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第二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金融学》(第二版)
关于行为金融理论,学者们普遍认为对行为金融学应该由“基于个人认知和决策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的投资者心态与行为分析”和“有限套利及市场非有效性”这两理论基础构成。
其中“有限套利和市场非有效性”主要探讨现实证券市场中套利行为的作用不可能充分实现,它解释了为什么价格对信息会存在着不适当的反应,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噪音交易者的干扰下市场会保持非有效状态;“投资者心态很好行为分析”则要研究现实世界中投资者在买卖证券时是如何形成投资理念和对证券进行判断的。
一般来讲,作为行为金融学的基础构成的这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套利是充分的,那么套利者可以及时调整信息变化下的需求变动,而且价格也会及时做出准确的反应。这样的话,即使许多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市场仍然有效。另一方面,如果投资者都完全理性,就没有力量来扰乱最初的有效市场,价格也就不会偏离有效价值水平。
或许我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投资者的个体行为;(2)投资者的群体行为;(3)有限套利和非有效市场,其中前两个层次归纳起来就是“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分析”。第一个层次就是投资者个体行为,它侧重于分析投资者的个体行为,以及这种普遍性的个体行为偏差对市场可能产生的中长期影响;另一个层次就是投资者群体行为,它主要是指因投资者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而导致的市场整体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偏差。投资者的行为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与其说是投资者与市场的交易,不如说是投资者之间的交易。投资者群体行为分析
就是侧重于分析这种投资者行为相互制约条件下的群体行为,以及投资者是如何形成连贯的市场行为的。第三层次则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市场异象的挖掘和其深层次原因的分析。一系列研究表明:在理性交易者和非理性交易者相互影响的经济体中,非理性对价格的影响是实质性的和长期的。现实中存在着许多原因导致传统金融理论中有效市场赖以生存的“套利”难以发挥作用,从而导致股市对信息的反应存在着系统性的偏离。
应该说,行为金融学给我们研究中国证券市场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视角和工具。引入行为金融理论对我国的股票市场加以分析,不论对监管当局还是对交易者本身都具有现实意义。
对于市场监管部门而言,如果希望保持市场的良性、稳定的发展,应该从最基本的的“人”的工作做起,在培养投资者的理性投资理念上大下功夫。因此,研究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行为对于从微观层面管理金融市场,推进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行为金融理论是针对市场参与者(包括证券从业人员和投资者)自身投资决策心理的研究,因此对市场参与者更好地认识自我,培育理性投资观念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另一方面,转轨与新兴的双重特征,文化与社会的特质使得中国证券市场具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因此,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的问题,行为金融学相比传统主流金融理论具有更好的解释能力和更强的预测能力。在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不成熟的条件下照搬西方传统主流金融理论的一些成果(比如衍生工具定价、市场有效性检验)似乎并无多
大意义。反而从投资者本身问题入手,探索“中国化”的行为金融理更能切合中国实际。中国金融理论研究的重大原创性成果也有可能出现于此。
总而言之,中国证券市场的独特发展阶段和结构特征决定了它具有为行为金融理的发展做出特别贡献的可能性。当然,我们同样还要注意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研究一定要加注重结合“中国实际”。行为金融理论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什么结果,而在于它为我们提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式。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行为金融在中国才会真正具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