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另一张脸谱——迟子建作品中超越苦难的温情

合集下载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作者:周开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1期摘要:迟子建在小说创作中一直坚持着悲剧意识的写作,这使得她的小说富有极大的感染力,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她的小说。

本文就是从死亡意识、苦难意识来解读其小说人物命运,通过对小说结局的分析,了解迟子建对悲剧意识的超越——活着,人只有坚韧的活着才能超越苦难。

关键词:迟子建;死亡意识;苦难意识;超越悲剧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023-02一篇小说的情节设置能最直观体现作者的艺术思想。

迟子建的悲剧意识在其小说人物的命运设置上,有非常清晰的体现。

这些人物的命运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人物不断的经历命运的嘲弄,生命的死亡,灾难一个接一个的压过来,而作家从来不给他们留一个“光明的尾巴”,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小说里那无常的命运,能很清晰的传达出作家对于生活的悲剧性认识。

一、死亡意识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曾经指出:“死亡,是每一个诞生在光线中的人的共同命运。

”然而“死的意义不在于它是一个实在的死,而在于它震动了终有一死的人的心智,使人对自己应该认识和思考什么有所醒悟”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四卷本《迟子建文集》收录小说39篇,直接写到死亡的竟有 29篇之多。

虽然很多作1家都热衷于探讨死亡本身的含义,但是迟子建说,“我写过的死亡都是漫不经心的,并不是刻意的设计,因为它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突然遭遇,而生活遭遇本身就是艺术的。

祖父和父亲去世时对我有一种深刻的影响,有特别心痛的感觉。

有人说死亡是随时降临的,不是谁能把握的生比死艰难,死是速战速决的,而生则是非常惨烈的过程”。

对于一个人是怎么死的,死时的心理状态怎么样,她并不感兴趣,她的兴趣总在发生死亡事件之后,活着的人是怎样克服痛苦继续活下去。

在设置人物命运障碍时,死亡情节之所以受到作家多次的青睐,在于作家内心最大的痛苦来自于亲爱的人的死亡。

苦难的另一张脸谱——迟子建作品中超越苦难的温情

苦难的另一张脸谱——迟子建作品中超越苦难的温情

作者: 孙彦峰
作者机构: 佳木斯大学人才交流中心,黑龙江佳木斯540007
出版物刊名: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3-10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迟子建 苦难 温情
摘要:在迟子建作品里,没有轰轰烈烈的重大事件,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多是平常人生中小人物的生命悲歌,却充斥着异常感人的力量。

虽然有死亡、有悲苦、有现实对人性的摧残,但充满温情的爱超越一切存在。

这种用温情感悟人生的态度,使迟子建的作品满是张力并具有独特的魅力。

迟子建作品中残缺人物形象的温情书写_徐莹

迟子建作品中残缺人物形象的温情书写_徐莹

迟 子 建 在 当 代 文 坛 是 一 位 管 外 在 的 纷 纷 扰 扰 ,她 始 终 偏 于一隅 ,坚守着自己的创作风格 。 她具有悲天悯人的 “世俗关怀”之大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与浑然 天 成 的 文 学 才 情 。 面 对 残 缺 的 生 存 状 态 ,这 位 特 立 独 行的 “极地之女” 为文坛带来一组组别样的人物图 景。
的表达。 在笔者看来,对残缺人物的温情化表达,是传统
文化的延续与正能量传达。 在人文精神屡遭挫败的 当下,残缺人物形象所承载的坚强而勇敢、仁慈而善 良的精神价值,给了我们更加温情的力量。
一、精神缺失者的自然温情 精神缺失即我们所指称的精神病。 “精神病”,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人的大脑功能紊乱而突出 表现为精神失常的病。症状多为感觉、直觉、记忆、思 维 、感 情 、行 为 等 发 生 异 常 状 态 。 ”[1]迟 子 建 作 品 中 精 神缺失的人物形象表现为与时代总体思维不符的一 类人。如傻娥对自然的膜拜(《原始风景》),宝坠乐于 与 牛 为 伍 (《雾 月 牛 栏 》),小 磨 盘 对 正 常 人 世 界 的 恐 惧(《疯人院的小磨盘》)。 迟子建喜欢描写这些精神 缺失者身上那股与时代不符的傻劲儿, 让他们在与 自然对等的深情关注中获得情感体验并收获满满的 幸福温情。 《疯人院的小磨盘》中的小磨盘从小生活在与正 常世界格格不入的疯人院,他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 人物都是非常态的、残缺的。 他不喜欢上学,不喜欢 同龄人,不喜欢正常人的世界,反而对大自然有一种 天然的亲近。 他对自然世界的关注与迷恋处处彰显 着与众不同的生命旨趣。 正常人眼中的小磨盘是残 缺的、非正常态的。或许我们会认为这是小磨盘对自 己不负责任的自我放逐,究其深层的原因,我们会发 现在小磨盘单纯明净的眼中, 正常世界的人们伪善 自私、急功近利、一片混乱。 小磨盘拒绝正常人世界 恰恰是对自我生命旨趣的坚守。 世俗生存状态对小 磨盘来说是单调的、灰色的、空洞的。 而他对宁静的 自然景象却充满感情, 于是小磨盘在自我放逐中成 为了正常人眼中怪异的孩子。 迟 子 建 笔 下 这 些 精 神 缺 失 的 人 (下转第 20 页)

迟子建小说中的诗意与苦难

迟子建小说中的诗意与苦难

迟子建小说中的诗意与苦难作者:王丹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3年第02期摘要:于当代的中国文坛,迟子建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从1983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的创作始终贯穿着她自己独特的风格,用平淡而诗意的笔调抒写着她自己的内心世界。

本文的主要目标是尝试对于迟子建的小说创作观进行简单剖析,从而对于迟子建小说中所呈现的世界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

迟子建对于自己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期许,她诉说苦难,但却不放弃诗意,写出苦难中的诗意是她的追求,更是她的创作观的一种体现。

本文将从这两点出发,对其小说进行分析,探寻迟子建独特的审美世界。

在当今的中国文坛上,迟子建具有独特的个人气息,她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徒对于文学的虔诚守候,引领读者进入一个独特的审美世界。

在这样一个文学式微的年代,像迟子建这样能够远离众声喧哗,坚守文学理想的作家,是值得我们走进她的内心和她的文学世界的。

一、温情的诗意朱光潜在《诗论》中提到:“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又浸透着作者的性格和情趣,它与人生世相的关系妙在不离不即。

不论作者或者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能见到一种境界,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孤立绝缘的。

诗人从人生世相中摄取一片断,给它生命的关注,赋予完整的形象,成为一种独立自主的小天地,从而才能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无数欣赏者的心灵中显现。

”诗,也确实是浸透着作者的性格和情趣,诗性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表现为诗意的语言,文本的抒情性的氛围,意境、韵味的营造等等。

迟子建正是秉承着这样一种创作理念,用她那支充满灵性的笔拨开阴霾,在生活的边界和缝隙中,捕捉着诗意的光亮,而她的诗意则是充满着温情和关爱,有着一种让人感动的、浪漫的情怀。

(一)朴素的语言迟子建曾说过:“其实我一直信奉用朴素的文字来表达传神的生活这个原则。

我喜欢朴素的生活,因为生活中的真正诗意是浸润在朴素的生活中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朴素的事物,而且往往容易被这些朴素的事物所感动。

主题群文练8 温情的笔触,不屈的勇气——迟子建

主题群文练8   温情的笔触,不屈的勇气——迟子建

主题群文练8温情的笔触,不屈的勇气——迟子建(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30分)一、(2021·山东济南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文本一:看花的姿态迟子建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

他的《永远的尹雪艳》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我眼里就像两棵灿烂的花树。

白先勇先生用那支生花妙笔,让尹雪艳和金大班这两个花树般的人物,获得了地久天长的绚丽。

四月底,青岛的春天正热闹着,白先勇先生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

我刚好在那里给人文学院的学生讲《额尔古纳河右岸》,得以相识。

白先生初来青岛,可他似乎并没特别的兴致看风景,他喜欢呆在屋子里。

王蒙先生请他出来参加活动时,他才会下楼。

天凉时,他披着一件人字呢大衣;天暖时,则是一件中式便服。

他闲闲的,淡淡的,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

我曾经看过白先生的《树犹如此》,是怀念他的朋友王国祥的,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文章中,他多次写到花和树。

王国祥离去了,白先生家花园中的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花园荒芜了。

那株青烟般消失的树,在花园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这道缺口,被白先生形容为“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其内心的苍凉之情,可想而知。

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

但他还是爱花的。

海大校园中的樱花开得正盛,一树又一树的樱花,让他一再驻足观赏,叹息着:“太美了,太美了!”他看花的眼神是怜惜的。

三月三,大家到崂山的太清宫去,在一处殿门前,逢着一丛朝霞般鲜润的花朵。

我看了一眼,便说:“这是芍药。

”白先生走过去,大叫:“不是芍药,是牡丹啊!”白先勇先生自从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搬上昆曲舞台后,对牡丹可谓情有独钟。

对于即将要去北京参加青春版《牡丹亭》百场演出的白先生来说,这丛牡丹,无疑是老天为他写就的福音书啊。

那丛牡丹姿态灼灼,开得恰到好处,飘洒,浓艳,馥郁,白先生啧啧惊叹,连称:“不得了,不得了!”我对他说,将来第一百零一场的《牡丹亭》,去哈尔滨演出吧,白先生笑着说自己没有去过哈尔滨,当然希望有一天能带着《牡丹亭》到那里演出。

试论迟子建小说的苦难叙事——以《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为例

试论迟子建小说的苦难叙事——以《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为例

表达了她对哀伤 的不堪 ; 而《 踏 着 月 光 的 行 板 》, 则 流 露 出 她 对 贫 贱 夫 妻 寻 常 依 偎 的 无 比 羡 慕 。 经 受 了 人 生 沉
重 打 击 的迟 子 建 沉 落 在 个 人 伤 痛 的 泥 沼 中 无 以 自拔 .
而作 家 的 心 境 必 然 会 反 映 到 作 品 中 。在 《 世 界 上 所 有 的
伤 中 的 第 一 人 称 叙 事 者 的形 象 。 “ 我” 非 常 平 静 地 讲 述
了魔术 师( 即我 的丈夫 ) 罹 难 的全过程 . 没 有 控 诉 和 号
哭 : 也 不 无 惆 怅 地 回忆 着 与 魔 术 师 相 识 相 知 、 相 恋 相 携
的 甜 蜜 过 往 。 这 些 平 静 的 讲 述 似 乎 说 明 主 人 公 已 经 放
《 世 界上所 有 的夜晚》 这 部小 说发 表后 , 蒋 子 丹 给
予 了作 家 体 贴 人 微 的 理 解 : “ 迟 子 建 在 小 说 里 出 发 的 时 候. 已经 勇 敢 地 从 幕 后 走 到 前 台 . 头 一 回 以 寡 妇 的 原 形 领衔主演 真人秀” …, 蒋 子 丹 认 为 迟 子 建 在 非 常 的 心 理
创 伤 中敢 于 把 自己 的 心 扉 敞 开 。这 对 作 家 本 人 具 有 特
别 的 意 义
欲 让 人 窒 息 的哀 伤促 使 “ 我 …‘ 想 在 三 山 湖 附 近 的 村 镇 走一 走” 。 “ 收 集 民歌 和 鬼 故 事 ” , 希 望 在 此 过 程 中 能 与 丈夫 的 灵 魂 重 逢 , 缓 释 自己 的 伤 痛 。 由 此 , 主 人 公 开 启
下哀 伤 , 但开 篇第一句话 却透露 了主人公的故 作坚强 ,

迟子建阅读理解【迟子建自传的阅读理解材料题答案】

迟子建阅读理解【迟子建自传的阅读理解材料题答案】

迟子建阅读理解【迟子建自传的阅读理解材料题答案】迟子建是当代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依靠文学,她从哀恸中活过来,经由写作,她获得生之幸福。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带来迟子建自传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迟子建自传阅读材料从中国的版图上看,我的出生地漠河居于最北,大约在北纬53度。

那是一个小村子,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

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里漫长的寒冷,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

我小时候住在外婆家里,那是一座高大的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是广阔的菜园。

短暂的夏季来临的时候,菜园就被种上了各色庄稼和花草,有的是让人吃的东西;有的则纯粹是供人观赏的。

当然,也有半是观赏半是入口的植物。

我经常看见的一种情形就是,当某一种植物还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时候,秋霜却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就憔悴了。

这种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所带来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人痛心和震撼。

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而感悟来的。

比如我从凋零的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时我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从容,因为许多衰亡的植物,转年又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看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加有朝气。

童年围绕着我的,除了那些可爱的植物,还有亲人和动物。

我的亲人,也许是由于身处民风纯朴的边塞,他们是那么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他们的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暖意。

我从他们身上,领略最多的就是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这几乎决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观。

生物本来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但是由于人类的存在,它们却被分出了等级,令人无可奈何。

虽然我把那些动物当成了亲密的朋友对待,但久而久之,它们的毙命使我的怜悯心不再那么强烈,我与庸常的人们一样地认为,它们的死亡是天经地义的。

只是成年以后遇见了许多恶意的人的狰狞面孔后,我又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年,在喧哗而浮躁的人世间,能够时常忆起它们,内心会有一种异常温暖的感觉。

迟子建的温情表达

迟子建的温情表达

论迟子建的温情表达摘要:迟子建的笔下是一个温情的世界,她怀揣着对芸芸众生的一往情深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执着的书写故乡的土地和底层的人民,试图从乡土社会中找到精神的栖息地,探索人的出路和希望。

关键词:迟子建;小说;温情表达;引言迟子建,以特有的“温情而忧伤”的气质在当今文坛脱颖而出。

在这里温情表达是“怀着一腔悲天悯人的情怀面对生活和自然,传达出自己的爱”。

所以迟子建对故乡的一草一木,有着浓浓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对死亡的关注和表达,是将死亡带给读者的阴森之感转化为温暖中的淡淡忧伤,对待艰辛的生活,让爱去抚平生活带来的辛酸和苦涩,在绝望中保留一份希望。

一、温存的故乡情结故乡是迟子建的心灵栖息地,正如她所说的:“我甚至觉得,这些风景比人物更有感情和光彩,它们出现在我的笔端,仿佛不是一个个汉字的次第呈现,而是一群在大森林里歌唱的夜莺。

它们本身就是艺术。

”[1]无论是被皑皑白雪覆盖的一望无垠的森林、经年冰封的漠河、高大的木刻楞房屋,乱糟糟的“老八杂”,还是《额尔古纳河》中夏日的河滩、点燃鱼讯的篝火、绽放在木屋顶的北极光,无不散发着浓浓的北国气息。

基于对故乡的依恋和欣赏,她用诗意灵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诗情画意的故乡图景。

在她的作品中,出现最多的还有与人为伴的动物。

像《雾月牛栏》中怕自己的蹄子把阳光踩碎了而缩身子走路的牛,《北极村童话》里那条叫“傻子”的狗,《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流浪在乌塘街头的那条天天傍晚去接主人,因看不到主人而气息奄奄的义狗。

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它所表现出来的美好德性,也是人性的一种延伸。

这些都象征着人与自然的亲密和温情,充满了诗意而又有人间烟火气的童话世界。

基于此,醉心于自然的纯净与明朗中的迟子建在自然的熏陶中找寻心灵的栖息地,借以实现人与自然的依存。

二、朴素的死亡意识迟子建受东北萨满教的影响,她相信死亡是从肉体到灵魂的转变形式,死亡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在展开,只要是有灵性的东西,似乎都可以以别样的方式存在于一种形态的毁灭之后,也是苦难人生的超越和净化,所以她小说中的死亡哀伤带有圣洁、温情的色彩。

彭程《作家迟子建访谈(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彭程《作家迟子建访谈(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彭程《作家迟子建访谈(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彭程《作家迟子建访谈(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彭程《作家迟子建访谈(节选)》原文】2007年,迟子建以她的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得第四节鲁迅文学奖,这已是她第三次获得该奖项。

记者:你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开篇这个既像诗歌般凄楚又像子般透彻的句子为读者打开了一条通往苦界的羊肠小路,同时为小说的叙述风格奠定了一种冷静而哀婉的基调。

请问,你是怎么找到这种基调的?迟子建:灾难来临,人的本能是拒绝。

可有些灾难(或可称为“意外”)是不能拒绝的,因为那是命运。

最初听到爱人遭遇车祸的消息,我身边一个人都没有。

放下电话,我跺了一下脚,问自己:我做错了什么?我想这样残忍的事情降临到我头上,我一定是“有罪”的。

可我是“无罪”的。

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我一直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与人为善。

我踏踏实实写我的作品,知足地过着温暖的小日子,从未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何罪之有?我委屈,放声大哭。

吞咽痛苦这枚苦果,是艰难的。

我所经历的那一切,我都没勇气回顾。

总之,心灰意冷,身心俱疲。

我不敢出门,不愿意见阳光,尤其怕见到熟人,那些安慰的话语,都让我无法承受。

我在写作中逃避,而事实证明,写作拯救了我。

在写作中,我获得了新生。

因为我突然觉得,有一个世界,我想象的世界,它没有背弃我,我可以用笔构建一个世界,来安慰我。

我经历痛苦的那个时期,中国频频发生矿难,看着电视上女人们那一张张悲伤欲绝的脸,我体味和理解着她们的痛苦,并且探究着造成这“不幸”的缘由。

我明白了,我经历的灾难,是命运的;而她们经历的灾难,人为的成分更多,这是更大的不幸。

作家迟子建访谈阅读答案记者:这几年,朋友们极少提及你丈夫遭遇车祸的事情,怕惹你伤心。

在这篇小说中,你详细地描述了术师遭遇车祸之后未亡人的痛苦,这使小说中的叙述者具有与你本人相似的身份与体验。

是什么使你直面难以释怀的痛苦回忆?你在叙述者身上投下了多少个人经验与内心体验的双重幻影?这部小说是否可以看作是一部关于自我救赎的小说?叙述者或者你本人如何通过接触更为深广的痛苦而使自己从个人痛苦中得以解脱?迟子建:写作《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其实是想给个人伤痛找一个排遣的出口。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迟子建小说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迟子建小说

小说专题训练----迟子建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极村童话迟子建姥姥家的苞米地紧挨着老苏联的菜园,我掰下一截甜秆,塞到嘴里嚼着,向那个房子望去,房门开着。

在我记忆里,它似乎从来没开过。

走出来的,是一个高高的、瘦瘦的、穿着黑色长裙、扎着古铜色头巾的老奶奶!她一步步地移过院子,推开园门,贴着豆角架过来了。

我站在苞米地,她站在那里,隔住我们的,是一排低矮的、倾斜的、已经朽了的柞木。

“小姑娘,”声音很慢,有些迟钝,“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啊?”“我采猪食。

”“几岁了?”“七岁。

”她把着柞木杆子,我也把着。

我仰着头,她低着头,我们的眼光相交在一起。

我分不清是不是梦,顺嘴说出来:“你是老奶奶!我梦见过你。

你不是答应给穿个项圈戴吗?”我用手在脖子周围比划着。

她先是睁大了一下眼睛,随后拨着障子,伴着一阵咔嚓咔嚓的柞木杆倒下的脆响,她倾着身子过来了,死死地搂住我!“是奶奶的孙女!是奶奶的孙女!”她的胳膊像把大钳子似的牢牢卡住我,我的脸被她亲得直发烧。

可能她听到了我的哼哼声,她松开我,我终于可以大口地喘气了。

不知不觉,我跟着她,穿过菜园,来到院子,走进屋门。

她按我坐下,拿出冰糖,摘掉那条古铜色的三角巾,连连转了几个圈,对我说:“吃吧,再给你烤毛子嗑去。

”不一会,她用铁片托着毛子嗑出来了:“吃吧,香,新烤的。

”她兴致勃勃跳起舞来。

我看着她起舞,跳得又快又急。

她翻出了扑克、跳棋、识字课本、陈年的蚕豆,满满地堆了一桌子。

她说她要教我识字、唱歌、剪窗花、做面人。

我全部同意了。

回家路上,我看着天也想笑,看着地也想笑。

每一片白云,每一片绿叶,都那么亲切。

我哼着歌,踩着发烫的土地,蹦蹦跳跳回来了。

我唯一的伙伴傻子狗,抖着金灿灿的毛,摇着尾巴,迎上来,我像奶奶搂我那样,死死搂住它,贴着它的耳朵,悄悄说:“傻子,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可不许对别人讲。

”午饭后,空气更加燥热、沉闷了。

细细的雨丝像一根根银色的绣针,一古脑地扎向地面。

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悲悯情怀

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悲悯情怀

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悲悯情怀 迟子建 在切身亲历的创伤体验与生命感悟中书写了底层生命个体苦难的生存现状, 寄寓了对背负悲剧的边缘者深切的同情,表达了其深沉而博大的悲悯情怀。

在当代文坛中,迟子建自成一家,别具一格,不归属于当代文学 史中的任一流派。

出生于北国苍茫大地的她坚定地将目光投向她所生活的那 片黑土地上,执着地抒写着故土家园的山水风物,探寻着人生的诗意与温存,由 此形成了其独特的地域题材和温婉细腻的创作风格。

在对社会人生深度的开掘上, 迟子建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体现在其中篇小说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的,就是用理性而沉静的笔触叙写底层人物的生存 状态, 以平民视角来关注和透视底层民众的心灵情感, 展现了其民间写作的立场 追求。

小说通过书写弱势的生命个体和群落在乌塘这个矿难频繁的小镇中生命的 律动, 表现弱小生命在难以预料的灾难和无法抉择的命运面前的无助与挣扎, 最 终昭示现实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常, 表达了作者于悲天悯人情怀中对残酷现实与社 会的控诉。

一.悲悯的情怀直面现实 当今中国身处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 贫富悬殊加之社会阶层分化已然成为无 法回避的现实, 而其中的弱势群体面临的生存困境尤为值得我们关注。

现实的紧 迫性和作家的良知坚守,“促使迟子建从对乡间平和自足生活的追忆与怀 想中走了出来,转而直面现实,书写当下,将底层的痛苦、冷峻的事实,推向了 小说叙事的前台。

”[1]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迟子建以一个心灵受 伤的女性知识分子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底层大众被遮蔽的生活之痛, 表现了弱小 生命的脆弱与无助, 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平民苦难生存状态殷切的关注, 寄寓了对 背负悲剧的边缘者深切的同情。

小说的故事 层是由女主人公 “ 我 ” 的旅行经历所串联起来的, “ 我 ” 的丈夫在一次车祸中不幸遇难,为排遣丧夫的巨大哀恸, “ 我 ”决定独自一人前往三山湖旅行。

分析迟子建底层写作的主题

分析迟子建底层写作的主题

分析迟子建底层写作的主题一、对底层生存困境的悲悯与关怀迟子建的写作方式是用人物的自身心理去感受世界,让人们在琐碎而平凡的生活中去咀嚼人生的苦辣酸甜,所以迟子建的“生存苦难”从来不是细微具体的情节,针锋相对的矛盾冲突,恃强凌弱的霸道蛮横,而是随处可见的生活细节所展现出来的生存痛感,诉说着底层世界为柴米油盐而奋斗的心酸,为生活所迫的离别哀叹的悲喜交加。

弱势群体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没有光鲜的外表,没有受过高等的知识教育,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他们只能蜷缩在社会底层默默地隐忍着生活的一切。

虽然总在历史遗忘的角落里,但他们始终在的社会底层执着的坚守,顽强的挣扎。

他们有爱有恨,有善变的性情也有恒定的坚持,有对命运无常的感叹和无奈也有把握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迟子建对底层人物进行了细致的解剖,甚至达到了对他们灵魂的肢解。

迟子建在《环球名人访》中谈自己的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她这样说:“我写蒋百嫂的时候,有着深切的同情,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不是一个而是很多,我想他们真是在生存上处于弱势的一方,那么我如果不同情这样的人,我想我的心就和石头一样风化了。

但写他们的时候,不能是仅仅站在同情的立场,也不能完全做一个道德家居高临下”。

迟子建喜欢把自己放到普通人之中,就像《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我”和蒋百嫂是一样的,同是寡妇,虽然背景不一样,但遭遇却是一样的内心情感也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角色不一样,带来的结局丧夫之痛是不一样的,一种是惨烈的,撕心裂肺的;一种是忧伤的,带着绵绵回忆的。

迟子建希望消除前一种痛苦,这种撕心裂肺的东西,其实我们知道蒋百嫂可以拥有遭遇生活变故后仍然有这种绵绵思念的情怀,因为世人的生离死别是自然的,当外界强加给她这些东西变成这种惨烈之后,就要想方设法消除,造成这一切的是社会的一些不公、不平等等,迟子建真的担当起了一个作家的责任去揭示这些东西。

欣慰是迟子建真的做到了。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有芸芸众生的苦难,也有作者的心路历程,经历过和爱人的生离死别后,迟子建更能体会到这个世界带给人们的苦难并且着力转化成笔下对更多生灵的关注,到此我们知道了,写作不光是作家自己来疗伤,或者是梳理自己,也是给这个社会或者把伤口露出来,或者让一部分人看到这个,知道什么是这个社会重视的、解决的东西,这种外在强加的痛是深切的复杂的。

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分析

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分析

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分析迟子建在小说创作中一直坚持着悲剧意识的写作,这使得她的小说富有极大的感染力,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她的小说。

本文就是从死亡意识、苦难意识来解读其小说人物命运,通过对小说结局的分析,了解迟子建对悲剧意识的超越——活着,人只有坚韧的活着才能超越苦难。

一篇小说的情节设置能最直观体现作者的艺术思想。

迟子建的悲剧意识在其小说人物的命运设置上,有非常清晰的体现。

这些人物的命运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人物不断的经历命运的嘲弄,生命的死亡,灾难一个接一个的压过来,而作家从来不给他们留一个“光明的尾巴”,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小说里那无常的命运,能很清晰的传达出作家对于生活的悲剧性认识。

一、死亡意识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曾经指出:“死亡,是每一个诞生在光线中的人的共同命运。

”然而“死的意义不在于它是一个实在的死,而在于它震动了终有一死的人的心智,使人对自己应该认识和思考什么有所醒悟”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四卷本《迟子建文集》收录小说39篇,直接写到死亡的竟有29篇之多。

虽然很多作家都热衷于探讨死亡本身的含义,但是迟子建说,“我写过的死亡都是漫不经心的,并不是刻意的设计,因为它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突然遭遇,而生活遭遇本身就是艺术的。

祖父和父亲去世时对我有一种深刻的影响,有特别心痛的感觉。

有人说死亡是随时降临的,不是谁能把握的生比死艰难,死是速战速决的,而生则是非常惨烈的过程”。

对于一个人是怎么死的,死时的心理状态怎么样,她并不感兴趣,她的兴趣总在发生死亡事件之后,活着的人是怎样克服痛苦继续活下去。

在设置人物命运障碍时,死亡情节之所以受到作家多次的青睐,在于作家内心最大的痛苦于亲爱的人的死亡。

在她眼里,死亡是一种遭遇,一种失去,是人痛苦的最高级别。

只有在人生最大的痛苦面前,才能激发出人最宝贵或者最真实的状态。

作家在《死亡的气息》中说童年“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人活着有多么糟糕,因为死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

(两文本)(新高考)迟子建《采浆果的人》阅读训练

(两文本)(新高考)迟子建《采浆果的人》阅读训练

(两文本)(新高考)迟子建《采浆果的人》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采浆果的人迟子建金井的山峦,就是大鲁二鲁的日历。

雪让山峦穿上白衫时,他们拉着爬犁去拾烧柴;暖风使山峦披上嫩绿的轻纱时,他们赶紧下田播种。

山峦一层一层地由嫩绿变得翠绿、墨绿时,他们顶着炽热的太阳,在田间打垄、间苗、锄草和追肥;而当银光闪闪的霜充当了染匠,给山峦罩上一件五彩的花衣时,他们就开始秋收了。

金井是个小农庄,只有十来户人家。

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

从来没有事情能阻止得了秋收,但今年例外,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

他从怀中掏出两摞钱来,夹在指间,把它们当竹板一样敲打着,以说书人的口吻说:“话说这秋菜要是晚收一天它呆在土里也飞不了,可是这浆果要是晚采一天,拿现钱的就是别的人了!他这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的镐、铁齿、镰刀、耙子等农具。

他们纷纷回家拿起形形色色的容器,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仿佛牧羊人在寻找失了群的羊。

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唯一还在秋收的人。

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的。

他们已是中年人了。

他们的父母,也就是老鲁夫妇,是一对表兄妹,这使得他们生出的孩子言语木讷,思维迟钝,严重智障。

老鲁夫妇几年前先后去世了。

他们临终留给这对兄妹的遗言:春天播完种,别忘了秋天下了霜就秋收。

大鲁二鲁牢牢记住了这点。

他们不像其他人家喜欢用日历,金井的山峦,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巨大的日历。

翻动这日历的,就是风霜雨雪。

当暖风让这日历透出隐隐的绿色时,他们就去播种了,而当秋霜将这日历点染得一派绚丽时,他们准时地去秋收了。

金井有个老女人,她男人在她三十岁时就瘫倒在炕上了,她自此白了头发,人们就不叫她的本名了,而叫她“苍苍婆”。

采了三天浆果的苍苍婆终于想到该叫大鲁二鲁也去挣点现钱,这样的好事把他们落下了,叫她心里不忍。

苍苍婆就在这天晚饭后摇摇晃晃地去大鲁二鲁家了。

满嘴酒气的苍苍婆亢奋地叫道:“大鲁二鲁,别秋收了,采浆果去吧,能拿现钱!大鲁过年时就能买新鞋穿了,二鲁也能买件花衣裳了!”大鲁说:“苍苍婆,爸妈死前告诉大鲁了,下了霜就秋收,大鲁都点了头了!”二鲁也说:“春天撒了种,秋天就得收庄稼,二鲁也记着呢!”苍苍婆说:“你们真是一对傻瓜,这天响晴响晴着呢,晚个十天八天秋收,你种到土里的东西也不能长翅膀飞了;可你要是不采浆果,就得不到现钱,等你们收完秋去采,收浆果的人早就走了,你们一分钱也挣不到!”大鲁二鲁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

迟子建《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阅读答案2篇

迟子建《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阅读答案2篇

迟子建《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阅读答案迟子建《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阅读答案2篇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迟子建《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迟子建《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2题。

(18分)光明在低头的一瞬迟子建①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

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

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

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②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

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

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③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

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

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④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

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

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

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

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

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⑤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文学类文本迟子建《解冻》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迟子建《解冻》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解冻迟子建冰消雪融时,小腰岭人爱栽跟头的日子也就来了。

小腰岭的女人恨透了泥泞,一旦暖阳照拂得屋顶的积雪脱胎换骨,屋檐滴答滴答地滴水了,她们便不愿让老人出门,不愿让男人喝酒,更不愿让孩子玩耍。

不然,她们得一天洗一盆衣服,可是泥泞怎么能阻止得了他们呢?你时常能在路上,逢着那些栽倒后滚了一身泥水的人。

女人们没办法,只好让家人穿最破旧的衣服和鞋子。

若是外乡人这时节来小腰岭,看着一村人衣衫褴褛的,会说:“这村子穷掉底儿了!”有一个在泥泞中依旧衣着考究的人,他就是小腰岭的小学校长苏泽广。

只要上班,他必得穿上皮鞋和中山装,虽然他倍加小心,可是回家的时候,裤脚还是溅上了泥点,鞋帮沾满了污泥。

他老婆黎素扇,少不了埋怨他几句,说你看看小腰岭的人,谁像你穿成这样,让人笑话!苏泽广说:“我这么多年没穿中山装了,好不容易盼到能穿的日子了,再让它压箱底,不是可惜了吗!”工宣队进驻学校的那年,他被发配到蓄牧厂养猪。

平反后的苏泽广官复原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供销社买了一盒鞋油,把皮鞋打得锃光,然后又捧出了中山装,让老婆把它熨烫得板板正正的,挂在衣柜最显眼的位置。

小腰岭人看他穿看中山装的样子,有的羡慕,有的则嗤之以鼻,说:“臭老九又抖起来了!”苏泽广这天下班回家,滚了一身的泥水,显然他是摔倒了。

黎素扇气青了脸,嚷着:“我说让你穿破衣服吧,你非不干!这咔叽布的中山装,洗、熨都费劲,你知道不知道?!”“知道。

”苏泽广吁了一口气,边脱衣服边说,“你得赶快把它洗好晾干,我要去兴林开个会。

”“什么会呀,要去兴林?”黎素扇问。

“我要是知道就好了。

”苏泽广说,“邮递员下午送来急件,我打开一看,是教育局发来的,我后天到青峰报到,然后去兴林开个紧急会议,特别注明此事机密,不得外传。

”黎素扇“哎呀——”叫了一声,打了个激灵,说:“是不是出什么事了?”苏泽广阴郁地说:“我也这么想。

以前通知开会,什么内容,会期几天,都说得明明白白的。

【高中散文阅读】《泥泞 迟子建》阅读答案

【高中散文阅读】《泥泞  迟子建》阅读答案

【高中散文阅读】《泥泞迟子建》阅读答案【高中散文阅读】《泥泞迟子建》阅读答案迟子建① 北方的早春是肮脏的,这当然来自我们曾经热情赞扬过的纯净无瑕的雪。

在北方漫长的冬天,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

它们伸出美丽的触手,轻轻地落到泥里泞迟子建①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当然,这些污点来自我们热烈赞扬的纯净无瑕的雪。

在北方漫长的冬天,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伸出美丽的触手,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让整个北方沉入一个纯净干净的世界。

在飞雪中走在街上,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上的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心将充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② 然而,春风来了,雪融化了。

它们在融化中显得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

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取决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变成西方的日落,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显得无可奈何。

③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所以我还是喜欢雪。

热爱它的美丽和简单,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

当然,爱他们融化时给大地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美丽的泥泞。

④ 小巷里满是泥水;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花花”声;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屋檐下筑巢;鸡、鸭、狗将它们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让院子里到处都是无数爪形的泥海豹;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心不在焉地看着泥泞的河水,哭了起来,而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⑤ 这是我小时候的经历,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当然,时间是泥泞的早春。

⑥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⑦ 泥巴让我想起了俄罗斯,一个伟大的国家,柴可夫斯基、托尔斯泰、普希金斯一步一步地向我走来们走来的。

俄罗斯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这与春天的泥土有关。

泥巴孕育了徒步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以和平与勇气。

一个伟大的国家需要磨练,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让人们在艰难的旅途中认识到这片土地的可爱、辽阔和不可侵犯,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03 ・
晰 。她将 对 于死亡 的无 奈转 化为 以温 情 的方式 表达 着 的对 爱 的歌 颂 , 这 为她 的作 品增 添 了一 份魅 力 。《 世界
上所有的夜晚》 中“ 我” 的丈夫死了, 但“ 我” 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 自己的痛苦之中。 比起蒋百嫂 的痛苦 , “ 我” 的痛苦又算得 了什么 !“ 我” 最后将爱人 的遗物放人山间的清泉 中, 希望他 的灵魂得到永久的安息 , “ 我” 也从 丧夫之痛 中清醒过来。《 草地上 的云朵》 中丑妞死了 , 但是她化作 了天空上 的一 片云彩 , 从另 一种意义上来 说, 她 的生命已经成 了永恒。《 亲亲土豆》 中李爱杰生动地从死之痛走 向了生之恋 , 证明了爱的力量。 二、 苦难 的突 围 迟子建说 : “ 世上的路有两种 , 一种有形地横着供人前行 、 徘徊或者倒退 ; 一种无形地竖着 , 供灵魂人天堂 或者 下地狱 。在横着 的路上踏 遍荆 棘 而无 怨 无 悔 , 才 能在 竖 着 的路 上 与 云 霞 为舞 。 ”。 迟 子 建 以 她 的柔 情 与 真诚书写着生命 中永恒的苦难和温情。人生活在世上 , 常有苦难相伴 , 人性的丑恶与生存压力和环境的恶劣 直 接 导致 了苦难 的产 生 。迟 子建对 苦难 的表 达使她 的作 品具 有 深刻 的 悲剧 精 神 。她 在 表达 苦 难 时往 往 采 用 她一贯 的温情主义 , 如《 亲亲土豆》 中的夫妻虽然 马上就要 阴阳两地 , 却互相关心 , 丈夫不想为 自己的绝症浪
2 0 l 4年 1 月
J a n . 2 0 1 4
苦难 的另 一张脸谱
迟子建作 品中超越苦难 的温情
孙 彦峰
( 佳木斯大学 人才交流 中心 , 黑龙江 佳木斯 5 4 0 0 0 7 )
[ 摘 要] 在迟 子建作品里 , 没有轰轰烈烈 的重大事 件 , 没有惊 心动 魄 的故 事情节 , 多是平 常人生 中
亡是一种 自 然现象 , 也是人类不可避免 的一个结局。死亡是可怕的, 但是我们每天都在面临死亡 。相对于 自 然死亡来说 , 疾病 、 战争 、 自然灾难 、 犯罪导致的意外死亡更 让人无法接受。意外死亡在迟子建 的小说 中非常 常见 , 如《 香坊》 中的邵红娇死 了, 《 秧歌》 中小 梳妆死 了, 《 黄鸡 白酒》 中马奔死 了, 《 泥霞池》 中耿师傅死 了 , 《 一匹马两个人》 中老太婆死了……这一次次 的死亡让人觉得生命是如此脆弱 , 这种生命 的脆弱与生活的残 酷在她温 睛的述说 中构成 了一种理想破碎的美、 一种伤感的美 。 死亡 的救 赎
生变得不平常 , 使温情更具有可贵性。她在《 世界上所有的夜 晚》 中写“ 我” 的魔术师丈夫被一个酒后驾驶破 摩托车的猥琐的菜农撞死 , 使“ 我” 感受到人 虽然在社会中有差别 , 有身份和地位 的不同 , 但面临死亡与灾难
时却被命运一视同仁 了。一辆破摩托车断送了她 曾有的幸福 , 这也是让她苦苦思索的地方 , 为什么生命如此 脆弱?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又如她在《 一匹马两个人》 中为一块石头就夺去了老太婆的生命 而愤 愤不 平, 她说 : “ 命运就像一只很沉重 的脚 , 她踩 了我一下 。 ” L 2 当面对命运 的变故时 , 我们无处躲 闪, 只能默默承


迟子建结婚 比较晚 , 但是迟到的婚姻给了她不少幸福。她 的先生由于车祸突然 离她而去, 使她一夜之间 失去了亲情与爱情 的庇护 。从那 以后 , 她 的创作发生了明显 的变化 。张志忠从死亡对创作影响的角度指出 : “ 失去丈夫 的悲痛 , 对死亡 的近距离体悟 曾经使迟子建悲痛欲绝 , 却也让她对生命与死亡 的持续关注获得了 新 的推动力 , 让她找到了将 自我与现实激荡交融的新的契合点。 ” …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打击 , 迟子建用她作 为女人和女作家的感悟去体味人生的无奈和生命 的无 常, 在痛苦 的体 味中体会到 了生命 的真谛与亲情的可 贵, 这让她 的作 品在冰冷的寒意中带有 了一种温情。细读她的作 品我们不难发现, 正是死亡使许多平常的人
小人 物的生命悲歌 , 却充斥着异常感人 的力量 。虽然有 死亡 、 有悲苦 、 有现 实对人性 的摧残 , 但充满 温情 的爱 超越一切存在 。这 种用温情 感悟人 生 的态度 , 使迟 子建 的作 品满 是张力 并具 有独 特 的魅
力。
[ 关键词 ] 迟子建 ; 苦难 ; 温情 [ 中图分类 号] I 2 0 6 . 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1 0 0 8—1 7 8 X( 2 0 1 4 ) 0 1 — 0 1 0 3— 0 3
对 人 生 的悲苦 的描述 , 每 个作 家 的 表 现 都不 尽 相 同 。迟 子建 总是 以温 暖 的格 调 、 舒 缓 的节 奏 、 自然 的 笔 法, 带 着 温 睛去述 说 。她 总是 为那 些 承担 人生 的苦难 、 抵御 生命 的脆 弱 、 对 生活 无望 的人 们带来 一 丝希 望 。死
[ 收稿 日期 ] 2 0 1 3—1 0— 0 9 [ 基金 项 目] 黑龙 江省 艺术科 学规 划项 目( 1 1 B 0 7 4 ) 。
[ 作者简介 ] 孙彦峰 ( 1 9 6 9 一) , 男, 黑龙江佳木斯人 , 佳木斯 大学人 才交流 中心副研 究员, 硕士 , 从 事 中国现 当代 文学研 究。
受 。作 家 虽然 对死 亡 也赋 予 了温情 与 想象 , 但 死 亡是 永远 无 法 改变 的伤 痛 。其 实死 亡 并 没有 征服 迟 子建 , 爱
人的离去使她更坚定了对爱的信仰 , 作 品也由于死亡而显现 出一种悲凉残缺 的美感 。如《 雪窗帘》 、 《 一匹马 两个人》 、 《 逝川》 、 《 草地上的云朵》 、 《 世界上所 有的夜晚》 等, 迟子建认为亲人 的死亡给活着 的人带来痛苦 , 但只要用心体会 , 死亡可以使人们更清晰地认识人生 , 也使 以往平凡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在回忆 时反而更清
第3 3卷 第 1期
Vo 1 . 3 3 No . 1
长春 师范 学 院学 报 Fra bibliotek 人文社 会 科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a n g c h u n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H u m 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