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Actinomyces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袁生第二章原核生物5

微生物学袁生第二章原核生物5
液体培养特征:不混浊。
“油煎蛋” 状
四、立克次氏体
1909年,美国医生 H. T. Ricketts(1871~1910)首次发现落基 山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并于1910年牺牲于此病。因该类微生物专性 寄生,不能人工培养,故后人为纪念其发现者,称这类病原菌为立 克次氏体(rickettsia) 。
1972年起,因陆续在某些患病植物韧皮部中发现了类似立克次氏 体的微生物,为与寄生在动物细胞中的立克次氏体相区别,称作类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like organism,RLO) 。
(4) 任何菌丝片段
放线菌也可借菌丝断裂的片段,形成新菌丝体,这种现象常见于液 体培养。工业发酵生产抗生素时,放线菌就以此方式大量繁殖。如果静 置培养,培养物表面往往形成菌膜,膜上也可生出孢子。
(5)放线菌的培养特征
平板菌落特征:菌落呈放射状菌丝。菌落质地硬而且致密.菌落较 小而不广泛延伸;菌落表面呈紧密的绒状或粉末状或颗粒状,坚实、干 燥、多皱。菌落紧贴培养基表面,接种针难以挑起。菌落正面、背面常 呈不同色泽。
细胞膜含胆固醇,对两性霉素、制霉菌素等多烯类抗生素 十分敏感。对破坏细胞膜结构的表面活性剂、脂溶剂极为敏感。 基因组很小,仅在0.6~1.1Mb左右。
3、繁殖与培养特征
一般以二等分裂方式进行 繁殖。
寄生或腐生。能在含血清、 酵母膏或甾醇等营养丰富的培 养基上生长。
菌落特征:菌落小,直径 一般仅为0.1~1mm,呈特有的 “油煎蛋”状。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电镜照片,显示其多形性。(a)透射电镜 照片(X47,880);(b)扫描电镜照片 (X26,000)。
2、细胞结构
缺乏细胞壁,细胞柔软,革兰氏染色阴性,对渗透压敏感, 对表面活性剂和醇类物质敏感,对抑制细胞壁合成的青霉素、 环丝氨酸等抗生素不敏感等。

第一章 放线菌

第一章   放线菌

1、形态
形态差异很大,有球形和杆状的单细胞、以及丝
状两种形态。 直径范围0.5-1 ~ 60m,一般为3-10 m。 许多个体聚集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很大的群 体。 繁茂生长,可使水体颜色变化。
2、分布
蓝细菌广泛分布在各种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 也可在各类植物(蕨类等)的叶、根等部位共生, 在贫瘠的沙质海滩和荒漠的岩石上也可找到。 抗逆性很强。
Q Fever (by Coxiella
burnetii)
生活史
以节肢动物为媒介,通过叮咬、排泄物传播给人或其它动 物,在宿主血流中大量繁殖,可产生内毒素,并传播给健 康的蚤、虱、螨等,寄居在这些动物的消化道表皮细胞。
壁虱
第六节
衣原体
衣原体 chlamydia
一类在真核细胞内专性能量寄生的原核生物, 本身缺乏产生能量的系统,依赖宿主获得—— 与立克次氏体的区别。 个体微小,0.2-0.3m,可通过细菌滤器,G-, 球形或椭圆形。 不需要媒介直接侵入人和动物,如鹦鹉热衣原 体、砂眼衣原体。
2、气生菌丝
二级菌丝
营养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 颜色较深,直径较粗。
3、孢子丝——繁殖菌丝
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 菌丝。
孢子丝的形态多样:直形、波曲、螺旋及轮生。可作 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孢子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孢子,呈圆形、椭圆或 杆状。
Unicellular Gloeothece Filamentous, Oscillatoria
Filamentous heterocystous Anabaena
Colonial Dermocarpa Filamentous branching Fischerella

【医学精品课件之抗生素】放线菌(actinomyces)

【医学精品课件之抗生素】放线菌(actinomyces)
2020/6/29
诺卡菌的形态
18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专业微生物
3 .小单孢菌属
基内菌丝纤细,无横 隔,不断裂,不形成 气生菌丝,只在基内 菌丝上长出孢子梗, 顶端只生成一个球形 或椭圆形孢子,其表 面为棘状或疣状。
菌落突起,多皱或光 滑、常呈橙黄、红、 深褐或黑色。
该属约为40多种,可 产生50多种抗生素。
2020/6/29
放线菌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及孢子着生位置示意图
5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专业微生物
基内菌丝
深入培养基内,主要功能为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故又称为 营养菌丝,也叫基质菌丝或一级菌丝。链霉菌基内菌丝一般 无隔膜,多分枝,直径常在 0.2-1.0μm 。有的无色,有的 能产生色素,呈红、橙、黄、绿、蓝、紫、褐、黑等不同颜 色。色素有水溶性的,也有脂溶性的。
2. 诺卡菌属
诺卡菌属的放线菌主要形 成基内菌丝,菌丝纤细, 一般无气生菌丝。少数菌 产生一薄层气生菌丝,成 为孢子丝。基内菌丝和孢 子丝均有横隔,断裂后形 成不同长度的杆形。
菌落表面多皱、致密、干 燥或湿润,呈黄、黄绿、 橙红等色。用接种环一触 即碎。
可产生30多种抗生素,并 可用于石油脱蜡、烃类发 酵及污水处理。
(1)孢子丝中形成横隔
(3)成熟孢子
(2)沿横隔断裂形成孢子
2020/6/29
横隔断裂形成孢子的过程 13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专业微生物
繁殖方式及生活周期
2.2.3放线菌的生活史:
孢子丝分化为孢子
孢子丝
孢子萌发 气生菌丝菌丝链来自菌的生活周期简图 2020/6/29
辽阳职基业技内术菌学院丝制药专业14微生物
1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专业微生物

临床微生物与检验 第18章 放线菌

临床微生物与检验 第18章 放线菌

❖ 5.牛心脑浸液琼脂平板 直径0.03~0.06mm,蛛网状微 菌落。——有助于鉴定放线菌。
❖ 6.牛放线菌在牛心脑浸液琼脂培养基上 扁平、光滑、
边缘整,呈颗粒状微小菌落
菌落增大。
衣氏放线菌在厌氧血平板上粗糙型菌落a 衣氏放线菌在厌氧血平板上粗糙型菌落b 衣氏放线菌硫磺颗粒及压片
生化反应
衣氏放线菌与牛放线的生化特征
2.巴西诺卡菌—菌由外伤侵入皮下组织产 生慢性化脓性肉芽组织 。
诊断与治疗
1.标本:采集组织渗出液、痰、脊髓液或其他病理材料, 查找黄红或黑色颗粒 .
2.检验方法:
(1)
(2)
❖ 在患者病灶组织和脓样物质中可见黄色 小颗粒——硫磺颗粒(sulfur granule), 是放线菌在组织中形成的菌落。将硫磺
衣氏放线菌(革兰染色)
培养特点
❖ 1.培养比较困难。厌氧或微需氧;初分离需CO2
❖ 2.葡萄糖肉汤
培养基底部形成灰白色球形小颗粒沉
淀物。
❖ 3.硫乙醇酸钠肉汤 下层形成白色或灰白色雪花样生长
❖ 4.血平板→灰白色/淡黄色粗糙而不规则的菌落,不溶血。
多次移种可形成光滑、柔软、白色、有光泽易于钩取的菌 落。
能使蔗糖变成胶状葡聚糖,附着于齿面、形成齿斑。 乳酸杆菌则在齿斑上进一步发酵蔗糖或其他食品中 的糖类产生乳酸。溶解齿质及法朗质中的磷酸钙, 使之脱钙,使其他细菌经牙质小管侵入牙髓,造成 牙根端脓肿等。最后形成龋齿
免疫性
放线菌病患者血清中可检 测到多种特异性抗体,但这种 抗体无诊断意义.机体对放线 菌的免疫主要靠细胞免疫.
❖ 短链诺卡菌(N.brevicatena)
❖ 鼻疽诺卡菌(N.farcinica)
❖ 肉色诺卡菌(N.carnea)

病原微生物第18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病原微生物第18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致病性:放线菌病
微生物学检查法: 从标本(脓汁、痰、其它分泌物或活检 组织)中寻找有无“硫磺样颗粒”。苏 木精伊红染色 。 防治原则: 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牙病和牙周炎。 对脓肿和瘘管及时清创处理。 首选青霉素
第二节

诺卡菌属

(一)形态与染色 形态基本同放线菌属:G+丝状杆菌,有 硫磺颗粒。 其区别点: 1.分枝末端不膨大呈棒状。 2.致病性诺卡菌抗酸染色阳性(同结核分 枝杆菌)。但与TB菌的区别是:如延长 盐酸酒精的脱色时间刚可转为阴性。
微生物学检查




无特异预防方法 对脓肿和瘘管手术清创,切除坏死组织。 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
第一节
放线菌属
(一)形态结构与染色
1.G+丝状杆菌。 2. 灰白色 / 淡黄色粗糙而不 规则的菌落,不溶血。 3.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触酶阴性
在病灶组织中菌丝常交织在一起,形成密集的菌团, 肉眼所见为黄色颗粒,被称为硫磺样颗粒。
中心部分菌丝一紫色如菊花样。 苏木精伊红染色 四周菌体末端膨大部分-红色。



1.专性需氧菌。 2.对营养要求不高。 3.菌落粗糙,表面有皱折,颗粒状,不 同种类可产生不同色素 4.在液体培养基中形成菌膜,下部培养 引起原发性化脓性肺 部感染 ;通过血行播散,引起脑膜炎、 脑脓肿;侵入皮下引起慢性化脓性肉芽 肿。 2.巴西诺卡菌—菌由外伤侵入皮下组织产 生慢性化脓性肉芽组织 ,引起足分枝菌 病
第18章 放线菌与诺卡菌
放线菌(Actinomyces)是一群介于细菌和 真菌之间的单细胞有分枝呈丝状的原核细 胞型微生物。
放线菌属:厌氧或微需氧;非抗酸性丝状菌;

第一章3(放线菌)

第一章3(放线菌)

Antibiotics
Over 500 distinct antibiotic substances have been shown to be produced by streptomycete.
Most antibiotics are efficient against different bacteria.
Microbiology
放线菌孢子丝类型
直形
弯曲丛生
成束
单轮生 无螺旋
开环钩形 原始螺旋形
松螺旋
紧螺旋
螺旋单轮生
无螺旋两级轮生
螺旋两级轮生
Various types of spore-bearing structures on the streptomyces
放线菌的孢子丝与孢子链
Streptomyces plicatosporus
也有的放线菌在气生菌丝上不形成孢子丝和分生孢 子,而是形成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或孢子囊和孢囊孢子。 游动放线菌科的放线菌不形成孢子丝,而在基内菌 丝顶端膨大形成球形、棒状或瓶状等的孢子囊,内含少 数到上千个盘曲或直行排列的球形或近球形孢子,常具 鞭毛,称游动孢子; 孢囊链霉菌属由气生菌丝的孢子丝盘卷而成孢囊, 其内部产生多个无鞭毛的孢囊孢子。
1
鳃结节 脾结节
诺卡氏菌菌落
染色菌丝
• 放线菌的液体培养特征
静止——瓶壁液面交界形成斑点和菌膜 培养基不浑浊。 振荡或通气——菌丝团或颗粒
放线菌的菌落形态
菌落质地硬而且致密,菌落小而不广泛延伸 菌落表面呈紧密的绒状或坚实、干燥多皱。 接种针难以挑取,有时可挑碎,有时可将整 个菌落挑起。
Microbiology
原核生物界,细菌门,真细菌纲,放线菌亚纲, 放线菌目。

放线菌名词解释

放线菌名词解释

放线菌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是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

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

在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产生孢子的孢子丝,孢子丝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因种而异。

成熟的孢子丝上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

孢子的表面结构、形状及颜色在一定条件下比较稳定,是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

以无性孢子和菌体断裂方式繁殖。

绝大多数为异养型需氧菌。

有的种类可在高温下分解纤维素等复杂的有机质。

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绝大多数为腐生,少数寄生。

产生种类繁多的抗生素,据估计,已发现的4000多种抗生素中,有2/3是放线菌产生的。

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

重要的属有:链霉菌属,小单孢菌属和诺卡氏菌属等。

二、简介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原核生物中一类能形成分枝菌丝和分生孢子的特殊类群,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因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

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

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2~1.2微米。

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内菌丝或一级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孢子丝,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以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丝。

三、分类地位编辑播报放线菌在形态上分化为菌丝和孢子,在培养特征上与真菌相似。

然而,用近代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结果表明,放线菌是属于一类具有分支状菌丝体的细菌,革兰染色为阳性。

主要依据为:①同属原核微生物:细胞核无核膜、核仁和真正的染色体;细胞质中缺乏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核糖体为70S;②细胞结构和化学组成相似:细胞具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并含有DAP;放线菌菌丝直径与细菌直径基本相同;③最适生长pH范围与细菌基本相同,一般呈微碱性;④都对溶菌酶和抗生素敏感,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⑤繁殖方式为无性繁殖,遗传特性与细菌相似。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一、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
存在于正常人口腔、齿龈、扁桃体与咽部, 为条件致病菌
硫磺样颗粒(菌落) 压片或组织切片,显微镜下可见颗粒呈菊
花状
硫磺样颗粒(sulfur granule)
治疗原则
首选青霉素 治疗时间超过6周 结合手术
诺卡菌属(Nocardia)
致病性
非人体正常菌群 星形诺卡菌
菌落湿润发亮。生长缓慢,23周才形成菌落
产生的抗生素有创新霉素、萘 醌类绛红霉素等,后者对肿瘤、 细菌、真菌均有一定作用
(六)高温放线菌属
高温放线菌属的基内菌丝和气 生菌丝发育良好,单个孢子侧 生在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上
孢子是内生的,其结构和性质与 细菌芽孢类似,孢子外面有多层 外壁,内含吡啶二羧酸,能抵抗高 温、化学药物和环境中的其他 不利因素。
灰色链霉菌产生链霉素,龟链 霉菌产生土霉素,卡那霉素链 霉菌产生卡那霉素等到
链霉菌有发育良好的基内菌丝、 气生菌丝和孢子丝,菌丝无隔, 孢子丝形状各异,可形成长的 孢子链
(二)诺卡菌属
主要形成基内菌丝,菌丝纤 细,一般无气生菌丝。少数 菌产生一薄层气生菌丝,成 为孢子丝。基内菌丝和孢子 丝均有横隔,断裂后形成不 同长度的杆形
(三)繁殖方式及生活周期
主要通过无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主要通过横隔分裂方式形成孢子
链霉菌的生活史:
孢子萌发
芽管延长
基内
菌丝生长
气生菌丝
孢子

孢子
放线菌的繁殖方式
放 线菌的繁殖
无 子
孢子囊孢子
横隔分裂 缩缢分裂
放线菌的生活史
第二节 放线菌的用途与危害
放线菌在医药上主要用于生产抗生素、 维生素和酶类等,少数寄生性的放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线菌(Actinomyces)一、放线菌属(Actinomyces)(一)生物学性状(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1、G+、无芽孢、无荚膜和鞭毛的非抗酸性丝状菌,以裂殖方式繁殖。

厌氧生长。

2、在患者病灶组织和瘘管中流出的脓汁中,可找到肉眼可见的黄色小颗粒,称为硫磺样颗粒(sulfur granule),是放线菌在组织中形成的菌落。

将颗粒制成压片作革兰染色或组织切片经苏木素伊红染色,压片镜检可见颗粒呈菊花状,核心部分有分枝的菌丝交织组成,呈革兰阳性,周围为长丝排列呈放射状,呈革兰阴性。

组织切片镜检颗粒中央部为紫色,末端膨大部为红色。

硫磺样颗粒的检出对放线菌病有辅助诊断意义。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Pathogenicity and immunity)1、属正常菌群,当机体抵抗力减弱、口腔卫生不良、拔牙或口腔黏膜受损时,可引起内源性感染,导致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2、可发生于面颈部、胸部、腹部、盆腔和中枢神经系统,以面颈部多见。

3、若无继发感染多呈慢性肉芽肿,常伴有多发性瘘管形成,脓汁中查到硫磺样颗粒为其特征,称放线菌病。

4、人对放线菌的免疫主要依靠细胞免疫。

二、诺卡菌属(Nocardia)(一)生物学性状1、G+杆菌,形态与放线菌相似,但菌丝末端不膨大,部分菌具有弱抗酸性。

2、专性需氧,生长缓慢,培养1W以上长出黄、白色的菌落,表面干燥或呈蜡样。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星型诺卡菌()主要由呼吸道或创口侵入机体,引起化脓性感染,尤其是抵抗力下降,如白血病或艾滋病CD4+T细胞缺陷患者,肿瘤患者及器官移植病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此菌侵入肺部,引起肺炎、肺脓肿,慢性者类似肺结核,肺真菌病。

侵入皮下引起慢性化脓性肉芽肿与形成瘘管。

从瘘管中可流出许多小颗粒,即诺卡菌的菌落。

2、巴西诺卡菌可侵入皮下组织引起足分枝菌病(mycetoma)衣原体(chlamydia)一类严格寄生在细胞内,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在生物学分类的地位处于立克次体与病毒之间。

分类:衣原体属: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兽类衣原体共同特征:1.形态:G-球形,有原体和始体两种形态2.代谢:产能酶系统不完善3.发育周期:原体,始体,二分裂殖,在宿主胞质内形成包涵体4.核酸:有DNA,RNA两种核酸5.构造:有细胞壁沙眼衣原体沙眼衣原体 (chlamydia trachomatis):沙眼生物亚种,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鼠亚种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有类似G-菌的细胞壁,膜,拟核,Giemsa染色呈紫红,光镜可见2.发育周期:(1)两种形态原体:小,胞外,衣原体成熟的典型形态,具感染性始体:大,胞内,衣原体的分裂相,过渡形态(2)发育周期:原体吸附胞吞在吞噬体内形成始体二分裂殖形成包涵体在包涵体内成熟为原体释放2.培养特性:鸡胚培养、细胞培养3.抵抗力(1)对热抵抗力弱(60℃,5-10min),耐低温(2)对化学消毒剂敏感(3)对大环内酯类及四环素类抗生素敏感二、所致疾病1.沙眼生物亚种(1)沙眼:眼—眼,眼—手—眼传播(2)包涵体结膜炎:新生儿及成人包涵体结膜炎(3)泌尿生殖道感染:性接触传播,引起非琳病奈瑟球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4)沙眼衣原体肺炎2.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性接触传播,主要侵犯淋巴组织3.鼠亚种:不感染人类三、微生物学检查法1.标本采集2.直接涂片:Giemsa染色,看有无包涵体3.分离培养与检查四、防治原则预防:无特异疫苗治疗:磺胺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生素第二节肺炎衣原体 (chlamydia pneumoniae)1.感染途径:经飞沫或呼吸道分泌物传播,扩散速度缓慢2.所致疾病①青少年急性呼吸道感染②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发生有关3.免疫性以细胞免疫为主,建立的免疫力相对稳定4.预防:无特异疫苗治疗: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生素,磺胺无效螺旋体(Spirochete)螺旋体(Spirochete)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生物学地位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

分类:主要依据是其大小、螺旋数目、螺旋规则程度和螺旋间距,对人致病的螺旋体主要有以下三个属:1、钩端螺旋体属(Leptospira):螺旋细密规则,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其中问号钩端螺旋体对人和动物致病。

2、密螺旋体属(Tteponema):螺旋较为细密规则,两端尖,其中梅毒螺旋体、雅司螺旋体、品他螺旋体等对人致病。

3、疏螺旋体属(Borrelia):有3-10个稀疏不规则的螺旋,呈波状,其中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疏螺旋体、奋森疏螺旋体等对人致病。

常见螺旋体及其所致疾病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一、生物学特性1、有8-14个致密规则的螺旋,两端尖直,运动活泼。

最外层为外膜,其内为胞质膜,两层之间为内鞭毛。

普通染色法不易着色,用Fontana镀银染色法染成棕褐色。

也可用暗视野显微镜直接观察其形态及运动方式。

2、抵抗力极弱,对温度和干燥特别敏感,离体后干燥1-2h或50℃加热5min即死亡。

血液中4℃放置3d可死亡,故血库中4℃放置3d以上的血液无传染性。

对化学消毒剂亦敏感。

对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或砷剂敏感。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后天获得性梅毒是通过性传播造成的,先天梅毒是从母体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的。

2、致病物质:荚膜样物质、透明质酸酶3、所致疾病:后天性梅毒,分为三期,表现为反复、潜伏和再发现象。

(1)第一期梅毒(约在感染后3周),又称硬下疳期,多见于外生殖器局部出现无痛性硬性下疳,溃疡渗出液中含大量梅毒螺旋体,传染性极强。

约1个月,下疳自然愈合,经2-3个月的潜伏后进入第二期。

(2)第二期梅毒(潜伏2-3个月),又称梅毒疹期,全身皮肤黏膜出现梅毒疹、周身淋巴结肿大。

在梅毒疹及淋巴结中有大量的梅毒螺旋体,传染性强。

若不治疗,一般3周-3个月体征消失。

(3)第三期梅毒(潜伏数年,病程长,传染性小,破坏性大,病死率高)又称晚期梅毒,出现皮肤黏膜溃疡性坏死病灶,并侵犯内脏器官或组织。

此期病灶中不易找到梅毒螺旋体。

第一期梅毒和第二期梅毒称早期梅毒,此期传染性强,但破坏性小,而第三期梅毒的传染性小,破坏性大。

(4)先天性梅毒是梅毒螺旋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的全身性感染,导致流产、早产和死胎;或出生的梅毒儿呈现锯齿形牙、间质性角膜炎、先天性耳聋等症状。

4、免疫性:(1)为传染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

(2)感染后可产生两种抗体。

抗梅毒螺旋体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反应素)。

三、微生物学检查1、病原学检查:最适标本是下疳渗出液,可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2、血清学试验:有非特异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两类。

(1)、非螺旋体抗原试验:用正常牛心肌的心脂质(cardiopin)作为抗原,测定病人血清中的反应素(reagin)。

国内较常用USR和RPR试验。

均用于初筛,一些非梅毒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孕妇等可出现假阳性,应加以注意。

(2)、螺旋体抗原试验:用梅毒螺旋体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抗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其特异性高,但其它密螺旋体感染后也可引起这类抗体的产生。

1)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luorescent treponemal antibody-adsorption,FTA-ABS)2)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treponemal pallidum immobolizing,TPI)3)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reponmal pallidum hemagglutination,TPHA)4)捕获ELISA法(capture enzymeimmunoassay)支原体(Mycoplasma)支原体(mycoplasma)一大类无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态性,能通过滤器,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对人致病的主要有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U.urealyticum)、生殖器支原体()、穿透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等。

肺炎支原体(,MP):主要致病物质是粘附因子P1蛋白、荚膜和毒性代谢产物等,主要引起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primary atypical pneumonia),是外源性感染,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多在夏末秋初季节发病,以1-15岁人群发病率较高,婴幼儿发病率最高,达25%-69%,病情严重。

肺部病变为间质性肺炎,亦可合并支气管肺炎,潜伏期2-3周,临床症状有不规则发热,体温可达39℃,热程在1-3W左右,头痛,刺激性干咳。

婴幼儿病情重,以呼吸困难为主。

此外还可合并其他系统病变。

微生物学检查可采集患者咽拭子或痰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核酸(PCR检测),采集患者血清进行冷凝集试验辅助诊断,或进行ELISA检测抗体或抗原以明确诊断。

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氯霉素治疗有效。

溶脲脲原体(U.urealyticum,UU):是引起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之一,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ithritis,UGU)的病原体之一。

此外研究证明还与自然流产、先天性缺陷、死胎和不孕症有关。

UU引起不孕症的机理可能是:(1)吸附于精子表面阻碍精子运动;(2)产生神经氨酸酶样物质,干扰精子与卵子的结合;(3)与精子表面有共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对精子造成损伤。

穿透支原体():为条件致病性支原体,由于爱滋病患者或HIV携带者免疫缺陷增加了对穿透支原体的易感性,而穿透支原体的感染有促进了HIV的复制,加速HIV感染者的病情发展。

立克次体(rickettsia)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体积微小,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一、共同特点:1、体积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形态以球杆状或杆状为主;革兰染色阴性,在光镜下可见。

2、专性细胞内寄生酶系统不完善,缺乏细胞器,以二分裂方式繁殖3、节肢动物可成为寄生宿主、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

4、多数为人畜(兽)共患性疾病的病原体。

5、对抗生素敏感;但磺胺类药物可刺激其增殖。

二、主要的致病性立克次体(马海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