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理论(三)

合集下载

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理论


比较优势的衡量
某种商品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 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三种方法来确定。 (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 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 表示则可写成:
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A/L)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 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B/L)
假设前提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此 即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 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给定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 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规模报酬不变; 完全竞争市场; 无运输成本; 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绝对优势的来源: 自然禀赋优势: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 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这是天赋的优势 获得性优势:生产者后天具有的技能技巧方面 的优势 一国的自然优势和后天获得的优势又总是体现 为生产某产品的成本优势,即该国生产特定商品的 实际成本绝对地低于其他国家所花费的成本,因此 这个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Absolute Cost) 。
第二章
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问题一直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关注 ,他们提出各种理论对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 及国际分工的利益予以分析,形成了各种学 派。
(按历史顺序)重要的国际分工理论如下:

绝对优势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赫——俄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新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是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正如国内分工的存在是商品交换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一样,国际分工则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因此,我们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必须从分析国际分工开始。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及类型(一)国际分工的含义1.分工的含义:分工又叫劳动分工,是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与独立化。

在历史上,劳动分工存在各种不同的形态,并且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即原始社会的初期和中期,以性别和年龄等生理特征为基础的自然分工占支配地位。

92)到了原始社会后期,这种自然的分工逐渐以劳动部门的不同特点为基础的社会分工所取代。

自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和发展,但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这种社会分工还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范围,未能超出国家的界限。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分工的不断扩大和深化,特别是产业革命发生后,大机器工业所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终于使社会分工超出了国家的界限,发展成为国际分工。

2.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的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二)国际分工的类型国际分工的类型是指各国在参加国际分工时,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分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不同地位。

1.垂直型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是国家间农矿业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的分工,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

在这种国际分工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其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的供应地。

当然,发展中国家利用初级产品的自然优势同发达国家进行贸易,可以扩大出口收入和进口本国所需要的先进技术设备,从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未完全从单一的经济结构中摆脱出来,对工业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还教高,工业品情况仍然存在。

第三章__国际分工理论

第三章__国际分工理论

43
斯密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 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
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
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
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
有利的。
44
假设:
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每种产品的生产只
需投入劳动一种生产要素。
45
结论
16

服务业国际分工逐渐形成。

发达国家仍是国际服务业的主体,在服务业
国际分工中居于主导地位。

在服务业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在高技术
投入、高资本投入、高人力资源投入、管理 密集的服务行业占据控制地位,如金融、保 险、计算机信息、设计咨询等部门。发展中 国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拥有优势,如建筑承
包、劳务输出服务项目。
一、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使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从而刺激企业素质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开拓新的市场、促进经济增长。 三、开展国际贸易,必然激发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
进步。
四、开展国际贸易能加速资金积累。 五、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六、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人员的交流、文化的传播和 思想的交换,从而对一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积 极影响。
绝对成本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为代表。
第二阶段,新古典贸易理论与扩展,以赫克歇尔、俄林
的要素秉赋论为基础,并由Samuelson、Stolper、
Rybczynski加以扩展。里昂惕夫对要素秉赋论进行实证 检验。
34
第三阶段,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围绕里昂 惕夫之谜和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出现的新现象, 如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国家产业 领先地位转移等问题寻求理论上的解释,提出 许多观点,如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说、劳动熟 练说、人力资本说、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 期论、需求偏好相似说、产业内贸易说等。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分工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探讨了不同国家之间如何通过分工合作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新比较优势理论。

首先,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它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大的绝对优势,那么就应该专门生产这种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

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各国都能获得更多的商品。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里卡多提出的,它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商品上都拥有绝对劣势,但只要它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相对优势,也应该专门生产这种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相对优势的重要性,使得各国能够通过分工合作来实现互利互惠,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最后,新比较优势理论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它认为国际分工不仅仅取决于生产成本的差异,还取决于市场规模、技术水平、政府政策等因素。

新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影响,使得国际分工更加灵活多样,有利于各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进行经济合作。

总的来说,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新比较优势理论。

这些理论都强调了分工合作对于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为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分工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理论

Rybczynski定理(雷布津斯基定理)
《Econometrica》
雷布津斯基定理的主要内容
降低本国资本密集型商品的产量以转移足够的资本(及小 部分劳动),用来吸收劳动密集型产品增加的劳动,最终增加了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量。
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三、现代贸易理论
(一)“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
(二)解释“里昂惕夫之谜”的理论
测算 之前 测算 之后
里昂惕夫之 谜( the Leontief Paradox )
• 他推断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 美国应该是资本丰富的国家。
• 证明了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 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
Thank you!
专业生产葡萄酒
两国同种商品之间存在差别。
国际分工,两国应专业化生产各 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交换。
与分工前相比,世界总产量增加, 两国的消费均有增加。
(二)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1单位所需要劳动时间 100
1单位所需要劳动时间 90
1单位所需要劳动时间 120
1单位所需要劳动时间 80
01
国与国之间贸易的原因是同种产品在各国之间存在价格差。
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原因
02
开放条件下,实现专业化分工,国际贸易的方向是 一国出口 其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进口其生产力较低的产品。 Click to add title Nhomakorabea03
04
国际交换是以开放条件下的均衡价格为基础,其确立的原则 Click to add title 是国际比价要处于封闭条件下,两国国内价格之间。 贸易利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口商品比封闭条件下更便宜, 二是出口商品比在封闭条件下的贵。 Click to add title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A国
PA 价格高
进口
B国

PB
← 价格低+运输费用
出口
2)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
原因,但是并非有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就会 发生国际贸易,还必须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
案例:比较优势陷阱
从中国贸易的商品构成、贸易方式和企业性质等多方面看, 中国贸易与美德等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而这些特色意味着中国不仅算不上一个贸易强国,而且还有 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潜在风险。
发展中国家片面崇拜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分工中过于偏重 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依旧能获得些许利益,但在长期中却 会面临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落后于人的“比较优势陷阱”。
1、充分论证了自由贸易所带来的三大好处。
互通有无
增加福利
互惠互利
2、证明了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 。
3、将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 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 。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缺陷:
1.错误的认为交换会引起社会分工,而交换又是人 类的本性所决定的。
1.虽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就整体而言,李嘉图 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这是他未能正确区分价 值与交换价值的结果。
2.李嘉图为了论证他的比较成本说,把多变的经济情 况抽象成静态的凝固的状态,忽略了动态分析。 (比较优势陷阱)
3.比较成本说只提出了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 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4. 生产要素是充分就业的,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 家之间流动。
5. 规模报酬和收入分配没有变化 。 6. 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 7. 无运输成本。 8. 贸易是按照货物交换的方式进行 。 9. 劳动生产率不变,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考点精析一、国际分工的概念与作用(一)概念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二)作用1 .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2 . 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

3 . 国际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

4 .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一)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包括16~18世纪中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以及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经济形态。

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该阶段只存在着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包括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这个阶段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接着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

1 . 机器工业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资基础。

2 . 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3 . 世界市场上出现大宗商品。

(三)形成阶段这一段包括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一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加强,形成了国际分工体系。

其特点主要有:1 . 进入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扩大。

2 . 发达国家间出现部门分工。

3 . 亚、非、拉美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

4 . 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的。

三、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一)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1 . 世界性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

2 . 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3 . 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接受。

4 . 国际分工的参与度扩大。

(二)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1 . 垂直型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

2 . 水平型水平型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

(1)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分工。

(2)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分工。

(3)工艺过程的分工。

3 . 混合型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指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

(三)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1 . 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1)发达国家处于科技发展的领先地位,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纵深发展使社会分工向广化和深化发展。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 国际分工
(1)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更加细化。
(2)跨国公司对国际分工的深化起到巨大的推动 作用。
(3)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1.国际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区别是(ABCD) A.社会分工是指社会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分工,是各种社会 形态所共有的;而国际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特 别是在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建立以后才形成的。 B.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国内价值规律的制约;而国际分工的商 品交换受国际价值规律的制约。 C.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是通过国内贸易进行的;而国际分工的商 品交换则是通过国际贸易进行的。 D.国内的商品交换受的限制比较少,比较自由;而国际分工之间的商 品交换则受种种限制。如对外贸易政策等。 2.(B)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格局 A.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B.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C.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D.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3.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是指(D) A.16~18世纪中叶 第一次产业革命前 B.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产 业革命前 C. 19世纪中叶~二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二、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1)格局发生变化:发达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在国 际分工中占主导地位。 2)产业内部分工逐步加强

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形式发生变化

发达国家高新尖的复杂的加工工业与发展中国家和 地区的简单加工工业的分工 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生产和发展中国家
二、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贸易】国际贸易 第三章 国际分工理论

【经济贸易】国际贸易 第三章 国际分工理论

• 列昂惕夫之谜

内容:美国进口替代贸易资本密集程度高于出口
贸易 而美国的资本相对于劳动力富裕

解释 :

1、是由于美国利用对外贸易来节约资本和安排
剩余劳动力所致.

2、劳动技巧也应包括在资本的概念中
第四节 其他相关的国际分工理论
一、产品生命周期学说
对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评价
1. 某些产品由于革新速度快,生命周期较短,以至于不可 能通过产地转移获得成本节约,比如许多电子产品
• 自然优势〔Natural Advantage〕和后天既得优势 〔Acquired Advantage〕
第二节 比较利益<优势>学说 〔Comparative Advantage〕
• 理论要点:

各个国家都致力于生产那些与其他
产品比较起来更不具备劣势或曰更具有
比较优势的产品,使得各自的优势更强,劣
势更弱,同样可以提高总的效率,增加总产
出.
第三节 要素比例学说与里昂惕夫之谜
• 要素比例学说理论要点: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各国所拥有的生产要
素情况不同,各个国家应该发挥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优
势 ,生产并出口那些需要使用它本国供给丰富、价格低
廉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那些由供应稀缺、价格较贵
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
二、贸易模式理论
影响因素 • 国家相似性 • 战乱 • 贸易伙伴关系
三、国家大小学说〔地域大小学说〕
1. 贸易地位. 2. 资源的多样化. 3. 运输成本. 4. 规模经济.
第五节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产生、发展 的根源
产生的主要原因: 1. 竞争优势 2. 出口机会 3. 进口机会 国际分工发展趋势 1.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可能会阻碍产品进入

理论篇-国际分工

理论篇-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分工
国际化
• 清早把你从睡梦中叫醒的通用电气公司的 闹钟或收音机可能产自中国包装总公司,在 你耳畔回响的突发新闻是英国广播公司 (BBC)播报的.你穿上印度尼西亚生产的阿 迪达斯便鞋,墨西哥生产的美国鹰牌牛仔裤, 又从诺基亚手机上取下在美国设计并用中 国台湾部件在美国生产的充电器,出门去了. 你坐上肯塔基州生产的丰田汽车,放入加拿 大歌手艾薇儿演唱的CD.你顺便走进当地的 星巴克给你的手机电池充电,叫了一杯用哥 பைடு நூலகம்比亚和埃塞俄比亚产的咖啡豆煮出的咖 啡.虽然你才度过了一个小时,可你已经虚 拟的周游了世界.
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 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两国间的贸易基于 绝对优势。所谓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相对 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则 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可 以通过劳动生产率来度量,如果一国生产某单 位产品所需投入的劳动更少,或者投入单位劳 动所获得的产出更多,则表明该国在生产这一 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因此,绝对优势产生于 国家间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新 特点
• • • • • • • • 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国际分工格局逐步削弱 参加国际分工国家的经济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 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 国际分工从货物领域向服务和技术知识部门扩展 国际分工从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过渡 国际分工的格局发生变化
国际分工的概念与形式
• 国际分工的形式: • (一)垂直型。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发达 市场经济国家与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就属此种形 式的分工,前者向后者出口制成品,从后者进口原材料,在这种 形式的分工中,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前者得益多于后 者。 • (二)水平型。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其中既有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工,也有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生产 专业化与协作)。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之间的分工多是水平型形式 的。 • (三)混合型。是指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发达 市场经济国家和少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多属此种形 式。

第三章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
分工为前提; ②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只能说明国际贸易中的一
种特殊情形。若一国在任何产品上均无绝对优势能否 参与国际分工并未作出解释。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
1.大卫·李嘉图简介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04.18—1823.09.11) 英国人,是古典经济学理论 的完成者,古典学派的最后 一名代表,最有影响力的古 典经济学家。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3.绝对优势说的简评 1)意义: ①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有效地利
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②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
利的思想,从而部分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③他的研究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
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 2)局限性: ①关于交换引起分工的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交换以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
国家 相对劳动生产率 相对生产成本 机会成本
棉布/小 小麦/ 麦 棉布
中国 1.125 0.89
棉布 (相 对小 麦)
0.89
小麦 (相 对棉 布)
1.125
棉布 (相 对小 麦)
0.89
小麦 (相 对棉 布)
1.125
美国 0.83 1.2 1.2 0.83 1.2 0.83
第三章 国际分工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第二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国际分工理论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规律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
1.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地区)

国际贸易-第三单元-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分工、国际价值和国际价格

国际贸易-第三单元-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分工、国际价值和国际价格

4. 销售渠道
出口国 1.出口企业----→ 2.出口企业----→出口商----→ 3.出口企业----→中间商-→出口商 4.出口企业----→中间商-→出口商 5.出口企业----→中间商-→出口商 6.出口企业----→中间商-→出口商 7.出口企业--------
进口国 ----→国外顾客
三、国际市场价格的种类
(一)世界“自由市场”价格
世界“自由市场”价格是指在国际间不 受 垄断或国家垄断力量干扰的条件下,由独立 经营的买者和卖者之间进行交易的价格。国 际供求关系是这种价格形成的客观基础。
(二)世界“封闭市场”价格
“封闭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在一定的 约 束关系下形成的价格。世界“封闭市场”价 格 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ZX—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四、双项因素贸易条件
(二)国际市场价格围绕着国际 生产价格的变动而变动
国际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国 际商品价值的变动,而且两者的变动方向是一 致的。
垄断价格的出现没有也不可能使国际市场 价格长久地背离国际价值,这是由于垄断没有 消灭竞争,竞争反而更激烈。
二、国际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
(一)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国际市场 价格
【注意】 自然条件对分工只产生的 一定的影响作用,不是决定性因素,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作用越来越小。
(三)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是 国际分工的制约性因素
1.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状况会使生产结构 产生差异,从而使国际分工成为生产和生活 的一种需求。
2. 分工是大规模生产的必要条件 。 3. 市场的形成是国际分工产生和最终得 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三、影响国际价值量的主要因素
1.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联系的广度与深度 2. 国际价值量随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 变化而变动 3. 贸易参加国贸易量的大小

归纳总结国际分工理论

归纳总结国际分工理论

归纳总结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旨在解释国际间劳动分工的现象和原因。

本文将对国际分工理论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深入理解并探讨其应用与实践。

一、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理论的首要基石。

该理论认为,国际间的劳动分工取决于各国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优势,任何国家都应专注于自身的比较优势领域,通过贸易实现效益最大化。

斯密的理论以细分劳动分工为核心,通过有效利用各国资源优势和各自的技术水平,实现国际贸易的互利互惠。

从而促进了劳动力和资本的高效配置,引导了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二、大卫·里卡多的相对成本理论大卫·里卡多在斯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国际分工理论,提出了相对成本理论。

里卡多指出,即使某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都有绝对优势,也应考虑其在不同产品上相对的机会成本。

相对成本理论认为,贸易的益处来自参与贸易的双方都能在其他领域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通过专业化和分工,各国能够在不同领域形成竞争性的优势,取得贸易的多重收益。

三、海克斯-奥林斯模型海克斯-奥林斯模型是国际分工理论的重要扩展,提出了要素承继理论。

该模型考虑了不同国家之间劳动力和资本产业结构的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海克斯-奥林斯模型认为,封闭经济中,资本密集型国家产业更发达;而劳动力密集型国家则对劳动力需求更多。

开放经济中,对低成本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从而使资本密集型国家从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国家则从事资本密集型产业,实现对外贸易的互补性。

四、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是国际分工理论的最新进展,强调了企业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对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

新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受到企业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的驱动。

企业规模经济指的是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单位成本。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企业在多个国家布局,通过规模经济优势实现生产与销售的全球化。

第三讲国际分工

第三讲国际分工

•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 国家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征差异,如生产成本上 的绝对优势、相对优势等 • 各国的比较利益是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 济的作用 • 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 以物物交换为形式 •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 则不能流动 • 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
• 相互需求规律(Law of Reciprocal Demand):约 翰· 斯图亚特· 穆勒有关国际价值的学说。他对李嘉图 的比较优势论作了发展和补充,提出了国际价值理论, 即国际间商品交换比率的理论,以解释两国间利益是 如何分配的。这一理论成为后来的新古典学派国际贸 易理论的基石。 • 国际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国际价值。当两国进行交易 而又限于两种商品时,两国的这两种产品的国内交换 比率或比较优势决定了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实际 的国际交换比率介于该上下限之间。国际交换比率的 确定随双方消费者的嗜好与环境而定,即由两国间相 互需求的强度决定的。其价值必须使该国总出口恰好 能够支付该国总进口,即必须满足其国际需求方程式: 甲国进口需求量×国际价值=乙国进口需求量×国际 价值。
分工前*
毛呢(10尺) 葡萄酒(1桶)
英国 葡萄牙 合计 100(小时) 90(小时) 20尺 120(小时) 80(小时) 2桶
两国进行分工,英国专门生产毛呢, 葡萄牙专门生产葡萄酒
毛呢
英国 葡萄牙 合计 22尺 220小时 170小时 2.125桶
葡萄酒
• 分工后的利益取得需要通过两国间的自由贸易。 根据贸易互利性原理,两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并将进行自由贸易的交换区间设定在 100/120—90/80之间(不包括上限和下限), 英国出口10尺毛呢进口葡萄牙生产的1桶酒 (或葡萄牙出口1桶葡萄酒换回10尺毛呢), 英国剩余2尺毛呢可以节约20小时,葡萄牙剩 余0.125桶葡萄酒可以节约10小时,因此两国 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都存在有利可图的可能性, 而且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国际贸易第三章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第三章国际分工

§3.1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一、定义 什么是分工? 分工就是物尽其才,人尽其用,每个人从事专门的 工作,通常也是自己最擅长的工作。 人类社会的分工经历了自然分工、社会分工和国际 分工三个阶段。 社会分工举例: 例1:到大、小公司求职的差异; 例2:忙碌的销售人员。
§3.1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地理大发现”之后,国际分工仍主要建立在自然条件不同 的基础上,并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主要是宗主国与殖民地 的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殖民地、附属国成为宗主国的工业品销售市场和食品、原料的 来源地。例如,当时的印度已成为英国生产棉花、羊毛、亚麻、 黄麻及蓝靛的地方,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羊毛殖民地。 基本格局:少数发达国家变为工业国,广大亚非拉国家成为农 业国。
位)
/年)
(单位)
所需劳动 (人/年)
英国
1
120
1
70
葡萄牙
1
80
1
110
生产成本的比较:
酒: C英国 = 120 C葡萄牙 80
C英国 =1.5 C葡萄牙
毛呢: C英国 = 70 C葡萄牙 110
C英国 =0.63 C葡萄牙
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优势,
英国则在毛呢的生产上有优势。
§3.4 国际分工理论
表2-2 绝对优势(成本)理论举例 (分工后)
国家 酒产量 所需劳动 毛呢产量 所需劳动
(单位) (人/年) (单位) (人/年)
英国
0
0
2.7
190
葡萄牙 2.375 190
0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整理课件
31
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产生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他 认为两个国家在同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上产生差别的 原因是由于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也存在着缺陷:如果假定各国之 间劳动生产要素的效率都一样,那么,产生比较成本 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便由生产要素理论 (或资源禀赋理论)来解释。
如果进入世界市场的某种商品大部分是 在生产条件较劣的国家生产,则其国际价值 主要根据生产条件较劣的国家所生产的商品 的价值来确定。
整理课件
10
如果进入世界市场的某种商品大部分是在 生产条件较佳的国家生产,则其国际价值主要 依据生产条件较佳的国家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 来确定。
例如:天然橡胶的国际价值的确定主要以印 尼、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为依据
整理课件
27
(二)比较成本理论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科学性:
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
该理论阐明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都 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获得利 益
比较成本理论表明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 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
比较成本理论还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分工 而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 之内,因此,互利和等价交换是不同的概 念
整理课件
2
在西方经济学关于国际贸易分工的理 论中,影响最大的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 理论,它一直是西方国际经济学中的经 典理论,也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起点, 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从亚当·斯密 的绝对成本理论上发展而来的,因此, 要研究比较成本理论,必须先学习亚 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整理课件
3
第三章 主要内容
整理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解释里昂惕夫反论
–如果把美国的劳动量乘以3,则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 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 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是符合H-O定理的。 –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对这个问题进一步加以了研究。
5
(三)人力资本说
1、人力资本 – 世界贸易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应包括有形资本 和无形资本,即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一 国用于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方面投入的资本。
• 技术差距说(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又称 技术间隔说,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U.Posner) 提出,经过格鲁伯(W.Gruber)和弗农(R.Vernon) 等人的进一步论证。 • 由于各国研究开发能力不同,技术在国家之间存 在差距,技术领先的国家可以享有出口技术密集型 产品的比较优势。随着进口国的仿制、技术转让、 原有的技术差距就会消失。 • 波斯纳在分析时区分了需求时滞和模仿时滞。
6
2、解释里昂惕夫反论 • 以人力投资的差异来解释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其 结论符合赫一俄生产要素禀赋的理论。 由于美国投入了较多的人力资本,而拥有更多的熟练 技术劳动力,因此,美国出口产品含有较多的熟练技术 劳动。如果把熟练技术劳动的收入高出简单劳动的部分 算作资本并与有形资本相加,美国仍然是出口资本密集 型产品。这个结论是符合赫一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
14
四、规模经济贸易学说
• • 美国经济学家 保罗· 克鲁格曼 (Paul Krugman) “Rethinking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MIT Press(1990)
15
(一)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 贸易双方交换同一行业的产品,即一个国家既 出口又同时进口同一行业的产品。 • 也就是,两个要素禀赋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交换 两种要素密集度相同或相似的产品。
18
五、国家竞争优势论
迈克尔· 波特(Michael Porter)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1、《竞争战略》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2、《竞争优势》(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3、《国家竞争优势》(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
9
10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1、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经历三个时期。它们是产品 创新时期,产品成熟时期和产品标准化时期。 • 2、三个时期的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
–(1)产品创新时期 (技术密集型产品,创新国出口, 模仿国进口) –(2)产品成熟时期 (资本密集型产品,模仿国出口, 创新国和发展中国家进口) –(3)产品标准化时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 家出口,创新国和模• 林德将需求引入国际贸易理论,分析需求对国 际贸易的影响 。 • 可以解释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制 成品的贸易。
13
• 林德认为,国内市场的偏好和人均收入水平相关。 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的国内市场的需求结构相似。 • 所以当新产品出口时,将流向人均收入水平和偏 好相似的国家,并且如果这些国家需求结构和需 求偏好越相似,其贸易量则越大,所以发达国家 之间发生了大量的工业制成品贸易。 • 但是,各国国内都存在不同的产品细分市场。不 同细分市场可能对产品有不同的需求。这为差异 化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条件。
7
(四)新要素贸易学说
• 新要素贸易学说认为,除了传统贸易理论在分析 国际贸易时考虑的要素(例如劳动、资本和土地) 之外,还有其他的生产要素对比较优势起着重要的 作用,这些要素是人力资本、研究开发、和管理等。 • 依据要素禀赋学说,拥有丰裕的新要素,可以出 口新要素密集型产品出口。
8
(五)技术差距论
16
(二)主要内容
• 如果某种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并 且这种产品是差异产品,那么即使两国的要素禀 赋、技术、偏好等均无差异,各国可以依据规模 经济的原理,集中资源生产差异产品,获得较低 的成本和价格,从而进行国际贸易,获取国际贸 易利益。
17
(三)规模经济贸易学说的前提条件
• 1、存在产品差异性。 • 2、产品生产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
19
《 国 家 竞 争 优 势 》
20
• 为什么一个国家在某一个特定产业会获得国际竞争 优势?举例。 •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论认为国家及其国际环境是支 撑企业和产业(industry)进行国际竞争的基础。 • 竞争的基础越来越转向了知识的创造和吸收 (creation and assimilation),国家的作用不断增强。 竞争优势通过高度当地化的过程创造并保持下来。
第五讲 国际分工理论(三)
1
主要内容
• • • • • • 一、里昂惕夫反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三、偏好相似原理 四、规模经济贸易学说 五、协议性国际分工 六、国家竞争优势论
2
一、里昂惕夫反论 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
• (一)里昂惕夫反论 (Wassily w. Leofieff,1906—)基于H—O定理的观点, 利用他的投入产出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了 具体计算,其目的是对H—O原理进行验证。 但是里昂惕夫的验证表明:美国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密 集型特征,而进口替代商品更有资本密集型特征。这个 结论正好与赫—俄原理相反。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TheLeontief Paradox)。
11
• 3、比较优势的动态化
–比较优势的动态化: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是 在不同国家之间不断地转移。 –因为某一国家的要素禀赋是既定的,而某种产品 的要素密集度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是不同 的,因而,一国不可能在各个阶段都拥有比较优 势,比较优势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转 移。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特点,比较优势一般是从技 术较先进的国家向资本较丰富、劳动力较多的国 家转移。
3
• • Wassly .W. Leontief
( 美 国 经 济 学 家 里 昂 惕 夫
里昂惕夫

4
(二)劳动熟练说
1、劳动不同质
–H-O理论假定各国劳动具有相同的性质,劳动熟练说强调 各国劳动力不是同质的。 –里昂惕夫提出美国工人的效率和技巧更高,是其他国家 的三倍,这是因为美国工人所受教育和培训较多较好, 美国管理水平更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