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预习学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体会冷雨中的温情。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4. 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欣赏教学法: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听听那冷雨》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听听那冷雨》,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
4. 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理解诗歌内容。
5. 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教师引导,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冷雨”、“故乡”等。
7. 学生品读诗歌,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8.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9. 总结课堂,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味所学。
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题。
2. 分析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3. 请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 写一篇关于《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美。
《听听那冷雨》预习案
鲁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听听那冷雨》预习案【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的韵律美,解读本文中的特色语言(叠词,长句,诗词化用等)并能仿写。
2. 体味古典文化的魅力。
3. 感受作者低沉婉转、清冷缠绵的情感之美。
【学法指导】诵读,鉴赏交流【课前预习】一、余光中简介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
幼时在家乡读书。
9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随父母逃难到江苏、安徽一带,次年到上海,又转抵四川重庆。
1940年进南京青年会中学(当时校址在四川),1947年毕业(此时校址已迁回南京)。
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
选读了金陵大学外文系。
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在厦门的《江声日报》和《晨光报》上发表诗作10余首。
同年7月随父母到香港,失学一年。
1949年5月由香港去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读书。
23岁台大外文系毕业。
之后在军中当了3年的翻译官,退伍后在台湾东吴大学及台湾师范大学任教。
1958年去美国,在依阿华大学读美国文学及英文写作课,获艺术硕士学位。
1964年再次赴美,讲学1年,教授中国文学。
1969年第3次赴美,在斯坦福大学教书。
1971年返台,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并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
1974年起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
1985年返台,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自称“以右手写诗,以左手写散文”。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散文集《左手的缪斯》《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等。
诗的代表作是《乡愁》。
著有评论集有《掌上雨》《分水岭》,评著有《梵谷传》。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反映了台湾整个诗坛30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因此,余光中又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
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听听那冷雨》学案2
《听听那冷雨》学案1.能够说出“雨”在文中的深刻内涵以及包含着的作者的情思。
2.品味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能准确解读富有深意的句子。
3.体会叠词、比喻手法的妙处,并能运用这一手法写作。
1.连线作者余光中,生于1928年,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著名诗人、散文大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武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与永恒拔河》《余光中诗选》;散文集《左手的掌纹》《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青青边愁》《桥跨黄金城》。
余光中2.探寻背景20世纪40年代末期,由于战乱,年轻的余光中随父母去了台湾,一直到1992年才有机会回大陆访问。
岁月流逝,历经沧桑,作者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深厚。
他一直孺慕并经营着“仓颉所造许慎所解李白所舒放杜甫所旋紧义山所织锦雪芹所刺绣的中文”(余光中语)。
他笔耕不辍,文中诉说着一个炎黄子孙的痴心不改。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于外。
1974年,他执笔写下了《听听那冷雨》。
1.识字注音(1)重点字仓颉.( ) 氤氲..( ) 潺.潺( )忐忑..( ) 啾.啾( ) 羯.鼓( )皑.皑( ) 黔.首( ) 岑.寂( )惊悸.( ) 惊蛰.( ) 米芾.( )咬啮.( )(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想入非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隐水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忐忐忑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石破天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义辨析(1)究竟·毕竟辨析:同:二者都表示终于、到底,副词。
高一语文( 听听那冷雨)学案 学案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学习目标】1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鉴赏文本语言美。
2 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梳理,探究文本的主旨。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研讨法、美读鉴赏法。
【学习流程设计】板块式教学【资料卡片】《听听那冷雨》写于1974年,正是作者离开大陆25年的时候。
(余光中1928年生于福建永春,1949年由香港去台湾)。
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海峡两岸的同胞不仅不能来往走动,而且连书信都不可通邮。
【学习板块一】(10分钟)一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判断下列表述的正误:A 课文第1自然段,抒写作者因乡愁生“冷”雨的总体感觉及生成的缘由;第2自然段作者用诗的联想,感觉“冷雨”的历史文化意蕴,借以抒写对故土的深挚思念;第3、4段,抒写“雨是女性”的诗意感觉及久别故土的隐痛;第5至11段,是全文写“听雨”的主体部分,写作者自己一生“听雨”的辛酸感觉——那种“窗外在喊谁”的凄迷;第12段是结尾,写作者对故乡的苦思苦恋,成了半生茫然无望的期待。
()B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再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再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C 作者从台北的长街短巷“凄凄切切”的“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想入非非”,想到“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的江南,想到江南的杏花春雨;想到叫赤县神州的那片土地,“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还想到了美国的丹佛、落基山,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作者透过迷蒙烟雨,想起了宋代米芾夫子的山水画、王禹偁的听雨楼,到整个的一部“黑白片”的中国历史,似乎是“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D 作者还写了“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写到白发桑榆,“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的一部人的生命史。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听听那冷雨》教案3篇《听听那冷雨》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体味文中的意象“冷雨”把握作者的情感。
体味文章语言,感受意境之美。
课时:一课时设计思路:本文融注了浓厚的情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行文技巧。
学习此文重在感受,因此我设计此课尽量多的运用诗意的语言、贴切的音乐、深情的朗诵来让学生沉浸于其中,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在设计中原则是紧扣文本教学和学生主动感知相结合。
步骤:一、布置预习预习:早读课深情朗读本文,初步感知课文。
二、导入音乐: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让学生跟唱一遍。
并且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渡:解释乡愁中的意象与情感关系,由此提问本文运用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三、自由感知沉浸: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配乐让学生自由的朗诵本文。
四、互动设计交流:学生互相交流朗诵感受发言:学生挑选最受感染的段落,谈感受,并且配乐深情朗诵。
五、文本阅读引导[重点]过渡:文中写“听雨”的段落在哪里?感受:教师配乐范读部分段落,学生配乐朗读串讲:共同分析这几段中的意境之美,扣住文本来分析。
(具体略)六、阅读拓展拓展:展示古典诗文中运用意象“雨”的例子,略加分析展示表达思乡愁绪的常见意象七、作业朗诵感受。
《听听那冷雨》教案2教学目标:在朗诵中感受语言的美。
在评点和提问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朗诵到位,文章主旨体会深刻。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教学时间:12月11日教学过程:一、导入:雨夜(北宋・张咏)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无端:没来由,没道理)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
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
)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
这原因又在哪里呢?且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解读文章1、我们同学已经读过他的文章了吧?大家从他的雨声里都读出什么来了?(学生自由谈,教师根据学生所言小结)2、那具体这雨声到底有什么特殊的韵味要让余光中去听听那冷雨,我们就要具体走进作者的雨声中去品味去感受了。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品味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2. 诗歌全文解析,感受作者在异乡思念故乡、祖国的情感。
3.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如“冷雨”“夜色”“孤灯”等,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拟声词、排比句等,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欣赏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深刻含义,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2. 诗歌语言特色的鉴赏,需要学生学会分析并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人余光中及作品《听听那冷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3. 课堂讲解:解析诗歌背景,分析诗歌意象,讲解诗歌语言特色。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听听那冷雨》为例,分析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4.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读后感,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4. 诗歌鉴赏能力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2听听那冷雨》学案鲁人版必修2
听听那冷雨教师寄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根底知识与文学常识。
二、预习内容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料峭.〔〕裾.〔〕边黔.〔〕首仓颉.〔〕滂沱〔〕空濛.〔〕蠕.〔〕动咬啮.〔〕..〔〕岑.〔〕寂幽黯.〔〕羯.〔〕鼓氤氲..〔〕寒濑.〔〕舔舐.〔〕啁啾..2.选出书写有错别字一项。
A.淋漓蠕动琐屑抚慰濡慕潇潇雨歇B. 淅沥万籁苔藓忐忑不安惊心动魂C. 霹雹缭绕咀嚼冥思苦想皑皑白雪D. 惊蛰铿锵弥漫蠢蠢欲动沟壑纵横3.解释以下词语。
①料峭:②氤氲:③岑寂:④蓊郁:⑤寒濑:⑥石破天惊:⑦想入非非: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创作,以及文艺评论、作品翻译等,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是当代诗坛健将、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国度〞。
他说:“蓝墨水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与李白传人〞,“我血系中有一条黄河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出色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写在下面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文中重要词语,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2、品析文章极富魅力语言,体会文中描写优美意境。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思想感情,在体会语言美同时陶冶情操。
学习重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二、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1、如何理解题目含义?这样题目有何好处?2、散文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形〞是什么?“神〞是什么?本文如何表达?3、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深刻思念,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讨论。
听听那冷雨 - 学案
《听听那冷雨》学案【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找出作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深深依恋之情的句子和段落,并能说出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2、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现出的浓浓的乡愁。
3、赏析本文的情思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21课时第一课时一、作者作品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思乡之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二、预习展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惊蛰.( ) 裾.边()滂沱..()薄荷..()万籁.( ) 窥.见()氤氲..()舔舐.( )晌.午( )潺潺..()纤.手()岑寂..()擎.天()啾啾.( )苔藓..()湿黏黏.()铿锵..()忐忑..()三、整体感知:1、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深深依恋之情,分别在1--7段中找出一处相关的句子或段落,并说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2、如果说1---7段是作者站在一个阔大的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背景下感受“雨”和“听雨”,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大陆的深深怀恋,那么9--10段是作者站在什么角度来感受对故乡的思念的?而这种对故乡的思念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的?四、探究文本:日式瓦屋“听雨”虽然单调,但它却能够引发作者对故乡的回忆。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
4.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听听那冷雨》全文。
2. 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雨的气息。
引导学生谈谈对雨的联想和感受。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听听那冷雨》,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品词析句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分析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如何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5.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6.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7. 布置作业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品味优美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表现。
2. 关注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创新能力,鼓励有独特见解的作品。
3. 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写作水平,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一中高一语文预习学案:听听那冷雨
【语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惊蛰()炮制()贮足()熨帖()泥泞()憬悟()涟漪()斫折(2、根据课文补充词语。
出奇__胜死心__地 __影自怜想入__ __ 料料__ __ __ __沥沥淋淋__ __ 难以__效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它也能使一个非军事的人生计划改弦易辙。
改弦易辙:⑵夜雨曾阻止过一触即发的争斗。
一触即发:⑶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堪称其中典范。
堪称:典范:4、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①,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②,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③。
A、①确信②摧残③诬蔑B、①确信②摧毁③蔑视C、①坚信②摧残③诬陷D、①确定②残杀③诬蔑5、《听听那冷雨》这篇诗质的散文,以______为主线,表达了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__________却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主题思想。
6、联系《夜雨奇袭》,就《夜雨诗意》一文中的某一句话发表自己体会、看法。
7、写出三句和雨有关的古诗句,注明作者、出处。
⑴⑵⑶8、名著阅读。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作品的主人公是。
(2)从整部作品看,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1、zhé páo zhù yù nìng jǐng yǐ zhuó2、制塌顾非非峭峭淅淅漓漓奏3、⑴改弦易辙:变更曲调,改变道路。
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
⑵一触即发:比喻形势非常紧张,马上会发生严重的事情。
⑶堪称:可以称得上。
2020年高二语文《听听那冷雨》学案(3)人教版.doc
2020年高二语文《听听那冷雨》学案(3)人教版【学习目标】1、品味作者诗化的语言,领悟散文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1、品读重点句子讨论前置作业1,相互补充完善,分小组准备发言。
1、师生探究语言鉴赏:主要的语言鉴赏要点:第7段凄凉,凄清,凄楚,凄迷:(1)“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第8段清脆可听,如瀑布,比碎玉。
第9段:(2)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
(3)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第11段:①羯鼓,电琵琶,“刷”、“鞭”、“打”。
叠词:(考点:叠词作用)①先是料料峭峭,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②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
句式:(1)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那冷雨。
(第5节)(2)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第5节)(3)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第12节)小结:语言特点1、句式长短变化灵活多端。
2、大量叠音词的使用,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使描写十分细腻。
3、在修辞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等手法,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感。
4. 化用古典诗词,营造意境,增强文章艺术底蕴余光中一首著名的诗《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听听那冷雨教案(1200字以上)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和掌握《听听那冷雨》这首歌曲的歌词、旋律。
(2)学习和掌握《听听那冷雨》这首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听歌、朗读、跟唱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思乡之情和热爱家园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和掌握《听听那冷雨》这首歌曲的歌词、旋律,并表达歌曲中的情感。
2.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乡的情感,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三、教学过程及设计: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向学生引导思考家乡的意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考和情感。
2.听歌学习:先播放《听听那冷雨》的歌曲,让学生听歌,感受歌曲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然后再分段播放,学生跟着歌曲的旋律朗读歌词。
3.歌曲分析:(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歌曲中的词汇和表达,了解歌曲的情感及主题。
(2)从歌词出发,学生分析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特点,讨论主题与歌曲的配乐是否相符。
4.跟唱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和跟唱,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表达方式。
5.个性发挥:学生分组进行演唱比赛,发挥个人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展示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
6.总结反思: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思考和感受,回顾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四、教学辅助材料:1.《听听那冷雨》歌曲的音频或视频2.家乡的图片及相关资料3.课堂小组讨论和分享的工具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通过展示图片,学生对家乡有了更多的感性认知,对家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
2.听歌学习中,学生能够通过声音感知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3.跟唱练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表达技巧,个别学生在演唱中展现了突出的表达能力。
4.个性发挥环节,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展示了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
5.总结反思环节中,学生积极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思考和感受,并回顾了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
《听听那冷雨》学案
《听听那冷雨》学案姓名一、读课文,掌握本文的生字解词惊蛰()料峭()裾边()滂沱()霏霏()霹雹()氤氲()偁()椽()羯鼓()蓊郁()寒濑()冥想()舐()二、本文的题目是《听听那冷雨》,其实文中并非仅仅从听觉一个角度去写雨,作者还从哪些角度去写?他借雨声雨景要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三、在《听听那冷雨中》,作者巧妙地化用了许多写“雨”的诗句,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请从文中再找一些类似的语句,写出原诗句或整首诗,并与同学交流。
四、从文中摘抄出富有诗意的文段,读一读,品一品。
【相关链接】【余光中简介】:祖籍福建, 1928年出生于南京。
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
抗战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
后入金陵大学、厦门大学。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1950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数度赴美,1974年,赴港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十年留港。
30岁,母亡;36岁,夭一子。
【余光中散文作品选读】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
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不但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龙族。
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
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从母亲到外遇》(节选)“少年听雨巴山上。
桐油灯支撑黑穹穹的荒凉。
中年听雨,听鬼雨如号,淋在孩子的新坟上,淋在母亲的古塔上,淋在苍茫的回忆之上 ......今夜的雨里充满了鬼魂。
湿漓漓,阴沉沉,黑森森,冷冷清清,惨惨凄凄切切。
”----------《鬼雨》(节选)课堂卡片。
《听听那冷雨》教案1
《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文章内容,掌握文本的表达技巧,在理解作者情思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独具的意境和语言魅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整体把握。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民族情感,增强家国意识;陶冶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1通过对文题的理解进一步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2品析、鉴赏、学习本文特有的“诗质散文”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检查学生结合学案的预习情况,结合学生对作者余光中的概况介绍和作品了解导入:余光中先生曾经说过,他的诗歌《乡愁》在大陆流传颇广,这首诗像他的名片,一方面介绍了他,但另一方面也遮住了他,使不少读者只见名片而不见其人,于是很方便地把他简化为“乡愁诗人”,便定了位。
其实他创作的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散文都已占据了半壁江山。
梁实秋曾赞其“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他的代表作《听听那冷雨》为我们铺就了走近余先生的心灵世界和艺术风格的台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去分享他带给我们的关于家国的爱与哀愁……2学生精读课文,讨论梳理文章脉络。
(提出朗诵具体要求)明确:(1)在初春的雨季里,思绪由家及国铺展蔓延。
(第1段)(2)由“雨”展开丰富而又别致的想象,渲染和强化对故乡、大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念之情。
(第2—14段)(3)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回忆、思慕埋入心底,沉淀。
(第15段)3学生品读课文,尝试概括主旨。
(提升朗诵效果)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支持个性解读,为“解题”作铺垫。
4学生合作探究“听听那冷雨”这一标题的内涵。
问题设置示例:(1)结合课后“初读印象”切入。
(2)雨的声音可听,但是雨的冷暖也是可听的吗?这样写是否符合逻辑?如何理解其用意?(3)当我们缓缓走出作者霏霏的文思时,你的手中是否还在撑着作者连梦里都不忘撑起的雨伞,抑或你根本就没有撑起那把伞,而是一任身心俱入氤氲雨气之中,一任淋漓不尽的雨线扯长了作者的家国愁思?你赞同哪个观点,请说明理由。
听听那冷雨学案(第二课时)
第十六课、《听听那冷雨》学案(第二课时)姓名:班级:日期:编辑:高亚飞一、学习目标1.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2.通过反复朗读,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二、文本研习作者对雨的独特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1.作者是如何由春雨勾起思念之情。
朗读第一节,充分展开想象。
然后找出具体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2.课文第二段作者由雨联想到关于雨的汉字,流露作者怎样的感情?还有什么作用吗?3.本文题目为“听听那冷雨”,雨只能听吗?不,还可观、可嗅、可尝。
雨的味道是怎样的呢?一位古稀老人品出怎样的味道呢?①雨的气味是怎样的?②这段文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4.课文第4节主要用美国的落基山和中国的山进行对比,写山中的雨,请找出其中的语句,并思考这种不同究竟是什么造成的?三、重点探讨1.我们走进雨季,嗅了雨带有土腥气的味道,观赏了山水中雨的独特风景,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雨落的声音,自由朗读课文5——8节,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雨的意境。
2.这段文字的语言尤其美丽,修辞手法也多种多样,请同学结合具体语句来谈一谈。
3.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念,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的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讨论。
四、热身演练: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聆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冷雨,然后做一下口头交流。
[可拓展思路:乡土情、爱国情亲情、爱情、友情学习、工作、人际交往个人情绪(自卑等)外在感受(文章、音乐、社会风气、道德水平等)]。
河南省安阳二中高二语文《听听那冷雨》学案
预习案预习目标:1、自读文本,解决疑难字词。
2、再读讨论,梳理文章框架。
3、选读喜欢段落,拟写评注。
预习指导:1、疑难字词:惊蛰(蜇)黔首仓颉羯鼓氤氲蓊郁啮舐(舔)惊悸强劲潺潺(澹澹)皑皑(凯)青霭(蔼)淋漓滂沱孺慕之情若即若离2、文章框架:时间空间内容今天台北街巷(1-5)回家雨巷,走入霏霏,想入非非品雨-那片土地、那方块字……观雨嗅雨-情思涌动,走入历史昔日美国洛杉矶-台湾山中(6)难睹云情雨意-仅有虚无幻化大陆秋(7-9)听雨,回首人生屋瓦雨乐,品柔和情韵日式古屋中(10-12)听雨,从春雨到秋雨,冷冷的雨乐今天台北街巷(13-15)听雨在公寓时代,雨乐成绝响曾经恋爱雨季,如今白雨祝福小结: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眼前与回忆,交融汇合。
3、选读喜欢语句,拟写评注。
示范:如:“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赏析:大量叠音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
“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由外到内的写法。
因为乡愁牵绵不断,躲过现实的雨躲不过乡愁这心中的雨,因为思念故国思想也在下雨。
……导学案第一课时打开心窗,寻找美点学习目标:初步学会鉴赏散文,品味语言,体会语言美、意境美。
学习过程:一、用你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整体感悟。
二、汇报展示预习成果:1、将你认为评注得最精彩的语句,有感情的展示朗读,展示评注。
2、请同选此句的同学补充评注,其他同学点评。
3、教师尊重学生个性领悟,做必要的鼓励、引导。
三、如果你是一位语文教师,《听听那冷雨》是你的学生交上来的一篇作文,你会给多少分?给出怎样的评语?参考作品:满分。
通篇美点遍布。
第一段,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惊蛰一过,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也就是说作者心中的乡愁开始复苏,作者借惊蛰向读者表达春天已来临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对祖国美好祝愿。
103听听那冷雨学案——王义标
《听听那冷雨》学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二、学习重点:能够从句式、叠词、修辞等方面品味文章语言三、朗读文章,感知文章内容朗读时要注意的技巧:1、音乐美——快慢、轻重、高低2、构图美——带出情景、人物情感以及时间、空间的层次感3、感觉美——感情的表达要处理得当,使人信服,对朗诵悠然神往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断句、停顿。
基调:低沉、缓慢、自白、倾诉、一往情深、乡愁难奈、幽思邈远。
四、总体把握、有的放失1、作者写了哪些地方和哪些时候的雨,又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感受雨的?2、“冷”包含着怎样的含义?(提示:表面和内在两层含义)3、作者在文章抒发的感情的具体内涵有哪些?五、品味语言提示:可从句式(长短句)、叠词、修辞等方面品味。
提倡个性化品读、多元化品读,开拓创新阅读空间。
参考句子:(1)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那冷雨。
(2)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3)先是料料峭峭,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4)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六、热身演练(一)下列词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氤氲(yīn yūn)滂沱( páng tuó)仓颉(jié) 嘈嘈切切(cáocáo) • B. 舔舐(shì)蓊郁(wěn) 鞭挞(tà)树香沁鼻(qìn)• C. 忐忑(tǎntè)惊蛰(zhé)揣度(chuǎi duó)如椽大笔( chuán)• D. 咬啮(niè)啁啾( zhōu jiū)岑寂(cén)浑身解数(jiè)(二)虞美人听雨宋·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预习学案
1、容易读错的字
惊蛰.zhé裙裾.jū孺.rú慕仓颉.jié滂.滂沱.pāngtuó沱薄荷
..bò·he
蠕.rú动氤氲
..kēng
..yīnyūn 岑.cén寂肘.zhǒu关节冉.冉rǎn 铿铿
纤.xiān手晌.shǎng午湿黏黏.nián 苔.tái藓.xiǎn 挟.xié来
掀.xiān翻滂滂沛.沛pèi 忐忑
..tǎntè惊悸.jì寒濑.lài
舐舐.shì擎.qíng天啾啾.jiū屋椽.chuán潜.意识qián
2、容易写错的字
惊蛰【海蜇、蜂螫(蛰)】凭(平)空【平白无故、平添】
三番五次沉思冥想青霭
3、容易混淆的词语
【春寒料峭】形容早春天气乍暖还寒。
注意这个成语在时间上的限制。
【想入非非】有两个意义: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第二个意义是常用义,是贬义,因此要注意带有中性色彩的第一个意义。
【百读不厌】形容诗文含义精深,引人入胜。
该成语只形容诗文一类的文字读物,强调的是读物的精彩,不表示自己读的次数多,也不表示自己的喜爱程度。
【百思不解】“百思不解”强调思考次数之多,“大惑不解”强调的是疑惑之深。
【石破天惊】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或事出意外使人震惊。
注意该成语的适用对象。
4、作家作品
余光中,祖籍福建泉州市永春县,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2012年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
余光中文学语言繁复善变,力求在“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
在其《逍遥游》散文集后记中,“在《逍遥游》,《鬼雨》一类的作品里,我倒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
在这一类作品里,我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
我的
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杖。
只要看看,像林语堂和其他作家的散文,如何仍在单调而僵硬的句法中。
跳怪凄凉的八佾舞,中国的现代散文家,就应猛悟散文早该革命了。
”
诗歌艺术上,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他的诗风因题材而异。
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的夜市》、《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武陵少年》、《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十余种。
其中最著名有《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