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分校高中物理 《3.5 力的分解》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3.5力的分解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3.5力的分解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一、明白得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二、明白得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二、进程与方式一、 从物体的受力情形分析其力的作用成效,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了解用图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立统一规律。

教学重点 分解的实例分析 难点 力的作用成效的明白得 教学工具 软木板、重物、铅笔、橡皮筋、电脑动画 教学进程1.力的分解的概念及分解的法那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内容)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成效跟原先一个力产生的成效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先那个力的分力。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力的分解法那么仍然是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3.力的分解经常使用方式——成效分解法和正交分解法4.例题分析例:物体放在斜面上,那物体受的重力产生有什么样的成效。

(用薄木一个力(合力)效果相同 几个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F 2F 1F板与重物演示)(1)G 方向竖直向下,又不能下落。

在垂直于斜面方向产生紧压斜面的力的作用成效;在沿斜面方向上使物体产生沿斜面向下滑动的成效。

(2)两分力方向确信了,分解是唯一的。

(3)θsin 1G G = θcos 2G G =例:如图,两根细线一起系着一个小球,如果那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重力G 产生的成效是什么,如何分解重力G 。

例:如图,重为G 的小球夹在两块挡板间,重力G 产生的成效是什么,如何分解重力G 。

例: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 ,那个力与水平面成θ角。

力F 的作用成效如何?分析:(1).力F 的作用成效有水平向前拉和竖直向上提的成效,那么它的两个分力就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

(2).方向确信,依照平行四边形定那么,分解确实是唯一的。

(3)如图所示分解θcos 1F F = θsin 2F F =在很多问题中,常把一个力分解为相互垂直的两个分力,专门是物体受多个力作历时,把物体受到的各个力都分解到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去,然后求两个方向上的力的合力,如此可把复杂问题简化,尤其是在求多个力的合力时,用正交分解的方式,先将力分解再合成超级简单.如何去选取坐标呢?原那么上是任意的,实际问题中,让尽可能多的力落在那个实际问题 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分力方向作平行四边形 用数学知识解化为线段长短分解定则力的大小力的FFG⎩⎨⎧==θθsin cos F F F F y x 22y x F F F +=方向上,如此就能够够尽可能少分解力5.矢量相加法那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进一步明白得矢量及标量,明白得三角形定那么。

高中物理3.5力的分解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3.5力的分解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必修1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先生学习情况及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把如何分析力的作用效果进而在理论成绩中分解某个力作为重点内容,要求先生在学习力的合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的分解。

高一先生刚刚接触矢量,刚刚接触用平行四边形去计算分力与合力大小的关系,先生经过前几节的学习曾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交换关系有了必然的认识,构成了必然的认知结构,并经过力的合成方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学会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力学成绩,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对于力能产生甚么样的作用效果还不能迅速的分析出来。

如果能精确的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则会轻松完成力的分解的学习。

为打破这一难点,一则以生活中最多见的事例作为教学实例,例如拖行礼箱,玩滑滑梯等。

二则把工夫交给先生,以进步先生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而创设物理情景,让先生本人完成探求过程。

从方法和习气下去说先生对于科学探求特别是实验探求曾经积累了必然的体验和认识,能够勇于发表本人的看法,良好的学习习气和课堂氛围也为先生自主探求力的分解中如何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提供了保障。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分解一样恪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没有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二)过程与方法: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其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先生分析成绩、解决成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立分歧规律。

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设计实验,先生本人动手,分析情景。

适时过度的参与先生的探求过程。

二、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与教学思绪为了让先生能精确的分析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更好的体验科学探求的方法和过程,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本节课采用如下的教学流程:视频创设情境提出成绩分组实验总结规律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先生自主学习,强化训练小组学习与小组交流。

河西分校高中物理 《3.5 力的分解》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河西分校高中物理 《3.5 力的分解》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3.5力的分解【问题情境】请两位男生分别用力拉住长绳的一端,立正站立.请一位女生垂直拉长绳的中点.当两男生相距较近时,女生拉不动两位男生,当两男生相距较远时,女生却能够拉动两位男生.相信同学们学了今天的课程之后就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诱思探究】[探究1] 力的分解是否也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结论:[探究2] 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结论:[探究3] 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探究几个常见实例)[探究4] 合力一定,两等大分力随它们之间的夹角变化而如何变化?【例题推荐】例1 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所受斜向上的拉力作用,产生怎样的作用效果?如何分解?例2 如图,静止在光滑斜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产生怎样的作用效果?如何分解?例3 作用在三角支架上的拉力F,产生怎样的作用效果?如何分解?【巩固与提高】分析下列重力分解的实例,并填表2.动手实践:怎样估测出棉线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器材:米尺,质量为200g的钩码一组, 棉线)。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高中物理3.5力的分解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经典通用宝藏文档

高中物理3.5力的分解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经典通用宝藏文档

§3.5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概念的混淆,又促进了知识的迁移。

师:如要我们只知道力的大小与方向,不知两分力的方向,那么力下的分解还是独一的吗?可分解为几对分力?先生:不独一,可分解为有数对分力师:对,就好比10等于哪两个数相加,有没有数个答案,那么已知一个合力分解成两个分力,也是可以分解成有数对的分力,如图示:经过该成绩培养先生的发散思想。

过渡:一个已知力究竟分解到哪两个方向上去,这要根据力的理论效果来确定。

实例分析(一)实例分析:学会按理论作用效果分解力探求一、坐在斜坡上的人遭到的重力,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师:我们可以把它抽象为一个在斜面上的物体,如图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有一个物体,如图所示。

该物体遭到的重力G能产生哪些作用效果?该当怎样分解重力?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先生考虑讨论得出猜想或假设)先生:向下滑,压斜面的两个作用效果。

(先生活动)利用桌面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利用直尺和钩码进行实验。

)(先生上台汇报实验,用薄木板与重物演示,并得出结论。

)(1)G方向竖直向下,又不能着落;所以在垂直于斜面方向产生紧压斜面的力的作用效果;在沿斜面方向上使物体产生沿斜面向下滑动的效果。

(2)两分力方向确定了,分解是独一的。

(3)θsin1GG=θcos2GG=总结:我们在理论的成绩中,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将这个理进行分解,它们产生的效果是相反的,所以可以用这两个力来等效代替这一个力。

[板书]三、分解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师:θ角的变化对两个分力有何影响?先生:θ增大G1增大,G2减小;θ角减小时,G1减小,G2增大。

(联系理论)出示图片:利用力的分解的知识解释,为甚么高大的桥都要建很长的引桥?公园里的滑滑梯很陡?先生:由于长长的引桥可以减小上坡的倾角,即使G1减小,使上坡容易下坡安全。

滑滑梯越陡,倾角越大,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越大,越容易滑上去。

采用提出成绩——先生猜想——理论探求——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从先生熟习和抽象直观的事例动手,经过一系列的迷你小实验,使先生亲身体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理解如何根据力的理论效果来确实两个分力的方向,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这G2G1Gθθ探求二、观看图片(幻灯片显示塔吊)货物队钢丝绳的拉力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我们把它抽象为如图所示的三角支架,作用在三角支架上的力F作用效果怎样,如何分解?分力的大小各为多少?(先生活动)用细杆、绳套、钩码组成一套演示力的分解的实验安装,绳套一端系在手指上,一端系在细杆末端,细杆的顶端顶在掌心上。

物理:3.5《力的分解》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物理:3.5《力的分解》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3.5 力的分解整体设计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既是力的合成规律也是力的分解规律,力的合成中已知两个分力作出的平行四边形是唯一的,求出的合力也是唯一的.已知一个力求它的分力则可以作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因此有无数个解.本节内容就是利用例题来说明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和需要来分解力的.矢量相加法则则是新引入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认识二者的一致性.力的分解也在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矢量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定则也是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电场的叠加、带电离子在电场中运动这些知识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要求学生在掌握力的分解的基础上能熟练应用矢量相加法则.教学重点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2.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之间的确定.教学难点1.力的分解方法及矢量相加法则.2.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时间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力的概念,清楚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2.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并计算.3.了解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4.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2.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秤若干,细绳套、橡皮筋若干,图钉、白纸、长塑料板、铁块、能活动的木板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观察一下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多个力来达到同样的效果,想一下,为什么有时人们不用一个力去做而要用多个力来做呢?使用吊车的时候大家观察一下钓钩是不是用一根钢丝吊着?如图3-5-1.课件展示:图3-5-1根据图片可以看出,其实吊车的钓钩不是用一根钢丝吊着的,而是用几根钢丝共同吊着,这又是为什么呢?实验导入1.用两细绳悬挂一铁球,在细线的夹角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细线断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2.找两名力气比较大的同学上台进行拔河比赛,再成鲜明对比地请一位个子小的女同学上台,交给她一个艰巨的任务,即要求她一个人拉动两个人.教师指导让小个子女同学在绳子中间用力一拉,两位大力士都被拉动了.一名弱小女子能拉动两名大力士,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推进新课一、力的分解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力的合成,知道了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及力的合成遵循的法则,下面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这些内容.师生回忆讨论以上问题.(设计意图:1.回忆旧知,推进新知;2.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总结: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下面回忆一下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演示实验】在演示板上先用一个弹簧秤(力F)把橡皮绳的结点拉到O点,然后再用三个或四个弹簧秤沿不同方向拉结点到O.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结论: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与F的作用效果相同.明确: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如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而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也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我们知道不论有多少个共点力都可以用一个合力来等效替代,换句话说也就是:力的合成是唯一的.那么力的分解是否也是唯一的呢?【学生实验】不给学生任何限制,同学间可以自由组合,只要把橡皮绳的结点拉到O点即可.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可以用多组不同的力来达到同样的效果.也就是说力的合成是唯一的,但力的分解却不是唯一的.那么我们要如何分解一个力呢?如果没有其他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为此,在分解某个力时,常可采用以下方式:按照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先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分力的大小.(放录像:牛耕地、人拉旅行箱等)图3-5-2问题:各段录像片有什么共同的物理现象?斜向上的拉力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如何分解这个斜向上的拉力?例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与水平面成θ角的拉力F,这个力的作用效果如何?解析:方向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就是唯一的.如图3-5-3所示分解为F1=Fcosθ,F2=Fsinθ.力F有水平向前拉物体和竖直向上提物体的效果,那么F 的两个分力就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图3-5-3讨论:当θ=0°时,F水平,只有向前拉的效果;当θ=90°时,F竖直,只有向上提的效果.θ越小,向上提的效果越小.例2物体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受到的重力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解析:方向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就是唯一的.图3-5-4如图3-5-4所示分解为G1=Gsinθ,G2=Gcosθ.在斜面上的人或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此重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一个是平行于斜面的方向向下的,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另一个是在垂直于斜面的方向上,使物体紧压斜面(给学生强调这个力并不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应用1.公园的滑梯倾角为什么比较大呢?2.为什么高大的立交桥要建有很长的引桥?教师课件展示实物图,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θ越大G1就越大,滑梯上的人就较容易下滑.长长的引桥可以减小上坡的倾角,因为θ越大G1就越大.车辆上坡艰难而下坡又不安全.活动:教师实物展示并引导学生解释“劈”的工作原理.课堂训练1.一光滑小球放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和竖直的挡板之间,其重力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解析:两分力方向确定了,分解是唯一的.如图3-5-5所示,可以分解为两个力:G1=Gtanθ,G2=G/cosθ.小球因为有重力,沿垂直于斜面产生紧压斜面的作用效果;在沿水平方向上产生压紧挡板的效果.图3-5-52.(1)如图3-5-6甲,小球挂在墙上,绳与墙的夹角为θ.绳对球的拉力F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可以分解为哪两个方向的分力来代替F?(2)如图3-5-6乙,如果这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重力G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可以分解为哪两个方向的分力来代替G?图3-5-6解析:(1)球靠在墙上处于静止状态.拉力产生向上提拉小球的效果、向左紧压墙面的效果.分力的方向确定了,分解就是唯一的.F的分力,在竖直方向的分力F1来平衡重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F2来平衡墙对球的支持力.如图3-5-7所示分解为F1=Fcosθ,F2=Fsinθ.图3-5-7(2)重力G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沿F1的直线上的分力G1来平衡F1,一个沿F2的直线方向上的分力G2来平衡F2.G1=G/cosθ,G2=Gtanθ.总结:1.求一个已知力的实际分力的方法步骤:(1)根据物体(结点)所处的状态分析力的作用效果;(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3)根据两个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4)由平行四边形利用几何知识求两个分力.2.力的分解的几种常见情形:(1)已知合力和两分力的方向.(类似于已知两角夹边可以确定三角形)(2)已知合力F和一个分力F1.(类似于已知两边夹角可以确定三角形)以上两种情形有唯一解.(3)已知合力F和一个分力F1的方向(F1与F的夹角为θ)及分力F2的大小.作图讨论:当F2=Fsinθ时有唯一解;当F2<Fsinθ时无解;当Fsinθ<F2<F时有两组解;当F2>F时有一组解.(4)已知合力和两分力的大小.(类似于已知三边可以确定三角形)学生作图讨论:当三力的大小满足任意两力之和大于第三个力,任意两力之差小于第三个力,有唯一解.二、矢量相加的法则问题:力是矢量,求两个力的合力时,能不能简单地把两个力的大小相加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实例讨论.结论:不能简单地把两个力的大小相加,而要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来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凡是矢量在合成与分解时都要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推导出矢量合成的三角形法则.在求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共点力的合力时,可采用矢量相加的三角形法则.如图3-5-8(a)所示,求F1、F2、F3、F4这四个共点力的合力,可不必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将它们逐个合成,而是将表示这些力的矢量依次首尾相接,那么从第一个力矢量的始端到最后一个力矢量的末端的矢量就表示这几个共点力的合力.对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进行加减时,可沿着矢量所在直线选定一个正方向,规定凡是方向跟正方向相同的矢量都取正值,凡是方向跟正方向相反的矢量都取负值,这样便可将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矢量的正负仅表示矢量的方向,不表示矢量的大小.如-10 N的力比5 N的力大,而不能机械套用数学中正数一定大于负数的结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矢量,则不能用正、负表示方向.图3-5-8课堂训练如图3-5-9所示,有五个力作用于一点P,构成一个正六边形的两个邻边和三条对角线,设F3=10 N,则这五个力的合力大小为()图3-5-9A.10(2+2)NB.20 NC .30 N D.0解析: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F1与F4的合力与F3大小相等,F2与F5的合力与F3大小相等.因此答案选择C.答案:C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从理论上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是无数组的,实际分解时一般是根据合力的作用效果操作的.要求同学掌握矢量的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法则.布置作业1.教材第67页“问题与练习”1、2、3题.2.观察一下生活中哪些地方是用分解力的方法来工作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板书设计5 力的分解一、力的分解1.概念: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2.力的分解的几种常见情形3.有唯一解的力的分解二、矢量的相加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法则活动与探究课题:斜面上小车重力的分解器材:一把30 cm长的塑料直尺作斜面、小车、弹簧秤步骤:调整好实验装置后按下列顺序进行①被分解的力——小车的重力;②物体的受力情况——物体、斜面、弹簧秤;③分析被分解力的作用效果——压斜面、拉弹簧;④确定分解方案——沿斜面正交分解;⑤测分力大小;⑥按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力的图示;⑦从力的图示中测定重力.改变斜面的角度,调整好装置后再重复上面的步骤.习题详解1.解答:如图3-5-10所示:图3-5-10F 2=212F F +=300 N F 2与F 的夹角为θ,tan θ=F F 1=34得θ=53°. 2.解答:(1)过F 的矢端分别作F 1、F 2的平行线,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如图3-5-11所示,该情况为唯一解.图3-5-11 图3-5-12(2)连F 、F 1的矢端AB,并过F 的矢端作F 1的平行线,即得F 2的大小OC,如图3-5-12,则F 2的大小和方向是唯一确定值,这种情况有唯一解.(3)有四种可能情况,用图示法和三角形知识进行分析.F 的矢端与F 2的矢端相重合,以F 的矢端为圆心,以F 2的大小为半径作圆. ①当F 2<Fsin α时,圆与F 1无交点,说明此时无解,如图3-5-13(a)所示. ②当F 2=Fsin α时,圆与F 1相切,说明此时有一解,如图3-5-13(b)所示. ③当F 2>Fsin α时,圆与F 1有两交点,此时有两解,如图3-5-13(c)所示. ④当F 2>F 时,圆与F 1只有一个交点,此时只有一解,如图3-5-13(d)所示.图3-5-133.解答:如图3-5-14所示.图3-5-14OC=22OB OA +=2254+ m=6.4 mOC 与OB 的夹角为θ. tan θ=OBOA=0.8 θ=38.7°. 设计点评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既是力的合成规律也是力的分解规律.所不同的是已知两个分力求合力作出的平行四边形是唯一的,求出的合力也是唯一的;已知一个力求它的分力,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话,作出的平行四边形有无数个,也就是说有无数组解,所以在对力进行分解时,要加上限制条件,通过例题的教学来说明如何根据一个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和需要对力进行分解.本设计在教学中多举实例,分解和合成对比,说明如何根据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高中物理《3.5力的分解》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3.5力的分解》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3.5力的分解》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民教育版高中物理“3.5力分解”教学计划要求1,学习目标:分力的理解和概念的分解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将从力的作用的实际效果出发来分解力,掌握分解力的明确解的条件。

将使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为图解法来计算分力,并将使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计算分力。

理解的正交分解法使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来计算分力。

学习焦点:理解的分解是力量合成的逆过程。

平行四边形用于分解力。

学习难点:力分解的确定解条件主要内容如下:1 .分力被称为该力的分力(该力被称为这些力的合力),如果它们的组合效果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相同。

注:分力和合力是等价的替代关系,它们的相似性是相同的效果。

不同之处在于,它们不能同时发生,并且不能在力分析或相关力的计算中重复考虑。

第二,力的分解找到一个已知的力的分量叫做力的分解1。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

类似地,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力的规则:如果已知的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平行四边形的两个相邻边与力f共享相同的点代表力f的两个分力F1和F22.力的分解的特征在于,如果没有其他限制,相同的力可以分解成具有不同大小和方向的多对力(因为对于相同的对角线,可以形成多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通常,只有根据力的作用,力的分解才有实际意义。

3.根据力效应分解力F的一般方法步骤:(1)根据物体(或节点)所处的状态分析力效应;(2)根据力效应确定两个实际力分量的方向;(3)根据两个分力的方向画平行四边形;(4)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利用所学的几何知识找出两个分力的大小根据数学知识也可以使用计算方法。

,例如,当一个物体重量为g并放置在倾斜角度为θ的斜面上时,重力通常被分解为向下分力F1=Gsinθ(表显示重力对沿斜面向下滑动的物体的影响)和向下分力F2=Gcosθ(指示重力对压在斜面上的物体的影响)[例1]在斜面上有一个垂直放置的挡板,其倾斜角θ= 30°,在挡板和斜面之间放置一个重量为G=20N的光滑球。

高中物理3.5力的分解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3.5力的分解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必修1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先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以后而编排的。

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腕和方法。

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服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化的运用。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学情分析:先生经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交换的方法,并经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求学习奠定基础。

但本节课触及到力的分解的多解性和怎样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对先生来说是一个弱项,在这里应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先生在力的合成知识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知道力的分解恪守平行四边行定则。

进一步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

(2)使先生初步掌握根据具体的物理情境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

(2)培养先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成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先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消费理论的认识与勇气。

(2)联系理论,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先生的求知愿望,培养先生研讨周围事物的习气四、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难点:力的分解中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和分力的方向。

五、教法学法: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教学目标和古代高中先生的年龄、心思特点等,采用自主学习、成绩导学、合作探求、分组讨论及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

使先生自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表现了先生的主体地位,让先生在动手探求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法指点:①引导先生质疑。

质疑在不好理解处,质疑在不好分析处,质疑在不好掌握处。

②提供思想策略。

高中物理 3.5《力的分解》教学实施方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3.5《力的分解》教学实施方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力的分解〞教学实施方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认识到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并满足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2.了解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

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理解力的等效性。

学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去处理问题,学习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强化“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和领会“等效替代〞的科学思想。

2.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3.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的和谐美。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那么进行力的分解。

在具体问题中正确确定力的作用效果从而明确力的方向,根据平行四边形法那么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

正确确定分力的方向。

求解分力大小的数学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类推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设问1:为什么帆船可以逆风行舟?〔学生讨论,教师不给结果。

〕趣味实验:“四两拨千斤〞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学生讨论,教师不给结果。

〕要清楚地解释以上现象正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展开设问2〔回顾、铺垫〕:什么叫合力?什么叫力的合成?合成遵循什么法那么?合成遵循的原那么是什么?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教师总结: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设问3: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分解遵循什么法那么?1.几个力,如果它们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的那个力的分力。

2.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3.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那么。

高一物理3.5《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1)

高一物理3.5《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1)

教材分析及内容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均是矢量运算的工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本节课内容从拖拉机拉耙的生产实例入手,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介绍里德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与力的合成相比,力的分解难点是一个确定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组分解的方法,力的分解不是唯一的,要根据对已知了的实际情况进行分解,教科书引入了三角形定则,指出矢量相加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最后很自然的引入了矢量和标量的概念。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认识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都是“力的等效替代”的思想,满足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

了解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掌握按力的效果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理解力的等效性,学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处理问题,学习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习和领会“等效替代”的思想。

2。

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学习,感受对立统一的观点在物理学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在具体问题中正确确定力的作用效果,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1。

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正确确定分力的方向。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

什么叫力的合成?2。

如何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二、新课教学 (一)、教学基本流程(一) 力的分解(二) 演示:在黑板上固定一块白色的硬纸板,再在硬纸板上固定一根黑色橡皮筋,在橡皮筋的另一端系上两个结,先用力F 把结点拉到O 点,记下O 点的位置。

复习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课堂练习 讲解新课讲解,知道力的分解时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实质上是一样的问题:F1和F2共同作用的效果与F作用的效果是否相同?作用效果指什么?拉伸同样长度面而达到不同点是否为效果相同?再用两个力F1和F2作用于结点,同样将绳结拉到O点。

思考:能否在O点再作用个数更多的不同的力,使它们的作用效果与F的作用效果相同呢?学生:可以。

总结:1。

几个力,如果它们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的那个力的分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力的分解
【问题情境】
请两位男生分别用力拉住长绳的一端,立正站立.请一位女生垂直拉长绳的中点.当两男生相距较近时,女生拉不动两位男生,当两男生相距较远时,女生却能够拉动两位男生.
相信同学们学了今天的课程之后就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
【诱思探究】
[探究1] 力的分解是否也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结论:
[探究2] 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
结论:
[探究3] 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探究几个常见实例)
[探究4] 合力一定,两等大分力随它们之间的夹角变化而如何变化?
【例题推荐】
例1 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所受斜向上的拉力作用,产生怎样的作用效果?如何分解?
例2 如图,静止在光滑斜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产生怎样的作用效果?如何分解?
例3 作用在三角支架上的拉力F,产生怎样的作用效果?如何分解?
【巩固与提高】
分析下列重力分解的实例,并填表
2.动手实践:怎样估测出棉线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器材:米尺,质量为200g的钩码一组, 棉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