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22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 岳麓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1.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了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大庆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是()A.雷锋B.王进喜C.焦裕禄D.邓稼先2.下面所列是20世纪某一时段中国外交史上的三项史实,据此判断它们属于()①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中日正式建交A.建国初期外交成就B.六十年代外交成就C.七十年代外交成就D.新时期的外交成就3.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

下列成就属于这个时期的是()①三线建设②“两弹一星”③港珠澳大桥④“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如王进喜、雷锋和被称为“两弹元勋”的()A.李四光B.焦裕禄C.邓稼先D.华罗庚5.1965-1975年,我国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

这表明我国()A.开始改变工业生产落后的基本面貌B.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C.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变了经济布局D.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6.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B.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C.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7.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

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参加日内瓦会议A.④③①②B.③②①④C.①②③④D.②①③④8.中国电影界有两大奖项,其中由专家评选产生的奖项为“金鸡奖”,主要由群众投票评选产生的奖项为大众电影“百花奖”,1961年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

第22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

第22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

第22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国有经济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有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1)提出:1953年。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1)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3)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1)内容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2.中共八大(1)召开: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2)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3)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背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

(2)过程: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继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3)影响:“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件:2-4-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件:2-4-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 )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③造成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 3.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
________、________、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
轨道,1962年底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4.“文革”(1966~1976年):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 破坏。 参考答案: 1.工业国 固 充实 农业国 2.大炼钢铁 一大二公 3.巩
末页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________的要求,早日建成
________。
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953 年 , 试 办 以 土 地 入 股 、 统 一 经 营 为 特 征 的 ________农业生产合作社。 (2)1955年,掀起兴办高级农业________的高潮。 3.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进手工业________ 运动,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 办法,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 ①总路线: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检测题]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检测题]
[答案] C
2.关于图一的评述错误的是 ( ) 图一
A.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方面的左倾错误
B.它的错误特点是"一大二公。"
C.以大炼钢为中心
D.与1958年的总路线有关
[思路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
[答案] D
4."长鞭呀,那个一呀摔呀,拍拍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你知道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 )
[答案] C
8. "过渡时期" 是指 ( )
A.从新中国建立到三大运动胜利 B.从新中国建立到三大改造完成
C.从大陆统一到三大改造完成 D.从大陆统一到国民经济恢复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过渡时期"的理解。对历史上的不同时期要有充分认识,这样有助于对这段历史的掌握,否则会觉得毫无头绪。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新中国成立了,此时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全确立还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即"过渡时期"。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故本题应该选B。
[答案] C
15. 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当不早于 ( )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答案] D
13. 改革开放的开端是 ( )
A.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B.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人民版必修2(2021年整理)

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人民版必修2(2021年整理)

2018秋高中历史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人民版必修2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秋高中历史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人民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秋高中历史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人民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主题时空线索串联]
[自我校对]
A.三大改造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多层次
[主题发展历程纵览]
一、曲折探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时期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
底)1。

国民经济恢复-—奠基
1949-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
(1)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
(2)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3。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
(1)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新2024秋季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发展理念和经济建设学案指导》

新2024秋季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发展理念和经济建设学案指导》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发展理念和经济建设学案指导》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核心要义,认同其在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科学精神:能够运用新发展理念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理解其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

3.法治意识:认识到新发展理念与依法治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紧密联系,树立依法参与经济活动的意识。

4.公共参与:培养学生关注国家经济政策、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意识,鼓励其就经济建设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教学重点•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及相互关系。

•新发展理念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实践应用。

•如何用新发展理念指导个人及社会的经济行为。

三、教学难点•如何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背后的经济逻辑和社会价值。

•如何将新发展理念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国家经济政策文件、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段落•新发展理念在经济建设中的成功案例视频或图文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视频播放器等)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讲解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展示新发展理念在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新发展理念解决实际问题。

•角色扮演法:模拟政策制定或经济决策场景,加深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时事热点引入:展示一段关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闻报道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新要求,引出新发展理念的学习。

2. 新课教学(一)新发展理念概述•讲解新发展理念的五大内容:逐一介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基本含义和重要性。

•互动环节:通过快速问答或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各自在生活中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或应用。

(二)新发展理念在经济建设中的应用•案例分析:选取不同领域的经济建设项目(如科技创新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详细分析新发展理念如何指导这些项目的实施。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编制人:崔玉玺审核人:冯永强审批人:马全金时间:2010-4-20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前预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

专题内容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前一时期的内容,包括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其中前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后20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20年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

后一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课标展示]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自主梳理]1.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力成为当务之急。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建设提上日程。

2.1953年,中共中央在中提出了的主张,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的,以建立的经济基础。

3. 年,中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期间借鉴了的经验,优先发展,并强调处理好、、之间的关系。

到年底,我国新建了制造、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初步形成了合理的,由此全面展开。

4.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为特征的。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学案(含答案)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学案(含答案)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含答案)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此开始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实践,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

2中共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从此农村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企改革,并逐步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四大把改革开放伟业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第8课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掌握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初步建立的史实,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特点。

2.掌握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字方针”“文革”等史实,分别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掠夺.压迫和国民政府的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状态。

2过程1新中国成立后用三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

2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村生产力获得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3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成了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4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改造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深化理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亟待发展。

2现实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国防实力.巩固新生政权。

3苏联经验苏联的五年计划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知识能够被获得,并且因为它的本质,知识总是局部的,它永远都不是完整的,所以,⼀切源于知识的⾏动也都是局部的、不完整的。

下⾯给⼤家分享⼀些关于⾼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中历史必修⼆知识点1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经验教训(1)过渡时期总路线①核⼼内容“⼀化三改”:社会主义⼯业化和对农业、⼿⼯业、资本主义⼯商业的改造(2)社会主义⼯业化的开端①实施:⼀五计划(1953—1957年)②主要内容:优先发展重⼯业,处理好农、轻、重等关系③成果:“⼀五计划”成果图④意义:初步建成了独⽴的⼯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业布局,社会主义⼯业化全⾯展开。

(3)三⼤改造:1956年底,完成对农业、⼿⼯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改造标志:⽣产资料的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计划经济建⽴。

为⼯业化开辟道路。

(4)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①中共⼋⼤:(1956年)分析了社会主要⽭盾和当前的主要任务。

②作⽤: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③左倾错误:表现: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的⼤跃进运动(以⼤炼钢铁为中⼼)和⼈民公社化运动(以“⼀⼤⼆公”为特点)特征:⾼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危害:造成国民经济⽐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态环境;挫伤⼈民的⽣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④纠“左”举措: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的⼋字⽅针。

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⑤时间:1966——1976年原因:“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的结果表现:严重⼲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建设,⼈民⽣活⽔平长期在低⽔平线上徘徊。

⑥教训:要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盾是⼈民⽇益增长的物质⽂化需要同落后⽣产⼒的⽭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追求⾼速度;⽣产关系的调整要与⽣产⼒⽔平相适应。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参考学案1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参考学案1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习目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知识链接】1、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缓和2、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这一表述说明当时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3、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4、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学科网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基础过关】1、过渡时期是从____ 成立,到____ 基本完成,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____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____、对____ 和对____ 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____和____并举的路线。

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____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生产资料____ ),初步建立了____ 基本制度,进入了____ 阶段。

2、____年中共八大召开,指出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____ 的要求同落后的____ 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____ 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____ 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提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____ 变为先进的____ 。

《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岳麓版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岳麓版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构建“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历史学科教学问题组Ⅳ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自主学习1.过渡时期起止时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特点、实质是什么?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我国探索社主编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功的探索、曲折的探索分别有哪些?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本质是什么?具体步骤和政策有哪些?意义?重点探究1. 1949年~1956年中国社会的特点?(从社会性质、经济基础、社会主要矛盾、政治制度四个角度)2. 在1956-1976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巩固提升1.(2011·全国卷文综·17)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经济政策的变化 B .工业结构的调整 C .农业经济的波动 D .中苏关系的变化2.(2011·江苏省单科历史·11)下列图片(农业生产合作社劳动工会票、人民公社,大有希望;农业承包合同书)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 .土地的使用权B .土地的用途C .土地的所有权D .土地的规模 3.(2011·广东卷文综·18)右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 .浮夸现象十分盛行B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 .中国人造卫星发射成功D .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4.下列可以以“综合平衡”作为横批的一副对联是( )A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B .放开肚皮吃包饭,鼓足干劲搞生产C .贫农得地开心,地主劳动回心D .十一农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要开张5.(2009·福建文综)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缓和 6.(2009·上海历史·23)下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B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2010·全国Ⅱ卷文综·19)据统计,到1950 年9月,中国人民 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这反映新中国( )A .迅速实现经济稳定B .经济状况根本好转C .合理调整了工商业D .人民收入迅速增加8.(2009·江苏历史·10)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A .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 .富有地域特色C .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9.(2009·广东理基·65)“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

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祥解及重难点探究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祥解及重难点探究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趣味探究演示安徽凤阳改革前后流行的花彭词,以及当地农民打花彭庆丰收时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改革前后的变化,感受党的政策的伟大性和英明性。

花鼓词如下:“文革”时期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请分析凤阳历史上出现这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改革开放、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强调大幅度提高生产力。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 含义:指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各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B 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C 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A 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B 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1、原因:单一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1)试办时期:1978—1984年;(2)开始的标志: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5)进一步深化:1992年,中共十大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

3、影响:(1)积极: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下岗职工增加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程:(1)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市场经济第一次写入宪法;(3)发展创新: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上 (学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上 (学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2)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3)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4)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表现了反对明确提出了大陆可用“非和平手段”处理台湾问题的底线。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3.稳步推进: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2)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5)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171“思考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对外开放,建立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到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学习目标】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2018年概论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案

2018年概论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思想和理论奠定认识基础。
授课内容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
(2)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两步走”战略
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宣布了“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科学)”的宏伟目标。
1964年,周恩来提出了分两步走的宏伟目标。
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教学反思
多媒体课件1份、
视频资料:“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课程导入
大家阅读并讨论《论十大关系》
新课
讲授
新课讲授
新课讲授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体现:
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2、《中共八大政治报告》1956年9月
(3)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在经济上: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在政治上:坚持“团结—批评—团结”;
在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优质课教案_4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优质课教案_4
3、教师对学生的疑惑点、本课重难点精讲、细讲。
4、学生讨论完成合作探究,并展示讨论结果,最后老师总结。
5、利用本课测评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6、学生自己总结在本课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课件图片导入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目内容
1、为何改革?→提出改革→伟大的历史转折
1)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使我国的改革重新焕发了活力。
【设计思路】本课小结,采取了与常规教法不一致的方法,在继承常规教法的同时,在总结中引入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能准确地把握住本课的内容。
探究: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我国的国民经济为什么仍然处于停滞状态?
(展示材料: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
得出背景:两个“凡是”。
2)十一届三中全会
(阅读第一段)回答:假如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参加者,请你谈谈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1、自主阅读课本第二目及学思之窗,完成下列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第三目内容
3、改革为何?→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导入:回答了如何改革,那么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背景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伟大转折
【设计思路】依据课标,本目的识记内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这是改革开放提出的背景,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准确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感受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必须要抛弃阶级斗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为引入下面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作好铺垫。

高一历史必修二全册学案:第四单元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二全册学案:第四单元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专题总览】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十年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动乱的十年结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结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底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1953年工业建设:1953--1957一五计划的执行三大改造:1953-1956《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956.4探索的良好开端20世纪50--70年代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9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跃进”运动:1958年的探索曲折发展的十年探索中的严重失误(1956-1966)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历程探索中的调整对国民经济实行八字方针1966-1971 动乱逐渐波及经济领域-国民经济严重破坏动乱的十年(1966-1976) 1971-1973 周恩来进行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有了起色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发展【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底(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时间: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意义: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1953年(1)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________________同时并举。

(2)实质: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的执行:1953---1957年(1)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________________。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岳麓版必修2[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历了三年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一五”计划建设,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型。

2.全面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3.改革开放以来,以1992年党的十四大为分水岭,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对外封闭到改革开放的重大转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掌握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的基本史实。

2.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

3.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思维点拨]“一五”计划以总路线的精神为指导,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而且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手段,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易混易错]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但是并不等于中国实现了工业化。

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工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1)农业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修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修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主政治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保障 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 ,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后政治体制改革深化
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和深化, 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 一步发展,加强了社会主义法 制建设。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推广和完 善,扩大了基层民主,保障了 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 表达权和监督权。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加强,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事业改革与素质教育实施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
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提高教 育质量。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 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科技创新战略推动及成果展示
科技创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了科 技事业的快速发展。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 修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
道路的探索
汇报人:XX
20XX-01-27
目录
• 引言 •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回顾 • 经济建设成就及经验教训 • 政治建设成就及经验教训 • 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及影响 • 社会民生改善与生态文明建设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复习目的与要求
01
义。
法治政府建设的加强,推动了政 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率提高,增
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05
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及影 响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与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确立,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 供了根本遵循。
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丰富了人民群 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提出了生态 文明建设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动绿色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班级:小组:姓名:【目标诠释】——明确目标,有的放矢1.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

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预学初探】——对照目标,自主学习一、建国初期的探索(1949-1956)1.背景: 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有步骤地对、和进行社会土义改造。

(2)主要成就:①在东北建设重工业基地,如:三大工厂、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②同时,在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完成了对生产关系的变革。

(3)意义: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1)方式:①农业:引导农民参加,走道路;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的高潮。

(2)意义: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开展: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错误思想指导,在【归纳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表现和危害(1)“大跃进”运动①概况: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

②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③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2)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内容: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

②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平二调:大搞平均主义。

③危害:极大地降低了共产主义的标准,助长了平均主义倾向,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22 经济体制改革[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②强调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概念: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试点:安徽省和四川省。

(3)特征:包产到户。

(4)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到1984年,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3.乡镇企业(1)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2)意义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重点精讲]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展开?(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条件;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

(2)过去探索中的失误给农村造成的危害大于城市;人民公社体制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贫困。

(3)农民和一些地方领导率先进行改革试验。

[易混易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产品分配实行“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重点精讲]全面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实行原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主要特点:它以土地等基本的生产资料公有为前提,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

(3)积极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促进了乡镇企业和城镇化的发展。

[深化探究]材料一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材料二“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思考(1)材料一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农村怎样的经济制度?这种经济制度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人民公社。

“左”倾错误(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总路线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导致 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民公社制度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使农业生产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开始: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国有企业改革(1)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意义①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②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

④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深化探究]材料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欲采取购买风扇、鼓风机降温的措施。

但是企业即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层批报,当时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盖11个章,等最后的章盖完了,夏天已经过去了。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两厂仅相隔一墙,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

所以导致了冶金部把铜调到外地去,而电缆厂要从云南调进铜,这样就造成了运输上和时间上的浪费。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答案(1)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滋生了官僚主义,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2)措施:实行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程(1)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3)发展创新: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意义: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重点精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归类比较][深化探究]材料一 1992年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

在视察途中,他发表谈话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材料二 图一为上海市粮票(1955年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

图二为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该公司创立于1984年11月18日,是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

图一 图二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

思考(1)材料一中邓小平的谈话阐明了什么本质问题?(2)由发行粮票到发行股票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列举“市场经济”这一口号提出过程中的主要事件。

“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做出了哪些努力?答案(1)阐明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过渡。

(3)事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努力:对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加入了WTO。

[重点精讲]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1)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2)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3)市场经济对于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课堂小结1.某班历史探究活动课上,小玲同学收集到一幅20世纪80年代初的漫画《来自家乡的喜讯》。

与漫画讨论的内容相关的会议是( )A.中共八大B.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

漫画《来自家乡的喜讯》中的信息“咱老家的土地承包到户了”,反映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这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的决定。

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这一变革是( )A.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B.建立人民公社C.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逐步推行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政策的实行使农村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既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又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D.发展乡镇企业答案 D解析B、C两项与题意无关,关键是准确判断A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但题干考查的措施应与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关。

4.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落实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1978年,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到1985年前后,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居民的收入又逐步提高,城乡差距又有所扩大。

5.邓小平在一次接见外宾时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比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这表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A.扩大公有化规模 B.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人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中共十四大召开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D.中共十五大召开答案 B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故选B。

A与三次思想解放无关,排除;C是冲破“个人崇拜”;D是冲破“所有制崇拜”。

[阅读与思考]提示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居民生活水平都取得了显著提高。

但从总体上看,城乡生活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

[解析与探究]1.提示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材料一认为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经济为基础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的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材料二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