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釉里红特点鉴定方法技巧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研究与鉴赏
青花釉里红堆塑四灵塔式盖罐
青花釉里红楼阁式仓
五、元代釉里红瓷的装饰技法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装饰技法主 要有三种: 一是涂绘技法, 二是线描技法, 三是青花釉里红混合装饰技法。
1、釉里红涂绘技法
釉里红涂绘系指使用釉里红彩料进行涂染或粗线条描绘的技法。唐 代长沙窑与宋代钧窑的红彩即采用涂绘的装饰技法,这有点类似于 绘画的泼彩技法。按照涂绘的形状以及涂绘的部位不同,又可分为 三种类型 :
釉里红瓷器的釉层受还原程度影响,经常随升温过程而变化。当还 原作用适合时就会呈红色,如果过度就会使色调发暗,在中性焰或 氧化焰情况下则呈紫、青、绿色,如未完全熔融,便呈灰鼠色乃至 暗紫色,若熔融过度便褪色从而变成橙黄色或白色。
左:日本大和文华馆收藏龙纹罐
右:甘肃省元墓出土的高足杯
辨识元代釉里红瓷器的方法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研究与鉴赏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肖发标
一、什么是釉里红瓷器
釉里红瓷器是釉下彩绘瓷器 的一种,与元青花同时创烧。它 以矿物质中金属铜元素为着色剂 在瓷胎上绘制,再施以透明釉, 在高温还原气氛下一次烧成。它 的工艺过程和青花瓷完全一样, 不同的是青花瓷用钴料做彩,而 釉里红瓷则用铜红料做彩。
四、元代釉里红瓷的造型
元代釉里红瓷器虽然数量稀少,但造型 还是很丰富,52件元代釉里红瓷的器型多 达15种。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玉壶春瓶,共 有18件,占比高达34%,盖罐排第二,共 有9件,高足杯排第三,共有6件。其它器 型的数量较少,很多只发现一件孤品(见 表二:元代釉里红瓷器型分类统计表) 大部分都是唐宋以来的中国传统器型, 只有高足杯(亦称马上杯)等为元代所独创。 同时,延续了唐宋以来烧造瓷俑、谷仓等 随葬明器的传统。
七、元代釉里红瓷器的外销
四招鉴别元釉里红
釉里红瓷是以氧化铜着色后烧制而成的。
因为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低、传世较少,价位居高不下。
元釉里红瓷如何鉴定,中国古玩收藏鉴赏研究会会长卢鹤寿为读者支招:
一、器型:和同时期的青花相比,元代釉里红瓷器种类比青花少得多,而所见器型都是至正型青花造型,有罐、瓶、壶、高足转杯等。
元代釉里红有两种类型:一为大气古朴的器物,直口圆肩,鼓腹下斜收,近底外扬,浅圈足;另一为外销瓷,器型较小,有圆罐、方罐、瓜棱罐。
二、胎体:元釉里红和元青花一样,瓷质坚实厚重、致密,大件作品呈灰白色,小件胎白度高,接胎痕明显,修胎不太规整,胎体略显粗糙,常见一些或大或小的黑褐色砂粒,足底中心部位有小乳钉状钮,为器物平添了几分古意。
三、釉色:元代釉里红为两种,一为淡青白色或灰白色,釉面平整,釉色莹润光洁,有玻璃质感,成色鲜艳,纹饰清晰。
二为成色不稳,显现浅红、深红夹杂灰色,花纹晕散飞红。
这是当时对铜彩料的烧成气温不能有效控制所致。
四、纹饰:元釉里红绘法有三种:线绘、拔白、涂绘。
元早期采用涂抹方法,或在胎上刻画纹饰后再做填红,形成红底白花;或在刻画的纹饰上填红,形成白底红花。
纹饰题材丰富,有植物、动物和人物故事等。
元后期作品多为线描纹饰釉里红,技法单一,勾勒加简单点染。
【瓷器赏析】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定与鉴别技巧
【瓷器赏析】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定与鉴别技巧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釉下彩绘。
釉里红即釉下的红色,它以氧化铜在瓷坯上着彩,然后施透明釉,1300℃还原焰烧成。
但真正色彩鲜艳的极为罕见,这是因为它的制作过程复杂。
这一工艺始于元代,明代达到成熟阶段,清代以后,更有所发展。
元代釉里红大多呈灰白色,器物以碗、罐居多。
装饰简单,有缠枝莲、缠枝牡丹、草叶纹等。
明洪武年釉里红较为盛行,呈色浅红而带灰色。
当时的器物釉面有的有纹片。
除了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它均为糙底。
装饰以线描为主,纹饰有缠枝菊纹、缠枝牡丹、缠枝莲等,与元代的人物故事、动物、鱼藻等图案相比,就显得简单了。
器型除了瓶、壶外,还有盘、碗、罐等。
清雍正时的釉里红呈色鲜红且有层次,烧造得极为成功,可谓历史高峰。
当时器型有盘、碗、瓶等,纹饰以三鱼、五蝠为多见。
那么釉里红该如何鉴定呢?
第一:看其窑口,是官窑、名窑还是民窑;
第二:看其年代,是高古瓷还是宋元瓷还是明清瓷;
第三:看其制造工艺,除了本质上的工艺之外,是否有为了美观而加工的工艺;
第四:看其文化底薪及其传承历史;
第五:目前市场对其的认知程度,以及近期的一些市场走向。
收藏乐趣无限
名者说谈收藏
与您分享部分收藏方面的心得和专业知识。
元青花釉里红鉴定要诀(可编辑)
元青花釉里红鉴定要诀元青花釉里红鉴定要诀釉里红瓷是在瓷胎上用铜红料着彩,然后施透明釉,用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它的工艺过程和青花瓷完全一样,不同的是青花用钴料成彩,而釉里红则用铜红料。
最早的釉里红瓷产生于唐代长沙窑,但只是到元代景德镇才烧成了成熟的釉里红瓷器,并且创制了青花釉里红这一新品种。
青花釉里红即将青花和釉里红同饰一器,色调蓝浓红艳,美丽非凡。
元代的釉里红器与同期青花相比,有一些区别。
一般来说釉里红的装饰纹样简单而题材狭,与元青花瓷的层次多,画面满的特点成鲜明对照。
元釉里红颜色大多呈灰色,很少有纯正的鲜红色,线条也常见晕散,没有浓淡不等的几个色阶。
明洪武是釉里红的极盛时期,洪武釉里红除个别鲜红外,大多呈色较淡,色泽趋灰或趋黑,红色晕散;洪武釉里红以线描为主要装饰方法。
纹饰以花卉为主,有较多扁菊花纹是一大时代特征。
明洪武釉里红瓷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他均为糙底,底部刷有一层釉浆,烧成后呈红色;另外,此时碗类细器底足已采用平削,底足平齐。
宣德时期釉里红瓷分为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两大类。
宣德釉里红器的装饰方法有三种:其一为图案开头整块涂抹。
其二为胎体刻划图案纹饰后用釉里红覆盖。
其三为毛笔勾勒花纹,以涂抹法着彩为主。
宣德青花釉里红数量不多。
釉里红与青花釉里红器上均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青花楷款,外加双圈。
传世釉里红器都是官窑器,以三鱼高足碗和三果高足碗稍多见,数量也极少见。
釉里红瓷在明代自成化起即走下坡,其制作工艺大多因袭宣德,数量上大大减少,烧造技术渐趋下降。
清代釉里红器与明代相比,釉彩选料与磨制上更为精细,呈色艳丽,含程度不同的紫色,与青花一样有浓淡层次。
康熙时釉里红器制造成就是相当突出的。
色调浓艳鲜亮,有不同的浓淡层次,康熙釉里红器的品种多,有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加彩、釉里三彩等。
清代釉里红各品种绝大多数是康熙始见并为康熙仅有。
釉里红特点及鉴定方法。
所谓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
釉里红对窑室中气氛要求严格,铜非得在还原焰气氛中才呈现红色。
釉里红由于烧成难度大,产量低,传世与出土的元代釉里红器数量不多。
特别是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出土物更是屈指可数。
国外仅见菲律宾出土了一批元代釉里红瓷器,国内则有北京丰台出土的釉里红玉春壶、保定窖藏的一对青花釉里红盖罐以及元大都和景德镇湖田窑址的少量残片。
此外,江苏省吴县收藏有一件釉里红龙纹盖罐,罐身刻划纹饰三组,腹部釉里红为地,衬出白龙,红色艳丽,极为难得。
釉里红烧制条件苛刻,对窑室气氛要求比青花严格,故成功率低。
加上烧制时工艺技术掌握难度大,从元末和洪武烧制的釉里红器皿来看,红色多数不够纯正,呈色偏向灰褐,色鲜的极少。
而直到永乐、宣德时才烧出呈色红艳如宝石的釉里红,但产品甚少。
到了成化时由于工艺简便的釉上彩代替了釉里红,造成釉里红一度中断。
洪武是明代釉里红烧制最兴盛时期,不仅数量多,而且多为大型器皿,其造型纹饰有元代遗风,颜色浅红浅灰,很少有纯正的。
宣德朝的釉里红烧制极为成功,形成了鲜艳的宝石红色。
因对铜红釉烧造技术掌握较好,所以纹饰浓淡自如。
值得注意的是,宣德釉里红瓷主要采用涂抹法,洪武朝盛行的那种细线描绘图案的釉里红器,并不多见。
元釉里红颜色大多呈灰色,很少有纯正的鲜红色,线条也常见晕散,没有浓淡不等的几个色阶。
明洪武是釉里红的极盛时期,洪武釉里红除个别鲜红外,大多呈色较淡,色泽趋灰或趋黑,红色晕散;洪武釉里红以线描为主要装饰方法。
纹饰以花卉为主,有较多扁菊花纹是一大时代特征。
明洪武釉里红瓷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他均为糙底,底部刷有一层釉浆,烧成后呈红色;另外,此时碗类细器底足已采用平削,底足平齐。
青花釉里红是历代的名贵品种,在当今的拍卖市场上也时时拍出天价。
如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团花锯齿纹摇铃樽曾拍出1920.8万元高价,清雍正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天球瓶成交价为1624.5168万元。
元代青花釉里红鉴赏~附高清微观图解
元代青花釉里红鉴赏~附高清微观图解
元代青花釉里红岁寒三友八方梅瓶~打样
在此我首先说明一点哦~这是一件到代真品、而且是大开门的东西;我不可能拿一件仿品在给藏友们讲着元代青花釉里红的鉴定方法!那么做很打脸、那种事我不干!你们更不要怀疑我的眼力和能力…
•纸上谈兵的理论有的是、一搜可以出来几百篇!今天咱就以实物为例详解高清图!
青料系苏麻离青进口料~发色蓝中泛紫!
苏麻离青近距离高清拍摄…
岁寒三友高清微观图:(120倍放大和140倍放大)
•上图系~蜂窝式铁锈斑!
•釉里红胎釉结晶拍摄…
青花部位~结晶体拍摄、微观气泡老化拍摄;絮状质变拍摄!
•修胎、修足~拍摄、还有火石红!胎骨麻仓土特征的拍摄!
如果说你是一个真正的瓷器玩家:我想看到这里你已经明白咯元代青花釉里红的特征!
•学习瓷器非一日之功、更非一件藏品就可以研究明白一个系列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理论是想通滴!希望本文对藏友们学习元代青花釉里红有益。
(2)瓷中贵族(青花釉里红)不同时期的釉里红如何鉴定
(2)瓷中贵族(青花釉里红)不同时期的釉里红如何鉴定釉里红瓷器最早创烧于元代,但是那个时候由于烧造技术不成熟,所以烧造出来的数量极少,可谓是凤毛麟角,釉里红瓷器数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文化有别,所以当时的釉里红产量一直要比其他瓷器少,其二,是烧造技术不完善,釉里红瓷器会发红色主要是铜离子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我们所看到的传世元釉里红瓷器呈现的发色为黑红色或灰红色,这是因为当时柴窑温度难以控制火候不到所出现的颜色,而如果窑温过高则会挥发,从釉层中逸出来,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烧飞了,纹饰也就不连贯了,而真正能掌握这些窑温的要靠有经验的师父来,所以当时根本没办法大规模生产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军持一、洪武釉里红早期的洪武釉里红发色多呈黑红跟元代是差不多的,发色不够鲜艳,可能是因为比较难以烧制,一些釉里红被烧成了'釉里黑'的瓷器也未被打碎埋掉,该时期发色区域比较宽广,自灰黑至暗红,且时常因釉里红料研磨不细,而出现类似元青花青斑感觉的局部红斑,即使这样,釉里红的品种还是贯穿了这个时期,洪武中、晚期的釉里红较多呈纯正红色,同时还经常带有露釉、淌釉等时代特征,总体而言,时代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很容易与其他朝代制品区分,如下图,此器为洪武后期制品可能性比较大,釉里红发色呈暗红,由于釉水厚,器足出现明显淌釉现象(现在仿品一般没有相似的淌釉现象)洪武釉里红局部发色图二、宣德釉里红据史料记载,永宣时期的釉里红制作其实并不多,因为二者制作时代接近,很多时候的瓷器都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个时期的釉里红发色区别不太明显,一般来讲与洪武时期釉层相比,釉面会相对轻薄一些,且发色区域较洪武窄,通常会呈现出暗血红或暗红发色,偶有局部发铜绿或发黑现象,如下图,该器为宣德早期制品,釉里红发色基本呈暗血红,由于铜料浓厚,龙纹有不同程度的下淌现象宣德早期釉里红局部发色图三、成化釉里红成化的釉里红要分两种情况来讲:一种情况是与宣德制品有些接近,其涂抹浓厚,因为铜料堆垛,所以在烧制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流淌的现象,此器暂未见景德镇御厂发掘资料,龙纹因涂抹浓厚,所以发色较深,并带有一定程度的流淌现象,此时发色更接近宣德时期釉里红发色成化龙纹釉里红局部发色图另一种是铜料涂抹均匀,不浓厚,发色显得较为鲜艳,在景德镇御厂发掘资料中,仅见相同图案、造型的成化中期青花类制品,暂未见青花釉里红制品,由于铜料涂抹均匀,釉里红匀称,发色呈鲜血红,与宣德的暗血红有不同发色特征,如下图成化中期龙凤纹釉里红局部发色图四、康熙末期、雍正釉里红在近几十年的拍卖会上,永乐、宣德、成化的釉里红制品极其少见,但是相对于,康、雍、乾三朝同类制品较多,海内外拍卖会中屡有出现,而且因为康雍乾的制瓷工艺要比前朝还更加成熟,铜绿特征已经大大减少,用放大镜观察,此时的釉里红内部有团絮状凝聚物,这特征仅在康末、雍、乾隆早期制品所独有的,尤其是雍正时期的制品尤最为明显,这对雍乾制品的断代极其有利,甚至可以瞬间鉴别相关制品(这里读者不要误解为,不具备此特征的釉里红制品就不是该时期制品,毕竟釉里红发色多变,无法一概而论)清雍正青花釉里红穿花玉壶春特写照片图中红斑点处一般会有团絮状凝聚物特征清雍正青花釉里红云龙天球瓶特写照片此器有不同程度的铜绿现象五、乾隆釉里红乾隆时期的釉里红发色跟成化一样,要分两种情况来讲,我们知道雍正七年与乾隆前期,景德镇御厂基本由唐英督陶,所以这个时期的釉里红发色跟与雍正朝釉里红特征相近制品,当然该类制品为乾隆早期制品可能性较大,不过因为该观点缺乏确凿证据供考证,仅做参考清乾隆青花釉里红海水祥云纹九龙梅瓶局部特写照片中间正面龙龙首的团絮状特征尤为明显清乾隆青花釉里红云龙扁瓶局部特写照片另一种情况是在乾隆中后期,这个时期的釉里红具备独特的乾隆时代特征,此类釉里红不再像上叙的'釉里红内部有团絮状凝聚物'特征,与雍正釉里红时期差别明显(因为乾隆时期跨度为六十余年,一些相关的乾隆釉里红制品大林接触的也不是特别多,所以了解的不是特别深入)有待于考证,下图为乾隆釉里红中铜绿的特写照片清乾隆青花釉里红龙纹梅瓶局部特写照片因发色与雍正制品风格不同,不具备'釉里红内部有团絮状凝聚物'特征,为乾隆中后期制品清乾隆青花釉里红龙纹梅瓶铜绿特写照片市场上历来赝品满地,鉴假容易鉴真难,先生认为看假只要抓住一条就可以作出明确结论,看真却要谨小慎微,面面俱到,尽量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所有可能出现疑点的地方都排除后,才能作出肯定结论。
瓷器贵族——论元代釉里红的特征与鉴定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1 釉里红的发展历程釉里红是一种出自元代景德镇的高温釉下彩,与其余瓷器种类有所不同,主要是通过氧化铜这一呈色剂,对已经完全成型的胚胎进行绘制,最后添加一层透明釉,在高达1200摄氏度的还原环境中烧制而成[1]。
釉里红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较大的烧制难度与较低的成品概率。
这主要是因为铜离子对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在窑炉中未能达到合理的火候,便会呈现出灰红色或黑红色;若火候过量,铜离子便会挥发,出现飞红现象,情况严重时会出现褪色、纹理不够连贯的现象。
2 元代釉里红的基本特征2.1 元代釉里红呈色特征元代釉里红瓷器胎体一般呈灰白色,釉面呈青白色,釉里红呈猪肝色。
发色深沉,发色沉于胎釉之下,入胎骨的较多。
烧造的器皿有明显接痕,底足露胎处有不规则暗红色的火石红现象,器物内壁不施釉。
元代釉里红主要色调为红偏紫黑色,呈现出鲜红色的釉里红较为罕见。
从整体来看,其色泽虽然鲜艳,但存在间隔不够均匀、不够稳定的状态,大部分釉里红呈现出浅红、红与深红的夹杂灰色,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晕散。
早期制作的元代釉里红色彩晕散不够鲜艳,经常出现变色流失的情形,阳面色鲜,阴面色暗。
2.2 元代釉里红的胎、釉特点元代釉里红的胎质以二元配方为主,因含铁量不同有白、灰两种胎质。
由于受釉里红烧制窑炉温度的限制,经常会出现瓷胎生烧的情形,这就导致了其胎骨厚重而坚硬,在烧制完毕后的釉里红中,表面经常见到接痕、旋削痕以及刀痕,底部经常见到粘黑棕色铁砂底。
元代釉里红中的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影青釉,含有较多的石灰钙,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从外观来看呈现出玻璃一般的质感,其中存在的气泡较为明显;另一类是青白釉,釉面光亮明润,经常见到由于釉面较厚未能完全烧透而产生的绿斑[2]。
烧制而成的釉里红具有较为润透的色泽,有较强的玉质感。
部分釉里红釉面不够平整,局部出现了釉堆积的现象,呈现出黑绿色,并存在较为明显的开裂痕迹。
元釉里红瓷历史介绍及鉴定要点DM
元釉里红瓷历史介绍及鉴定要点DM元釉里红瓷历史介绍及鉴定要点(2012-01-28 17:30:13)元釉里红鉴定陶瓷收藏文化分类:瓷艺论道元代釉里红如何鉴定?_釉里红的工艺方法和青花完全相同,都是在胎上绘画后罩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区别在于青花用钴料为呈色剂,而釉里红用铜料为呈色剂。
元代釉里红和青花相仿,都在十四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出现。
釉里红工艺要求高,品质难以控制,发展缓慢,产量远远少于元青花,故珍贵异常。
目前发现的元代釉里红完整器不过数十件,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不亚于明清官窑瓷,因而为之奔走寻觅的大有人在,即使是残片标本也会被收藏家奉为全物而秘藏于室。
元代釉里红完整器被发现并见诸报端的不过数十件,其中大体可确定制年代的有两次:一次是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上发现的釉里红诗文碟,烧制时间不晚于1331年;另一次是江西发现的带元至元戊寅(1338年)款的青花釉里红塔式四灵盖罐和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
此外,江西高安发现的青花釉里红开光大罐、江苏吴县发现的元釉里红云龙纹大罐等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近二十年来,景德镇窑间有元釉里红残片出土,为研究元代釉里红提供了依据。
目前发现的元代釉里红,大体可以归出这些特征:胎骨一般比同期青花粗,前期龙纹白胎为多,元末有白胎。
器物见明显的旋削痕和接胎痕。
釉层早期的淡青白色或灰白色属影青釉,透明度高,有玻璃质感。
元末见卵白釉浅红油状青白釉,不见同期大型青花瓷上的透明白釉。
呈色不稳、浅红、红和深红的夹杂灰色,有不同程度的晕散。
大多见于铜红料边缘。
因烧制温度过高,大多有烧飞状况。
元代釉里红的装饰工艺远远落后于同期青花。
早期的釉里红采用涂抹的方法,有些首先在胎上刻划纹饰后再在纹饰外填红,形成红地白花,也有的在刻划的纹饰上填红,形成白地红花。
至于线描纹饰的釉里红,是后期作品,时间大约在元末。
这些线描纹饰的釉里红,技法也很单一,基本上是勾勒加简单点染的方法。
随着元青花热的持久不衰,元釉里红更成为热中之热,仿品大量出现。
谈收藏;鉴定元代釉里红瓷器所必备几点须知
谈收藏;鉴定元代釉里红瓷器所必备几点须知元代釉里红元代釉里红的烧制,当时主要是凭着窑工们的经验以及通过对放置在窑室内的“火照”连续观察,来对窑室内的气氛、温度、烧制的时间,做出相应的判断和控制,误差较大,难以准确的把握,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呈色料内铜元素的含量、呈色料调配的浓淡、满窑时坯件在窑室内所处的位置等,使釉里红的烧制还不够成熟,呈色鲜艳的非常少,多数都是灰红色和黑红色。
为了能够获得呈色鲜艳的釉里红,惟有通过大量的烧制才能实现。
釉里红转把杯,元,高10cm,口径7.7cm,足径3.8cm。
在对私人收藏的一部分元代釉里红排比之后,从中可以看出,有些器物之间在胎、釉、底足、纹饰的题材、釉里红的呈色等方面,都分别表现有出不同的特征,它们有可能是由景德镇的同一座窑场在不同的时期烧制的,或者有可能是由景德镇的多座窑场分别烧制的,因此,有理由相信,元代景德镇在釉里红的烧制上有过一定的规模;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很大,只是影响了它呈色的效果,并没有影响它的数量。
釉里红划花兔纹玉壶春瓶,元,高20.5cm,口径6.3cm,足径6.8cm。
根据元代釉里红的底足表现出的不同特征,把它们归纳为三类:底足有火石红的釉里红;底足裹一层砂的釉里红;底足露胎的釉里红。
足有火石红的元代釉里红器表施青白釉。
有的釉色白中泛青,釉面光润;有的釉色白中泛黄,大概是由于烧制的过程中窑室内的温度、气氛控制不当所致。
胎质洁白细润,胎体较薄。
器物的圈足外撇,足墙壁较薄,足墙外壁靠近足端处向内斜着削一刀露出胎体。
有的器物的内部或者是底足内有施釉时留下的釉斑。
琢器成型,采用先分段拉坯,然后再用胎泥粘接起来的方法。
接痕明显,用手扶摸器物的外壁,能感觉到接胎处凹凸不平;接底的底足内能看见清晰的接痕,接胎泥洁白细润。
装烧方式采用垫饼垫烧法正烧。
垫饼由含铁分较高、未经过淘洗的表层瓷土制成。
烧制成的器物底足有火石红痕、零星的黑色铁锈斑点、红褐色的耐火土粉末和结块。
元代釉里红铁锈斑特征
元代釉里红铁锈斑特征咱们要说这铁锈斑,真的是个调皮的小家伙。
它们通常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哎,瓷器在高温下,那个气氛可不是一般的紧张。
高温下,陶土中的铁元素与氧化物反应,结果就成了那种美丽的斑点。
你要是仔细看看,会发现这些斑点的形状各异,有的像小星星,有的像破碎的心,简直是大自然的随意涂鸦,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
这种现象不仅让人觉得神奇,还带来了一种独特的美感,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在古代,元代的工匠们可谓是心思缜密,手艺高超,他们通过不断试验来追求这种效果。
想想看,那时候的科技条件,跟现在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可他们依然能做出如此精美的作品,真的是“天生我才必有用”。
一件件釉里红的作品不仅仅是陶瓷,它们更像是艺术的化身,流淌着历史的血液。
如今在博物馆里,看到这些瓷器,简直是穿越了千年的时光,眼前的每一件都像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这些铁锈斑的色泽,往往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看着它们,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匠人的热情与坚持。
元代的这些艺术品,不仅仅是日常用品,更是当时社会风貌的缩影。
人们的生活、信仰、甚至是情感,都在这些瓷器中找到了寄托。
谁说艺术离我们远呢?它就在身边,在每一件精美的作品里。
元代的釉里红陶瓷,真是个大宝藏,不仅仅是美丽的外表,更有它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那些看似简单的斑点,背后却藏着深厚的传统工艺和匠人的智慧。
每当我看到这些瓷器,就忍不住想象当年的工匠们,他们是不是也曾在火光中一边工作一边畅想着未来,期待着自己的作品能被后人所赞美呢?咱们常说“工艺品如人,岁月是画”,这句话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每一件釉里红的瓷器,都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缩影。
时间流逝,它们却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韵味,真的是个奇迹。
看到这些作品,就像看到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瞬间,它们在静静地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品味。
这种艺术魅力,绝对是无与伦比的,能够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总结来说,元代的釉里红铁锈斑,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共鸣。
它们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仿佛与古人有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
5-15-1-釉里红最简单的鉴别方法
釉里红最简单的鉴别方法1. 釉里红最简单的鉴别方法,那就是看颜色呀!你想想,真的釉里红颜色多鲜艳浓郁啊,就像那盛开的娇艳花朵,假的能有这效果吗?比如说你拿一件真的和一件假的对比,那差别可明显啦!2. 釉里红最简单的鉴别方法,要留意它的纹路呢!好的釉里红纹路自然流畅,就跟那自然流淌的小溪一样,假的可做不到这么自然呀!你看这个杯子上的釉里红纹路,多顺畅啊!3. 釉里红最简单的鉴别方法,得摸摸它的质感呀!真的釉里红摸起来光滑细腻,就好像婴儿的肌肤,假的能有这种感觉吗?哎呀,你摸摸这个就知道啦!4. 釉里红最简单的鉴别方法,观察它的光泽度呀!正品的光泽柔和温润,宛如清晨的阳光,假的可没这感觉哟!就像那盏赝品台灯,和正品的光泽完全不一样嘛!5. 釉里红最简单的鉴别方法,注意细节呀!比如一些细微的斑点或瑕疵,真的往往很自然,假的就很生硬,这不是很容易分辨嘛!你看这个碗的细节,多明显呀!6. 釉里红最简单的鉴别方法,看看它的胎质呀!好的胎质坚实细密,就如同坚固的城堡,假的能一样吗?哇,这个对比一下胎质就清楚啦!7. 釉里红最简单的鉴别方法,听听敲击的声音呀!清脆悦耳的肯定是真的呀,沉闷的那可就不对劲啦!你敲敲这个试试,再敲敲那个假的,差别大吧!8. 釉里红最简单的鉴别方法,感受一下它的重量呀!真的通常有一定的分量感,假的就轻飘飘的,这还不好判断吗?哇,这个拿起来就感觉不一样呢!9. 釉里红最简单的鉴别方法,从整体的感觉入手呀!真的会给人一种大气典雅的感觉,假的就很别扭,这多明显呀!你看看这个和那个,是不是差别很大呀!10. 釉里红最简单的鉴别方法,其实就是多观察多比较呀!只要你细心,肯定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就像侦探破案一样!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呀!我的观点结论:釉里红的鉴别需要综合多方面去观察判断,通过颜色、纹路、质感、光泽度、细节、胎质、声音、重量和整体感觉等,多积累经验就能更准确地鉴别啦!。
【鉴别】元代釉里红特征,看完就懂了!
【鉴别】元代釉里红特征,看完就懂了!釉里红瓷是釉下彩绘瓷器一种,它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制纹饰,再施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下一次烧成的。
瓷器上的高温釉下彩绘装饰最早始见于青瓷之上,主要是釉下褐彩。
这种以褐料为装饰的陶瓷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的瓯窑、越窑,其特征表现为局部少量运用褐色点彩装饰于器物的醒目部位。
东晋瓯窑青釉褐色点彩鸡首壶东晋青釉褐斑四系壶到了唐代,陶瓷的彩绘装饰有了长足进步,主要以长沙窑及唐三彩陶瓷器为代表,打破了之前单一褐料装饰的局面,发展演变为运用多种金属元素为着色剂,使器物表面呈现出多种色彩。
至此,窑工们开始认识到矿物原料在陶瓷装饰上的重要性。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绿彩瓷碗唐代长沙窑青釉褐红彩瓷碗宋代钧窑对铜料在装饰方面的利用则是继唐代长沙窑彩瓷装饰工艺的技术创新与突破。
铜红料在宋代陶瓷上的使用,既是工匠在借鉴唐代彩瓷工艺烧造过程中的再认识,也是元代釉里红瓷器能创烧成功不可或缺的承接因素。
宋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北京故宫宋-元钧窑天青釉红斑圆盘在《宋元陶瓷大全》一书中,早期研究者即称:“宋代的钧窑首先创造性的烧造成功铜红釉,这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就。
这一成就对后来的陶瓷业有着深刻的影响……元代烧造成功的釉里红是一种名贵的釉下彩,元以后历代都有烧造,釉里红的着色剂也是铜的氧化剂,它的发明显然也是跟钧窑有关。
我们将元代釉里红的创烧成功大致归纳出以下几点:1、在宋代,虽未烧出釉下铜红彩瓷,但是彩瓷装饰技术在宋代钧瓷烧制过程中得以借鉴、延续。
2、在金人入主中原,北宋朝廷南迁的历史背景下引发又一次的“北方移民南下的浪潮”。
由此宋代钧窑以铜红釉装饰技术得以南传,景德镇窑场接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能工巧匠,尤其是那些已经熟练掌握了钧窑铜红釉烧造技术的工匠们。
元代釉里红玉壶春瓶3、元代景德镇窑工们对铜红釉呈色做了深入探索,再结合同一时期使用氧化钴料烧制青花瓷的做法,终成就了元代景德镇釉里红创烧成功的历史。
元釉里红主要特征及烧成年代
一、元釉里红主要特征1、器型。
元釉里红属于元代景德镇烧造的主要品种之一,但目前所见品种不多。
主要器物有玉壶春瓶、盖瓶、梅瓶、大小罐、洗、匜、高足杯等。
其中以玉壶春瓶为多,均为喇叭口,细颈、圆腹、平切足。
造型挺拔秀美,为后世所不及。
梅瓶一般为小口、丰肩、弧腹、近底处微外撇。
器型饱满丰韵,古朴厚重。
洗造型轻巧,既有折沿,也有敞口,均为平底。
小杯制作特殊,直口、弧腹、高圈足。
其结构是杯底中心有一个呈圆锥状的“公榫”从杯足嵌入圈足的上端与杯相接,足部空心,上小下大,形为“母榫”,两榫之间有间隙,使杯自由旋转,而不易脱落,可谓独具匠心,小巧玲珑,也有一些高足杯不会转动。
梅瓶存世甚少,器型为唇口,短颈,丰肩,下腹渐收,近底外撇,平底。
其他器物不做阐述。
从目前所见元釉里红可知,元釉里红大件器物少,器型相对轻盈,延续宋代风格。
2、 胎釉。
元釉里红一般为灰白胎,也有白中泛灰,少量白胎,小杯、小洗胎相对白些。
胎体普遍较粗,淘洗不甚精细,含铁量相对高,常见胎体会有少量砂粒或有气孔、孔隙,足底多有露胎现象,烧成后胎釉结合处常见火石红。
胎质、色泽是由于烧造的窑口不同,它们所取的瓷土及淘洗的精细程度,烧造温度不同所产的同类产品也不尽相同。
釉分为青白釉、白中泛青、灰白釉微泛青等。
青白釉即是影青釉,含石灰钙多,气泡明显,釉流动性大,透明度好。
白中泛青或灰白泛青,釉水相对肥润,釉钙进一步减少,透明度相对差些。
总的看青白釉透明度好,玻璃质感强,釉下釉里红色泽也相对红,可知烧造难度大些,铜红易飞。
而灰白泛青,釉面肥润,但釉里红发色往往为暗红色或猪肝色。
当然釉层的厚薄、铜红的纯度、烧造温度等均会对釉里红的色泽产生影响。
3、 纹饰。
元釉里红纹饰均为釉下装饰,多为局部装饰,布局较疏朗。
玉壶春瓶常装饰在器型中部,便于人们观察,此部位釉水也相对匀净,有益铜红的发色,烧成后即使有些流淌也无损大局。
元釉里红虽然品种不甚丰富,但装饰技法多样。
有刻画与涂画相结合,有印模与绘画相结合,也有白描勾线或点染,还有结合镂空堆贴。
元,明,清釉里红的特征鉴别,吃透这篇文章你也是专家!
元,明,清釉里红的特征鉴别,吃透这篇文章你也是专家!红釉从元代开始烧制,属于高温铜红釉瓷,到明初永乐时期变得鲜红,宣德时期的宝石红都烧制得很成功,可是宣德以后每况愈下,红釉几乎达到失传的境地,直到康熙时才得到恢复和非凡的发展,这时红釉品种增多,在单色釉中非常突出,有豇豆红、郎窑红、祭红等。
始于元代,兴于明初,成熟于永宣,精于清初。
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
釉里红在元代的时候不能说是已经完全成熟,所以在历代出土当中釉里红数量是比较少的。
比如我们建国后比较重要的一次出土,就是元代的高安考古发现里,釉里红只有几件,建国以来元代釉里红出土都是非常少的。
关于釉里红废品率为什么这么高,我们得先解释一下瓷器烧造的时候有一种环境,专业术语叫气氛,一般来说气氛就两种,一种氧化,一种还原。
氧化是通过烧造的时候开着炉门,使得氧气能充分的进去。
还原就是闷着火,北方就叫“把火封了”就是这么一个感觉。
釉里红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以铜为呈色剂,温度稍高就会失败,就会飞了,呈现特有的飞红现象或干脆退色,纹饰不连贯。
温度一低就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
这个温度之间差额大约只有10度,但它是1300度的高温下,1%的温差都不到,而且当时没有温度计,所有的窑工都是凭眼睛去看这个火,来控制的。
大部分人都能通过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但是你要在1300多度那种惨白的火光里,看出那一点点的温差来,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具有非常丰富经验的窑工才能看出来。
这1%温差就决定了釉里红的生死。
釉里红是以它特殊的色泽,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历史上只有元代、明永宣时期、清康乾盛世这三个时代,充分地烧造过釉里红,其它时期非常罕见。
各朝代釉里红工艺详解元代元代釉里红呈色多种,鲜红的较少,大多趋灰,有明显晕散,有温度失控而铜红料“烧飞”的变白现象。
这是由于釉里红瓷对烧制温度和窑中气氛要求严格,所以大多数元代釉里红瓷偏黑灰,红艳欲滴者很少。
元代釉里红大多呈灰黑色器物以碗、罐居多。
元代釉里红鉴定方法
元代釉里红鉴定方法釉下呈现赤色斑纹的瓷器。
即“釉下彩”。
其制作程序是以氧化铜红料在素胎上绘纹饰,然后敷施通明釉,再在1350℃的恢复空气中烧成,与青花瓷制作工序大致一样,是元代制瓷基地景德镇窑在青花瓷技能基础上,受唐代长沙窑和宋代钧窑运用铜红釉作红斑装饰影响而创造的新品种。
它的胎体皎白、细腻、巩固,足部处理较光滑,并有硬线条的削痕矛头,砂底露胎常现火赤色晕,釉面肥腴、浑浊呈青白色。
装饰方法有绘画、烘托、勾勒、刻划、凸贴、雕塑等。
绘画线条有粗、细之分,或仅仅勾勒纹饰的归纳;烘托是在刻划纹饰归纳线外涂染,成为釉里红地章留白纹饰,或是在刻划线内施红;凸贴是将捏塑件附加于器身,也有整体雕塑的人物、楼阁等,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纹饰体裁和内容不及一起的青花瓷那样丰厚。
常见纹饰有缠枝莲、折枝花、牡丹、云龙、凤凰、仙鹤、芦雁、朱雀、玄武、玉兔、蕉叶、竹石、莲瓣、回纹、锦纹、线纹、忍冬纹与红斑等。
釉里红的铜红不易控制,对窑火恳求严峻,必定要在恢复焰的空气中才能呈现赤色,因此能抵达纯粹赤色的釉里红器甚少。
通常色泽或极淡呈粉红,或浓红甚至黑褐与赭色,或泛灰,并且易于晕散致使归纳模糊不清。
由于烧成难度大,因此产量低,传世品也就比青花瓷器少。
在国外,仅菲律宾曾出土一批釉里红瓷。
在国内,代表性的有故宫博物院保藏的釉里红白兔玉壶春瓶,器形秀美,撇口,细颈,瘦腹,圈足,釉呈卵青色,刻划兔纹,在其归纳线之外涂染釉里红地章,突出了白纹主题,兼用了刻划、绘画及烘托三种装饰技能。
现藏江西省乐平县博物馆的同类玉壶春瓶也有绘朵云飞鹤、芦雁、折枝花、缠枝莲等纹饰的。
北京市丰台区也曾出土一件刻绘缠枝花的,现保藏在首都博物馆。
釉里红罐器类,多选用绘画与烘托装饰技能,如扬州市文物商铺保藏的一件,通高42厘米,直口、溜肩、丰腹下敛,肩部绘勾线莲瓣及钱形锦纹各一星期,器身上下分饰满足头云,四组对称,四面各有菱形开光,其间分别以铜红料描绘天旱地皲、生灵祈雨、蛟龙喷水、水汛等与气候有关的图像。
(转)元代釉里红基本特征
(转)元代釉里红基本特征试论元代釉里红基本特征元代瓷器在陶瓷装饰历史上有着一个划时代意义。
景德镇元青花瓷的精美成熟让人惊叹,元代釉里红伴着元青花瓷也放出异样的光彩。
元釉里红的存世量稀少,被发现刊载的仅几十件而已。
元釉里红是陶瓷装饰历史上重要发明之一。
它为釉下铜红彩绘,烧成难度大,特殊性强,因而有自身的装饰特色,本文就个人的视觉角度,试论元代釉里红一些基本特征。
一,元釉里红的呈色元代釉里红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绘画在瓷的胚胎上,盖一层透明石灰质青白釉,高温烧制而成,烧成中要求强还原气氛和适当的温度控制。
根据有关资料和个人试验,呈色剂氧化铜的比率含量比铜红釉高,且配方简单,主要依托的是石灰质釉,含有高岭土的瓷胎,高超的烧炼技术。
元釉里红发色呈现红紫、黑灰、荤散等变化,主要是因为还原气氛强弱,烧成温度的高低。
江西博物馆藏元釉里红玉壶春瓶从元釉里红呈色上来看,主要色调是红偏紫黑色,鲜红者稀少,后者一般为过烧产品,因为当时烧成温度偏低,通常都在1250度以下,根据烧炼温度与铜红呈色原理,元釉里红少见铜绿色斑点,(在清代及现代釉里红瓷中常见),元釉里红由于当时烧炼技术,还原气氛的掌握程度,呈色常出现发黑、荤散。
例如:江西博物馆堆塑塔式盖罐,非常典型表现出元釉里红这类特点。
江西博物馆堆塑塔式盖罐二、元釉里红绘画手法元釉里红有白线勾描,勾线点燃,涂绘刻画、色彩斑点,并结合镂空堆贴,雕刻等多种形式。
涂绘画彩多见于元釉里红早期产品,釉色与元代影青釉色一致,伴有刻画、雕捏、罐、玉壶春多有此类装饰。
其釉面釉质饱满,气泡偏多,用笔自然大气,不拘小节。
呈色不稳,红艳、泛紫、黑灰均有,多数荤散。
例如:江苏吴县出土的釉里红龙纹大罐和高安市出土蟠龙纹转心高足杯。
高安市出土蟠龙纹转心高足杯勾线点染,多见于精致产品,最有代表是高安市博物馆藏元釉里红开光鸟纹大罐,它以勾线为主要装饰手法,局部花卉叶子兼有点染,图案边饰开光中的四季花鸟用线描绘,生动自然,呈灰青白色釉。
元釉里红瓷器精品鉴赏以及特征
元釉里红瓷器精品鉴赏以及特征洪武是年号名,共使用三次。
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1328——1398)在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控制江南全境后于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建年号洪武。
1398年朱元璋驾崩,其孙朱允炆即位,改元建文。
洪武的含义是:洪大的武功。
指政治军事上雄才大略的功绩。
元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即吴王位,在纪年上以至正二十七年为吴元年,次年朱元璋称帝,“洪武”成为明朝的第一个年号。
有明一朝在年号的制定程序上,通常是由翰林儒臣预先拟定几个备选方案,而后呈奏新君从中选择其一作为正式的年号。
唯独“洪武”是个例外,它是由朱元璋本人亲自创制的。
国初兵事正盛,与众多开国君主所取的年号一样,洪武便有张显武事之威的意思,从字面看亦不失淮右豪杰之气。
核心提示:釉里红,瓷器釉下彩名,系用铜红釉在坯胎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以透明釉,经窑内1200℃高温中一次烧成。
釉里红创烧于唐代长沙窑,元釉里红,瓷器釉下彩名,系用铜红釉在坯胎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以透明釉,经窑内1200℃高温中一次烧成。
釉里红创烧于唐代长沙窑,元代由景德镇发掘并成熟发展,盛行于元、明、清。
纯装饰形式有线描、拔白和涂绘。
明代宣德窑烧造的“釉里红三鱼”高足杯最富盛名。
清代雍正窑釉里红制品达到极致,不仅发色艳丽,而且器物宏大。
尤其是青花和釉里红配画于一器之上,形成釉下彩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至今。
由于青花与釉里红所需的窑内还原气氛差距较大,能在一窑一火中获得靖灌二妙,足见绘制者技艺之高超。
釉里红瓷是以铜红釉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
如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常见用松枝组成的“福”、“寿”字图案;万历、天启年间的灵芝托“寿”,灵芝托“喜”的画面,甚至不用衬托物直接书写在瓷上的书法“寿”字,看来亦饱满、流利,给人艺术享受。
它在工艺流程上和青花瓷几乎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釉里红瓷用铜作呈色剂,青花瓷用钴作呈色剂。
从装饰方法和绘画纹样看,釉里红瓷和青花瓷也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说两者是共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釉里红特点鉴定方法技巧。
青花釉里红是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青花是一种高温釉下彩装饰,以金属钴为着色剂,罩透明釉高温烧成便呈美丽的蓝色。
而釉里红也是一种高温釉下彩装饰,以金属铜为呈色剂,装饰和烧成工艺和青花一样。
这种将青花、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的装饰方法便称为青花釉里红。
由于青花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着色剂是铜,二者性质不同,烧成温度以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也有差异,因此两者施于一器,而且红、蓝呈色均恰到好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釉里红的呈色因烧成气氛的优劣而异,有的红的鲜艳,有的深沉发暗,成紫红色,有的浅淡发黄,有的发黑,成为釉里黑,只从花纹线条的边沿晕染地方隐隐看到一点红色。
由于铜元素活跃,对烧成气氛特别敏感,因此比青花的钴蓝更容易浸漫晕散。
有的图案略有浸漫但花纹清晰,浸润的红色起烘托作用,自元代景德镇窑创烧以来,明清皆有烧造。
青花釉里红始烧于元代中期景德镇。
元代青花釉里红在创烧时期烧造水平并不高,呈色也不纯正。
后来烧造水平提高,能够成功地烧造出青花釉里红,无论是青花的发色,还是釉里红的呈色均较为纯正。
到元代末期,随着社会的动乱,经济衰退,瓷器的烧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又出现像最初的釉里红呈色不鲜艳,甚至发灰、发黑现象,青花呈色也由明丽的靛青变为灰暗的色调。
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极为稀少,在国内外传世的所谓的元代青花釉里红也存在着争议。
目前比较可靠的是1965年在河北保定出土的一批元代窖藏青花器中,发现了极为精美的青花釉里红开光镂空花卉纹盖罐两件,一件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另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器为直口,短颈,溜肩,圆腹,腹以下渐收,圈足砂底。
此器采用镂空青花和釉里红装饰的方法。
开光外用青花绘画纹饰,颈肩为缠枝牡丹纹,肩饰忍冬纹,并有下垂的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饰莲池纹,云头纹之间饰折枝牡丹纹。
器腹四面有海棠形开光四个,开光内镂空浮雕牡丹、石榴、菊花、四季花卉纹。
在镂空的部分以釉里红点缀花朵,青花饰叶。
罐盖极为特别,蹲狮纽纹,盖面以青花饰变形莲瓣纹,下饰回纹。
胎体较粗(在这样的大型器物上,胎体较粗是为了减少变形),釉面青亮,极为滋润。
此器器型较大,制作精湛,镂雕精湛,无变形。
青花和釉里红发色纯正,极为难得。
此类工艺如此复杂、烧造技术如此精湛的器物目前世界仅有4件,其中两件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流散在国外,流散的两件均缺盖,故出土的两件元代青花釉里红大罐显得弥足珍贵。
1 元青花器形的特点怎样 ?元青花的器形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继承前代的形制外,又独创了许多特有的器形,有些形制甚至后代已失传,直到新发现才能认知。
常见的有:高颈大罐、兽耳衔环罐、魑龙耳罐、短颈矮体罐、八棱形盖罐、鼓形卧足盖罐、双耳罐、梅瓶、玉壶春瓶、六棱瓶、八棱瓶、花觚式瓶、四系扁瓶、盘口象耳瓶、方戟耳瓶、 S 耳瓶、葫芦式瓶、扁瓶、塔式盖瓶、蒜头瓶、连座梅瓶、连座长颈瓶、梨型小壶、方形扁壶、风头流扁壶、环体形执壶、曲柄执壶、扁体开光 S 形连片执壶、匜、高足杯、盏托、军持、高足碗、侈口碗、敛口碗、花口式碗、大海碗、侈口折沿大盘、折沿菱花口盘、折腰碗、船形水盂、笔架式水盂、鸳鸯水柱、佛像、观音、器座等等。
由于元代青花彩瓷一度是空白,许多都是新发现才认定的。
因此,遇到一些特殊的器形,不要盲目否定,一定要综合看胎釉青料画工和修底制胎工艺,如果都对,就要把这种器形承认下来。
如果确实不对,再否认器形,以免误判误杀,后悔晚矣。
2 、为什么说元青花的瓷胎使用二元配方?宋代以前景德镇制瓷,胎土只使用瓷石一种原料,烧成温度较低,制大器易於变型。
早期景德镇瓷多中小件这是主要原因之一。
南宋后期至元初,在麻村发现了烧瓷的黏土(即麻仓土,现在通称高岭土),经研究在瓷石中掺入 20 %左右的高岭土,耐温高,走型少,提高了硬度,增强了瓷胎的白度和透明度,为烧制优质大型青花器提供了条件。
这就是二元配方制胎。
具体配料一般掌握高岭土在五分之一,瓷石占五分之四上下。
二元配方的使用是景德德制瓷工艺的一大创新。
3、什么是麻仓土?麻仓土是元初时代发现使用的一种瓷土,因发现地是在麻仓山而得名。
也称麻村老坑土。
南宋以前,景德镇窑制胎只是用瓷石为料。
元代时期在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发现了一种粘土,用这种粘土和瓷石配合起来,制胎烧瓷,不仅胎色洁白,而且耐高温,不易变型,透光度好。
是为烧制大器所必须。
这种瓷土取自麻仓山,因此命名为麻仓土。
当时的麻仓土是元朝官府控制出售的,出售每百斤值银 7 分(可淘净泥 50 斤,得 40 斤),因此又称麻仓官土,(又称御土)这种瓷土到明万历年间用尽。
掺杂麻仓土烧成的瓷胎,洁白度高,微带青灰。
随着烧成温度不同,白中呈灰青的色阶也有差别,有的重些有的浅些。
成温越高的白度高,青灰色阶小,成温低一些的稍差,青灰色阶偏重。
这是景德镇地区元青花胎色的基本特点。
4 、什么是高岭土?麻仓土与高岭土有什么差别?高岭土是陶瓷史上制瓷胎所用瓷土的统称,已为国际所采用。
明代万历以前这种瓷土采自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因此叫麻仓土。
明嘉靖年间,麻仓山的粘土开采将尽。
景德镇的窑工在距麻仓山不远的高岭山,发现了和麻仓土类似的粘土,可用于制胎烧瓷,与麻仓土有异曲同工之妙,万历年间开始开采高岭山的粘土制瓷。
清代后又陆续在李黄、大州等地发现高岭土,在乾嘉年间陆续开采直到新中国成立后, 20 世纪 60 年代,高岭土开采完毕。
60 年代以后景德镇所用黏土是另外发现开采,与过去的老坑土已经不同。
不同时期开采的高岭土各不相同。
清朝以后,高岭土为国际所公认,成为国际上对瓷土的统称。
5、用麻仓土成胎的瓷器有什么特色?①用麻仓土成胎,可以提高炉温,瓷胎不易变形②胎色较白,微显青灰色阶③胎骨里面含有气孔较多,鉴于手工拉胎的原因,胎骨中孔隙多数是偏狭形④胎底颗料状明显,不如明清瓷胎细腻。
?? 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因为含有麻仓土,胎色是以白为基色,微显青灰,显青灰的程度有深浅不同的色阶。
大概是窑温的不同而造成。
这种白中微显青灰色阶细分可能有多种,一般粗略分成较深较浅两类即可。
元青花的胎色没有纯白的,但有深灰和土黄的两种。
按程度也可细分多类。
但基本上都是不含麻仓土的其他窑口的产品。
有因烧窑失败烧结不透而胎色发黄的,不在此例。
有的元青花露胎处显土黄色,并不是其胎质本色,有的是因胎土里含有铁质,入窑前晾胎不够干燥而形成的微显淡淡的窑红,有的是长期接触黄土等物形成的包浆。
并非瓷胎本色。
不应该误解里面也是土黄色的。
6, 元青花露胎处的火石红(窑红)是怎样形成的?元青花在露胎处经常显出或淡或浓的红黄色。
这种现象,是在入窑后火烧形成的。
平常称做窑红或火烧红、火石红。
元青花的窑红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胎土中含有铁元素而形成的。
元青花的胎中含有多种元素,还会有一定量的水分。
在入窑烧制的过程中,水分会从胎里向外蒸发。
而胎土中含有的游离铁元素随着水分的蒸发会浮现到胎皮表面,显出深浅不等的红黄色。
这就是窑红。
也就是说形成窑红的成因一是胎中含有铁元素,二是胎含水分,胎晾晒干燥不透而形成。
7, 元青花全都有火石红吗?有人说元青花都有火石红,没有火石红不是元青花,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不少元青花露胎处没有火石红。
只要胎骨、釉面、青料、工艺、绘画等都对的,不管有没有火石红都是元青花。
单从火石红的角度说元青花可分为多种情况:•大面积火石红,和火石红浓重的。
•火石红较浅淡的。
•露胎和釉交接处有一线火石红的。
•没有火石红的。
元青花的露胎处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真假元青花。
8, 为什么元青花的火石红会有浓淡不同的表现?火石红表现多样,是与胎土所含铁元素及水分的情况决定的。
( 1 )当素胎施釉后晾晒比较彻底,胎釉均已干透的情况下,入窑烧成后,露胎处往往没有火石红,只有一些铁元素积聚的芝麻黑点。
( 2 )当胎凉晒不够彻底时,胎土中所含的铁元素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浮现。
在露胎表面显出火石红。
( 3 )表胎已晒透,但施釉后未干透而入炉烧制的,因为釉中含水分缘故,会在釉水周边形成一圈轻重不等的火石红。
( 4 )个别元青花在底部露胎处显出较浓厚的红黄色类的护胎釉面的东西,似乎是涂了一层东西,经烧制后而凝聚,尚需进一步研究。
20, 为什么不能用有无火石红论真假元青花?因为真元青花既有有火石红的,也有没有火石红的。
而现代制品,也有仿制火石红的。
因此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是不是真元青花就会进入误区,引起失误。
看火石红应该重点看是真正的古窑火石红,还是现代仿制的假火石红。
而不是以它论真假。
9 ,如何区分真假元青花火石红?一般来说,多数假窑红是从外部涂抹上的。
真窑红是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很容易区分。
但是,几年前在窑中烧制高仿窑红已试验成功。
这种仿古窑红如果没有作旧,一般比较鲜艳,出不来几百年的沉旧痕迹,比较好认。
如果作旧作的好的,就难认了。
因为它也是烧制出来自然形成。
特别是新仿一线窑红,围绕釉边露出一线红,很能迷惑人。
怎样区分呢?真正的元青花一线窑红不仅有经历数百年的陈迹,周围露胎的地方,还往往伴随产生一些由于胎土中含铁元素聚集成斑而形成的黑芝麻点。
新仿窑红的胎土与古胎土不相同。
因此虽然新仿出了一线窑红,但周围露胎处一般没有黑芝麻点,比较干净。
这就区别开了新老窑红。
当然这种现象的区别只是对今天的仿古窑红来说的。
仿古与鉴别总是相斗争而存在的。
我们点出如何区分,仿古者就会研究对策,他们今后也会研究出比较像的窑红和黑芝麻点来。
我们的鉴别也要不断提高才行。
10, 元青花制胎修胎的特点:①元青花的罐瓶类的胎体多数是四段三接。
也有五段四接的。
接口分别在底部、腹部、颈部。
用泥浆粘接口,接处可见泥浆挤压出的痕迹。
②元青花胎体外部修胎较好。
有时需侧视才可看出接口。
内部一般不用修胎。
可见接口挤压出之泥浆余痕。
有的器物将接缝挤出之泥浆抹一下即可。
③元青花的器物底部基本是先作平底足,然后挖足,有深矮两种。
④胎底手工修制,先挖后削。
手工削刀一般由外向内逆时针切削,形成螺旋痕,中心收刀,多数留有明显的收刀痕。
不排除偶尔也有左撇子工匠,顺时针切削修底的。
中心的收刀是因收刀手法不同有所差异,有的修平,有的留有突起。
⑤元代晚期曾有初步切削底足后又刮平的工艺。
因此,在有的器物底部留有螺旋和跳刀两种痕迹。
⑥元青花有不挖足的平底器,大器和小器都有。
不挖足的原因可能有多种。
目前所见的平底器,绝大多数底外圈均斜削一刀。
偶尔有不斜削的,估计是该器漏挖足。
⑦元青花的罐类,多数是平底浅圈足,圈足较宽,较矮,足底平整,两面斜削。
后期则足底修得较圆滑,与明初相似。
⑧元青花的梅瓶多数是平底浅圈足有旋切痕迹,晚期有加刮底痕迹,⑨玉壶春瓶及其多种加耳变形瓶圈足较高,多呈喇叭口状,底平切,有的圈足高深。
⑩盘类圈足矮浅里外斜削,足端较窄,多不施釉。
有的小盘为平底,有的大盘平底加支足。
⑾碗类圈足稍高,平底两面倒角,施釉不施釉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