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中主人公塞丝身份的建构

合集下载

自我定义的母亲——《宠儿》主人公塞丝的存在主义解读

自我定义的母亲——《宠儿》主人公塞丝的存在主义解读
了人们长期忽略的奴隶史和非洲裔美国人 的历史。
存在 主义的标语 “ 在先 于本 质” 由萨特提 出 的。含 义是 存 是 “ 首先有人 , 人碰上 自己 , 在世界 上涌现 出来——然后 才给 自己下
定义 ”2。萨特认 为人 在 刚出生 时什 么都不 是 , 通过 自己后 天 L 』 人
很多评论家认 为《 宠儿》 是莫里森 的代表 作品 , 并从 不 同的角 度分析了该小 说 : 的分 析小说 的主题 ; 的分析 写作 技 巧及 叙 有 有 事策 略; 还有的运用 了各种 文艺批 评理论对 《 宠儿》 进行 了分析 , 主要包括心理分析批评 、 后殖 民主义批 评、 现代主义批 评 、 后 解构
义。
于其 种族 , 莫里森的大部分作品都集 中表现 非洲裔美 国人 的文化
及传统 , 着重 刻画 美 国黑人 过去 和现 在 的生存 状 态。《 L 并 宠J )
( 又译作《 女》) 娇 便是一 部这样 的作品 , 它以过去 的奴 隶为 中心 , 描写 了他们的痛苦 、 伤。小说 揭露 了奴 隶 制度 的本 质 , 创 并构 建
在一次访谈 中, 里森曾说“ 我的作 品《 莫 在 宠儿 》 , 中 我想 呈现
的是 某种选择的后果及其 风 险和 获益。就 这些选 择而 言《 宠儿 》
20 0 9年 5月
湖北 第二师范学 院学报
Jun l fHu e iest f u ain o ra b iUnvri o c t o y Ed o
Ma 0 9 y2 0
第 2 卷第 5期 6
Vo . 6 No 5 12 .
自 我 定 义 的 母 亲

《 宠儿》 主人公塞 丝 的存在 主义解读
析了该小说 , 但在广度和深度上还有 挖掘的 空间。本文将 从存 在 主义角度分析主人公塞丝生存 的荒诞 的外部世 界 , 以及她 是如 何 在此环境 中寻找 自己的主体性 的。

《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宠儿》》范文

《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宠儿》》范文

《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宠儿》》篇一一、引言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是一部深入探讨美国南方种族与性别压迫的经典作品。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揭示了黑人女性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挣扎与抗争。

本文旨在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对《宠儿》进行深入解读,探讨主人公如何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

二、双重桎梏:种族与性别的压迫在《宠儿》中,主人公塞丝所面临的双重桎梏主要表现在种族与性别的压迫上。

作为黑人女性,她在白人至上的社会中饱受歧视与压迫。

在种族问题上,黑人被剥夺了尊严与权利,被视为低人一等。

在性别问题上,女性则长期处于从属地位,缺乏自主权与话语权。

塞丝所面临的正是这种种族与性别双重压迫的困境。

三、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解读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认为,种族与性别的压迫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在《宠儿》中,这种理论得到了充分体现。

塞丝在遭受白人奴隶主的压迫的同时,还要面对社会对黑人女性的刻板印象与偏见。

后殖民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主体性与自我认同,认为女性应该摆脱种族与性别的束缚,争取自身的尊严与权利。

四、挣脱桎梏,重建精彩人生面对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塞丝选择了勇敢地抗争。

她通过自我救赎与帮助他人来摆脱桎梏,逐渐找回自我价值与尊严。

在小说中,塞丝的成长与变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她从最初的无奈与屈服,到后来的勇敢与坚强,最终实现了对自我的认同与重塑。

此外,她还通过与其他黑人女性的团结与合作,共同抵抗种族与性别的压迫,为黑人女性争取了更多的权利与尊严。

五、结论通过对《宠儿》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我们可以看到黑人女性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挣扎与抗争。

在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下,她们不断寻求自我救赎与自我认同。

而塞丝的成长与变化正是这种努力的体现。

她通过勇敢地抗争,逐渐摆脱了桎梏,实现了对自我的重塑与认同。

同时,她也为我们展示了黑人女性如何通过团结与合作,共同抵抗压迫,为自身争取更多的权利与尊严。

托尼·莫里森《宠儿》中身份构建的后殖民解读

托尼·莫里森《宠儿》中身份构建的后殖民解读

托尼·莫里森《宠儿》中身份构建的后殖民解读【文章摘要】:作为一位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美国非裔文坛的领军人物,她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文字创作出多部为黑人解放而疾呼的力作。

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是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美国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

当下,国外对其的研究聚焦于于女性主义,种族歧视,后现代主义等话题;国内对其的研究集中于写作手法和思想内容方面。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出发,基于国内外对于《宠儿》的研究,通过对《宠儿》故事情节和黑人女性形象的探讨,运用斯图尔特·霍尔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概念和弗朗兹·法侬的民族文化观点,研究黑人的身份建构问题,从而揭露蓄奴制和种族歧视对美国黑人的身心伤害和黑人身份认同感的缺失,讨论黑人在蓄奴制之下变成文化上的“孤儿”,白人阴影下的他者的事实,并对黑人文化身份的重建进行探讨。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宠儿》;后殖民主义;文化身份一、托尼·莫里森与《宠儿》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美国非裔文坛的领军人物,也是举世公认的最优秀小说家之一。

她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高超的文学创作水平,探索非洲民族在美国的身份认同困境,尤其着眼于黑人女性的悲惨经历,致力于揭示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对于非洲民族的迫害。

同时,她带着崇高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将非洲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于作品之中,为非洲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做出努力。

托尼·莫里森共出版11部杰出的小说,其中包括《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和《宠儿》等。

1993年,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非裔女作家。

《宠儿》发表于1988年,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她凭借这部作品于1988年获得普利策奖。

小说讲述了一位名叫塞丝的黑人女性逃脱奴役的故事。

在小说的开端,塞丝已经成功逃脱奴役,自由地生活了十几年。

但她的家庭早已分崩离析——她的婆婆贝比·萨格斯早年间去世了,两个儿子由于惧怕房中幽灵的骚扰而选择离开。

简析《宠儿》中黑人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构建

简析《宠儿》中黑人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构建
( unhuE oo rd oee Fj n3 20 Q azo ) Q azo cnmyTaeC lg , ui 6 00, u nhu l a
[ btat A e r lk o a n h oePi iru , oi o n l s nni es lrenh er h ty f . A src] sh fsb c m no e blren ta r TnM m ̄ a dpn b lit l ry i roA t t a w i t t N z iLe te p ya i s a eo ei a s t o

们, 即便打死奴隶也不会作为杀人罪被判刑。
Me a d wo n w r v d ao n i e c e k  ̄. An b d n n me e e mo e r u d l h e e k yoy B b u g n w,lta o e lv d,wh a n’ a f o e n a yS g s k e e l n o e o h d t r n o rb e hne a g d,g t r ne u , la e u ,b u h p,b o g t b c o e td o t o n d o t o g t u r u h a k,
第0O卷第 1 21 1 0年 2月 期

湖 南 工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Vo. O N0 1 11 . F b2 1 e.OO
J UR AL OF H NA ND S RY P Y E I C O N U N J U T OL T C 1 M
简析 《 宠儿》 中黑人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构建
lh n f l kfm l’ Ssbeti o si ses rm s e i w knn n o p n ni i met a ae jcit cnco ns o l pn t a aeigadf m sot eyt s ob c e u v y u f e go r a t o

身体政治与权威建构——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叙事评价

身体政治与权威建构——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叙事评价

上面所提到的“ 身体政治 ” 主要包 含两 个方时期 , 隶主对 奴隶 身体 的控 制 、 奴 侵犯 与规
训; 二是指作为奴隶 的非裔美 国人如何利用 自己的身体 ( 自 己所受到摧残 、 毁损 的身体 ) 来确立 自己的身份 , 从而化解 , 进而颠覆奴隶主的强制与摧残 。 下面分别 列举塞丝母亲 的身体标 记 , 塞丝 后背上 树的 “ 意象”, 以及宠儿脖子上的伤痕 了解 这部小说 中“ 身体 ” 的 政 治内涵及 权威 建构 。
收稿 日期 :( 7 1— 3 2) — 2 O o
塞丝母 亲的“ 号 ” 奴隶 主们用 来标 明他 们财 产的 记 是
有之 。当代西方 著名 马 克思 主 义批 评家 特 里 ・ 格 尔顿 伊
( er E ge n 在《 T r al o ) 身体 工作 》 y t 一文 中强 调 指 出: 用不 了 “
sn 改变 了早期 非 裔 美 国小说 家所 使 用的 广 为人 知 的策 o)
略 : ‘ 意 识 地 驳 斥 强 加 到 所 有 黑 人 女 性 身 上 的 负 面 形 “有
《 L 中关于塞丝母亲 的笔 墨不多 , 是在有 限的文 宠J ) 但 字中, 关于她 身体创 伤 的描述 确是 触 目惊心 的。“ 她抱起 我, 把我带到熏制房后面 , 解开衣服 的前襟 , 托起 乳房 , 指着 乳房下面 。就在她肋骨的皮肤上有火烧 出来的一个 圆圈和 十字架 , 她说 ,这 就是 你妈 , , 指着 说 , 我现 在是 唯 ‘ 这 她 一
多久 , 当代批 评中的身体就 会 比滑铁卢 战场上 的 尸体 还要
多 。血 肉模糊 的器 官 , 受这 折磨 的躯 干 , 饰起 来 的身 备 装 体, 禁闭起来的身 体 , 或戒 律谨 严或 欲望 横流 。 Lp 米而 ”3 j 扎夫 ( i o sMiof 认 为 ,身体不仅在学术界而且在更 Nc l r e ) ha z “

《宠儿》中弑婴主题和母亲身份的建构

《宠儿》中弑婴主题和母亲身份的建构

《宠儿》中弑婴主题和母亲身份的建构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取材于一个女黑奴因不愿孩子重复自己奴隶命运而杀死孩子的真实历史事件。

塞丝的弑婴行为包含了很多因素,有出于保护的心理,也有一种无知的反抗。

当她成为母亲后,她没有如何做好母亲的信息,她只知道她能给予孩子的爱就是不让孩子重复自己的悲惨命运。

可惜她骨子里对母性的无知还是让她选择了错误的反抗方式。

这时,宠儿魂灵的出现正好填补了她想要补偿过错的心理。

小说中多处暗示这个魂灵既有宠儿的姿态,又有塞丝母亲的影子,使塞丝在身为母亲和女儿这两种角色的交织中不断消耗自己,体现出塞丝在弑婴行为前后作为母亲的种种无奈。

关键词:《宠儿》弑婴主题母亲身份引言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一直致力于黑人文学的研究与创作,因此,她的小说手法及情节往往摒弃了以往白人惯用的描述黑人的成分,独具黑人的历史特色。

她获普利策小说奖的小说《宠儿》就取材于一个真实的黑人历史事件,作家在进行故事改编时亦保留了那个让人唏嘘不已的故事情节,即女主人公在被奴隶主追踪时,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

这段情节在小说中既是故事的一个高潮点,也是小说故事前后发展的连接线。

如何看待塞丝的弑婴行为,还要放在塞丝生活的特定环境下。

本文就将以塞丝自己的母性教育为出发点,探究塞丝自己的母性来源,从而分析塞丝的弑婴行为动机。

最后,回归到母亲本性上,了解塞丝对待宠儿万般宠爱的心理因素。

1弑婴行为之影响因素分析从塞丝的独白中,读者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冷血的母亲,实际上她甚至是一个愿意为孩子无条件付出的高尚的母亲形象,所以她18年前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却有着错综复杂的前因后果,而并非是她人性中的凶残所致。

这当中,既有当时社会存在的奴隶制这样一个不平等的制度因素,也有塞丝成长中人为影响的因素。

1.1社会制度的背景下在奴隶制下生活的黑人们往往有很多身不由己的无奈,他们被奴隶主无情的压迫、鞭打,他们并没有为自己生活的自由。

从_宠儿_看托尼_莫里森的黑人女性身份重建

从_宠儿_看托尼_莫里森的黑人女性身份重建

从《宠儿》看托尼·莫里森的黑人女性身份重建王 妮 西安翻译学院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5[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6-0199-02在托尼•莫里森于1993年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对她的评论是“以其赋予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

”事实的确如此。

1987年出版的《宠儿》,就是一部黑人奴隶饱受奴隶制摧残的血泪史,而其中对黑人女性的双压迫更是作了深层次的剖析。

正如莫里森本人所提到的:“身为黑人和女性,我能进入到那些不是黑人、不是女性的人所不能进入的一个感情和感受的宽广领域。

”(鲁亚斯,243)本文拟从身份的角度,解读莫里森在《宠儿》中对黑人女性身份的关注,通过对残酷的奴隶制对黑人女性的压迫,明确奴隶制才是黑人女性身份缺失的根本原因,同时,探讨莫里森站在黑人文化的高度,通过对黑人历史的重忆,黑人女性母性的肯定和尊重,以及小说中黑人社区力量的加入,确定了莫里森对黑人女性身份的重建。

“文化身份认同”是后殖民语境中文化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黑人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从经济因素上将,美国黑人与殖民地民族有许多共同之处。

和不发达国家的人民一样,黑人也在不同程度上遭受着饥饿、没有文化和疾病的痛苦。

他们被束缚在耕地上、城市和半城市的贫民窟中,并且忍受着文化的匮乏和异族统治的心理反应。

正因为如此,美国黑人一开始就可以理解为以殖民地被殖民者的形式存在的。

他们被奴役的状况跟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同时发生,也正是美国国内殖民主义的一个前提表现。

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虽然没有在非洲建立一个殖民主义帝国,但却把殖民主义制度带回国,在南方各州实行了起来。

能够区分美国黑人和纯粹的殖民地黑人的唯一因素是,他们的环境仍在“故乡”祖国,看似接近于主要的族群,实则不是。

因而,对于美国的黑人来讲,寻找自身的文化身份就显得非常的艰难,而这,正是莫里森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空间视阈下莫里森小说《宠儿》中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

空间视阈下莫里森小说《宠儿》中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

牌, 实 则 是 如人 间炼 狱 般 的地 方 , 在 这 里 一 共 有 六 个 黑奴 , 保罗 ・ A・ 加纳 、 保罗 ・ D・ 加纳 、 保罗 ・ F . 力 Ⅱ 纳、 黑尔 ・ 萨 格斯 、 西 克 索 以及 唯 一 的 女黑 奴 赛 丝 。正 如 他 们奇 怪 的名 字一 样 , 这 是 一群 没 有身 份 没有 尊 严 的“ 黑鬼” 。男 黑 奴 在 这 儿 被 主 人加 纳 当作 商 品
【 关键词】 《 宠儿》 ; 空间叙 事; 女性 身份 建构 【 中图分类号] I 7 1 2 . 0 7 4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3 — 1 8 8 3 ( 2 0 1 5 ) 0 2 — 0 0 3 8 — 0 4
二 十世 纪 以前 , 无论 是 西 方还 是 东方 世 界对 时 间 的关 注 始 终 是 研 究 的 重 点 , 而 在 文 学 领 域 也 同


《 宠儿》 中的社 会文化 空间
不 同于 物理 空 间 仅仅 是关 注 作 品 中人 物 、 情节 的 发生 环境 , 社会 文化 空 间在此 基 础上 更关 注 物理
书, 这 成 为空 间理 论 研 究 中的 一个 标 志 性 事 件 ;
而 米歇 尔 ・ 福柯 , 谢纳 , 巴什 拉对 , 陆扬 , 程 锡麟 等 也 对 空 间理 论 的发 展做 了系统 梳 理 。无 论 是 国外 还
注空间与空间理论。在文学上也 出现 了文学作品 的空间叙事 , 非裔美国作 家托尼 ・ 莫里森的《 宠J L } f - 是 空间叙事的典 范, 通过 在 作品 中建构社会文化空 间、 心理 空间、 社 区公共 空间, 以小说 中三个 黑人女性命运 为时间线 , 从时 间的历 史性与 空间的共 时 性 两方面实现十 字交叉式叙事 , 从 而实现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

自我分裂与主体间性:《宠儿》中的主体建构

自我分裂与主体间性:《宠儿》中的主体建构
保罗・ :你的爱太浓了。 “ D说 “ ”太浓了? 她回 ” 由想象界进入象征界来源于一次偶然的偷听:她无意问撞 浓厚的母爱。 答道,要么是爱 , “ 要么不是。 淡的爱根本就不是爱。” P …( ㈣ 见“ 学校老师” 给两个侄子上课 , 他正指导他们对黑奴进行
收稿 日期 :2 1- 1 5 0 00 . 0
在各 自的主体建构中, 她们互为镜像, 形成主体成长过程中 就是他人 , 而他人就是 自 ” j。塞丝通过“ 我。 [( o 2P) 2 学校老师” 这 的象征界 , 同时又互相解构, 造成各自的主体分裂。
些他者构建了客观的“ 自我”与 自己原先 的主观想象性认 ,
作品中的“ 甜蜜之家” 是对《 圣经》 中伊甸园的戏仿。庄 同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 从而造成了主体形成过程 中的分裂。 园主加纳夫妇实行一种特殊的奴隶制 , 待黑奴们很和善, 从 因此,被认为是个体最本己部分的自我实际上是通过与 自 不打骂他们 , 教他们写写算算 , 让他们拿枪 , 还允许黑尔在 身之 ̄t他者认同而构建的。得知了自己在白人心目中的 1t , 周末Yt打工挣钱赎买母亲的自由。 t ̄ , 一直到加纳先生死去、 动物属性, 塞丝深受震动, 并发誓不让 自己的孩子的属性再
塞丝的丈夫黑尔和西克索策划的集体 “ 学校老师” 接管庄园 , 庄园里的黑奴们都好像伊甸园里的 被放到动物一边。当
亚当夏娃一样 , 自得地生活在田园牧歌式的环境中。 懵懂 塞 逃亡失败后, 她毅然决定只身逃亡并获得了成功, 而当时她
有六个月的身孕, 且刚刚遭到“ 学校老师” 两个侄子的毒 丝这些黑奴们并没有意识到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主 体人 格 尚 养成与白人奴隶主有何不同。他们都处于“ 诗意的栖居” 状 打, 后背被划开, 伤势严重。亚当夏娃被逐出 伊甸园纯属被 而塞丝的出逃则是主动出击 , 它以对乐园的否定和 态。 因为在形成 自 我意识的镜像阶段, 他们认识到的自我就 动行为, 是与庄园主加纳夫妇这些 白人他者对 比而形成的自我 , 拒斥展现了重建自我的决心和勇气,而塞丝的杀婴行为正 即 自我” 的反叛。 塞丝受够了白人奴隶主的折磨 , 她 视奴隶身份为当然的自 , 我 他们如其所是地生活、 繁衍。拉 是对客观“ 再也不想让孩子们过那非人的生活 ,她心中所谓安全的地 康主体理论中的象征界是符号的世界,通过语言同整个文 化体系相连, 个体只有依靠象征界接触文化环 才开始作 方无非是“ 境, 天国”所以她毫不犹豫地为孩子们选择了死亡。 , 为主体而存在。而想象界中相对完整的 自 我是象征界中主 作为母亲, 她要不得不亲手杀死 自己的儿女 , 自己生命 毁灭 最美好的 部分, 这是最令人痛 it 然而塞丝杀死自 t事。 , 己 体确立的前提, 象征界的 主体只有通过想象界的自 我才得 中 以自为地客观化。 与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情节相对应, 塞丝 的亲生女儿不仅仅是出于对奴隶主的反抗,更是出于一种

深度解读《宠儿》中的黑人母亲塞丝

深度解读《宠儿》中的黑人母亲塞丝

爱是由人的本能所决定 的 ,每个母 亲都愿意 为孩子
付出一切 。塞丝 是一位善 良、 纯真、 勇敢 的黑人女性 , 她深 深地 爱着 自己的孩 子 ,但 为了避 免孩子被 白人 蹂躏与奴役 , 她只能送孩子到 上帝那里 , 这是一种 痛
书奖等 多种 荣誉 。


《 宠儿》 的主要故事情节
种族主义者 ,在他 眼里 白人天生 就是高人一等 的优
越种族 , 而黑人天 生下贱 、 鄙俗龌龊 , 理应 为 白人 服
莫里森 说过 , 奴隶制是黑人 的噩梦 , 也 是 白人不 愿回忆 的事情 , 是 民族集体记忆的缺失。小说《 宠儿》 讲 述的是黑人奴隶 的故事 ,它与 美国农奴制有 着密
的种族 ,保 罗. D被 白人抓 回时偶 尔听到 自己的 “ 心
奴 隶 的法规 , 如南 部《 黑人 法典》 明确 规定黑 人是奴 隶 主的财产 , 可以任意买卖或 交换 ; 各 蓄奴州 的法典
从不承认奴隶婚姻 合法 ,奴隶主 可以随意拆散 奴隶
脏、 大脑 、 力量 、 货 币值 ” , 知 道了塞 丝能够 进行 免费 再生产 , 价值 远远 高于 自己。“ 学校老师” 的言论唤醒 了塞丝沉 睡的 自我意识 , 她开始思考 自己是什 么 , 应 该做什 么 , 也给塞丝 的黑人 自我观念 带来负面影 响。
她 常充满 自我厌恶的情绪 ,最后 她把所有 的希望都
的家庭。莎格斯说 , 我认识 的人 中, 没有人免去 上绞 刑、 被租 用、 出售 、 羁押 、 出逃 的命 运。《 宠 儿》 以美国
内战末 期奴隶 制被废 除 的特 殊历 史时期 为背 景 , 描 绘 了黑人 女 奴塞 丝带 领 儿 女逃 离奴 隶 主庄 园——

《宠儿》中的身份含混现象--以后殖民的视域分析

《宠儿》中的身份含混现象--以后殖民的视域分析

外国文学《宠儿》中的身份含混现象--以后殖民的视域分析付盼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当代著名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最负盛名的小说《宠儿》讲述了一位黑人母亲为保存其孩子主体的完整性不惜以死亡的方式将她从奴隶制的束缚中解救出来。

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宠儿》中的身份含混问题,旨在揭示殖民统治和文化霸权对全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宠儿》;身份含混;黑人托妮·莫里森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非裔美国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不断地被学者们研究。

《宠儿》作为她的杰作之一,主要讲述了赛斯为让她的孩子免遭与她一样的命运而杀婴的故事。

虽然殖民主义已经结束,奴隶制已经废除,但读者也可以从《宠儿》感受到黑人心中的创伤。

根据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在殖民化过程中被殖民者放弃了他们的传统的种族和性别,重塑了一个新的空间,最后,第三空间的状态形成了。

本文基于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了白人和黑人个体以及黑人社区的含混身份,旨在揭示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的不仅对黑人同时也对白人造成了巨大影响和冲击。

一、个体身份的模糊(一)白人人格的模糊性根据霍米·巴巴,殖民统治是在原型的基础上创建的,原型将白人视为文明和进步的象征,而黑人则是野蛮和堕落的象征。

然而,在殖民主义原型的影响下产生的白人主体是分裂的,黑人被赋予的形象实际上是白人的一部分。

在《宠儿》中,由学校老师和他的侄子代表的白人奴隶主由于他们的主体分裂而成为矛盾人格的代表。

一方面,他们用文明作为标榜自己的方式,但另一方面,他们对黑人做了一些野蛮的事情。

他们以极其残忍的方式惩罚和杀害逃跑的黑人,他们对待赛斯的方式正是他们烙印在黑人身上那些标签的体现。

在《宠儿》中,教师最初是一位教授文明知识的老师,而他的侄子也学到了一些看似正确的东西。

但他们这样的行为:如杀死黑人的方式,吸吮塞瑟的乳房,并观察强奸,都表现出野蛮特性。

因此,由于殖民主义和奴隶制的影响,学校老师和他的侄子的身份含混了,他们不仅保留了殖民原型赋予白人的人格,而且还有所谓的黑人的特性。

自我定义的母亲_宠儿_主人公塞丝的存在主义解读

自我定义的母亲_宠儿_主人公塞丝的存在主义解读

2009年5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M ay 2009第26卷第5期Journa l o fH ube iU n i versity o f Educati onV o.l 26 N o 15自我定义的母亲)))5宠儿6主人公塞丝的存在主义解读张秀梅(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江苏徐州221008)摘 要:托妮#莫里森是现当代美国最著名的非洲裔女作家之一,她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很多评论家认为5宠儿6是其代表作品,并从不同的角度评析了该小说,但是很少有人运用存在主义思想评析它。

本文将主要运用让#保罗#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0以及自由选择的思想分析女主人公)))塞丝。

通过探讨其在荒谬的世界中的行为及其后果,本文认为塞丝通过自由选择寻找到了自己的主体性)))她是一个自我定义的母亲,而她也变得越来越成熟了。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存在主义;5宠儿6;塞丝;自我收稿日期:2009-02-20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 (2009)05-0017-02作者简介:张秀梅(1980-),女,山东聊城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现当代美国文学。

托妮#莫里森是现当代美国最著名的非洲裔女作家之一,她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二位享有此殊荣的女作家。

莫里森的作品多以/授权美国黑人为了自己而行动起来,去认识他们自己的世界、历史和现实0[1]为目的进行创作。

源于其种族,莫里森的大部分作品都集中表现非洲裔美国人的文化及传统,并着重刻画美国黑人过去和现在的生存状态。

5宠儿6(又译作5娇女6)便是一部这样的作品,它以过去的奴隶为中心,描写了他们的痛苦、创伤。

小说揭露了奴隶制度的本质,并构建了人们长期忽略的奴隶史和非洲裔美国人的历史。

很多评论家认为5宠儿6是莫里森的代表作品,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该小说:有的分析小说的主题;有的分析写作技巧及叙事策略;还有的运用了各种文艺批评理论对5宠儿6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心理分析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后现代主义批评、解构主义及读者反映批评理论等。

创伤与抗争——《宠儿》中三位非裔母亲身份构建

创伤与抗争——《宠儿》中三位非裔母亲身份构建

黑人 、 不 是 女 性 的 人 所 不 能进 入 的 一 个感 情 、 感 受 争 精 神 。 的宽广领域 。 ” …芭 芭 拉 ・ 韦 尔 特 也认 为 女 人应

该 是母 亲 、 女儿、 姐妹、 妻 子各 种 身 份 的 承 载者 。 没有这些身份 , 女 人 无 疑 会 失 去 自我 存 在 的 价 值 ;
于非裔 传统 文化和奴 隶制历史 对黑奴 的影 响 , 同 面 前 捍 卫 自己 的母 亲 身 份 , 最 终 虽 难 逃 毁 灭 的命
时 也 关 注 种 族 和 性 别 双 重 压 迫 下 黑 人 女 性 悲 惨 的 运 , 但 却 在 塞 丝 心 中保 存 了 自己 的母 亲 形 象 ; 塞 丝 历史遭遇和创伤 ; 小说 形 式 也 与 众 不 同 : 采 用 了历 爱 得 浓 烈 而 颠 覆 , 精 神 上 从 自发 到 自主 , 行 动上 从 史与现实交替 、 时 空颠 倒 的叙 事顺 序 , 并 巧 妙 融 人 积 极 出 逃 到 暴 力 “ 弑 婴 ”, 以极 端 疯 狂 的 方 式 构 建 魔 幻 与荒 诞 的 手 法 , 再 现 了黑 奴 的苦 难 史 。 莫 里 了 自我 主 体 性 和母 亲 身份 ; 贝 比 ・萨 格 斯 爱 得 博 森 深切 感 受 到 黑 人 女 性 在 奴 隶 制 下 所 遭 受 的 创 大 而成 熟 , 她 在 自爱 和 互 爱 过 程 中 确 定 了其 作 为
认 同研 究” ( 1 4 Y C K W0 l 8 ) 。
作者简介 : 朱晓丽( 1 9 7 9一 ) , 女, 盐城 师范学院外 国语学 院讲 师, 硕 士, 主要从事 英美 文学研 究。
d o i : 1 0 . 1 6 4 O l / j . c n k i . y s x b . 1 0 0 3— 6 8 7 3 . 2 O l S . 0 3 . 0 7 5

《宠儿》的身体书写与伦理诉求

《宠儿》的身体书写与伦理诉求

《宠儿》的身体书写与伦理诉求作者:冯颖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5期内容摘要:《宠儿》通过反复叙述“杀女”的核心事件从根本上对奴隶制发出控诉。

身体是塞丝等人伦理身份的符号性说明,塞丝的身体在三重身份下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伦理危机使塞丝背弃了宠儿的身体,也引发了她本人的伦理焦虑。

这种焦虑笼罩了整个黑人群体,身体不再仅是被动承受的记忆载体,它承担了指向未来的伦理诉求。

关键词:《宠儿》伦理身份身体书写伦理诉求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2019)的作品《宠儿》(Beloved)围绕主人公塞丝“杀女”这一核心事件探讨了黑人在奴隶制压迫下艰难的生存处境。

小说以塞丝、宠儿、丹芙等人的视角重复讲述了“杀女”的伦理悲剧。

这一悲剧困扰着宠儿、丹芙。

在小说之外,这也是批评者们长久的研究热点。

修树新在其专著中提出了“命重于理”[1]的观点。

但我们可以看到,正如克里斯·希林指出那样,身体在社会思想中常常是“缺席在场”[2]18的。

实际上,身体除了是“生物性的实体”[2]177,也是“社会性的实体”[2]177。

本文借助身体书写将“缺席在场”的身体带入到对《宠儿》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身体作为物质性的存在,具备记忆载体的功能,是伦理身份的符号性说明。

在塞丝的伦理选择中,她意识到“是一个身体”与“有一个身体”的区别,但模糊的身体认知导致了她错误的伦理选择,实质上展现了整个黑人群体的伦理焦虑。

黑人群体一致地追寻着身体的自由、完整、健康,以身体建构自我认同,是黑人们消除伦理焦虑的有效途径。

一.塞丝的身体与三重伦理身份塞丝的伦理身份是多重的,她是“甜蜜之家”的奴隶,是黑尔的妻子,是宠儿和其他孩子的母亲。

数个伦理身份都作用于同一身体,塞丝的身体就成了被分割看待的身体部分或某种特定功能的承载。

作为奴隶的塞丝是奴隶主眼中的虐待对象与生产力。

“学校老师”的两个侄子光明正大地虐待了塞丝,“一个吮着我的乳房,另一个摁着我,他们那知书达理的老师一边看着一边做记录。

论_宠儿_中塞丝人格的_自我割裂_

论_宠儿_中塞丝人格的_自我割裂_

对折、对 折、再 对 折。 她 拿 起 另 外 一 张 床 乎的 不 是 自 己 的 性 命,而 是“为 了 她 孩 子 的
单。两张 床 单 都 没 完 全 干,可 是 对 折 的 感 性命”,(30)并 且 相 信 “这 孩 子 的 太 太 会 在
觉很舒 服,她 都 不 想 停 下 了。 她 必 须 用 手 俄亥俄 河 血 腥 的 岸 上、在 野 葱 中 间 一 命 归
制,也 告 别 了 奴 隶,如 今 情 况 已 大 不 相 同。 识到自身的 重 要 性 更 具 独 特 意 义。 一 旦 认

因此我们要 重 新 塑 造 那 些 人。”(179)同 时, 识 到 萨 格 斯 在 独 白 中 提 到 的 这 些 器 官 是 如
莫里森坚持 称,“种 族 歧 视 的 创 伤 在 于 自 我 何受到侮辱 的,该 段 独 白 就 显 得 异 常 紧 迫:
……你必须去 爱 它,就 是 你! 不,他 们 也 不 到更多 的 过 去,不 给 她 留 下 一 点 空 间 让 她
爱你的嘴。那 边,在 那 边,他 们 看 见 它 受 伤 去想 象、甚 至 计 划 下 一 天 ”,而 与 此 同 时,
还要 再 补 上 一 刀 …… 所 以 爱 你 的 脖 子;把 “别人的大 脑 都 停 了 下 来,转 回 身 寻 找 新 的
己是一 回 事,占 有 被 解 放 的 自 己 是 另 一 回 白以外 部 器 官 开 始,以 强 调 “心 脏 ”的 核 心
事。”(95)获 得 自 由 并 不 必 然 保 证 获 得 对 自 作用结 尾。 如 果 按 照 史 密 斯 的 阐 释 将 “心
我的主动权。 自 由 的 生 活 和 自 由 的 身 体 对 脏”理 解 为 “情 感 容 器 ”的 话,(Smith:346)

种族操演理论下《宠儿》中塞丝身份建构

种族操演理论下《宠儿》中塞丝身份建构

种族操演理论下《宠儿》中塞丝身份建构
李阳;王雨莹
【期刊名称】《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00)001
【摘要】美国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宠儿》一经发表便收获好评无数.本文将从种族操演角度分析《宠儿》中所刻画塞丝的形象并进一步揭示,黑人女性受压迫、被殖民的地位不是天生而来,而是由于殖民者的话语建构和操演而来.【总页数】1页(P115)
【作者】李阳;王雨莹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2661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塞丝的故事《宠儿》中塞丝的癔症精神分析 [J], 赵娜
2.性别操演理论视阈下的女性身份建构与解构r——夏洛蒂· 勃朗特的女性书写为例 [J], 王娟
3.创伤理论下看小说《宠儿》中塞丝的创伤及复原之路 [J], 高鸣敏
4.种族操演理论下《宠儿》中塞丝身份建构 [J], 李阳;王雨莹;
5.女性谱系视角下《宠儿》中塞丝的母女关系 [J], 杨姗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莫里森的《宠儿》中人物的自我建构——以塞丝为例

莫里森的《宠儿》中人物的自我建构——以塞丝为例

莫里森的《宠儿》中人物的自我建构——以塞丝为例
孔繁冬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1(000)010
【摘要】在对于自我的研究中,叙事心理学认为,人们通过思考和反省在叙事过程中获得事件的连续性,从而反映出一个人的自我,即在叙事的过程中自我被呈现出来.莫里森的小说《宠儿》在人物心理的表现手法上体现了叙事心理学中自我的建构过程.该文主要以小说《宠儿》的主人公塞丝为例,分析了通过人物角色体现出来的黑人自我的建构.
【总页数】2页(P268-269)
【作者】孔繁冬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记忆·旅行·追寻--论莫里森《宠儿》中的历史、文化和自我意识 [J], 许庆红;王巧
2.走进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评托妮·莫里森《宠儿》中塞丝的形象 [J], 关琦
3.莫里森《宠儿》中塞丝的创伤解读 [J], 张蓉芳
4.寻找自我的历程--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人物的主体性 [J], 刘霞
5.莫里森《宠儿》中塞丝的悲剧性命运分析 [J], 牛磊磊;万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走进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评托妮·莫里森《宠儿》中塞丝的形象

走进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评托妮·莫里森《宠儿》中塞丝的形象

作者: 关琦
作者机构: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出版物刊名: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21-2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4期
主题词: 黑人女性 《宠儿》 塞丝
摘要:托妮·莫里森是活跃在当今文坛上的黑人女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她坚持称自己为“黑人女作家”,她凭借这样的身份,有效地打破了弱势群体沉默的处境,打击了语言暴力,将实现对诸如黑人女性弱势群体的关照为己任,想要为她们进行心灵修复,最终实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她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宠儿》是其中的代表作。

在《宠儿》中,托妮塑造了典型形象塞丝,引发了黑人对历史和命运的思考,也表现了作者对自己民族的担忧和关怀,意义深远,引人深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宠儿》中主人公塞丝身份的建构作者:吕侠隋梦元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8年第05期摘要:本文分析了在奴隶制和种族歧视的双重阴影下塞丝的身份建构过程。

为了寻求自己的身份逃离了“甜蜜庄园”、杀死了宠儿,塞丝成功地构建身份表明黑人集体是黑人最强有力的后盾,黑人和白人的融合是最有利于黑人群体发展的。

关键词:身份建构黑人女性黑人集体奴隶制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5-0013-021 引言托尼·莫里森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

她具有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同时也能够洞察黑人内心深处的创伤。

《宠儿》是莫里森最具知名度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个黑人女奴塞丝带着女儿逃亡的途中遭到追捕,因为不想女儿像她一样沦为奴隶,杀死了刚刚学会爬行的小女儿。

后来宠儿还魂归来,与塞丝展开了一系列纠葛的故事。

2 《宠儿》中塞丝的身份建构在《宠儿》中,塞丝过着非常凄惨的生活。

作为一个奴隶,她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之后,随着她的身份意识的觉醒,她逃离了“甜蜜之家”并杀死了自己的女儿。

然而,她的身份建构的旅程却艰难异常。

2.1 丧失身份在《宠儿》中,塞丝不仅没有人权,而且被剥夺了最基本的母爱。

由于缺乏母爱,塞丝的生活已经因奴隶的驯化而扭曲变形。

显然,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是没有自主意识的。

加纳先生管理“甜蜜之家”时对待黑人就像劳工一样,当黑尔请求塞丝做他的妻子时,塞丝满怀欣喜地同意了。

她憧憬着有一个牧师,一个派对,一些别的什么东西。

然而,当塞丝向加纳太太询问“有一个婚礼吗”?加纳太太放下了她的烹饪勺,笑一笑,她说,“你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然后就没有别的了。

之后,塞丝开始意识到自己与白人的不同。

如果说加纳夫人伤害了塞丝的心灵,那么学校老师的行为则伤害了她的身心。

加纳先生去世后,学校老师接管了“甜蜜之家”,真正的噩梦开始了。

这位教师对庄园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管理方式。

他把奴隶当作动物,记录他们的各种行为并测量他们的身体。

塞丝受到了极大的侮辱。

塞丝自我身份丧失的另一主要因素是缺乏父母关爱。

塞丝对自己的父亲没有任何印象,她只有关于母亲的一点片段的记忆,她和丹芙讲,母亲从来没有梳理过她的头发,甚至在大多数晚上没有和她睡在一起。

更不可思议的是,塞丝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的由来,这使她遭受了严重的身份危机(滕14)。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然而,一方面,父亲没有参与她的成长,另一方面,母亲没有给她最基本的教养和陪伴。

黑人妇女由于肤色和性别受到残酷压迫。

在奴隶制下,黑人妇女被剥夺了女儿、妇女和母亲的身份,她们经历了一些最强烈的社会歧视。

在这种情况下,塞丝失去她的身份是很正常的。

2.2 寻求身份2.2.1 逃出甜蜜的家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开始于自主性和独立性的觉醒。

逃离甜蜜之家是塞丝探索身份的第一步。

塞丝的尊严和人权被践踏之后,她决定让她的同伴们带着孩子逃走。

在离开她的孩子后,学校老师的侄子强奸了她,抢走了她的奶水,这意味着她不能喂小女儿,这触及了塞丝的底线和原则。

她怀着孕逃走了,逃跑意味着她开始与奴隶制度作斗争,是建构她身份的开端。

塞丝到124号后,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生活。

在托妮·莫里森的笔下,塞丝的反抗斗争绝对不是她个人的行为,她代表了成千上万的黑人女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逃离意味着黑人女性在获得自主意识后,开始积极争取自己的身份。

正是因为有像塞丝这样的人,黑人才不会被白人同化。

他们不仅建构了自我身份,而且对种族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说他们是捍卫民族尊严和民族精神的伟大战士。

2.2.2 杀死宠儿任何人都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母亲会杀自己的孩子,但是鉴于这种情况,塞丝杀死她的宝贝女儿是在以一个极端的方式对来对奴役她的人说不。

塞丝认为孩子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要在任何情况下保护自己的孩子,永远不会放弃她的孩子。

出于对母爱的渴望,她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母爱。

学校老师认为塞丝太疯狂了,没有必要带回甜蜜之家,所以塞丝避免了厄运。

当保罗D来到第124号,塞丝反复跟他谈她背上的树,这是因为学校老师的侄子抢走了她的奶水。

她强调“奶水”而不是强奸和攻击,是因为在她的心中孩子比自己更重要。

在奴役和种族主义的压迫下,塞丝杀死了宠儿以寻求生命的突破。

当学校老师准备带走她的孩子,她觉得这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她会失去生命中最好的东西,甚至生命。

在白人文化中,杀婴是一种严重的文化禁忌,也是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行,但在黑人文化,它是拯救和复仇的手段,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

当宠儿死后复活,塞丝意识到了这就是自己的女儿时,她非常震惊和感激,更加肯定了当年的行为的正确性。

因为内疚或欣喜,塞丝疯狂地表达对宠儿的爱。

这时,塞丝在对抗奴隶制和学校老师们,她从一个懵懂的的女人变成一个积极反抗的母亲和有主观身份的人。

她向全世界宣称,她付出了巨大代价方才获得了一个独立和自由的身份。

2.3 身份的建构在残忍的奴隶制下,塞丝没有任何权利。

此外,她不仅失去了母亲的爱,也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女儿。

压迫之下,塞丝一改之前的妥协选择了抗争。

最终,她通过三件事完成了身份的建构。

2.3.1 宣称自由由于恐惧和对过去生活的无奈,塞丝本能地抑制对过去的回忆。

自由对黑人妇女来说是很奢侈的,但塞丝仍在尽她最大的努力赢得自由。

在甜蜜的家,她只能从几个男奴中选择她的丈夫,所以黑尔更像一个哥哥而不是一个丈夫。

直到Paul D.给了塞丝陪伴和支持,她才得以获得身体和心理上的自由。

很明显,第二次婚姻是正常和健康的,这表明她的婚姻走向自由。

过去,黑奴没有办法和家人呆在一起。

在经历了童年时缺乏父母关爱,和各种磨难后,塞丝带着孩子走出地狱,和三个孩子一起住在新家。

塞丝帮助丹芙梳理她的头发,煮熟可口的饭菜。

在那一刻,塞丝是一个自由的人,过着真正有意义和自由的生活。

2.3.2 与友好的白人建立关系为了在多元共存的世界寻求真正的独立,黑人开始向白人寻求帮助和支持,同时,许多友好的白人开始帮助黑人建构身份。

在小说中,帮助塞丝的第一个人是艾米,一个白人,艾米一心想去波士顿找天鹅绒。

塞丝逃出甜蜜之家时,遇到了艾米。

塞丝很担心女孩会举报她以获得一笔钱。

其实,她知道艾米正需要钱来买漂亮的天鹅绒。

令她惊讶的是,艾米不仅没有举报她,而且还细心地照顾她。

在艾米帮助下出生的婴儿丹芙是两个种族间伟大友谊的纽带。

婴儿孕育了黑人与白人种族融合的美好理想,承载着黑人实现白人救赎的希望,也是作者写作意图的基本体现。

正如王守仁教授所说:只有一个健康的社会能够面对历史,正视历史。

无论历史多么黑暗,我们都可以通过历史的警告来拥抱未来(王138)。

2.3.3 融入黑人集体个人力量薄弱,相比之下,黑人群体的力量更为强大。

如果黑人想建构自己的身份,融入黑人集体将是最明智的选择。

为了庆祝塞丝的到来,萨格斯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这个欢迎宴是萨格斯组织的,但这并不是她一个人努力的结果,这是社区共同努力的结果,体现了团结的力量。

后来,她失去了她的工作,幸运的是,社区内的同胞慷慨地提供了各种帮助。

借此,塞丝顺利度过了艰难的时光。

除了这些物质上的帮助,黑色的集体也给了她们精神上的支持。

由于塞丝对女儿的溺爱,宠儿越来越鲁莽行事。

在宠儿灵魂的逼迫下,塞丝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

在黑人文化中,如果一个人去世了,她的鬼魂却无法得到内心的平静,她就会产生强烈的怨恨。

只有黑人传统民歌才能把她赶走。

社区的妇女聚集在一起唱民歌帮助塞丝。

在他们的帮助下,她摆脱了魂魄,有了一个新的生活。

这表明只有当黑人社区克服了自己的狭隘和冷漠,才能真正构建黑人文化意识的主导地位。

他们帮助塞丝的行动表明塞丝已经完全融入了集体,黑人群体是最温暖的港湾,她意识到她可以在集体中获取最大的力量。

黑人要继承祖先文化,勇敢斗争,融入黑人集体,建构自己的身份,这正是莫里森的写作目的所在。

3 结论奴隶制和种族歧视给黑人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满是创伤的历史不能被遗忘。

黑色集体是他们温柔的港湾和力量的源泉,黑人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他们可以帮助黑人摆脱困境状态,建构身份。

同时,世界上没有两个种族之间的绝对对立。

黑人和白人文化不断地融合,黑人获得全新的混合文化身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1] Morrison, Toni. Beloved[J]. New York: Vintage press, 2004.[2] 滕金秋.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中的《宠儿》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 王守仁. 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创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38.[4] 余芬蕾.解构《宠儿》中被忽略的边缘化白人女性:爱弥·丹芙[J].宁波大学学报,2009:31.作者简介:吕侠(1979-),女,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当代英美文学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