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高中政治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
重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
难点
实践的特点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法
出示“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材料
问题:怎样来检验认识?为什么?
教师讲解
引导过渡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出示:《庄子》里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袁隆平的技术得到应用。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什么道理?
教师讲解
小结
学生回答并分析实践的概念
学生依据对实践的理解,区分一般活动和实践活动
学生总结合作、讨论分析并举例说明(采取分组学习的方式)
3、学生认真学习。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争论克隆人”
6、克隆羊“多利”问世。
引导过渡并提问:我们所说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直接现实的活动,那么这样的实践活动有什么特点?
二实践的特征
探究活动1:工人建筑楼房
问题一:工人建筑楼房是实践活动吗?由哪几个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实践主体、对象、手段—物质性活动)
引导过渡过:IPHONE4和IPHONE5深化了人类对通信工具的认识,这种认识如何产生和发展?实践对我们的认识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探究活动2:
请同学们区分三个杯子里的液体是什么?
问题:三个杯子的溶液各是什么?
你是怎样认识的?
具体阐述获得这一认识的过程?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
(做、行动)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观念变为现实)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是人们把自己的思想、愿望、计划变成现实的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 P43(2)特点A (不是主观的思维活动)这首先是由决定的a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人(体力与脑力的结合体)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备(如仪器)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b实践的过程、结果具有客观性,受到的制约B (不是消极、本能活动)实践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
实践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C (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a社会性:实践活动不是,而是。
b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1)实践是认识的因为:(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因为: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3)实践是检验因为:(4)实践是认识的因为: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2008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8年物价涨幅目标控制在4、8%左右。
这个指标创出最近5年来年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的新高。
2008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在8%左右。
这是我国连续第4年把这一目标定在8%左右。
这表明()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2、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A、①②③④⑥B、①③④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①③⑥⑦3、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⑤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A、①②③④B、①③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⑥4、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高中政治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政治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材分析《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第六课第一框题,此框题继第五课理解意识以及意识的能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引导学生理解认识从实践而来。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运用:结合生活实例阐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法、讨论法、提问法•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前面我们讲了意识能够能动地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那么如何去认识世界呢?我们的认识从何而来呢?首先我们先看两则小故事:故事一西红柿酸甜可口、营养丰富,人们都喜欢吃,然而当初人们却不敢吃它。
原来西红柿生长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尽管它很讨人喜爱,但当地人认为它有剧毒,不用说吃,就连碰也不敢碰它,并给它起了个吓人的名字叫“狼桃”。
到了16世纪,有一个英国的公爵,在旅行时发现了它,就带回了几株,将它栽种在皇家花园里供观赏。
直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的精神,决心要尝试一下。
在吃之前,画家作好了牺牲的准备,吃完之后,就躺在床上等待“上帝的召见”。
可是时间过了很久,他不但没有死,而且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
请思考:人们对于西红柿的认识从何而来呢?故事二夏天时西瓜我们解暑的好东西,有这样一则故事:夏天的路边有个卖西瓜的小贩在西瓜跟前立了块牌子,上面写着“西瓜特甜,不甜不要钱”的字样,旁边有个路过的人看到这样的标语准备听下来购买西瓜,这时另外一路过的人说了句光写没用,谁知道这西瓜甜不甜,于是刚准备购买的顾客犹豫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word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能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2.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
3.只有联接人于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能作为判断标准。
(20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宣布,“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将于9月27号到30号择机发射,并将与之后发射的神舟八号飞船,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
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牛红光说,天宫一号的发射是“好事多磨”。
原定的发射窗口是“早已计算好的日子”。
然而,8月18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实践十一号04星”失利,工作人员连夜组织归零。
天宫一号发射计划随即做了相应调整。
陆晋荣说,担负天宫一号发射任务的长征2号FT1火箭与出问题的长征2号丙火箭有类似的薄弱之处。
一个多月来,工作人员经过补救和加强,并对有关部位进行“举一反三”,已彻底消除隐患。
航天专家庞之浩说,“天宫一号”相当于一个小房子,它不能天地往返,而是靠飞船。
飞船也叫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它可以天地往返,这样我们一是实验这个技术,另一个就是把人送上去,进行一些实验。
庞之浩:神五、神六是载人航天基本技术之一,太空行走是载人航天基本技术之二,空间交会对接是载人航天基本技术之三。
这次,通过这次突破这个交汇对接技术,我们突破了第三项,它也是建造空间站的前提。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的理念是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针对高二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特点,重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力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引领中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能为自己将来的生活与实践做一点有价值的指导,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节。
承接本单元前两课“唯物论”部分,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并为下一单元“辩证法”部分奠定“认识论”基础。
理论上,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无论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还是改造客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从考纲看,本节课的知识点也是高频考点,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及整本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学好整本书具有重大意义。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在心理思维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探究能力,对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善于合作探究、勇于思索、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认知结构上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什么是认识,什么是实践,什么是正确认识的来源与检验标准有了自己生活化、经验化的理解,所以不应该只大量灌输和拓展较多的空洞理论,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借助感人的生活素材和熟悉的生活案例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体悟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2、过程与方法:运用实践观分析和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1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学习目标展示1.知识目标(1)识记①实践的含义。
②实践的特点。
(2)理解①实践的基本形式。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运用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帮助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明确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学习重点难点①学习重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②学习难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三. 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实践观,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通过学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坚持实践第一的认识论观点,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坚持实践第一的认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四. 自主学习提纲一.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
2.特点:(1)实践具有。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是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具有。
(2)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有的活动。
(3)实践具有。
3.基本形式(1)改造自然的(最基本);(2)变革社会的实践;(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1)认识产生于的需要。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4.实践是认识的。
(1)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中去;(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认识过程,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设置、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分析、理解新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分析人类认识发展的历程,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认识的特点和局限性。
3.结合实际案例,讲解认识过程的规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讨论话题,如“如何看待现代科技对人类认识的影响?”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交流、共享。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他们自主总结认识的发展过程和实践的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给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3.通过总结,让学生认识到认识世界的重要性,激发他们改造世界的信念。
(五)作业小结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5.作业小结巩固知识:教师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下次学习做好准备。这种作业小结的方式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情境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以及作业小结等方面。这些亮点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政治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问:这个故事给大家什么启发?
(二)进行新课
一、实践及其特点
师: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实践的含义及特点。看下列图片,分析是否为实践?(展示图片并分析)
4.《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系列报告(2030登月,2050登火星)
5.中国成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计算一天相当与普通微机计算160年)
6.狮子座流星雨(11月中旬)
生:1是,改造人类社会的实践。2不是,改造的是主观精神。3不是,主体是动物。4不是物质性活动,只是规划。5.是。6不是,主体不是人类。
世博会的场馆一开始是出现在哪里?
设计师的脑袋里,图纸,给工程师、建筑工人建筑成形。
从这边可以看出实践还有那层含义?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师:那现在带着对实践含义的理解,分析下列情况是否为实践。
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学习科学发展观
3.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感觉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甲流时期机场有远红外扫描仪,可对经过乘客体温进行实时监控)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中国在抗非典、抗禽流感中已经提高了对突发疫情的认识能力,积累了丰富经验)
材料: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只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秀教学案例
4.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培养学生热爱实践、勇于实践的精神风貌。
2.培养学生对认识过程的尊重,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认识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六章第一节“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人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制定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设计具有思考性的讨论题目,如“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如何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等。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首先,让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内容,总结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然后,我会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提高认识。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与实践与认识相关的作业,如案例分析、论文撰写等。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我会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注意总结反思,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案例亮点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本案例紧扣教材内容,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生动展示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认识的重要性,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24: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质教案
教师小结:(1)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
(2)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诗句感悟: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师小结: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请你来判断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
3、老师讲课
4、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6、航天专家研制“天宫一号”
教师小结:教育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是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情境探究:嫦娥三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③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④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合作探究:大家来讨论
问题:认识从哪里来?
教师小结: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情境探究:走进科学
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问题: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教师小结: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漫画赏析
问题: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情境探究:走进自然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
4.提高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认识到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到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
4.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一篇短文:
a.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b.认识的发展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有何意义?
5.家长参与作业:请学生与家长共同探讨以下问题,并记录讨论过程和心得体会:
a.在家庭生活中,如何运用认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b.家长自己的认识观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4.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阻碍实践的发展。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讲授新知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展开: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请举例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影响。
5.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权威观点进行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实际运用中,学生对认识的理解尚停留在表面,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的发展规律等方面可能存在模糊认识。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1【学习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和实践的特征;联系实际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明确实践出真知。
2.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3.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来感悟和体会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和观念。
【重点难点】实践的含义和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课前预习案】【知识梳理】(具体要求:详读教材,结合自学讲义,15分钟内速记重点原理,建议: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要点记忆法。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的物质性活动。
温馨提示:两层基本含义:(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思考: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②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③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④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⑤小行星撞击地球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课本P43“专家点评”)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温馨提示: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而认识的途径则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思考:人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为什么?)①实践的需要②认识工具③认识能力思考: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认识本身无法成为检验标准②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的反映了它③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温馨提示:认识的根本目的与认识的根本任务的区别认识的根本目的: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一、【教学目标】:◇识记:实践◇理解;(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二、【重点、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三、【辅助教学】:ppt四、【教学过程】: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
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2.实践的基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
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
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课堂探究:(1)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探究提示:(1)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参考教案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参考教案1一、课标要求及教材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本课题分二目,包括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其逻辑顺序和结构分别是:实践的定义—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实践的三个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从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中可以感受到本课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较强的思想理论性,尤其注重帮助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在心理思维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探究能力,对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善于合作探究、勇于思索、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认知结构上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什么是认识,什么是实践,什么是正确认识的来源与检验标准有了自己生活化、经验化的理解,所以不应该只大量灌输和拓展较多的空洞理论,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借助真实的实验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体悟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定义和三个基本特征,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力目标:初步树立科学实践观,学会运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
从而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与书本上的理论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用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探究等方式,恰当运用指导—自学、讨论—交流、引导—探究、体悟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生活。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4: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质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二学生2.课时:1课时3.学生根据课前分发的导学案提前预习(见附件一)二、教学课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节的内容。
三、教材分析(一)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节。
承接本单元前两课“唯物论”部分,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并为下一单元“辩证法”部分奠定“认识论”基础。
理论上,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无论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还是改造客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从考纲看,本节课的知识点也是高频考点,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及整本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学好整本书具有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2、过程与方法:运用实践观分析和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知识服务于实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难点: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四、教学方法1. 学案引导。
课前分发导学案,通过自主学习,熟悉本节课的理论知识。
2. 小组合作。
利用『百度搜索』查找相关案例、图片和影像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各小组经过讨论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
3. 个人展示。
各小组派一个代表回答问题,组员和其它小组可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和启发。
五、教学过程.cn/v/b/98818307-1802572297.html“神八”和“天宫一号”对接。
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人类对血型系统的认识历程认识的途径与来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13940767.html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0577611.html板书设计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含义①客观物质性及其特点三个特点②主观能动性三者是统一的③社会历史性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决定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学案引导——小组合作——个人展示”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实际情况入手,运用恰当的生活实例,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好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2〕把握方法论〔二〕能力目标通过对实践和认识关系原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实践的重要性,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观念,提高积极投身实践的自觉性,并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教学难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三、教学内容〔一〕教学导入整体把握哲学生活知识点框架(二)、教学过程1、高考导航〔1〕从考查内容看,近五年高考试题中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动力,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考查的重点内容,而且综合性较强,复习时特别注意。
〔2〕从考查形式看,主观题主要集中在实践是认识的根底,认识的特点,其他局部多以选择题考查。
〔3〕20xx年高考结合国家在各项建设实践中取得的成就、形成的经验,我国在立法领域中、自然科学领域中成就用认识论的知识考查。
2、明确考点关键词:①实践、②认识、③真理重要知识点:(1)实践特点(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根底决定①②③④、反作用〕〔重难点〕(3)真理的含义、最根本属性、特点〔重点〕(4)追求真理是个过程〔或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重难点〕(5) 认识反复性的原因3、知识稳固材料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我们对它的认识几乎为零,我们只有通过临床上的实验,才能了解这个病毒的毒株类型,传播源头,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以及临床表现等等。
思考:这说明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注:为什么认识源于实践?认识的来源和途径一样吗?材料二病毒是如何产生的?传染性有多高?致死率多强?如何有效防止更大范围扩散?连日来,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发问从未停止,也让这个新传染性病毒的样貌不断清晰;人类最早发现人体内的冠状病毒的历史源自于1967年,借助电子显微镜,生物学家阿尔梅达等人可观察到其外膜上有明显的棒状粒子突起,使其形态看上去像中世纪欧洲帝王的皇冠,因此命名为“冠状病毒〞;随着国内外科研人员的研究,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思考:人们对冠状病毒认识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实践是认识开展的动力注:实践是如何推动认识开展的?实践是唯一动力吗?材料三人民日报【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特别提醒:#请勿抢购自行服用双黄连口服液#】31日新华社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得悉,该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是从何而来学案学生版.docx
6. 1人的认识是从何而来学案【自主学习】一、学习目标1 •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
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而自觉投入到实践之中去。
二、重点难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问题三、学法指导自主阅读课本,梳理体系,完成预习自测,思考探究问题,做好小组发言准备。
1学时完成。
四、要点透析预习自测实践的含义|一一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做、行动)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物质性活动一一人、客观世界都是物质的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观念变为现实)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是人们把自己的思想、愿望、计划变成现实的活动。
实践是人们在意识指导下变革客观事物的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实践特点A客观物质性(不是主观的思维活动)B主观能动性(不是消极、本能活动实践活动与其它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
实践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C社会历史性(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社会性:实践活动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行为。
历史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实践活动也在发展。
人类的实践活动永远不会停留在同一水平上。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实践活动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无止境地发展着。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三个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的区别。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由于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的实践范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
高中政治人教必修四导学学案: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学习目标】1.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与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2.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学会辩证思维的方法。
3.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激情投入,享受学习快乐。
【课前预习】(利用课前15分钟,理解熟记课本重点知识,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学习重难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的含义与基本特点【课前自主预习】一、实践的含义及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
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a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b实践的过程、结果具有客观性,受到的制约。
(2)实践具有(不是消极、本能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
(3)实践具有a社会性:实践活动不是,而是b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是惟一的,而途径有两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知识链接】直接经验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认识;间接经验指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为什么)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产生的,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①为什么:本身不能检验;自身也不能检验;只有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拓展: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②怎样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和。
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拓展提升: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1. 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必修四《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一.知识考点:
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知识梳理: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的物质性活动。
(1)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活动。
(2)实践是一种活动。
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征
(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实践的和实践的。
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及其也具有客观性。
(2)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___ _____、___ ____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
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
__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____
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则会阻碍人的实践活动。
2.方法论:坚持第一的观点,重视指导作用。
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地统一,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三.易混易错点:
1.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4.实践的历史性在于它是有目的的,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5.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
6.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的来源。
8.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人们的实践。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
⑥经济体制改变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
A、①②③⑥
B、①③④⑥⑦
C、①③④⑤⑥
D、①③⑥⑦
2.“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这表明
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4.当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许多国家传播时,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严加防范,以抗击这一流感的蔓延和肆虐。
这种实践活动是一种
①客观的物质活动②纯粹主观的活动③自觉能动的活动④社会历史的活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古人云:“知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
”古人的话体现了:
A.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B.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C.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D.实践是获得正确理性认识的唯一途径6.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①医生治病②法官办案③文艺演出④调节分配结构A.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④7.“山寨春晚”,无疑是2010年初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社会各界对它的评说也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这是赤裸裸的侵权行为,也有人为其贴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标签。
这表明
A.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B.认识是有差异的
C.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条件的D.认识是客观的
8.“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
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
决定因素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9.“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0.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
2012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调研时指出,20年前邓小平南巡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
10.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这一认识的基础。
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推动这一认识的深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检验了这一认识的真理性。
(2)现实意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重温这一论
断有利于排除争论和干扰,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须准确展开原理,且结合材料分析得当,才能给相应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