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语堂的生态思想
胸中自有青山在 何必随人看桃花——林语堂写作观探询
![胸中自有青山在 何必随人看桃花——林语堂写作观探询](https://img.taocdn.com/s3/m/05667fcfaa00b52acfc7cab7.png)
红 ,赏心悦 目。远处的瀑布像一束束 白练悬挂在 绿 意盎然 、静逸舒 适 的公 园式庭 院 :树木 、池
山崖上 。林 语堂在这青 山 、白云 、瀑 布 、竹影 塘 、荷花 、金鱼 、翠竹、草坪 ,使林语堂犹如梦 中,好像依偎在故乡母亲的怀抱里。周围景物的 幻般 回到 了 “ 故乡” 。他喜欢坐在 阳台上 ,看窗 声音 、韵味与他 的感官具有一种神秘的和谐。他 外 摇 曳 的竹影 ,墙 边 盛开 的 紫藤 花 和远 处 的翠谷 感 到周 身舒 畅 ,灵 思 飞动 ,下 笔有 神 。一 个 多月 叠峦。在这个理想 的 “ 乐隐”环境里 ,犹如置身 的时间 《 国与吾 民》便全部杀青 , 吾 从此开创 了 家乡的山水间 ,开始 了他的中文写作 。他每天坐 林语堂文学生涯崭新的一页 ,也使林语堂在美 国 在窗前工作十几个小时,前后历时 5 年, 完成 了 读者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他学者生涯的巅峰之作—— 《 林语堂当代英汉词
启 开他 思想 潮水 的 闸 门。
长篇 巨著 ,竟能一年告竣。其 中的奥秘除了作者
他的第一本英文著作 《 国与吾 民》就是在 的雄厚文学功力之外 ,故乡山水 的灵气与魅力也 吾 风景圣地庐山脱稿的。那是 13 年 7 ,他携全 有着 割不 断 的情 缘 。 94 月
家来到庐山牯岭风景区租 了一幢用山石筑起来 的 3 年后 ,林语堂真正实现 了 “ 0 归隐林下”的 房 子。一边靠着 山岩 ,三面绿树环 绕 ,阵风 吹 夙 愿 。那时 ,他从 美 国摩天大 楼的公寓走 了出 来 ,松 涛久久 回荡在 山谷里 。各种 山花姹紫嫣 来 ,回到 了台湾的阳明山,自己刻意设计 了一座
指导现代写作 都大有裨 益。
关键词 :林语 堂 ;写作观 ;探询
中图分类号 :I0 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 — 8 3 (0 1 5 0 4 — 7 0 7 6 8 2 1 )0 会长 、诺贝 l 下不只是记忆的表象 ,而是他写作心理 的原动力 尔 文 学 奖候 选 人 ,是 中 国 文 化 走 向世 界 的 先 驱 和参照系。他在 《 中国画》中曾经发 自 论 肺腑地 者。4 多种 中英文著作 ,使其成为 “ O 两脚踏东西 总结说 :“ 艺术的冲动 ,发源于山水 。 ”他崇 尚山 文化 ,一心评宇 宙文章 ”的大文豪 。 卯 ” 华盛顿 水 自然 ,强 调人 心 与 自然 的和谐 。他 怀 着此 种 心 大学教授吴讷孙赞誉林语堂是 “ 富于创造力和想 态从事写作 ,在山水 中寻求理想 的精神世界 ,感 象力的作家” ,是一个“ 盖世 的天才” “ ,一个可以 悟其生命之流 ,并把 自己多彩的心灵 、深邃 的体 超越专家这个称谓 的局 限而成为一个通才” 验与丰富的山水文化相融合 ,凝结为一篇篇不朽 。n ” 而以往 的研究者多关注林语堂文化思想方面的研 的乐章,创造出一个个形神化一的艺术境界。 究 ,对于他的写作观少有人问津 。深入探询林语 林语堂写作山水观的形成 ,可以追溯到他的 堂的写作观 ,对于全面解读林语堂的文化思想及 故 乡情结 。 指导现代写作都大有裨益 。 林语堂的故乡福建平和县坂仔乡宝南村是个 林语堂 的写作观渗透在他的一切著作之 中。 翠林 拥抱 ,山水 环绕 ,风 景 宜人 的盆 地 ,当地人 他 本人 如是 说 : 称之 为 “ 湖 ” 东 。不 仅 是 他 的写 作 观 ,包 括 人生
论林语堂的生态休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论林语堂的生态休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44c5321915f804d2b16c192.png)
当代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T e r a dPa teo o tmp rr d c t n h oy n rci f ne oay E u ai c C o
VO.4 No 1 1 . J .2 1 an 0 2
论 林 语 堂 的 生 态 休 闲 思 想 及 其 现 实 启 示
学理论 , 想还 不 曾开始 了解 人 生 的真 意 义 哩。在 我 看 我
性、 大众性 、 生态性 等 特征 , 态休 闲有 自我实 现 、 理调 生 心 节、 创造文化等功 能 , 态休 闲方 式多 种多样 。这 些思 想 , 生
对当代生态休 闲文 明建设有着重要 的现实启示 。
一
来, 哲学的唯一效用是 叫我们对人 生抱 一种 比一 般商人 较
1 43
林语堂认为 : 赏玩一 件东西 时 , 紧要的是 心境 , 最 我们 对每一物事各 有一 种不 同 的心境 。林 语堂 通过 分析 诗人 白玉蟾 的《 慵庵题赞 》 指出 : 这 种悠 闲生活 也必须 要有一 “
林语 堂的生态休 闲思 想 内容 丰 富、 大 精深 , 里 主 博 这 要从 生态休 闲的特征 、 式和功 能等方 面来 阐释其生态 休 方
闲思 想 。
( ) 一 生态休 闲的特征
1体验性 .
收 稿 日期 :0 1—1 2 2 1 0— 5
作者简 介 : 彭立春 (9 6 , , 17 一) 男 湖南隆 回人 , 讲师 ,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 院博 士生 , 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崇拜 ” 。这种生态哲 学 以艺术 的 人生 为 中心 , 以简 朴纯 真 的生 活为特征 。林语 堂认 为 : 这个 世界太严 肃 了 , “ 因为 太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林语堂《古文小品译英》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林语堂《古文小品译英》](https://img.taocdn.com/s3/m/8c80e2f7a2161479161128a1.png)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林语堂《古文小品译英》作者:全莎沙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12期`摘要:生态翻译学以达尔文进化论中适应选择说为理论基础,探索译者、原文本、译本、目的语接受者之间的适应关系。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看林语堂在翻译古文小品时对文本的选择,可看出译者和文本之间的选择和适应关系,从“ 语言维”“ 文化维”“ 交际维”角度分析,可以看到译者在翻译古文小品过程中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从而实现译作适应目的语环境并长效存在的目的。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古文小品译英》“ 三维”选择适应一、生态翻译学简介2008 年, 清华大学的胡庚申教授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将达尔文对自然界的“适者生存”理论应用到翻译中来, 强调翻译者与翻译时所处的生态环境的相互适应, 要更加全面地考虑诸如原作作者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经历、读者所处的环境与接受程度、译者的自身经历与价值观、出版者的利益平衡度等问题, 然后再选择适当的译语。
它是一种以生态学的视角和途径来研究翻译的理论学科研究。
生态翻译学运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提出并论证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 以及译者“自我适应”和与生态“相互适应”的适应机制和“事后追惩”的制约机制。
该理论汲取了生态学中“适应与选择”的理论精髓, 将之用于指导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从而进一步对翻译的本质、标准、原则、过程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新的阐释, 为人们再次审视并解读不同翻译现象及其思想提供新视角。
二、译者的翻译生态环境林语堂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西方思想和创新的崇拜者,他鼓励他的孩子追求所有新事物。
1912 年,林被派往上海最好的基督教学校圣约翰大学,在此期间,林沉浸在西方文化之中,很少有机会学习中国文化。
直到他从圣约翰毕业后,开始在清华大学教书,才开始接触到中国文化的精髓。
1919 年,林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现代语言,然后侨居英国、法国和德国多年。
生态翻译视野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生态翻译视野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0cc1953ba1aa8114431d97c.png)
生态翻译视野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蜚声海内外的学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作译并举的作家之一。
作为作家,他以“极其美妙,令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既羡慕钦佩又深感惭愧”的娴熟的英语创作了四十多部英文著作;作为翻译家,他翻译和编译了大量作品,如《中国和印度的智慧》、《老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浮生六记》及《杜十娘》等,通过汉英译介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基于自己的翻译经验、思考和研究,林语堂在1933年发表了“论翻译”一文,系统地介绍了他独到的翻译观,从多个角度阐释了他对翻译的认识和态度,他的翻译思想具有明显的独创价值和超前意识,为翻译研究提供了许多值得挖掘的话题。
近年来,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背景下,学者们逐渐开始关注作为翻译家的林语堂,研究其翻译作品,但是大部分成果都局限于翻译策略与方法及译本的赏析与评价。
[1]鉴于此,本文以林语堂先生最见功力的译作《浮生六记》为切入点,运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从生态翻译视角对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思想进行探讨和解读。
所谓生态翻译学,是指从翻译生态的角度出发运用生态理性翻译进行纵观的整体性研究。
[2]该理论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详尽阐述了翻译实质、翻译过程、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和翻译评价标准等翻译本体研究问题,并探讨了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了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
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过程就是译者不断适应和选择的循环过程,而制约该循环过程的则是“适者生存”、“汰弱留强”机制。
[3]生态翻译学还提出了“整合适应选择度”的概念,指出翻译活动应该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4]本文拟结合翻译适应选择论及翻译生态学的核心理念,对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思想及翻译实践作些探讨。
大学语文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大学语文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陕西工商职业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4f3be24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6a.png)
第一章测试1.《礼记·大学》相传为()所做。
A:孟子B:朱熹C:荀子D:曾子答案:D2.“修身立德”是通过具体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实现的。
A:对B:错答案:A3.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指明了大学的性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A:陈独秀B:蔡元培C:梁启超D:鲁迅答案:B4.由蔡元培发起并主办的北京大学日刊创刊与1918年11月16日。
A:错B:对答案:A5.以下哪部作品的作者不是胡适?()A:《中国哲学史大纲》B:《故事新编》C:《白话文学史》D:《尝试集》答案:B6.“差不多先生”和阿Q都代表和反映了旧中国民众国民性的弱点。
A:对B:错答案:A7.()是公认的现代科学的奠基人,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A:培根B:康德C:笛卡尔D:高尔基答案:A8.培根在《论学问》一文中将经验和读书的关系比作“自然花草与修剪移接”。
A:错B:对答案:B9.《我的大学》是高尔基( )年在意大利疗养期间完成的自传体小说。
A:1932B:1921C:1933D:1935答案:A10.在《我的大学》反映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之后,人民处于沙皇黑暗的统治之下,生活十分贫苦。
A:对B:错答案:B第二章测试1.辛弃疾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是辛弃疾见到()的和词以后,再次回忆他们相会时的情景而写下了这首词。
A:苏轼B:陈亮C:陆游D:李清照答案:B2.()曾概括《诗经》的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A:孔子B:老子C:墨子D:庄子答案:A3.《红烛》和《死水》是()的代表诗集。
A:闻一多B:徐志摩C:穆旦D:冯至答案:A4.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一句是词人辛弃疾对闻鸡起舞典故的运用。
A:对答案:A5.《诗经·无衣》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A:错B:对答案:B6.爱国主义思想是闻一多诗歌的核心内容和主旋律。
_人的文学_与_平民文学_观的悖_省略_生态文化学视野中的鲁迅林语堂学案_李钧
![_人的文学_与_平民文学_观的悖_省略_生态文化学视野中的鲁迅林语堂学案_李钧](https://img.taocdn.com/s3/m/e73e1038e2bd960590c677e2.png)
东方论坛2008年第2期“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观的悖论与互补——生态文化学视野中的鲁迅林语堂学案李 钧(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摘 要:以生态文化学观点考察鲁迅林语堂学案,会发现:鲁迅与林语堂的反目实际上是五四“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观的内在冲突与悖论,即精英启蒙思想与民主自由思想的内在冲突。
它们有着历史的合理性和互补性,但是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原因,文学史对鲁迅与林语堂的文学观给予了高下与正误的判定。
而鲁迅林语堂学案又是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事件的潜在延续和隐性表现,林语堂则充当了一个替代性的标靶。
今天重提鲁迅与林语堂学案,力图放弃文学史写作中的一元政治意识形态标准,使文学研究的标准回到审美,回到和谐。
关键词:鲁迅;林语堂;生态文化学;启蒙与大众化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8)02-0046-04综观1980年代以来的林语堂研究,从社会学、文化学、地域文化、教育经历等方面进行的外部研究仍是主流;关于林语堂文体美学、小说诗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却也引人注目。
但是,林语堂研究中的一个敏感问题即鲁迅与林语堂的矛盾问题却仍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学界或避而不谈,或称为“误解”,或谓之鲁迅对胡适派态度的延续。
但从生态文化学视角考察此学案就会发现,鲁迅与林语堂的反目实质上是五四“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观的内在冲突与悖论,即文学启蒙思想与文学娱乐功能的冲突。
两种文学观各有历史合理性更具审美互补性,但是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原因,文学史对鲁迅的启蒙文学观和周作人、林语堂的“性灵”文学观给予了高下与正误的判定。
其实,鲁迅林语堂学案是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事件的潜在延续和隐性表现,林语堂则充当了一个替代性的标靶……揭开鲁迅与林语堂学案的迷团,对于研究鲁迅陈西滢学案、鲁迅周扬学案等均有助益,更有利于文学研究与文学史写作摆脱一元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回到审美与和谐的标准。
林语堂_论语_编译的生态翻译学解读_李钢
![林语堂_论语_编译的生态翻译学解读_李钢](https://img.taocdn.com/s3/m/ca18c2217375a417866f8f3f.png)
湖南社会科学2013/6林语堂《论语》编译的生态翻译学解读X□李 钢摘 要: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进行的一种选择活动,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从生态翻译学来看,林语堂《论语》编译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他根据译语所面临的新的生态环境,采取了适应目的语读者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林语堂 《论语》 生态翻译学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13)06-263-03 一、生态翻译学简介生态翻译学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途径或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
其最先由胡庚申教授在2001年的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提出。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内一种很有影响的翻译研究方法。
根据胡庚申教授(2011:5)的统计,近些年来,国内外刊物刊发了百余篇关于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文章,全国也有六十多所高校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运用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作为整体的理论框架完成学位论文和发表研究论文。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处于广袤的大自然界(生态)之中的人类在语言、文化、思维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正是由于翻译、语言、文化乃至翻译活动所处的特定生态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复杂关联性,人们也就可以从生态的角度来研究翻译活动。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定义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进行的一种选择活动(胡庚申2008: 11)。
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翻译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原语、原文和译语等庞大复杂的系统,是译者和译文所处的总体环境,它制约着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又是译者在翻译中多维度地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依据和前提(胡庚申2011:7)。
生态翻译学主张“译有所为”和“译者中心”。
“译有所为”主要表现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两个方面:一是译者为何要从事此项翻译工作(侧重主观动机);二是译者所译译作的功能(侧重客观效果)(胡庚申2011:7)。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看林语堂古文英译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看林语堂古文英译](https://img.taocdn.com/s3/m/d030e62b910ef12d2bf9e78d.png)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看林语堂古文英译生态翻译学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角度对翻译进行综合整体性研究,该理论提出“以译者为中心”及翻译过程中“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
本文以林语堂的英译《石钟山记》为例,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研究林语堂古文翻译,并凸显生态翻译学理论对译者提出的高要求及读者反馈的重要性。
标签:生态翻译学古文翻译林语堂一、引言2006年,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生态翻译学”。
该理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范式:“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读。
”(刘爱华,2010)。
古文英译是跨越时空的文化交际活动,而理想的译文应能高质量地长存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目的语文化系统,因此将生态翻译学应用于古文英译研究,有助于译者在翻译适应论指导下确定翻译策略,使译文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翻译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生存、生效。
二、生态翻译学概要生态翻译学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基础,将“生态环境”“适应/选择”“适者生存”“汰弱留强”“共生互动”等一系列生态术语和概念引入翻译研究,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刘爱华,2010)。
翻译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
明确以“译者为中心”,对于译者而言,既要适应,又要选择;适应中有选择,即适应性选择;选择中有适应,即选择性适应。
(胡庚申,2010)生态翻译学把翻译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首先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者,然后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文。
第二个阶段里的译者发生了变化,此时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泛指的“译者”,而是一个“接受了”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或曰“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的制约的、特定的“译者”,因此,这时的译者已经能够体现、以至代表“翻译生态环境”来实施对译文的选择了。
(胡庚申,2008)生态翻译学提出“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生态主义视角下的林语堂
![生态主义视角下的林语堂](https://img.taocdn.com/s3/m/727beff404a1b0717fd5dda7.png)
在 生态学 家那 里 , 对待 自然的态 度一方面是 赞美 、 赏 , 欣 另一方 面则 是 保护 、 怜悯 。他们 既醉心于 自然之美 , 心灵融人 自然 , 让 轻松 愉快 地 感受 自然带来 的乐趣 ; 负有保 护生 态 的崇高使命 感 , 又 为生 态危 机 、 自然 受到摧残而 痛心不 已。而在林语 堂那里 , 为 只有快乐 , 只有
则被 艺术 化 , 为审美欣 赏 的对象 , 成 或是 供士 人在精 神上 占有 的财 富 , 是人化 、 德化 的移 情对象 , 是逃避社 会的休 闲场 所 。现 代 或 道 或 科技 文 明中 , 人物 化为工 具 的工具 ; 古代 士大 夫文化 则在精 神上将 自然人 化 , 赋予 动植物 以人的品格 , 借咏物彰 显 自我 的清高 、 洁或 孤
代表 的摩 天楼是相互 对立 的。林 语堂认 为 , 远离 自然的都市 生活造
成现代人 生理上 的病 痛不适 和心理上 的孤独压抑 。进 而 , 反对将 他 生活复 杂化 的物质文 明 , 倡精神 生活 的丰 富 , 受 自然带来 的乐 提 享 趣。 与大部分 中国现代作家不 同 , 林语堂早年 就读 于教会学校 ,9 6 13 年以后又 出国 , 旅居美 国 3 年 , 0 对于西方工 业文 明带来 的人性 异化 状 态有着 透彻的认识 。在带乌托 邦色彩 的小 说《 岛》 , 奇 中 他假 设西 方 由于 物质主 义泛滥 而产生 核战 争 , 后导致 毁灭 的情景 , 告 了 最 宣 物质主义 的最终失败 。基于反对 物质主义 , 林语堂 提倡 精神 生活 的 丰富 , 提倡悠 闲地享受 生活 , 而非 奢侈地 享受 生活 。观 山 、 游水 、 种 花、 品茗 、 酒 , 饮 这些传 统士人 的消遗 方式 , 不但所 费甚少 , 而且 亲近 自然。在这种生活 中拥 有的不是世俗 的荣 华富贵所带来 的物质化的 表 面安定 , 而是精神上 的深度满 足。 中国传统 文化注重 向 内发 掘心
林语堂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林语堂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20adc7648d7c1c708a1457b.png)
( 总第 3 UJ I AN 删 WA N CU L T URA L R ES E ARC H
No - Z2 O 1 4 G ̄ n e r a l s e r i a l N o . 3 8
林语堂小说 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瓦・ 德. 奥 波尼在《 女性主义或 死亡》 中首次提 出“ 生态女性 主义” 这 一术语 , 它标志着 生态女性
主义思潮正式形成 。 在 当时刻不容缓的生态危机面前 , 她们开始试 图把妇女权利 与生态运动相 结合 . 强调 女性与 自然 之间互为关 怀 、 互 为隐喻 , 认 为父权 制社会里 人类征服 自然 和男性压迫 女性之 间有着微妙而极其相似 的联系 ,女性和 自然都被看做是他者 ,如何打破这种不合理现 象. 摆脱对女 性的歧视 , 改善两 性关 系 , 拯 救 迫 在 眉睫 的 生 态 危 机 , 恢复 生态平衡 , 成 为 生 态 女
同时 , 人类盲 目的欲望和利益追求使生态环境遭受极为严重 的毁坏 , 作为报复 , 生态问题也使人 类及其后代将 面临可持续 生存 困境 , 加之 当时 以法 、 美等为代表 的西方 国家相继兴起 了轰轰烈 烈的现代女权主义运动、 生态 文学思潮 、 生态女性 主义和生态批评 , 身处欧美 浪潮的林语堂先生 在西方各种文学理论派别 与“ 主义” 的熏 陶下 , 必然也深受其影响。虽然他并 不是一个严格意义 上的生态文学家 , 但是受中国传统道家思想影 响 , 他把 自己对 自然 的热爱 、 对 万物生长规律 的尊 重毫无保 留地在小说作 品里流露 出来 , 不仅如此 , 他还更加关 注与 同情女性 , 除了塑造各种女性
然、 女性 与男 权制 度 、 男 权 与 自然 生态之 间 的相互 关 系, 并 初步 探讨 如 何 构建 生态 审美 与生态 理想 , 以达 到尊 重女性 、 尊重人 与生态 的和谐发 展。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浅析林语堂英译的《桃花源记》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浅析林语堂英译的《桃花源记》](https://img.taocdn.com/s3/m/a30ede319ec3d5bbfc0a7407.png)
1背景介绍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和学者,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来评价自己,一生中曾三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被后人尊誉为一代国学大师。
他将毕生的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写作中,留下不少为后人赞扬的文章,也译过许多促进中西交流的文章。
林语堂的翻译作品主要是汉译英方向,其中大部分涉及我国的艺术文化作品。
林语堂的翻译特点是通俗易懂,让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也能读懂。
林语堂早年留学美国、德国,后赴新加坡任南洋大学校长。
丰富的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使得他对中西文化有着透彻了解。
同时,他对中英两种语言目无全牛的掌握程度使他的译作如行云流水。
在吴瞩天编著的《翻译论》中,林语堂曾为其作序《论翻译》。
这一篇文章涵盖了林语堂独到的翻译观,忠实、通顺和美是林语堂翻译的三个标准。
林语堂的汉译英作品不多,其中包括《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由我国古代东晋诗人陶渊明所创作的一篇名作,也是我国不可胜数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块瑰宝。
这是一篇为后人所广知的文学名篇,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亦为一篇饱含诗人社会理想、批判黑暗社会的作品。
它描绘了一种幸福快乐、自给自足、没有阶级和剥削的社会,成为后世心之所向的世外桃源。
2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 )这一理论由胡庚申教授在2001年的一场讲座正式提出。
他是在“翻译适应论”和“翻译中心”之后扩展出生态翻译学的。
自20世纪60年代起,我们的社会逐渐走向生态文明,因此生态翻译研究也应运而生。
生态翻译学的思想与许多古老的中国思想相吻合,例如“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都富含着许多伟大的哲学道理和思想。
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是译者的适应性选择过程,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所翻译文本的生态环境作出选择。
该理论的重点在于以译者为主体,以译者为中心。
三维囊括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把这三者的转换作为翻译方式,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和译者素质作为翻译评估的标准(胡庚申,2008)。
道家生态智慧熔铸文学经典——林语堂《孤崖一枝花》赏析
![道家生态智慧熔铸文学经典——林语堂《孤崖一枝花》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25f7a6acc22bcd127ff0c9f.png)
道家生态智慧熔铸文学经典——林语堂《孤崖一枝花》赏析作者:冉彬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6期摘要: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何谓伟大文学作品”的集体大讨论中,林语堂认为真正传世的文学经典正是人性自由表达的成果。
他用“孤崖一枝花”的意象来象征具有流传价值和长久生命力的经典文学作品,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是“孤崖一枝花”意象的精神内核,也是使小品成为文学经典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意象意味生态智慧小品文中国现代文学自“五四”以来,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整个文坛产生了要确立文学经典的意识和努力。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出版业配合这种文坛发展动向,在多种文学期刊上组织了关于“何谓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讨论。
《文学》第3卷第1号(一周年纪念号)设立了有兰、风、惠、南、华参与的“文学论坛”,发表了《伟大的作品产生的条件与不产生的原理》《再谈文学遗产》等文章。
杂志编者认为,数千年来把文学当敲门砖的风气至今不改,从事文学的人往往得鱼忘筌,不肯当作终身事业干,这是“没有伟大作品产生”的原因。
读者文贞发表《没有伟大作品产生的问题》一文回应认为,老作家消沉,新作家、半新作家急于宣泄情绪,加上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政治倾向,作家生存都难,更难写出伟大作品。
1934年5月,《春光》文艺月刊第三期以“中国目前为什么没有伟大的作品产生?”为题征文,发表了15篇征文文章。
茅盾总结这15篇文章的观点,在1934年7月1日《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伟大的作品产生的条件与不产生的原理》,认为伟大作品的产生既有环境因素,也有作家因素,而20世纪30年代具有产生伟大作品的时代环境。
20世纪30年代不同流派的作家、文艺理论家分别从文学作品的内容、价值观、题材、体裁和表现形式以及产生环境等方面,在不同场合、不同刊物纷纷发表对何谓伟大文学作品的看法。
左翼作家代表鲁迅提倡战斗的力的美,认为一切伟大作家必然是时代前驱。
郑伯奇认为伟大作品主要体现在题材的伟大上,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都是作家应该用各种体裁努力表现的题材。
《林语堂文集》中的散文艺术与思想启迪
![《林语堂文集》中的散文艺术与思想启迪](https://img.taocdn.com/s3/m/22dce12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3.png)
林语堂文集:散文艺术与思想启迪简介《林语堂文集》是中国知名作家、翻译家、思想家林语堂先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这部文集中涵盖了大量的散文作品,为读者展示了林语堂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启迪。
本文将重点探讨《林语堂文集》中的散文艺术和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启迪。
散文艺术林语堂的散文具有鲜明而个性化的风格,其特点包括:1. 显著地情感表达林语堂的散文常常通过表达自己真挚的情感来触动读者。
他用简洁而又直接的语言,表达对人生、自然、爱情等主题中所产生的情感共鸣。
通过流畅而深入人心的叙述,他与读者之间建立了一种无形但强烈的情感联系。
2. 细腻且富有想象力林语堂擅长运用细腻而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手法,在他的散文中,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些被他捕捉到的微妙情感和细节。
他通过生动的词语和形象化的描述,创造了一个独特而引人入胜的世界,让读者仿佛亲身体验其中。
3. 啟发人心的思考林语堂在其散文作品中常常点出社会、人性、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并提供一种独到的、具有启迪意义的观点。
通过深入思考和精辟洞察力,他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未来与对待世界现象的新视角。
思想启迪《林语堂文集》中蕴含着丰富而具有独特见解的思想启迪,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人生价值的反思林语堂关注于人生意义和价值观这个永恒而重要问题。
通过对人类尊严、自由、爱情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他激发了读者对自己内心深处真正重要的事物进行思考,并引导我们去关注自己真实的需求。
2. 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平衡的思考在面对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时,林语堂提出了一种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平衡的思维方式。
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反省和评估,让读者意识到传统价值观对于解决当今问题的重要性,并呼吁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传统智慧的应用。
3. 对人际关系和人性特点的洞察林语堂敏锐地捕捉到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
他通过深入剖析人际关系、友谊、爱情等主题,揭示了人性中深藏不露的一面,并启发着读者去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隐藏的意义。
林语堂翻译活动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林语堂翻译活动的生态翻译学诠释](https://img.taocdn.com/s3/m/e4e79f74172ded630b1cb6ba.png)
昌吉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JI UNIVERSITY2019年4月第2期Apr.2019NO.2引言林语堂自评“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他通过英文创作与翻译担当起“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重任,曾被美国的文化界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
从30年代起,林语堂用他特殊的方式向西方读者展现了一个全面的中国,他用英文创作、节译、编译、翻译了大量的作品,这些创作、编译和节译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翻译活动。
林语堂在美国大部分的英文创作都是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翻译写作。
综观林语堂的翻译活动,他在向西方译介中国文化时,翻译文本的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选定都非常地考究。
几乎林语堂的每部作品都备受美国国民吹捧,真正的原因何在,本研究拟从此视角研究林语堂的翻译活动,认为林语堂的翻译活动是一种适应性选择,归根到底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所作出的选择性活动。
一、生态翻译学21世纪初,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并从译者的角度出发将翻译定义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胡庚申教授借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过程就是译者不断适应和选择的循环过程,而制约该循环过程的则是“适者生存”“汰弱留强”机制[1]。
生态翻译学是由达尔文自然环境进化论“优胜劣汰”规律发展而形成的,是生态学(Ecology )和翻译学(Translatology )结合的复合型翻译研究理论。
依据“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自然法则,作品适应社会需要和读者需要就会“保留”,否则林语堂翻译活动的生态翻译学诠释王友琴1宋庆伟2(1.泉州师范学院航海学院福建泉州362000;2.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00)摘要:为了分析影响林语堂英文创作、翻译策略的选择因素和林语堂作品大受美国人欢迎的原因,从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出发,分析了林语堂在海外30多年里的翻译、编译、用英文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发现林语堂的翻译作品受个人喜好、赞助商、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译者的翻译活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所做出的选择性活动。
林语堂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解读
![林语堂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93ad74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d6.png)
林语堂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解读马冬梅【摘要】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集翻译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翻译家之一,他的翻译思想具有明显的独创与超前意识,为我国译学研究提供了许多值得挖掘的话题。
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对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指出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与实践都体现了翻译适应选择论中"和谐统一"、"译者中心"、"选择/适应"及"译有所为"的理念。
%As a great master of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 Lin Yutang earned a special status in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by his proficiency in writing, translating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theories. With creativity and special insight, his translation theory has provided new perspectives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This paper explores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theory in terms of eco--translatology with the example of his translation of Six Chapters of Floating Life. It shows that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embody the ideas such as "harmonious unity of translational eco--systems", " translator--centeredness of translation subjectivity", "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in translator's action" and "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in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1)004【总页数】4页(P398-401)【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生态翻译学;《浮生六记》;翻译适应选择论【作者】马冬梅【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蜚声海内外的学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作译并举的作家之一。
林语堂翻译观研究--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
![林语堂翻译观研究--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2c501fcb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1f.png)
林语堂翻译观研究--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王学风【摘要】林语堂作为享誉国内外的作家和翻译家,其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思想对中国译坛影响深远。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审视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及译作,发现其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体现了“译者中心”的翻译理念。
以林语堂的自译作品《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为例,发现其在翻译策略的适应选择上,成功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达到了向西方介绍中国的预期目的。
【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3页(P136-138)【关键词】林语堂;翻译观;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作者】王学风【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林语堂学贯中西、蜚声海内外,一生写就并翻译了50多部著作。
他致力于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化,同时将国外先进文化翻译介绍到国内。
他翻译的作品《老子的智慧》《浮生六记》《东坡诗文选》《孔子的智慧》等在国外备受欢迎,而同时用英文写就的《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等著作成为国外的畅销书。
作为具有深厚中英文功底的作家,林语堂也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并著有对中国翻译理论影响深远的《论翻译》一文。
这篇文章是林语堂在1932年为吴署天的著作《翻译论》所作的序,也是最全面、最系统论述林语堂翻译理论的文章。
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提出了翻译应遵循的三个标准:忠实、通顺、美[1]。
忠实是对译者的要求,包含三层意思:首先,忠实并非字字对译,而应以句为翻译单位;其次,忠实须传神,表达出文字逻辑意义之外情感上的色彩;再次,林认为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可能将文字的意义、声音、传神之美和文体、文气之美等同时译出。
通顺是对译文的要求,要求译者根据译文读者的心理来翻译文章,要对译文读者负责。
此外,通顺的译文是以句为单位的翻译,这里林语堂与鲁迅的翻译观有所不同。
鲁迅为了保存原文的“洋气”,主张“硬译”“宁信勿顺”,最大限度保持原文的内容和句法结构。
林语堂散文赏析
![林语堂散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2ad50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3f.png)
林语堂散文赏析
林语堂的散文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他的作品主张幽默、闲适、性灵,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立场。
他的散文内容广泛,从宇宙之大到苍蝇之微,皆可取材,时间、空间、形式、语言等方面都有自由灵活的表现。
林语堂的散文不拘格套,不受束缚,笔调自由轻松,庄谐并济,化严肃为轻松,恰如密友攀谈,全无客套,更无八股气味。
林语堂的人生观部分是乐观幽默,他的一些散文也表现出这一点。
例如,《秋天的况味》中,他通过描写烟气轻盈、缥缈、变幻莫测的景象,将读者带入秋天那宁静、淡泊的气氛中,把自己的思绪比作轻烟,巧妙体现出心中无限的遐想,从而引出对秋天的感悟。
林语堂的散文有着浓厚的性灵色彩,他的一些散文也表现出这一点。
例如,《我如何写五言诗》中,他讲述了自己从五言诗的热爱、研究、创作中体悟到的生活哲理和人生真谛。
总的来说,林语堂的散文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魅力,他的作品融合了中西方文化,既有深刻的哲理思考,又有生动的人物描写,读起来既有趣味,又有启发。
试析林语堂文化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文学展示与生态环保一体化
![试析林语堂文化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文学展示与生态环保一体化](https://img.taocdn.com/s3/m/53c667fd647d27284a735125.png)
试析林语堂文化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文学展示与生态环保一体化发表时间:2016-08-22T15:07:24.340Z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12月作者:林小连[导读]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仅追求园林景观的美观性与作用性,还更加注重生态环保。
漳州市芗城区林语堂纪念馆摘要: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仅追求园林景观的美观性与作用性,还更加注重生态环保,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一体化,这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文章以林语堂文化园例,阐述了其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立足社会调查和实践,以生态环保理念为切入点,挖掘一代大师的文学价值,寻找文化传承与生态环保理念的契合点,继而建立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林语堂文化园;景观规划设计;文学展示;生态环保;一体化林语堂是一代文学巨匠,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他的祖籍是福建漳州,该地区文化历史悠久,现如今,在林语堂的故乡修建了林语堂文化园,用以纪念这位享誉国际盛名的一代文豪。
在进行文化园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不仅从林语堂自身的文学价值着手,而且还从生态环保的角度出发,使文化园不仅具有文化气息,而且还展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性,本文将重点论述文化园设计规划中如何彰显其文学展示以及生态环保的一体化。
一、文化园的文学展示设计分析林语堂先生“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国内外文学界具有深远的影响。
林语堂文化园景观规划中,首先要展示林语堂先生的文学价值,突出先生一生的成就,这也是文化园建设的目的所在。
林语堂文化园突出以“世界语堂,语堂故里”为设计主题,将传承和发扬林语堂文化作为园区建设的宗旨,无论是文化园的功能分区,还是具体景观设计都体现林语堂文化内涵,园区里的烟云茶馆、语丝咖啡吧、心月湖、快哉亭等16处景观节点,均以林语堂文化元素进行命名。
东入口广场以散文《我的家乡》为引子,将漳州风土人情融入广场设计中,大榕树、竹篱笆、卵石、乡村建筑与周围山水共同营造自然、乡野的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林语堂的生态思想
作者:谢晶晶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9期
摘要:林语堂作为“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大师,他的思想广博深厚,蕴含着丰厚的生态智慧。
林语堂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形成了以“自然”为美的生态审美情趣。
对待生活,他亲近自然,向往悠闲自适的慢节奏生活;林语堂还试图以内心的静观来调试诸心理要素,反思工具理性,追求人的内在生态美。
他接受了道家守雌致柔的等思想,把宇宙自然规律和社会人文价值统一起来,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共生,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平衡、稳定和可持续。
关键词:林语堂;生态自然观;生态人生观;生态社会观
作者简介:谢晶晶(1991-),女,河南信阳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1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力量,试图征服自然,做自然的主人。
人们肆无忌惮地向自然索取生存空间和生产、生活资料,当超过了自然能承载的限度,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另一方面,工业化时代也极容易导致人性的异化,当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盛行,人与人之间因为欲望、利益的驱动容易造成恶性竞争,严重地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内心的健康状况。
林语堂敏锐地意识到这些问题,对工具理性有所反思,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并追求人的内心和谐。
一、亲近自然,追求生态自然观
林语堂的生活经历使他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林语堂对乡村和城市生活都有着深刻的感受。
但他最难以忘怀的却是童年愉快的乡村生活。
童年是一个人形成对这个世界认知的早期阶段,对人的影响很大,林语堂在《八十自叙》中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生活:“童年之早期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是山景,二是家父,那位使人无法忍受的理想家,三是严格的基督教家庭。
”[1]在林语堂年幼的时候,家乡坂仔山坡灰蓝色的变幻,头顶上白云奇怪、任意的漫游,经常让他感到迷惑和惊奇,同时也让他感受到山的高大,人的渺小,以至于后来见过中外现代大都市的林语堂,认为任何摩天大楼也无法与家乡的高山相比。
林语堂对自然怀着一颗敬畏和赞美之心,他后来的生活理想一直是亲近大自然,即使身处都市中,心中也有一片“桃花源”。
林语堂注重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理解人类本身,认为人首先是动物,而不是自然的主人,因此人应该遵循自身的生命规律和生物机能,遵循自然的生命周期的变化、发展秩序,而不能随心所欲、胡作非为。
同时林语堂也接受了庄子顺应天命的思想,主张顺应生命本体应有的天性和發展,顺从自然的安排,尊重自然规律,将个人与自然界其他事物融为一体,和谐相处,同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同时也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辩证看待科技,呼唤生态人生观
林语堂对于西方的工业文明和科技进步,既欢欣鼓舞又能客观公正地指出其弊端并理性地加以批判。
新文化运动期间,民主和科学是反对封建旧文化、旧思想的两面旗帜。
林语堂作为一名新式知识分子,不可能无视科学的巨大作用。
“语丝”时期的林语堂满腔热血、针砭时弊、呼吁西化。
他对西方近代科学大力赞美和宣扬。
但是林语堂长期移居海外,也敏锐地感受到工业社会时代,人类的内心受到金钱的腐蚀,工具理想和科学理性的极端推崇侵害了人类的思想和心灵。
人性的异化无疑成了林语堂最为担忧的事情。
林语堂即使在老年痛失爱女的情况下,依然认为人活着要快乐。
人性一旦异化是不可能感受到快乐和幸福的,这样只会离活着的真正意义越来越远。
《啼笑皆非》是一本反对物质主义的反战小说。
林语堂也十分排斥过度崇尚知识的行为。
他质疑否弃人类的智性,不赞同西方注重逻辑思维的做法,相反,他提倡直觉和灵感。
虽然他曾经把科学奉为“唯一宗教”,但他亦对西方科学主义盛行导致理性主义的泛滥及对人内心的破坏有着高度的警觉。
林语堂十分关心生活在工业时代人的命运,坚决要求消除异化,重建健康生态的人性。
三、守雌致柔,提倡生态社会观
林语堂对女性、水、赤子等具有柔性品格,却又能以柔克刚的人或物十分倾慕,因为他受道家守雌致柔思想的影响。
他认为与阳刚的男性相比,女性更能承受、隐忍、包容生活的不幸和困苦,是超越男性的真正的生命强者。
在散文里,他大为夸赞女性的宽容、温柔、智慧等品德。
在小说中,他塑造了姚木兰、柔安一样外柔内刚的女性,她们身上蕴含的巨大能量让人折服!同时,林语堂也向往和呼唤赤子之心。
从生态美学视角看,“赤子之心”虽然是一种形而上的理想追求,但是却为人的精神理想设立了一个终极目标,正是有了这种精神追求,人的精神活动才能暂时摆脱现实中各种矛盾和烦恼的束缚,获得内心世界的真正安宁、自由与和谐。
四、小结
在林语堂的世界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充满着诗意和和谐,人应该追求与其他万物和谐相处,共存于宇宙之中。
人类对科学理性、工具理性也应该保持着警惕。
对欲望、物质的过度追逐只会腐蚀摧残人的内心,使人性异化,自然无疑是最好的药方,超越自我,回归本真,实现内心的生态美。
林语堂的生态美学思想是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强调了万物具有平等的地位,同样的生存权利;又体现了整个世界处于一个和谐协调的关系中,相互依赖,互为存在的前提。
他的思想对21世纪的我们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林语堂:《八十自叙》,《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1页。