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中的苦难与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华小说中的苦难与死亡
作者:孙明姚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6期
摘要:余华的小说最为突出也最为明显的特点即是对苦难与死亡的充分描述和其所深切体悟到的命运悲剧意识。对于苦难与悲情的现实描绘,对于命运悲剧意识的强烈感悟,对于生死的转换,最为突出的就是其在90年代所作的两部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
关键词:活着;苦难;生死
作者简介:孙明姚(1993-),女,重庆万州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01
一
余华的父亲是一名外科医生,在余华小的时候凡是没有手术期间他和哥哥就整天待在父亲的手术室里玩。在那个时候,医院与手术室的特定环境下,在父亲的特殊身份下,他早早地就发现和体会到了什么是“死亡”。小时候他的家也曾搬到过太平间对面的楼里,他可以说是在哭声中成长起来的。而之后余华又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文革”期间,他亲眼目睹了这场革命中的斗争与死亡带给家庭乃至社会的痛苦与无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余华在人性的斗争下由少年走向了青年。在余华的作品中,处处充满着用暴力和死亡来抵抗现实生活的强大模式,他的叙事中有着一种对生与死的挣扎与执着。《活着》描摹的是中国农村最底层农民的苦难生活,小说的内容从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了分田地斗地主、大跃进、自然灾害和文革。这几乎全是现实生活中那个年代全中国人民受苦受难的真实写照。《许三观卖血记》所描写的是丝厂送茧工许三观——一个平庸的中年男人为了支撑起这个困苦的家庭,艰难的与外部环境做着斗争。而他斗争的方式就是一生12次的卖血。他用卖血这样的极端的方法来痛苦地生存着,但他却同福贵一样,最后都有了一种超脱的精神体悟。
二
活着的福贵目睹着身边的亲人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儿子因为替县长夫人输血而死,女儿难产大出血而死,妻子也相继死去,女婿被砸死,而唯一的孙子也在饥荒中被豆子胀死。这种痛苦的摧残与打击是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痛苦与凄凉全都找上了福贵。然而福贵却并未坐等死亡的来临,他收拾好自己的眼泪与内心的悲伤,带着一丝活下去的勇气,决定勇敢地去面对和承受生命带给他的苦难和折磨。福贵是漫漫生命路程中的一抹苦涩的回忆,他的生命之苦、
命运之悲无不让人心痛万分,但他那种抗拒死亡的强大勇气和顽强的生命力却又让人为之惊撼。全文都在向大众展示着生命的韧性,展示着用活着来对抗死亡的坚定信念。福貴的忍,是他活着的法宝。有了福贵的忍耐,小说变得阴郁悲情而又顽强坚定,全文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嚎叫,没有绝望的呐喊,有的只是福贵默默地忍受着亲人的逝去。福贵在忍耐中感受着内心痛苦的撕裂,体验着绝望无助的现实生活,他却还要坚韧地活着。在可怕的死亡面前,活着竟显现得如此得难能可贵。福贵并没有像他的名字一样大富大贵,现实却让他的生活走向极端的相反面——大苦大悲。如此天壤之别的反差所形成的命运悲剧正是福贵一生的写照。厄运和灾难一次又一次地向他招手,紧紧地追随着福贵的生活,将他一次次地拉进痛苦的深渊和绝望的境地。他用朴素的生命信念支撑着他的躯体,挣扎着顽强地活了下来。在福贵的身上显现着一种人生哲学,即在苦难与死亡面前永远不要放弃生的希望,拥有生命的权利,以活着来抗拒死亡,这种生存的信念显得崇高而又伟大。
三
与福贵的苦难来自外在环境不同的是,《许三观卖血记》的主人公许三观他的苦难是自身卖血所承受的痛苦,这是要以自己的生命为资本来换取更好的生活。在每一次生活快要继续不下去了的时候,许三观都会想到这样一个极端的挣钱方法:为了结婚而卖血,为了儿子支付别人的医药费卖血,为了改善生活卖血,为了讨好生产队长卖血,为了大儿子的医药费卖血……在许三观的生活里,唯有卖血才能让他摆脱苦难与困境,而在这卖血的行为背后,深藏着许三观对家人的爱与奉献,对生活的挣扎与无奈,对生命和苦难的最终极的超越与升华。许三观第一次卖血之后娶了号称“油条西施”的许玉兰,生活幸福美满,可紧接着生活就给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最喜爱的大儿子一乐竟不是他的亲生儿子,因此替别人养了10年的儿子。这种精神上的猛烈打击让许三观难以接受,他因此而开始“享受”人生,不再为家操劳,甚至偷情。但他却又为了情人的营养品而再次卖血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虚弱不堪。戏剧性的是他最后一次卖血,竟然是为了想吃一盘炒猪肝,而这时他已不再贫穷,并且他已经年老,无法再卖血了。许三观用他的血液养活了全家,支撑起了家庭的负担。生活的苦难一个接着一个袭来的时候,许三观毫无还手之力,他只能一次次的透支自己的生命,靠卖掉自己鲜活的血液去面对无情的人生。
余华小说中的主人公并没有从苦难走向深渊无法自拔,而是从苦难中得到升华,得到超脱,走向一种平和、宁静的自然境界。这样的超越与升华让余华小说中的苦难与生死的主题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生命在他的作品中具有了更加厚重的力量,因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壮之感。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2]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3]余华.活着·前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4]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J].文学评论,1994.
[5]夏中义,富华.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题演变[J].南方文坛,2001.
[6]姚瑶.浅析《活着》里的生与死——品读《活着》,品读余华[J].科教文汇,2012.
[7]张宗泽.温情的绝望——论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D].硕士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