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对外的关系》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对外的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对外的关系》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以及倭寇问题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以及明朝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明朝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对于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明朝对外关系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并深入分析其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掌握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和影响,了解倭寇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办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和影响,倭寇问题的解决办法。
2.教学难点:明朝对外关系的变化和原因,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倭寇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明朝对外关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明朝对外关系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3.史料:收集与明朝对外关系相关的史料,如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倭寇问题的文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海外贸易图,引导学生关注明朝对外关系的重要性,引出本课的标题《明朝对外的关系》。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包括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及其特点,认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以及明朝对外抵抗外来侵略的努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的对外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已有知识,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的新信息。
此外,学生对于海洋探险、殖民扩张等主题可能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借此契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掌握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意义以及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2.教学难点: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过程及其影响,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新知识。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明朝对外关系。
4.情感教育:结合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3.资料:收集相关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4.板书:准备相关板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郑和是谁?他为什么要下西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之地,以及带回来的奇珍异宝。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设计
课题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型新授课节数教学目标1、能说出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知道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化补充导入新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有的说宣扬大明威德,有的说寻找建文帝,有的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还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
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明朝的对外关系。
新课讲授一、郑和下西洋观看视频和材料,从中提取下列有效的信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条件、时间空间范围、影响)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时间:1405-1433年。
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影响: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刚才我讲的是友好交往,下面我就来学习第二个问题冲突二、戚继光抗倭1.观看图片介绍什么是倭寇,观看视频,说出戚继光的主要事迹事迹。
2,从材料中说出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及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3、通过戚继光的事迹我们该如何评价戚继光呢?4.说说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获得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戚继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治军严明;得到沿海一带广大人民的支持,并且战争的性质是正义反侵略的。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明朝十六世纪的对外关系,明朝在东亚的影响和贸易活动。
2.能力目标:能够以明朝为例子,阐述两个文化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于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了解明朝十六世纪的对外关系。
2.理解两个文化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表达文化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2.理解贸易对于明朝的重要性。
四、课前准备1.电脑、投影仪、课件。
2.演示材料。
3.板书。
五、教学过程1.引入请学生们回答以下问题: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建筑物是哪一个?这个建筑物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了?这个建筑物的石材和瓦片是从哪里来的?通过这道题目,让学生们意识到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建筑物之一是故宫,这个建筑物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石材和瓦片是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
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和其他国家是有联系的,中国古代的皇帝曾经与其他国家建立了贸易和文化联系。
2.新课讲解面对改革开放,中国欢迎外国,而明朝时期,中国对外是相对封闭的。
明朝时期的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东亚。
东南亚地区的商人和海盗时常来到中国沿海。
东南亚地区中的王国通常与中国有接触,并与中国有贸易往来。
与大明相邻的东北地区是满洲部族生活的地方,而正是这个地方,在明代中期,崛起了一个族群,后来称之为满族。
同时,在这个地方也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势力,后来发展成为皇族: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组建了他自己的军队开始攻打明朝的领土,在他领导下,满洲部族先后占领了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地区。
崇祯皇帝与努尔哈赤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但是最终,满洲人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自己的政府。
后来,满洲人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
3.示范请学生们回答以下问题: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主要贸易出口和进口品有哪些?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如何影响日本?面对这两个问题,老师可以设法让学生回答,并激励他们多谈论这些问题。
4.练习请学生们自行阅读这两段故事,并简述这些故事中的双方互相影响了什么?故事1:明代中期,一群东南亚商人带着海南黄皮(一种稀有、珍贵的商业物品)到达中国南部。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教学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明朝的对外关系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教师出四张中国人民邮票,这些邮票(1985年)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生:郑和下西洋。
见第2张PPT。
过渡:那么郑和下西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第一篇章:郑和下西洋师:介绍郑和(1371—1435)明代杰出的航海家。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
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内容;
(2)了解倭寇和倭患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表格对比分析,让学生直观体会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3)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独立表达能力,体会郑和船队是和平之师、友好使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不怕艰难、大无畏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2)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自制图片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材料解析法、表格对比法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教学反思】
时间方面控制有待加强;对待学生回答问题,应该及时给予鼓励;
对教材挖掘程度不够深,有待加强。
整体还行,需要更进一步努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设计:
(1)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组织学生互相批改、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知识的掌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明朝对外关系的重要事件或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或模拟外交,撰写剧本并进行表演,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与明朝对外关系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章,如《郑和下西洋》、《明朝与世界的交流》等,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历史素养。
4.家庭作业:
(1)要求学生向家长介绍本节课所学的明朝对外关系知识,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家庭亲子互动。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分享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2.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瓷器、丝绸等物品,引发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并尝试总结出重要事件、人物及影响。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补充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1)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整理出明朝对外关系知识结构图,包括重要事件、人物、航线等,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2)布置相关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旨在巩固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
2.实践作业:
(1)鼓励学生搜集与明朝对外关系相关的资料,如图片、文物、故事等,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和分析能力。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明朝的对外交往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明白明朝的对外交往是助力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2.了解明朝与外族的交往历程,明白明朝的对外交往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也体现了明朝外交政策的灵活性;3.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对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所起的作用,明白我们今天的国际关系中这些历史来自何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明朝的对外交往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明朝外交政策的灵活性;3.明朝的对外关系对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引入(5分钟)导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明成祖洪武年间下西南平定叛乱后,开疆拓土的事迹,突出明朝的疆域之广阔。
2. 讲解(20分钟)1.明朝的对外交往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明朝外交政策的灵活性。
3.明朝的对外关系对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所起的作用。
3. 拓展(10分钟)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明朝的对外关系的理解。
可以采用以下问题:1.明朝政府采取了哪些对外交往的方式?2.明朝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文化交流起到了什么作用?3.明朝对外关系的对中国文化传播的贡献?4. 练习(15分钟)1.根据教材和老师讲解的内容,填写下面表格:志在东方收回占领地海上贸易在外交上的主张通过军事手段收回数次被夺占的西南土地对外交往的过程对中国文化传播2.同桌分组,通过讨论,发表意见,总结明朝对外关系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
5. 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并督促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把本课讲解的内容进行总结,记忆。
2.阅读课外材料,了解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其他案例。
3.整理笔记,整理本节课的要点,以备考试。
五、板书设计•明朝的对外关系•收回占领地•海上贸易•明朝的对外交往的特点和内容•明朝外交政策的灵活性•明朝的对外关系对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所起的作用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如讲述、问答、小组讨论等,来让学生充分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所起的作用。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主要内容涵盖了明朝洪武至嘉靖年间的对外关系,包括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倭寇与戚继光抗倭、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等事件。
教材通过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历史的起源和发展的基础知识,对古代的朝代更迭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明朝的对外关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倭寇与戚继光抗倭、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等事件的时间、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对外关系发展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过程及其影响;葡萄牙、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的历史事实。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意义;倭寇与戚继光抗倭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葡萄牙、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的原因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汇报学习情况。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史料,解决问题。
3.案例教学:以典型事件为例,深入剖析事件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史证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
3.网络资源: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倭寇与戚继光抗倭、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等相关历史事件的教育视频、文章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的对外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说课稿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关系。
本节课内容较为丰富,涵盖了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认识我国在世界上地位的变化,以及对外交流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一些具体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知识点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感强的情感态度,认识我国在世界上地位的变化,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意义及其在世界上地位的影响;戚继光抗倭的策略和成果;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过程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郑和下西洋的图片或故事为导入,激发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共同解决问题。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明朝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和特点。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倭寇和戚继光抗倭、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等历史事件。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认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以及明朝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元朝的海外贸易和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
但对于明朝时期的其他对外关系事件,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认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以及明朝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意义,明朝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和航海技术,以及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历史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粉笔、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海外贸易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元朝的海外贸易情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史料,如航海图、瓷器等,引导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意义。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3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朝的对外关系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教学目标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经过、意义,以及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
3.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抗倭战争的性质。
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戚继光抗倭斗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阅读理解、史料分析、讨论合作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明史郑和传》。
2.影视作品:电视剧《郑和下西洋》。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播放电视剧《郑和下西洋》片段,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1.说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经过和意义。
2.戚继光抗倭的背景是什么?三、学习任务一四、学习任务二五、学习任务三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明朝前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郑和的远洋航行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
同时也了解到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面对外来入侵,不惧危险奋勇杀敌,展现了中华民族儿女的优秀品质,也了解了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史事。
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以及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难点:如何评价郑和及他的远航。
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投影出示鉴真和玄奘的图片。
问题:图中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他们分别有什么事迹?让学生回忆两位历史人物的活动(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
教师:这两位人物都生活在唐朝,是唐朝对外交往中的著名人物。
到了明朝,也出现了这样两位人物,他们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最为著名,他们就是郑和和戚继光。
(投影出示郑和与戚继光人物图片)这两位人物创造了怎样辉煌的业绩,为什么一直被后世所称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明朝的对外关系》(板书),由此导入新课。
二. 新课学习(一)郑和下西洋(板书)新知探究: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郑和这位历史人物。
投影出示问题,学生结合问题阅读教材70-71页相关内容。
学生阅读完毕后,指导学生依据教材依次解决出示的问题。
1.西洋指哪些地区?(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投影出示地图,指导学生找到西洋的地理位置。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目的各是什么?谁派郑和出使西洋?(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明朝拥有航海方面的人才;明朝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技术条件如指南针、造船技术等。
主要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2016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史实。
掌握明朝的对外关系概况即对外友好交往与冲突。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观察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了解西洋的地理位置和郑和船队所到之处,通过材料分析与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以及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郑和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人生观,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树立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的意识。
教学导入:出示一副船在海上航行的动图,启发学生,看到此图你会想到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答案很多:有的说造船业发达,有的说出海贸易,有的说是客轮,有的说可能是友好交往。
教学重点:戚继光抗击倭寇的事迹和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下西洋的原因和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二、教学新课:(一)、郑和下西洋—友好交往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0-72页,完成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包括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在位皇帝、目的、概况、影响。
(二)、合作探究1、学生自学后,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引导学生读图了解西洋的地理位置。
2、材料分析: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条件。
(1)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
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
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2)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健全朝贡体系。
(3)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3、结合下面郑和与哥伦布海航情况比较表,探讨郑和下西洋的地位与影响。
(2)榜葛剌进献麒麟图(3)郑和下西洋动态图学生探讨后师小结:积极影响:●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并做出了伟大贡献。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及其影响2.了解明朝在海外扩张时的实践和经验3.熟练掌握相关词汇和知识点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为明朝的对外关系及其海外扩张实践。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朝的对外关系背景和基础2.明朝的海外扩张历程和主要功绩3.明朝的海禁政策及其原因和影响4.明朝的海禁政策和对外政策的转变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答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回答明朝的“开国”皇帝是谁?明朝的封建社会有哪些主要阶层?2.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背景和基础(1)通过学生发言和教师引导,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背景和基础,包括明朝国土的局势、世界局势和中东欧、西欧、意大利、非洲等地区的政治形势、文化表现、经济状况等。
(2)学生观看多媒体介绍和图片展示,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背景和基础,形成直观的感受和认知。
3.了解明朝的海外扩张历程和主要功绩(1)通过学生发言和教师引导,了解明朝的海外扩张历程和主要功绩,包括明朝的正式海禁、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明朝海疆进一步扩张等。
(2)学生观看多媒体介绍和图片展示,了解明朝的海外扩张历程和主要功绩,形成直观的感受和认知。
(3)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明朝在海外扩张过程中的战略思路和策略。
4.明朝的海禁政策及其原因和影响(1)通过学生发言和教师引导,了解明朝的海禁政策及其原因和影响,包括明朝的海禁政策、其实施的原因和影响等。
(2)学生观看多媒体介绍和图片展示,了解明朝的海禁政策及其原因和影响,形成直观的感受和认知。
(3)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明朝的海禁政策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5.明朝的海禁政策和对外政策的转变(1)通过学生发言和教师引导,了解明朝的海禁政策和对外政策的转变,包括海禁政策的解禁和国际局势的变化等。
(2)学生观看多媒体介绍和图片展示,了解明朝的海禁政策和对外政策的转变,形成直观的感受和认知。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教材通过介绍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交流的繁荣和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历史事实,也有对人物的评价,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历史资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可能了解不多,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人物感兴趣,希望了解更多关于他们的信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抵抗外来侵略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以及从中体现出的我国民族精神。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以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英勇事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资料: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相关历史资料。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过程和影响,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资料。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过程与方法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郑和船队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
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1.人物介绍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
由于他在朱棣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多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
人称“三宝太监”,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
2.阅读教材《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3.教师提问:西洋是指什么地方?提示: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
4.教师提问:郑和的船队会遇到哪些困难?提示: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5.思考讨论: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提示:(1)明朝国家强盛统一,政治清明,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2)明朝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3)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
(4)统治者的支持。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版⼈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课标分析:知识与能⼒: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争性质;知道葡萄⽛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过程与⽅法: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与勇⽓,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1、学习⽬标(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的、时间、经过、意义、评价郑和下西洋。
(2)分析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综合评价戚继光抗倭。
(3)掌握葡萄⽛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2、学习重难点(1)郑和下西洋(2)戚继光抗倭(3)掌握葡萄⽛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教学过程⼀、(导⼊新课)情景设问师提问:(利⽤鉴真和⽞奘)图中的历史⼈物是谁?⽣回答:鉴真和⽞奘他去了哪些国家?⽣回答:鉴真去了⽇本,⽞奘去了天竺。
他们去⼲了什么?鉴真去⽇本弘扬佛法,⽞奘去天竺求取真经。
教师导⼊新课:唐朝时期,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的声望,中国⼈被称为“唐⼈”,(学⽣回答)有中国⼈居住的地⽅叫什么,叫唐⼈街(学⽣回答)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化的交流与合作,今天我们的伟⼤领袖习近平⼜重启⼀带⼀路,加强了与亚欧各国的经济与⽂化的合作与交流。
明朝时期,对外关系如何呢?学习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释疑:出⽰教学⽬标,(让学⽣齐读,制造声势,加强记忆,引起重视)1、学习⽬标(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的、时间、经过、意义、评价郑和下西洋。
(2)分析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综合评价戚继光抗倭。
(3)掌握葡萄⽛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2、学习重难点(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3)掌握葡萄⽛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对外关系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5课,本课主要内容有: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认识我国在这一时期的海洋地位和民族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掌握不多,对于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重要事件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我国古代海洋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和成就,认识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历史背景,掌握戚继光抗倭的历史事实,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民族精神的情怀,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海防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经历和成就,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历史背景,戚继光抗倭的历史事实,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影响,戚继光抗倭的战略战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3.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为例,深入剖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基本的历史背景,收集相关资料。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频展示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辅助资料
1.导入
创设情景: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跟随郑和的步伐,一起下西洋看看
认真听讲并思考
PPT1页,展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2.新知学习
第一部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1)西洋的概念
展示课件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出示《明史.郑和传》的一段材料
(1)阅读PPT)阅读材料,找到关键句,结合教材第一段文字,归纳目的。
PPT第2页至第3页
第二部分: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讲授下西洋的出发地、目的地、到达范围和时间。
阅读课本P71至P72,得出结论
PPT第4-10页
第三部分: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出示郑和宝船和郑和下西洋船队图,介绍郑和宝船的规模及船队概况,得出郑和下西洋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
第四部分: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出示“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讲述四枚邮票的内容,得出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开辟亚非海上交通线;出示“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对比表”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同时对比他们的长远影响,得出郑和下西洋的消极影响。
3、小结
PPT展示总结内容,教师阐述
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的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
【难点】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视频教学、讲授法
《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郑和下西洋》是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的第一小节内容,主要帮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历史学习,以及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能力,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是比较清晰的。加之前面已经学习了《明朝的统治》,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了解了明朝,而这节课重点讲解明朝前期的对外关系,突出和平友好的特点,这与后面学习明朝中后期的对外关系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和平交往也有暴力冲突。
2、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3、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4、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课后反思总结
PPT第11页
4、练习巩固
分发练习册
完成练习
习题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