正能量。
三、对战争的憎恶和反感唐代边塞诗人们在描写边塞生活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反战主题。
边塞的诗词集及赏析
边塞的诗词集及赏析1、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1. 引言1.1 唐代边塞诗的概述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流派之一,是在唐代边疆地区创作的一类诗歌形式。
唐代边塞诗起源于唐朝时期经常征战的边疆地区,反映了当时军民生活的艰辛和边塞风光的壮丽。
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广泛,包括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战争的思考,描写边境地区的山川风物,歌颂士兵的忠诚和勇气等内容。
在唐代边塞诗中,作者常常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民族团结的向往,体现了中国古代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唐代边塞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唐代边塞诗的研究和赏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时代背景,以及古代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真实描写和情感表达。
1.2 唐代边塞诗的典型特征唐代边塞诗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唐代边塞诗以壮丽雄浑的诗境为特色,诗人常常通过描绘广袤的边塞风景、壮丽的长城景观和恢宏的边塞山川来展现出边塞地区的独特风貌。
唐代边塞诗强调对祖国的深情厚爱,诗人常常借助边塞景象表达对祖国的深切关怀和对家国的眷恋之情。
唐代边塞诗着重表现士兵的忠勇与艰辛,诗人常常通过描绘士兵面对战乱和艰苦环境时的坚毅品质和英勇作为来塑造他们的高尚形象。
唐代边塞诗还强调民族团结的力量,诗人常常以民族大义为主题,倡导民族的团结和团结一心的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美好传统。
唐代边塞诗以其独特的诗境、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篇章,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反映边塞生活的精神风貌唐代边塞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流派之一,反映了当时边塞地区的生活精神风貌,展现了士兵们在边疆戍守时的艰辛与忠勇。
这些诗作中常常描绘士兵们在恶劣环境下的艰苦生活,讴歌他们不畏艰难、坚毅不屈的品质。
诗人们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边塞生活的真实情况,展现了士兵们的顽强精神。
边塞诗中常常出现的题材包括驻守边关的情景、征战边疆的英雄壮举、跋涉沙场的士兵形象等,这些形象构成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边塞诗及赏析
边塞诗及赏析引导语: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诗词非常的多,而对于边塞诗想必很多人都有接触过,那么接下来是店铺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边塞诗及赏析,欢迎阅读!《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这首《出塞》,可以说是最负盛名的边塞诗之一,明代“后七子”李攀龙评此诗为七绝诗压卷之作。
此诗采用以古喻今的手法,表达了关心边防的主题。
诗的意象苍茫浑厚,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从军行》之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赏析:此诗是一首气势宏伟的边塞诗,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们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厚,感情悲壮。
表现了战士们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将士生活的诗,军中的酒宴是盛大欢乐的酒宴,全诗仅仅四句,用明快的语言,跳动的节奏,就给人带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
明代“后七子”王世贞又评此诗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清代王渔洋谓:七绝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秦时明月”、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无出此四章之右者矣。
而清末民初的章太炎也推王之涣的《凉州词》为绝句之首。
由此可见王之涣的凉州词盛名之大。
《凉州词》之二王之涣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赏析:此诗是王之涣作的《凉州词》组诗第二首,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诗歌以汉代唐,写突厥首领小杀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赏析: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怎么能没有一首边塞诗歌呢,这首《从军行》就是李白的边塞诗之一。
边塞诗的赏析
边塞诗指以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等为内容,展现边地⽣活的艰⾟、战争的残酷,表现将⼠建功⽴业的壮志和思念家乡的情感的诗歌。
以下是边塞诗的赏析,欢迎阅读。
边塞诗中常⽤的意象可以归类为: 1. 战争中使⽤的物品。
如⾦⿎、旌旗、铁骑、烽⽕、⽻书、⾓⼸、胡马、征⾐、铁⾐、戍楼、⼽、⽭、剑、箭、戟、斧、钺、⼑、铩等。
2. 边塞的地名。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门、凉州、天⼭、安西、幽、辽、陇等。
3. 边塞的民族。
胡、羌、羯、夷等。
4. 边塞的风光。
⼤漠、沙碛、瀚海、风霜、严寒、⽩草、枯蓬、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雪⼭、孤城、雁飞、鹰扬等。
5. 少数民族的乐器。
如羌笛、胡笳、琵琶、画⾓等。
6. ⾳乐。
梅花落、关⼭⽉、⾬雪曲、杨柳曲、出(⼊)塞曲等。
边塞诗常见的思想内容有: 1. 体现戍边将⼠的爱国激情。
诗歌通过描写边塞紧张的局势、戍边将⼠艰⾟的⽣活状态、战争的惨烈场景等,表现戍边将⼠强烈的爱国情感。
如: 烽⽕照西京,⼼中⾃不平。
⽛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书⽣。
(杨炯《从军⾏》) 诗歌描写了⼀个读书⼈从军边塞、参加战⽃的过程,表现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开头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诗⼈的爱国热情。
⽤“照”渲染紧急的⽓氛,⽤“⾃”表现爱国思想。
三、四句描写**出师、到达边塞的情景。
“绕”体现出**包围敌⼈的境况,渲染出龙争虎⽃的⽓氛。
五、六句写战⽃情况,通过侧⾯烘托表现战争;从视觉、听觉的⾓度,⽤象征**的“旗”“⿎”表现出征将⼠冒雪同敌⼈搏⽃的坚强⽆畏精神和在战⿎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
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 表现边塞紧张的形势。
有些边塞诗通过描写烽⽕、军书传递等表现边塞紧张的局势。
如: ⼗⾥⼀⾛马,五⾥⼀扬鞭。
都护军书⾄,匈奴围酒泉。
关⼭正飞雪,烽⽕断⽆烟。
(王维《陇西⾏》) 诗歌⼀、⼆句⽤“⼀⾛马”“⼀扬鞭”表现边塞传递军书的急切;⽤“⼗⾥”“五⾥”渲染⼗万⽕急的紧张⽓氛。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1. 引言1.1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唐代边塞诗是唐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描绘边塞风光、抒发边塞士兵情感为主题,展现了诗人们对祖国河山的眷恋和对边塞生活的感悟。
唐代边塞诗在表达爱国情怀、壮志豪情、生活写照和风景描写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们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通过对唐代边塞诗的深入剖析与赏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感受到诗人们对时代、民族和生活的真挚感慨。
唐代边塞诗以其瑰丽的诗境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珍贵遗产,对后世文学与情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彰显出民族精神与时代风貌的完美结合,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2. 正文2.1 唐代边塞诗的背景与特点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唐代边塞诗则是唐代诗歌中的一大亮点。
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唐朝长期的边塞战争和统一战争,自唐太宗时期开始的“开元盛世”后,唐代的边塞地带逐渐稳定下来,人们开始有机会关注和描写这些边塞地区的风土人情。
唐代边塞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边塞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描写。
很多边塞诗歌都以战争、征伐、边疆守护为主题,展现了唐代边塞地区的军事紧张气氛和士兵的忠勇之志。
其次是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边塞地区的山川河流、草原胡杨、雄风峻俗尽展眼前,带给读者一种壮美的感受。
唐代边塞诗还表现出一种豪迈奔放的风格,往往充满着浓厚的汉家风骨和民族气节,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边塞生活的豪情壮志。
唐代边塞诗以其独特的背景和特点,展现了唐代边塞地区的风土人情,传达了诗人对于祖国、民族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2 唐代边塞诗的爱国情怀在唐代的边塞诗中,爱国情怀是其中一大特点。
这种爱国情怀体现在诗人对祖国边疆的感情深厚,对祖国的挚爱和忠诚,并表现出对保卫国家安全、振兴国家的热切期望。
唐代边塞诗以其浓烈的爱国情感感染了无数读者。
诗人通过描绘边疆战事、英雄壮丽、抗击外敌等场景,展现了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边塞古诗赏析
边塞古诗赏析边塞古诗赏析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边塞古诗赏析,欢迎阅读。
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古诗赏析】李白的《关山月》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开头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
“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
“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
“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
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
没完没了的,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
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中间四句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
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
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
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
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
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最后四句描写战士“望归”的愁苦心情。
“戍客”“思归”愁肠百结,望着边塞荒凉景色,满面愁容,难以名状。
想家中高楼上的妻子、满头白发的亲娘和瘦骨伶仃的儿郎,一定也在这清冷的茫茫月夜里或站立楼头,或折柳门前。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边塞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岑参的边塞诗1、作者生平: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
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
”(《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
”(《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壮志。
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
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
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
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
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
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
王昌龄的边塞诗赏析
王昌龄的边塞诗赏析王昌龄的边塞诗赏析导语:王昌龄边塞诗是非常出名旳,反映了当时旳边疆将士们旳境遇依旧心情。
欢迎阅读店铺整理旳王昌龄边塞诗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1、《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从军行·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从军行·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6、《从军行·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从军行·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8、《塞下曲·其一》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9、《塞下曲·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0、《塞下曲·其三》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11、《塞下曲·其四》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12、《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一惊心动魄旳战斗刚刚结束旳情景。
枣红马刚刚装上白玉装饰旳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
战斗结束旳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旳月光。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是指唐代以边塞为背景,描绘边塞风情和塞外民族生活的一类诗歌作品。
这些诗作主要以描绘边塞守军的生活、战争的惨烈和边境的荒凉景象为主题,反映了当时边塞地区不稳定的政治局势和边塞人民的生活困境。
其思想内容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恨。
边塞人民生活在交战的边陲地区,经历了无休止的战争和流离失所的困境。
他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恨通过边塞诗表达出来。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对边塞地区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不满。
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还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边塞人民生活在边远地区,与中原地区相隔甚远,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却从未改变。
许多边塞诗歌中都有对祖国的赞美和忠诚的表达。
例如王昌龄的《出塞》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歌描绘了边塞守军的孤独和忠诚,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展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恨,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赞美了边塞风情和边塞人民的生活。
这些思想内容表达了边塞人民坚韧不拔、忠诚于国家的精神风貌,也展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困境的坚韧抵抗。
边塞诗歌充满了激情和哀愁,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边塞诗鉴赏课件
边塞诗中的人物形象
总结词
边塞诗中的人物形象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描绘不同的人物形象,诗人表现出对英雄主义 和人性光辉的赞美。
详细描述
在边塞诗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包括英勇的将士、忠诚的朋友、思乡的士兵和边疆居民等。这些人 物形象不仅展示了战争中的人性光辉和英雄主义,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对和平和家园的渴望。诗人通过 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表达出对人性美好一面的赞美和对战争的反思。
王昌龄《出塞》
总结词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战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 悲愤和对和平的向往。
详细描述
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的诗歌,通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诗句,表达了诗 人对战争的悲愤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诗中还通过对 边塞士兵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英勇和无奈。
高适《燕歌行》
总结词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士兵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苦难和英勇,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 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详细描述
高适的《燕歌行》是一首描写边塞士兵的诗歌,通过“君不见沙场苦,至今犹忆 李将军”等诗句,展现了边塞士兵的苦难和英勇。同时,诗中还通过对战争的反 思和对和平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和人性问题的深刻思考。
语言特色
边塞诗的语言特色在于简练明快、质朴自然,同时又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例如,“秦 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
修辞手法
边塞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这些手法能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 感染力。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黄河
的壮阔和豪迈。
谢谢聆听
03 边塞诗的艺术手法
象征与隐喻
象征
边塞诗中常常使用象征手法,通过具 体的事物或场景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或 情感。例如,以“大漠”象征战场, “烽火”象征战争,“归鸿”象征家 乡。
边塞诗赏析
四、艺术风格很不相同
有的豪放旷达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二、每首诗歌都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张说 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 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 高适、岑参、李益等反映征战诗的各个方面: 高适、岑参、李益等反映征战诗的各个方面: 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 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 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 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 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 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 中原的风光 ……
2.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 .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燕然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 颈联的“ 两字历来为人称道, 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 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 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 雄伟, 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4.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 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 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左右字内 。(60左右字内) 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左右字内) 略。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之一,而在唐朝的诗歌中,边塞诗是一种独特的形式,它的诗人们通过对边疆地区的生活与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们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深深关切与忧虑,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下面,我们将对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进行赏析。
一、爱国思想在唐代边塞诗中,爱国主题是最为突出的一个。
这些诗人们都是在边塞地区的军屯、守卫之中,他们身处重重关卡,每日坚守岗位,忍受严酷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物质条件和危险的军事环境。
在此情况下,他们对祖国的爱与思念就更加深刻而明显。
在他们笔下,我们可以看到的爱国之情是真挚而深刻的,它们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的表现。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是在叙述战争的惨烈与幸存者的荣耀,通过诗人对祖国的热爱的细腻描写,让人在分别时不由得感慨万千,深深感受到了祖国的重要性;《登高》中诗人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的眷恋和热爱。
二、对生命的理解在唐代边塞诗中,诗人们不仅表现了对祖国的爱,也表现了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
由于边疆战争的漫长和辛劳,让他们深切地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
这里的生命,不仅指人类生命的崇高意义和不可复制的独特性,还涉及到整个自然的生命,表现着一种对生命的崇高感悟。
例如,《登高》中写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反映了诗人在疲劳与辛劳中体悟到的生命的真谛,教我们珍惜生命的每一刻,无论是喜悦还是痛苦;《夜泊牛渚怀古》中诗人写到“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反映了战争中对生命的看重和珍惜,强调人生色彩丰富而又短暂,告诫读者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积极投身生命中有意义的事物。
三、民族自尊和自豪感在唐代,中国正处于对外扩张时期,也遭遇了一些外部势力的入侵。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边塞诗中反映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和自豪感,表现了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自信,在对外敌人袭击时,士兵们也有了强烈的舍生忘死之心,维护民族尊严的那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诗赏析
从军行赏析
这首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从内容和结构谈作用)。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
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
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
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
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
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
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
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是唐诗的亮点。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鉴赏
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
三十三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
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
前后两次在边塞二十六年。
这期间,他写了不少诗来记叙当时亲历的征战生活,抒发自己的感受。
这些诗以有特色的语言,鲜明的色调,把西域地区雄伟壮阔、绮丽多姿的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形成其新奇浪漫、雄伟豪壮的独特风格。
岑
参历来被认为是“边塞诗”作者中成就最大的一个。
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
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
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
“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
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
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
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
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
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
“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中“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
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
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
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
“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
景。
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
“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
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
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这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
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
全诗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
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
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
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
《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
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
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
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