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第三课时) 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5《荆轲刺秦王》(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5《荆轲刺秦王》(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教学过程:1、分析课文第1-3段,翻译重点句子,积累重点词汇2初步感知荆轲人物性格(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明确: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

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明确: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

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

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明确: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

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2018学年第一学期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学案

2018学年第一学期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学案

《荆轲刺秦王》学案【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第三课时)学案(1)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第三课时)学案(1)

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3课时学案学习小目标1、掌握文章9——17自然段的重要字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2、理解文中的场面描写。

学习重点重要词语词含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学习难点能推断词语的含义及分析特殊句式的用法。

课内探究自主学习阅读课文10——17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燕王拜送于庭()图穷而匕首见()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卒起不意()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持千金之资币.物()乃骇而图.之()拔剑,剑长,操其室.()非有诏.不得上()3、根据提示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①名词作状语发尽上指冠()箕踞以骂曰()秦兵旦暮渡易水()②名词作动词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乃朝服,设九宾()左右既前()③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④形容词的意动群臣怪之()4、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

终已不顾(古义:今义:)左右乃曰(古义:今义:)诸郎中执兵(古义:今义:)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今义:)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知识链接1、场面描写要注意的几点:(1)要交代清楚场面的背景。

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让读者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

(2)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

重点部分,要进行细描,做到有点有面。

(3)要写出气氛。

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和感情。

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伤感、难舍难分的气氛。

(4)写场面要有顺序。

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

2、倒装句之定语后置的知识(1)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结构。

例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宾客”为中心词,“知其事”实际是“宾客”的定语,句中后置了)例2:求人可使报秦者(“人”为中心词,“可使报秦”修饰“人”,作定语)(2)定语直接放在中心词后,作后置定语。

《荆轲刺秦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板书:秦王:统一天下历史的选择
2你会如何处置荆轲?
回答:杀(义气之举)或留(攻心为上)。
选荆轲和秦王的扮演者上台,其他同学可以分别作他们的补充者,设身处地的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引导学生理解荆轲的侠义行为,理解秦统一天下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杀了荆轲是成全了他的侠义,留下他让他见证统一天下给百姓带来的安定生活,让他自己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所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
四、合作探究:
1.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PPT展示前人的评价:
司马迁:“名垂百世”
陶潜:“其人虽己设,千载有余情”
清代龚自珍:“江湖侠骨”。
北宋苏洵:“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轲不足道也”
朱熹:“匹夫之勇”。
(预设)精神可贵: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勇赴国难
不畏强暴知恩图报同情弱小
士为知己者死
行为不可取:个人恐怖主义,个人一己之力阻碍历史前进的车轮,不可取。显示出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历史的价值在于鉴今。
荆轲之侠:为君为己,士为知己者死。
加深学生对于历史行为的评价,真正的大义在于“为人民,为天下”。
这才是真正的侠义,这正是我们今天学习荆轲的意义所在。
五、总结: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荆轲的时代已经过去,但荆轲身上所体现的不畏强暴、同情弱小、勇赴国难的侠义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荆轲没有看到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它的历史意义。荆轲的侠义让人称道,秦王的统一符合历史的潮流,两人皆可称为英雄,同样可敬!
【总结】:荆轲:沉着机智
镇定自若
视死如归
英勇无畏
秦王:贪婪,残暴
外强中干
秦武阳:外勇内怯
夏无且:灵活机智
细读延刺秦王一节,圈点动作,神态描写的词语,品味人物语言,积极做好表演的准备

最新整理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第三课时学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第三课时学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第三课时学案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第三课时学案学习目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准确翻译课文重点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点拨,集中展示一、应用部分(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展示、评价)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秦王还柱而走。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E.秦王必说见臣。

F.偏袒扼腕而进。

2.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仰天太息流涕B.持千金之资币物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荆轲(kē)拜谒(yè)督亢(háng)戮没(lù)谬误(miù)B.偏袒(tǎn)扼腕(è)厄运(è)濡染(rú)怯懦(ruò)C.淬火(cù)猝然(cù)忤逆(wǔ)铁杵(wǔ)拊心(fǔ)D.创伤(chuāng创办(chuàng)瞋目(chēn)箕踞(jī)目眩(xuàn)4.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攀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今:(2)则秦未可亲也古:今:(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今:(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今:二、课文研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点评、追踪训练)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你觉得樊於期自杀情节合不合理,你怎么看?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4.假如荆轲等待的朋友及时赶到,与之一起刺秦,会出现什么结果?5.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三、深入探究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结合当时历史背景,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历史对荆轲刺秦的评议:“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左思“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潜“江湖侠骨”——龚自珍“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2.能够读懂、分析古文《荆轲刺秦王》并理解其意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激发生活中的情感,深入理解文本中所展示的正义感。

二、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秦国时代,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秦国的变化、影响。

2.文化内涵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古代文学所展示的特点和价值。

3.艺术价值辩证思维、语言表达、情感表达、写作技艺等方面的体现,以及文学形态美学研究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课前讨论,导入文章。

2.整体讲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3.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4.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发言、分享自己对文本的见解。

5.结合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形象理解及感受。

6.出题、对答案,让学生集体、独立完成小练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培养学生学术性思维。

b.读懂文本内容并理解其意义。

c.剖析文本所展示的情感、表达方法及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a. 让学生理解并领会古文作品的精华。

b.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及见解。

五、课堂反馈1.出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回答。

2.教师针对学生阅读、分析水平进行小组或个别评价。

六、课堂设计第一部分:导入教师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大致内容,并发表一些看法,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进入正式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部分:讲解1.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15分钟)a.秦国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

b.秦国的变化、影响。

c.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

2.文本讲解(30分钟)a.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 学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 学案

荆轲刺秦王学案·知识概览·【作者简介】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沛县人。

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宣帝时为谏大夫。

元帝时,任宗正。

后因反对宦官而下狱。

成帝即位后,得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

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他在前人基础上辑录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楚辞》。

辑录群书时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编订了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战国策》《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

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重点理解】通假字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现出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秦王还柱而走“还”(huán)通“环”环绕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燕王诚振怖“振”通“震”惧怕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秦王必说说通“悦”,高兴、喜欢。

词类活用【北】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邑】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私】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函】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远】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祖】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涕】士皆垂泪涕泣:名词用作动词,哭【迟】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厚】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朝】(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使】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用作名词,使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3

第二单元5 荆轲刺秦王问题导学1.文中描写“易水辞诀”写得非常精彩。

试对这段文字在叙述描写方面的特点作分析。

2.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

你认为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应该怎样评价他刺杀秦王的行为?3.本文有多处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形象。

赏析下列句子,体会这一特点。

(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2)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自主探究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你是否赞同陶渊明的说法?为什么?思维激活:在理解陶渊明诗《咏荆轲》的基础上,并结合《荆轲刺秦王》进行综合分析。

文法导析1.矛盾冲突尖锐复杂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

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间”,此其一。

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之首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

荆轲为等助手,“顷之未发”,太子丹因而“迟之”,荆轲愤然出发,此其三。

“朝见”秦王时,秦武阳临阵怯场,以致秦群臣“怪之”,气氛骤紧,此其四。

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

就在这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人物性格特别是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

全文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善于摹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换得樊於期的理解与信任,在一番慷慨陈词之后,樊於期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荆轲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弭了危机。

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展示了荆轲的精细、沉着的性格,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3.兼顾各个要素,勾勒悲壮感人的场面在描写“易水送别”一节中,作者在简短的文字中涉及了“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瞋目”“发尽上指冠”等各个要素,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有所涉及,综合构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使文章感人肺腑。

《荆轲刺秦王》学案(3)(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学案(3)(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班级姓名小组第号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学常识及文言知识。

2、研读文本,理清课文发展脉络,翻译句子时能做到雅和全。

3、背诵易水诀别一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文言现象中的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

2、难点:准确翻译文言句式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文言文,但是对于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是很好。

本文是学生
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应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给学生打好基础,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的内容
一.回顾旧知识
复习前两节课的文学常识及文言知识
二.基础知识感知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又称《国策》,着重记载了().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被称为
()
中国古代的四大刺客有荆轲,()()()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拊心()。

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3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3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一、实词( 25 分钟)二、2.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贫寒来归丹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樊将军仰天叹气流涕曰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伤长辈之意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之遇将军,堪称深矣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终已不管古义: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左右既前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9)秦王还柱而走古义: 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诸郎中执兵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11)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古义:处境困难;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3课时学案
学习小目标
1、掌握文章9——17自然段的重要字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2、理解文中的场面描写。

学习重点
重要词语词含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学习难点
能推断词语的含义及分析特殊句式的用法。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10——17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燕王拜送于庭()
图穷而匕首见()秦王还柱而走()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卒起不意()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持千金之资币.物()乃骇而图.之()
拔剑,剑长,操其室.()非有诏.不得上()
3、根据提示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①名词作状语
发尽上指冠()箕踞以骂曰()秦兵旦暮渡易水
()
②名词作动词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乃朝服,设九宾()左右既前()
③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
④形容词的意动群臣怪之()
4、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

终已不顾(古义:今义:)
左右乃曰(古义:今义:)
诸郎中执兵(古义:今义:)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今义:)
合作探究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知识链接
1、场面描写要注意的几点:
(1)要交代清楚场面的背景。

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让读者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

(2)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

重点部分,要进行细描,做到有点有面。

(3)要写出气氛。

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和感情。

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伤感、难舍难分的气氛。

(4)写场面要有顺序。

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

2、倒装句之定语后置的知识
(1)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结构。

例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宾客”为中心词,“知其事”实际是“宾客”的定语,句中后置了)
例2:求人可使报秦者(“人”为中心词,“可使报秦”修饰“人”,作定语)
(2)定语直接放在中心词后,作后置定语。

例: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千斤”修饰“金”,作后置定
当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①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
③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
④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 )
⑤群臣侍殿上者( )
⑥嘉为先言于秦王( )
⑦燕王拜送于庭 ( )
⑧见燕使者咸阳宫 ( )
⑨使毕使于前( )
⑩乃朝服,设九宾 ( )
2、解释下列加点固定结构的意思。

而卒惶急无以
..待()..击轲 ( ) 荆轲有所
事所以
..不成者……()
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使工以药淬之
A、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B、而乃以手共搏之
C、箕踞以骂曰
D、以故荆轲逐秦王
4、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宋何罪之有
D、见燕使者咸阳宫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一、解释下列虚词的含义。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③伏尸而哭()
④图穷而匕首见()
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
②使工以药淬之()
③以次进()
④日以尽矣()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
⑥箕踞以骂曰()

①乃为装遣荆轲()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①疑其有改悔()
②其人居远未来()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③使使
..以闻大王。

()
④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
⑤群臣怪.之()
⑥愿大王少假借
..之,使毕.使于前。

()()
⑦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
⑧拔剑,剑长,操其室.。

()
⑨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⑩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
1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三、翻译下面句子:
1、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

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四、完成下列各题
1、写送别场面着重写了荆轲唱歌,这样写的目的是()
A、表现荆轲不是一个赳赳武夫,而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B、表现荆轲一去不复还,以身殉国的决心。

C、渲染悲壮的气氛,表现荆轲的英雄气概。

D、为荆轲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2、写荆轲“终以不顾”,意在表现他()
A、虽然内心激动,但不作女儿态。

B、不忍心看“士皆垂泪而泣”的场面。

C、怀恨太子丹疑心他有悔改,故忿忿而走。

D、意志坚定,态度坚决,义无返顾。

3、易水送别是非常成功的场面描写。

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
顾,下面是对其成功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其成功在于写景。

若无萧萧秋风,刺骨易水,读来就会淡然无味。

B、其成功在于荆轲行为本身就是壮烈的,加上景物烘托,给了这壮士行为以活动的
空间和气氛,从而有了立体感。

C、其成功在于借景言情,秋风寒水与一去不复返的冷意悲情相为表里,催人泪下。

D、其成功之处在于作者通过环境、歌声、神态、行为描写的场面,烘托了一幅悲壮
的画面,能招来人们普遍的激烈情怀,唤起人们感同身受的共鸣。

五、背诵“易水送别”一段,并完成第四课时合作探究中的练习。

第三课时
自主学习
1、“振”通“震”,害怕;“庭”通“廷”,朝廷;“奉”通“捧”双手捧着;
“见”通“现”,显露;“还”通“环”,绕;“卒”通“猝”,突然,仓猝。

1、还,动词,回来;被,动词,遭受;币,名词,资财、钱物;图,动词,图谋,筹画;
室,名词,剑鞘;诏,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3、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箕踞,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旦暮,名词作状语,
马上
②左右,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朝服,名
作动,穿朝服③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4、顾,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合作探究
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
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氛;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当堂检测
1、①判断句②定语后置句③省略介词宾语,省略句④同前,省略句⑤定语后置
句⑥状语后置句⑦状语后置句⑧省略介词于,省略句⑨状语后置句⑩省略谓语,省略句
2、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有所,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
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3、B
4、B
课后训练
一、
【而】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并列③连词,表修饰④连词,表承接⑤连词,表递进
【以】①介词,因,因为②介词,用③介词,按照④通“已”,已经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⑥连词,表修饰
【为】①动词,做,整治②介词,被③介词,替
【其】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②指示代词,那
二、
①遗,赠送②诚,真的,的确③使使,派使者④次,次序⑤怪,感到奇怪⑥假借,原谅;毕,完成⑦发,展开⑧室,剑鞘⑨卒,突然⑩提,投击 11、被,受;创,伤,伤口
三、
1、送行的人都圆睁怒目,头发向上竖起好像要冲起帽子。

2、荆轲等待另一个人,想让他一起去,那人住得很远没有来。

3、于是荆轲就坐上车走了,始终不曾回头。

四、1、B 2、D 3、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