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典型例题讲解
1.例题一: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答案:愚公家住在太行山、王屋山附近,由于山北道路阻塞,出入非常不便。于是,愚公决定率领儿孙们,将两座大山挖平,一直挖到海边,以便于交通。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经过几年才挖了一点点。邻居智叟嘲笑愚公的做法,愚公却说,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总有一天会把这两座大山挖平的。
5.人文关怀:通过学习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要点。
(2)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如:巍巍、方七百里、惩山北之塞等。
-难点:对愚公移山精神内涵的深入理解。
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通过关键词和句子来概括故事情节和精神内涵。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板书中加入一些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元素,如插图、符号等。例如,在愚公移山的决心部分,可以使用一个坚定的眼神符号来表示愚公的决心;在精神内涵部分,可以使用不同颜色标注不同的品质,如坚定的信念可以用红色表示,勇于挑战可以用蓝色表示,敢于担当可以用绿色表示。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愚公移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愚公移山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愚公移山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愚公移山的基本概念。愚公移山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愚公移山》 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愚公移山》 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愚公移山》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愚公移山》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愚公移山》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引出了人们的崇山峻岭心态,更演绎出了勤奋、毅力、团结等美好品质的故事。

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教材里面,也收录了这篇中国民间故事,作为学生们的生命教育来源之一。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设计一份优质的《愚公移山》学案,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这篇故事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学习目标1. 了解《愚公移山》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

2. 探究《愚公移山》中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学习方法1. 课前思考:询问学生对于《愚公移山》的了解程度,搜集学生关于愚公移山的背景资料,启发学生思考故事中存在的问题。

2. 阅读活动:让学生读一遍《愚公移山》,发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事件以及主旨。

则在阅读后也要进行答疑解惑。

3. 探究分析:利用阅读之后对于疑惑问题的了解,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愚公移山》所体现的儒家思想理念。

让学生明确故事中所传达出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三、学习内容与活动设计1. 探究历史背景通过幻灯片或者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汉代地理环境。

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移山目标、思想背景。

然后分组或者分组答题的形式检验学生掌握。

2. 阅读理解:在阅读《愚公移山》之前,先让学生进行一个思考,为什么愚公要移山?取名的原因是为什么?是否有人觉得这个名字很奇怪?学生们对问题的思考可以先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分享。

接着,让学生阅读整篇文章,检查他们的疑惑,并要求全班同学交流他们的想法。

3. 思想内涵的分析:通过爱德华·莫斯顿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们对愚公及其家人的坚毅不屈、团结协作的奋斗精神有更深的认识,进而学会团结合作,勇于拼搏的精神。

四、评价方法1. 课堂创意评价:收集和展示学生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资料;查看和评估学生们在阅读果物后的思考;测量学生通过《愚公移山》学习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并发掘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团结精神,对于团队协作、竞争意识、主动性和创造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二)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三)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自读课文,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1课前可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

2这支振奋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好后,教师从鼓励角度进行评价,板书课题,介绍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二)自读感知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

(自读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

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的进展情况。

)(三)合作解疑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检查自读(可用投影,也可课前打印)1、给加粗的字注音: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éng)(sè)荷担者(hè)箕畚(jī)(běn)始龀(chèn)无穷匮也(kuì)雍南(yōng)2、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3、辨析多义词:(1)焉且焉置土石(哪里)有子存焉(呢)(2)而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转折)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饰)何苦而不平(表承接)(3)其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惧其不已(他,指愚公)4、翻译下列句子:(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甚矣,汝之不惠(3)其如土石何(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五)小组评价学习小组内,学生相互批改作业,教师巡视,解决学生争执不下的问题。

教育最新K12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教育最新K12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3 愚公移山一、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有关文言常识和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了解全文内容,学会在阅读中感知、理解文本。

理解故事深刻的寓意。

3、审视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并链接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

二、学习重点1、落实基础,以“言”促“文”,理解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2、明确故事寓意。

三、学习难点1、还原和重塑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并链接现实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

2、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四、知识链接1、关于《列子·汤问》《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御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

今本《列子》八卷,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2、有关知识太行——山名,就是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同河北、河南两省的交界地区。

王屋——山名,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一带。

操蛇之神——就是山神,手里拿着蛇。

夸娥氏——就是大力神,力大无比。

五、自主学习1、教师示范朗读,正音、断句,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1)读准下列字音:仞()惩()塞()迂()汝()曾()遂()荷()叩()箕畚()龀()匮()亡()厝()朔()叟()孀()(2)用“/”标出下边句子中的停顿:1.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勾画出难词难句,相互合作解决疑难;并品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艺术特色。

(1)解释划线词方七百里()河阳之北()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聚室而谋日()杂然相许()荷担者()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始龀()汝之不惠()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亡以应()帝感其诚()(2)辨析下列各词意思其妻献疑曰()年且九十()其惧其不已()且其如土石何()且焉置土石()以君之力()之操蛇之神闻之()无陇断焉()魁父之丘()焉汝心之固()且焉置土石()(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3愚公移山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3愚公移山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

23 愚公移山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那个故事可谓众所周知,人人皆知。

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需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曾经用那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公共和咱们一齐奋斗,就必然能夺取革命的成功。

(二)学法引导查阅资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

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细研课文,通过质疑、讨论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宝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读懂、明白得课文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审美鉴赏别具匠心的对话美这篇寓言故事,虽是以事明理,但作者在人物语言的描述上颇具匠心。

对话,不仅表现了人物各自的鲜明个性,而且推动了情节的进展。

如其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句式相同,但内容、语气却有专门大的不同。

再如在情节的进展上,其妻的“献疑”、智叟的“笑而止之”等处对话,都对情节的进展起了适当自然的推动作用。

二、自学阶梯评估达标训练一、《愚公移山》选自《》,文体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始龀.()穷匮.()厝.()万仞.()魁父.()亡.以应()3、说明句中加点的词语:⑴始一反.焉()⑵毕力平险.()⑶杂然相许.()⑷河阳之北.()⑸渤海之尾.()⑹寒暑易.节()4、指出以下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

①于( )A、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②而( )A、面山而居。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C、室而谋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doc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doc

23 愚公移山一、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有关文言常识和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了解全文内容,学会在阅读中感知、理解文本。

理解故事深刻的寓意。

3、审视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并链接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

二、学习重点1、落实基础,以“言”促“文”,理解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2、明确故事寓意。

三、学习难点1、还原和•重塑愚公这一人物形彖,并链接现实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

2、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四、知识链接1、关于《列子•汤问》《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御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

•今本《列子》八卷,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全书共载民I'可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2^有关知识太行一一山名,就是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同河北、河南两省的交界地区。

王屋---- 山名,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一带。

操蛇之神一一就是山神,手里拿着蛇。

夸娥氏一一就是大力神,力大无比。

五、自主学习1、教师示范朗读,正音、断句,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1)读准下列字音:仞()惩()塞()迂()汝()曾()遂()荷()叩()箕畚()毗()匮()亡()厝()朔()叟()孀()(2)用“/”标出下边句子中的停顿:1. 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勾画出难词难句,相互合作解决疑难;并品读课 文,揣摩文章的艺术特色。

(1)解释划线词方七百里( )河阳之北( )年且九十()廻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聚室而谋日()杂然相进()負担者()巴石垦壤(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始亀( )汝之不蛊( )无穷匮( )而山不如增()亡以应()帝感其遞()(2)辨析下列各词意思(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3 愚公移山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

2.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1.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积累语言,梳通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

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

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愚公移山》就是其中的优秀寓言之一。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一、二、三……)标出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次。

批注阅读感受,标明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方: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

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

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且:将近。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以……为苦。

塞(sè):阻塞。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汉阴,汉水南岸。

以——凭借。

如……何:把什么什么怎么样损:削减。

曾(céng):连……都……焉:疑问代词,哪里。

荷(hè):扛夫:成年男子。

箕畚(jī běn):用箕畚装土石,名词作状语。

孀妻(shuāng):寡妇。

遗男:遗孤,孤儿。

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

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或换牙。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 愚公移山学案 新人教版 (2)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 愚公移山学案 新人教版 (2)

《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3.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课前预习】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注音:万仞()惩山北之塞()魁父()荷担者()箕畚()始龀()穷匮()厝()亡.以应()3.解释划线的词语:始一反焉()毕力平险()杂然相许()寒暑易节()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操蛇之神闻之()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甚矣,汝之不惠()且焉置土石()()何苦而不平()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方七百里()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聚室而谋()杂然相许()如太行王屋何()惧其不已()始龀 ( ) 亡以应( ) 告之于帝( ) 一厝朔东( )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词义:(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词义:(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词义:(4)甚矣,汝之不惠。

通词义:5.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于 A.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C.告之于帝( )②而 A.面山而居。

( )B.何苦而不平( ) C.聚室而谋曰( )③其A.其如土石何?() B.其妻献疑曰() C.帝感其诚()④以A.河曲智叟亡以应()B.以君之力() C.以残年余力()6.翻译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甚矣,汝之不惠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⑤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⑥河曲智叟亡以应。

【课堂学习】一、自主学习,疏通文句。

借助于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二、合作学习,重点研读1.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目的是:2.思考: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愚公妻对移山的态度怎样?那个“始龀”的“遗男”对移山的态度怎样?3.愚公是怎样的一个人?【拓展训练】1.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3愚公移山导 精品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3愚公移山导 精品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3* 愚公移山【导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的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课时计划】2课时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板书课题)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万仞(rèn)冀(jì)州荷(hè)担箕畚(jī běn) 孀(shuānɡ)妻始龀(chèn)智叟(sǒu) 穷匮(kuì) 一厝(cuò)雍(yōnɡ)南陇(lǒnɡ)断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方七百里方:面积。

惩山北之塞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毕:全。

杂然相许许:赞同。

损:削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换牙。

寒暑易节易:交换。

固不可彻彻:通。

何苦不平苦:愁。

(2)通假字(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3)古义异义(1)年且.九十(古义:副词,将近。

今义:连词,表意思上的递进关系。

)(2)指.通豫南(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

今义:莲。

)(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3、愚公移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霄”“渤”“箩”等7个生字,会写“移、霄、渤”等11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全文内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解读经典的能力。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二、走进作者: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三、预习检测:1.生汇报遇到不认识的字的解决方法(你有这么多办法,老师很佩服你)2.检查生的识字成果移山云霄渤海箩筐锄头低洼寡妇痴心妄想夸娥氏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补充注释的字词:1.面山而居面:面对。

2.损魁父之丘损:减少、削减。

3.叩石垦壤垦:挖。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简直。

5.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竟然。

6.而山不加增加:增加。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

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学案1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学案1新人教版

23 愚公移山蚍蜉撼树、螳臂挡车,总是招来人们“不自量力”的嘲讽,可是,当年近九十的“愚公”率领他的子子孙孙誓要移走“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时,我们的内心却表现出无限的崇敬。

也许我们比“愚公”多智,我们会有无限的想象力挣脱束缚,但我们多的只是方法和技巧,缺少的恰是这种“愚公”精神。

感谢这个可爱的老头子,他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丰厚的精神财富。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思路一、新课导入“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仞(rèn)惩(chéng)塞(sè)迂(yū)荷(hè)箕畚(jī běn)孀(shuāng)妻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方七百里方:面积。

惩山北之塞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毕:全。

杂然相许许:赞同。

损:削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换牙。

寒暑易节易:交换。

固不可彻彻:通。

何苦不平苦:愁。

(2)通假字始一反.焉(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通“直”,一直。

)无陇.断焉(通“垄”,高地。

)(3)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将近。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朝阳湖镇九年制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朝阳湖镇九年制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1.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

如“仞”可改为“丈”。

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

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5)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1、字音仞.()箕畚..()孀.()龀.()匮.()荷()2、词语(1)重点实词:许彻惧负匮(2)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无陇断焉(3)古今异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苦..而不平(4)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5)词类活用现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吾与汝毕.力平险聚.室而谋3、重点句子翻译(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河曲智叟无以应。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学案(2)(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学案(2)(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能力目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学习重点:把握愚公形象,感受愚公精神。

三、学法指导:朗读法、研讨法、表演法四、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时间:14分钟)《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作家作品简介:《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预习自测:等级分为:优秀(全对)良好(错一至三个)一般(错三个以下)1、给下列汉字注音:太行()万仞()惩()塞()箕畚()()荷()孀()龀()叟()匮()亡()厝()雍()2、解释下列词语:河阳之北:()年且九十:()出入之迂:()杂然:()如太行、王屋何:()始一反焉:()汝之不惠:()始龀()何苦而不平:()惧其不已:()()无陇断焉()惩山北之塞()3、翻译下列句子: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且焉置土石: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4、指出下列通假字: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臾亡以应()一厝朔东()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愚公坚信山能搬走的原因是:()二、感知课文:1、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3)、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4)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三、拓展提高:新闻资料:愚公旧梦今终圆:赵公文是济源市记者协会秘书长,他对济邵公路开通前后山区的变化感受最深:“我1986年离开邵原镇,在这之前,从邵原镇到市区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每次到县里开会都要在山上走100多里。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

让学生在参照注释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课时本课时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指导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1、掌握下列实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3、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4、习惯句式(如……何?)5、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6、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7、疏通课文(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学案(无答
案)新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了解有关文言常识和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了解全文内容,学会在阅读中感知、理解文本。

理解故事深刻的寓意。

3、审视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并链接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

二、学习重点
1、落实基础,以“言”促“文”,理解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2、明确故事寓意。

三、学习难点
1、还原和重塑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并链接现实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

2、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四、知识链接
1、关于《列子·汤问》
《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御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

今本《列子》八卷,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
2、有关知识
太行——山名,就是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同河北、河南两省的交界地区。

王屋——山名,在山西省××县西南一带。

操蛇之神——就是山神,手里拿着蛇。

夸娥氏——就是大力神,力大无比。

五、自主学习
1、教师示范朗读,正音、断句,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1)读准下列字音:
仞()惩()塞()迂()汝()曾()遂()荷()叩()箕畚()龀()匮()亡()厝()朔()叟()孀()
(2)用“/”标出下边句子中的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勾画出难词难句,相互合作解决疑难;并品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艺术特色。

(1)解释划线词
方七百里()河阳之北()年且九十()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聚室而谋日()杂然相许()荷担者()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始龀()汝之不惠()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亡以应()帝感其诚()
(2)辨析下列各词意思
其妻献疑曰()年且九十()其惧其不已()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